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谏逐客书如何说服秦王

作者&投稿:叶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斯谏逐客书是如何说服秦王的?~

一、 抓住秦王内心的最大欲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层层推进,步步升级,最终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当时是战国末期,群雄逐鹿,谁都想将天下于自己掌握之中,而秦王又是个强权在握,雄心勃勃的霸主。所以尽快并吞六国,一统天下,就是他最大的心理愿望。在这种情况下,凡是有利于达到这种欲望的就容易被接受,凡是违反这一欲望的,就难以立足。正是从这里出发,李斯就高屋建瓴,始终站在是否有利于一统天下的高度上发议论,把每个层次的落点都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利害关系上,“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则可能亡国。”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击中了要害。这从前面所概括的五段分论点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这里不再重复。
对这一问题同时还要进一步看到,这种高屋见瓴,环环扣击要害的写法,并非轻重不分,简单重复。而是由远到近,由轻到重,层层推进,步步升级的。大体上说来,文章的第二段是回顾历史,也就是道古;第三段是剖析眼前,也就是论今。第四、五段说到将来,也就是展望,从古说到今,从现在说到将来。时间推移有一定的顺序。“道古”是借鉴历史。“论今”是解释是非。“展望”是家国命运。利害关系一步比一步重要。
第二段“道古”的结论是:没有客卿的功劳,就没有秦国的富强。将统一天下之意留在言外,让秦王思而得之。没有把弓弦一下子就拉得很紧,以防过猛而断裂。
第三段“论今”中大肆铺陈珍宝、美色、音乐,意在对比,也是用外物与“逐客卿”的矛盾,以引起秦王的思考。接着作者顺势将笔锋一转,得出“重物轻人”不是“跨海内、制诸侯”的方略的结论,这就直接落到了“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之上,比前一段更切近要害。
第四段的结论是,逐客就等于“借寇兵而赍盗粮”,削弱了自己而资助了敌人。这就比单纯说逐客极不利进了一层。
最后一段的结论是,逐客不仅谈不上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这就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了极点。
纵观全文,从没有客卿就没有秦国今天的富强,说到逐客不是“跨海内,制诸侯”之术,再说逐客实质上削弱了自己,资助了敌人,最后上升到逐客就可能亡国。这样来安排各层次结论,就像爬楼梯一样,不是一步登天,而是步步升级。这种由轻渐重,渐次进逼的内容结构特点,是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的。它不仅一开始就避免了耸言高调,突兀冲撞,造成情断弦裂的可能性,而且这样作能使被劝者,在不知不觉中就落入了劝说者的轨道,从而稳妥地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特别是对专横不可一世的君王,用无可辨驳的事实说话,不仅可以启发他从事实中自己得出结论,而且可以避免发生冲撞。《谏逐客书》的二、三段泼墨最多,主要是摆事实。第二段一口气铺陈了秦国发展史上的四位君王“以客之功”的大量事实后,用“客何负于秦哉?”一句反问,不用多说,驱逐客卿的毫无道理自然就出来了。
第三段罗列了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皆非秦国所产的大量事实后,用“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一句接上启下,起“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用人方针之不合理,也就昭然若揭了。这里都是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先以大量事实诱导,后以简洁的结论点拨,论据充分,点拨警策,说服力就大大增强了。
用事实说话的“事实”,不是随意拼凑而来的,是经过筛选的。《谏逐客书》所选择的事实,至少有如下两点是好的:(1)所选事实是被说服者最接近、最熟悉的。被说服者是秦王,他又想尽快地统一天下。李斯就用秦国君王怎样很快强大起来的事实为例。秦王偏爱珍宝、美色、音乐,这些东西就在他的身边,朝夕相处,李斯就专门用这方面的事例作比。事例的贴近,会使对方利于理解,便于接受,说服力自然就强。(2)所选的材料是典型的、重要的,如事实很多,不突出那也没有说服力。如果多而杂,轻重缓急不分,大小主次相混,那也会冲淡事实的雄辩力量。秦国历史上的国君很多,为什么只选了这四位呢?因为这四个君王在重用客卿、在功业方面是最突出的。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在秦国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秦惠王用张仪连衡政策,打破了六国的合纵,功效十分显著。昭王用张碌的远交近攻政策,蚕食诸侯,在兼并战争中效果也很好。既是重用客卿,成就又很大。因而也就最能说明纳客之利,逐客之害。第三段选用最罕见的珍宝、美色、音乐为例,也是这个道理。总之,事例的典型性、重要性,大大强化了说理的根据和份量。
三、正反并论,利害对举,反复对比,透彻有力。这是一篇论说文,论说文要讲究论说方法,《谏逐客书》的论说方法并不复杂,主要采用正面论述,反面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说理。正面论说,主要是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论,主要是突出逐客之害。纳客与逐客,利害两相对照,是非就更明显,利害就更清楚。如第二段先铺陈四位君王重用客卿建功立业的事实,然后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收结,这是正面论述。说明秦国因重用了客卿,才有今天的强大。意思已经很明确,本来就此可以打住,但作者又来了一句反问“客何负于秦哉?”引起秦王思考。接着又用一个假设句“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这一转是从反面来推理。这样全段就从正反两个方面、利害两种结果,突出了客卿的重要性。第三段主要运用两重对比来说理,先用大量事实来与逐客卿进行对比,接着又推进一步,用重物与轻人来对比。这双重正反对比,大大突出了秦王在用人方针上的错误。第四段先正面论证“昔五帝三王”“不却众庶”,结果无敌天下,从正面启发,这是动之以利。接着论说“今秦王逐客”,实际上是“借寇兵而赍盗粮”,从反面启发,晓之以害。一正一反,一利一害,分明而有力。
仔细推敲全文,正反论证中,处处交织着昔与今,物与人,纳客与逐客,利与害,损民与益酬,统一与亡国的多重对比。这些对比不仅内容是切中要害的,而且对比本身,大大强化了是与非,正确与错误的鲜明程度。很有警策作用。
四、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造成饱满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谏逐客书》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铺陈手法的运用和排比句、对偶句的大量使用。如第二、三段都铺陈、排比了大量事实,读之令人有迎接不暇的感觉。这不仅使文章论据充实,而且使人感到理直气壮,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气势。铺陈要有变化,否则就会使人产生堆砌、繁琐、臃肿之感。《谏逐客书》的铺陈是注意变化的,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角度的变化。铺陈同类和类似事物时,要注意角度的挪移、侧重点的选择,以突出其特征。如第二段连写四位君王“以客之功”,就各取一个主要角度:穆公用客卿强调人才来自四面八方,重在广纳人才;孝公用客卿,从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全面论述,重在变法治国;惠王用客卿,以连衡打破合纵,侧重于四面扩张;昭王用客卿,“废穰侯、逐华阳”,侧重于打击豪门。其实四位君王在重用客卿上,提倡耕战、富国强兵,对外扩张,有许多共同之处。这里有意避同取异,显得各有千秋。角度的变化既突出了各自的主要特点,又避免了雷同。
2、句式的变化。如第三段中,在铺陈大量珍宝时,就采取了多变的句式,铺陈珍宝一共用了两个长句,写了十四、五种东西。“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树灵鼍之鼓。……而陛下悦之,何也?”在这一句中,前面先用七个动宾结构,极力铺陈,而且是肯定性的铺陈。接着用一个反问句“……何也?”又把前面的铺陈全面提领起来。下一句是“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

