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替曹操翻案》和《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这两篇文章?

作者&投稿:禄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有郭沫若的《替曹操翻案》?~

那是一片文章,很难找到的,你看看这个吧

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从《赤壁之战》说到曹操

作者:翦伯赞


看了新编的《赤壁之战》,想替曹操说几句好话。
替曹操说好话是很危险的,因为他是人所共知的奸臣。
解放以前,鲁迅曾经替曹操说了几句好话。他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到《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但是鲁迅也觉得要声明一下,他说,他虽然“非常佩服曹操”,但他“不是曹操一党”。
最近,郭老也替曹操说了几句好话。他说:“曹操对于民族的贡献是应该作高度评价的,他应该被称为一位民族英雄。”当然郭老“也不是曹操一党”,不过非常钦佩曹操而已。我也“不是曹操一党”,但非常佩服曹操。在我看来,曹操不仅是三国豪族中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并且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有数的杰出人物。
说曹操是三国时第一流的政治家并不是因为他善于运用机会把自己提升到显要的政治地位,而是说他一贯地把统一中国当作自己的政治使命,虽然他没有完成统一的任务,但是他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豪族混战局面,并且从中国的西北边疆排除了游牧种族的威胁,保卫了黄河平原的城市和农村,恢复了黄河南北的封建秩序,替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当然西晋的统一主要的是由于黄河流域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结果,但曹操的努力,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说他是三国时第一流的军事家,也不是说他曾经著过十几万字的兵书,善于纸上谈兵,而是说他能够运用当时豪族之间的矛盾,选择适当的时机,去打击他的敌人,使大大小小的豪族,一个跟着一个倒在他的面前。
曹操不是一个职业诗人,但说他是三国时第一流的诗人,我想他是当之无愧的。史载他“登高必赋”,又说他的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从现在保留下来的曹操的少数的诗篇,可以看出他的诗,苍凉雄健,才气纵横,就是他的天才的儿子曹植也是望尘莫及的。
曹操不仅是一个天才的诗人,而且是诗人最好的朋友。在他的周围集合了一些当代有名的诗人,文学家,包括辱骂过他的祖宗的陈琳在内。由于曹操的提倡,所以在大动乱的建安年间,出现了一个文学的繁荣时代。
像这样一个中国史上有数的杰出人物,却长期被当作奸臣,这是不公平的。我们应该替曹操摘去奸臣的帽子,替曹操恢复名誉。
在否定曹操的过程中,《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可以说尽了文学的能事。《三国志演义》简直是曹操的谤书。《三国志演义》的作者不是没有看过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他看了,而且看得很仔细。他知道曹操并不如他所说的那样坏,那样愚蠢无能,但是为了宣传封建正统主义的历史观,他就肆意地歪曲历史,贬斥曹操。他不仅把三国的历史写成了滑稽剧,而且还让后来的人把他写的滑稽剧当作三国的历史。应该说,《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在对待曹操的问题上是发挥了他的强烈的政治性。
在否定曹操的工作中,过去的戏剧家也尽了他们的责任。为表达时代的要求,过去的戏剧家不仅把《三国志演义》的观点搬上了舞台,让剧中人物说着三国时代的言语,拿起三国时代的武器来守卫着自己的陛下,替自己的陛下打败可能出现在当代的曹操,而且在形象塑造中,发挥了他们的艺术天才。曹操的脸谱就是一种杰出的艺术创造。看了曹操的脸谱就令人联想到用石灰粉刷过的墙壁。戏剧家用这样令人可憎的苍白的颜色,表示曹操的冷酷,再用墨笔在他脸上画上几条黑线,表明他的奸诈阴险。通过这样的脸谱过去的戏剧家把曹操从一般粉脸人物中区别出来,表明曹操不仅是一个奸臣,而且是一个超级奸臣。
过去的人把曹操当作奸臣,乃至当作超级的奸臣,是应该的,因为他们是带着正统主义的有色眼镜看曹操,在这种有色眼镜中,曹操只能是一个奸臣。
所谓正统主义的历史观,是以皇帝为中心的历史观,任何对皇帝不够忠诚,乃至不够礼貌的人,都可以被指为奸臣,何况曹操可以发誓他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忘记觊觎那个他认为是“炉火”的宝座,虽然他自己说过:即使上帝要把天下交给他,他也只做周文王,但是他的儿子曹丕却做了周武王。而且这位三国时代的周文王也曾经自封丞相,自封魏王,自己批准自己使用仅仅次于皇帝使用的仪仗队,甚至对汉献帝还采取了粗暴的态度,他有的时候简直忘记了“君臣之义”。这一切都暴露了曹操有“不逊之志”,并不如他自己所说的是别人“妄相忖度”。

像这样一个具有“不逊之志”的野心家,是不会有一个封建皇帝会喜欢他的。只要提起曹操,皇帝们就会感到自己的皇冠有滚到地下的危险。为了保卫自己的皇冠,就必须动员文学艺术从自己的时代消灭曹操。而封建时代的文学家、戏剧家也很好地完成了他们的任务,他们在赤壁之战的祝捷大会中,把英雄的称号赠给了年青的周郎,而把那没有烧死的曹操交给一位理想的先知者诸葛亮去看管。
但是到了现在,我们不但消灭了封建皇帝,也消灭了封建皇帝依以建立的封建制社会,我们就不应该再保存以帝王为中心的正统主义历史观,而是要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站在人民的立场,曹操有没有“不逊之志”就不关重要,更不应因此就说曹操是一个奸臣。
最近我们高兴地从新编的《赤壁之战》中看到曹操的脸色已经有了一点变化,在他那苍白的脸上已经透出了一点红色,虽然透出的红色是很淡很淡的,但是戏剧家敢于在曹操脸上涂上一点红色,这就说明了曹操在舞台上翻身已经有了一线希望了。
应该说对曹操的脸谱的修改,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件大事。这件事不仅攸关曹操个人的名誉问题,而是从舞台上消灭正统主义历史观的问题。因为搽在曹操脸上的白粉,不仅是用以表示曹操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而是过去的戏剧家在曹操脸上打下的封建正统主义的烙印。
我想不会有人要求要用玫瑰的颜色涂在曹操脸上,因为曹操也有缺点,而且不少。最大的缺点,就是他打过黄巾。虽然他收编了黄巾,但这是他企图利用农民的武装来实现他自己的政治目的。但是曹操之被指为奸臣,并不是因为他打翻了黄巾,而是因为他“篡”汉。正因如此,我们才替他打翻案。如果要让曹操在舞台上翻身,仅仅在曹操脸上涂上一点淡淡的红色是不够的,可不可以更大胆一些擦去他脸上的白粉。很明白,只要曹操脸上还有白粉,只要白粉还是奸臣或坏人的记号,就不能替曹操摘掉奸臣的帽子,不能替曹操恢复名誉。当然,擦去了白粉,不等于说就不可以在曹操脸上涂上其他的颜色,只要不是为了表明他是一个奸臣,我想涂上任何颜色都是可以的。
除了对曹操的脸谱作了一些修改以外,新编的《赤壁之战》有《横槊赋诗》一幕,看来这一幕戏是对曹操的特写。从这一幕的剧情看来,作者是想向观众介绍曹操不仅是一个几十万大军的统帅,还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当然更主要的是暴露曹操在不战而取得荆州以后的骄盈之气,替他后来的失败,准备理由。
这一幕戏不仅有声有色,还表现了曹操在当时的思想活动,但我觉得场面过于严肃,空气太紧张,好像不是一种做诗的环境。对于过去的诗人来说,必然有小桥流水,再加上风花雪月,才能做得出诗来。当然对于曹操来说,主要的兴趣至少在当时的兴趣不是小桥流水和风花雪月,而是大江南北的土地。但引起他的诗兴的还是星星、月亮和一只乌鸦。
当然谁也没有参加过曹操的诗会,很可能曹操喜欢热闹,更有可能他因为胜利冲昏了头脑,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中就作其诗来。但是至少在作诗的时候杀了一个人是大煞风景的。
在这出戏中还有《蒋干盗书》一幕,是对曹操的一个侧面描写,在这一幕戏中,作者似乎没有注意去恢复蒋干的历史真实性。照史籍所载,蒋干是周瑜的同乡老前辈,其为人也“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像这样一位“独步江淮之间”的名士,不可能想《三国志演义》上所写的在他年青的同乡面前表现出那样惊惶失措的样子。蒋干之所以弄得那样狼狈不堪,不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他不该替曹操当说客。
在另一方面,新编的《赤壁之战》对于站在曹操对面的人物,如鲁肃、诸葛亮的舞台形象,却作了一些很好的修改。例如出现在这出戏中的鲁肃,已经不是一个烂好人而是孙权部下主战派的首领。出现在这出戏的诸葛亮,虽然还带有一些道士的神气,但已经脱去了他在戏台上常穿的八卦衣,只有在祭东风的时候才允许他穿了一次。还有对黄盖的强调等等。这一切都使得这些历史人物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而且显出了他们是怎样满怀信心地去迎击他们共同的敌人。

