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品味言语开始文本细读] 让学生在文本言语世界穿梭

作者&投稿:旁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文本细读是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原理同样可以指导我们的文学教学实践。众所周知,文学是人学,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不是阐述道理或介绍某方面的知识,而是抒发创作主体的内在情感。文学语言以审美为目标,对结构和语言的经营是文学的全部奥妙,语词的音乐性和陌生化常常是作家追求的目标,超常规的语法运用和模糊的聚合关系的营造是他们常用的手段。语文教学的本体是言语,语文课是言语课,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各项言语活动技能,并以此提高语文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细读,不妨从品味言语开始。
  
   一.从分析言语符号的变形中细读文本
  
   要使内心的意象与语言的表达契合,作家在运用语言的时候要超越常规,突破语言的规范,打破一般语言线型排列的组合方式,运用词类活用、修辞手法、反常组句等方式使言语符号的组合发生变形,给人以陌生感,以增加读者知觉的难度,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获得强烈的审美效果。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看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语言不受常见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缚,往往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的、临时的感情色彩,正是在这种个人化的运用中,我们能够辨认出作者和人物的个性和深层的、潜在的情感。
   例如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里“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有的人说这是顺口说的,合乎说话的习惯;有的人说这是一个或然判断,本身就是模棱两可;有的人说这是儿童口吻,不顾及语法和逻辑等等。其实一个句子之所以采用这个词或那个词,是经过作者一系列选择的,鲁迅用“大约”这个词,而不用“大概”、“也许”等词,显然是经过比较、选择的,认为这个词比较符合小伙计的身份和口吻。本来,像孔乙己这样的人在旧时代是必死无疑的,为什么作者不采用肯定的语气呢?这不仅是因为小伙计没有亲眼看见孔乙己死去,更重要的是存在侥幸心理,或希望他不死,然而按照必然律推导,孔乙己已别无他路,只有死路一条,所以用“的确”一词,构成一个矛盾的判断,渲染了忧伤气氛。
   再如在《我与地坛》中,作家史铁生描绘荒芜而并不衰败的地坛,其中用了这样的句子:“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我们在品读这几句时,不能仅仅品味“浮夸”与“炫耀”等词语的“反常规”运用,更应该去仔细品味在句式上的“反常规”。因为常规的句式往往是这样表述:它的琉璃剥蚀了,朱红淡褪了,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可在这里,作者却将“剥蚀”等词语都移到了句首,这是为什么呢?品味之中,我们也许就能感受到,这些词语这样一移,给读者造成一种“陌生化”的感觉,从而也就更能凸现这个古园的荒芜状态。如果我们再深味下去,我们也许还会发现并感悟另外一个问题:作者在这里连写了四种景象,为什么要将后两种景象连在一个分句中写?为什么不像写前两种那样分开,再加上与前两个分句相应的形容词,造一个由四个分句构成的排比句呢?在仔细的品读中,我们也可能体会到作者这样造句之妙:一连四个排比句,语言的气势增强了,但语言气势的增强,在这里却反而会冲淡古园荒芜的气氛,而到第三分句的忽然生变,在内容上,突出了古园高墙“坍圮”后的荒芜之景;在句式上,则既与前两个分句自然衔接,又生发出了新的变化,使整个句子显得整齐而富变化,摇曳而成新姿。
  
   二.从分析言语符号的留白中细读文本
  
   作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留白、空缺,是为了克服语言的局限性所采用的技巧,使作品在有限的篇幅中表现出无限的内容,使本来难以言说的东西在读者的合作下得到较完善的表现。言语符号的留白意味着文学意义解读的开放性,空白是文本中隐而不露的联结点,文本中没有说出来的地方,常常反而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读者的想象去加以补充、丰富,文本就无法在读者那里获得真正的反映和实现。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是戴望舒的《雨巷》的一二两节,如果我们把它像散文那样排列,会发现这篇文章真是稀松平常,但是如果按照原始的排列,读者就会感觉韵味顿生、意趣迥然了。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不同的排列方法会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的原因在于这首诗把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语音标准做原则,自由切割,分行,这首诗通过分行不仅营建造型美和音乐美,增强了节奏感和视觉感,还有助于强调诗人感情的跳跃中的重要词句的分量。诗歌中“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一样的忧愁”等等都因省略标点、另起一行给人强烈的印象,使诗歌中“我”的忧郁、孤独、迷惘、哀愁……都凸显出来,而在散文式的排列中,这些就只能淹没在文字的汪洋中了。
   再如归有光《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让学生思考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羡慕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以看似平静朴素的叙述包含了当日的夫妻情浓,而于今人去阁空,“吾妻死室坏不修”,寥寥数字,哀思尽在不言中。只余有庭院之中妻子亲手种植的枇杷树亭亭如盖,睹树思人,树在人亡,那种历久弥深的哀痛,无须张扬,学生只需想象此情境,亦能体会那种沉痛。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从分析言语符号的组合中细读文本
  