  全文由四段组成,
第一段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用客卿而成帝业的事实说明客卿对秦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非常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之于“吏”说明作者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接着,文章进行具体分析。首先由回顾历史入题,从秦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 、惠文君、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 紧接着,又用多种手法加以论述:先说这四个君主的成就,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的。这是对前面所述的小结,后讲从这样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这是进一步地引申和反诘。又讲当初如果这四个拒绝客卿而不接纳他们,疏远有才之士而不用,这就不可能使秦国国富民强。这是从反面假设和推论,在列举史实,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又如此腾挪跌宕,反复论证,就把客卿对秦国的重要作用阐述得极为透彻。 在讲了客卿对秦国有利之后,照理下文应当转入主题,论证逐客的错误了;可是,作者在第二段里却笔锋一转,设了许多比喻,用来说明秦王对不是秦国产的物十分喜爱,对人却持有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此段所设比喻多种多样,意思分为四层: 第一层:“今陛下……何也?这一层以珠宝等物为喻,设问作结:这些东西一样也不是秦国出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只提出问题,不立即回答,但不答自明,显得耐人寻味。 第二层“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赵女不立于侧也” 这一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用,那么,夜间放光的璧玉,犀牛角和象牙做成的器具,郑国和卫国的美女,駃騠这种珍贵的骏马,江南的金、锡,西蜀的绘画原料,秦国都不应当占有和使用了,用来装饰后宫、充当嫔妃娱乐心意,取悦耳目的,一定要出于秦国的方才可以,镶着珍珠的簪子,缀有珠玉的耳环,齐国东阿所产的丝绢做成的衣服,华丽的刺绣所做的装饰就不能进于前,而按着流行样式打扮得很漂亮的赵国女子就不能站在旁边了。这一层同前一层不同,是从反面说,并分两个小层次重叠错杂出之。把“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严重危害说得很透辟。更显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 第三层“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 这层以音乐为喻,进行对比:敲瓦器,弹奏筝,拍打大腿,呜呜呀呀地唱歌,这是秦国的音乐;郑、卫的民间地方音乐。虞舜时的《韶》、《虞》。周武王时的《武》、《象》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你抛弃秦国的音乐,而用别国的音乐,这是为什么呢?不就是为了痛快于当时,看了舒服罢了。这回答紧接上文,远承第一层的设问,可说是对第三层的小结,归纳了秦国对物取舍的标准,为下文转入正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四层(今取人则不然——制诸侯之术也) 这层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这样看来,你所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所轻视的是人才。这绝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这里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的错误,推论符合逻辑,立意超卓不凡,具有一种高层建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这段设喻丰富多样,写法灵活多样,运笔酣畅流利,为全文最精彩的部分,前人对此极为称誉,如宋代李涂就说:“中原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犹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深得作文之法。”(《文章精义》) 第三段论述驱逐客卿有利敌国,而不利于秦国。先从正面说理,指出土地广大粮食就丰富,国家辽阔人口就众多,兵力强盛军士就勇敢。比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包举贤士,广罗人才,下面仍继续设喻申述这个意思,:泰山不拒绝任何土壤的堆积,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大;河海不挑剔任何细小流水的汇入,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深;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众,所以能够显示他的德行。泰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由于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显得很有力量。接着又深一层阐明此意: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来自那一个诸侯国,这就是五帝三王所以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此处以古论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下文就落脚说明逐客的危害。这里不仅运用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提出两种做法,两种结果,以此说明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里,雄辩有力。 第四段 收束全文,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用两句话就总结了前面三段的意思:谈物的部分来照应第二段,以见“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做法不当。最后一句照应第三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所在,因而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所以极有说服力,这两句还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窃以为过”相呼应,具有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全文自始至终都紧紧抓住秦王贪婪及要统一天下这两大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向秦王实施攻心术。

