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的传说

作者&投稿:陈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历史上有关龙的传说有哪些?~

1.喜欢黄龙
《汉书·宣帝纪》载:“甘露元年夏四月,黄龙见新丰。三年诏曰:凤凰集新蔡,群鸟四面行列,皆向凤凰立,以万数”、“神爵二年春二月诏曰:正月乙丑,凤凰、甘露降集京师,群鸟从以万数。四年冬十月,凤凰十一,集杜陵。十二月,凤凰集上林”。《汉书·成帝纪》载:“鸿嘉元年冬,黄龙见真定。永始二年二月,诏书曰龙见于东莱,日有蚀,天著变异,朕甚惧矣”。《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起奋迅,身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黄龙出现在武阳赤水,逗留九天后离去,当时曾为此建庙立碑。
2.天帝与龙
龙须,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龙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传说就是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的化身。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和老百姓在首山采掘铜矿,把开采出来的铜铸成一只很大的铜鼎,放在荆山脚下。铜鼎铸成时,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升天。黄帝就骑到龙背上去,他手下的群臣还有妻儿也都纷纷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这时,龙升上天去,剩下的小臣挤不上,一个个都抓着龙的胡须。龙髯受不了重量而断了,黄帝带著的弓也被拉落下来,臣僚们只得抱著龙髯和弓号哭。黄帝升了天后便成为了天帝。
在《史记·天官书》,就是说黄帝就是黄龙的化身。黄龙即是龙帝,五行属土,位居中央,是龙族之首,也是道教的宗教观中天庭的主宰。在汉代的典籍中亦有提及:“黄龙者,四方之长,四方之正色,神灵之精也。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短,能长,乍存,乍亡。王者不滤池而渔,德达深渊,则应和气而游于池沼。”说明了黄龙的形象。
3.禹王锁蛟
禹王锁蛟的故事,以神话形象表现大禹万苦不辞、为民造福、治伏洪水的伟大功绩。这个故事现存三个锁龙井,即河南省禹州的禹王锁蛟井、山东济南市的舜井、江苏淮阴龟山的无支祁井,还有一个是重庆市巫山县锁龙村的锁龙柱。这些神话故事是人们缅怀大禹治水的体现。
4.鲧化黄龙
远古的时候夏族的代表就正是以后流传数千年,神性越来越强的龙。据说当年鲧奉天帝之命治水,他看到了当时地面上的人们受到洪水的侵逼,四处逃窜,无法打猎耕种,几乎快要生存不下去了。但是鲧对于这样大规模的洪水所能想出来的办法就只有围堵。眼看着这些洪水不断的突破他的堤防和水坝,鲧再也不能忍受眼睁睁看着凡人受苦却无能为力的无力感了,于是他决定盗取天庭的宝物“息壤”——这是一种会不断生长的土壤,能够使得鲧的围堵不会再失效。
在“息壤”的帮助下,凡人们脱离了洪水的灾难,开始离开的贫瘠的山丘和洞穴,在地面上重新开始生活。鲧看着这些凡人能够因为他的帮助而开始安居乐业,感到十分的欣慰。正准备要回去天庭交差的时候,天界的主人尧对于“息壤”被盗,感到十分的震怒。于是收回“息壤”,让洪水重新肆虐地面,原先安居乐业的景象又成为一片汪洋。鲧束手无策,不但无法拯救这些凡人,自己也被尧用雷电殛死(“昔尧殛鲧于羽山……”——《左传·昭公十七年》)。
治水失败的鲧怀着满腹的怨恨,被雷电殛死了之后,不但死不瞑目,尸身经过了三年都不腐坏。尧唯恐鲧的尸身会产生什么异变,于是派出勇士用锋利的吴刀将鲧的尸身剖开,但是没有料到鲧的怨气酝积在腹中,变成了一只黄龙,这只黄龙也就是鲧的儿子禹(“鲧死,三岁入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山海经·海内经》,郭仆注引《归藏·启噬》;“鲧殛死三岁不腐,副之以吴刀,是用出禹。”——《路史·后纪》,注引《归藏·启噬》)。
长江三峡中的“斩龙台”和“错开峡”据说是当年禹斩掉一只乱开水道,险些误了大事的孽龙的地方。接着建立的夏王朝,既是中国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也是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氏族。
5.古帝乘龙
《海外南经》云:“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海外西经》云:“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海外西经》云:“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海外东经》云:“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海内北经》云:“纵极之渊,……冰夷人面,乘两龙”。
《大荒西经》云:“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海外南经》云:“北方禺彊,人面鸟身,践两青蛇。(郭璞注)云:“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 这里的“祝融”、“启”、“蓐收”、“句芒”、“冰夷”、“开(启)”、“禺疆”,都没有例入三皇五帝中,大多在中国历史上的名气不大。
但他们都曾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一代皇帝或诸侯。他们异于常人的最大特点是出门“乘龙”。因为“龙”是上古历史赋予古帝身份的特殊坐骑,及其标志。所以不少文献都有关于古帝“乘龙”的记载。

扩展资料
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氏族图腾之一。远古时期,人们敬畏自然、崇拜神力,于是就创造了这样一个能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偶像,对其膜拜,祈求平安。数千年来,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神秘而又神圣的,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图腾代表。
今天所知道的龙的形象综合了各种生物的特征:鹿角、牛头、驴嘴、虾眼、象耳、鱼鳞、人须、蛇腹、凤足。有研究指,龙的形象是经过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战争和联合,信奉龙图腾的民族逐渐成为领导,龙的图腾逐渐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信奉的旗帜。其他民族原来信奉的图腾的形象逐渐被吸收、被充实到龙的形象中去,因此龙的特征愈来愈多,形象日益复杂和威武,龙成为了皇帝的代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龙的传说

龙的传说——天龙:
太原晚报副刊以“天龙”为名。有朋友问:天龙是怎样的龙?为什么会有天龙?
天龙,当然指天上的龙,或升天的龙。龙能够腾翔于云天,是由其取材对象和神性决定的。龙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兆祸、示威来概括。其中的“好飞”和“通天”,是“天龙”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知道,作为龙的集合对象,雷电、云雾、虹霓等本来就是飞腾在空中的“天象”;而鱼、鳄、蛇等在水中潜游之快,马、牛、鹿等在陆地上奔跑之速,都类似于“飞”枣古人由于思维的模糊性,往往将潜游于水中的鱼、鳄、蛇等,奔跑于陆地上的马、牛、鹿等,和飞升腾跃在空中的雷电、云雾、虹霓等看成一个神物的不同表现,从而认为能在水中游、地上跑,也就能在天上飞。
“好飞”必然“通天”。因为“飞”的方向和域界,自然是,也只能是神秘、辽阔、至高无上的天。因而,从远古到如今,人们总是让神龙常常出现在浩渺无垠的昊天云气中。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双耳盆上,有将“鱼藻纹”和“鸟纹”刻划在一起的图案;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鸟鱼纹”,也将天上飞的鸟同水中游的鱼枣龙的集合对象联系起来。这就透示出,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龙的模糊集合之初,龙就开始有了“通天”的意味。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了一件“龙凤导引升天帛画”。画面上的龙,竖身卷尾,头脸朝天,肢爪划动,跃跃而上。旁边是它的同伴枣昂首展翅的凤。龙凤之下,站一位双手合十的裙服女子。显然,这位女子在祈祷着、接受着龙凤的导引,要飞升到天上去,做一名自由自在的“女仙”。
于是,龙就有了沟通天地,做天地间的桥梁和信使的能力和身份。那些专制帝王们之所以称自己为“真龙天子”,其根本点就在于瞅准了龙的“通天”的神性,和充当天地间桥梁和信使的能力。
对于老百姓而言,“天龙”则是一种民族心理的对应、释放和外化。我们的祖先们,生活在异常艰辛的环境里,自然界灾害频仍,氏族间你争我斗,自身面临生老病死诸多苦痛。进入阶级社会后,又增加了来自专制皇权的压力,而这后一种压力又同道德伦理相结合,以“三纲五常”等形式箍桶填鸭般灌进人们的血脉中,不容分说、无可拒绝地捆绑住人们的手脚。然而,追求自由乃是人之为人的天性枣天性自由却无时不在羁绊之中,于是,人们期冀着、希求着、幻想着挣开绳索,超脱尘世,过一种能使天性充分展开的无拘无束的生活。
龙为满足人们这样的心理提供了可能。它既可以舒畅地在水中游,矫捷地在地上走,更可以潇洒地在天上飞。天上多么美妙啊!皎洁的明月,雪白的云团,艳丽的霞光,更有长风千里,电掣万仞,雷霹八方……天龙,天龙,实际上是人心想高飞、在高飞啊。

