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作者&投稿:势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会。其中封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一、战国、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三、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四、辽、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五、明、清(鸦片战争前),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

何谓“籍没之法”?

最佳答案:
在中国古代刑法史上,籍没之法很早就已存在,然籍没之内容,各朝代却有所不同。正是籍没内容的不同,反映出了各朝代法律及社会状况的差异。因而,考察籍没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实施情况,便可加深对某一朝代法律特征和社会状况的认识。 作为中华法系长河组成部分的辽代法律制度,由于传世的资料不多,因而以往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近年始有关于辽代法律或刑法制度的论文问世。这些文章虽然对辽代法律或刑法制度作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论述,但对辽代颇具民族特色的籍没法,却均未能展开论述,且所述间有不确之处。故而,笔者不惴谫陋,拟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索,以期得出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一 辽代的籍没法,《辽史·刑法志》(以下简称《刑法志》)曾作了如下记载:� 籍没之法,始自太祖为挞马狘沙里时,奉痕德堇可汗命,按于越释鲁遇害事,以其首恶家属没入瓦里。及淳钦皇后时析出,以为著帐郎君,至世宗诏免之。其后内外戚属及世官之家,犯反逆等罪,复没入焉;余人则没为著帐户;其没入宫分、分赐臣下者亦有之。 从这段资料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籍没法的如下内容:第一,籍没之法始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为挞马犰沙里时。第二,籍没法主要实行于反逆等罪。第三,一般罪犯之家被籍没者为著帐户,内外戚属及世官之家被籍没者则为著帐郎君。第四,被籍没者一般进入瓦里或宫分,也有分赐臣下的情况。这几点自然都是辽代籍没法的重要内容。但还有一些内容,虽也十分重要,却为《刑法志》的这段记载漏掉了,譬如在籍没对象上,辽代籍没法不仅包括罪犯的财产,而且也包括罪犯的家属和奴隶。� 第一,籍没法是有辽一代始终存在的一项重要刑罚制度。早在辽王朝建国之前的痕德堇可汗时,籍没法即已产生。这正是在契丹部族具备法律制度雏形之后,正式颁布法律制度之前的时期。史载:“(契丹部族)传至雅里,始立制度,置官属,刻木为契,穴地为牢。”[25]从此具备了法律制度的雏形。神册六年(921年),建国不久的辽太祖“诏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26],随即颁布了契丹成文法。籍没法从产生直到辽亡,一直为统治者所执行。而且现存案例辽季二朝最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辽季统治者用刑是更趋严峻的。� 第二,籍没法是执行于重罪的刑罚措施。在以上所列的24件案例中,明确记载获罪原因的有20件。其中谋反谋叛(包括被诬)10件,谋害重臣4件,发表不同政见3件,盗官物1件,其他3件。而第16条的家奴告主无验,家奴反被籍没,实为籍没法之特例,不足以说明问题,可置而不论。又据史载,太祖七年(913年)“轘逆党二十九人,以其妻女赐有功将校”,八年(914年),“于越率懒之子化哥屡蓄奸谋,……并其子戳之,分其财以给卫士”[27];太宗天显七年(932年),“以叛人泥离衮家口分赐群臣”[28];天祚帝乾统元年(1101年),“诏有司以张孝杰家属分赐群臣”[29];天祚帝天庆五年(1115年),耶律章奴等“结渤海群盗”谋反失败,被擒贵族二百余人,皆斩以徇,“其妻子配役绣院,或散诸近侍为婢”[30]。这些案例,显然也都是施行了籍没之法的。而这些案例中的罪名,基本上都是谋反谋叛。可见,被籍没者所犯之罪多为重罪,尤其是反逆罪,这与《刑法志》所载“犯反逆等罪”基本是相符的。犯罪的当事人大多被处以死刑,惟极少情况例外,如萧图古辞本人被籍入兴圣宫,萧得里特“以老免死”。所以《刑法志》将“籍没之法”归入死刑类,云:“制刑之凡有四:曰死,曰流,曰徒,曰杖。死刑有绞、斩、凌迟之属,又有籍没之法。”从史料记载获罪原因看,除去一些被诬冤案之外,也有一些并非重罪而被重治的情况。如耶律迭里因建言宜立东丹王、萧图古辞所荐引多为重元党与、萧得里特坐怨望等等。这些案件以籍没之法处罚,似有轻罪重判之嫌,这说明辽朝统治者在法制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而主事官僚以贿枉法、重罪轻判,该籍没而不籍没者亦有之。例如,道宗死后,耶律阿思受顾命“录(耶律)乙辛党人,罪重者当籍其家,阿思受赂,多所宽贳”[31]。� 第三,籍没的范围十分宽泛。24件案例中记载籍没家产的4件,第16条置而不论,其他均可视为籍没家属、奴婢和家产。家属一般指家中同居亲,包括稚幼、妇女,但在圣宗以前,凡涉叛逆之罪,兄弟也是籍没对象,萧塔剌葛因叔祖之罪被没入弘义宫,就是因其祖父与叔祖为兄弟之故。承天太后听政期间,耶律阿没里上言:“夫兄弟虽曰同胞,赋性各异,一行逆谋,虽不与知,辄坐以法,是刑及无罪也。自今,虽同居兄弟,不知情者免连坐。”这一建议获得批准并被“著为令”。[32]从此不知情的兄弟不再作为连坐对象。籍没奴婢与辽代的奴隶制有关。奴隶制经济成分在有辽一代始终居于重要地位,除了皇帝是最大的奴隶主外,“契丹贵族也都是占有相当数量奴婢的奴隶主。至于一般牧主和上层牧民也有相当数量的奴隶”[33]。尽管辽中期以后奴隶的身份地位已有所变化,但作为主人财产的基本特性并没有改变。因此,罪犯的奴婢自然也就成了籍没的对象。家产籍没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对于被籍没家属和奴婢的罪犯而言,家产必然被同时籍没。而对于某些不具备籍没家属条件的犯罪,有时也要处以籍没全部或部分家产的处罚。甚至于已为著帐郎君的耶律昭,也曾“坐罪没家产”。� 第四,被籍没者多成为私奴。与中原王朝籍没罪犯家口多为官奴婢不同,辽王朝的被籍没者多成为私人奴婢。从所列案例可以看出,明确记载没入弘义宫者1件,没入兴圣宫者4件,没入其他宫分者1件,赐被害之家或分赐群臣、有功将校者5件,其他不明。另外,前引一些没有明确记载籍没的反叛案例中,罪犯妻女、家口也多作“赐有功将校”、“分赐群臣”或“散诸近侍为婢”等处理。这显然也应是被籍没后又分赐臣下做奴隶的。辽代的宫分即斡鲁朵,属于皇帝私有,其中设有专门管理籍没奴隶的组织——瓦里。被籍入斡鲁朵者均进入其中的瓦里。《辽史》卷一一六《国语解》对“瓦里”的解释是:“官府名,宫帐、部族皆设之。凡宗室、外戚、大臣犯罪者,家属没入于此。”《辽史》卷四五《百官志一》亦云:“内族、外戚、世官犯罪,没入瓦里。”也就是说,被籍没者既然从身份上已变为奴隶,不是进入斡鲁朵瓦里成为皇帝(及其他领有宫分的后、王)的私人奴婢,便是进入其他宫帐、部族所设之瓦里而成为后妃、贵族们的私人奴婢。宋人曾说:“(辽朝)每其主立,聚所剽人户马牛金帛及其下所献生口或犯罪没入者,别为行宫领之。”[34]籍没人口之成为斡鲁朵人户的一个重要来源,实为人所共见。

