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的退休叫什么

作者&投稿:孟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代的什么制度,即现今的退休制度~

致仕制度
唐初控制官员队伍规模,一方面是通过“律”,即法律约束,把编制问题作为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是通过“礼”,即道德手段,其主要方式是官员致仕。唐代要求官员年老致仕,形成礼法上的约束机制;同时提供诸多政治、经济和生活待遇,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对致仕官员,唐代统治者表现出了较好的尊重态度,从而形成一种致仕荣耀、知止求退的社会风气。因此,在唐初和盛唐以前,官员致仕制度的正常运行,使官员队伍的新陈代谢情况比较正常,官员“进出口”大致平衡。
唐朝,退休制度作为官僚制度的一部分,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特点是:致仕年龄较灵活。若精旺力盛,胜任职守,亦可缓退;致仕手续简便,只要造册上报即可;对致仕官员举行欢送仪式,敲锣打鼓,送归老家,很有人情味;致仕官享受优厚待遇。首先在政治上,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事决策。其次在经济上,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受皇帝特恩,可全薪退休。六品以下,则赐口分田养老。另外,高官致仕,允留一子领薪侍养。总之,唐朝在退休制度上,其政策规定较汉要完备得多。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以何官称致仕,致仕后的俸禄数目及是否朝见等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也称“休致”。《尚书大传.略说》:“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郑玄注:“所谓里庶尹也。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后汉书.郑均传》:“议郎郑均,束脩安贫,恭俭节整,前在机密,以病致仕,守善贞固,黄发不怠。”宋王禹偁《高闲》诗:“更待吾家婚嫁了,解龟休致未全迟。”《宋史.欧阳修传》:“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天子犹念公(袁可立)海上劳,予加衔致仕去。”

唐初控制官员队伍规模,一方面是通过“律”,即法律约束,把编制问题作为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太宗时,中央政府文武官员曾精简到643人,后定制为730人。而至玄宗时,机构逐渐臃肿,国家机构职官总数为18805人,其中内官2620人,外郡县16185人。另一方面是通过“礼”,即道德手段,其主要方式是官员致仕。唐代要求官员年老致仕,形成礼法上的约束机制;同时提供诸多政治、经济和生活待遇,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对致仕官员,唐代统治者表现出了较好的尊重态度,从而形成一种致仕荣耀、知止求退的社会风气。因此,在唐初和盛唐以前,官员致仕制度的正常运行,使官员队伍的新陈代谢情况比较正常,官员“进出口”大致平衡。
以礼致仕
按照封建礼法,官员欲退,则皇帝必称社稷所倚而加以挽留,官员则以不能阻塞后人予以坚持,反复数次之后,皇帝不再勉强,以优厚待遇让官员回乡安度晚年。对老而无用的官员优待致仕,体现的是皇帝的恩赐;不愿意尸位素餐,全身而退,体现的是官员的道义。所以,“君以恩御臣,臣以义事君,贪以是息,而让以是作。”这种和谐融洽的君臣关系对巩固统治基础非常重要。唐初君臣关系比较融洽,得益于致仕制度的正常运行。如贞观二十年,长孙无忌要求解免太子太师之位,太宗不许。二十三年,高宗即位,坚持要求辞去职务,以地震请求逊位,高宗不许。永徽三年,以天下大旱上书请求辞职,高宗频降手诏,敦谕不允。君臣之间就这样反复请辞和回绝,显得客气有礼。
但这种自行申请、以礼致仕的制度,也给那些驽马恋栈的官员提供了可乘之机。宣宗大中十二年,年满八十的太子少师柳公权,率领百官上朝,步行至大殿之下,力不能支,竟将皇帝尊号“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误称为“光武和孝”,遭到御史弹劾,罚一季俸。“世讥公权不能退身自止”。这种情况任其发展的结果,一方面会导致群臣对君王纵容和姑息不按时致仕者的不满,同时也难免使君主对臣下产生猜忌。唐末杨复恭拒不接受致仕诏令,指使手下杀害来使,就是由执行致仕制度直接引发的君臣之间的严重对立,这种对立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以何官称致仕,致仕后的俸禄数目及是否朝见等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也称“休致”。《尚书大传.略说》:“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郑玄注:“所谓里庶尹也。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后汉书.郑均传》:“议郎郑均,束脩安贫,恭俭节整,前在机密,以病致仕,守善贞固,黄发不怠。”宋王禹偁《高闲》诗:“更待吾家婚嫁了,解龟休致未全迟。”《宋史.欧阳修传》:“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天子犹念公(袁可立)海上劳,予加衔致仕去。”

