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与谁和谁合称“三曹”?

作者&投稿:泣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曹操和曹植和当时一些人并称什么?~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都是当时(东汉建安年间)杰出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

其实曹家的都很有才,但曹丕的军事实力低于曹操,而文采又低于曹植,所以在这么有名气的爸爸和弟弟之间,曹丕就显得要没名气的多,但其实也是很有才的,只不过在如此光环下,他的才华没有得到最大的施展空间。

曹丕(187~226年),字子桓,谯(今安徽亳县)人,(220~226)在位。

操次子。操死,袭魏王,行九品中正制。建安延康元年(220年)篡汉称帝,是为文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定都洛阳。爱好文学,有《魏文帝集》。

(187~226) 三国时期魏国君主、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魏武帝曹操次子。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太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继位为丞相、魏王。当年十月,迫汉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将都城由许昌迁至洛阳。在位七年。曹丕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与西汉用宦者充任中书不同。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在他统治之初,三公希预朝政。废除东汉以来灾异归过三公的旧习。鉴于东汉母后干政和外戚之祸,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控制藩王极严,子弟皆“不闻邦国之政”;所封王国,土地荒瘠,人口寡少,军事力量极弱,并专设官吏对他们进行监督,目的是防帝位争夺。为防统治秩序混乱,下诏敢有沿袭东汉旧习,子弟为父兄私复仇者,皆族诛;还规定除谋反大逆之外,敢行诬告,“以其罪罪之”。他又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力图把用人权从大族名士手中收归朝廷。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了魏国统治。他曾三次亲自统军伐吴,因条件不成熟,皆无功而还。


曹丕爱好文学,并有相当的成就。写下《燕歌行》等中国较早的优秀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丕出生的那一天,十三只大雁盘旋鸣叫于曹家大院上空。隆冬时节有此吉兆,曹操甚喜。生于军旅之间的曹丕,自幼娴习弓马,史汉诸子百家也多有阅览。曹操因此把他与其弟曹植看作是最有出息的儿子。

这年春天,回药都祭祖的曹操就是带著曹丕和曹植而来的。

药都的春天别有风致,清绿的涡水象温柔的处子静静地躺在河床上,风儿吹起,她才和著两岸泡桐树上紫白相间的喇叭花香、四处怒放的芍药花香,涓涓流淌。在药都城南郊的祖茔祭扫之后,便策马向北,沿涡河游观。曹操诗性大发,令曹丕和曹植每人写一首临涡之赋。

一会儿,曹丕来到曹植面前,索看其赋。只扫一眼,便惊讶道:“怎么不谋而同!”曹植大惊。曹丕便说,“我拿给你看。”不一会儿,便从侍从手中拿来。曹植一见,“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鱼颉颃兮鸟逶迤,雌雄鸣兮声相和;萍藻生兮散荆柯,春水繁兮发丹华——”,墨迹尤湿,豁然而言,“既是一样,我的就不呈父亲了。”于是,曹丕扬鞭打马,追到向东而去的曹操。曹操一看,眉飞色舞,“果不辱曹氏门第!”

其实,曹丕也是绝顶聪明的。建安七年,曹操与袁绍相持官渡之后,曹操驻军家乡药都城募兵储势。但此时的曹氏,可谓兵少将寡,难以威慑袁绍。曹丕便对其父曹操说,“实则虚,虚则实。可令城中驻军以城中心为起点,从城下把东西南北四门挖通。”曹操开始不解。但他相信曹丕,就令其督挖。延时一年又三月,纵横交错相通,隐攻息屯自如的隐兵道挖就。曹丕就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暗道悄悄地送出城外,再从城外进入隐兵道开进城内,反覆如是,迷惑世人,出奇而胜。自此,曹操神兵百万之说遍传天下,所遇敌手无不未战先怯。

曹丕一生,对故乡药都甚是留连。多次借出兵回朝之际而停。曾从药都出水师东征孙权,在乡之间于他的故宅前大飨门军及药都父老。现仍有“大飨元碑”为证。

黄初六年五月曹丕再次回药都,从涡河乘船东征,八月返师又经药都。此时的曹丕虽为皇帝,但依然诗不离口。这年深秋,他独自夜访药都乡闾。见一妇女独对孤月,自守空房,思念从军在外的丈夫。曹丕接住农妇递来的蒲团,坐了下来。听著听著,不觉泪下湿衣。与农妇分别后的曹丕,行走在月光斑驳的乡路上,口吟《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到了住处,仍吟咏不止。这一年,从秋到冬,他每每生出农女们思夫怀人的感伤,有时竟深夜独自流泪以至天亮。

第二年正月,他决定离药都去许昌,脱去一秋一冬的伤感。然而,启程的前一天,忽报许昌城南门无故自崩。曹丕便长叹一声,“天下征伐苦矣,以至农女城门!”