文章一开头,李斯便开门见山地指出秦王逐客的错误。然后用正面事实列举出秦往昔纳客而获得的种种好处:“遂霸西戎”“至今治强”“使之西事秦,功施至今” “使秦成帝业”……也就是说:纳客能令秦获得“称霸、治国、外交成功及成帝业”的益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反驳了秦王“客负于秦”的论据,同时,这些好处是与秦统一天下一脉相承的,既然秦王一心想统一天下,那么,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看到:李斯的这番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去了,已收到了动摇秦王,逐客之决心的效用。而紧接着,李斯说了句:“向使四君却客不内……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这是反面陈述不纳客的坏处,因此有加强语气,反衬秦纳客的好处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动摇了秦王拒客的决心。

至此,李斯的攻心术已取得了效果,但要改变秦王的逐客令并非易事,还得把攻心术用下去。李斯聪明就聪明在他不但巧妙地运用了攻心术,而且运用得彻底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人郑国来秦国做间谍,被秦发觉,秦王由此下令驱逐所有在秦国任职的别国人。李斯是楚国人,也在被驱逐之列,于是上了这篇奏议进行劝谏。在文章里,李斯列举了由余、百里奚、商鞅、张仪等客卿对秦国国家富强所做的贡献,以及秦王在日常生活中享用的产于别国的物品,指出“逐客”是因噎废食的行为,必然导致国家的危亡,由此提出延揽人才应该“河海不择细流”。最终秦王听取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逐客的命令。“一言可以兴邦”,李斯的这次上书,对秦国统一中国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从文章本身看,恰当的比喻和排比,正反论证的方法,既有气势,又很有说服力,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章。

根本原因是 激烈竞争的环境迫使领导者尊重人才,使用人才
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愿望