从整个戏剧的结构来看,作者不是把赤壁之战简单地描写为曹操和孙权、刘备之间的敌对矛盾的决裂,而是通过周瑜与诸葛亮之间的勾心斗角写出了孙权集团与刘备集团之间的矛盾,又通过以张昭为首的迎降派与以鲁肃为首的主战派之间的斗争,写出了孙权集团内部的矛盾。因此,我们从这出戏中,可以看出大矛盾中有小矛盾、小小矛盾。不论大矛盾也好,小矛盾、小小矛盾也好,都有一个发展的高潮。例如孙权集团内部的迎降派与主战派之间的矛盾,到孙权拔剑断案达到高潮,孙权和刘备之间的矛盾,到周瑜派人刺杀诸葛亮达到高潮。而孙权刘备和曹操之间的矛盾,则以火烧赤壁达到高潮。
作者揭露了这些矛盾,也在戏剧的发展中解决了这些矛盾。但是对于矛盾的处理,也还有值得商量的地方。例如孙权集团内部迎降派与主战派之间的矛盾,在新编的《赤壁之战》中是表现为武官主战,文官主降,很容易令人把和战的分歧看成文武的矛盾。根据《周瑜传》记载“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惧。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今日拒之,事更不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这里所谓“议者”并没有说都是文官,而且那些感到恐惧的“将士”,都是武官。关于迎降的事,孙权只说过,“子布文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主张迎降。这里所说的“诸人”不一定都是文官。实际上当时孙权部下,除了鲁肃、周瑜、黄盖等少数人以外,文臣也好,武臣也好,大多数都被曹操骇倒,主张迎降。
孙权和刘备之间是有矛盾的,但是在赤壁之战以前,他们之间的矛盾并不尖锐。孙权和刘备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是在赤壁之战以后,而且是赤壁之战的胜利引出来的。因为赤壁之战夺取了荆州,孙权、刘备都想把荆州据为己有,因此才使矛盾尖锐化。新编的《赤壁之战》对孙权和刘备之间的矛盾似乎太强调了,以至东风一到,周瑜就要杀掉诸葛亮,这样就会令人感到在周瑜的眼中诸葛亮比曹操的十几万或几十万大军更为可怕。诸葛亮本来是用以镇压曹操的,不能让他骇倒迎击曹操的统帅。而这位统帅也不应该过于性急,在和曹操决战之前,就企图杀死曹操最可怕的敌人,自己同盟军的代表。幸而诸葛亮会算卦,东风一到,他就逃跑了,否则这个仗怎样打下去呢?
至于曹操和孙权、刘备之间的矛盾,是赤壁之战的主要矛盾。过去的戏剧家,为了贬低曹操,总是把曹操说成一个很愚蠢的人,好像他带着大批人马,坐在船上,等着挨烧挨打。根据历史的记载,曹操从小就很机警,又有权数。到了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已经是在政治和军事活动中经过了严重考验的人物,他不会那样愚蠢,以至对敌人丧失起码的警惕性。实际上对于曹操来说,战争就是他的诗歌,他不会在强渡长江的号角声中,失掉节奏的。
根据历史的记载,周瑜、诸葛亮和黄盖所能想到的火攻,曹操也不是没有想到。《魏志·曹操传》引《山阳公载记》所载曹操之言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吴志·周瑜传》注文中载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写给孙权的信中说:“赤壁之战,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这些记载,可能是后人替曹操辩护,或者是曹操事后自解之辞,但不能说曹操对于有火攻的危险一点也不曾想到。如果不妨碍全剧的精神,新编的《赤壁之战》是否可以把曹操的警惕性提高一些。
新编的《赤壁之战》提出曹操的问题,也使很多三国人物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并且把这些人物贯串在各种矛盾斗争之中,显出了赤壁之战的复杂性。这些都是成功的地方。但是如果历史剧的任务,是要赋予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以新的政治意义,使赤壁之战这个历史事件更好地为我们自己的时代服务,最好能够暗示这个战争的性质和他所引起的历史后果。
我们知道,人们总是很高兴地看到曹操的每一个失败,而曹操提供出来的这一类的资料又实在太少了,赤壁之战曹操是输了。因此在演出《赤壁之战》的时候,人们总是欢呼孙权和刘备的胜利。这种心理,主要的是仇恨曹操的反射。其实从本质上说来,孙权、刘备和曹操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同样是地主阶级武装集团的首领,赤壁之战就是这三个地主阶级武装集团之间争夺霸权的战争,谁战胜谁,都是地主阶级的胜利。但是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的局面之形成,是带有决定性的一个战争,只有这一点和当时人民的命运是攸关的。人民不喜欢分裂,如果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取胜,其后果可能是中国的统一。但是这个战争是以曹操的失败而结束。

毛泽东与《为曹操翻案》
——对四十年前一桩公案的探源




一、四十年前“翻案”过程之回眸

1959年1月25日,《光明日报》发表郭沫若《谈蔡文姬的〈胡
笳十八拍〉》一文,内称:“曹操对于民族的贡献是应该作高度
评价的,他应该被称为一位民族英雄。然而自宋以来所谓‘正统
’观念确定了之后,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自
《三国志演义》风行以后,更差不多连三岁的小孩子都把曹操当
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的一大歪曲。”

2月19日,该报又推出翦伯赞的《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一文
,文章认为:“曹操不仅是三国豪族中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
和诗人,并且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有数的杰出人物”,“像这
样一个中国历史上有数的杰出人物,却长期被当作奸臣,这是不
公平的。我们应该替曹操摘去奸臣的帽子,替曹操恢复名誉。”
(1)而曹氏之所以被当作奸臣,一是“在否定曹操的过程中,《
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可以说尽了文学的能事”,“为了宣传封建
正统主义的历史观,他就肆意地歪曲历史,贬斥曹操。他不仅把
三国的历史写成了滑稽剧,而且还让后来的人把他写的滑稽剧当
作三国的历史”,“《三国志演义》简直是曹操的谤书”;二是
“在否定曹操的过程中,过去的戏剧家也尽了他们的责任”,他
们用“令人可僧的苍白的颜色,表示曹操的冷酷,再用墨笔在他
脸上画上几条黑线,表明他的奸诈阴险”,通过这样的脸谱,“
表明曹操不仅是一个奸臣,而且是一个超级奸臣”。

仅仅过了月余,3月23日的《人民日报》又登载了郭沫若的《
替曹操翻案》一文,文章首先肯定了“曹操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
化的发展有大的贡献”,认为“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
平的。其所以产生这种不公平或者使曹操特别遭受歪曲的最主要
原因不能不归之于正统观念的统治。”并断言:“罗贯中写《三
国演义》时,他是根据封建意识来评价三国人物,在他并不是存
心歪曲,而是根据他所见到的历史真实性来加以形象化的。但在
今天,我们的意识不同了,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了!罗贯中所见到的历史真实性就成了问题,因而《三国演义》
的艺术真实性也就失掉了基础。”其中心观点是:“曹操冤枉地
做了一千多年的反面教员,在今天,要替他恢复名誉”。

