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风格像谁

作者&投稿:时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萧红的写作风格和谁类似~

个人认为:

萧红的写作风格,部分地受到鲁迅先生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呼兰河传》中对人性麻木愚昧的思考和分析,尤其是小团圆媳妇那章的内容。

其实这点不难想象,因为萧红也是鲁迅先生的私塾弟子(准确地说是有“私塾弟子”名分)之一。

另外她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方面,与沈从文的风格有些类似,也就是“追求一种自然、纯尚而不受功利观念侵蚀的美”。

当然,单纯说萧红的写作风格完全师从某人是不辩证的说法,毕竟作为一个现代著名女作家,她也有独立过人,自成一家之处。

1、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2、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
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

扩展资料名家点评:
林贤治(诗人、学者):萧红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
夏志清(文学评论家):没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萧红的作品,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葛浩文(美国汉学家):萧红在本质上是个善于描写私人经验的自传体式作家。
章海宁(记者、萧红研究会副会长):我更愿意把萧红归类为是一个贫民作家,她笔下的主角经常是生活困窘的女性。萧红自己本身也生活困苦,她更能体会到处于社会中弱势群体的艰难和不易。
张耀杰(学者、传记作家):萧红有文学才华但做人不及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红

  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悲剧紧贴着她的肉身,正如她对朋友说的,她一生走的是败路。社会的衰败和个人的挫败困扰着她,而又促她清醒;无量数人的苦难和死亡,不断地震撼着

  她,召唤她写作。所以,她的大小作品,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原始激情”。萧红的这份激情,无疑地同她敏锐的感觉有关,其中突出的是痛觉。正是持续的疼痛,使她的情绪和情感,带上了一种苦难质性,故而在颜色、比重

  、速度、形态方面有了异常的改变。她把所有这些主观的东西,在自由叙述中重新植入被创造的世界,从而深化了她的悲剧主题。

  描写世界的衰败与死亡,主题本身被赋予了一定的现代主义意味。在写作中,萧红大胆地打破传统的写实的方法,而采取一系列颇类现代主义的手法,主要表现在内倾的、断裂的、碎片化的处理上面。萧红无师自通,她

  没有在西方现代主义作家那里取得任何灵感,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把故事还给生活,把空间还给时间。本来,生活并不存在一个封闭的结构,也不存在一条故事发展的因果链,而生活场景中的众多人物,所谓芸芸众生也并没有

  时时有着主角次角之分。生活是开敞的、多元的、无序的、庸常的、断片的。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并不像写实主义小说那般的将生活系统化和戏剧化,它们是反完整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生死场》第十章

  只有三行;《呼兰河传》每章都相当于一个独立的房间,而彼此间并没有廊庑相连。故事无中心,无主角,甚至于无情节。没有一个人物是支配性的,支配的力量惟在命运的逻辑本身。

  萧红注重场景切片及细节描写,甚于情节的安排;注重人物的精神世界的呈现,甚于性格的刻画。她尤其善于表现人物的孤独、寂寞,人的原子化生存。在萧红有关的人物描写中,蕴含着存在主义哲学的因素;尤其是后

  来的小说,对人的生存本质的探询,显示了一种灵魂的深。 所以我就想起了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

  下面是我看的一篇论文 只不过不是英美的
  若不介意 你可以看看

  诗意随苦难而飘零
  ———论阿赫玛托娃与萧红创作的忧郁美
  阿赫玛托娃与萧红是20 世纪中俄文学史上两位具有创作个性的女作家。她们的一生历尽苦难,她们以自己极其坎坷的心路历程来体验人生,描写人生,她们的创作表现出相同的美感特性,具有深沉的忧郁美,诗意随苦难而飘零⋯⋯

  忧郁美属于悲剧美的审美范畴,它是一种浸透人心的忧伤的美。忧郁美所产生的美感是痛感夹杂着快感,即把主体带进一个哀痛的心境中,在苦难中体验痛苦与悲哀,在饱尝了痛苦之后产生快感。

  雪莱认为“倾诉最哀伤的思绪才是我们最甜美的歌。”①纵观阿赫玛托娃与萧红的生活与创作,贯穿于她们作品中的总体悲剧意蕴:生命的悲剧意识,表述着这样一个悲苦而惨痛的事实,正如奥尼尔说:“我们本身就是悲剧,是一