共和行政:厉王专制,利令智昏,派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国人忍无可忍,起而暴动,厉王出奔。宗周无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一说由共国国君共伯和执政。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这一年即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 年,这是中国史籍记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弭兵:春秋中晚期由霸主国晋、楚主持的止息战争的盟会。公元前595-前594年,楚庄王率师围宋国都九月,使宋国「易子而食,拆骸以爨」。十多年后,宋国右师华元利用其与晋国中军师栾书和楚令尹子重皆为好友的有利条件,在晋、楚间进行撮合。前579年,晋上军师士燮与楚公子罢遂在宋国都西门外订立盟约。盟约规定晋、楚不以兵戎相见,同心怜恤诸侯,互通聘使。但晋、楚均无止息战争的诚意,盟约缔结四年后,两国发生鄢陵之战,弭兵盟约失效。
胡服骑射: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吸取了北方少数民族骑马作战的优点,进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发展骑兵,开拓北地。胡服骑射虽然引起贵族的不满,却使赵国的军事力量强大起来。赵惠文王(前298-前266)继位后整顿内政,于是「民富而府库实」。当时楚、齐相继衰弱,赵国因此成为唯一能与秦国争雄的强国。
.三公九卿:秦朝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之下有九卿,他们的名称和职掌是: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务。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谶纬: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基础,以预占为特征的神学体系。谶chèn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起源很早,战国时流行于秦、赵等国。秦末农民大起义曾利用这种迷信形式,如《史记•秦本纪》所载“亡秦者,胡也”的谶语,《陈涉世家》所载“篝火狐鸣”、“鱼腹帛书”的故事。西汉中期以后方士们采集、制造大量谶言,结集为书。与此同时,以《公羊传》、《尚书大传》、京房《易》学、《春秋繁露》等为代表的西汉今文经学,依据其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理论,解释社会政治现象,预占色彩日趋浓厚。哀、平之际,谶言迷信与今文经学中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神学合流,并吸收社会上流传已久的天文占、五行占、杂占、符命、五德终始等迷信形式,形成谶纬神学。王莽代汉,光武中兴,都利用过谶纬中的图谶符命。东汉时成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想,极为盛行,亦称内学,经过官方学者整理删简,逐渐定型,以符瑞预占为主的称谶书,如《河图》、《洛书》、《论语谶》等;附会儒家经义以言灾祥符命的称纬书,如《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七经纬等。其内容实质并无很大区别。经过石渠阁、白虎观两次经学会议,逐步完成其与今文经学的结合。其中既充斥荒诞迷信的内容,又包含一些天文、历法、地理、农学、医学、乐律等方面的科学史资料。如《尚书考灵曜》说:“地恒动不止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不觉也。”反映了当时朴素的地动假说。对于研究西汉后期至三国的政治生活、社会状况、思想、宗教、艺术、风俗,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其社会政治观所采取的五德相生说,及带有影射性的神秘谶言,具有很大的煽动性,在王朝更迭时往往被用做膺受天命的依据,加剧社会的动乱。魏晋以来,历代统治者数加禁毁,大部分已散失,难窥全貌。前人有数种辑本,以赵在翰《七纬》较佳。近年有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所辑《重修纬书集成》,最为完备。
中朝:1.临朝之时。 2.汉代朝官自武帝以后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即内朝。 3.朝廷;朝中。 4.指朝廷官员。 5.偏安江左的东晋、南宋分别称建都中原时的西晋、北宋为"中朝"。南北朝时,亦称南朝为”中朝”。 6.指中原。 7.中原王朝。清时亦指中国。
清议:(对时政的议论;社会舆论。)东汉后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现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
党锢:禁止某政治团体或派别中的人员任官职及限制其活动。
(党锢之祸: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公元166年,宦官将李膺等逮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灵帝时,外戚解除党禁,欲诛灭宦官,事泄。宦官于169年将李膺等百余人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数百人。后灵帝在宦官挟持下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历史上称为“党锢之祸”。)
周原:周原包括今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的一部分。古公亶父曾在此处营筑城郭、宫殿、宗庙、房屋,成为周人的早期都邑。后来,周文王、周武王虽然迁都丰、镐,但周原一带仍是一处重要的政治中心。
宗周:(1).指 周 王朝。因 周 为所封诸侯国之宗主国,故称。:(2). 周 代王都所在,如 丰 、 镐 、 洛邑 亦称为 宗周 。
成周:西周时期的东都,东周时期为王都。西周时期,东都唯一城,名成周(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西周覆亡,周平王东迁,定都成周,遂称王城。春秋中叶,周景王卒,发生王子朝争位之乱。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即位,因王城王子朝之党势盛,迁居到过去殷民居处之地。公元前510年,晋人率诸侯为敬王修城,此后,成周指周王新居之城(今河南洛阳白马寺东),成周与王城分指两地。敬王以下各王均居成周,直到最后的赧王才又迁回王城。
藉而不税:(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善恶取于此,不税民之自治也)