   人的情感内容是最不确定,最难于捉摸的,这种情感的不确定性,不可能进行定量分析和逻辑规范。作家选定一个个词语组成一个语言单位时,情绪的表现只能通过这些词的语义场的聚合与组合关系的选择或清晰或模糊的表露出来。模糊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它能产生出一种朦胧模糊的意味和体验,它不容易用语言表达,却逗留于人们的经验之中,引发读者把阅读思考的重心转移到对文本整体聚合的言语风格、形态、情态的感受之上来,整体解读言语符号组合形态后面包容的生命情感。
   例如课文《自序》写到鲁迅在S会馆抄古碑,老朋友金心异(钱玄同)来访时,有如下一段描写:
   “你抄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
   “没有什么用。”“那么你抄它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文中鲁迅的回答,看似明确,实为模糊,既然没有用,没有意思,又何必抄呢?在这里鲁迅没有有意地灌输给我们什么,也并非故弄玄虚或故作高深,而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作为鲁迅广博深远思想的物质外壳,鲁迅笔下的模糊语言是一种承载着巨大的思想和感情能量的语言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表达功效。鲁迅的少年时代,父亲长期患病,从“小康人家”坠入困境,使他看见了“世人的真面目”;鲁迅的青年时代,抛弃了读书应试的正路,求学南京,去异地寻找出路,后来辗转日本,到了仙台,却发现救治愚弱的国民莫过于医治其麻木的灵魂,不久便弃医从文,在东京创办《新生》,没想到《新生》又半途夭折;鲁迅中年时代回国,眼见辛亥革命的失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救国救民之路断绝,便以抄古碑来排遣寂寞,但心中又常常隐伏着深刻的思考和痛苦的反省,鲁迅用“没有什么意思”的含糊之语来回答老朋友,实际包含了自己难以陈说的寂寞、孤独和悲哀等各种心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探究语言表达的深层含义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出这就是鲁迅难以言说的寂寞、孤独和悲哀。
   例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一句孤零零地看,似乎难以确切把握其真正含义:作者觉得自由的人到底是要想还是不想?这样说不是有矛盾的吗?显然,弄清这些“模糊点”是感悟作者复杂深沉情感的关键。教学时我们似乎无法对这简短一句话进行语义剖析、词义索解,也没理由引经据典、知人论世去考证一番。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用心去品悟感受一番,稍有点生活经验的人便能体会到其间“没事偷着乐”的复杂情怀:对一个背负沉重生活负担、心理压抑的中年知识分子而言,“什么都可以想”意味着思想的无拘无束,“什么都可以不想”意味着生活的无忧无虑。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自由之境啊!
  
  卓玲琴,语文教师,现居浙江玉环。本文编校:石在中


李森祥语言品味,把握主题
教学中,李森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来理解小说的主题。首先,他会让学生聚焦于感人的语句,如描绘父亲的段落:“父亲坐在绿阴里,专注的目光注视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几棵摇曳的柳树,仿佛无法动摇他的决心。他的头上,旱烟雾飘散,象征着他内心对高台阶的向往。”通过这样的文字,学生可以揣摩父亲...

雪山那么冷,棉衣那么暖习题及答案
errrerre

如何培养低中段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理论依据
一、指导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的确,语文教学中,心须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激发积累语言的兴趣。

暑假作业:《语言的魔力》(求答案)!!急急急急急!!!
学生在这样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逐渐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获得体验和感悟的方法及能力。这样的教师,这样的课堂充满魅力。二、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课文。 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比较深刻,比较全面,因此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

作文开头
语言要精简,最好是开门见山。1、 开头要注意点题写一篇应试作文,时间都比较紧,难以有充分的准备,因而我们在写开头时,要注意点题,以便直接切题,进入主体,...究竟使用什么方法开头,要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考虑,要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通篇安排整体设计,选择最恰当的开头方法。总之,一开始就能把读者吸引住的...