  切已经写出来和没有写出来的当中最令人震撼的悲剧。”②“安娜•阿赫玛托娃———这名字就是一声高亢的叹息, ———它沉入了无底的深渊。”———茨维塔耶娃 这是对这位女诗人命运的哀叹。阿赫玛托娃出身于贵族家

  庭,曾在皇村中学读过书。她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从小失去了父爱,父母的离异在她稚嫩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两个妹妹因肺病而早夭,她痛楚地领略了死亡的无情与残酷,从而给她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www.51lunwen.com

  整理提供整个童年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孤独、寂寞的感觉过早地来到她的心中,她变得更加忧郁。童年给阿赫玛托娃留下的回忆并不美好:
  我的童年毫无快乐可言⋯⋯
  没有玩具熊,没有卷发,没有雀斑,
  也没有善良的阿姨,没有吓人的叔叔,
  甚至没有河里的小石头作友伴。
  而我在斑斓的寂静中成长,
  年轻的世纪的清凉的寂静。
  人的声音对我而言并不可爱,
  我能听懂的只有风的声音。
  阿赫玛托娃本人也曾疾病缠身,患过肺结核,常
  常受到死亡的威胁,她早年的许多诗都记述过当时
  的病况和焦虑的心情,诗中还常常涉及到对死亡的
  联想,表现出忧郁、哀怨的情调。
  人们常说,童年是人生的乐园。但是童年的萧红却同阿赫玛托娃一样,经受了太多的痛苦、太多的折磨! 她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里,她的父亲“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继母更缺少慈爱,她是在“可疑的、阴冷的家族中长大起来

  的,被侮辱与损害的恶境中孤零地挣扎过来的!”在这个冷酷无情的家庭里,唯有祖父带给她呵护和爱抚,她“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她“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

  的憧憬和追求。”萧红的童年是寂寞而又孤独的,形成了忧郁、敏感而倔强的性格。童年生活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后来萧红在她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中,满怀悲凉的心绪回忆起自己寂寞的童年,平凡的岁月在她的笔

  下具有深深的感染力。其中关于七月十五放河灯的叙写,蕴味深邃:
  可是当这河灯,从上流的远处流来,人们是满心
  欢喜的,等流过了自己,也还没有什么,惟独到了最
  后,那河灯流到了极远的下流去的时候,使看河灯的
  人们,内心里无由地来了空虚。
  “那河灯到底要漂到哪里去呢?”
  多半的人们,看到这样的景况,就抬起身来离开
  了河沿回家去了。
  于是不但河里冷落,岸上也冷落了起来。
  这时再往远处的下流看去,看着,看着,那灯就
  灭了一个,再看着看着,又灭了一个,还有两个一块
  灭的,于是就真象被鬼一个一个地托走了。
  打过了三更,河沿上一个人也没有了,河里边一
  个灯也没有了。一幅浸润着忧郁情感的场面描写跃然纸上,这段盂兰会放河灯超度鬼魂的场面叙述,没有吸引人__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波澜起伏的戏剧冲突,甚至也没有出现固定的人物,但是却借那场面的流动,传达着一种凄凉的

  氛围,流露出一种惆怅的情怀,我们感受到了存留在萧红童年记忆中的那种孤寂的心境,那种埋葬在她幼小心灵深处的人生悲凉之感,蕴含着对人生的悲剧性判断。这种细致而朦胧,像梦一样奇妙的情感,是悲与欢不寻常的混合,钱

  钟书称它是一种“亦苦亦甜”,“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的情感③ ,它形成了一种悦人的哀伤,带给我们忧郁美的审美愉悦。
  葛浩文在《萧红评传》中这样写道:“我以为女性文学最有魅力的便是自传体文学”,这一见解不无道理。女性角色的特质,使女性作家往往更擅长写她自己。马拉美强调:“人的心灵、个性迫切地需要自我解释, 这一需要正直

  接地反映在当前的文学中。”④这就是说,诗或文学乃是心灵、个性的自我解释。而创作主体的早期人生经验对其人格心理的发展,作品风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先天性作用。对于阿赫玛托娃和萧红这样早熟、早慧、敏感内省的

  人来说,年少的经历是至关重要的,越有特色的作家越是如此。
  有人说:“婚姻状态⋯⋯是我们此生能够获得天堂和地狱的最完美的映像。”⑤也有人说:“成人之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www.51lunwen.com整理提供间没有比夫妻关系更能给对方带来伤害的了。”⑥阿赫玛托娃带着与众不同的爱