在郭、翦二人的翻案文章分别见诸报端后,1959年第9期的《
文艺报》刊出李希凡的《〈三国演义〉和为曹操翻案》一文。李
文有感而发,亮明自己的观点为:“对于替历史人物曹操翻案,
我没什么意见。”不过,“对于把作为文学形象的曹操和历史人
物的曹操径直地等同起来,以至扩展到全盘否定《三国演义》,
作为一个《三国演义》爱好者,我是不能同意的。”“《三国演
义》确实表现了很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但也“不能因此就说
,《三国演义》所宣扬的一切,都是封建正统思想”,“在三国
人物的描写里,同样也包含着历代人民对于三国人物的臧否评价
。它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是非常复杂的”。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
“它的客观的艺术价值,却是广泛地概括了长期封建社会的权臣
、政治家的复杂而真实的精神面貌,创造了一个永远活在人们心
目中的封建政治家的不朽的艺术典型,它也是那个作为历史人物
的曹操所包容不了的”,这样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十分深刻的艺术
形象,绝非“像有些同志所指责的那样‘小说家’只是用‘画白
脸’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归结为一点,“文学作品终究不是历
史事实。用历史的考证方法——不是从作品的艺术形象出发,而
是从历史事实出发——来分析文学作品,那是和文艺批评不相干
的事情。”

二、毛泽东的观点及其对“翻案”生成之影响

以上,我们对发生在四十年前的那场围绕着曹操的论争进行
了简明的梳理。之所以旧话重提,当然并非是一定要剖断出论争
双方的是非曲直,而是想探析一下论争的生成机制与缘由,并期
望通过对这场风风火火之论争过程与结果的回眸和总结,寻绎出
对当今文艺批评的启示意义。而依照笔者手中所掌握的有关材料
来看,这场论争的产生,又的确是直接源自于毛泽东之观点的。

那么,毛泽东是如何看待曹操的呢?总体上讲,毛泽东对曹
操是充分加以肯定的。然细加比较,建国之前与建国之后,毛泽
东对曹操的看法又颇不一致。

在毛泽东的早年,或许是受传统观点之影响的缘故吧,有意
无意中,他对曹操是基本持否定态度的。例一,1916年7月25日毛
泽东写信给萧子升,就十日前总统黎元洪下令惩办洪宪帝制祸首
杨度等八人事,称:“此衮衮诸公,昔日势焰熏灼,炙手可热,
而今乃有此下场!……王莽、曹操、司马懿、拿破仑、梅特涅之
徒,奈何皆不足为前车之鉴?”(2)由此可见,毛泽东确实是曾
将曹操与历来被视作篡位者之模式的王莽和往往被界定为欺寡侮
弱之典型的司马懿等人相提并论的;例二,1930年12月30日第一
次反“围剿”期间,毛泽东面对拂晓浓雾,对朱德说:“真是天
助我也。三国时,诸葛亮借东风大破曹兵。今天,我们借晨雾,
全歼顽敌啊!”(3)此处,则又自觉不自觉地将蒋介石比成了曹
操;例三,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毛泽东以三国时期刘、孙、
曹之间的关系来比照当时的中共、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认为“
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就抗日的中心主题而言,
“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4),借此来统一全党同
志的认识。在这里,显而易见,他是把曹操一方比做应联合抗击
之敌人的。

而在建国之后,毛泽东对于曹操的评价,简直可以说是来了
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最早透露出这一迹象的,是1952年毛泽东读《南史·韦睿传
》时称赞梁武帝部将韦睿智勇双全,并就韦睿筑城御敌时所云“
为将当有怯时”,批曰:“此曹操语。夏侯渊不听曹公此语,故
致军败身歼”(5)。此处,恐怕是毛泽东第一次称曹操为“曹公
”,推崇之意显见。

而毛泽东全面肯定历史人物曹操以及明确提出要“为曹操翻
案”,则是在1954年。这一年的夏天他来到了北戴河,一次游泳
之后,他吟诵起曹操的《观沧海》一诗,并对其身边的保健医生
徐涛说:

“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徐涛听了大吃一惊。他从没听说过这种肯定曹操的话,便疑
惑地问:“曹操?哪个曹操?”“还有哪个曹操?三国的曹操。
”“他,他不是白脸奸臣吗?”“嘁,你知道个屁”,毛泽东愤
然时便这样斥责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
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
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
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
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戏里这么演
,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
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
统。这个案要翻。”(6)

从上引文字中可以归结出两个基本观点:其一,此乃毛泽东
首次全面肯定“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
起的诗人”。其二,也是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要为曹操翻案问题
。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认为:“说曹操是白脸奸臣,…
…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所以,“这个案要翻”!

如果说,上引这段对话仅是发生在他与保健医生之间,并且
是在北戴河避暑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因而局外人一般还难以及时
知晓的话,那么,下引1957年这番谈话便不可能不影响到更宽广
的范围:

4月10日,毛泽东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说:“小说上
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
是代表正义一方的,汉是没落的。”(7)

在此之后,毛泽东还曾多次提到并充分地肯定过曹操,譬如
1975年,毛泽东又说过:“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
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8)。甚至在1976年的一次谈话中
,他还用曹操等人并没有上过大学来说明“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增
长才干”(9)的道理。

但是,毛泽东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次数最频繁、且从多种角度
全面肯定曹操、赞赏曹操,则集中在1958年的最后两月间。

这年的11月份,毛泽东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说:“殷纣王(
通常称之为‘暴君,)精通文学和军事,秦始皇和曹操全都被看
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10)

同月,他在接见安阳县委书记时说:“曹操这个人懂用人之
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
,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11)

11月20日,于武汉召开的座谈会上,在谈到曹操时,毛泽东
问身旁的同志:你们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注意了没有,
这两本书对曹操的评价是不同的。《三国演义》是把曹操看作奸
臣来描写的;而《三国志》是把曹操看作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
述的,而且说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
之杰”。可是因为《三国演义》又通俗又生动,所以看的人多,
加上旧戏上演三国戏都是按《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
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臣。这一点可以说在我国是妇孺
皆知的。“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
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
,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二千年也要翻”(12)。

这年的十二月份,毛泽东读《三国志集解》中卢弼对《让县
自明本志令》的注文时,针对卢弼之于曹操的指责写了这样一段
批语:“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13


同月,毛泽东在读《魏书·刘表传》时,还就裴注中所载刘
表“杀降”之事批曰:“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表明了他
对曹操“不杀降”的赞许;又针对卢粥注中所云刘表于建安五年
(公元200年)郊祀天地、自立为帝之事批曰:“做土皇帝,孟德
不为”。既表明了他对刘表做法的蔑视,且又再一次称赞了曹操
。(14)

由以上征引可见,仅在1958年的最后两月间,毛泽东便至少
不下五次谈起过曹操,高度评价曹操,并旗帜鲜明地要给曹操翻
案。也正是距此一个月之后,即1959年的元月份,郭沫若便在报
上发文提出了重新评价曹操问题。接着,翦文也于次月发表。又
过了月余,3月的《人民日报》便刊载了郭沫若的《替曹操翻案》
文。

据上述材料已足可认定:郭、翦二人替曹操翻案的文章是直
接受到毛泽东影响的。这两者之间,不但在时间上是如此地接近
,而且其基本观点——“说曹操是白脸奸臣”,“那是封建正统
观念所制造的冤案”——也是源自于毛泽东的。

我们之所以认定郭文的形成是受到了毛泽东观点的影响,不
仅是由于上引1958年最后两个月间较为集中的有关材料,也不仅
是由于早在1954年夏天毛泽东就明确地提出过要为曹操翻案,而
且尚有毛泽东与郭沫若等人面对面的谈话可以坐实:

毛泽东在莫斯科访问期间当晚,他将胡乔木、郭沫若等请来
一道用餐。“我们谈《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吧。”毛泽
东首先提起了话头,与郭沫若纵谈三国历史。……两人你一段,
我一截,夹叙夹议。谈到热烈处,毛泽东忽然转向翻译李越然,
问:“你说说,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谁更厉害些?”李越然听
到问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好。毛泽东说:“诸葛亮用兵固然足
智多谋,可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唱戏总是把他扮成个大白脸,
其实冤枉。这个人很了不起。”(15)

上面这段谈话,发生在1957年的11月2日,早于1959年元月郭
文之发表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

同时,从郭沫若等人的“翻案”文章发表后毛泽东的态度看
,也恰巧印证了双方观点上的一致性:

翦伯赞继郭沫若之后,于2月19日在《光明日报》发表《应该
替曹操恢复名誉》一文,……毛泽东读过翦伯赞文章后,说:曹
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
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他还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
不是继承司马迁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的传统。(16)

