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苦得乐

作者&投稿:李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离苦得乐

-----2021-2-21

人生八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不识苦不知离

不识乐不知欣

厌苦之心不切不能信

欣乐之心不真不能生

的的祖师意

明明不覆藏

------ 黄念祖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国界严净第十一

苦事众多。诸经论中为三苦、八苦等。

三苦者:

[if !supportLists](一)[endif] 苦苦。 此身已是苦果。更加众苦逼迫身心,苦上加苦,故曰苦苦。

[if !supportLists](二)[endif] 坏苦 。此土无真乐,虽有少分之乐,乐不久住。当乐坏时,不胜忧恼,故曰坏苦。

[if !supportLists](三)[endif] 行苦。 非苦非乐,因念念迁流,故名为行。终归变灭,故曰行苦。

上之三苦,极乐永离。如《疏钞》曰:‘彼国离欲清净,则无苦苦。依正常然,则无坏苦。超过三界,则无行苦。’

  又 八苦者,乃人间之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与五阴炽盛八苦 。

[if !supportLists](一)[endif]生居胎狱,是生苦。

[if !supportLists](二)[endif]老厌龙钟,是老苦。

[if !supportLists](三)[endif]病受苦痛,是病苦。

[if !supportLists](四)[endif]死悲分散(自身四大,与今世眷属悉皆分散),是死苦。

[if !supportLists](五)[endif]爱则欲合偏离。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是名爱别离苦。

[if !supportLists](六)[endif]怨则欲逃偏遇。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欲求远离,反而集聚,是名怨憎会苦。

[if !supportLists](七)[endif]求则欲得偏失,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是名求不得苦。

[if !supportLists](八)[endif]五阴炽盛苦。《圆中钞》曰:‘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阴即覆盖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也。盛即盛大之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曰五阴炽盛苦。’

此土八苦交煎,彼土永离诸苦。《疏钞》曰:‘彼国莲华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迁,则无老苦。身离分段(指分段生死),则无病苦。寿命无量,则无死苦。无父母妻子,则无爱别离苦。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则无怨憎会苦。所欲自至,则无求不得苦。观照空寂,则无五阴盛苦。’

 

 

------ 《印光法师文钞》·复林介生书二 摘录

 

人生世间,具足八苦。

纵生天上,难免五衰。

唯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大限到来,各不相顾。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于此犹不惺悟,力修净业,则与木石无情,同一生长于天地之间矣。

有血性汉子,岂肯生作走肉行尸,死与草木同腐。

高推圣境,自处凡愚。遇大警策而不愤发,闻圣贤佛祖之道而不肯行。是天负人耶,抑人负天耶。

------ 《印光法师文钞》 与陈锡周居士书 全文

 

   如来出世,说法度生,原欲一切众生,直下了生脱死,亲证无上觉道而已。                                                     但以众生根机不等,不能究竟畅佛本怀。只得随顺机宜,循循善诱。

 

大根则称性直谈,为说佛乘,令其即生圆证佛果。如华严经之善财,法华经之龙女等。

次则为说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令其渐次修习,渐次证果。

又其次则为说五戒十善,令其不堕恶道,受人天身,渐种善根。

随其所种善根大小,将来于三乘法中,随宿善力,发诸现行。或依菩萨乘,修六度万行,而得亲证法身。或依缘觉声闻乘,悟十二因缘及四谛法,而得断惑证真。

此诸法门,虽则大小不同,顿渐各异。 然一一皆须自己修习力深,断惑证真,方可超出轮回,了生脱死。若三界内见思二惑,丝毫未尽。则生死根本,未能斩断。纵令定慧力深,依旧无由解脱。 如三果圣人,尚生五不还天,经许多劫,方证四果。若证四果,则生死根本,断尽无余。然只是小果声闻,尚须回己所证小果,趣向如来大道。于十方世界,乘愿受生,广行六度万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随己功行深浅,或渐或顿,以次证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诸位。至等觉已,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便入妙觉位而成佛矣。