  情诗走上诗坛,然而在她的诗作中一般不写美满的爱情,而是写爱情给人带来的痛苦、悲哀、折磨与失望⋯⋯尽管她曾那样酸楚地渴望过友谊,她曾那样热切地憧憬过爱情⋯⋯然而爱情带给她的却是痛苦和忧伤。阿赫玛托娃在1910

  年同“阿克梅派”的领导人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结婚,婚后丈夫对爱情的不专一,深深地伤了她的心。与古米廖夫离婚后又结过两次婚,都是不幸的。对纯洁爱情的执着的追求,不仅给她带来巨大的痛苦,同时也丰富了她的艺术

  感受力,她用自己的笔写
  出了内心深处的哀伤:
  丈夫把我抽得遍体鳞伤,
  用一根折叠成两重的花纹皮鞭。
  (1911 年)
  被爱的女人总有那么多请求!
  被抛弃的女人却一无所求。
  我多么高兴,在透明的冰层下
  水波屏息不动。
  ⋯⋯
  得知了这个忧伤的故事,
  让他们调皮地微笑吧⋯⋯
  既然我没得到爱情和恬静,
  请赠予我痛苦的荣誉。
  (1913 年)
  对我来说,我的丈夫等于刽子手,
  家是监狱。
  ⋯⋯
  在凛冽的冬日里,
  鸟儿撞击透明的玻璃,
  洁白的羽翼上泛起了血迹。
  (1921 年)
  阿赫玛托娃的早期作品大多是这一类的诗,哀叹了个人生活的不幸,描写了一个女人悲伤、孤寂的身影,揭示出女性的感情世界和内心隐密,表述了一种异常自我的关于“爱”的情感。她从晚秋凋零的枯叶联想到生命的尽头,从濒

  临熄灭的烛光看到爱情的终点⋯⋯人们把阿赫玛托娃早期纯朴的诗歌解释为写一个女人一生的缩影———从瞬息快乐的幸福,到爱人对她的冷淡、分居和被遗弃以及饱受孤独的痛苦。阿赫玛托娃忍受着孤独,忍受着寂寞,忍受着爱

  情中的背叛,她把自己心中的痛苦和哀怨凝聚成笔下忧郁的诗行。老革命家亚•柯伦泰认为阿赫玛托娃的诗歌是“描写妇女心灵的书”,她指出在阿赫玛托娃诗歌中真正“揭示了男性给女性带来的痛苦。”⑦忧郁是诗人作为精神

  悲剧主体的情绪体现,忧郁美是悲剧美的一种主体反映。在历史的绝大多数时期,女人都是处于被囚禁幽闭的状态中。这种幽闭处境,意味着女性无话语的精神死亡。叙事则是以精神活动的方式,抗拒这种幽闭中的精神死亡。对

  于阿赫玛托娃,爱情是衡量生命价值的重要尺度,是理解生活真理和思想的方法。爱情使女主人公成为异常敏感的人,赠予她鉴别谎言和真理的能力。在诗中通过对个人独特的内心感情的抒发,揭示出人们所共有的、普遍性的心

  理特征。阿赫玛托娃的诗用使人悲的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让人们更容易认识生活真理,在悲痛和同情之中心灵得到净化,忧郁中产生了崇高的力量,形成了忧郁美。人总是非爱不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无时不靠它维系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真挚的爱却是那样难以寻觅,那样可望不可及,鲁迅说:“中国亲权重,父权更重。”父母对下一代,丈夫对老婆的权利是“从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⑧ ,在旧中国父系文化全面渗透与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里,女

  性普遍遭受压制,处于从属和屈辱的地位。1930 年,萧红为了逃避封建婚姻,告别了埋葬祖父的故土,踏上了漂泊流浪的风雨人生路。可以这样说,萧红一生都对至真至美的爱,怀着永远的憧憬和追求。然而不管萧红对爱情如何心

  驰神往,她一生所拥有的却是伤心而不幸的爱情,正如萧红自己所说:“我最大的悲哀和痛苦,便是做了女人。”⑨按照弗洛伊德动力心理学的解释,创作犹如白日梦,是人生缺陷的替代性补偿。它以想象的方式,冲破文明礼俗的坚

  冰,释放出本我的原欲,抚平作家心灵上的创伤。萧红在她最后一部作品《小城三月》中,她将自己亲眼目睹的女性经历的苦难,自己的悲剧生活,独特的心灵体验写进了这部作品,融注了她对女性命运的独特思考。《小城三月》

