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苏轼的《新城道中二首》其一最后一联是否符合格律?“崦”字的格律如何解释?

作者&投稿:步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新城道中》其一 中,尾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新城道中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透露出一种归隐之意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两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所以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了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十分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第二首继写山行时的感慨,及将至新城时问路的情形,与第一首词意衔接。行进在这崎岖漫长的山路上,诗人联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样是这样崎岖而漫长。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阴风惨雨,也有雨过天晴。诗人不知不觉中放松了缰绳,任马儿沿着潺潺的山溪缓缓前行。马背上的诗人低头陷入了沉思。三、四两句颇见性情,很有特色,脍炙人口。“散材”、“疲马”,都是作者自况。作者是因为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在朝廷无法立脚,才请求外调到杭州任地方官的。“散材”,是作者自喻为无用之才。“搜林斧”,喻指新、旧党争的党祸。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降临,即便是无用之材,也畏见那搜林的利斧。作者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感到厌倦,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所以,作者对自己此时这样悠然自在的生活感到惬意。他在饱览山光水色之余,想到了前几日霏霏春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想到了为官清正的友人新城县令晁端友。临近新城,沉思之余,急切间却迷了路。诗的最末两句,就写诗人向田园中农夫问路的情形,同时也暗用《论语·微子》的典故:两位隐士长沮、桀溺祸耦而耕,孔子命子路向他们问路,二人回答说:“滔滔者,夭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诗人以此喻归隐之意。
两首诗以时间先后为序,依原韵自和,描绘“道中”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功力深厚。尤其是第一首“野桃”、“溪柳”一联倍受后人激赏,汪师韩以为是“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苏诗选评笺释》卷二)。其实不仅此联,即如“絮帽”“铜钲”之比拟恰切,“散材”、“疲马”之颇见性情,也是诗中妙对。

《新城道中》
宋代: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译文: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扩展资料
这首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
后两句描写近景,用的是拟人手法:野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进得山来,桃花笑,柳条舞,一路喜气盈盈。
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绘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就是人们最爱追求的那种艺术境界:情景相生。

这个崦字,查平水是平声字。

但在很多古诗里,都显示这个字是仄声字。

游西崦

作者:释绍嵩

小隐寄幽谷,登临翠色中。
乱云低薄暮,片水静涵空。
往往游西崦,依依向北风。
清猿不可听,幽思更无穷。

-------------------------------------------

芗林五十咏·碧梧

作者:杨万里

往往游西崦,时时憩午阴。
凤来人不见,飞入碧枝深。

-------------------------------------------

西崦入深窅,幽茅藏隐仙。 

虚窗画云篆,净几校灵编。

----------------------------------------------

不一而足。可见不可能唐宋以来众诗人都犯同一个错误。按逻辑只能有一个解释。

就是现行平水韵表跟古代的韵表有出入,也就是说现代韵表中,关于崦的平仄是错的。




古诗新城道中原文及翻译
1、新城道中 作者: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

新城道中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新城道中》宋代: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新城道中二首·苏轼》原文与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人世的感伤。这两首诗,由景及情,抒写新城道中之所见所感,比喻贴切,意境阔大,而情感丰富,充分体现了苏轼诗歌追求个性的美学风格。三四乃是早行诗也。起句十四字妙。五六亦佳,但三四颇拙耳。所谓武库轰然,不无利钝,学者当自细参而默会。(方回《瀛奎律髓》...

《新城道中其一》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译文:春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漂浮的晴云好似给山岭戴上一顶棉帽,初升起的太阳像挂着一个铜钲挂在树头。矮矮的竹篱旁野桃花含笑绽放,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是最快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赏析:这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反映了...

宋朝文人苏轼的新城道中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新城道中·其一 宋代: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了欢乐和生意...

新城道中的作者是谁这首诗词的原意是什么
《新城道中二首》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时所作。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这样写,就使“东风”著...

苏轼新城道中二首赏析
《新城道中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的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透露出一种归隐之意,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苏轼 新城道中翻译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 新城道中(其一)苏 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注释】① 新城——宋代杭州的一个属县,在今浙江省富阳县.②积雨——多日不停的雨.③絮帽——丝绵...

苏轼新城道中二首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苏轼《新城道中二首》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原文】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①。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细雨足时茶户喜,...

“东风知我欲山行”是谁的诗?
出自 北宋 苏轼的《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原文如下:《新城道中二首》苏轼 宋 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其二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

丰镇市14775959625: 《新城道中》其一 中,尾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
欧阳放汇新: 《新城道中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丰镇市14775959625: 求苏轼 新城道中(其一) 赏析 -
欧阳放汇新:[答案]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今译】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

丰镇市14775959625: 求苏轼 新城道中(其一) 赏析 -
欧阳放汇新: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今译】 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

丰镇市14775959625: 苏轼人生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的分类,及作品赏析. -
欧阳放汇新:[答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 这里有对生活场景的信笔抒写,如七律《新城道中二首》(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雨披絮帽,树...

丰镇市14775959625: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的品析 -
欧阳放汇新: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

丰镇市14775959625: 新城道中其一第二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欧阳放汇新: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后两句描写近景,用的是拟人手法: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诗的开头两句:多情的东风很会察颜观色,猜透了诗人心中的忧虑,并且立即慷慨相助,吹得雨散天开,这怎能不使诗人喜出望外呢!所以进得山来,桃花笑,柳条舞,一路喜气盈盈.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绘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就是人们最爱追求的那种艺术境界:情景相生.

丰镇市14775959625: 阅读《新城道中》(其一),完成小题.(12分)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 -
欧阳放汇新:[答案] 小题1:B小题1:这首诗表现出诗人愉快的心情及对山村生活的赞美.(2分)这可从如下几方面看出来:一是所写景色明丽动人(2分);二是一些直接表明情感倾向的词如“笑”“乐”等(2分).小题1:颈联用了拟人的修...

丰镇市14775959625: 苏轼的《新城道中》(其一)的首联和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了什么景色?诗歌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
欧阳放汇新:[答案] 首联用了拟人.颔联用了比喻. 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前两句描写远景,后两句描写近景. 描绘出山野花木之美,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

丰镇市1477595962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
欧阳放汇新: (1 )【答案示例】抒发了作者旅途中的愉悦心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怀.作用:①“欲山行”领起下文,引出下面六句对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具体描写;②“东风知”“吹断积雨”流露出清新、快乐之意,为全诗奠定了轻松愉快的感情基...

丰镇市14775959625: 用苏轼的《新城道中》(其一)出一道语文诗歌鉴赏题 -
欧阳放汇新:[答案] 《新城道中》(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苏在杭很惬意,经常湖边办公,苏堤是他组织修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