“较秦之所得”中“之”的用法

作者&投稿:仲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中的“之”、“其”、“实”分别是什么意思~

之:代词,代指贿赂所得的土地。
其:人称代词,它的。
实:实际数量。
整句意思是: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
出自北宋苏洵《六国论》,原文选段: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译文: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
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文章主旨:
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艺术特点: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为论说文,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逻辑严密。全文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国论

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
出自
六国论【作者】苏洵 【朝代】宋。原文节选: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译文: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
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北宋政府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国论

所得意为得到的东西,为名词,而秦也是名词,故之应该是助动词“的”的意思“之”是常用文言虚词之一。

选段原文: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译文: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

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北宋政府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二、文学赏析

《六国论》一开始,首先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劈头四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就斩钉截铁地给六国之所以灭亡定下结论。苏洵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不在于它们的武器不锐利,也不在于它们仗打得不好,而是在于他们一味地拿土地作为贿赂,向秦国乞求和平。

“赂秦”就是贿赂秦国。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毁灭。所以作者接着申述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然而事实上又并不是所有六国都向秦国奉献土地,而那些没有“赂秦”的国家也破灭了的原因是何,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故意这样设问,然后又作了回答:“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因此,归根结底,“赂秦”是莫大的致命伤。以上这些就是通篇的基本论点,突出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从六国方面来说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国论



所得意为得到的东西,为名词,而秦也是名词,故之应该是助动词“的”的意思 ,好像是高二的语文课本上的苏洵的《六国论》 以下是《六国论》的之:
《六国论》中的“之”

“之”是常用文言虚词之一,《六国论》中凡25处,用法大致有四,详细归类如下:

1.结构助词,“的”:

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③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④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⑤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⑥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⑨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⑩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⑾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代词:

①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代“尺寸之地”)

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分别代秦、诸侯国)

③此言得之(代前面说的道理)

④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代秦国)

3.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4.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苟以天下之大

5.音节助词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之所……”相当于(“为……所……”)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放在主谓之间,一般不译。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
不周之处 望谅解 : 六国比秦来说 六国的实力在秦国之上 虽然六国实力强大 还是败给了秦军 秦国最希望的是兵出涵谷关灭六国 这正是六国最害怕的 所以不敢和秦国交锋 以求自保 百倍可以翻译为实力强大的意思 之所翻译为之所以 但翻译文言文 我们不能去咬文爵子 要结合历史背景 这样才能了解含义 ...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较秦之所...
第一句,秦失去的土地,诸侯失去的土地。第二句就当“的”翻译吧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中“其实”意思
就上下文之间得关系和逻辑上的联系!其:为代词就是它。实:这个应该理解为殷实之实。可理解为好处,美好的,丰富的!全文就应该是:比较起秦国得到得东西和因为战胜得到得一方比起来。它的好处有百倍!其中"而"此文中应做为表示因果关系得连词!

苏洵传记文言文阅读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的而是什么意思?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的而是什么意思?表示并列翻译: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多到百倍。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原文
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原文如下:六国论 宋代: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这句话省略了什么?老师问少了什么...
“百倍”后面省略了“于战胜者”,意思是,比较秦国所得和通过战争胜利所得,秦国所得到的是战胜而得者的一百倍.

苏洵、苏轼、苏澈、各三首古诗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

六国论的中心论点第三段
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学下文、统摄全篇的...

当与秦相较的通假字是什么
出处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新丰县17685161357: 六国论中 “较秦之所得”中“之”的意思拿不准的希望别答. -
权耍金葡:[答案] 所得意为得到的东西,为名词,而秦也是名词,故之应该是助动词“的”的意思“之”是常用文言虚词之一,《六国论》中凡25处,用法大致有四,详细归类

新丰县17685161357: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中的“之”、“其”、“实”分别是什么意思 -
权耍金葡:[答案] 之:指代 贿赂所得的土地 其:它的 实:实际数量 翻译: 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多到百倍.

新丰县17685161357: 六国论中 “较秦之所得”中“之”的意思 -
权耍金葡: 所得意为得到的东西,为名词,而秦也是名词,故之应该是助动词“的”的意思“之”是常用文言虚词之一,《六国论》中凡25处,用法大致有四,详细归类

新丰县17685161357: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 -
权耍金葡:[答案] 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

新丰县17685161357: 六国论重点知识整理 -
权耍金葡:[答案] 一、一词多类 一词多义 以:1.秦以攻取之外 ( 用,凭 ) 2.以有尺寸之地 (才,可用而代替) 3.举以予人 ( 来) 省略句:举之以予人 4.以地事秦 ( 用) 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之: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 2.秦之所大欲(结构...

新丰县17685161357: 较秦之所得 之为什么解释为消独 不解释为“的” -
权耍金葡:[答案] 原文是: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也就是说,他这个“所得”和后面一句是有对比的,是用贿赂所得和战胜而得作对比.也就是说,这里的所得是动词性质,并非名词性质.所以,此处的“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而不是“...的”的意思.

新丰县17685161357: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权耍金葡:[选项]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D.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新丰县17685161357: 有没有很详细的关于《六国论》的字词解释! -
权耍金葡: 《重点词语》 1.秦以攻取之外 ( 用 ) 2、以有尺寸之地 (连词,因而) 3、举以予人 ( 拿,把) 4、以地事秦 ( 用)之: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 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 ) 4、子孙视之不甚惜 ...

新丰县17685161357: 古汉语“之”字的全部用法 -
权耍金葡: 原发布者:桥心娜古汉语“之”的用法(一)之,本为动词.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二)“之”代词用法.1、“之”的指示代词用法①之子于归.(《诗经...

新丰县17685161357: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是什么? -
权耍金葡: 1.用作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如: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放在倒...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