  同《呼兰河传》一样,选择了一个儿童的视角,描写了一位不满封建包办婚姻抑郁而死的少女的悲剧。主人公翠姨是一位并不十分漂亮,但却具有千般风情,内心极为丰富的女子,她善良纯洁、温柔含蓄、聪明好强,她悄悄地在心

  底爱慕着“我”的“堂哥哥”,向往着爱情的自由,但由于她是“出了嫁的寡妇的女儿”而受到歧视,被迫同一个又丑又小的男人订了婚。她将自己执着的爱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她的恋爱的秘密就这样子的,她似乎要把它带到

  坟墓里去,一直不要说出口,好像天底下没有一个人值得听她的告诉⋯⋯”她不仅不能与自己心爱的青年结合,而且不能表露自己内心的隐秘,她日渐消瘦,恹恹成病,终于以一死殉了坚贞的爱情。一直到她病故,善解人意的家人仍不

  知她为何整天闷闷不乐,为何日渐消瘦,为何一病不起,“有什么不如意? 陪嫁的东西买得不顺心吗? ⋯⋯什么事都问到了。”唯独没问到她的情感、她的意愿、她的悲郁,更令人心痛、悲叹不已的是翠姨至死不渝、至死不悔地深

  爱着的“堂哥哥”日后提起她来,虽然“常常落泪”,但却“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可见其对人的情感和权利是何等地漠视! 心理学家认为自虐是一种生命能量找不到释放形式的反弹,它指向生命的自身,是一

  种残酷的自伤。中国传统文化为妇女所限定的行为模式已逐步内化为女性的心理结构,长期教化而积淀为女性深层文化结构的一部分。尽管作品中的翠姨不断地自抑、自苦,她爱“堂哥”,但却无力冲破封建婚姻传统的藩篱,甚

  至至死也未向“堂哥”传递爱的信息,在精神上苦苦地折磨自己,终于带着遗恨告别了人世。
  《小城三月》中的翠姨,融入了萧红自己的身世体验。幼时心灵的创伤本来就难以平复,以后又屡遭爱的挫折与磨难,自童年开始的孤寂和忧郁浸透了萧红的心灵,从而使情感体验积压、凝聚为沉重的心理纽结。她更多地生活在

  自己内心体验的精神世界里,反复地咀嚼着生存的艰难,爱情的痛苦⋯⋯《小城三月》的结尾部分就是一曲心的哀歌,一节悲戚不尽的诗行:
  春天为什么它不早一点来,来到我们这城里多住一些日子,而后再慢慢地到另外的一个城里去,在另外一个城里也多住一些日子。
  但那是不能的了,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年青的姑娘们,她们三两成双,坐着马车,去选择衣料去了,因为就要换春装了。她们热心地弄着剪刀,打着衣样,想装成自己心中想得出的那么好,她们白天黑夜地忙着,不久春装换起来了

  ,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这仿佛是一曲如诗似画,清淡凄婉的歌谣,萧红把深深的忧郁、浓重的悲哀和反叛的抗争都蕴含在早春三月的描写之中,流露出一缕淡淡的哀愁。特别是作品最后一句:“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留下了蕴味深长的悼念与伤

  痛⋯⋯从而让人们体味到一种渗透人心的哀伤,一种在绵绵不尽的痛苦中执着于希望的感情,一种渲泄积愤,呼唤美好人性的激情,让人们获得一种特殊的感受———痛感中的快感,这就是忧郁美的审美感受。
  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其本质特征是审美,而文学中的美并非现实中的幸福美满,相反它总是从人生的遗憾中显现出来。波德莱尔曾指出:“我几乎不能想象⋯⋯任何一种‘美’会没有‘不幸’在其中。”⑩1921 年,阿赫玛托娃的前

  夫古米廖夫因被错误地宣布为“人民的敌人”而被枪毙。阿赫玛托娃与古米廖夫虽然早已离婚,但是她仍然被看作是古米廖夫、一个被处决的布尔什维克的敌人的遗孀,受到了种种诽谤和中伤。还有她后来的丈夫、艺术史家普

  宁也被关进了监狱,普宁度过了17 年的监禁和流放生活,1953 年死于狱中。阿赫玛托娃唯一的儿子列夫•古米廖夫因为父亲是“反革命”,在1935 年、1938 年、1949 年三次被捕入狱,直到1956 年才恢复自由。作为一个女人,