龙的传说——龙珠:
人们在建筑彩画、雕刻、服饰绣品等载体上常见“龙戏珠”(有“单龙戏珠”、“二龙戏珠”、“三龙戏珠”、“多龙戏珠”之分)图案。有朋友问了:什么是“龙珠”?“龙珠”因何而来?“龙戏珠”又是怎么回事?
龙珠是与龙有关的珠。“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颌下。”这是《庄子》的说法了。《埤雅》也言“龙珠在颌”。《述异记》讲,“凡有龙珠,龙所吐者……越人谚云:‘种千亩木奴,不如一龙珠。’”上述说法讲了两个意思:一是龙珠常藏在龙的口腔之中,适当的时候,龙会把它吐出来;二是龙珠的价值很高,用民谚来说,就是得一颗龙珠,胜过种一千亩柑橘。
那么,龙珠从何而来呢?龙为什么要戏珠呢?
我们知道,珠,是水中的某些软体动物,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刺激下,其贝壳内分泌并形成的圆形颗粒,因其有亮丽的光泽而被人们所喜爱,因而被称作珍珠。既然水中的动物能生出珠来,作为水族之长的龙,自然也要有珠而生了枣这该是龙珠神话产生的一个基本思路。
但是,事情好像还不是这么简单。龙是模糊集合起来的神物,集合的对象有鱼、鳄、蛇、猪、马、牛,以及雷电、云雾、虹霓等等。其中,鳄类和蛇类是卵生的。卵是圆形的,也可以说是颗粒状的,是比珍珠大得多的颗粒。那么,古人会不会把鳄卵蛇卵当作一种“珠”呢?回答是肯定的。古人能将鳄蛇作为主要的集合对象,对其卵自然不会忽略;对鳄和蛇来说,卵的意义是重大的,是生命之源,有卵便有鳄、有蛇,进而才有龙。因此,卵是完全可以以“珠”的身份进入龙的生活之中的。那么,龙珠就是龙卵;龙戏珠,实际上就是龙戏“卵”,是龙这个神物,对生命的呵护、爱抚和尊重。其中体现和表达的,是古人的一种“生命意识”,即对转承不息的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和发挥。
民间吞珠化龙的传说为我们的看法提供了注脚:某少年割草(或打水)得一宝珠,此珠放到米缸涨米,放到钱柜生钱。某财主知道后,带人来抢珠。少年情急中将珠放到口里,却一不小心咽了下去。于是口渴求饮,缸水喝干了,又去喝河水、江水。喝着喝着,头上冒出了角,眼睛朝外凸,身子变长出鳞枣化为龙了。这样的传说广泛地流传于四川、浙江、广东等地,从中透示出“珠”的珍贵,以及珠和龙生命相依的关系。
太阳,是我们对“珠”的另一个理解。我们见到的一些龙戏珠图案,尤其是那些二龙戏珠图案,其珠多有火焰升腾,分明是一枚“火珠”或“火球”;下面是滔滔海水,可以理解为火球跃出海面。在人们的视野和观念中,堪称“火球”的,太阳可排在第一。那么,很显然,火球出海也就是太阳出海了。既然是太阳出海,为什么要龙来“戏”呢?这里要引入古人眼中的四方神: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龙则是代表东方的神物。这样看来,龙戏珠就有太阳崇拜的意思了,该是太阳崇拜和龙崇拜的交融。
龙分雌雄,这是二龙戏珠的图案比较多的原因。如果珠作卵解,就是父母双方共同呵护、爱抚他们的子女;如果珠作太阳解,就是雌雄二龙共迎旭日东升,让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再者,二龙对称,龙体弯长,珠形滚圆,在构图上也具有一种美感。

龙的传说——乌龙:
少华山下的龙潭堡,原先只有十来户人家。村里住着:一家姓刘的父女二人,靠做卖豆腐为生。女儿名珠凤,出落得俏模俊样。
有一天珠凤去挑水,钩搭上挂上来一条小黑蛇。她把小黑蛇捉下来放到井台上,说:“怪可怜的,放了去吧!”小黑蛇对她点了点头,一转身窜到井里去了。
珠凤挑水刚进屋,听见背后有人叫她。转身一看,是个二十来岁的漂亮小伙。小伙拉住珠凤的手,在她手心里放了一粒滚圆滚圆的珠子,说:“我是渭河龙君的五太子,刚才在龙潭中戏游,不小心撞在你的钩搭上挣脱不得,多谢大姐救命之恩。这是一颗龙珠,你把它放在水缸里,就不用天天挑水了。往后有啥为难事,大姐只管说一声吧。”说完,顿时不见了影儿。珠凤追出门外,只见井口一团白雾,听得井水哗啦啦响了几声。她觉得像是在梦中一般,再看手里,分明是颗宝珠。进屋后,她将龙珠往水瓮里一丢,哗枣,水花翻溅,泛起满满一瓮清水,尝一口,比那井水还甜,珠凤知是宝物,对谁也没讲,连她亲大也瞒着。只是常常想起乌龙,每天都去井台上挑一担水,偷偷往井里看上几眼。
离龙潭堡四五里的孙家堡住着一家财东尹立先。珠凤他妈死的时候,刘老汉没钱殓葬,借了尹财东十两银子。日子穷,还不起,却常给尹家送些豆腐,权当付了利息。这十两本银尹财东也不催要,乐得一年到头吃豆腐不花钱买。
珠凤姑娘年长一年,越发出落。尹立先贼眼骨碌一转,打起了珠凤的鬼主意。先是请了个能说会道的媒婆,给珠凤说媒下聘礼来了。刘老汉执意不肯,珠凤心性刚烈,提起礼盒子摔到门外,媒婆碰了一鼻子灰。
尹财东知道了,气得直翻白眼,骂道:“老东西给脸不要脸,十两银子的财十几年咧欠着不还。哼!连本带利纹银百两,三天内交来啥说不说,交不来银子枣哼哼!”他眯起眼一声冷笑:“叫珠凤姑娘来顶账!”话传到刘老汉耳朵里,他也没了主意。珠凤只是爬在炕沿上哭,左思右想没办法”等到半夜她大睡定,跑到井台儿上,牙一咬,心一横,大叫一声:“妈,儿跟你来了!”眼睛一闭,纵身扑进井里。
珠凤只觉得头晕目眩,像是腾云驾雾一般。忽听得耳朵边有人呼喊:“珠凤,珠凤妹妹!”慢慢睁开眼一看,原来自己不曾落到水里,却躺在乌龙的胳膊上。“乌龙哥!”她像见到亲人一般,伏在乌龙的怀里大哭起来。乌龙劝她说:“珠凤,你的事我都知道,你不要难过。狗财东为富不仁,天理难容,看我收拾这条老狗”……我送你回去吧!”珠凤不肯,他在她耳边一阵悄声絮语,说得珠凤含泪带笑,连连点头。
听得珠凤投井、乡亲们打着火把下井救人。乌龙见有人下来,轻声对珠凤说:“好妹妹,我不送你了。”双手将珠凤托起。下井的人摸到珠凤,连忙绑上绳子,把她救了上来。
夜深人静,珠风把她和乌龙的事从头到尾给父亲学了一遍,老汉听了暗暗惊喜,却又半信半疑。珠风从瓮里捞起龙珠,老汉见果然不是世俗之物,才信了珠凤的话。珠凤跳井得救的消息传到尹立先耳里,老贼捋着鼠须一阵奸笑:“嘿,分明是天公作美。我尹某人家财万贯,金银满箱,再能有这么个美人几,可真是……啊,嘿……”贼眼一转,吩咐下人分头准备去了。第二天一大早,老贼带着一伙家丁朝珠凤家奔去。走到半路,一阵狂风卷着沙石吹得天昏地暗,带来的财礼早刮得没了影儿,尹贼连人带马翻倒在地。狂风过后,老贼一看,财礼虽空,人马俱在,就揉了揉被摔歪的鼻子,带着一帮家院,挥棍舞棒,直奔刘老汉家来抢珠凤。
乌龙见老贼三番事过,仍不知改,待老贼冲到井台边,便现出真形,口含龙珠,喷出一股清泉。一时间电闪雷呜,恶浪滔天,尹贼一伙狼哭鬼嚎,随波翻滚,被冲入渭水河中,喂了鱼鳖。
一会儿云消雾散,满天霞光,云端里舞起一条黑色巨龙,龙背上坐着珠凤姑娘。飞到山顶,乌龙卧下歇息,珠凤向父亲和乡亲们挥手告别。
从此,人们就把这村子叫做龙泉村,后来又改成龙潭堡,把龙歇息的山头也起名叫做乌龙山,年代久了,都叫做五龙山了。

