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到底 是被谁害死的?

作者&投稿:段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袁崇焕在真实的历史上是被谁害死的啊~

名将袁崇焕之死
袁崇焕乃千古奇冤,冤死的.由于皇帝崇祯刚愎暴戾,而袁崇焕的性格是孤迂耿僻,再加上周围很多小人对他落井下石,又重中皇太极的”反间计”造成了袁崇焕之死.这么一个爱国人士却死在忠于自己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之手,明朝不灭才怪呢.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曾任兵部尚书,蓟辽督师。曾多次率兵阻止后金南下,取得宁远等大捷。可惜,生性多疑的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以“通敌叛国”之罪,判袁崇焕“磔刑”。
袁崇焕是明朝最大的忠臣和功臣,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位大汗以及率领的几十万将士,都拿他没有办法,屡战屡败,就是打不过袁崇焕, 甚至可以说努尔哈赤就是被袁崇焕气死的,因为他打仗老打不过袁崇焕, 皇太极也是有一次被袁崇焕包围,差点没突围出去,就是这么一个誓死捍卫明朝的忠臣,却被清朝的一个汉族官员范文程使了个反间计, 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没有识破,把袁崇焕给凌迟处死了, 和岳飞一起被称为历史两大冤案!

清军缴获了明军的两个俘虏太监,因为明朝是任用太监做监军,监督将军打仗的,俘虏以后押解的路上,范文程故意安排两个领军,边走边在两个太监旁边好象随意的聊天,说袁崇焕私通大清,和皇太极交往密切,皇太极曾经好几次秘密前往袁崇焕的军营商谈,说好了袁崇焕造反以后,两人就分割江山^^^^ 等等这般, 聊完以后在路上找了个机会,故意让其中的一个太监逃跑,而且还假装追了半天没追上,这样这个太监跑回崇祯那里以后这么一说,崇祯皇帝大怒,因为本来封建社会皇帝和武将之间,就存在着严重的猜疑,这回崇祯更是证实了自己的猜疑,命人火速去接替袁崇焕的位置,并把他押解回京,押回京后,就开始长达一年的审讯,毫无结果,最后判袁崇焕凌迟处死!

明朝律法中,有五种刑罚,分别为:笞,杖,监,流,死。其中,“死”又分为绞刑及斩首。后一种已经算是相当残忍了,因为对于中国古代人来说,身首异处是对死者的大不敬。而袁崇焕所遭受的,是五种刑罚中所不存在的“磔刑”,和凌迟差不多。
凌迟处死,发明于元朝,那时规定的刀数是120刀,就是说第119刀的时候,犯人不能死,还得能说话,破口大骂,等第120刀时,才能断气,到了明太祖的时候,明太祖嫌太轻,改为120刀的30倍,3600刀,结果崇祯一问刽子手,回答说很难割3600刀才死,最多也就1000来刀,其中一个刽子手说他割过3357刀,崇祯就立刻命令割袁崇焕这个刀数,袁崇焕被押到菜市口,那时叫西市,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纷纷去看这个明朝最大的汉奸受刑,因为群众不了解真情,以为他是个大汉奸,卖国贼,当刽子手开始割时,群众纷纷给刽子手投掷铜钱,买袁崇焕的肉生吃,对他恨之入骨,一代忠臣就这样看着自己的肉被一块块的割下,被人们分吃,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作为皇帝的崇祯,连个反间计都识不破,也不懂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这个道理,他的这个代价是悲惨的,再没有一个向袁崇焕这样的能人替他守护明朝了,最后他被清军围于紫禁城后,下命传吴三桂速来解围,吴三桂是什么人?他是袁崇焕手下的第一大将,深知袁崇焕是何等的冤枉,也深知崇祯快完蛋了,他对袁崇焕的死是很有意见和不满的,接道命令后,下令士兵起程,但要慢慢的走,游山玩水的那样走,结果他还没有走到紫禁城,崇祯就上吊自杀了.

