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公民意识和 公民素质

作者&投稿:澹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公民素质的内涵包括 公民素质包括哪些方面~


从现代国际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出发,要求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8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较强的国家观念、民族情感、公民意识,高尚的理想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开拓进取的意识。

2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的思想品格,较强的认知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辩证的思维方法,高品位的文化修养,旺盛的求知欲望,正确的学习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结构,一定的智能基础,积极的创造精神等,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3心理素质。包括健康的心理结构,良好的意志品格,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的情绪,奋发的进取心,健康的个性等。

4审美素质。包括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审美意识与良好的审美创美能力。

5劳动技术素质。包括现代科学技术的意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有良好的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具有热爱劳动的态度和自觉劳动的习惯。

6身体素质。包括有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良好的体能及健康的体魄、健美的体态。

7交往素质。包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人际交往、群体合作等方面所需要的素质。做到乐群合作,热心参与,善于交往,善于应变。

8创造素质。创造是人类所特有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能力。社会的发展,科学的昌盛,技术的进步,使人们更加关注创造的重要性。创造素质要求具备信息的选择和加工能力,动脑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意识是21世纪人才重要素质之一。

根据上述八个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未来人才要具备“八会”,即会做人、会求知、会生存、会创造、会健体、会合作、会选择、会适应。




具有优秀的全面素质的人才。所谓全面素质不仅包括业务素质,还有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即必须具有创造力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只有适应性强,有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团队精神的人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

公民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仅直接表明了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程度,而且对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如何增强我国公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公民意识,也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拟就对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塑造做以粗浅的分析,以期抛砖引玉。

一,公民意识的内涵

《辞海》对公民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由此可见,公民是指一个人在法律上的角色,是公民社会中参与或监督国家公共权力运行的独立主体。公民应该具有与生俱来,不可让渡的人权、公民权和独立的人格意识,享有做人的基本权利,包括自由、平等、财产、安全、追求幸福和反抗压迫等各方面的权利。

所谓公民意识,指的是公民在民主政体的国家中对自己与其他社会成员在政治上处于平等关系的政治主体意识或政治角色的意识,而非顺从者或旁观者的奴隶或臣民意识。现代公民意识具有复杂的内容,简单的概括如下,民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法律意识、公德意识等等。

二, 中学生亟待塑造公民意识的原因

1,从西方社会发展和中国传统社会演变历史角度看,公民意识具有应然性和重要性。

首先,从西方社会发展历史角度看。古希腊文化被认为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以民主政治而文明于世。在希腊,从法理上说,所有公民都是城邦的主人。城邦的政治权力也由公民集体掌握,服务于公共目的。公民把城邦的公共事务视为自己的事务,参加公共生活是公民生活中最重要最本质性的组成部分。公民们积极广泛地参政,自己为自己制定法律并服从法律,对国家官员进行选举和控制,为国家尽服兵役等义务,享受占有城邦土地的特权等。因此,公民意识成为他们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而这种公民意识的产生,无疑促成了当时城邦民主精神的形成,加快了希腊邦国家告别原始共同体的人治模式,进而为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石。

近代,西方国家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许多运动中,以各种形式来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强调公民对国家与社会的权利和义务,反对和废除封建等级和特权观念等等。这一切无疑为近代西方社会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从中国传统社会演变历史角度看。在传统社会的中国,我们处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或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出于阶级统治的需要,统治者往往强调百姓做一个“臣民”、“子民”、“顺民”,惟独没有“公民”。统治者贯彻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老百姓遵守的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顺民规矩。因此,传统中国缺乏与公民伴生的民主条件。

历史是具有继承性的。到了近代,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人的民主权利大大增加,但是根深蒂固专制的思想并没有遭到彻底地扫荡,专制主义依然阴魂不散。

而这种公民意识的缺失毫无疑问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李慎之先生在《修改宪法与公民教育》一文中的一句话:“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中国现在要赶上先进国家,要实行现代化,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人的公民意识,使在中国大地上因循守旧生活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成为有现代意识的公民,有觉悟的公民。"

2,培养公民意识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

亚当斯密曾指出:“自爱、自律、劳动习惯、诚实、公平、正义、勇气、谦逊、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规范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前往市场之前就必须拥有的。”这充分说明市场经济同时又是道德经济。公民社会要有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来支撑,但工业社会同样也呼唤着公民社会的出现。因为只有公民社会才可以构建更好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才可以推动工业社会更加科学、更加协调、更加全面地发展进步。