龙的传说——龙舟:
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会”等,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其起因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说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事物原始·端阳》)吴越交战,勾践败而被俘,在吴国过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回国后,他卧薪尝胆,立志雪耻,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终于在数年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了昭彰勾践这种坚韧不拨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二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和曹娥。传说伍子胥因遭谗言诽谤,被吴王夫差命人抛于钱塘江波涛之中,有曹娥驾舟去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曹娥碑》)。后世遂划龙舟,作救伍员状。
三说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这种说法普遍被接受,其文字记载始见于南朝梁人撰写的《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除上述外,各地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在贵州黔东南地区,有说法认为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舍身杀死毒龙的老人;云南傣族认为是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又作“岩宏窝”)。还有“迎夏至”、“避恶日”——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月初五是不祥的日子等说法。
这些说法,都各有各的道理,但都没有说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管是为了纪念某某人,还是为了“迎夏至”、“避恶日”,为什么偏偏要举办“龙舟”竞渡呢?也就是说,为什么要赛“龙舟”而不赛其它什么“舟”呢?
回答这个问题,得从龙的基本神性入手。我们说过,龙有喜水、好飞、善变、征瑞等神性和兴云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职。既然有这样的神性和神职,被生活在江渎四流、湖泊星罗的水乡各族人民所崇拜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崇拜意识必然要外化为具体行为。这些行为包括:祭神,将人间美味敬献给神灵,并伴之以香火,让其款款享用;娱神,歌唱、舞蹈,想着法儿让神快乐;拟神,模仿神的举止形态,表示自己和神物有密切的关系,自己身上已秉赋了“神性”,从而能够“神灵活现”。这大概是“龙舟竞渡”的深层动因。人们相信,通过声势浩大的竞赛龙舟,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龙心神感应而大娱大悦,从而焕发神性,克尽神职,保佑一方水土风调雨顺,稼渔丰成。同时,也使人们自身秉赋龙性,像龙那样强悍矫健,进而怯邪弥难。至于纪念某某人云云,只不过是一种附会。原因大概在于,这些人杰的“人性”和龙的“神性”有相通一致之处,又多少分担了龙的一部分“神职”。比如伍子胥就曾被奉为长江水域的“水仙”、“涛神”、“潮神”和“江神”;屈原也曾被封为“广源顺济王”,有“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之说。
“龙舟”是做成龙形或刻有龙纹的船只。古代那些有“真龙天子”之称的帝王们,行走水路时一般都要乘龙舟。如“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穆天子传》),“上御龙舟,幸江都”(《隋书·炀帝纪》)。皇帝乘坐的龙舟,高大宽敞,雄伟奢华,舟上楼阁巍峨,舟身精雕细镂,彩绘金饰,气象非凡。南宋画院待诏李嵩画的“大龙舟”,即是一例。民间用来竞渡的龙舟和皇家龙舟不可比肩,一般都做得窄小狭长一些,以利赛事。
用作竞渡的龙舟,其形制因时代而变化,因地域而不同。据载,旧时西湖上的龙舟,约四五丈长,头尾高翘,彩画成龙形;中舱上下两层,船首有龙头太子和秋千架,均以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剑、戟等“十八般武艺”和各式旗帜。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划船。
苏州的龙舟分成各色,四角插旌旗,鼓吹手伏在中舱,两旁划手十六人。篙师执长钩立于船头,称作挡头篙。船头亭上,选面端貌正的儿童,装扮成台阁故事,称龙头太子。船尾高丈余,牵系彩绳,由擅长嬉水的小儿表演“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等节目。
当代用来竞渡的龙船,形制比旧时简化了许多。船以色彩分赤龙、青龙、黄龙、白龙、黑龙等。船身、船上的罗伞旌旗等装饰,以及划手们的服装乃至船桨,都要求一色。湖北、湖南等地的龙舟短则七丈多,长则十一丈余,划动时有如游龙戏水。福建的龙舟,船首雕刻龙头,口能开合,舌能转动。贵州的龙舟由三只独木船联合而成,中间较长的一只称“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挥,两边的两只船身稍短,称“子船”。
有关竞渡的仪式、规定、技巧和情景也因时因地不同而丰富多彩。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锣挟鸣涛鼓骇雷,红旗斜插剪波来。锦标夺到轩腾处,风卷龙髯雪作堆。”古人的诗句将几百年前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跃然纸上。
诗中提到的“标”即“标竿”或“标船”,是各龙船争夺的目标。“标竿”上悬挂锦彩、银碗、钱钞等赏物,立于水中,快捷先到者可得。“标船”设置在终点,当竞渡的龙舟接近时,将“标”抛入水中,让诸“龙”争夺。标有“鱼标”、“鸭标”、“铁标”等。鱼标鸭标是活的,投入水中即刻游走,要一下子捉住,是不容易的。铁标沉重,抛落便到水底,如果没有相当棒的潜水本领,同样是捉不起来的。因此,龙船上一般都要安排一两个水性极好的“标手”,专司夺标之职。
有的地方还流行“做胜会”——即由看船上的游客买土罐或鸭子,掷入水中,由参与竞渡的龙舟,入水争夺以为娱乐。
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如在屈原投水的汨罗江畔,每年龙舟竞渡前,都要先祭屈子庙。来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幼,抬着龙头,一批一批地汇聚在屈原像下,叩拜、吊唁、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澡,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这才开始赛龙舟。地域不同,讲究不同。有的地方出龙前数日,要祀神演试一番,名曰“下水”。上岸送神,称作“拨龙头”。竞渡的组织者,年前率众位游手,将一根带叶竹竿竖立桥头,以便来年“出龙认色”,其名曰“钻五”;月朔互相往来,名曰“拜客”,等等。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龙舟竞渡也传到了日本及东南亚诸国。比如,日本的九州、冲绳等沿海地区,就流行一种赛船活动。不过他们不叫龙舟竞渡,而叫“爬龙”。新加坡常在端午节这天,举行全国性的龙舟比赛。他们的龙舟披红挂彩,扮作“狮子”、“狗熊”的司鼓手站在龙舟最前面,擂动大鼓,指挥和协调划手动作。整个比赛,一般从下午两三点开始,直到夕阳西下才告结束。
龙舟竞渡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体育运动。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于1984年5月16日作出决定,将龙舟竞渡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当年10月,在广东佛山举行了全国首届屈原杯龙舟赛。1985年6月6日,中国龙舟协会在湖北省宜昌市宣告成立。7月,第二届屈原杯龙舟赛在葛洲坝三江航道举行,观众多达十余万。这样的龙舟竞渡至今已举行了十数届。近年来的龙舟竞渡,赛制趋于完善,规模也越来越大,并向国际性赛事进展。
龙舟竞渡需要宽而深的江海湖泊,水域浅小浮不起船的地方就竞渡不成了。于是,浅水地的人们就做成“旱龙舟”,在街市、高台、场地上游走,俗称“迎鬼船”。江西一带有这样的风俗,时间亦在端午节。
造龙船也不只是为了竞渡。如贵州黔东南和湘西一带苗族同胞的“龙船节”,所做的龙船就不是为了竞赛,而主要是为了乘坐龙船游村串寨,会亲访友。龙船下水前,先由歌师唱吉祥祝福歌,祝愿龙船一路顺风。每条船上都有一位“鼓头”,由全寨推选出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坐于龙颈击鼓发令,主持船上活动。龙船过寨,鸣放铁炮传告亲友,岸上报以“接龙”鞭炮,亲友遂上前向船上的人敬米酒,并将鸭、鹅、彩绸等礼品挂于“龙头”。龙船靠岸,水手们将糯米饭团和菜肴放在船帮上就餐,不用碗筷。妇女、儿童这时纷纷前来“讨路边饭”,据说吃了龙船上的食品能消灾避难。龙船形制精巧美观,龙身由一只母船和两只子船捆扎而成,叫做“子母船”,皆为独木镂空。龙头约长两米多,用水柳木雕刻,装有一对一米多长的龙角。因龙头着色不同,分为青龙、赤龙、黄龙等。各寨为了保护龙船,还专门建有“龙篷”。龙船节从农历五月十六日开始,具体节期各地各寨略有不同,只要全寨薅完秧,本寨龙船即可下水,历时三天左右。在广东水乡,龙船出游时,家家送米酒给划船的人,并由老人为龙点眼,然后才下水游去。游完后,龙头供奉在龙王庙,船身埋入河床沙泥中,第二年挖出来再用。傍晚,村民们还要烧一大锅“龙船饭”,不管什么人都可以食用,以广结“龙缘”,遍得“龙福”。