  有谁比阿赫玛托娃更为不幸? 女诗人在30 年代多次去狱中探望儿子,她根据自己的不幸
  经历写下了《安魂曲》———这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的抒情组诗。在组诗中诗人写道:
  天将破晓他们把你押走,
  我像出殡跟在你身后,
  孩子们躲进黑暗的小屋里哭泣,
  神龛前烛炬泪流。__
  这是一个病体支离的女人,
  这是一个孤苦伶仃的女人,
  丈夫进坟墓,儿子入囹圄,
  请为我祈祷一阵吧!
  按黑格尔的看法,悲剧的真正意义,不能从“悲剧”这个词的表面意义来理解。譬如某人死了,某人被处决了,这是可悲的,但不一定带有悲剧性。只有当一个人遭受无辜的灾难或冤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悲剧。阿赫玛托娃在《安

  魂曲》中哀诉了一位母亲当她的儿子无辜被捕,遭到残酷监禁时那种极端痛苦的心情,表达了对俄罗斯祖国和千百万人民命运的忧虑之情。阿赫玛托娃不仅仅是在写自己的儿子,而是写给所有受到深深伤害而痛苦哀泣的母亲——

  —东方和西方的,过去的和现在的,俄罗斯的和中国的。诗人从个人悲剧所包含的深广的社会内容去探索悲剧的真正意义。诗人去看望自己的儿子,有人告诉她:“你是第三百名P前来给犯人送东西。”然而谁都知道“, 三百”是

  虚数,泛指很多的意思,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和无辜的人们被滥捕滥杀,这是一场全民族的大悲剧。在组诗中,诗人悲愤地指出:“面对着这种悲苦,P群山也得折腰,P大河流水也得停住。”聆听阿赫玛托娃的《安魂曲》,我们怎能

  不为那一桩桩残酷的杀戮而感到恐惧,怎能不对那一个个屈死的冤魂而产生怜悯?《安魂曲》是苏联一部无与伦比的史诗,它为人类命运唱出了一曲悲怆之歌。由于抒情主人公悲剧情感、悲剧心理的作用《, 安魂曲》充满了浓郁

  的悲剧情感氛围和抑郁、哀怨的情愫。它不仅安放了诗人自己那颗痛苦的灵魂,也安放了众多孤苦无告的母亲们的灵魂。这篇挽歌中的忧郁美是通过美的毁灭的形式来表现的,是用悲的方式来激起人们对美的追求,从而使人们在

  忧郁、哀伤、悲痛之中由情感的巨大震荡而达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苏维埃国家的历史是否可以是另一个样子,或者已经发生的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别无选择? 如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未来的道路铺垫路基? 这也是《安魂曲》

  这部诗作蕴含的忧郁美留给我们今天的思考。
  从美学角度看:悲剧作为一种哲学性的诗,它在对苦难与不幸的展示中,严肃地探求着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提出生命最深邃的问题,表现出对人类生存境遇、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求。萧红来自北中国的辽阔的乡野,20 世

  纪30 年代那里浸透了现实的和历史积淀深层的苦难。萧红以锐利的眼光在《生死场》中透视出那时普通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生命原色:“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在乡村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只有物

  质来充实他们”。一片浑浑噩噩,凄凄惨惨的生存景象。作品以近于荒唐的形式揭示出普通中国人生命过程的乏味、无聊和麻木不觉。正如胡风在《生死场•读后记》中所分析的那样:农民们“蚊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

  乱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底血汗自己底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食粮,养出畜类,勤勤苦苦地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底威力下面”。作品描写了农民们如“死”般的“生”,比“死”更不如的“生”,为了“死”而降临的

  “生”,对农民们这种悲剧性命运的真实展示,令读者内心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震撼。在《生死场》中,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农村妇女所承受的深重的苦难。萧红将她的孤寂而痛苦的灵魂,不幸而坎坷的人生感悟,融入她笔

  下的女性形象:五姑姑的姐姐生孩子,为了不“压柴(财) ”,搬掉了席子卷起了柴草,光着身子爬在扬起灰尘的土炕上。酒疯子般的男人,冷酷粗暴,举起大盆冷水向产妇泼去,但她“仍胀着肚皮,带着满身冷水无言地坐在那里。她

  几乎一动不敢动⋯⋯”“一点声音不许她哼叫,受罪的女人,身边若有洞,她将跳进去! 身边若有毒药,她将吞下去!”那个“打鱼村最美丽的女人”,温柔而又多情的月英,就那样痛苦无告地被丈夫的冷漠、暴虐折磨到臀下蠕动着白