方法:
当时秦王的最大欲望是兼并天下,凡是违反这一欲望,就难以立足,凡是利于达到这一欲望,就容易被接受。李斯紧紧抓住秦王的这一心理,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谏书的灵魂,贯串始终。在论说的首层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等成就去耸动秦王;在论说的次层则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再接着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却众庶”无敌天下去打动秦王。总之,每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一、 抓住秦王内心的最大欲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层层推进,步步升级,最终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当时是战国末期,群雄逐鹿,谁都想将天下于自己掌握之中,而秦王又是个强权在握,雄心勃勃的霸主。所以尽快并吞六国,一统天下,就是他最大的心理愿望。在这种情况下,凡是有利于达到这种欲望的就容易被接受,凡是违反这一欲望的,就难以立足。正是从这里出发,李斯就高屋建瓴,始终站在是否有利于一统天下的高度上发议论,把每个层次的落点都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利害关系上,“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则可能亡国。”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击中了要害。这从前面所概括的五段分论点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这里不再重复。
对这一问题同时还要进一步看到,这种高屋见瓴,环环扣击要害的写法,并非轻重不分,简单重复。而是由远到近,由轻到重,层层推进,步步升级的。大体上说来,文章的第二段是回顾历史,也就是道古;第三段是剖析眼前,也就是论今。第四、五段说到将来,也就是展望,从古说到今,从现在说到将来。时间推移有一定的顺序。“道古”是借鉴历史。“论今”是解释是非。“展望”是家国命运。利害关系一步比一步重要。
第二段“道古”的结论是:没有客卿的功劳,就没有秦国的富强。将统一天下之意留在言外,让秦王思而得之。没有把弓弦一下子就拉得很紧,以防过猛而断裂。
第三段“论今”中大肆铺陈珍宝、美色、音乐,意在对比,也是用外物与“逐客卿”的矛盾,以引起秦王的思考。接着作者顺势将笔锋一转,得出“重物轻人”不是“跨海内、制诸侯”的方略的结论,这就直接落到了“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之上,比前一段更切近要害。
第四段的结论是,逐客就等于“借寇兵而赍盗粮”,削弱了自己而资助了敌人。这就比单纯说逐客极不利进了一层。
最后一段的结论是,逐客不仅谈不上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这就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了极点。
纵观全文,从没有客卿就没有秦国今天的富强,说到逐客不是“跨海内,制诸侯”之术,再说逐客实质上削弱了自己,资助了敌人,最后上升到逐客就可能亡国。这样来安排各层次结论,就像爬楼梯一样,不是一步登天,而是步步升级。这种由轻渐重,渐次进逼的内容结构特点,是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的。它不仅一开始就避免了耸言高调,突兀冲撞,造成情断弦裂的可能性,而且这样作能使被劝者,在不知不觉中就落入了劝说者的轨道,从而稳妥地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特别是对专横不可一世的君王,用无可辨驳的事实说话,不仅可以启发他从事实中自己得出结论,而且可以避免发生冲撞。《谏逐客书》的二、三段泼墨最多,主要是摆事实。第二段一口气铺陈了秦国发展史上的四位君王“以客之功”的大量事实后,用“客何负于秦哉?”一句反问,不用多说,驱逐客卿的毫无道理自然就出来了。
第三段罗列了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皆非秦国所产的大量事实后,用“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一句接上启下,起“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用人方针之不合理,也就昭然若揭了。这里都是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先以大量事实诱导,后以简洁的结论点拨,论据充分,点拨警策,说服力就大大增强了。
用事实说话的“事实”,不是随意拼凑而来的,是经过筛选的。《谏逐客书》所选择的事实,至少有如下两点是好的:(1)所选事实是被说服者最接近、最熟悉的。被说服者是秦王,他又想尽快地统一天下。李斯就用秦国君王怎样很快强大起来的事实为例。秦王偏爱珍宝、美色、音乐,这些东西就在他的身边,朝夕相处,李斯就专门用这方面的事例作比。事例的贴近,会使对方利于理解,便于接受,说服力自然就强。(2)所选的材料是典型的、重要的,如事实很多,不突出那也没有说服力。如果多而杂,轻重缓急不分,大小主次相混,那也会冲淡事实的雄辩力量。秦国历史上的国君很多,为什么只选了这四位呢?因为这四个君王在重用客卿、在功业方面是最突出的。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在秦国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秦惠王用张仪连衡政策,打破了六国的合纵,功效十分显著。昭王用张碌的远交近攻政策,蚕食诸侯,在兼并战争中效果也很好。既是重用客卿,成就又很大。因而也就最能说明纳客之利,逐客之害。第三段选用最罕见的珍宝、美色、音乐为例,也是这个道理。总之,事例的典型性、重要性,大大强化了说理的根据和份量。