当年五月,史书便记下了,“黄初七年五月,文帝驾崩,简葬于首阳陵。”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曹丕之弟,生前曾封陈王,死后谥曰“思”,故称之为陈思王。他是建安时期最杰出、最有代表性,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位文学家,是当时文坛的主要领袖之一。曹植天资聪颖,文思敏捷,才华出众,“年十余岁,诵《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曹操曾一度想立他为太子。但植行为放荡,不拘小节,每为工于心计的曹丕算计,渐渐失宠于曹操。曹操死后,曹丕、曹睿相继为帝,曹植倍受猜忌和迫害。由于长期遭受迫害,精神上受到沉重压抑和打击,终于郁闷而死,时年41岁。


曹植是建安时代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作品数量最多,形式繁富。现存诗歌90余篇,赋45篇,还有章、表、书、论、颂、碑、赞、铭等各种文体的著述。曹植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是诗歌,他的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除了一些描写华贵生活之外,有些诗描写了当时战后的残败景象,也有些诗抒发了他建功立业的抱负。他在著名的《白马篇》中写道:“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为归”。后期由于理想得不到实现,内心充满悲愤和痛苦,诗歌中也流露出悲忿不满的情感。特别是《赠白马王彪》一诗以激愤的语言,控诉了曹丕对他的迫害,倾诉了极端苦闷和绝望的心情,成为文学史上一篇有名的长篇抒情诗。曹植的诗重视锤炼诗歌语言,讲究艺术形式,其作品工整对仗,辞藻华丽,钟嵘说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曹植一生写了很多赋,其中最著名的当为《洛神赋》。这篇赋写作者经过洛水时与洛水女神产生了爱慕之情,但终因神人相隔,不能结合,最后怅然而别。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辞采华丽,情意缠绵,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很高的美学价值,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建安九年,曹操占据邺城后,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同时招揽人才,形成了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庞大的文人集团。“建安文学”通常是指从汉末建安时期到魏初这一段时间的文学创作。这一时期的创作,在诗、赋、文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反映出社会动乱、人民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自身渴望建功立业,一展鸿图的远大抱负,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安风骨”。建安时代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而“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曹操、曹丕、曹植也是这一时期文坛上的先驱者与主导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曹操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中国北方。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文学局面的开拓者。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诗歌方面。他的诗歌多沿用汉乐府的古题,但在内容上缘事而发,或反映现实社会现象,或抒发自身情感。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曹操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黑暗现实。如《蒿里行》记述了东汉末年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造成自相残杀的军阀混战局面。“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和“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两句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全诗气度雄阔,笔力刚健,表达出曹操对倍受战争之苦的百姓的同情。又如《薤露行》,以简洁朴素的语言描写出汉末大将军何进密召董卓进京,以期诛灭宦官,却最终导致董卓作乱,引发军阀混战的黑暗现实。用尖利简短的语言讽刺了何进,把自己的悲愤之情凝聚在“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这十个字当中。气魄宏大,感情深郁。与《蒿里行》一起被钟惺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苦寒行》一诗,曹操用质朴无华的文字描述了艰难的军旅生活,“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一句把军士思乡之情表现的真实深沉。《却东西门行》以沉郁悲凉之笔写出了征夫思乡之情,悲凉中回荡着刚健之气。钟嵘《诗品》评曹操诗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确是如此。

除了反映社会现实,曹操还有很多作品抒发自身情感、表达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短歌行》与《步出夏门行》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
前者“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人生短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由衷渴慕贤才。全诗16句充溢着宏伟的气魄,充沛的情感,也只有曹操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才能吟出如此豪言壮语。后者《龟虽寿》一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形象地抒发了老当益壮的英雄抱负。《观沧海》一章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描写雄奇壮丽的景色,展现了曹操博大的气度。