  色的蛆虫。她的牙变成绿色的“, 腿像两条白色的竹竿平行着伸在前面”,最后凄惨地死去。金枝和成业幽会时甜甜蜜蜜,这时“男人心上放着女人”,可是当男人把“女人娶过来”后,他就“再不把她放在心上。”刚刚出生不

  久的小金枝就那样被暴怒一时的成业活活摔死在地上,然后丢进了乱坟岗子。过了三天,年青的金枝去那里看孩子,但什么也没有看到,“被狗扯得什么也没有”。十年后,金枝成了寡妇,到哈尔滨去谋生,又受尽了种种凌辱而回乡

  。善良而又倔强的王婆,由于儿子被官府杀害,她在悲痛与绝望中服毒寻死,被装进棺材却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十年后,村里组织秘密抗日活动,她为抗日的义勇军藏枪、放哨、散发传单⋯⋯她深明民族大义,默默地忍受了女儿牺

  牲的悲痛。五姑姑的姐姐、月英、金枝、王婆这些女人悲惨的人生经历催人泪下,令人触目惊心。萧红把现实社会中女性那种“生的坚强,死的挣扎”的生活状态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萧红用心血凝成的一页页文字的背

  后,寄托了她对自己身世不幸的忧愤,表现了对奴隶们的奴隶———妇__女命运的深切关注,倾注了对她们悲苦命运的真挚同情,也流露出浓重的哀其不争的情怀。她给笔下的这些妇女形象抹上了浓厚的忧郁色彩,将她们的善良、

  淳朴、美丽、温柔、勤劳、抗争浮泛于深重的忧郁、哀怨之上,形成了忧郁美。
  别林斯基在分析英国诗人拜伦诗中的忧郁感伤情绪时曾写道:“任何一个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都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株深入到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去,要想猜破拜伦那样无限伟大诗人的忧郁诗行的谜底,首先必须猜破

  他所表现的那个时代的秘密。”lv 这段话同样适合阿赫玛托娃和萧红。俄罗斯民族历经磨难,自然条件酷寒,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野蛮、腐朽、反动,民族毫无自由可言。整个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因那黑暗的

  时代而笼罩着一层浓重的忧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黑暗的社会在茫茫大地上也投下了厚重的忧郁氛围。阿赫玛托娃和萧红创作中的忧郁来自那时代的忧郁,她们的家庭环境,她们的坎坷经历,她们的不幸爱情,她们的颠沛漂泊,她

  们的美学追求⋯⋯她们创作中那蕴含着忧郁美的诗意,飘零在阿赫玛托娃与萧红孤苦的生命之旅,也飘零在俄罗斯和中国的大地上⋯⋯

像英美的不可能吧,一楼的观点很对,她最像的就是鲁迅,鲁迅受苏联作家影响大,往苏联作家那靠靠还差不多

契诃夫 屠格涅夫 罗曼罗兰?不可能只像一个作家吧 最像的大概是屠格涅夫?
最像的作家中国的肯定是鲁迅吧 外国作家吗 那个年代的作家多多少少会受到苏联文学的影响吧 屠格涅夫和萧红都是倾向于主观的注重自身思考的写作 所以这个大概是最像的?
英美……捂脸……萧红那个年代英美文学对中国的文学影响不大啊……非说像英美的谁太牵强了……为啥一定要是英美的呢OTL

和国外的作家比有些勉强吧,萧红的写作风格,部分地受到鲁迅先生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呼兰河传》中对人性麻木愚昧的思考和分析,尤其是小团圆媳妇那章的内容。
其实这点不难想象,因为萧红也是鲁迅先生的私塾弟子(准确地说是有“私塾弟子”名分)之一。
另外她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方面,与沈从文的风格有些类似,也就是“追求一种自然、纯尚而不受功利观念侵蚀的美”。
当然,单纯说萧红的写作风格完全师从某人是不辩证的说法,毕竟作为一个现代著名女作家,她也有独立过人,自成一家之处。

哥们,英美的干啥,杏林子!