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批阅《明史》后,为袁崇焕正名。袁崇焕的另一悲在于,他身后无嗣,无人替他鸣冤。反倒是敌人的后裔为他平反。当年,正是乾隆的曾曾祖父,一手策划了反间计,导致了袁崇焕的悲剧。
袁崇焕曾说:“心苦后人知。”

在中国历史上,常常有能人遭受庸人嫉妒,廉者遭受贪者仇恨的例子。而这之中,被称为“旷世悲剧,空前绝后”,大概只有袁崇焕一人。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

反间计除去袁崇焕之谜 话还要从1629年说起。 1629年,皇太极在整顿好内政后,便大举兴师伐明。范文程也随军出征。在范文程的协助下,与努尔哈赤时代相比,皇太极的此次进军有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在这些显著的变化中间,最主要的变化就是突然改变进军路线! 自从努尔哈赤在宁远被袁崇焕战胜郁闷身死之后,皇太极在宁远、锦州一线与袁崇焕也进行过反复较量,但都以损兵折将而告终。因此,在范文程等人的筹划下,皇太极此次出师伐明,改变了传统的进军路线。 所谓传统的进军路线,就是指清朝的八旗兵走锦州、出山海关、经蓟州、越三河、至通州,直逼北京。 这一次,在范文程的筹划下,皇太极率领八旗兵主力大军由喀喇沁部蒙古人作向导,从山海关西面、位于今天河北省迁西县城北40公里处的喜峰口越过长城,径入明朝内地;而范文程则率领偏师沿潘家口、马兰峪、三屯营、马栏关、大安口一线进发,以从旁支援主力。 在这次战事中,范文程独当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智勇兼施,力克潘家口、马兰峪、三屯营、马栏关、大安口五城。明军曾集中诸城兵力,拼命反扑,将大安口层层包围。范文程采用火攻之计,解了重围,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的行动。 而皇太极率领的八旗兵主力大军在遵化一带立稳脚跟后,便由蓟州越三河、略顺义、至通州,渡北运河直逼北京而来! 皇太极将军队一下子驻扎在离北京城关仅两里之遥的南海子一带,明朝上下大乱,慌乱无比。明总兵满桂等拒敌于德胜门、安定门外;城上明军发炮助战,竟打伤了自己的军队,连满桂本人也被损伤。只好率残兵躲入城中,坐以待毙。 袁崇焕得知皇太极绕道入关,即挥宁、锦将士回师救助,使其锐气大为挫伤。皇太极亲往袁崇焕阵前察看营寨形势,见阵坚难破,无法力取。便接纳了范文程等人的建议,下令撤兵。 建议撤兵,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大名鼎鼎的范文程就是如此的不顶用么? 其实,当时的范文程心里面想,与其强攻,不如智取! 智取?如何智取?最为容易的办法,就是实施反间计! 反间计介绍:反间计,最早出自《易经·比卦》,原文是这样的,“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意思是说,在欺骗敌人的手段中又布置一层“迷雾”,顺势利用敌垒内间谍辅助我做工作,就可以有效地保全自己,争取胜利。《孙子·用间篇》中也说:“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意思是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 战争中使用反间计,古已有之。但是最为典型的当属《三国演义》中的例子:魏吴对峙赤壁,大战即将开始。曹操的谋士蒋干与东吴的都督周瑜有旧交,曹操派他以访友为名,乘机刺探东吴军情,进行间谍活动。周瑜识破了蒋干的来意,便使用了反间计,佯装热情,邀蒋干与自己同床而卧。军士按计半夜秉报周瑜有急事离帐。蒋干起床在周瑜案上书中翻到一封曹操水军将领蔡瑁、张允给周瑜的纳降内应信,蒋干不知是假,偷书信逃回曹营,曹操一怒之下杀了蔡瑁、张允,水军大弱。后曹操才知中计,后悔莫及。 反间计之所以百试百灵,主要原因就是利用了君王对于大臣的怀疑心理!只要是家天下,君王对于大臣的怀疑心理就是所有的封建王朝都不可能避免的! 范文程如何实施反间计呢?听完了下面的故事您就知道了! 原来皇太极久攻北京不克,便在范文程如此这般的授意之下下令撤兵回师了。 但是,在此之前的进攻过程中,清朝的八旗兵曾经俘获过两名明朝的太监。太监是宦官的俗称。明朝的宦官权势很大,他们是朝廷中与皇帝最为接近的人之一,也是皇帝最为相信的人之一。一般来说,所有重大的战役,皇帝都要派出自己最为信任的太监作为监军。监军的主要职责,其实就是监视前线指挥官的言行举止! 在皇太极撤退途中,便暗中命令手下大将高鸿中、鲍承先等坐在非常靠近这两个太监的地方,并故作耳语道:“今天退兵,其实是皇上(指皇太极)设下的计策。前不久,皇上独自骑马到袁巡抚阵前,跟袁巡抚派的两个人谈了好长时间。袁巡抚跟咱有密约,图明的事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然后,又故意给姓杨的太监一个逃脱的机会,杨太监逃回北京,便把他听的“重大机密”一五一十地禀报给了崇祯皇帝。 当时,朝中一些反对袁崇焕的人早已纷纷诽谤袁引狼入室,是要胁迫朝廷答应他提出的与后金议和的主张,好与后金订立城下之盟。 崇祯皇帝一贯刚愎自用,独断多疑,他对袁崇焕本已有了疑心,听了杨太监的密奏,便不分青红皂白,召袁崇焕问罪,将其下狱。1630年8月16日,袁崇焕被以“叛逆”、“擅主和议”罪名判处“凌迟”。 明末清初人计六奇在他的《明季北略》中“鲜活”地记载了袁崇焕被处以“凌迟”的真实细节过程:“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Luán)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Dàn)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Niè),血流齿颊间,犹唾地唾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Zhé)之。骨肉具尽,只剩一首,传视九边。”浓浓血腥溢于字里行间,读来不免令人肌肤悚然生寒。这个记载说明当时京城上下人人都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误认为袁崇焕“通敌”。 皇太极用反间计使得大明崇祯帝“自毁长城”。《明史·袁崇焕传》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此后的1634年,皇太极亲统大军,长驱直入中原,蹂躏了宣府、大同一带。