龙的传说——舞龙:
每逢节日庆典,我们都能看到欢腾旋跃,让人兴奋不已的舞龙。舞龙也称“龙舞”、“耍龙”、“闹龙灯”、“玩龙灯”、“龙灯会”。那么,为什么要舞龙呢?
舞龙的用意,概括起来不外乎这么几条: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
其中,祈雨祈福是最基础的。两湖一带民间传说,战国时的鬼谷子和金角老龙相遇,鬼谷子说:“据我掐算,近日有雨,城内三十六点,城外四十八点。”金角老龙有意让鬼谷子的预言落空,便利用职务之便,让城内下了四十八点,城外下了三十六点,结果城内不少老百姓死于水患。后来玉皇大帝问罪,金角老龙受到贬黜。为了赎罪,老龙便在每年的新春到来之际,逐门逐户地向老百姓鞠躬赔礼,并承诺一年的风调雨顺。于是,人们便据此传说,用竹条铁丝、绸缎纱布扎制成彩龙,每逢年节舞耍一番,表达欢快喜悦之情,也寓意老龙臣服,天随人愿。四川铜梁一带的传说也异曲同工:东海龙王患腰痛病,变成一个老头上岸求医。大夫通过把脉知其非人,便让其恢复原形,并从其腰间捉出一条蜈蚣。龙王病愈后,以泄露天机为谢:言人们只要照它的样子造一条龙四处舞游,便能保雨水及时,五谷丰成。
舞龙祈雨在先秦时期已开始流行,到汉代已具相当规模,形式也多有讲究。据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汉代人春旱求雨舞青龙,炎夏求雨舞赤龙或黄龙,秋季求雨舞白龙,冬天求雨舞黑龙。这些龙长达数丈,每次出动五至九条不等。
后世的舞龙,大都包含有祈雨祈福的意味。如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山区的“龙头蚕身灯”。该灯由“龙”的头和“蚕”的身与尾组成。制作考究,形体小巧,头尾能曲能伸,宛转灵活。竹圈联成蚕身,绳索系其内,白布蒙其外,外用红绿彩环缠身,由三个舞技出众的民间艺人分别持头、腰、尾三个部分执耍。“龙头蚕身灯”一般都是成对出行。出灯前,每对灯都要下到江边“吸水”,然后才沿门沿户祝福吉祥。为什么要“吸水”呢?很好理解,龙吸饱了水,才能保证雨水充足。
南方一些地方流行舞草龙枣由柳条、青藤、稻草扎成,夜晚舞耍时,龙身上满插香火,因而又称“香龙”、“香火龙”。舞龙结束时,还要在喧天的锣鼓鞭炮声中,恭恭敬敬地将草龙送到江河溪潭之中。其用意也是让龙回龙宫,以保佑一方地面风调雨顺。
以娱神娱己为目的舞龙可追溯到汉代的“鱼龙曼延”。《汉书·西域传赞》载:“孝武之世……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颜师古解释说,巴俞都卢、海中砀极都是歌舞名,而“鱼龙”,则是由人装扮成一种来自西域的巨形珍兽枣舍利之兽,先在庭前舞蹈戏乐,然后到殿前激水,水花飞溅中,化作一条巨大的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目”。然后,再化作身长八丈的黄龙,“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故又名“黄龙变”。由此看来,“鱼龙”,当是一种由人装扮成巨鱼和巨龙进行表演的大型舞蹈。由于巨鱼和巨龙之间有一个“变”的问题,因此在表演时,可能还需要幻术、布景、烟雾等来配合。
那么,“曼延”又作何解释呢?“曼延”也作漫衍、曼衍、蔓延等,是古代一种大兽的名字。据说这种大兽“似狸,长百寻”,可以“仿此演为百戏。”古代八尺为一寻,百寻就是八十丈。因而《西京赋》中有“巨兽百寻,是为曼延”之句,薛综注曰:“作大兽,长八十丈,所谓鱼龙曼延也。”由此推断,“曼延”是“假作兽以戏”,是由人扮演成各种巨兽的舞蹈。“鱼龙”当是其中典型的主要的一种,因而称作“鱼龙曼延”。
东汉张衡在《西京赋》、李尤在《平乐观赋》中都有对“鱼龙曼延”的生动描述。从中可以看到,作为汉代的大型歌舞,“鱼龙曼延”集合了当时最高水平的演员阵容以及布景、道具和特技,可谓规模宏大,幻象纷呈。除中心节目“巨鱼变巨龙”外,还有由人扮装的熊、虎、猿猴、大象、大雀、大龟、大蟾蜍及其它不知名的奇兽参与演出。
史料之外,还可以从汉代画像石上找到“鱼龙曼延”的影子。如铜山洪楼发现的乐舞百戏画像石,山东沂南出土的角抵百戏画像石,上面都有鱼龙作舞的图像。
“鱼龙曼延”从汉至唐,延续了将近七八百年的时间,唐以后,整体上逐渐失传,后世传留下来的,只是其中的部分节目。民间的龙舞、狮子舞、麒麟舞等,可视作对“鱼龙曼延”的传承和演变。
灯与龙的结合,大约起始于宋时。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道:“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这样的龙灯,即是我们所说的放置在那里专供人们观赏的龙形灯饰。问题是龙是一个能行走、善飞腾的神物,总不能呆到那儿不动啊,况且无论宫廷还是民间,自古都有舞龙的传统。既然舞,就不光在白天舞,晚上也要舞,晚上舞就离不开灯,因此大凡舞之龙,都通称“龙灯”。
“龙灯会”一般在佳节、盛会时举行,场地选在长街广场、村头湾边开阔平坦的地方。龙的品种丰富多彩,有竹龙、木龙、荆龙、草龙、布龙、纱龙、纸龙;有由荷花和蝴蝶组成的“百叶龙”,用刨花扎成的“木花龙”,用铁皮卷成的“铁皮龙”,等等。
龙灯各地都有。四川省铜梁县的龙灯比较出名。国庆50周年大典上的金色巨龙,就出自这个县。铜梁龙灯有“正龙”:头大、胫长、节内点灯,以灯光取代烟火,玩时比较安全。还有用竹编作龙骨,纸扎龙头,布做龙脊,借助灯火而起舞的“彩龙”;用皮纸或绢绸做皮,彩绘鳞甲,龙身能伸缩转动的“肉龙”或“蠕龙”;天旱时求雨,舞时可泼水的“黄荆龙”;用白花扎成,用来祭祀亡灵的“孝龙”;用稻草扎成,插入竹竿,执持起来耍舞的“草把龙”;以及由孩子们耍舞的,用一棵棵大白菜插上竹竿,点燃红烛,中间串以绳索的“菜龙”,等等。
铜梁人舞龙有不少讲究。过去沿袭汉代的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现在逢年过节舞彩龙,舞到人家门前就暂时停下来,龙头频点向主人拜年祝福,然后再上下翻腾,左盘右旋。这时,主人必须鸣放鞭炮以示欢迎,并有所答谢:裹着钱的“红包”或糖果香烟等。

有关龙的传说

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龙不是被帝王们全部霸占。在民间,龙仍然以各种方式出现。中国的各个民族几乎都有以龙为主题的传说和故事,人们以赛龙舟、舞龙灯来欢庆节日,以祭祀龙来祈求风调雨顺,下面介绍一些龙的传说:

龙的传说——天龙:
太原晚报副刊以“天龙”为名。有朋友问:天龙是怎样的龙?为什么会有天龙?
天龙,当然指天上的龙,或升天的龙。龙能够腾翔于云天,是由其取材对象和神性决定的。龙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兆祸、示威来概括。其中的“好飞”和“通天”,是“天龙”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知道,作为龙的集合对象,雷电、云雾、虹霓等本来就是飞腾在空中的“天象”;而鱼、鳄、蛇等在水中潜游之快,马、牛、鹿等在陆地上奔跑之速,都类似于“飞”枣古人由于思维的模糊性,往往将潜游于水中的鱼、鳄、蛇等,奔跑于陆地上的马、牛、鹿等,和飞升腾跃在空中的雷电、云雾、虹霓等看成一个神物的不同表现,从而认为能在水中游、地上跑,也就能在天上飞。
“好飞”必然“通天”。因为“飞”的方向和域界,自然是,也只能是神秘、辽阔、至高无上的天。因而,从远古到如今,人们总是让神龙常常出现在浩渺无垠的昊天云气中。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双耳盆上,有将“鱼藻纹”和“鸟纹”刻划在一起的图案;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鸟鱼纹”,也将天上飞的鸟同水中游的鱼枣龙的集合对象联系起来。这就透示出,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龙的模糊集合之初,龙就开始有了“通天”的意味。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了一件“龙凤导引升天帛画”。画面上的龙,竖身卷尾,头脸朝天,肢爪划动,跃跃而上。旁边是它的同伴枣昂首展翅的凤。龙凤之下,站一位双手合十的裙服女子。显然,这位女子在祈祷着、接受着龙凤的导引,要飞升到天上去,做一名自由自在的“女仙”。
于是,龙就有了沟通天地,做天地间的桥梁和信使的能力和身份。那些专制帝王们之所以称自己为“真龙天子”,其根本点就在于瞅准了龙的“通天”的神性,和充当天地间桥梁和信使的能力。
对于老百姓而言,“天龙”则是一种民族心理的对应、释放和外化。我们的祖先们,生活在异常艰辛的环境里,自然界灾害频仍,氏族间你争我斗,自身面临生老病死诸多苦痛。进入阶级社会后,又增加了来自专制皇权的压力,而这后一种压力又同道德伦理相结合,以“三纲五常”等形式箍桶填鸭般灌进人们的血脉中,不容分说、无可拒绝地捆绑住人们的手脚。然而,追求自由乃是人之为人的天性枣天性自由却无时不在羁绊之中,于是,人们期冀着、希求着、幻想着挣开绳索,超脱尘世,过一种能使天性充分展开的无拘无束的生活。
龙为满足人们这样的心理提供了可能。它既可以舒畅地在水中游,矫捷地在地上走,更可以潇洒地在天上飞。天上多么美妙啊!皎洁的明月,雪白的云团,艳丽的霞光,更有长风千里,电掣万仞,雷霹八方……天龙,天龙,实际上是人心想高飞、在高飞啊。

龙的传说——龙珠:
人们在建筑彩画、雕刻、服饰绣品等载体上常见“龙戏珠”(有“单龙戏珠”、“二龙戏珠”、“三龙戏珠”、“多龙戏珠”之分)图案。有朋友问了:什么是“龙珠”?“龙珠”因何而来?“龙戏珠”又是怎么回事?
龙珠是与龙有关的珠。“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颌下。”这是《庄子》的说法了。《埤雅》也言“龙珠在颌”。《述异记》讲,“凡有龙珠,龙所吐者……越人谚云:‘种千亩木奴,不如一龙珠。’”上述说法讲了两个意思:一是龙珠常藏在龙的口腔之中,适当的时候,龙会把它吐出来;二是龙珠的价值很高,用民谚来说,就是得一颗龙珠,胜过种一千亩柑橘。
那么,龙珠从何而来呢?龙为什么要戏珠呢?
我们知道,珠,是水中的某些软体动物,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刺激下,其贝壳内分泌并形成的圆形颗粒,因其有亮丽的光泽而被人们所喜爱,因而被称作珍珠。既然水中的动物能生出珠来,作为水族之长的龙,自然也要有珠而生了枣这该是龙珠神话产生的一个基本思路。
但是,事情好像还不是这么简单。龙是模糊集合起来的神物,集合的对象有鱼、鳄、蛇、猪、马、牛,以及雷电、云雾、虹霓等等。其中,鳄类和蛇类是卵生的。卵是圆形的,也可以说是颗粒状的,是比珍珠大得多的颗粒。那么,古人会不会把鳄卵蛇卵当作一种“珠”呢?回答是肯定的。古人能将鳄蛇作为主要的集合对象,对其卵自然不会忽略;对鳄和蛇来说,卵的意义是重大的,是生命之源,有卵便有鳄、有蛇,进而才有龙。因此,卵是完全可以以“珠”的身份进入龙的生活之中的。那么,龙珠就是龙卵;龙戏珠,实际上就是龙戏“卵”,是龙这个神物,对生命的呵护、爱抚和尊重。其中体现和表达的,是古人的一种“生命意识”,即对转承不息的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和发挥。
民间吞珠化龙的传说为我们的看法提供了注脚:某少年割草(或打水)得一宝珠,此珠放到米缸涨米,放到钱柜生钱。某财主知道后,带人来抢珠。少年情急中将珠放到口里,却一不小心咽了下去。于是口渴求饮,缸水喝干了,又去喝河水、江水。喝着喝着,头上冒出了角,眼睛朝外凸,身子变长出鳞枣化为龙了。这样的传说广泛地流传于四川、浙江、广东等地,从中透示出“珠”的珍贵,以及珠和龙生命相依的关系。
太阳,是我们对“珠”的另一个理解。我们见到的一些龙戏珠图案,尤其是那些二龙戏珠图案,其珠多有火焰升腾,分明是一枚“火珠”或“火球”;下面是滔滔海水,可以理解为火球跃出海面。在人们的视野和观念中,堪称“火球”的,太阳可排在第一。那么,很显然,火球出海也就是太阳出海了。既然是太阳出海,为什么要龙来“戏”呢?这里要引入古人眼中的四方神: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龙则是代表东方的神物。这样看来,龙戏珠就有太阳崇拜的意思了,该是太阳崇拜和龙崇拜的交融。
龙分雌雄,这是二龙戏珠的图案比较多的原因。如果珠作卵解,就是父母双方共同呵护、爱抚他们的子女;如果珠作太阳解,就是雌雄二龙共迎旭日东升,让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再者,二龙对称,龙体弯长,珠形滚圆,在构图上也具有一种美感。