而目前我国的现实是一方面正如邓小平所说“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建立。在这种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如激烈的竞争之下,人们一味强调个人的能力而不顾社会公德,个人主义抬头,人们的社会公德心、责任感滑坡。同时由于我国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对法律责任义务强调得少一些。总之,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公民意识的缺失。

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公民意识更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

3,培养公民意识是民主法治建设的内在需要。

“法治应当优于人治”,民主优于专制,这已成为定论,尤其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更需要民主和法治。民主和法治的实现制度很重要,但民主法治的“软件”系统同样重要。

一个国家要实现民主化和法治化,就必须有足够的社会公众对民主和法治的尊重、认可和接受。没有社会公众的尊重、认可和接受,即没有社会公众对民主和法治的信仰,民主和法律就会丧失稳定性,法律就会没有权威,犹如“空中楼阁”,那么民主和法治就会论为专制和人治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讲,“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

因此可以说,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明确公民的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培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意识,是民主法治建设的一种内在需要。

4, 培养公民意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行为如何,预示着国家的命运。据医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生理与心理尚不成熟,自我约束力较弱,情绪不稳定,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并且喜欢模仿,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影响。著名教育家朱熹就认为青少年教育应“培其根”、“固其本”,从而“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当今社会是个信息多源化的社会,各种信息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复杂。处理不好就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青少年教育能否“养正”,检验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是否培养了孩子的公民意识。

因此,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

4,中学公民意识教育的现状使加强对中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更具有紧迫性。

对思想政治教育,我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甚至可以说是我国教育的一大特长和特色。虽然早在1995年的《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但直至目前为止, 我国学校公民教育的现状仍处于滞后状态。教育方式落后、计划不明确、目标不明确、无系统知识。

这与教育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冲击很大有关,更主要的是我国是一个受封建传统影响很深的国家,民主、法制、公民个人权利等比较淡漠,从而使公民教育成为口号,流于形式。

因此,中学公民意识教育的这种现状使加强对中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更具有紧迫性。

三, 中学如何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对策解析

1,加强学生自治,中学生公民意识。民主政治的要义是公民平等而普遍地参与决策。民主理论相信,社会成员作为整体,其智慧和能力可能会超过少部分人。中学生通过参加班干部竞选、班级管理等活动,能加深对民主运行规则的理解,培养民主素养。同时,让学生积极参加班级的相关管理,行使其作为被管理者的权利,而非绝对的服从学校和班级制定的一切制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权利义务意识。

2,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为特殊群体的爱心募捐等实践活动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十分有效的手段。这些活动贴近实际生活、避免了空洞枯燥的说教,其中所蕴涵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更是加强学生自理、自立能力和行为训练,提高公民意识和实际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中学生将公民意识内化为自己不自觉的行动。

3,充分利用“隐性课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隐性课程”一词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在《教育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学生在正式课堂上的进步并没有完全说明学校教育的结果,除了这些之外,学生还从学校生活的教育中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其他心理的发展。如升旗仪式、节日庆典、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等

过去,我们一直比较侧重于显性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正面系统的理论教育,而且容易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但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或者说教育的有效性不理想。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单纯的显性教育显然已难以完成道德教育任务。

校园文化对中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培养既有显性约束力,又具有隐性感染力。因此,我们要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美的事物、美的情境可使人赏心悦目 ,身心愉快,并自觉约束自己不合乎道德的行为。美化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利用广播站、校报、校园网、宣传橱窗、学生刊物、学术讲座和人文讲座等校园媒体加强舆论导向均是加强校风建设的重要途径,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4,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要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对中学进行系统的公民知识教育,建立和完善公民知识体系。例如可以在政治科中设置专门章节进行讲解;另一方面,于各人文学科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目前,正如火如荼开展的历史新课程改革应该说在教材中全方位地凸现了公民意识。例如在政治史中它通过“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探讨了民主和法制的起源,通过“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以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阐述了民主和法制的发展。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毫无疑问是有利于加强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

最后,引用英格尔斯的《走向现代化》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他写道:“许多致力于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和难产后,才逐渐意识到: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转变为现代公民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都获得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为现代化国家。”我们期盼着!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于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

  公民意识的危机与克服

  彭富春(武汉大学哲学系)

  2006年03月10日16:05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了许多方面,但一个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它的标志就是人民成为公民并具有公民意识。公民意识大致可以分为公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信仰意识几个层面。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基础,是市场经济的保障,也是文化建设的导向。因此,我们时代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培养人民的公民意识。这也是我国宪法的一个根本内容。

  但在现实生活中,大众的公民意识淡薄,关于公民意识的宣传、教育也与时代的要求远远不相适应。由此出现了许多问题。

  第一,法律意识不足。人们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在现实中既不维护自己的权利,也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具体而言,例如公民作为纳税人有纳税的义务,同时也享有相关的权利。但很多人对于自己作为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一无所知。