沈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曹操这种不受古辞约束,注重反映现实的作风,开创了一代文风。他的诗很少有华丽的辞藻,却在古朴沉厚的语言中激荡着宏伟的气势,悲凉而慷慨,实为“建安风骨”的开创者。

曹操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也非常突出。汉代的散文在辞赋的影响下注重形式,而内容空乏。曹操一改散文繁缛的形式,用质朴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情感。《让县自明本志令》是其散文的代表作。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毫不矫情作做,充分显示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及军事家的过人胆识和非凡气概。其它作品如《举贤勿拘品行令》、《祭故太尉桥玄文》等,都不拘泥于形式,直率地表达内心的情感,表现了建安散文的新风貌。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被曹操立为魏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死,他继承曹操的官职和爵位,为丞相、魏王。这年冬天,他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大魏皇帝,历史上称魏文帝。

曹丕博学多识,爱好文学,在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上都有成就。他的诗作中以五言诗和七言诗成就最高。诗的题材主要围绕游子和思妇。曹丕的五言诗,以《杂诗二首》为代表。《杂诗》其一以“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起兴,描述出游子在外的凄凉情景。“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以通俗的笔法表现出游子对家乡深刻的思念以及身不由己的无奈与悲叹。《杂诗》其二“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四句用比喻、联想的手法引出自己远离故乡的感慨。而后四句“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把一个身居乱世而又流落异乡的人那种孤独不安的心情表达的深刻感人。

曹丕的七言诗格调清丽婉转,最为著名的是《燕歌行》,它句句压韵,把景与情融于一体,语言清绮,感情凄怨,表现出女主人公孤独的心情以及对丈夫深切的思念。王夫之这样评价《燕歌行》:“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燕歌行》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诗,曹丕对开创七言诗新局面是功不可没的。

曹丕的诗中,还有一些是记述民生疾苦和军旅生活。如《令》、《广陵于马上作》、《黎阳作》等,虽不比曹操的诗慷慨悲凉,气势也颇为雄厚。

曹丕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也很高。他的散文典雅清峻,文气贯通,他所著《典论》是我国第一篇文学批评的专门论文,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此外,他的《与吴质书》在书信这种实用文体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抒情成分,开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书信讲求文辞精美,注重文学色彩的风气。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也是流传下来作品最多的作家。曹植自幼颖慧,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最终在立储斗争中输于曹丕。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最终在郁郁不得志中死去。

曹植的文学创作,以曹丕继位为界分为风格迥异的前后两期。曹丕继位前,曹植的生活比较优裕,这时期他的作品主要反映他“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祖德书》)的远大政治理想。《白马篇》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写"幽并游侠儿"的高强武艺和报国立功的壮志,以"寄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做自我写照,表现了建功立业的抱负。诗风雄健刚劲,感情豪放。《薤露篇》:“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展现了曹植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鰕{鱼旦}篇》里,诗人把自己比作鸿鹄,鄙视那些类似鰕{鱼旦}和燕雀的势利小人。“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抒写出了自己卓尔不群的情怀与远大崇高的理想。

曹植前期的作品中,还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但数量较少。《泰山梁甫行》描写了下层人民贫困的生活。“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呈现出一幅萧条困败的景象,对下层人民艰苦生活的同情也油然而生。《送应氏诗二首》其一:“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与昔日洛阳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乱世伤怀,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残破现实的哀痛。

曹丕继位后,曹植受到很大的迫害,不仅人身自由受到严格限制,身边的好友也被一一杀害。因此,在曹植后期的作品中,我们很难再看到那种乐观积极的豪情壮志,取而代之的是对现实生活和待遇的不满,以及壮志难酬的失望和悲痛。

《赠白马王彪》是曹植后期创作的代表作,讲述了他在黄初四年五月,与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璋赴京会节,到京后任城王被害。七月,他与白马王结伴返回封地,本想借同行之机叙叙胸臆,却不料曹丕的爪牙监国使者灌均竟强令他们分道而行之事。全诗层次分明,词才华茂,多用比兴手法,饱含了自己倍受迫害,壮志难酬的辛酸和悲愤。这篇诗作促进了五言诗的发展,对后世影响很大。

《杂诗》也多反映出作者报国之志不能实现的失望与沉痛。《杂诗》其五:“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是他对现实待遇强烈不满、渴望建功立业,却空有一腔热情无从施展的呐喊。《杂诗》其六;“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也反映出了作者不甘于闲居,想要实现理想,大展鸿图的强烈愿望。