(1959年)8月11日,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作了长篇讲话,他
说,“……秦始皇不是被骂了二千年嘛,现在又恢复名誉;曹操
被骂了一千多年,现在也恢复名誉;纣王被骂了三千年了。好的
讲不坏,一时可以讲坏,总有一天恢复;坏的讲不好。”(17)

甚至到了1973年5月25日晚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在强
调要重视上层建筑、抓路线问题时还充分肯定说:“郭老功大过
小”,“为殷纣王、曹操翻案”,“是有贡献的”(18)。关于
郭沫若为殷纣王翻案的文字,指的当是其1959年3月23日发表在《
人民日报》上的《替曹操翻案》中的一段话,内云:“周武王并
不是‘至仁’,殷纣王也并不是‘至不仁’”,“我们今天要从
新的观点来追求历史的真实性,替曹操翻案;而且还须得替一切
受了委曲的历史人物,如殷纣王,如秦始皇,翻案。”而据本文
所引用的第10则材料(即1958年11月毛泽东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
的谈话中所讲过的把殷纣王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来看
,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郭之为殷纣王翻案,其观点也显然是直
接来源于、至少是受到了毛泽东启示或影响的,因为郭文的发表
距毛泽东的第一次郑州会议谈话在时间上至少拖后了四个月。

笔者之所以认为郭沫若为曹操翻案是受到了毛泽东的影响,
除上引材料外,尚可从二者的亲密交往上寻得旁证。有关资料显
示(19):这一对在年龄上仅有一岁之差的朋友和诗友,早在北
伐战争时期就有过接触;武昌分手后18年,他们又在重庆相会、
唱合;新中国成立后,接触更为频繁。郭沫若敬仰伟大领袖,毛
泽东也看重郭沫若的才干。在当代诗坛上,与毛泽东交往最多、
切磋诗艺最勤者,恐怕莫过于郭沫若了。作为伟大的诗人、渊博
的学者以及与毛泽东有若干近似经历的历史学家,彼此的影响当
然是相互的,但仅就诗词创作中毛泽东对郭沫若的影响而言,郭
沫若则不仅从毛泽东那里获取过诗思和力量,而且其作品中的不
少意象和语言就直接来自于毛泽东的诗词。例如,他1962年初写
的《咏梅〈卜算子〉》上阕:“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本有
东风孕满怀,春伴梅花到。”其意象即取自陆游与毛泽东的同名
作《卜算子·咏梅》。又如他1965年夏作的七律《访大柏地》后
四句:“弹洞杏坑留旧壁,诗碑柏地立当场。长虹深幸如相识,
彩练横空舞夕阳。”其诗思、话语,也是来自毛泽东的《菩萨蛮
·大柏地》。与二人的密切交往相关,郭沫若知道一些别人所不
了解的内情,因此在他的不少文章中也传达出某些不为他人所知
的毛泽东的言外之意。譬如:1958年毛泽东的两首七律《送瘟神
》发表后,人们对其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看法不一。正当诸说争论不休的时候,郭沫若在《人民日报》上
发表《坐地、巡天及其他》一文,指明此十四字“是说的地球的
自转和公转”,“坐”与“巡天”的主体“实际上是作者自己”
。这些论点,是毛泽东1958年10月25日致周世钊的信中谈到的,
但当时并未公开发表,所以,郭沫若极可能是从内部了解到这一
情况后写成文章的,他的文章传达了毛泽东的诗外之音。而根据
上引有关“翻案”问题的方方面面的材料来推断,我们也同样有
理由相信:郭沫若是通过自己的文章转达出毛泽东对曹操评价之
意见的。

三、对毛泽东观点形成的推理及蠡测

如上所述,笔者认为郭沫若等人为曹操翻案是受到了毛泽东
之看法的启示与影响。而毛泽东对曹操的观点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简洁性的说明和推理性的蠢测:

其一,毛泽东对曹操的充分肯定,实事求是,符合历史的实
际,这是最为根本的原因。因为,在我国三国时期,曹操确可称
得上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一流的诗人(有关这方面的
论证材料在在多有,此不繁琐征引)。因而毛泽东为曹操翻案,
是以唯物史观的科学眼光洞察历史而得出的必然结论。

其二,毛泽东充分肯定曹操,又多少受到过他所赞许的李白
、鲁迅等人的影响。就其受李白影响来言,如前引“魏帝营八极
,蚁观一祢衡”之句,便出自李白的《望鹦鹉洲怀祢衡》一诗,
李诗中既指出了曹操轻视祢衡的失误,同时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功
绩是肯定的。李白对曹的这种评价符合历史实际,也比较符合毛
泽东本人的看法,所以毛泽东就特别引用了李白的这句诗;而就
其受鲁迅的影响,则由下面这则材料可证:“1927年鲁迅在《魏
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其实,曹操是很有
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
总是非常佩服他。’毛泽东在50年代读到鲁迅此文中上述论点时
,用粗重的红铅笔划着重线,表示他对鲁迅有关曹操的看法是非
常赞同的。”(20)

其三,毛泽东之所以肯定曹操,恐怕也缘于二人在诸多方面
有着逼真的“形似”乃至“神似”之处。举其大端,譬如叱咤风
云、临险不惊的军事才干,气壮山河、舍我其谁的政治抱负,直
抒情怀、气魄雄伟的诗词文赋等等,可以说,在各自所生活的时
代,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对于二者来说都是当之无愧
的;即使在个性、气质上,二人也有着某种相似之处。所以,虽
说他们上下相隔一千多年,但毛泽东对曹操确实是打内心里予以
情感认同的。

毛泽东明鉴史书与小说的畛畔与区别,因而曾云:“《三国
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史书,二者不可等同视之”(21)
;但是,又因为这两部著作在内容上毕竟具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同时,更由于毛泽东对这两部著作的喜爱,所以,“在毛泽东
晚年的读书生活中,这两部不同体裁、不同类别的书,他实际上
把它当作一部书了”(22)。尽管,“少年时的毛泽东一直是把
《三国演义》当作历史来读的”(23),并为此还和他的“历史
教师发生过争论”,“甚至找到校长那里”评理(24),但那毕
竟只能看作是少年时期学识局限下的过于执拗,与其晚年由于特
别酷爱《三国》,以至于常常将二书联系起来读,因此在他眼里
《三国志》既是史书也是文学,而《三国演义》则既是小说也有
史实,终究不是一码事。

四、“翻案”之事对当今文艺批评的启迪

历史,指的是已过去了的事实,因之,不管任何人,在她面
前都一无例外地是后来者与审视者;而小说(当然也包括以一定
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为表现内容的历史小说),则属于文学的
范畴,在这一已成为固定状态的精神产品面前,每个人也仅仅是
一个鉴赏者或评价者。从这种角度来讲,不管是面对历史还是面
对文学,也不管他是领袖、才俊或凡人,都只能是一个普普通通
的接受者与阅读者。

一代领袖毛泽东,具有远大的抱负和非凡的才能,其对中国
革命和建设的贡献无疑都是极其巨大的。而单就其学识的渊博而
言,则不惟对政治、经济、军事、体育、逻辑、宗教、书法、教
育等学科均曾做过认真的研究,而尤其在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方
面有着精深的造诣。他爱读史,其中有一部是陈寿的《三国志》
;他也爱读文学,其中有一部就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他从
宏观的角度推究曹操在三国时期所起到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作
用,并据以肯定曹操,呼吁为曹操翻案,从而显示出历史家的深
邃和政治家的气魄;他激赏《三国演义》中所体现出的谋略运筹
与征战经验,并灵活地运用于自身的革命实践,从而表现出军事
家的才干和文学家的睿智。