周杰伦的红模仿是说谁?
是周写给他的模仿者的,不是唱道“为什么我的影子这么多这么像”感觉是给许山高的,“崇拜是件好事,欣赏是种美德”“但走在我后面,我很担心别人会看不起你”嗯,的确许很有道德啊!哈哈

孟美岐风格大变,红色渐变裙套装分外惹眼,看着就像装修工人
孟美岐想必大家都知道,虽然在演艺圈不是那么出名,但是其精湛才艺与多才多艺的魅力,荧屏上留下诸多佳作,如今她的 时尚 穿搭渐渐融入走进大众人群,深受粉丝喜爱,一个认真而执着的女生令众多俊男靓女膜拜,这次孟美岐风格大变,红色渐变裙套装分外惹眼,看着就像装修工人。配色: 红色到渐变色,格外吸睛 ...

6位女星“红锦鲤”造型,谁风情万种?谁明艳大气?谁长得像水母
5.李宇春一袭红色丝绒长裙现身“ 2022年中国网络视听年度盛典”。网友评价:别致的剪裁,让李宇春好像一条红锦鲤!李宇春这种不刻意暴露身材线条的穿搭,很考验女性的身材和气质,需要女星自身强大的气场来撑住。李宇春作为05年超女冠军出道到现在,一直以中性、霸气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作为歌手的她被...

姚晨红衣气质绝佳,一般人如何hold住红衣搭配?
穿上红色的衣服可以将人的气色衬托得非常好好,可以有效的增加女性的吸引力。但是,让许多人都头疼的事情,是红色作为一种较为艳丽的颜色,不像黑白色那样的随意,需要更多的考虑穿搭的配色和衣服风格。当我们选择一件红色上衣时,一般都不会想要穿同样是红色的裤子,因此选择深色的裤子会更合适一些。明...

绿得像什么,壮得像什么,软得像什么,平得像什么,红得像什么,快得像什么...
绿的像麦田,壮的像头牛,平的像地板,红的像高粱,快的像火箭,瘦的像旗杆

陶虹身穿红色连衣裙现身,她这个身材哪像奔五的人?
一点也看不出已经奔5了,这个应该也和她平常的保养和每天保持美好心情有关系。陶虹作为一名实力派演员,她的身材一如既往保持的非常好,一打扮起来可真是惊为天人,哪里像是一个奔五的,岁月可真是没在她身上留下多少痕迹,只是现在的她越发的显得成熟魅力,真是美得像一个小姑娘。

宁静穿红色连衣裙完全不像阿姨辈,你喜欢她吗?
宁静柔软的风格非常吸引人, 穿红色连衣裙可以降低老年人的年龄, 一点也不像姨妈, 这也是一条设计,在腰间系腰带, 这样的腰部设计将很好地装饰她的身材,并达到瘦高的目的, 也建议胖女人参加这种比赛, 这种设计可以进一步调节腰线,使身材看起来更好, 稳定的发型也很时髦, 像她一样高的马尾辫,...

为什么女人穿红裙子那么引人注目?
不像裤子那样直接显示女性的身材部位和轮廓 越 是看不清的东西,越是能够引起我们的好奇和 探索 的欲望。 所以综合以上两点,在我们潜意识之中认为女性穿裙子是非常合适非常漂亮的,并且红色也是对大脑刺激非常大的。 所以女性穿红色的裙子会非常的引人注目。 女人穿红裙子之所以引入注目,那就因为红色。开门见喜,开门红...

红气养人!周冬雨近照越发年轻可爱,古灵精怪像个20岁小姑娘
最近的周冬雨喜事连连,《少年的你》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在电影届知名度甩同时段小花十条街,都说红气养人,看最近周冬雨最近拍的照片,都极具风格,这一组是给地素拍的,鬼马精灵,表现力十足。网友都说这才是周冬雨的风格,红毯上老走成熟风,真不适合她,她就适合鬼马风格,像个20岁的小姑娘...

长得“一模一样”的6对明星,观众经常分不清楚,你能认清吗?
董璇的《雪花女神龙》,是我们90后心目当中的经典回忆,本以为董璇的颜值高峰期就停在了《雪花女神龙》里,但是没想到多年以后,娱乐圈里一个女明星横空出世,那就是佟丽娅,两个人好几次都曾经在个人社交平台上晒出合照,长相风格都非常相似,被媒体评价为双胞胎,佟丽娅虽然是新疆美女但是轮廓特别像汉族...