《吁嗟篇 》深刻地描绘出了自己辗转流亡的艰辛。“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糜灭岂不痛,愿与根荄连”四句流露出作者渴望回归故里,过一种安定生活的愿望。《野田黄雀行》中,作者以少年自喻,以罗家比喻当世的统治者,以黄雀比喻自己的同伴朋友。以少年“拔剑捎罗网”来表示自己渴望解救朋友的愿望,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愤恨与反抗。曹植还有一些诗歌运用象征手法写成,曲折地表示出自己的郁郁不平之气。如《七哀诗》,其一道:“南方有障气,晨鸟不得飞”,是曹植以晨鸟自比,以障气暗指曹丕父子对他的抑制和迫害。《美女篇》以美女“求贤良独难”,来暗指自己怀才不遇、不得明主的悲惨境遇,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

《洛神赋》是曹植辞赋的代表作品,它描写了一段凄美的人神爱情故事。文章对洛神的容貌、装扮、仪态作了详细的描写。文字细腻优美,想象光彩陆离,感情真挚深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确是如此。曹植的作品,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或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抒发怀才不遇的悲凉失望。文字刚健,气势雄浑,不愧为“骨气奇高”之称。在结构词赋方面,曹植将建安文学的“诗赋欲丽”发挥到了极致。结构上重视比兴手法的运用,语言上讲求华美对仗,重视炼字推敲,极大的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

陈子昂曾高举“汉魏风骨”的旗帜,而锺嵘在反对晋以后的形式主义诗风时也曾经慨叹道:“建安风力尽矣”!可见建安文学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而曹氏父子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他们的创作打破了东汉末年诗坛上的沉闷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而由他们慷慨悲凉的文风所形成的“建安风骨”也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见三曹对建安文学的巨大贡献。

“三曹”,指三国时期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汉魏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今安徽亳县)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对文学、书法、音乐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如《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对酒》、《短歌行》等。在《步出夏门行》中,有这样的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表现了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短歌行》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的心情。他的诗作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这一时期诗歌慷慨悲凉的特色,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曹丕(187-226),字子恒,曹操次子,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建安二十五年汉帝即位,即魏文帝,也是魏文学家。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 而且艺术上很完整的七言诗。有《魏文帝集》。他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他的诗歌今存约40首,如《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夏日诗》、《黎阳作》《燕歌行》、《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杂诗》等。他的诗歌特色是,笔致细腻,特别是一些以思妇、弃妇题材的作品,一般都写得凄婉动人;其次是语言流畅,民歌风味相当浓,显得格调清新。他的《燕歌行》,还是中国诗歌史上较早出现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他自幼聪颖,10岁左右,已诵读诗、文、赋数十万言,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立他为太子,然而由于他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后来改变主意,立曹丕为太子。曹丕继承王位后,曹植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一个过着优游享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他本来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终没有实现的机会。

曹植的前期诗歌主要表现贵公子的优游生活,如《斗鸡》、《公宴》、《泰山梁甫行》、《送应氏》、《名都篇》、《白马篇》等;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哀怨而愤慨的心情,表现不甘被弃置、希冀为国立功的愿望,如《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七哀诗》、《杂诗》等。他的诗歌很重视汉乐府民歌中汲取创作养料,如“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野田黄雀行》)等诗句,具有明朗、和谐、清新的特色。他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很大,增加了抒情成分,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功能。他还善于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往往在诗歌开篇就能传达出某种浓郁的情绪,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总体来看,曹植的文学成就比父亲曹操和兄长曹丕要高。

  曹植与曹操和曹丕合称“三曹”。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政治地位和文学成就对当时很有影响,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是建安时代最为优秀的诗人。他们雅爱词章,不但以帝王之尊、公子之豪提倡文学,促成了五言古体诗歌的黄金时代,而且身体力行,创作了各具风格的名篇佳什:曹操的诗悲凉慷慨,气韵沉雄;曹丕的诗纤巧细密,清新明丽;曹植的诗则骨气充盈,淋漓悲壮,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书依据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精心择取曹操诗19首,曹丕诗39首,曹植诗70首,分加题解和注释,对深入理解三曹诗作极有帮助。

曹操.曹丕.曹植合称 "三曹"

“三曹”,即历史上的汉魏之交的曹操及其两个儿子曹丕、曹植。曹氏父子三个因诗文上的成就,开当时一代之风气,故有“建安三曹”之说(另有“建安七子”)。明人张溥将“三曹”的诗文辑评为《三曹》集。

三曹”,三国时期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


《三字经》的内容是什么?
【译文】《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 “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启示〗《书经》是一部十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从内容方面来看,很类似我们现在国家的政府档案,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历史,从...