三、正反并论,利害对举,反复对比,透彻有力。这是一篇论说文,论说文要讲究论说方法,《谏逐客书》的论说方法并不复杂,主要采用正面论述,反面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说理。正面论说,主要是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论,主要是突出逐客之害。纳客与逐客,利害两相对照,是非就更明显,利害就更清楚。如第二段先铺陈四位君王重用客卿建功立业的事实,然后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收结,这是正面论述。说明秦国因重用了客卿,才有今天的强大。意思已经很明确,本来就此可以打住,但作者又来了一句反问“客何负于秦哉?”引起秦王思考。接着又用一个假设句“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这一转是从反面来推理。这样全段就从正反两个方面、利害两种结果,突出了客卿的重要性。第三段主要运用两重对比来说理,先用大量事实来与逐客卿进行对比,接着又推进一步,用重物与轻人来对比。这双重正反对比,大大突出了秦王在用人方针上的错误。第四段先正面论证“昔五帝三王”“不却众庶”,结果无敌天下,从正面启发,这是动之以利。接着论说“今秦王逐客”,实际上是“借寇兵而赍盗粮”,从反面启发,晓之以害。一正一反,一利一害,分明而有力。
仔细推敲全文,正反论证中,处处交织着昔与今,物与人,纳客与逐客,利与害,损民与益酬,统一与亡国的多重对比。这些对比不仅内容是切中要害的,而且对比本身,大大强化了是与非,正确与错误的鲜明程度。很有警策作用。
四、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造成饱满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谏逐客书》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铺陈手法的运用和排比句、对偶句的大量使用。如第二、三段都铺陈、排比了大量事实,读之令人有迎接不暇的感觉。这不仅使文章论据充实,而且使人感到理直气壮,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气势。铺陈要有变化,否则就会使人产生堆砌、繁琐、臃肿之感。《谏逐客书》的铺陈是注意变化的,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角度的变化。铺陈同类和类似事物时,要注意角度的挪移、侧重点的选择,以突出其特征。如第二段连写四位君王“以客之功”,就各取一个主要角度:穆公用客卿强调人才来自四面八方,重在广纳人才;孝公用客卿,从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全面论述,重在变法治国;惠王用客卿,以连衡打破合纵,侧重于四面扩张;昭王用客卿,“废穰侯、逐华阳”,侧重于打击豪门。其实四位君王在重用客卿上,提倡耕战、富国强兵,对外扩张,有许多共同之处。这里有意避同取异,显得各有千秋。角度的变化既突出了各自的主要特点,又避免了雷同。
2、句式的变化。如第三段中,在铺陈大量珍宝时,就采取了多变的句式,铺陈珍宝一共用了两个长句,写了十四、五种东西。“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树灵鼍之鼓。……而陛下悦之,何也?”在这一句中,前面先用七个动宾结构,极力铺陈,而且是肯定性的铺陈。接着用一个反问句“……何也?”又把前面的铺陈全面提领起来。下一句是“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西蜀丹青不为采。”在这里则是先用一个假设句总提,然后连用六个主谓句进行铺陈,而且是否定性铺陈。这两句都是铺陈珍宝,但一个是先铺陈后反问;一个是先假设,后铺陈;一个是肯定性动宾结构铺陈,一个是否定性主谓结构铺陈。对美色的铺陈也有所变化,不一一例举了。总之,由于铺陈中同中有变,变中有同,所以使大量铺陈错综复杂又一气贯通,既恣肆又严谨,读之但觉势如奔马,而又不觉得繁琐、累赘。
3、用词的变化。如第二段写穆公八方求士,用“取”、“得”、“迎”、“来”四个近义词,实际含义一样。由于变化就避免了重复。写惠王的四面扩张,连用“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九个动词,灵活多变。第三段写秦王获取珍宝,用“致”、“有”、“垂”、“服”、“乘”、“建”、“树”七个动词,分别与一定名词搭配,贴切自然。这些都是用词的变化。
与上面所说的铺陈手法的变化相关联的是本文在语言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排比句的大量运用。凡是铺陈一般都要用排比句。如第二段中写穆公四处招贤,写惠王四面扩张,都用了排比句。第三段中铺陈珍宝、美色,排比句用的更多。论证中的排比句也很多,自己找。
排比句接踵而来,尤如长江波涛滚滚不断,使文章寓意流长,气势充沛,有很大的感染力。同时不少排比句中还有对偶的特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属,虚实相映,成双成对,更增加了句式上的对称美和音调节奏感。如“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泰山不让土埌,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虽然句子很长,也是对偶。“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很短,但也是对偶。“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等,都是。
总之,本文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对偶的修辞方法,使全文句式整齐,文字优美,音节铿锵,朗朗上口,有不少赋的特点。另外,这些铺陈、排比手法感情充沛,气势贯通,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在阐明中心论点,规劝秦王收回呈命方面起了很好作用。
李斯的文章,表现出先秦散文向汉赋的过渡,对汉赋门径的开辟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由于李斯的《谏逐客书》能抓住秦王统一天下的最大欲望,由于文章采取了让事实说话的办法,由于作者善于运用正反论证和对举的说理方法,也由于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所以使整个奏书,内容流利、结构严谨,而且说理透彻,论证有力,语言精彩,音调铿锵,因而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说服力,因而也就说服了秦王。这篇奏书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基本的道理就在于此。

