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秦始皇对文人的要读有何转变?为何会这样?

作者&投稿:阚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焚书坑儒”其实是两个事件,被称为“焚诗书、坑术士”更为恰当一些。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维持统治的稳固,一直在致力于文字、货币、制度的统一和融合,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文化融合。最初阶段,秦始皇的确对六国文人非常尊重,且尝试接纳六国文化,但在一切均遭遇失败之后,秦始皇开始采取更为激烈的手段,企图毁灭六国文化传承,强行达到融合。
秦始皇也曾善待六国文人,尝试促进文化融合
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了使得这个新生的国家得以万世传承,秦始皇一直在致力于促进各方面的统一和融合。而其中最为艰难的,便是文化融合,由于天下长期分裂,各国早已诞生了各不相同的文化,例如楚文化、齐鲁文化等,而且文化壁垒已经极为坚固。
为了促进文化融合,秦始皇主要采取了两种措施:
1、接纳六国文化。面对矛盾重重、严重排外的六国文化,秦始皇最初采纳了容纳的态度,例如黄老道家、阴阳家经过综合儒、法、道诸家的学说,提出了所谓的“五德始终说”,秦始皇便进行了接纳;而秦始皇的“大咸阳”规划中,也体现出了“法天象地”这种道家学说;“泰山封禅”则代表了对齐鲁文化的认可。
2、设立“博士”制度。因为文化方面的排斥,使得秦国新政也很难得以推行,于是秦始皇又设立“博士”制度,以六国士子充任,虽不具有实权,但却允许他们参与国事讨论、政策制定。秦始皇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从天下大势的角度,换取六国士子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影响和引导天下百姓。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证明秦始皇的这种尝试,均已失败而告终,而这也是促使“焚书”事件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1、接纳六国文化遭遇失败。秦始皇对六国文化的接纳,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只是成功争取到了徐福、侯生、卢生这样的少数投机者,并未获得广大士子的认同。例如秦始皇的“泰山封禅”,这本是秦始皇接纳齐鲁文化的一个标志,然而在70余位等候在此的儒生博士将封禅程序告诉秦始皇后,“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秦始皇并未采纳齐鲁当地的封禅之礼,而是以秦国祭祀天地的礼仪而进行。结果,就因为中途遭遇风雨,而山东儒生博士“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竟然遭到了讥笑。(《史记·封禅》)
2、设立“博士”制度遭到冷遇。对于秦始皇设立的“博士”制度,六国士子虽然多有充任,但这些“博士”不仅对于秦始皇的努力不领情,在参与国事之时极为怠慢,甚至在秦始皇设宴款待他们之时,也是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而且,对于秦始皇出台的新政,在参与讨论之时他们通常一言不发,而一旦离开朝堂,他们又往往私下进行非议,反而对新政的推行造成了负面影响。(《史记·秦始皇本纪》“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眼看自己的努力将付之东流,在采取缓和矛盾的方式促进融合失败之际,秦始皇采取暴力手段强行推行文化融合,几乎已成定局,而引发“焚书”事件的导火索,很快就来了。
矛盾已经无法调和,廷辩成为了最终导火索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摆酒设宴,七十余位官吏、“博士”出席了此次宴会。宴席开始之后,仆射周青臣首先上前,对秦始皇的丰功伟绩进行了一番歌颂,虽然“博士”们的态度依旧冷淡,但宴席的整体氛围倒还尚属融洽。然而随着齐人淳于越的出列,宴席气氛开始急转直下。
担任“博士”的齐人淳于越上前,对秦始皇说道,“臣听说殷、商统治天下一千多年,皆因分封子弟功臣来辅佐自己。而陛下您坐拥天下,您的子弟却仅是平民百姓,如此一旦出现齐国田常、晋国六卿那样弑君夺权的大臣,在没有人辅佐的情况下,您靠什么来相救呢?不遵照古人分封天下而能够长久统治的,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如今周青臣又当面阿谀奉承陛下,这是在加重陛下的过失,这不是忠臣应该做的。”
对于淳于越重提分封制度,秦始皇听后虽然不悦,但仍然强行压下了怒火,而是将这种言论交给臣子们来讨论。作为秦始皇的坚定支持者,李斯立即出列,对淳于越所说进行了驳斥。
在对淳于越的言论进行全面驳斥之后,李斯终于抛出了自己的终极建议,“臣请求命令史官把非议秦国书籍的全部焚毁。除了博士官署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令各地官员负责收集烧掉。对于议论《诗》、《书》者处以死刑,议古论今者满门抄斩。如果有官吏知道却不上报的,以同罪论处。命令下达后三十天内没有烧掉的,处以黥刑(脸上刺字)之后罚去筑城四年(城旦之刑)。而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记不在去除之列。如果有人想学习法令,就以官吏为师。”
关于李斯对淳于越的驳斥,《秦始皇本纪》中有详细记载,在此就不赘述了。“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秦始皇听了李斯的建议后,下令道,“可”。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焚诗书”行动便开始了。
综上所述,“焚书”事件可以说是秦始皇在尝试以怀柔政策融合秦文化和列国文化失败之后,采取的激烈手段,是秦始皇为了各项政策顺利推行、维护统治稳定所采取的必要之举。