求《三字经》原文与翻译,谢谢!!
【译文】《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 “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启示: 《书经》是一部十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从内容方面来看,很类似我们现在国家的政府档案,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历史,从...

三皇五帝指的谁中国古代史上的三皇五帝都有谁
我古代远古三帝王古五帝王合称三皇五帝传说秦始皇表示其位崇高比曾采用三皇皇、五帝帝构皇帝称号三皇五帝究竟谁说颇歧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皇、皇、泰皇三皇且认泰皇贵泰皇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皇、皇、皇三皇另种看似乎泰皇即皇《尚书传》《白虎通义》等则主张三皇应燧、伏羲、神农《运斗枢...

土壤和植被合称什么
土壤植被系统。土壤植被系统指地球表面的土壤和覆盖在其上的植物群落的总体,与气候、土壤、地形、动物界及水状况等自然环境要素密切相关。这个系统具有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化学能贮存起来的特殊功能。

作物植保和作物营养合称是什么
植保营养。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作物植保能保障植物健康生长,作物营养是提高对病虫害、不良环境抵抗力的营养,统一归结为植保营养。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赏析是?
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却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

我国文学史上三苏是指谁和谁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 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039~1112)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

清明文化常识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

植树节的古诗词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3.《种柳戏题诗》原文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种柳戏题诗》注释 (1)戏,逗趣。戏题:以题诗作为消遣之意。在这里,...

高等植物与低等植物的区别
高等植物与低等植物的区别如下:1、形态上 低等植物没有茎叶的划分,高等植物有茎叶的划分。2、组织上 低等植物没有组织划分,高等植物有组织划分。3、生殖器官上 低等植物生殖器官为单细胞,高等植物生殖器官为多细胞。4、发育不同 低等植物合子发育时离开母体,不形成胚胎,高等植物合子发育时不离开...

涟源市15138685442: 曹植与哪两位并称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三曹" -
甄胜普司:[答案] 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与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 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

涟源市15138685442: 曹植和哪三个人合称为 三曹 -
甄胜普司: 曹操擅长四言诗,代表作 短歌行: 曹丕擅长七言诗,代表作 燕歌行: 曹植擅长五言诗,代表作 洛神赋.

涟源市15138685442: 我国文学史上并称“三曹”的是 -
甄胜普司:[答案] 曹操 曹丕 曹值 曹操是曹丕和曹植的爸爸 曹丕是曹植的哥哥

涟源市15138685442: 曹植与谁和谁合称三曹 -
甄胜普司: 曹操 曹丕

涟源市15138685442: 谁被称为''三曹'' -
甄胜普司: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涟源市15138685442: 中国文学史上的“三曹”指的是哪三个人? -
甄胜普司: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三曹 指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 .他们因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故后人合称他们为"三曹".三曹的诗歌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的传统,气魄宏伟,慷慨悲壮,特别是曹操文学清俊通脱,语言直抒胸臆.

涟源市15138685442: 在我国文生上,“三曹”是指谁和谁还有谁 -
甄胜普司: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因他们父子兄弟间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与也是父子兄弟以文学见称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

涟源市15138685442: 三曹是指哪三个人? -
甄胜普司: 曹操;曹丕;曹植 “三曹”是中国古代汉魏时期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他们是建安文学的代表,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曹丕擅长诗文辞赋;曹植是创作五言诗的作家...

涟源市15138685442: 三曹指的是谁?
甄胜普司: 三曹指的是三国时期的曹操与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他们因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故后人合称他们为"三曹".三曹的诗歌继承了>,楚辞和汉乐府民歌的传统,气魄宏伟,慷慨悲壮,特别是曹操文学清俊通脱,语言直抒胸臆.

涟源市15138685442: 曹操和谁合称三曹 -
甄胜普司: 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三曹指汉魏时期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因他们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三曹介绍:1,曹操 曹操(155~...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