龙的传说——乌龙:
少华山下的龙潭堡,原先只有十来户人家。村里住着:一家姓刘的父女二人,靠做卖豆腐为生。女儿名珠凤,出落得俏模俊样。
有一天珠凤去挑水,钩搭上挂上来一条小黑蛇。她把小黑蛇捉下来放到井台上,说:“怪可怜的,放了去吧!”小黑蛇对她点了点头,一转身窜到井里去了。
珠凤挑水刚进屋,听见背后有人叫她。转身一看,是个二十来岁的漂亮小伙。小伙拉住珠凤的手,在她手心里放了一粒滚圆滚圆的珠子,说:“我是渭河龙君的五太子,刚才在龙潭中戏游,不小心撞在你的钩搭上挣脱不得,多谢大姐救命之恩。这是一颗龙珠,你把它放在水缸里,就不用天天挑水了。往后有啥为难事,大姐只管说一声吧。”说完,顿时不见了影儿。珠凤追出门外,只见井口一团白雾,听得井水哗啦啦响了几声。她觉得像是在梦中一般,再看手里,分明是颗宝珠。进屋后,她将龙珠往水瓮里一丢,哗枣,水花翻溅,泛起满满一瓮清水,尝一口,比那井水还甜,珠凤知是宝物,对谁也没讲,连她亲大也瞒着。只是常常想起乌龙,每天都去井台上挑一担水,偷偷往井里看上几眼。
离龙潭堡四五里的孙家堡住着一家财东尹立先。珠凤他妈死的时候,刘老汉没钱殓葬,借了尹财东十两银子。日子穷,还不起,却常给尹家送些豆腐,权当付了利息。这十两本银尹财东也不催要,乐得一年到头吃豆腐不花钱买。
珠凤姑娘年长一年,越发出落。尹立先贼眼骨碌一转,打起了珠凤的鬼主意。先是请了个能说会道的媒婆,给珠凤说媒下聘礼来了。刘老汉执意不肯,珠凤心性刚烈,提起礼盒子摔到门外,媒婆碰了一鼻子灰。
尹财东知道了,气得直翻白眼,骂道:“老东西给脸不要脸,十两银子的财十几年咧欠着不还。哼!连本带利纹银百两,三天内交来啥说不说,交不来银子枣哼哼!”他眯起眼一声冷笑:“叫珠凤姑娘来顶账!”话传到刘老汉耳朵里,他也没了主意。珠凤只是爬在炕沿上哭,左思右想没办法”等到半夜她大睡定,跑到井台儿上,牙一咬,心一横,大叫一声:“妈,儿跟你来了!”眼睛一闭,纵身扑进井里。
珠凤只觉得头晕目眩,像是腾云驾雾一般。忽听得耳朵边有人呼喊:“珠凤,珠凤妹妹!”慢慢睁开眼一看,原来自己不曾落到水里,却躺在乌龙的胳膊上。“乌龙哥!”她像见到亲人一般,伏在乌龙的怀里大哭起来。乌龙劝她说:“珠凤,你的事我都知道,你不要难过。狗财东为富不仁,天理难容,看我收拾这条老狗”……我送你回去吧!”珠凤不肯,他在她耳边一阵悄声絮语,说得珠凤含泪带笑,连连点头。
听得珠凤投井、乡亲们打着火把下井救人。乌龙见有人下来,轻声对珠凤说:“好妹妹,我不送你了。”双手将珠凤托起。下井的人摸到珠凤,连忙绑上绳子,把她救了上来。
夜深人静,珠风把她和乌龙的事从头到尾给父亲学了一遍,老汉听了暗暗惊喜,却又半信半疑。珠风从瓮里捞起龙珠,老汉见果然不是世俗之物,才信了珠凤的话。珠凤跳井得救的消息传到尹立先耳里,老贼捋着鼠须一阵奸笑:“嘿,分明是天公作美。我尹某人家财万贯,金银满箱,再能有这么个美人几,可真是……啊,嘿……”贼眼一转,吩咐下人分头准备去了。第二天一大早,老贼带着一伙家丁朝珠凤家奔去。走到半路,一阵狂风卷着沙石吹得天昏地暗,带来的财礼早刮得没了影儿,尹贼连人带马翻倒在地。狂风过后,老贼一看,财礼虽空,人马俱在,就揉了揉被摔歪的鼻子,带着一帮家院,挥棍舞棒,直奔刘老汉家来抢珠凤。
乌龙见老贼三番事过,仍不知改,待老贼冲到井台边,便现出真形,口含龙珠,喷出一股清泉。一时间电闪雷呜,恶浪滔天,尹贼一伙狼哭鬼嚎,随波翻滚,被冲入渭水河中,喂了鱼鳖。
一会儿云消雾散,满天霞光,云端里舞起一条黑色巨龙,龙背上坐着珠凤姑娘。飞到山顶,乌龙卧下歇息,珠凤向父亲和乡亲们挥手告别。
从此,人们就把这村子叫做龙泉村,后来又改成龙潭堡,把龙歇息的山头也起名叫做乌龙山,年代久了,都叫做五龙山了。

龙的传说——龙舟:
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会”等,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其起因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说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事物原始·端阳》)吴越交战,勾践败而被俘,在吴国过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回国后,他卧薪尝胆,立志雪耻,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终于在数年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了昭彰勾践这种坚韧不拨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二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和曹娥。传说伍子胥因遭谗言诽谤,被吴王夫差命人抛于钱塘江波涛之中,有曹娥驾舟去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曹娥碑》)。后世遂划龙舟,作救伍员状。
三说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这种说法普遍被接受,其文字记载始见于南朝梁人撰写的《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除上述外,各地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在贵州黔东南地区,有说法认为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舍身杀死毒龙的老人;云南傣族认为是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又作“岩宏窝”)。还有“迎夏至”、“避恶日”——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月初五是不祥的日子等说法。
这些说法,都各有各的道理,但都没有说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管是为了纪念某某人,还是为了“迎夏至”、“避恶日”,为什么偏偏要举办“龙舟”竞渡呢?也就是说,为什么要赛“龙舟”而不赛其它什么“舟”呢?
回答这个问题,得从龙的基本神性入手。我们说过,龙有喜水、好飞、善变、征瑞等神性和兴云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职。既然有这样的神性和神职,被生活在江渎四流、湖泊星罗的水乡各族人民所崇拜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崇拜意识必然要外化为具体行为。这些行为包括:祭神,将人间美味敬献给神灵,并伴之以香火,让其款款享用;娱神,歌唱、舞蹈,想着法儿让神快乐;拟神,模仿神的举止形态,表示自己和神物有密切的关系,自己身上已秉赋了“神性”,从而能够“神灵活现”。这大概是“龙舟竞渡”的深层动因。人们相信,通过声势浩大的竞赛龙舟,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龙心神感应而大娱大悦,从而焕发神性,克尽神职,保佑一方水土风调雨顺,稼渔丰成。同时,也使人们自身秉赋龙性,像龙那样强悍矫健,进而怯邪弥难。至于纪念某某人云云,只不过是一种附会。原因大概在于,这些人杰的“人性”和龙的“神性”有相通一致之处,又多少分担了龙的一部分“神职”。比如伍子胥就曾被奉为长江水域的“水仙”、“涛神”、“潮神”和“江神”;屈原也曾被封为“广源顺济王”,有“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之说。
“龙舟”是做成龙形或刻有龙纹的船只。古代那些有“真龙天子”之称的帝王们,行走水路时一般都要乘龙舟。如“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穆天子传》),“上御龙舟,幸江都”(《隋书·炀帝纪》)。皇帝乘坐的龙舟,高大宽敞,雄伟奢华,舟上楼阁巍峨,舟身精雕细镂,彩绘金饰,气象非凡。南宋画院待诏李嵩画的“大龙舟”,即是一例。民间用来竞渡的龙舟和皇家龙舟不可比肩,一般都做得窄小狭长一些,以利赛事。
用作竞渡的龙舟,其形制因时代而变化,因地域而不同。据载,旧时西湖上的龙舟,约四五丈长,头尾高翘,彩画成龙形;中舱上下两层,船首有龙头太子和秋千架,均以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剑、戟等“十八般武艺”和各式旗帜。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划船。
苏州的龙舟分成各色,四角插旌旗,鼓吹手伏在中舱,两旁划手十六人。篙师执长钩立于船头,称作挡头篙。船头亭上,选面端貌正的儿童,装扮成台阁故事,称龙头太子。船尾高丈余,牵系彩绳,由擅长嬉水的小儿表演“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等节目。
当代用来竞渡的龙船,形制比旧时简化了许多。船以色彩分赤龙、青龙、黄龙、白龙、黑龙等。船身、船上的罗伞旌旗等装饰,以及划手们的服装乃至船桨,都要求一色。湖北、湖南等地的龙舟短则七丈多,长则十一丈余,划动时有如游龙戏水。福建的龙舟,船首雕刻龙头,口能开合,舌能转动。贵州的龙舟由三只独木船联合而成,中间较长的一只称“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挥,两边的两只船身稍短,称“子船”。
有关竞渡的仪式、规定、技巧和情景也因时因地不同而丰富多彩。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锣挟鸣涛鼓骇雷,红旗斜插剪波来。锦标夺到轩腾处,风卷龙髯雪作堆。”古人的诗句将几百年前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跃然纸上。
诗中提到的“标”即“标竿”或“标船”,是各龙船争夺的目标。“标竿”上悬挂锦彩、银碗、钱钞等赏物,立于水中,快捷先到者可得。“标船”设置在终点,当竞渡的龙舟接近时,将“标”抛入水中,让诸“龙”争夺。标有“鱼标”、“鸭标”、“铁标”等。鱼标鸭标是活的,投入水中即刻游走,要一下子捉住,是不容易的。铁标沉重,抛落便到水底,如果没有相当棒的潜水本领,同样是捉不起来的。因此,龙船上一般都要安排一两个水性极好的“标手”,专司夺标之职。
有的地方还流行“做胜会”——即由看船上的游客买土罐或鸭子,掷入水中,由参与竞渡的龙舟,入水争夺以为娱乐。
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如在屈原投水的汨罗江畔,每年龙舟竞渡前,都要先祭屈子庙。来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幼,抬着龙头,一批一批地汇聚在屈原像下,叩拜、吊唁、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澡,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这才开始赛龙舟。地域不同,讲究不同。有的地方出龙前数日,要祀神演试一番,名曰“下水”。上岸送神,称作“拨龙头”。竞渡的组织者,年前率众位游手,将一根带叶竹竿竖立桥头,以便来年“出龙认色”,其名曰“钻五”;月朔互相往来,名曰“拜客”,等等。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龙舟竞渡也传到了日本及东南亚诸国。比如,日本的九州、冲绳等沿海地区,就流行一种赛船活动。不过他们不叫龙舟竞渡,而叫“爬龙”。新加坡常在端午节这天,举行全国性的龙舟比赛。他们的龙舟披红挂彩,扮作“狮子”、“狗熊”的司鼓手站在龙舟最前面,擂动大鼓,指挥和协调划手动作。整个比赛,一般从下午两三点开始,直到夕阳西下才告结束。
龙舟竞渡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体育运动。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于1984年5月16日作出决定,将龙舟竞渡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当年10月,在广东佛山举行了全国首届屈原杯龙舟赛。1985年6月6日,中国龙舟协会在湖北省宜昌市宣告成立。7月,第二届屈原杯龙舟赛在葛洲坝三江航道举行,观众多达十余万。这样的龙舟竞渡至今已举行了十数届。近年来的龙舟竞渡,赛制趋于完善,规模也越来越大,并向国际性赛事进展。
龙舟竞渡需要宽而深的江海湖泊,水域浅小浮不起船的地方就竞渡不成了。于是,浅水地的人们就做成“旱龙舟”,在街市、高台、场地上游走,俗称“迎鬼船”。江西一带有这样的风俗,时间亦在端午节。
造龙船也不只是为了竞渡。如贵州黔东南和湘西一带苗族同胞的“龙船节”,所做的龙船就不是为了竞赛,而主要是为了乘坐龙船游村串寨,会亲访友。龙船下水前,先由歌师唱吉祥祝福歌,祝愿龙船一路顺风。每条船上都有一位“鼓头”,由全寨推选出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坐于龙颈击鼓发令,主持船上活动。龙船过寨,鸣放铁炮传告亲友,岸上报以“接龙”鞭炮,亲友遂上前向船上的人敬米酒,并将鸭、鹅、彩绸等礼品挂于“龙头”。龙船靠岸,水手们将糯米饭团和菜肴放在船帮上就餐,不用碗筷。妇女、儿童这时纷纷前来“讨路边饭”,据说吃了龙船上的食品能消灾避难。龙船形制精巧美观,龙身由一只母船和两只子船捆扎而成,叫做“子母船”,皆为独木镂空。龙头约长两米多,用水柳木雕刻,装有一对一米多长的龙角。因龙头着色不同,分为青龙、赤龙、黄龙等。各寨为了保护龙船,还专门建有“龙篷”。龙船节从农历五月十六日开始,具体节期各地各寨略有不同,只要全寨薅完秧,本寨龙船即可下水,历时三天左右。在广东水乡,龙船出游时,家家送米酒给划船的人,并由老人为龙点眼,然后才下水游去。游完后,龙头供奉在龙王庙,船身埋入河床沙泥中,第二年挖出来再用。傍晚,村民们还要烧一大锅“龙船饭”,不管什么人都可以食用,以广结“龙缘”,遍得“龙福”。