李斯始终抓住秦王希望“跨海内,治诸侯”的心里,向秦王实施攻心战,站在统一天下的战略高度,阐述了逐客的不利,理足辞胜,雄辩滔滔。


《谏逐客书》的作者
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文章先叙述秦自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

谏逐客书详细注释
谏逐客书详细注释如下:孝公:即秦孝公。由余:亦作“繇余”,戎王的臣子,是晋人的后裔。穆公屡次使人设法招致他归秦,以客礼待之。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被俘,后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臣妾之一送往秦国。逃亡到宛,被楚人所执。蹇叔:百里奚的好友,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把他从宋国请...

古文观止 卷四‧李斯谏逐客书
古文观止 卷四‧李斯谏逐客书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

谏逐客书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人
谏逐客书的作者是秦朝的人。谏逐客书的作者是李斯,秦朝人。李斯生于约公元前284年,逝世于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小吏 ,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 。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 。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

李斯的《谏逐客书》原文与注释、翻译。
原文:(我很辛苦帮你查的哦)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孙支於晋,此五子者,不产於秦,而穆公用...

谏逐客书每段内容概括
谏逐客书每段内容概括如下:1、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2、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

逐客令的典故
典出《史记•李斯列传》。公元前237 年,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大型灌溉渠时, 被告是韩国派来的奸细。为此,秦始皇颁布 了驱逐国内所有外来大臣宾客的诏令。当时 在秦国任官的楚人李斯也在驱逐之列,于是 他冒死上奏了一篇《谏逐客书》,反对秦始 皇逐客。谏书中,李斯列举了在秦国为官的 楚国...