周原:(http://baike.baidu.com/view/82614.htm) 周原包括今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的一部分。古公亶父曾在此处营筑城郭、宫殿、宗庙、房屋,成为周人的早期都邑。后来,周文王、周武王虽然迁都丰、镐,但周原一带仍是一处重要的政治中心。
宗周:释义:.指周王朝。因周为所封诸侯国之宗主国,(http://baike.baidu.com/view/94758.htm)
成周:指成王时期的周王朝(http://baike.baidu.com/view/103062.htm)
藉而不税:(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善恶取于此,不税民之自治也)
共和行政:(http://baike.baidu.com/view/129262.htm)
弭兵:平息战争,平息战乱,求和(http://baike.baidu.com/view/78734.htm)

弭兵:消除刀兵战争
《法经》:李悝说著,讲的是李悝法家治国的思想
胡服骑射:赵武灵王在赵国推出的一次变法,举国穿胡服,学习胡人的骑射之法,表面上是一次民俗之变,事实上是一次军事上的变法
稷下:齐国稷下学宫
三公九卿:秦朝时中央官制。
刺史:汉武帝时推行刺史制度,用以监察高官和诸侯,刺史即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负责监察的官职。

三公九卿,是秦汉的中央官制.三公,指主管行政的丞相; 主管军事的太尉; 主管监察的御史大夫.九卿,又称为诸卿,是隶属于丞相管辖的百官.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太康失国,细石器文化,八王之乱
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手中。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当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马玮杀汝南王司马亮,然后反诬楚王司马玮矫诏擅杀大臣,将司马玮处死。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废太子司马遹,次年杀之。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不断进行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中国古代史
浙大中国古代史99年 一1、五刑 2、合纵连横 3、王莽 4、《水经注》5、牛、李党争 6、锄社 7、开中法 8、改土归流 二、1、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制度演变的主要内容入及其实质。2、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其一生的实践,并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浙江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 1、共和行政...