袁崇焕的名字,近来频繁出现在影视剧和小说中。的确,袁公的一生就像一场大戏。以刑部的小吏力陈辽东军务,五年后即作了按察使。努尔哈赤一生百战百胜,没想到与袁公的第一战即败,死在宁远城下。自此袁公成为大明第一屏障,督师蓟辽,满人自有袁公起再不敢正视山海关。然皇太极从承德绕路入寇,兵临北京城下,袁崇焕千里驱兵救驾,崇祯帝中了反间计,将袁公杀害。注意,不是砍头,是千刀万剐,死后无完尸,而且当时的市民恨得“争啖其肉”。后来袁公的一佘姓义仆收其残存的骨殖安葬,发誓佘姓后代时代为其守墓,这个誓言一直传到了现在仍然被履行着。这就是袁崇焕身前身后事迹,成为千古奇谈,后人每每谈及此事,无不痛骂崇祯而惋惜袁氏之冤。 袁公的确冤,崇祯帝的确该骂,这又重演了千古以来的忠臣不得好死的故事。不过细想起来,这一切冤屈由何引起的呢?我想问题绝对不是昏君杀害忠良那么简单。当时世人皆知袁崇焕是国家支柱,况且在兵临城下的时候,杀此朝廷重臣肯定是慎之又慎,毕竟崇祯皇帝不是精神病啊。在我看来,反间计只是个引子,而杀机已经潜伏很久了。再仔细看看当时的一些大事,其实后祸的产生与袁公自己也不无干系。 我想种下祸根的,首先是擅杀毛文龙一案。毛文龙何许人也?皮岛总兵,其职位比袁公低不了多少,也是明庭边庭重臣。当时袁公带着天子的尚方宝剑巡视皮岛,竟然把毛文龙杀了,杀了之后写了个奏折草草了事。试想,虽然皇帝给了生杀予夺之权,但是对边防大吏的处置,无论如何也得给给皇帝一些面子,所谓“具陈其罪,听候圣裁”吧。然而当时边关无战事,不存在临危取决的情况,毛文龙只是不听话,袁公就杀了他,这在皇帝眼中,不能不说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对于手握重兵的将领,擅杀接近平级的同僚,不论换谁作了皇帝,也不能不起猜忌;即便不起猜忌,那么不满也总是有的。这种猜忌和不满虽然埋在心里,早晚有一天要暴发出来,更何况是明朝的皇帝。 明朝的皇帝,几乎人人都是混蛋。从朱元璋开始,几乎没有一个不心存忌刻。杀开国功臣,害于谦,毁张居正,明朝历代皇帝似乎做事永远荒唐。边关重臣杀了多少,远的不说,就说与袁崇焕相近的熊廷弼,孙承宗,这二位就没有善终的。就这样一个王朝,本来就有恶劣的执政习惯,那么对于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之事,没有猜忌,不重祸根,那才叫怪哉! 袁公不见得不知道此事,但是当时他杀毛文龙的时候怎么想的,就不得而知了。反正他的做法,的确是很不明智的。也许他过于憨直,因为崇祯毕竟是个看起来还算不错的皇帝,他太相信当初面圣的时候的君臣之情了。 袁公犯天颜,杀毛文龙只是其中一事。在他督师前后的奏章里,每每有冲撞之辞。同时,他向朝廷索要粮饷等等的事务里,也得罪了太多的同朝官吏,这不能不说也是个祸根。这种做法,在咱们现代人看来,的确有时难免有些霸道。因为毕竟,除了辽东军务之外,对内还有那个李自成张献忠也在闹,而且闹得也不小。 回过头来再看皇太极兵临城下的时候。好一个袁公,千里驱兵回京救驾。这的确是忠于王事,但他的心太憨直,又没有顾忌到一个问题,外臣带兵进京是千古以来最忌讳的事情。于是在崇祯皇帝缓过气来之后,朝臣里马上就有人说,袁崇焕这么快就能回兵,难道他是事先和皇太极商量好了的?皇帝也在想,这几年袁崇焕在辽东,总是献议和之计,莫非他真有通敌之嫌么?我猜想,皇帝在做决定的时候,肯定进行了反复的思考。首先,以前发生的众多事件在脑海里回放,尤其在这个时候,那些比如杀毛文龙的事件简直就成袁氏不忠的佐证。而作为皇帝,谁都明白,下臣造反,皇室决无好下场;而外敌入寇亡国,或许能封个违命候什么的延其宗庙。袁崇焕若反,那他明室决无抵挡之力,而满清入关,还有对抗和谈判的余地。所以,必除袁氏以绝后祸。除袁公之意一旦下了决心,那么后面怎么做就是技巧问题了。崇祯皇帝混蛋就混蛋在这点上,他完全可以把袁崇焕软禁起来,甚至留在北京所谓护驾。这样他可以不必伤了山海关众将的心,还可以借袁氏的智慧以御敌。然而他选择了杀!他的这一道圣旨,逼反了祖大寿,自毁了山海关,闹的后来死在了歪脖树下。 一代名将就这么死了,死的冤。但是这种冤,我以为首先冤在了袁公的自身上。也就是没有处理好与皇帝与同僚人际关系,没有把“功高镇主”这四个字放在心上。其次,袁公运气不佳,赶上了明王室的混蛋遗传。