请问:谏逐客书是谁写的?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名作状语,向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于戎取由余,于,从〕,东〔名作状〕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三句都是状语后置〕。此五子者,不产于秦〔状语后置〕,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

名词解释<谏逐客书>
作者:李斯 此篇见于《史记·李斯列传》。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事情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这是周振甫的翻译 臣...

李斯的《谏逐客书》原文与注释、翻译。
李斯的文章保留至今的均收在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中,共有3篇:《谏逐客书》、《论督责书》和《狱中上秦二世书》。 [3] 缪公: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君主,公元前657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为春秋五霸之一,缪:同“穆”。 [4]由余:春秋时晋国人,流亡入戎,奉戎国命出使秦国。秦穆公用计离间由余与戎王,...

辰溪县13183872822: 李斯谏逐客书如何说服秦王 -
愈印武活:[答案] 全文自始至终都紧紧抓住秦王贪婪及要统一天下这两大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向秦王实施攻心术.文章一开头,李斯便开门见山地指出秦王逐客的错误.然后用正面事实列举出秦往昔纳客而获得的种种好处:“遂霸西戎”“至今治强...

辰溪县13183872822: 李斯谏逐客书的如何从四个角度来说服秦王?
愈印武活: 1、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

辰溪县13183872822: 分析《谏逐客书》一文李斯说服秦王的成功经验,联系具体例子加以说明?
愈印武活: 谏 逐 客 书 李 斯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客卿,所谓“客卿”是当...

辰溪县13183872822: 11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 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历史事实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反复正反对比,... -
愈印武活:[答案] 11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3) 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 历史事实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 排比对偶联翩,行文气势十分充沛. 12《归去来兮辞》中和开篇“心...

辰溪县13183872822: 在《谏逐客书》一文中,作者之所以能说服秦王取消逐客的命令,其关键因素是什么? -
愈印武活: 形势比人强,将六国与强秦敌对的形势表述,将人才与强秦命运表述出来.既使秦王不同意,秦国势力也会迫使秦王同意.更何况,秦王本就是有思想的人. 片面的决定是为谋一时(郑国渠),但要谋一世却不得不重新考滤. 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比如,你看到一个人落水了,会救他吗?你说“会”! 但如果看到,这个人是碰到恶人,借跳河脱身,你会救他起来吗?… 秦王也是人,因为部分地方权贵的说项,他一时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但当眼界放开后,看得更多更远时,也就自然会换个决定了!

辰溪县13183872822: 谏逐客书成功的原因 -
愈印武活: 《谏逐客书》成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针对明显的错误决定进行劝谏,态度明确,逻辑清晰.李斯深知逐客令对秦国发展的危害,因此明确反对这个决定.在文章中,他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分析,有力地论证了逐客令的错误之处....

辰溪县13183872822: .李斯说服秦王取消逐客成命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国君皆因重用客卿才取得了巨大成就 B.秦.李斯说服秦王取消逐客成命的主要原因是( ) ... -
愈印武活:[答案] D.议论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切中要害 说服一个人往往是从那个人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秦王关心的就是能否统一天下,如何更快更好的统一

辰溪县13183872822: 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劝谏的技巧 -
愈印武活: 1.咄咄逼人的立论 为了反驳逐客的论题,李斯站在统一天下的高度,以秦王政最大的政治欲望尘敬——“跨海内,制诸侯”为主要论点贯串全章,其论点的孕含、提出、强调和指证层层推进、步步紧逼,以演绎推理的逻辑力量统领全文,紧紧扣...

辰溪县13183872822: 李斯给秦王嬴政写了哪一千古名篇成功阻止其逐客 -
愈印武活: 按照秦王嬴政下达的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客卿之列.李斯希望继续留在秦国发展,于是给秦王嬴政呈上《谏逐客书》,阐述自己对逐客令的看法说: “我听说官吏们建议要驱逐客卿,我以为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招揽贤才,从西戎争取...

辰溪县13183872822: 为什么李斯能说服秦王收回成?为什么李斯能说服秦王收回成命
愈印武活: 他在《谏逐客书》中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说明客卿辅秦之功,力陈逐客之失,劝秦王为成就统一大业,要不讲国别,不分地域,广集 人才.秦王看了深受感动,立即取消了逐客令.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