如来一代时教,所说法门,虽则无量无边,其证入地位,毕竟不能超越于此。 虽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最为圆顿直捷。然见性成佛,乃约本有法身,不涉凡圣因果修证而论。若依修证地位而言,亦与教家了无异趣。

而末世之中,人根陋劣,知识鲜少,悟者尚难其人,何况实证。如来知诸众生唯仗自力了脱之难,故于一切法门之外,特开念佛求生净土一门。 但能信愿真切,即五逆十恶极重罪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若能念佛十声,或止数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 况彼修行世善,不作诸恶者乎。若是精修梵行,禅定力深,则往生品位更高,见佛闻法最速。即大彻大悟,断惑证真之人,亦须回向往生,以期圆证法身,速成佛果。

其余法门,小法则大根不须修,大法则小根不能修。 唯兹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生了生脱死,便绝无企望矣。 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又极简易。由此之故, 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萨,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 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虽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报。修净土人,亦复如是。 由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欲说净土修法,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则不是疑法,便是疑自。若有丝毫疑心,则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实益也 。由是言之,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讲求,以期深造其极乎哉。

 

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

 

娑婆之苦,无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丐,各皆有之。 前七种是过去世所感之果,谛思自知,不须详说,说则太费笔墨。

第八五阴炽盛苦,乃现在起心动念,及动作云为,乃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牵连,相续不断。从劫至劫,莫能解脱。五阴者,即色受想行识也。色,即所感业报之身。受想行识,即触境所起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等法,于六尘境,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故名炽盛也。又阴者,盖覆义,音义与荫同。由此五法,盖覆真性,不能显现。如浓云蔽日,虽杲日光辉,了无所损。而由云蔽故,不蒙其照。凡夫未断惑业,被此五法障蔽,性天慧日,不能显现,亦复如是。

 

此第八苦,乃一切诸苦之本。

修道之人,禅定力深,于六尘境界,了无执著,不起憎爱。从此加功用行,进证无生。则惑业净尽,斩断生死根本矣。然此工夫,大不容易。

末世之中,得者实难。故须专修净业,求生极乐。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既得往生,则莲花化生,无有生苦。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名尚不闻,况有其实。追随圣众,亲侍弥陀。水鸟树林,皆演法音。随己根性,由闻而证。亲尚了不可得,何况有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皆是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则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乐。至于身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离当处,便能于一念中,普于十方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中,遍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虽说世谛语言,皆契实相妙理。无五阴炽盛之苦,享身心寂灭之乐。故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

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莫能喻。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

既知娑婆是苦,极乐是乐。 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 。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

娑婆世界,一切众生,于逆顺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秽污本有妙觉明心,乃无底之厕坑。既造恶业,必受恶报。久经长劫,轮回六道,乃不赦之牢狱。

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 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 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

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

欲生西方,最初须有真信切愿,若无真信切愿,纵有修行,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而已。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

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

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耳。又睡若出声,非唯不恭,且致伤气,不可不知。虽则长时念佛,无有间断。须于晨朝向佛礼拜毕,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即念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偈。念偈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若不便绕,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将毕,归位跪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念净土文者,令依文义而发心也。若心不依文而发,则成徒设虚文,不得实益矣。净土文毕,念三归依,礼拜而退。

此为朝时功课,暮亦如之。若欲多多礼拜者,或在念佛归位之时,则礼若干拜佛外,九称菩萨,即作九礼。礼毕即发愿回向。或在功课念毕礼拜。随己之便,皆无不可。但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

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 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

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 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

又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方与佛合。 如是之人,决定往生。若不如是,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

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此念佛法门,一代时教大乘经典,尽皆赞扬。小乘经中,绝不提起。有不通教理者,斥为小乘。乃无知邪说,不可听从。又乩坛所说,多属灵鬼依托当人之智识而作。若说世间道理,则是者尚多。若说佛法,则非己所知,妄造谣言。如金刚直解后,所附之先天古佛宝号,乃灭人慧命,瞎人正眼,极恶无比之魔话。以此施人,罪过无量矣。


离苦得乐的句子
2. 送你一方手帕,望你天天开心喜喳喳。3. 熬过了必须的苦,才能过上喜欢的生活。4. 不许哭,也不能闹,还能说出我爱你就好。5. 生而为人谁不苦那就学会苦中作乐,至少人在,心态在,就够了。6. 一直都在苦中作乐。享受那些不是幸福的幸福。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回头看看我又得到过什么。7...