粜米蒙冤 明朝遗民谈迁的史学巨著《国榷》记载: 「辛末,召象乾及廷臣於平台问。象乾方畧对曰:『插汉虎墩兔憨与顺义王卜石兔哈喇慎、白黄台吉俱元小王子之後。卜哈俱插汉分部,岁贡。自黄台吉与插汉閧,插汉不贡。隆庆庚午,俺荅受封开市,卜哈部夷屡掠之。去岁卜石兔西走,哈喇慎俱被攎,白台吉仅身免,东投於建奴。其弟跌各兔等不欲也,白台吉媿死,哈部今其人无几。朵颜三十六家此日亦当联络,与哈喇慎可得三万人。诸部惟永邵卜最强,约三十余万人,若合卜石兔之兵可御插汉。』 帝曰:『插汉意不受抚,何?』对曰:『当从容笼络。』帝曰:『如不欵,何?』象乾密奏语不尽闻。帝善之,命往与袁崇焕共计。象乾请发抚赏银五万两。」 此事《崇祯长编》卷之十三元年九月亦有载,不过把「建奴」忌讳作「清」而已。由此可见朵颜是明廷笼络的对象。 而袁崇焕被指资敌的对象,就是上述的朵颜部。故市米资盗并不能成袁崇焕的罪名。而且袁崇焕后来卖米也是崇祯帝许可的:“其招来属夷,其有饥困,查明部落多少,计口量许换米”。 《国榷》卷八十九又有记载:“初,广宁塞外有炒化、暖兔,贵英诸虏。蓟镇三协有三十六家守门诸夷。所云西虏也。皆受我赏。建虏虽强,其势未大合。至是,中外迎上指。谓通建虏,并革其赏。诸夷已閧然。会塞外饥,请粟。上坚不予,且罪阑出者。于是东边诸胡群起飚去,乃尽折入建虏,不受汉索也。” 可见谈迁认为崇祯在蒙古人饥荒时不知乘机拉拢,才是蒙古人投向后金引其入寇的主因。 磔刑处死 明思宗(1610—1644)在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初将袁崇焕逮捕入狱。囚禁审讯半年后,在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明思宗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罪名于三年八月碟(zhe)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行刑那天,袁崇焕毫无惧色,他被五花大绑,押上刑场,“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袁崇焕卒年四十七岁。(《石匮书》)。 对反间计,《明史》袁崇焕传,记载:“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 《明季北略》则记载:“都中又喧言崇焕导虏入犯,上甚切齿。先是,虏出猎,掳我多人。中有二珰,上命侦崇焕者,亦被掳。虏视之,知为珰也,乃设一记,佯为袁遗书约犯边,答云:“知道了,多谢袁爷。”又佯惊云:“乃为珰闻,缚珰亟斩之!”又故遗一奴私放珰归。珰归,上其事。上再召崇焕入,即下诏狱。” 袁崇焕在行刑前,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其实,我认为袁崇焕先是因为在广宁之战中为赵率教辩解惹祸了满贵,有杀了毛文龙(执天启帝尚方宝剑),又要求在北京保卫战时入城,政治头脑太地下