龙的传说——舞龙:
每逢节日庆典,我们都能看到欢腾旋跃,让人兴奋不已的舞龙。舞龙也称“龙舞”、“耍龙”、“闹龙灯”、“玩龙灯”、“龙灯会”。那么,为什么要舞龙呢?
舞龙的用意,概括起来不外乎这么几条: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
其中,祈雨祈福是最基础的。两湖一带民间传说,战国时的鬼谷子和金角老龙相遇,鬼谷子说:“据我掐算,近日有雨,城内三十六点,城外四十八点。”金角老龙有意让鬼谷子的预言落空,便利用职务之便,让城内下了四十八点,城外下了三十六点,结果城内不少老百姓死于水患。后来玉皇大帝问罪,金角老龙受到贬黜。为了赎罪,老龙便在每年的新春到来之际,逐门逐户地向老百姓鞠躬赔礼,并承诺一年的风调雨顺。于是,人们便据此传说,用竹条铁丝、绸缎纱布扎制成彩龙,每逢年节舞耍一番,表达欢快喜悦之情,也寓意老龙臣服,天随人愿。四川铜梁一带的传说也异曲同工:东海龙王患腰痛病,变成一个老头上岸求医。大夫通过把脉知其非人,便让其恢复原形,并从其腰间捉出一条蜈蚣。龙王病愈后,以泄露天机为谢:言人们只要照它的样子造一条龙四处舞游,便能保雨水及时,五谷丰成。
舞龙祈雨在先秦时期已开始流行,到汉代已具相当规模,形式也多有讲究。据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汉代人春旱求雨舞青龙,炎夏求雨舞赤龙或黄龙,秋季求雨舞白龙,冬天求雨舞黑龙。这些龙长达数丈,每次出动五至九条不等。
后世的舞龙,大都包含有祈雨祈福的意味。如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山区的“龙头蚕身灯”。该灯由“龙”的头和“蚕”的身与尾组成。制作考究,形体小巧,头尾能曲能伸,宛转灵活。竹圈联成蚕身,绳索系其内,白布蒙其外,外用红绿彩环缠身,由三个舞技出众的民间艺人分别持头、腰、尾三个部分执耍。“龙头蚕身灯”一般都是成对出行。出灯前,每对灯都要下到江边“吸水”,然后才沿门沿户祝福吉祥。为什么要“吸水”呢?很好理解,龙吸饱了水,才能保证雨水充足。
南方一些地方流行舞草龙枣由柳条、青藤、稻草扎成,夜晚舞耍时,龙身上满插香火,因而又称“香龙”、“香火龙”。舞龙结束时,还要在喧天的锣鼓鞭炮声中,恭恭敬敬地将草龙送到江河溪潭之中。其用意也是让龙回龙宫,以保佑一方地面风调雨顺。
以娱神娱己为目的舞龙可追溯到汉代的“鱼龙曼延”。《汉书·西域传赞》载:“孝武之世……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颜师古解释说,巴俞都卢、海中砀极都是歌舞名,而“鱼龙”,则是由人装扮成一种来自西域的巨形珍兽枣舍利之兽,先在庭前舞蹈戏乐,然后到殿前激水,水花飞溅中,化作一条巨大的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目”。然后,再化作身长八丈的黄龙,“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故又名“黄龙变”。由此看来,“鱼龙”,当是一种由人装扮成巨鱼和巨龙进行表演的大型舞蹈。由于巨鱼和巨龙之间有一个“变”的问题,因此在表演时,可能还需要幻术、布景、烟雾等来配合。
那么,“曼延”又作何解释呢?“曼延”也作漫衍、曼衍、蔓延等,是古代一种大兽的名字。据说这种大兽“似狸,长百寻”,可以“仿此演为百戏。”古代八尺为一寻,百寻就是八十丈。因而《西京赋》中有“巨兽百寻,是为曼延”之句,薛综注曰:“作大兽,长八十丈,所谓鱼龙曼延也。”由此推断,“曼延”是“假作兽以戏”,是由人扮演成各种巨兽的舞蹈。“鱼龙”当是其中典型的主要的一种,因而称作“鱼龙曼延”。
东汉张衡在《西京赋》、李尤在《平乐观赋》中都有对“鱼龙曼延”的生动描述。从中可以看到,作为汉代的大型歌舞,“鱼龙曼延”集合了当时最高水平的演员阵容以及布景、道具和特技,可谓规模宏大,幻象纷呈。除中心节目“巨鱼变巨龙”外,还有由人扮装的熊、虎、猿猴、大象、大雀、大龟、大蟾蜍及其它不知名的奇兽参与演出。
史料之外,还可以从汉代画像石上找到“鱼龙曼延”的影子。如铜山洪楼发现的乐舞百戏画像石,山东沂南出土的角抵百戏画像石,上面都有鱼龙作舞的图像。
“鱼龙曼延”从汉至唐,延续了将近七八百年的时间,唐以后,整体上逐渐失传,后世传留下来的,只是其中的部分节目。民间的龙舞、狮子舞、麒麟舞等,可视作对“鱼龙曼延”的传承和演变。
灯与龙的结合,大约起始于宋时。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道:“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这样的龙灯,即是我们所说的放置在那里专供人们观赏的龙形灯饰。问题是龙是一个能行走、善飞腾的神物,总不能呆到那儿不动啊,况且无论宫廷还是民间,自古都有舞龙的传统。既然舞,就不光在白天舞,晚上也要舞,晚上舞就离不开灯,因此大凡舞之龙,都通称“龙灯”。
“龙灯会”一般在佳节、盛会时举行,场地选在长街广场、村头湾边开阔平坦的地方。龙的品种丰富多彩,有竹龙、木龙、荆龙、草龙、布龙、纱龙、纸龙;有由荷花和蝴蝶组成的“百叶龙”,用刨花扎成的“木花龙”,用铁皮卷成的“铁皮龙”,等等。
龙灯各地都有。四川省铜梁县的龙灯比较出名。国庆50周年大典上的金色巨龙,就出自这个县。铜梁龙灯有“正龙”:头大、胫长、节内点灯,以灯光取代烟火,玩时比较安全。还有用竹编作龙骨,纸扎龙头,布做龙脊,借助灯火而起舞的“彩龙”;用皮纸或绢绸做皮,彩绘鳞甲,龙身能伸缩转动的“肉龙”或“蠕龙”;天旱时求雨,舞时可泼水的“黄荆龙”;用白花扎成,用来祭祀亡灵的“孝龙”;用稻草扎成,插入竹竿,执持起来耍舞的“草把龙”;以及由孩子们耍舞的,用一棵棵大白菜插上竹竿,点燃红烛,中间串以绳索的“菜龙”,等等。
铜梁人舞龙有不少讲究。过去沿袭汉代的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现在逢年过节舞彩龙,舞到人家门前就暂时停下来,龙头频点向主人拜年祝福,然后再上下翻腾,左盘右旋。这时,主人必须鸣放鞭炮以示欢迎,并有所答谢:裹着钱的“红包”或糖果香烟等。
广东佛山人也喜欢舞龙。四五十年代,佛山龙多是用一把把雨伞连接

