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一份荒诞却现实的记录,透露着无尽的绝望

作者&投稿:益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有人说余华的文笔浅显,不能大段地去背诵他书中的某些段落,比如《兄弟》就是一本言辞粗鄙,有语言洁癖的人可能都读不下去。不过余华文字的浅显,我更觉得是时代的荒唐,而不是余华的语言苍白。余华很多年前说:

“一本小说写出来之后就不属于作者了,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命运,他们不受作者掌控,作者能做的只是写。”

余华的写作风格就是用最简单的语言写出时代,不纠结于文笔。 读完《第七天》,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绝望,死亡与泪水交织的绝望。

两条笔直的铁轨,挤满了人的铁皮火车厢,肮脏污浊的火车厕所,对于许多人而言,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而“我”就在火车开动的一瞬间,从肮脏的坑道中掉落到铁轨之上,来到了人间。 生不逢时,是余华式的黑色幽默,或许生命本就是一场阴差阳错的玩笑。

命运或许可以是戏虐的,但生活的本来面目却一直是冰冷与残酷。 当现实转化成为文学语言的时候,小说中讲述的故事便显得更加荒诞不经了。

在故事的开始,“我”就失去了生命,没有人替“我”净身、戴孝,“我”把绣有爱人名字的睡袍当作寿衣,一块黑布衬衫当作黑纱,孤身一人带着未清理的伤口前往火葬场。“我”没有墓地,因此只能是一个孤魂野鬼,游荡于阴阳两界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栖息地。

在“我”寻找的过程中,遇见了一个又一个与我有相似处境的孤魂,在这些孤魂中,有因为男友送了自己一部山寨苹果手机而跳楼身亡的鼠族少女;有为了给死去的女友买墓地而跑去黑窝点卖肾的鼠族青年;有穿着高级寿衣即将前往墓地的权贵富商;有陷入高官贪腐因丑闻而自杀身亡的美丽前妻;有遭遇强拆被压死在家中的钉子户夫妇……

余华用貌似荒诞的简单结构串联起世间的纷纭乱相。 在这个荒诞不经的世界里,全市的交通拥堵是为了给市长的灵车让路;城市的河道上漂浮着无人认领的孩子尸体,世间笼罩在荒诞不经的迷雾中,侵染着压抑的灰色。

死后的七天里,“我”遇到了一个又一个游荡的灵魂,从他们的口中了解到他们生前的故事,它们像一颗又一颗的炮弹,一个接着一个落地开花,炸得人喘不上气来。

爆炸、火灾、强拆、车祸、地陷、食品安全、贪腐……这些丑恶的事情我们并不陌生,它们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每一天、每一秒,在报纸上、电视中、微博里,甚至它就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总是可以一笑而过或是留下一声叹息,可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就成了真正无可挽回的悲剧了。

所有这些在别人眼中的荒诞只是生活在这里的我们明白,这是一部包裹着荒诞外衣的现实性作品,它不是“魔幻现实”,而是现实的本相。

读过一些余华的作品,就会发现他写的文字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而《第七天》与往常不一样的是,这一次他写的是所有人的故事。

在这个狂乱且荒诞的世界里,我们生活得胆战心惊、小心翼翼。 我们呼吸着有毒的空气;吃着化学添加的食品;喝着被污染过的水;住着质次而价格高的房子。心惊胆战地浏览着微博上、新闻里时时出现的爆炸、火灾、车祸、地陷……各种各样致死的新闻,还要担心出门会不会遇到酒驾的司机,走路会不会发生地陷,坐地铁会不会遇见暴徒被划伤。我们害怕死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死不起。

死的代价太过昂贵了,只好活着,忍耐着偷生。

我们脚下的土地,看着好像十分牢固,可是一旦出了什么事情,就会一头沉下去,而且一旦沉下去就再也不可能恢复原状,然后只好一个人在下边那个昏暗的世界里活着。

行行重行行,在不断的轮回中游荡,读过《第七天》之后,我总能联想到马尔克斯笔下的马贡多,那个充满荒诞色彩的魔幻小镇,同样的绝望感一直环绕在我的周围。 《第七天》的结尾,那一句“死无葬身之地”,更是令我感到了深深的寒意,那是比死亡更加寒冷的事物——绝望。

余华的写作风格是直白的,《第七天》也不例外,甚至本书将这种风格贯彻的更加彻底。没有繁琐的结构、复杂的技巧与修饰的语言,除了“父亲”,余华甚至没有刻意塑造书中的其他任何一个人物的面貌, 所有人都以沉潜在故事背后的模糊面目出现,在传到我们耳畔来的悲歌之下,他们都是一大片低沉的和声,无穷无尽,在荒野里齐声歌唱,“他们”不正是我们吗?