凤泉区15877481939: 萧红的风格像谁 -
游泊怡神: 和国外的作家比有些勉强吧,萧红的写作风格,部分地受到鲁迅先生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呼兰河传》中对人性麻木愚昧的思考和分析,尤其是小团圆媳妇那章的内容.其实这点不难想象,因为萧红也是鲁迅先生的私塾弟子(准确地说是有“私塾弟子”名分)之一.另外她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方面,与沈从文的风格有些类似,也就是“追求一种自然、纯尚而不受功利观念侵蚀的美”.当然,单纯说萧红的写作风格完全师从某人是不辩证的说法,毕竟作为一个现代著名女作家,她也有独立过人,自成一家之处.

凤泉区15877481939: 萧红的写作风格和谁类似 -
游泊怡神: 个人认为: 萧红的写作风格,部分地受到鲁迅先生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呼兰河传》中对人性麻木愚昧的思考和分析,尤其是小团圆媳妇那章的内容. 其实这点不难想象,因为萧红也是鲁迅先生的私塾弟子(准确地说是有“私塾弟子”名分)之一. 另外她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方面,与沈从文的风格有些类似,也就是“追求一种自然、纯尚而不受功利观念侵蚀的美”. 当然,单纯说萧红的写作风格完全师从某人是不辩证的说法,毕竟作为一个现代著名女作家,她也有独立过人,自成一家之处.

凤泉区15877481939: 萧红的写作手法与谁最相似?
游泊怡神: 萧红写的东西如《生死场》《呼兰河传》等都是写回忆是的北方乡村民国末期的生活故事,很难找到别的作家和她相似.她曾经和萧军同居很久,你可以找一些萧军的文章看看.那个时代的女作家笔锋都很鲜明,不可能找到太相似的.

凤泉区15877481939: 萧红 汪曾祺 余华 海子的写作特点和风格? -
游泊怡神: 萧红不是像琼瑶一样以委婉温情和细致绵密而感动读者的作家,他的作品从来都干干净净不拖泥带水,力透纸背的坚定和粗放构成画面并予以人心灵的震撼,描写甚至是相当“粗疏”她笔下的人物都融进了她自己身世的体察,绵密细致的描述中...

凤泉区15877481939: 郁达夫与萧红的抒情对比 -
游泊怡神: 抒情是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生命轴心,为了强化抒情效果,他不惜夸饰哀痛感伤,听任悲怨烦闷泛滥,竭力地制造感情的波澜,所以他的小说充斥着独白式抒情话语,具有感伤的“忧郁之美.萧红风格明丽、凄婉,又内含英武之气.萧红的忧郁感伤可以与郁达夫的小说联系起来看,但他没有那样病态、驳杂,更有女性的纯净美.

凤泉区15877481939: 萧红的艺术风格 -
游泊怡神: 萧红是具有悲天悯人的忧郁情怀的作家,其小说出色地呈现了忧郁之美本文在这样四个层面展开对萧红小说忧郁诗学的剖析论忧郁、悲天悯人、忧郁的诗化、忧郁风格的根基“论忧郁”旨在阐明忧郁作为一种美学范畴的特征“悲天悯人”是对萧...

凤泉区15877481939: 丁玲与萧红小说艺术风格之比较 -
游泊怡神: 萧红运用类似散文那样铺开的写法,在笔法上显得从容不迫,潇洒自如,然而同时它又有一根贯串其中的线索,引导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展开,这就形成了萧红小说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丁玲的短篇小说创作是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并溶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作者以独特的女性话语来表现

凤泉区15877481939: 沈从文与萧红的乡土小说风格有何不同? -
游泊怡神: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小说作家,其家乡湘西以及湘西的民俗成为他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和支撑点,作者从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中,提炼出饱含深刻寓意的意象母题,将民俗文化摄入作品并使之具体化,艺术化,形象化,从而...

凤泉区15877481939: 作家萧红简介 -
游泊怡神: 1、人物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

凤泉区15877481939: 萧红的小说特色? -
游泊怡神: 萧红无疑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很有自己特色的作家,她的小说在内容上与其他一些左翼作家相比较似乎很少正面的表现那些革命斗争,在她的小说里面甚至很少出现革命者的形象,她的小说里面出现的更多的是东北农村里的普通百姓,她正是通过他们的悲欢离合来传达一些启蒙思想与阶级斗争的思想的.在小说的形式上,她的小说有着更独特的魅力(有人概括为散文化的小说),里面,没有紧张的情节,小说结构也不紧凑,故事中间经常穿插大段的景物描写,叙述也是旁支斜出,很难看到向着一个中心的高度凝聚里力,但却有着浓郁的抒情气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