这是白话文的
http://bbs.qijoo.com/read-htm-tid-10367-page-e-fpage-7.html

这个网站里面有关于九龙之子的图片 你去看看吧 也许对你有用啊

我不知道是不是如此


有关龙的传说有关龙的传说有哪些
1、画龙点睛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唐,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那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2、叶公好龙 春秋时期,楚国叶地诸侯子弟沈诸梁自称叶公,他特别喜欢龙,他的...

你听到过哪些关于龙的传说?
回复其美景。黑龙知道后便跟白龙展开恶斗,黑龙在不敌时使计放毒,小白龙被逼逃到九寨沟其中1个湖泊中。黑龙为查白龙的下落而惊动了藏族的万山之神,最后被山神所囚,不能再作恶。万山之神为表彰白龙而给它一套金黄色的铠甲,这就是卧龙湖的传说由来。‍‍...

关于龙的故事50字,快!!!
龙的传说——龙舟: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会”等,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其起因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说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事物原始·端阳》)吴越交战,勾践败而被俘,在吴国过了三年忍辱含垢...

中国历史上有关龙的传说有哪些
鹰足两种,三趾。彩虹谷是大自然中真实存在的事物,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当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蓝、靛、紫戴 八种颜色。彩虹是龙是无稽之谈,或许是人们茶余饭后看到彩虹类似于龙而流传出来的。

关于龙的传说有哪些?
喝着喝着,头上冒出了角,眼睛朝外凸,身子变长出鳞枣化为龙了。这样的传说广泛地流传于四川、浙江、广东等地,从中透示出“珠”的珍贵,以及珠和龙生命相依的关系。太阳,是我们对“珠”的另一个理解。我们见到的一些龙戏珠图案,尤其是那些二龙戏珠图案,其珠多有火焰升腾,分明是一枚“火珠”...

有关龙的传说故事简短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二、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

有关龙的传说的作文,急需,谢谢了!!!
龙的传说 龙,古代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国人心中神一般的存在。我一直相信是有这种动物的:威严的龙须随着风飘扬,金色的龙鳞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让世人敬畏的光芒,比象牙还要美丽的龙角那样直直的立在龙首,就算是静止不动的,也让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威压。这就是古代人们最痴迷也最害怕的瑞兽——龙...

求于天龙 龙的传说歌词
Mio) 十一岁获旧金山中华儿童才艺小天使 参赛项目:小提琴 十二岁参加美国北加州青少年音乐比赛获小提琴第一名 参赛曲目:Czardas 十三岁参加旧金山青少年歌唱大赛获第一名 参赛歌曲:祝福 十五岁参加全球华人新秀大赛获旧金山区第二名 参赛歌曲:在乎你感受 十五岁推出第一张个人原创国粤语大碟:龙的传说 ...

龙的传说是从什么开始有的啊?
龙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有:1、龙起源于蛇 八千年前,雨量充沛,满世界草丰林茂,是蛇类的天堂,人对蛇可谓是防不胜防。于是人们虚拟出蛇身、骆驼头、麒麟角、乌龟眼睛、牛耳朵、蜥蜴腿、老虎爪、鱼鳞,还长有胡须的动物——龙。龙的神力无比,可降服一切自然灾害和野兽。2、来源于雷声 龙最早就来自于...

龙的由来以及龙的传说故事究竟有哪些
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那么,关于龙的传说故事有哪些?龙是不是真的存在?龙的由来有多种解释,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许多人认为龙的起源应该不仅仅是先民的臆造,而是有其深刻的文化传承,是...

涟源市13225978214: 龙的传说(中国黄帝时代传说) - 搜狗百科
邢聪托马: 古人把龙看成神物、灵物,而且变化无常,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既能深入水底,亦能腾云登天.关于龙的传说,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几乎每一本书都有,而关于龙的传说和神话亦不胜枚举.经典如《易经》,便将龙作了一完整系统的论述,...

涟源市13225978214: 我们被称为龙的传人,你知道有关龙的故事和传说么? -
邢聪托马: 1.湖南省安化青龙洞,传说里面锁了一条犯了天条的青龙,1998年9月该镇7位农民自带干粮,手电等物品,从洞口探险,看到了盘在洞壁上状若一条大青龙的石钟乳.这是首次发现.后来测量,安化青龙洞的溶洞长达35公里、被称为我国溶洞...

涟源市13225978214: 龙的传说及历史 -
邢聪托马: 龙的传说——乌龙: 少华山下的龙潭堡,原先只有十来户人家.村里住着:一家姓刘的父女二人,靠做卖豆腐为生.女儿名珠凤,出落得俏模俊样. 有一天珠凤去挑水,钩搭上挂上来一条小黑蛇.她把小黑蛇捉下来放到井台上,说:“怪可怜...

涟源市13225978214: 关于龙的故事 -
邢聪托马: 三戏海龙王 东海洋上有个岛,岛上有个村庄叫鲁家村.很早以前,这个村子里住着十几户姓鲁的庄稼人.他们种着一些依海傍山的碗头地,在海里捉些沙蟹鱼虾,勉强过着日子.岛上天旱少雨,人们只好杀猪宰羊,到村外的龙王庙去求雨.倘若...

涟源市13225978214: 关于龙的传说、故事、地名由来故事 -
邢聪托马:[答案] 龙这个形象来自部落时期的动物崇拜,每个部落有自己信仰的动物神,由一个部落收复其他部落,并把被收复的部落信仰的动物取其一角安在自己信仰的动物身上,龙就是这样被拼凑出来的. 关于龙的传说,出现最早的是共工撞毁不周山放出的黑龙...

涟源市13225978214: 有关龙的故事或传说 -
邢聪托马: 由来一:据传,古时龙井旁住着一位老妇人,周围有18棵野山茶树,家门口的路是南山农民去西湖的心经之路,行人走到这里总想稍事休息,于是老太太就在门口放一张桌子,几条板凳,同时就用野山茶叶沏上一壶茶,让行人歇脚,日子一久...

涟源市13225978214: 关于龙的神话传说 -
邢聪托马: 四海龙王:敖广、敖钦、敖顺、敖闰 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 青脸红须为东,白发须为西,橘黄发须是 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许多民族都有关于龙的神话传说.但是像中国这样,以龙为荣、为尊,而且各种事物都多少跟龙...

涟源市13225978214: 有关龙的故事!!! -
邢聪托马: 龙的故事 画龙点睛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

涟源市13225978214: 有关龙的传说 -
邢聪托马: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汉字“龙”2.封建时代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帝王和其的东西:龙颜、龙体、龙廷、龙袍.3.形状像龙的或装有龙图腾:龙舟、龙灯、龙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