诚然,无论对于业已成为过去的三国历史也好,还是对作为
文学名著的《三国演义》也好,本质意义上,毛泽东都只是一个
普普通通的审视者和鉴赏者。但是,由于毛泽东本人的特殊身份
,尤其是五、六十年代举国上下对他莫不无限崇拜的特殊背景,
便客观上造成了人们将他看成了一个非普通的读者,并且演进为
对他的一切意见和言论的绝对接受与尊从。平心而论,当时“翻
案”浪潮的掀起,不能不说与此大有关联。就当时的史学界来讲
,为历史上的曹操翻案,不仅符合历史的实际,而且也是完全正
确的。但由翻历史上的曹操之案,转而认定“《三国志演义》简
直是曹操的谤书”,并不加区别地认定《三国演义》的作者完全
“是根据封建意识来评价三国人物”的,这就真的有些“胡子眉
毛一把抓”了;爱好《三国演义》的文学界人士,反对把“作为
文学形象的曹操和历史人物的曹操径直地等同起来”,不同意“
全盘否定《三国演义》”,更应该说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这种
努力,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文学及其研究的正常运作与品格独立
,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因为所谓“演义”
,于此处指的就是据史传或传说敷衍而成的长篇章回小说,而考
察《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我们又知道:其一方面确实是“俯仰
史册”,以史料为创作之素材,另一方面则大量吸收了宋元“讲
史”话本、杂剧戏曲及其他民间文学的成果;同时,作者更站在
时代的制高点上,灌注了鲜明的现实精神,从而进行了属于他个
人的天才的再创造。罗贯中据史而不泥于史,在基本尊重历史本
质真实的前提下,用自己的心灵去照亮堆积如山的史料,从中选
择、改造、组织,进行合乎逻辑的艺术加工,使之成为一部不朽
的杰作,这恰是罗贯中的伟大之处。那么,今人又岂可简单地以
历史家的尺度去丈量艺术品的短长呢?1982年的《北京大学学报
》上有一篇论历史剧的文章比喻得颇为形象和明白,它说:“熊
猫有些象猫,但不是猫,而是熊的一种。历史剧取材于历史,但
不是历史,而是艺术的一种。”同理,以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和
事件为表现内容的历史小说,我们固然有权力要求它象猫——即
尊重一定历史现象的本质,但它又毕竟是熊——属于文学艺术的
范畴,二者绝不可等同视之。这一点,仍是我们今天重新梳理四
十年前这本陈帐所获得的基本启迪之一。

无论是基于冷静的、理性的审视与评判,还是基于情感的、
审美的体验与认同,面对历史或文学,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
的权利。但问题的症结在于:毛泽东就若干三国历史或文学方面
的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进行了一些独到的解剖,这本属极为
正常的一家之言。但由于无法超越的时代制约方面的原因,这种
判断与鉴赏,却被有些研究者自觉不自觉地当成了“最高指示”
,甚至于有意或无意地给误解了、曲解了,于是,在最终的效果
上,往往便成为了一种令人无可奈何的缺憾。这种现象,却又是
足以令我们深长思之的。

至今我们还记得,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
一封信》中曾表达过“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
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的观点。他老人家讲得明明白白,“
宋人多数不懂”形象思维。这本是一个很深刻的见解!然而,未
必不是受此观点的影响,且使之“扩大化”,因而致使长期以来
,诗学研究界对宋诗评价普通偏低,以至于改革开放前的近二十
年间,宋诗研究领域相对沉寂。而实事求是地讲,宋诗中的形象
虽不算十分丰满,然处在唐诗这座高峰之后,能够独辟蹊径,自
成一格,尤其是(回)异于激清充溢之热烈,显出深邃幽静之冷
峻,未尝不是有意义的可贵探索。更何况,如果“学唐诗”一如
“唐诗”,哪还有什么滋味门所谓荔枝、橄榄,果不同味,前者
一粒入口,则甘芳盈颊,后者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者也。

古人说:“当仁不让的部门。”西格亦云:“爱我的爱,我爱真理。”可见,具有较大的优良传统,东方与西方的尊重,也让师学术风度。悠久的历史:只有两者的结合,以开拓学术发展的佳境。角逐争夺它是之一的春秋最好的例证。汉武帝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长期不动,单独
冠冕堂皇的一个不寻常的情况。西方难道不是这样吗?中世纪的政权,神权政治的联合统治的黑暗和残酷的(最突出的例子是活活烧,伽利略),并创建一个新时代的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文明。

“五四东方文艺复兴时期,高举”科学“和”民主“两个横幅猛烈冲击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拘留,中国的长期停滞,落后于慈悲的封建统治和封建伦理道德,开辟了中国历史,中国文明的新时代。

“五四”文学革命的“五四”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翻开新的一页,开辟“人民文学”,“平民文学”的新时代。 “五四”运动后,辈出,佳作如林,一支强大的“五四”新文学的作家成为世界文学,闪烁着熠熠光彩。

的“五四”新文学开始将呈现两大特点:第一,风格流派,学术争鸣热情。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神奇的阵营,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施展浑身解数,在文学世界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学术,一个追赶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新时代。在1935年的第一个十年(1919-1929),以取得的丰硕成果,总结了“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化名人郭沫若,鲁迅,蔡元培,胡适,周作人,茅盾续订,叶圣陶,郁达夫的人的大力支持下,与上海良友出版公司编辑和出版了10卷的中国新文学“火车集”文学论争“的尝试收集响亮的名字发送(包括”五四“ “新文学的学术观点的反对),充分体现了”五四“文学革命不同意,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新文学的文学论争的例子指导,我将自己的编译自1959年以来到目前的50篇论文(不是全部)的学术争论文章“的消失和退出学术争鸣集”(中国文学和历史出版社),给读者的批评,并希望得到更多。“集”分为四种,分别是:第一鲁迅文学辩论;第二现代和当代文学的辩论;第三电台的文学争议;第四史学,未来学争议。文章在俱乐部,这并不有重,说唱,这里需要只添加一件事,那就是“要客观地评价曹操”编写和出版。

1959年3月5日发表的一篇文章的“光明日报”,历史学家精华,是46岁。当时,我是北京大学的研究,正在研究的第三级。但是,什么样的历史?了解如何曹操?这篇小文章(1000字以上)是纯粹的即兴创作,郭老(郭沫若先生)长的文章“曹操”书评的代表翻案。郭老文章澎湃的咪咪,有才华,但也确实夸张。他说,曹操镇压黄巾农民起义的黄巾农民起义军的职业生涯的发展,他们的人是很难理解,觉得任何韵或理由。相比之下,我还是鲁迅在“样式晋毒品和酒精的关系,”他说:曹操是个英雄,白鼻子曹操的阶段,是不是真正的曹操,但他是,毕竟,代封建帝王,为了夺取王位,他不能失败,剩下的百姓中,才能取得成功。镇压黄巾,自然是曹操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应该说是更复杂的血腥镇压。农民起义矛头指向封建统治,代表被压迫的农民的利益,也有一定的意义上的进步。曹操镇压和消灭黄巾,代表的利益是封建统治,可以说是反动的,怎么能说黄巾,黄巾职业生涯的发展,代表他们的利益呢?我直郭老困惑翻案“变成了”过头了。 “初生牛犊的孩子不怕虎,我们大胆地写上”曹操客观地评价本文由特殊的招聘。

文章,囊括了一些争议。 “人民日报”的学术报告,几乎整个文本逐字我的文章,我似乎成为郭老对手的“历史学家”,更让我感到不安。果然,郭老第二条规定:“代表曹操翻案”。虽然没有点我的名字,但是当谈到“有些人不读好寻找沉杰,显著指的是我的三年级学生。中肯的批评,虽然我感情上一定的压力,但理智还是可以接受的。比郭老到,我已经读了几本书?我的一篇文章是“不读好寻找沉杰”是什么?

但是,没有读数是真正的权利,但“好寻找沉杰“还不知道拒绝。常言道:”父亲,像儿子“旁观者”寻求沉杰好“往往是不期而至打破”当局“粉丝”。为曹操翻案的基础上,郭老写的戏剧文集剧中曹操不再是一个白色的鼻子,并成为伟大成就和亲密积极英雄。不幸的是,剧中曹操十大跨越了一个安慰,平淡的生活比老红军,八路军“,从而揭开了历史的笑话。我想:”郭老吸收从我的需求Shenjie的“曹操的积极因素,多一点分裂的第二个分析,会否不麻烦曹操笑话,十余年来盖了一床被子?

我,我当时不知道光明日报·史学精华编辑器在总邓先生光明,邓小平先生是著名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邓先生如何以及为什么他出版了一系的中国学生得罪郭沫若先生的文章吗?想,这是否也是一种学术争鸣的精神支柱吗?毕业后留校任教,我有幸知道邓小平先生对他进行面对面的表达了感激之情。现在,郭先生,邓尔骑一个鹤西去,有长去了,我只有国王祈祷去世,安息吧!