皇太极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皇帝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 一些學者傾向於相信崇禎皇帝殺袁崇煥,並非是皇太極的反間計得逞。由於袁崇煥是囚禁半年後才被處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時激憤誤殺。事實上,擅殺毛文龍一事,就足以使崇禎皇帝決心殺之。毛文龍舊部大都誤認為是皇帝要殺毛文龍,於是把怨恨轉移到皇帝身上,大舉嘩變,造成日後一連串悲劇事件的發生,終於致使前線態勢一發不可收拾。

皇太极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皇帝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

一些学者倾向於相信崇祯皇帝杀袁崇焕,并非是皇太极的反间计得逞。由於袁崇焕是囚禁半年後才被处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时激愤误杀。事实上,擅杀毛文龙一事,就足以使崇祯皇帝决心杀之。毛文龙旧部大都误认为是皇帝要杀毛文龙,於是把怨恨转移到皇帝身上,大举哗变,造成日後一连串悲剧事件的发生,终於致使前线态势一发不可收拾。


同安区13870335800: 袁崇焕真是崇祯害死的吗? -
嵇豪诗林: 个人观点: 1、崇祯志大才疏,年轻气盛,诛杀魏忠贤后更是刚愎自用;一心急于振兴朝政,却又生性多疑,信不过任何臣子.袁崇焕的军事才华得到了他的赏识,委以重任,突然得知袁“背叛”自己,自然无比愤怒,冲动的将袁崇焕打入天牢...

同安区13870335800: 袁崇焕是被谁陷害而死的? -
嵇豪诗林: 不增遭奸佞陷害,致使崇祯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错杀袁崇焕,造成千古奇冤

同安区13870335800: 袁崇焕的死罪过在谁? -
嵇豪诗林: 崇祯皇帝

同安区13870335800: 袁崇焕是怎么死的? -
嵇豪诗林: 袁督师死的惨啊,被诬卖国而遭凌迟处死,前后3千刀,更惨的是北京城的老百姓当时真以为他卖国,纷纷出钱买他的肉吃....

同安区13870335800: 袁崇焕是被反间计害的吗?
嵇豪诗林: 经有关人士分析,好象不是反间计.因为反间计这种伎俩太弱智了,于理不通,再者反间之事只有清朝人才有的记载,明朝的记载好像没有. 我想主要是是因为《明史》的记载,才被大家认可的吧. 其实,反间计未必有,但也未必没有. 如果有,那这也不是崇祯杀袁崇焕的主要原因.因为崇祯这人疑心及重,喜怒无常,从他后来各种愚蠢的让人痛心疾首的行为和行事来看,杀袁崇焕也是很正常的. 明之亡,实亡于崇祯. 我倾向于不是反间计的作用.

同安区13870335800: 明末,袁崇焕是怎样被害死的?被谁? -
嵇豪诗林: 反间计除去袁崇焕之谜 话还要从1629年说起. 1629年,皇太极在整顿好内政后,便大举兴师伐明.范文程也随军出征.在范文程的协助下,与努尔哈赤时代相比,皇太极的此次进军有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在这些显著的变化中间,最主要的变化...

同安区13870335800: 谁能告诉我明末的袁崇焕是因何被杀的 -
嵇豪诗林: 后金使用反奸计,离间明朝君臣关系,崇祯帝误听传言,又疑惑于阉党的蜚语,将袁崇焕杀死.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守住山海关,让后金军从长城薄弱点突破,袭取遵化直逼北京,造成这一事故使得本来心就小的崇祯帝下得决心杀了袁崇焕.

同安区13870335800: 袁崇焕的死因是什么? -
嵇豪诗林: 遭皇太极陷害,被崇祯帝刮3000多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