高中语文素养怎么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要拒绝“纯内容分析式”的讲读教学,不要在分析课文内容上做过多纠缠;而应从具体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或者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认知的依据。因此,阅读教学要从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涵泳文本,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

文言文教学典型案例:语言品味课
学习文言文,若不能品味语言的美,文言文教学也就失去了一大半的意义。从语言的赏析角度对课文进行整合,是文言整合教学的一个重要角度。例如《三峡》、《答谢中书书》都是写山水的美文,在内容与写法上是可以找出许多对比点的;《岳阳楼记》和《满井游记》都是写景的佳作,语言优美而生动,整合在一起教学,可以让学生...

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
第二段写的是大熊猫的样子。第三段写的是大熊猫喜欢做的事和喜欢吃的东西。第四段写的是大熊猫非常珍贵,是我国的“国宝”。这样学生在概括中锻炼语言概括能力的同时,也学到了写小动物的一般方法,为后面的能说会写“我熟悉的小动物”奠定了基础。二、深入解读文本,品味语言精妙 语文教学离不开...

语言文明演讲稿小学一年级5篇
在电影中,他们虽然不言不语,却胜过一切语言的力量。 这部电影的确有很多值得观看者细细品味的地方,...所以,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的不再是强调帝国主义对旧中国侵略的严厉抨击,然后让我们去憎恨,而是从一个...为了培养她的自信,我开始鼓励她自己独立做事,有时我心里确实会有点儿着急,但理智告诉我,我这时候一...

(五)如何品味文章的语言
由于文章语言特色的形式与作者写作目的、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个人的因素有关,所以,我们评价文章的语言特色,要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为基础,做到客观把握与细部分析相结合,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相结合,切不可就语言谈语言。品味语言包括品味一篇文章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

称多县17284885297: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
藩怖归芪: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精神实质,美的思想情感要通过精言妙语来表现.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品味,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精妙之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真正凸显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性.”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呢?下面笔者谈一些做法.

称多县17284885297: 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 -
藩怖归芪: 抓住文眼 读中品味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语文教材中的 每一 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称多县17284885297: 谈谈你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关于“如何把握好文本”的看法. -
藩怖归芪: 一、把握深度,符合学生的学力点.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当你通过细读变成一个“海洋”之后,并不需要把整个“海洋”全部倾倒给学生,你要做的是“舀”出学生最需要,最能接受的“一瓢”,使细读深度符合学生的学力点. 二、把握广度...

称多县17284885297: 语文教师如何走向深度备课 -
藩怖归芪:[答案] 河南省济源市教研室 刘丽霞 语文姓“语”,语文教学应该按照语文教与学的规律进行,着力于语言实践:紧扣文本,揣摩... 品出文字的声律,嚼出文字的滋味,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是谓“本色语文”. 语文教学要凸...

称多县17284885297: 语文教学的一般过程 -
藩怖归芪:[答案] 不同的方法过程不完全相同. 有效教学方法探究 * “自主过关”教学法 * “立体式阅读”教学法 * “单元授课”教学法 * “六... 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文本细读的关键在潜心涵咏,涵咏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

称多县17284885297: 怎样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
藩怖归芪: 一、抓住文眼,读中品味、积累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

称多县17284885297: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关注文本的语言因素 -
藩怖归芪: 一、全面解读,充分挖掘 拿到一篇文本,首先要思考这篇文章在言语形式方面可以教给学生什么.运用自身已有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阅读经验,从篇章结构、行文线索、命题立意、遣词造句等诸方面对文本的言语形式进行一个全面细致的解读....

称多县17284885297: 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发掘文本的语言因素?试从自己教过的课文中举一个例子 -
藩怖归芪: 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情况,就此反思,可以引起我们教学的重视.1、我们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是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和努力的挖掘?课堂对语言品味的淡化,可能缘于教师对文本语言因素的忽视...

称多县17284885297: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
藩怖归芪: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第一站,走进新课标.2011版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是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实践中体会和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新课标还指出了各年级的读...

称多县17284885297: 如何解读文本 -
藩怖归芪: 同样的文本,在不同的人读来却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者处理下呈现出的状态也截然不同,究其根本,就在于各人对文本的解读不同.听名师上课,我们常惊叹于他们对教材的处理之巧妙,对文本内涵的挖掘之深入,开始总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