与所有面目模糊的故事讲述者不同的是,余华极力地塑造了一个温柔敦厚的父亲形象,他是一个平凡朴实的铁路扳道工,一辈子兢兢业业,为了捡来的“我”穷尽了一生的幸福,父亲的爱是“我”一生唯一的温暖与慰藉。 无论是在生前,还是死后,“我”对失踪的父亲依旧不倦地寻找,这份寻找隐喻了人性中渴望温暖、渴望爱的天性。

父亲是爱和温暖的化身,这是传统的隐喻。 温柔敦厚、无私奉献、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些品质已经一点一滴地被推远,安全感和信任感逐渐从我们的身上磨灭、消失,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疏远且充满隔阂。

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一个充斥着“恶”的世界,应该有一场新生的洗礼了,让上帝重新用七天的时间塑造出一个崭新洁净的世界。

在火葬场的时候,“我”早就应该明白,那个恭谨沉默、一丝不苟,并且有着轻柔嗓音的骨骼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父亲。他哪里也没有去,他一直在阴阳两界的边界等待,他等着为我送葬。终于他饱含风霜地注视着我,嗓音轻柔:“是你吗?你这么早就来了。”

无论是《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还是《兄弟》,余华始终都是以局外人的视角,记录着那一段疯癫的岁月,那些无来由的横祸与无辜的死亡。余华用近乎冷酷的客观铺展开来,血淋淋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没有多余的评论,没有引导性的问答,一切都让读者自己去思考。于是,在阅读的时候,产生的各种感悟与反思,在现实的逼问之下,从我们的内心深处被挖掘出来。

余华的文字向来不以华丽的辞藻与复杂的技巧见长,口语式的表达让人在阅读的时候十分轻松与舒爽,不过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掉了文字本身的美感。

《第七天》这部作品,其实就是讲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一些荒诞的、悲惨的、被唏嘘感叹又被淡忘无疾而终的事情。那些在强拆中被掩埋在废墟之下的人;那些在大火中失去性命的人;那些被当作医疗垃圾抛弃的婴儿;那些在地下默默生活又默默死去的鼠族……他们不再是新闻报道中冰冷的数字;不再是承载着看客情绪的载体与谈资;不再是被关注一阵后又被新一轮的热点取代而湮没的一条过时新闻。 他们的生和死被记录下来,他们被还原为有生命、有尊严的个体,在一本薄薄的书中,向无尽的永恒发出呐喊。

从这一点上来看,《第七天》与余华以往的作品,几乎是一脉相承。如果说有区别,那大概是在福贵、许三观、宋平凡的年代里没有网络与铺天盖地的咨询,他们的悲剧只能够在若干年后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每天接受各种荒诞事实的冲击中,我们从惊恐变得习以为常,从习以为常变得充耳不闻,甚至对摆在眼前活生生的事实也满不在乎。

我们害怕去正视那些事实,我们就像一群鸵鸟,习惯性地将头埋在沙子之下,来换取暂时的安全感。 直到有一天,有人把这些从来都未曾消失,从来都一再发生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幻觉才被打破。

《第七天》的结尾这样写道:

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与现实的荒谬相比,小说的荒谬真是小巫见大巫。”将现实的荒谬如数记录,给予个体生命的尊严,而不是荒谬中虚妄的存在,我想这大概是《第七天》最大的意义所在了。


如何评价余华的《第七天》
二、艺术手法 《第七天》采用的社会新闻正是当下社会或刚刚谢幕或正在上演的景观,其荒诞之程度远远超乎作家的想象,作家又何必再费心思编造情节。把杂闻原样照搬进小说文本,迅速编织出小说文本的当下背景,使小说文本具备了与当下社会共在的现场感,使其与社会文本的对话在同一个舞台展开。小说文本与社会...

余华第七天被央视批评了吗
被央视批评了。根据查询网易新闻网显示,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出版后,因内容过于荒诞,与现实不符,被央视批评为"伪现实主义"小说。《第七天》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13年6月。

小说《第七天》中在爱情方面是怎么以荒诞击打现实的呢
《第七天》提及的爱情主要有李青和杨飞、鼠妹和伍超这两段相似又相反的爱情。同在于他们怀揣着真情而开启的爱恋;异在于当真情与权益相撞时的选择。李青聪明美丽,她明白那些对她献媚的男人有所图,于是她看上了平凡但诚挚的杨飞。然而她仍渐渐屈服于名利,背叛了诚挚的感情,很快从人生“顶峰&rdquo...

如何评价余华的《第七天》?
小说值得商榷的地方有两个:一、所有的悲惨故事都毫无冲击力。在这个全民皆微博的年代里,《第七天》里所有的故事,都毫无原创性,我们随随便便翻报纸、看网页,都能找到比这些故事更悲惨更荒诞更无厘头的新闻,所以说,作为一本小说,它的冲击力大打折扣。二、悲观过度。在《活着》里,面对比如今残酷...