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谁
秦始皇嬴政。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焚书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体制,一些儒生游士针对时政,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有什么历史影响?
其中有利的一面就是可以更好的控制人们的思想,而且可以对旧势力发起冲击以达到秦始皇稳固自己统治的目的。并且统一的思想可以更好的来推行秦始皇想要推行的政策,达到秦始皇想要的目的,而且可以更好地控制一些有极端思想的文人。焚书坑儒对后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是相对比而言,他的弊端更为...

秦始皇到底有没有焚书坑儒
况且,“坑儒”是秦始皇去世一百多后才出现的说法,于是有人认为,“坑儒”应是西汉文人出于对秦始皇暴政的愤怒,而强加给他的不实之词。如章太炎、顾颉刚等人,就认为秦始皇并没有坑过儒,他坑的其实是“方士”。方士中可能有儒生前面虽然论证了秦始皇并没有专门坑儒,但是所坑的“生”中,是否有一部分是儒生或准儒生...

从商纣王到杨广,历史上有哪些被误解的“暴君”?
他少年即位,可以说是喜怒无常残暴狠毒,下令要宫女赤身裸体追逐打闹,但凡有不从就要斩首。他生平最喜乱伦和杀人,满朝文武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过恶人自有天收,十七岁的刘子业最终死在了自己的叔叔湘东王手中。争议比较大的皇帝还有秦始皇和胡亥,前秦天王苻坚和隋炀帝杨广等人。我个人觉得,统治者...

古代历史上的焚书坑儒是怎样的?
上过中学的朋友们对“焚书坑儒”应该都不陌生,这个词汇一般用来形容秦始皇的残暴。但其实不然,小编认为换做任何一个有胆识,有魄力的君王,如果处在当时秦始皇的境况下,为了统一大业进一步牢固,都会选择“焚书坑儒”。而在历史上,“焚书坑儒”也是两个独立的事件,而非...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
饱腹诗书并不代表是大才,但有大才者一定腹有诗书气自华,创立秦帝国后的秦始皇,起初对于读书人依旧维持自己礼贤下士的常态,广泛的招揽秦地以外的学识之人入职为宫廷博士,常伴自己左右。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博士一职最早设立于战国时期诸国,掌管全国古今史事以及书籍典章,...

古代君主不重视文人的故事
从焚书坑儒中我们不难看出,被坑杀的儒生实际上是四百六十多名方士;至于焚书,虽则保留了种植、医药、卜筮、法家著作、秦国历史的书籍(诸子著述在秦宫廷内仍有保存),但毕竟是一种文化高压政策,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中国文人来说都是一次极为惨重的损失。总的来说,以秦始皇、李斯为代表的法家士子也因此事为后代史...

秦始皇当年焚书坑儒的地方现在在什么地方
洪庆堡曾叫洪坑堡,又叫灭文堡等名,最近从坑附近出土一石头文人雕像,是唐时旧物。坑儒的同时又焚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也就是说,秦始皇特意将“种树之书”留出,还算是有一点环保意识。也还是这个秦始皇,在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驱使70万劳力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大兴土木,营造...