唐初控制官员队伍规模,一方面是通过“律”,即法律约束,把编制问题作为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太宗时,中央政府文武官员曾精简到643人,后定制为730人。而至玄宗时,机构逐渐臃肿,国家机构职官总数为18805人,其中内官2620人,外郡县16185人。另一方面是通过“礼”,即道德手段,其主要方式是官员致仕。唐代要求官员年老致仕,形成礼法上的约束机制;同时提供诸多政治、经济和生活待遇,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对致仕官员,唐代统治者表现出了较好的尊重态度,从而形成一种致仕荣耀、知止求退的社会风气。因此,在唐初和盛唐以前,官员致仕制度的正常运行,使官员队伍的新陈代谢情况比较正常,官员“进出口”大致平衡。
以礼致仕
按照封建礼法,官员欲退,则皇帝必称社稷所倚而加以挽留,官员则以不能阻塞后人予以坚持,反复数次之后,皇帝不再勉强,以优厚待遇让官员回乡安度晚年。对老而无用的官员优待致仕,体现的是皇帝的恩赐;不愿意尸位素餐,全身而退,体现的是官员的道义。所以,“君以恩御臣,臣以义事君,贪以是息,而让以是作。”这种和谐融洽的君臣关系对巩固统治基础非常重要。唐初君臣关系比较融洽,得益于致仕制度的正常运行。如贞观二十年,长孙无忌要求解免太子太师之位,太宗不许。二十三年,高宗即位,坚持要求辞去职务,以地震请求逊位,高宗不许。永徽三年,以天下大旱上书请求辞职,高宗频降手诏,敦谕不允。君臣之间就这样反复请辞和回绝,显得客气有礼。
但这种自行申请、以礼致仕的制度,也给那些驽马恋栈的官员提供了可乘之机。宣宗大中十二年,年满八十的太子少师柳公权,率领百官上朝,步行至大殿之下,力不能支,竟将皇帝尊号“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误称为“光武和孝”,遭到御史弹劾,罚一季俸。“世讥公权不能退身自止”。这种情况任其发展的结果,一方面会导致群臣对君王纵容和姑息不按时致仕者的不满,同时也难免使君主对臣下产生猜忌。唐末杨复恭拒不接受致仕诏令,指使手下杀害来使,就是由执行致仕制度直接引发的君臣之间的严重对立,这种对立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告老还乡?


中国的退休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制度始于春秋,形成于汉代。唐朝到宋朝慢慢发展,天津胡安一车祸慢慢好转。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退休制度依然存在。古代官员提前退休相对简单。只要官员提出申请,皇帝一般都会允许。明朝弘治四年,皇帝下诏:“官员自愿退休,不论年龄大小,均须为官。”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清朝宰相刘在18岁时给皇帝...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词条简介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中,退休制度占据着显著地位。根据《礼记.曲礼》的记载,大夫在七十岁时需完成工作交接,即“七十而致事”。汉、唐、宋、元等朝代沿袭了这一传统,规定官员七十岁退休,但明清时期的规定有所不同,文武官吏六十岁以上即可申请退休,"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然而,提前退休并非...

古代官员退休需要满足哪些条件?退休以后福利好么?
而当官的不像是皇帝,想做到自己死都没关系,如果你想提前退休去养老的话一般也是可行的。当然退休也是有条件,在古代时期官员们想退休需要哪些条件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退休一词出现在唐宋朝的文献资料当中,如韩愈《复志赋序》中提到退休于居。不过在唐代之前,官员辞职不叫退休,而是叫致仕,也称为...

古代官员退休之后有退休金吗
古代的退休制度,仅仅限于官吏当中,一般被称为“致仕”,即《公羊传》当中所注释的“致仕,还禄位于君”,和现在差不多,退休了,自己原本的权力职位全部都要交还,这种制度最开始诞生于周朝,后来不断发展,最终在宋元明清时期完善下来。而“退休”这个词,最开始是诞生于唐宋时期的文献中的。但是...

致士与致仕有什么区别吗
“致仕”的基本解释是交还官职,即退休。如《后汉书》中有“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就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代官员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来退隐或者辞官辞职归家。致士 ①读音:【zhì shì】,解释:是指招引贤士。②出处: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 方回 叩头以致士,...

古代官员退休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到了一定的年龄也是可以告老还乡的,只是不用退休这个词,用一个比较高雅的词汇:“致仕”,意思就是把官位还给国君,根据“周礼”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即在周朝时,官员可以在七十岁退休了,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古代人的寿命比较短,这个已经算是高寿的年纪了,所以,大多数人,...