余华《第七天》|第一天:我知道我死了
比起小说的光怪陆离,或许现实生活的荒诞和无奈才是最令人惊讶痛心的事情。余华将拆迁、小三、腐败等一些生活现象运用于自己的小说创作中,让人在现实和小说中游离,真让人感受到文学艺术的一种魅力。      在第一天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死去的市长在超级贵宾室等待火化的事情。

《第七天》之第一天——生无安定之所,死无葬身之地
作者通过写不同人的各种不同死亡原因,把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拆迁,墓地,食品安全,丢弃死婴,鼠族生活,卖肾,买iphone,以故事的形式写在《第七天》这本小说里。向读者展示了现实世界的荒诞残酷和死后世界的温暖美好。故事的开始是主人公杨飞接到一个通知,早晨9:00之前赶到殡仪馆,因为杨飞的火化预约...

我读《第七天》
而这种写作技巧——轻触淡摸地描写人们正在经历的事件,是无法让那些余华迷满足的。真可谓是“成也《活着》、败也《活着》”。但如果抛开余华的光环和《活着》的厚重而言,《第七天》仍然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这是我作为一个小小的读者的看法。喜欢这部作品,首先是因为它的荒诞色彩。自从上大学的时候,...

如何评价余华的《第七天》?
《第七天》 余华 这本书描绘的是主人公杨飞死之后在人间以及另外一个世界徘徊的七天。通过主人公在死后世界徘徊的七天,回忆了他死之前的人和事 第一天写的是他死之后去的殡仪馆见到的一些事情,为后面几天看到的事情做了铺垫 第二天写了他死的原因,回忆了他跟前妻从相识到相知,结婚,又离婚,...

浅谈余华《第七天》
体现出余华的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三、总结 “在社会习俗认为合理的许多事物中间,存在着大量人们未加思索过的荒谬和非理性”。小说的结束并不是生活的结束。余华先将现实的残酷和苦难推向顶峰,而又在孤独中点燃温情的火焰。从苦难的《活着》,到谋生的《许三观卖血记》,再到死后的光明《第七天》,...

余华的第七天讲的是什么
《第七天》是余华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在这部小说中,余华通过死者赴死魔幻般的描述,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这七天的所见所闻,涉及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爱情、家庭、友情、工作、社会等等。余华以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

新安县18568583563: 《第七天》讽刺了什么 -
禹使四妙: 《第七天》借助一个死人赴死的魔幻故事外壳,将一段衍生于中国当代的残酷写真展现了出来.用文艺作品触及读者的心头之痛似乎并非多有难度之事,而是在触及之后还要留有余响和余震则变得凤毛麟角.《第七天》中的“我”在餐馆吃饭意外死亡,揭示了一种唐突的、贸然的命运降临,它不寄托于非凡或者离奇的生活,而是对苦命的一种无可奈何.而这如何造成的,以及现实对悲剧性命运的反馈又是如何影响的,我们的作家连追问和冒犯的心思都没有,在残酷而凛冽的现实面前,自己的意志力和能力已率先被敲打得七零八碎.

新安县18568583563: 余华的The Seventh Day简介 -
禹使四妙: 《第七天》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余华继《兄弟》之后,时隔七年后最新长篇小说.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讲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

新安县18568583563: 第七夜 余华 介绍详细 -
禹使四妙: 第七天(余华著长篇小说)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081522/10913767.htm

新安县18568583563: 第七夜余华读后感大约800字左右 -
禹使四妙: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 这是一个比《活着》更艰难的故事,一个比《兄弟》更绝望的故事. 一开始获悉余华新书的名字叫《第七天》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圣经里面的创世七天,看完整本书后,才发现这个名字企图在吻合中国传统的“头七”,虽...

新安县18568583563: 《第七天》写作背景作者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的这部小说,写作意
禹使四妙: 余华的《第七天》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余华是知名当代作家,所处背景也就是现在的大环境——利益至上.

新安县18568583563: 余生华第七天适合孩子读吗 -
禹使四妙: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适合孩子读,因为它描写了一个死后魂灵的世界,用它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可以让孩子对死亡有新的认识,对生活有更多的思考.

新安县18568583563: 第七天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
禹使四妙: 《第七天》(余华)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paADz166urUcVKcprXTe6Q提取码: type 书名:第七天 作者:余华 豆瓣评分:7.8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8 页数:225 内容简介: 名人推荐 媒...

新安县18568583563: 余华第七天 -
禹使四妙: 第七天,总体评论并不好.从网上的评论来看,大多都是期望太高.严格的来说,他的小说依旧有着一如既往的荒诞,而这一次不受待见的原因是,情节发生在近代,甚至,有很多现实的痕迹.

新安县18568583563: 求死海文书资料 -
禹使四妙: 死海文书 Dead Sea Scrolls 1947年,一名贝多因牧童在巴勒斯坦的死海西北端的昆兰地区洞窟的大瓮中,发现了这一批写在羊皮纸上的经书,后来引发一些调查队去调查寻找,找到了更多的资料.考古学家进行大规模的挖掘和搜索,一共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