离苦得乐是什么意思?
探索心灵深处:离苦得乐的真谛离苦得乐,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深邃的概念,它是凡夫俗子们常常提及的智慧钥匙,其核心的含义隐藏在每一个修行者的内心探索之中。真正的离苦得乐,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快乐追求,而是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与实践。它揭示的是一种超越世俗理解的智慧,引导我们深入理解世界的本质。...

离苦得乐是什么意思
佛教教我们离苦得乐,就是让我们放下不必要的执着,念想;乐就是乐,是你内心的平静与快乐,只要体会到了这点,内心是快乐的,没有烦恼,就无需再去理会佛教的乐是什么了,这就是去掉了你寻求“乐”的字面含义的执念。

离苦得乐上一句
上善若水离苦得乐”的含义是:脱离痛苦,痛苦永远不会再来;得到快乐,快乐永远不会失去。离苦得乐”是佛经中的用语,《摩诃摩耶经》中说:当修涅_永离苦乐。佛说人生是苦,苦是有缺陷,不永久,没有彻底的意思。。“离苦得乐”的启示:世间上的苦乐是短暂的,痛苦是短暂的,快乐也是短暂的,也...

离苦得乐什么意思
从理上讲的,就是说,我们身上的贪心、嗔恨心和愚痴心,是我们痛苦的根源,这是苦,而去除贪嗔痴,就当下得到快乐。这是离苦得乐的另一种含义。对佛教信仰的界定,一方面要观待于信仰的对象,另一方面要针对信仰者内在的心相。因此,信仰的内心相必定与外在取向相应,而形成一种结构。相关信息:可能...

佛教说离苦得乐那苦要吃到什么时候才算到尽头
修行人离苦得乐,大概有以下几个层次:修行人恭恭敬敬诵经、念佛,在精进用功的时候,可以暂时远离烦恼苦痛。修行人禅定成就,在入定的时候,就没有世俗的烦恼和痛苦。修行人证须陀洹,进入圣人行列,用断见惑,从此远离粗重的烦恼痛苦。修行人证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永离六道苦海,永断生老病死之苦...

佛教说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是什么意思啊?
菩萨的经文说到:菩萨因生佛性孝顺慈悲,常驻一切,人生复生乐。如果一个人具有善良的心、慈悲的心,这个人就是菩萨的化身。要常生佛性,如孝顺、慈悲等。慈是人的本性,悲悯众生是根性。帮助别人、乐善好施可以得到幸福和快乐,即助人为乐。佛心者,大慈悲是也。当我们的心是佛菩萨的心时,我们就...

什么是离苦得乐
离苦并不是避开苦,而是与苦同在。换一种说法,就是接纳苦。苦与乐是一对孪生兄弟,一旦你与苦同在,或者是接纳了苦的存在,你便离苦了。离苦即是得乐。如同长在莲池的荷花,与淤泥同在,接纳淤泥的肮脏,从中汲取营养,才能开出美丽的莲花。

苦中作乐的经典短句子精选105句
不必说得太多,虽然有时发泄在所难免。人生苦味,苦中作乐。想念许多人事,却回不了头。90、日子过的苦哦,只能苦中作乐,单位里面找点乐子,然后又被呵斥,自己的心情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还能怎样。91、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谋衣苦谋食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凌力《少年天子》92、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

佛教 离苦得乐应该怎样理解
人生不是苦,就是乐。离了苦,便就是乐。反过来就是没有乐,自然就是苦。

古丈县19380776135: 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写给在世的人吗
禄祝苦参: 离苦得乐往生净土不是写给在世的人,而是写给离世人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离开的人能够远离悲苦,得到往生,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词组(短语)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情,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者制止,表示某种感慨,表示对一段话的延续或省略.句子和句子中间有比较大停顿,它的结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省略号,或感叹号.句子的结构类,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分出的句子的类别.包括单句和复句,单句和复句又可以下分若干小类.