名词解释 大一中国古代史 直立人
名词解释大一中国古代史直立人... 名词解释 大一中国古代史 直立人 展开 2个回答 #热议# 生活中有哪些成瘾食物?粟茹Vk 2008-12-19 · TA获得超过390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4.7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直立人(Homo erectus)名称来源 1890年到1892年...

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 1.《离骚》; 2.律诗; 3.元曲四大家; 4...
详细解释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起源于 南北朝 ,成熟于 唐 初。格律要求严格。分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以八句为定格。每句有一定的平仄格式;双句押韵,以押平声为常,首句可押可不押。中间四句除特殊情况外必须对偶。亦偶有六律。其句数在八句以上者称排律。《新唐书·文艺上·杜甫...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5. 正史:中国古代皇帝或朝廷官员编纂的官方史书,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6. 史论:历史学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态势的分析和判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7. 史家派别:历史学研究中形成的不同的思想流派,如马克思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解释学史学...

甘肃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有哪些?
甘肃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考前背诵知识点如下:1、名词解释:《洛阳伽蓝记》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共5卷,它描述了洛阳城内外五个区域40个大的佛寺建筑。其内容有北魏都城洛阳40年间的政治大事、交通、市井、民俗、传说、异闻,以及人物传记,极具历史意义和史料价值。2、名词解释:“初唐四杰”“初唐四杰”...

古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讲的是从上古一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悠久,其起源,约略同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漫长的历史上曾经产生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作家和数不清的优秀作品,出现了多姿多彩的体裁、题材、风格、流派,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感于哀乐”
完整的句子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用来形容汉乐府诗的。它的意思是“(乐府诗)的创作是有感于现实生活中的悲哀或快乐,是源自于具体的事件而发出的感慨。”出自《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考研历史学重点分块总结之中国古代史?
从考试的内容来看:中国古代史考查的是从史前时代到明清(鸦片战争前)的历史。考试中,客观题注重考查考生对这一阶段基础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名词解释注重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史中发生的相对重要的历史史实的再现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在选择题和名词解释部分还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甚至是一些历史地理学、博物馆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显怪诗派
以孟郊、韩愈、卢仝、李贺、贾岛为代表的 怪奇诗派们追求深险怪僻的艺术风格和奇特的形象。险怪诗派的代表诗人有唐代中期的诗人韩愈和孟郊。他们的诗虽风格不一,但都在形式上刻意求奇,形成一种险怪的诗风。他们还主张以文为诗,议论人诗,使诗有散文化的倾向。不过,他们在扭转大历以来的平庸文风上...

元宝山区19874482002: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
孛肯佛迪:[答案]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会.其中封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一、战国、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

元宝山区19874482002: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早期国家 仰韶时代 龙山时代 求 包括时间 特征 等因素 -
孛肯佛迪:[答案] 早期国家:是指尚未发展到纯以地域组织为基础而体现为地缘与血缘特征相结合国家形态的初始国家.中国的早期国家时期,指夏、商、西周三代.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上古先民经过若干万年的发育成长、繁衍生息,终于突破族...

元宝山区19874482002: 中国古代史(中华文明产生的历史文化) - 搜狗百科
孛肯佛迪:[答案] (1)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书·舜典》:“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孔 传:“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

元宝山区19874482002: 大一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
孛肯佛迪: 看教材就好了.如果要猜题,也要结合老师的授课情况.大一上的中国古代史是从史前时代到唐以前,正常情况下每个时代出一题,出上五题差不多了吧.简答就行了,分数也不多的,一般也是常规问题.

元宝山区19874482002: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八音 -
孛肯佛迪: (1)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书·舜典》:“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孔 传:“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

元宝山区19874482002: 庆历合议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 -
孛肯佛迪: 庆历和议即公元1044年的“宋夏和议”,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北宋付出岁币成为“君”,保一方“国泰民安”.

元宝山区19874482002: 中国古代史中陶寺古城历史名词解释 -
孛肯佛迪:[答案] 陶寺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位于山西襄汾县陶寺村南,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经过研究,确立了中原地区...

元宝山区19874482002: 曹操 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 -
孛肯佛迪: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元宝山区19874482002: 中国古代是什么意思 -
孛肯佛迪: 简单说就是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历史,都叫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会.其中封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东周、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辽、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