  第二,道德意识滑坡。目前社会的道德现象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无道德”,人们不讲道德、漠视道德、反对道德。在民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在官场、贪污腐败、欺上瞒下。人们没有良心、也就是没有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

  第三,信仰意识缺失。它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无信,也就是没有真正的信仰。一个如果对于世界和人生没有真正的信仰,那么他对于他人也就不可能有诚信和信用。目前社会上人与人之间诚信的危机在根本上源于人们信仰的危机。二是迷信。现在很多人虽然没有真正的信仰,但信奉迷信。如他们相信算命、风水、鬼神,乃至邪教,不断地烧香、下跪、捐款等等,以此消灾得福。

  导致上述公民意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有如下几点:

  第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种转型导致社会生活由一元向多元发展。此外,旧的规则体系已经失效,新的规则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这样便使人们的意识出现混乱或真空现象。

  第二、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近些年来,中国虽然从西方引进了许多好的东西,但也携带了一些坏的东西,如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等,它们腐蚀了人们的灵魂。

  第三、传统优秀文化的衰败。长期以来,人们在反对传统文化中糟粕的时候,也抛弃了它精华、如所谓的仁义道德等。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美德在许多人身上已经看不到踪影。

  第四、思想文化建设的失误。人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虽然注重了思想文化建设,但陷入了两个误区。一是将思想等同于政治,甚至是政策。但政治并不能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二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使文化成为经济的工具,而文化自身并没有得到发展。

  针对公民意识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对症下药。

  第一、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教育。其中特别是要加强宪法的宣传和普及,让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成为公民生活的准则。这就是说,让公民知道自己的权利,哪些是能够做的,哪些是不能够做的;让公民知道自己的义务,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是必须不做的。

  第二、加强公民的道德意识教育。道德规范分为几个层面,它的最低原则(底线)是不伤害他人,它的最高原则是要关爱他人。既不能允许人们突破道德的底线,也不能无条件地用最高道德原则取代最低道德原则,而是要引导人们从最低道德原则过渡到最高道德原则。

  第三、加强公民的信仰意识教育。信仰不是迷信,因此要倡导公民建立对于真善美的信仰。同时反对和打击各种形态的邪教,清除它们的各种生存空间。此外,要鼓励各种进步的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为人们的真正的信仰提供精神资源。

  关于公民意识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相互结合。其中尤其是要加强学校教育。因此特别建议教育部尽快发布规定,在大中小学开设不同层次的公民知识课程,并编撰相关的教科书,培训相关的师资力量。


泗县19676826379: 什么是公民意识和 公民素质 -
全桦克瑞: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于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

泗县19676826379: 公民意识的含义?
全桦克瑞: 公指国家,民指老百姓,意识指素质、素养,总意就是个人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养成等

泗县19676826379: 什么是公民素质求大神解释啊?什么是公民素质求大神解释啊?
全桦克瑞: 公民素质在学术中,有两种解释:公民素质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思想道德总体水平.它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泗县19676826379: 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体现在哪些方面 -
全桦克瑞:[答案] 首先得是公民,才谈得上公民意识. 和P民谈公民意识就是对牛弹琴.

泗县19676826379: 什么是公民素养?主要指哪些方面 -
全桦克瑞: 在中国人的思想概念中作为一名好公民所具备的基本素养,是遵守伦理道德和有关法律规. 主要包括知识文化素质·法律和自律意识·道德修养(弘扬传统美德之类的)

泗县19676826379: 现代公民应具备什么素质如题
全桦克瑞: 现代公民须具备以下九种基本的素质要求: ①公民的权利、责任意识和独立人格,人性平等的自然原则决定了人人生而拥有平等的自由权利,而自由本身就是生命的本性,...

泗县19676826379: 什么是公民素质的重要性? -
全桦克瑞:[答案] 全面培养公民自身综合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入手: 1. 思想道德素质 从近几年人才市场和就业形势反馈的信息看,... 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更是衡量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当前,在社会就业...

泗县19676826379: 作为公民应具备哪些素养?作为公民应具备哪些素养?
全桦克瑞: 公民是指具有某个国家国籍的自然人.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 公民素养是指公民的品质和道德,它包括公民的素质和修养. 涵盖了公民的道德、情...

泗县19676826379: 公民基本素质全面全面包括什么?
全桦克瑞: 必须具备以下九种基本的素质要求:公民的权利、责任意识.道德意识.法治意识.纳税人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健康的心理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不断学习,与时谐进的意识.世界一体的意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