古丈县19380776135: 人世间的苦难为什么那么多 -
禄祝苦参: 阿弥陀佛!这道理很深刻,首先,佛法所说,苦从迷来,觉就不苦,真正的快乐不是外界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那些都是苦中做乐,人生都是无常,所以无乐可说.真正的乐是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被外界所迷惑,保持清净之心,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破迷为悟这是快乐.人生之所以有很多苦难,因为在六道中轮回都是随业而来,酬偿业报,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有恶报,而且人们也往往被种种贪欲蒙蔽了自己,患得患失,求不得苦,生老病死苦,不知道这一切不能违背因果的定律.所以要想离苦得乐,一定要改过自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种快乐是真常不变的,永恒的!阿弥陀佛.

古丈县19380776135: 六道轮回是哪六道?
禄祝苦参: 六道轮回是佛教语,也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后来释迦牟尼佛出世,也以此世... 让众生找到离苦得乐的正确方向.而智者则由譬喻得佛甚深真实义,成就大悲心,救...

古丈县19380776135: 佛教既不能求苦也不能求乐那要一个普通人怎么做 -
禄祝苦参: 离苦得乐.这种乐活着的时候享受不到.只有不在世界.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所以修行的人.在世间的目的 就是发行善书 传法 利益一切众生.留点功德在这个世间.你才能做人.才能才能长寿.看人家孙思邈 药王 把千金方留下来.利益了很多人.而且他用药.也不用动物药.我们都尊他为孙真人.原来以前是医道同源的.现在才明白.现在开始你也要 多帮助人.且不可以求回报.这就是三轮体空.什么都得不到.这就是功德.

古丈县19380776135: 成佛有什么好处啊? -
禄祝苦参: 成佛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离一切烦恼痛苦,自己离苦,也能教化他人离苦得乐.可以化身无量百千万亿,救度一切罪苦众生,能行百千神通,自在无碍 .众生苦啊,常怀忧恼,于无常中,做生死轮回,不得解脱.要多学佛,学佛是因,成佛是果.

古丈县19380776135: 学佛说不能接受欲望那离苦得乐又是靠什么去感受 -
禄祝苦参: 佛说离苦得乐是用心去感受.所谓离苦得乐之乐并非苦乐之乐,苦乐之乐是俗乐,乃五欲六尘之乐,是用识去感受的.离苦得乐之乐是妙乐,是用心去感受的.古大德说的舍识用根,根乃根性真心本性.

古丈县19380776135: 佛陀一词是什么意思? -
禄祝苦参:[答案] 佛陀,这是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译.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 虽然觐见了当时的佛陀,也等于没有见佛.所以,佛陀既不是创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能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

古丈县19380776135: 佛教到底是离苦得乐还是求苦修行 -
禄祝苦参: 苦行是耆那教、印度教的修行方法.佛陀在求道的过程中也曾经尝试过苦行,还差一点饿死.后来得到牧羊女送的羊乳救活了自己后,在菩提树下禅定悟道.所以以后佛教都不主张苦行.至于离苦得乐,其实那只是一种说法.人生无常,无常是苦,这是佛教的理论.但其中“无常是苦”里头“苦”的概念,并不能粗浅地理解为人世间那种生老病死带来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那么简单.其中的“苦”有着深刻的意思.甚至可以这么说,“无常是苦”,但其实“无常”正是宇宙永恒的“常态”,所以其实“常亦是苦”.而且苦乐是一种二分的说法.大乘佛教般若学派要破除一切二分概念,生死,增减,垢净尚且都是“空”,何况“苦乐“.

古丈县19380776135: 人怎么样才能离苦得乐? -
禄祝苦参: 阿弥陀佛!您好,我们真正能做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也就离苦得乐了.南无阿弥陀佛!

古丈县19380776135: 离苦得乐万事随缘能连成一句话吗? -
禄祝苦参: 离苦得乐万事随缘是能连成一句话的, 正确的说法是,万事随缘离苦得乐, 大概意思就是:凡事随意而为不能强求做事、 心态放好,想开看淡放下才能脱离苦海、 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