古人说:“做我的部门。”西格亦云:“爱,我的爱,我爱的真相。”可见,大优良传统,东方与西方的尊重,但也分学术风格。悠久的历史:两者的结合,探索学术发展的佳境。竞争争夺它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春秋。后汉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长期固定
拉响一个不寻常的情况下分开。西方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中世纪的制度,在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文明的政教合一的联合统治的黑暗和残酷(最突出的例子是被活活烧,伽利略),并创建一个新的时代。

“54东方的文艺复兴时期,高举”科学“和”民主“两个横幅为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拘留,中国的长期停滞多年的猛烈冲击,慈悲的封建背后统治和封建伦理道德,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中国历史,中国文明。

“54”“五四”文学革命的运动,它在中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学的历史转向了新的一页,开起来的“人民文学”,“一个新时代的平民文学”五四“运动后,生下如森林,强大的新文学”54“的作家成为世界文学的杰作,闪烁熠熠光彩。

五四新文学的开始将呈现两大特点:首先,流派,学术争鸣的激情。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魔幻阵营,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施展浑身解数,在文学的世界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学术赶上与新时代的战国争在1935年的第一个十年(1919年至1929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结了文学革命“54”,“54”文化名人郭沫若,鲁迅,蔡元培,胡适,周作人,茅盾续约,叶圣陶,郁达夫的大力支持下,由上海友联出版公司编辑出版了10卷本“中国新文学火车集”文艺争鸣“企图搜集响亮的名字发送(包括“54”,“学术观点的反对新文学的观点),充分体现了”五四“文学革命不同意,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新文学的文学论争的例子我自己的指导,建立自1959年以来到目前的50篇文章(不是全部)的学术辩论文章“消失,并退出学术争鸣集(中国文史出版社) ,给读者的批评,并希望得到更多。“集”分为四种类型,即:首届鲁迅文学奖文学辩论,现代和当代文学辩论第二广播三台文学的争论,历史学家,未来学争议文章在俱乐部,它不有,说唱,这里需要补充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客观地评价曹操”

1959年3月发表的一篇文章,“光明日报”,写作和出版历史学家本质上说,是46岁,我是北京大学,正在研究的第三个层次,但什么样的历史?了解如何曹操(1000字以上)的这篇小文章是纯粹的即兴书评代表郭老(郭)的长篇文章“曹操”翻案。郭老文章涌动话筒,有才华,但真的很夸张,他说,曹操镇压农民起义黄巾起义黄巾农民起义军的职业发展,他们很难理解,觉得任何韵或理由。相比之下,我鲁迅“风格晋药物和酒精的关系,”他说:曹操是一个英雄,白色的鼻子曹曹的阶段,是不是真的曹操,但他是,后所有代表封建帝王,为了夺取王位,他不能失败,其余的人民,为了要成功镇压黄巾,自然是曹操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应该说,越是复杂的血腥镇压反对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代表被压迫的农民的利益,也有一定意义上的进步。曹操压制和消灭黄巾,代表的利益,封建统治,可以说是反动的,你怎么能说黄巾黄巾职业发展,代表他们的利益呢?直郭老混乱翻案“到”过头“。没有太多的孩子不怕虎,我们大胆地写上“曹操专场招聘客观评价。

文章,包括一些争议。”人民每日“的学术报告,几乎整个文本逐字我的文章,我似乎成为郭老对手的历史学家,提出我感到不安。果然,郭老条的规定:”代表曹操扭转判决“虽然没有一点我的名字,但是当它涉及到:“有些人不读好找沉杰,我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中肯的批评,情绪压力,但理性还是可以接受的。比郭老来,我已经读了几本书?寻找沉杰不读我的文章“什么?

但是,有没有阅读是一个真正的权利,但”好找沉杰“不知道拒绝。常言道:”父亲,像儿子“旁观者”寻找沉洁“往往是意想不到的突破”当局“粉丝”剧集剧曹操曹操翻案的基础上,郭老写的是不再是一个白鼻子,成为一个伟大的成就,并密切正英雄。不幸的是,该剧横跨曹操十,舒适,简单的生活比老红军,八路军,开起了玩笑历史。我想:从我的“曹操的积极因素,多一点一秒分析的”郭老吸收沉杰,不会麻烦曹操笑话,十余年来盖一床被子?

我,我不知道“光明日报”,历史学家精华编辑总唐明亮,邓小平先生是一个著名的教授,历史系。唐先生如何以及为什么他得罪郭沫若先生的文章发表了一系列的中国学生?想想,这是否也是一个学术争鸣的精神支柱吗?毕业后留校任教,我有幸知道邓小平先生在他的脸对脸表达了感谢。现在,郭先生,唐,驾鹤西去,长去了,我只有国王祈祷,安息!

古人说:“做我的部门。”西格亦云:“我爱,我爱的真相。”看到更大的优良传统,东方和西方的尊重,但也使该司的学术风度。悠久的历史:只有两者的结合,发展学术发展的佳境。竞争的论点,即是最好的例子之一的春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长期固定的单独
敲响了不寻常的情况。西方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黑暗和残酷的中世纪的政权,神权政治(最突出的例子是活着的燃烧,伽利略)的联合统治,并创建一个新时代的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文明。

“东方文艺复兴时期的54,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旗帜拘留的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猛烈冲击,中国的长期停滞,落后在慈悲的封建统治和封建伦理道德,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历史,中国文明。

五四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五四”文学革命“文学的历史也打开了新的一页,开辟“人民文学”平民文学“的新时代。”五月五四运动,生下如林的杰作,一个强大的“5月第4个”文学作家,以成为世界文学,闪烁熠熠光彩。

开始的“五四”新文学将呈现两大特点:首先,流派,学术争鸣的热情。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神奇的阵营,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施展浑身解数,在文学世界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百家争鸣的新时代,一个包罗万象的春季和秋季1935年的第一个十年(1919-1929),取得的丰硕成果,总结“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化名人郭沫若,鲁迅,蔡元培学术,胡施,周作人,茅盾更新道,郁达夫的强劲支持的人,在上海同伴出版公司编辑和出版10卷的中国新文学“火车集”文学的争论“试图收集响亮的名字发送(包括反对“五四运动”文学的学术观点),充分体现了“五四”文学革命不同意,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新文学的文学论争的例子来指导自己编译自1959年以来到现在的50多篇论文(不是全部)的学术辩论文章“消失,退出的学术争鸣集”(中国文史出版社),读者的批评,并希望得到更多。“设置”分为四种,分别是:第一鲁迅文学论争;第二届现代和当代文学的辩论;第三广播电台文艺论争,第四历史学家未来学争议。在俱乐部没有沉重的,说唱,哪里需要添加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客观地评价曹操”写作和出版的文章

1959年,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历史学家本质,是46岁的时候我北大,就读于小学三年级,但什么样的历史?了解如何曹操?这篇小文章(1000字),以扭转上述的判决是纯粹的即兴创作,“曹操”的代表,书评文章郭老(郭沫若先生)。郭老文章澎湃的麦克风麦克风,有才华,但也确实夸大了。,曹操镇压农民起义黄巾起义黄巾农民起义军的职业生涯发展,他说,他们是很难理解,觉得任何韵或理由。相反,我鲁迅“式的金毒品和酒精的关系,”他说:曹操是一个英雄,白鼻子曹曹的阶段,不是一个真正的曹曹,但他毕竟是代表封建帝王,在为了夺取王位,他不能失败外,其余的人民,以达到成功。镇压黄巾起义,自然是曹操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应该说是更复杂的血腥镇压。代表的利益的封建统治,反对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代表被压迫的农民的利益,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上的曹操压制和消灭黄巾,可以说是反动,你怎么能说黄巾,黄巾事业的发展,代表他们的利益呢?我直郭老困惑翻案“变成”过犹不及“。没有太多的孩子不是不怕虎,我们大胆地写上”曹操客观的评价这篇文章的专场招聘会。

本文介绍了一些争议。“人民日报”的学术报告,几乎所有的文本逐字我的文章,我似乎成为郭老的对手历史学家,我感到不安。预计,郭老条规定:“代表曹操翻案”,虽然没有点我的名字,但说到“有些人不读沉杰,显著是我的三年级学生。中肯的批评,虽然我情绪有一定的压力,但理智还是可以接受的。比郭老,我读了几本书?我的文章“不读好找沉杰”是什么?