古人做了一辈子的官,告老还乡之后有没有退休金?
到了金朝的时候由于当时很多官员年龄很大,思想陈旧墨守成规,成了金朝皇帝改革的绊脚石、拦路虎,于是金朝皇帝规定,官员退休的年龄提前到60岁,后世的朝代基本上都继承了60岁退休的年龄界限。从此以后,60岁退休几乎成为一个金科玉律,成为后代相互沿袭的一个基本的制度。明清两朝给官员的退休年龄做出了规定...

古时自动辞去官职叫什么
挂印而去 结印而去 去职还乡 去官还乡 告老还乡 避贤者路 乞骸骨、填沟壑 致仕: 表示辞官退休。"致","交出""交还"之意。致事:表示辞官退休。致政: 表示辞官退休。致位: 表示辞宫退休。致禄: 表示辞官退休。乞身: 封建时代作官则以身许国,因此退职需乞身以还。故以"乞身"...

唐朝的退休制度是怎样的?有哪些利弊?
唐朝的退休制度是怎样的?有什么优缺点?感兴趣的伙伴,请过来看看。一,中国古代退休制度概述在中国古代,官员到了一定年龄,不能继续任职,可以辞职,自己照顾自己。几千年来,中国的统治者一直非常重视退休制度。古代把退休叫做“当官”。公元年说:“退休做官。”同时也可称为“致事”、“治事”、“...

古代官员退休需满足哪些条件?多少岁就到了退休年龄?
在古代,也并不是非要等到退休的年龄才可以退休,很多时候也是可以提前退休的。只要皇帝允许就可以了。但也要满足以下三种情况。首先,做到无心官场,去过自己的逍遥自在的生活。就比如陶渊明,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其次,回避权力斗争。古代朝廷中,最厉害的就是权力的斗争了。欧阳修当初就是宋朝的一位重臣...

乌尔禾区18922252765: 古代的“致仕”含义指什么? -
锺咐和络: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以何官称致仕,致仕后的俸禄数目及是否朝见等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

乌尔禾区18922252765: 古代非正常退休叫啥 -
锺咐和络: 古代正常退休叫“致仕”,非正常退休叫“令致仕”.

乌尔禾区18922252765: 我国官职变化中告老还乡叫什么 -
锺咐和络: “告老还乡”,又称“告老还家”,“告”是请求,“老还乡”是年老回到家乡,“告老还乡”是指古代官吏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是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一种制度. 我国古代也有退休制度,但仅仅限于是官吏,...

乌尔禾区18922252765: 古时自动辞去官职叫什么 -
锺咐和络: 挂印而去 结印而去 去职还乡 去官还乡 告老还乡 避贤者路 乞骸骨、填沟壑 致仕: 表示辞官退休."致","交出""交还"之意. 致事:表示辞官退休. 致政: 表示辞官退休. 致位: 表示辞宫退休. 致禄: 表示辞官退休. 乞身: 封建时代...

乌尔禾区18922252765: 古代指交还官职叫什么 -
锺咐和络: 挂印 结印 去职,告职,告老还乡 避贤者路 乞骸骨 填沟壑 致仕 等等

乌尔禾区18922252765: 皇帝退休后,不是去世叫什么 -
锺咐和络: 皇帝退休后,不是去世叫太上皇. 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通常给予的对象是在世但已禅位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首位太上皇是秦始皇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嬴楚,第二位太上皇是汉高帝刘邦之父刘太公,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未曾为帝王,而被尊为太上皇的人.代表的太上皇还有唐朝的唐高祖李渊、宋朝的宋徽宗赵佶等.最后一位太上皇是清朝乾隆帝.

乌尔禾区18922252765: 为什么古人把退休还乡叫致仕? -
锺咐和络: 致在这里的意思是交还,而仕有着官职的意义,致仕其实就是把官职还给皇上,所以古人把退休叫致仕

乌尔禾区18922252765: 古代告老还乡称作什么? - ? -
锺咐和络: 官员向朝廷告老还乡称为:乞骸骨!

乌尔禾区18922252765: 退休 一词源于何时? -
锺咐和络: 退休最早叫乞骸骨 充国乞骸骨,赐安车驷马. 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西汉时期,太子太傅疏广年事已高就上书皇帝请求与侄儿一起退休,好让一把老骨头能葬在故乡.他们的请求得到批准,离京时,公卿大夫在城外为他们饯行,因他...

乌尔禾区18922252765: 古代表示官职任免等的词语有哪些 -
锺咐和络: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