秦始皇的长相是现代人推算出来的,他因得罪什么人而被记载为丑大傻?_百...
这些子民当中,不乏各类流派,更是少不了文人。而且,秦始皇不推崇儒家学说,而是推崇法家学说。所以当时儒家和法家之间关系并不是很好,再加上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更是让儒家借题发挥,在这次斗争之中,秦始皇得罪了更多的文人。我们现在,随着墓葬的发掘、史学家的研究,发现司马迁所写的...

为何说普遍被认为“焚书”的千古罪人秦始皇,其实只是背锅侠?
对于焚书的行为来说秦始皇的确是一个背锅侠。当年秦始皇虽然焚书,但他焚的大多是方士看的无用之书,虽然秦始皇他也要求天下百姓将书都上缴起来,但是这些书都是需要经过那些博士手上的,而那些博士是可以不用上缴自己的藏书的,因此有用的书必然被那些博士先一步收走了,所以秦始皇焚烧的大多都是一些无...

岳西县15230342979: 以秦及唐代的书法谈谈政治是怎样影响书法发展的、 -
万柿艾米: 东汉末年,书法才成为一种艺术,要说秦对书法的影响,只能是秦的书同文政策,秦始皇下令吧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全国通用,后来社会上有流行歌简易的隶书,有利于文人交流和文字书写的发展.唐代嘛出现了很多著名书法家,比如初唐三大家,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要说唐的政治对他们的影响,我感觉是唐朝宽松,开放的政治氛围,是文化可以多元化发展;还有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以及开明的民族政策,为中华文化增添了不同的风格:还有积极的最外交往,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

岳西县15230342979: 汉代艺术是如何传达出鲜明的"民族味"的? -
万柿艾米:[答案]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秦始皇对先秦学术的百家争鸣局面大为敏感和忌讳,亲自导演了一场“焚书坑儒”的历史悲剧. 秦王朝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燔灭文章,坑杀儒生,加上刑法统治,使文学...

岳西县15230342979: 请比较一下秦始皇于汉武帝在对经济、文化、军事、思想、政治方面的不同. -
万柿艾米: 经济:秦皇,第一,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第二,统一度量衡;第三,统一货币;第四,统一车轨、驰道.汉武,第一,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第二,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第三,算缗和告缗. 政治:秦皇,第一,确立至...

岳西县15230342979: 秦始皇对中国历史有哪些重大贡献? -
万柿艾米: 秦始皇的暴虐,直接促成了汉帝国统治政策的转变,从而奠定了汉家600年天下的基业.否则的话,我不认为汉朝会比秦强多少.作为反面教材,秦始皇的历史贡献不能算小. 秦始皇兴修万里长城,成为了后世王朝连绵不绝的一项重大国防工程...

岳西县15230342979: 中国各历史朝代的主要文学作品和文化名人都有哪些? -
万柿艾米: 1、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诗经了,他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编辑整理. 2、春秋的最重要文学作品应该是《离骚》了,文化名人自然就是屈原. 3、然后是秦朝,文学作品不多,主要是秦始皇对文化发展道路的阻碍造成的,最严...

岳西县15230342979: 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谢谢答题 -
万柿艾米:[答案]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人们所重视的原因是儒家的思想不能符合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实行,儒家的思想虽然没有道家... 到了秦朝,儒家的思想在秦始皇重视法家思想的条件下更加不被重视,历史上秦始皇被称作暴君就是因为他滥用刑法过度重...

岳西县15230342979: 隶书演变的历史 -
万柿艾米: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正的发展》)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岳西县15230342979: 郡县制有什么特点和利弊 -
万柿艾米: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 历史沿革: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春秋的县可分为两种类型:楚和秦的县都直属于君主;晋、吴的县多是卿大夫的封邑.两者都...

岳西县15230342979: 根据“马”字的演变,谈谈汉字发展的作用 -
万柿艾米: 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来看,行书已经相当成熟了.但是,自此以后,此时,可以说汉字流体已基本齐备了.后来又有仿宋等等,不管是怎样的割据局面,汉字的写法始终是不变的,这有利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岳西县15230342979: 中国文字的变化和特点是什么? -
万柿艾米: 中国文字的演变与特点 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国子坚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中发现药材中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带农民拾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