但是,没有阅读是一个真正的权利,但沉杰“好看”不知道拒绝。常言道:“我的父亲,像儿子”旁观者“,寻找沉洁”往往是不期而至打破“权威”球迷“曹操翻案写的郭老曹操的剧集剧的基础上,已不再是一个白鼻子,和一个伟大的成就,正英雄。不幸的是,在播放曹曹十横跨一个安慰的平淡生活比在老红军团,八路军“,从而打开一个历史的笑话。我希望到:在”郭老吸收从我的Shenjie“曹操的积极因素,一小以上的一瞬间分析,会不会出事曹操笑话十余年来盖了一床被子?

我,我不知道,史学月刊编辑,“光明日报”总邓先生光明,邓小平先生是著名的历史系教授。邓先生如何以及为什么他发表了一系列的中国学生,得罪了郭沫若先生的文章吗?想想,这是否也是一种精神支柱学术争鸣,毕业后,他教我有幸认识邓小平先生对他的面对面表达感激之情。现在,郭先生,唐驾鹤西去长王,我祈祷亡安息吧!

古人云:“当仁不让于师。”西哲亦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可见,东西方都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也都有“不让于师”的学术风范。悠悠历史表明: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开辟学术发展的佳境。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百舸争流,正是一个最好不过的例证。汉武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造成长期万马齐喑、一家独
鸣的不正常局面。西方何尝不如此?中世纪政权、神权的联合统治同样黑暗残酷(最突出的例证是活活烧死伽利略),而文艺复兴才开创了欧洲文明的新时代。

中国的“五四”运动是东方的文艺复兴,它高举“科学”与“民主”两大旗帜,猛烈冲击了禁锢中国人民几千年、使中国长期停滞、落后、任人宰割的封建统治和封建礼教,开辟了中国历史、中国文明的新时代。

“五四”文学革命是整个“五四”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重要侧面,它同样揭开了中国文学史的新的一页,开辟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新时代。“五四”之后,作家辈出,佳作如林,“五四”新文学成了世界新文学的一支劲旅,闪耀着熠熠光彩。

“五四”新文学一开始便呈现了两大特征:一是风格流派纷呈,二是学术争鸣热烈。写实派、浪漫派、现代派、魔幻派、象征派、未来派……都在施展浑身解数,在文坛占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在学术上,则出现了一个直追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的新时代。1935年,为了总结“五四”文学革命第一个十年(1919-1929)的丰硕成果,在“五四”文化名人蔡元培、胡适、鲁迅、郭沫若、周作人、茅盾、郑振铎、叶圣陶、郁达夫等人的大力支持下,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编辑出版了十卷本《中国新文学大系》,而它专列一集的《文学论争集》则尽力收录了名家名派(包括“五四”新文学的反对派)的学术观点,充分反映了“五四”文学革命中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正是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的榜样引导下,我将自己自1959年至今的50余篇(非全部)学术论争文章编成了《袁良骏学术论争集》(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以飨读者,希望得到更多的批评指正。该“集”共分四篇,即:第一篇鲁迅文学论争;第二篇现当代文学论争;第三篇港台文学论争;第四篇史学、未来学论争。文章俱在,本不必再饶舌;这里需要补充的,只有一点,即关于《要客观地评价曹操》一文的写成和发表。

此文发表于1959年3月5日的《光明日报·史学》专刊,已是46年前的旧作了。当时,我正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正在念三年级。知何历史?懂何曹操?这篇小文章(仅千余字)纯粹是一篇即兴之作,是郭老(郭沫若先生)长文《替曹操翻案》的读后感。郭老文章滔滔汨汨,才华横溢,但也的确有言过其实之处。他说曹操镇压了黄巾农民起义正是发展了黄巾农民起义军的事业,便让人感到费解,感到强词夺理。对比之下,我感到还是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得好:曹操是一个英雄,戏台上的白鼻子曹操不是真正的曹操;但他毕竟是一代封建帝王,为了夺取王位,他也不能不残民以逞过。镇压黄巾起义,自然是曹操的丰功伟绩之一;但血腥镇压本身应该说比较复杂。农民起义矛头是指向封建统治的,是代表被压迫农民利益的,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曹操对黄巾起义的镇压和剿灭,代表的正是封建统治的利益,可以说是反动的,怎么能说是代表了黄巾起义的利益、发展了黄巾起义的事业呢?我直感到郭老把问题混淆了,翻案“翻”过头了。“初生犊儿不怕虎”,便斗胆写下了《要客观地评价曹操》这篇小文章,并被破格录用了。

文章发表后,颇引起了一点风波。《人民日报》在学术报道中,几乎全文引录了我的文章,似乎我成了与郭老分庭抗礼的“史学大家”,闹得我惴惴不安。果然,郭老的第二篇文章出来了:《再论替曹操翻案》。虽然未点我的名,但说到“有的人不读书好求甚解”,显系指我这个三年级大学生而言。这个中肯的批评,我虽然感情上有些压力,但理智上还是接受的。比起郭老来,我读过几本书?我那篇小文章不是“不读书好求甚解”又是什么?

然而,不读书诚然不对,但“好求甚解”者未可一概否定。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旁观者的“好求甚解”往往可以意料之外地破“当局者”之“迷”。郭老在替曹操翻案的基础上,写出了话剧《蔡文姬》,剧中的曹操不再是白鼻子,而成了丰功伟绩而又亲切感人的正面英雄人物。遗憾的是,戏中的曹操十几年盖一条棉被,艰苦朴素超过了“老红军”、“老八路”,这就又开了历史的玩笑了。我想:假如当年郭老从我的“好求甚解”中吸收一点积极因素,对曹操多一点一分为二的分析,是否就不会闹曹操十余年盖一条棉被的笑话了呢?

我的小文章发表后,我才知道当时《光明日报·史学》专刊的主编是邓广铭先生,而邓先生正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著名教授。邓先生何以会发表一个中文系学生的小文章来开罪郭沫若先生?我想,这是否也是一种学术争鸣精神的支撑呢?毕业留校任教后,我有幸认识了邓先生并向他当面表示了感念之情。现在,郭、邓二先生都早已驾鹤西去,我只有敬祷他们在天之灵安息了!

古人说:“做我的部门。”西格亦云:“我爱,我爱的真相。”看到更大的优良传统,东方和西方的尊重,但也使该司的学术风度。悠久的历史:只有两者的结合,发展学术发展的佳境。竞争的论点,即是最好的例子之一的春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长期固定的单独
敲响了不寻常的情况。西方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黑暗和残酷的中世纪的政权,神权政治(最突出的例子是活着的燃烧,伽利略)的联合统治,并创建一个新时代的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文明。

“东方文艺复兴时期的54,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横幅被拘留的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猛烈冲击,中国的长期停滞,落后的封建统治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怜悯,开辟了中国历史,中国文明的新时代。

“五一四文学革命“四”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运动,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打开了新的一页,打开了的“人民文学”,在新时代的“平民文学在五四运动,辈出,佳作如林,一个强大的“五四”新文学世界文学作家,闪烁熠熠光彩。

开始的“五一四新文学将呈现两大特点:第一,流派和学术争鸣的热情。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魔术营,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施展浑身解数,在文学世界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学者,在1935年的战国百家争鸣的新时代,赶上第一个十年(1919-1929),取得的丰硕成果,总结了“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化名人郭沫若,吕鲁迅,蔡元培胡适,周作人,茅盾更新,叶圣陶,郁达夫,编辑和上海良友出版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出版了10卷“中国新文学火车”文学的争论“企图收集响亮的名字发送(学术观点,包括“五四”新文学反对),充分体现了“五四”文学革命的不同意,竞争的生动局面。

/>新文学的文艺论争指导的例子,我自己编译自1959年以来到现在的50多篇论文(不是全部)的学术辩论文章“消失的学术争鸣集(中国文史出版社),并退出,给读者的批评和希望得到更多。 “设置”分为四种:一是鲁迅文学辩论,辩论的第二家现代和当代文学的第三个电台文艺论争;第四历史学家,未来学有争议的。在俱乐部的文章,这并不重,说唱,这里需要添加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客观地评价曹操”的写作和出版。

1959年3月5日的文章“光明日报”,历史的本质,是46岁,我在北大,就读于小学三年级,但什么样的历史?学习如何曹操?这篇文章(1000字以上)是纯粹的即兴郭老(郭沫若)先生的文章“曹操”书评代表翻案。郭老文章澎湃的咪咪,有才华,但也确实夸张。他说,职业生涯发展的黄巾农民起义军的曹操镇压黄巾农民起义的,他们的人是很难理解的,觉得任何韵或理由。相比之下,我是鲁迅“的风格晋药物和酒精的关系,”他说:“曹操是一个英雄,白鼻子曹操阶段的,是不是真正的曹操,但他毕竟是代表的封建帝王,为了夺取王位,他无法承受失败,剩下的人,才能取得成功。镇压黄巾起义,自然是曹操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应该说是更复杂的血腥镇压。针对农民起义,封建统治,代表被压迫的农民的利益,但也有一定的意义上的进步。曹操镇压和消灭黄巾,代表的利益的封建统治,可以说,反动的黄巾,黄巾事业的发展,代表他们的利益,你怎么能说吗?直郭老困惑翻案“成为”过犹不及。 “我们没有太多的孩子不怕虎,大胆地写在曹操客观地评价这篇文章的专场招聘会。

文章包括了一些争议。”人民日报“的学术报告,几乎所有的文本逐字我的文章,我似乎已经成为“历史学家”郭老的对手,让我感到不安。,郭老条的规定:“代表曹操翻案”虽然没有点我的名字,但是,当涉及到“有些人不读沉杰,我的三年级学生。中肯的批评,虽然我情绪有一定的压力,但理智还是可以接受的。比郭老到,我读了几本书?我的文章“不读好找沉杰:”什么?

但是,有没有阅读是一种物权,但沉杰“好看,好懂,好记,好用”不知道拒绝。常言道:“我的父亲一样,儿子的”旁观者“寻找沉洁”往往是不期而至打破“当局”粉丝“曹操翻案写的郭老曹操的剧集剧的基础上,白鼻子,和一个伟大的成就和正的英雄。不幸的是,剧中曹操十大跨越安慰平淡的生活比老红军,八路军“,从而揭开了历史的玩笑。我想:“郭老”我的Shenjie的曹操的积极因素,多一点的一瞬间分析吸收,不会麻烦曹操笑话十余年来盖了一床被子?

我,我不知道的精华编辑器的“光明日报”,历史学家总邓先生光明,邓小平先生是著名的历史系教授。邓先生如何以及为什么他发表了一系列的中国学生,得罪郭沫若先生你的文章吗?想想看,这是否也是学术争鸣的精神支柱吗?毕业后,他教了,我很幸运,知道邓小平先生对他的面对面表达感谢。现在,郭先生,唐,骑鹤西去长王,我祈祷亡安息!


评价曹操
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关于曹操镇压黄巾起义的问题】 刘知渐在《评郭沫若同志的〈替曹操翻案〉》(《重庆师院学报》1983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指出曹操镇压黄巾起义并未“继承了黄巾的事业”。黄巾起义的主要目的是要推翻东汉政权。而曹操则代表着东汉统治阶级的利益,全力镇压黄巾,致使黄河南北的黄巾...

曹操的历史人物专题报告 急需!!!
近年来,有的同志又对曹操的评价提出了新的看法,本文拟就新近对曹操的评价问题的论讨作一概述。 一、关于曹操镇压黄巾起义的问题 刘知渐在《评郭沫若同志的〈替曹操翻案〉》(《重庆师院学报》1983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指出曹操镇压黄巾起义并未“继承了黄巾的事业”。黄巾起义的主要目的是要推翻东汉...

孔融因为什么被杀?
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孔融政治上是曹操的反对派,终于被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辑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建安七子”中,孔融的“政治态度与其他6人不同,他和曹操有矛盾,终于被杀。”郭沫若先生在他的《替曹操翻案》一文中阐述,孔融被杀是由于他与曹操的“法令相抵触...

曹操 自己 评价
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关于曹操镇压黄巾起义的问题】 刘知渐在《评郭沫若同志的〈替曹操翻案〉》(《重庆师院学报》1983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指出曹操镇压黄巾起义并未“继承了黄巾的事业”。黄巾起义的主要目的是要推翻东汉政权。而曹操则代表着东汉统治阶级的利益,全力镇压黄巾,致使黄河南北的...

你如何评价曹操
大多数同志同意为曹操翻案。近年来,有的同志又对曹操的评价提出了新的看法,本文拟就新近对曹操的评价问题的论讨作一概述。一、关于曹操镇压黄巾起义的问题刘知渐在《评郭沫若同志的〈替曹操翻案〉》(《重庆师院学报》1983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指出曹操镇压黄巾起义并未“继承了黄巾的事业”。黄巾...

从历史角度看艺术家笔下的曹操可信吗
20世纪50年代末,郭沫若先后发表了《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替曹操翻案》等文,一改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试图重塑曹操形象。郭沫若认为,曹操对于民族的贡献应该高度评价,应该被称为一位民族英雄。 终究如何评价曹操呢?我的基本定性是: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是一个对中国...

汉朝为什么会灭亡
1959年2月,郭沫若借创作历史剧《蔡文姬》提出了重新全面评价曹操历史功绩的观点,此为该年全国学界热衷于替曹操翻案之滥觞○1。郭氏“拨乱反正”、“翻案” 之遗风流披学界,以致群起竞相仿效,愈演愈烈,至今不衰。而这种翻案风的流弊,则是“言不及义,好行小慧”,固然不免会败坏史学之精神。有人专替历史罪人翻案,...

现代文学史上的6位“文学之父”是谁?
在50-70年代的20余年间,发表了学术论著《奴隶制时代》、《管子集校》、《替曹操翻案》、《李白与杜甫》和一些文物考古论文,以及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讨论《再生缘》及其作者的一系列论文等,并主编了《甲骨文合集》、《中国史稿》等。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在现实生活中我爱上了曹操这样的人物,我很痛苦,希望能帮帮我走出误区...
近年来,有的同志又对曹操的评价提出了新的看法,本文拟就新近对曹操的评价问题的论讨作一概述。 一、关于曹操镇压黄巾起义的问题 刘知渐在《评郭沫若同志的〈替曹操翻案〉》(《重庆师院学报》1983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指出曹操镇压黄巾起义并未“继承了黄巾的事业”。黄巾起义的主要目的是要推翻东汉...

曹操与青州黄巾军
郭沫若先生在《替曹操翻案》一文中曾指出:“曹操是被拥戴成了青州兵的领袖。我们可以想想:如果曹操完全是嗜杀成性、胡作非为的人,那几十万的青州兵、百多万的农民男女,怎么能够听他的指挥呢?不是倒过来把他干掉,便尽可以一哄而散,然而不是这样。” 青州兵在曹操集团中的地位 青州兵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重要军事...

麻栗坡县19643739293: 评注三国的论著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敏伦胞必: 可以看陈寿的三国志,做注看裴注,要是三国演义可以看毛批现在的易中天评三国也不错要是再通俗点可以去听袁阔成的评书

麻栗坡县19643739293: 谁写作《替曹操翻案》和历史剧《蔡文姬》? -
敏伦胞必: 郭沫若.

麻栗坡县19643739293: 谁有郭沫若的《替曹操翻案》原文?
敏伦胞必: http://www.17k.com/html/books/0/0/24/2460/fab6a4/241354.shtml,刚刚为你找到的,这里有原文.

麻栗坡县19643739293: 对三国中的人物评价(有观点,也要有事例) -
敏伦胞必: 对曹操的评价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

麻栗坡县19643739293: 我眼中的曹操作文 !!!!!!跪求!!!!好的追加!! -
敏伦胞必: 想必大家一定看过《三国演义》,书中奸臣曹操一定...

麻栗坡县19643739293: 评价曹操,结合三国演义的故事来说 -
敏伦胞必: 乱世之枭雄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

麻栗坡县19643739293: 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文500 -
敏伦胞必:[答案]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

麻栗坡县19643739293: 曹操为什么是一个奸雄?
敏伦胞必: 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客气的说法叫奸雄,不客气的说法叫奸贼,但是鲁迅先生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然不是曹操一党,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