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中外朝制度?

作者&投稿:顾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中外朝制度?~

就是类似于西周的分封制、这个制度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的,汉朝丞相权力十分大,一人之上万人之下,所以就设了中朝来与之相抗衡。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为了平定天下,将土地分封给开国功臣和兄弟,但同时又保留了秦朝的郡县制,所以就会出现郡国并行的滑稽局面

中外朝:丞相、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尚书、郎等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的现象
郡国并行:汉代地方政权,既有郡县制又有名义上的分封制。

一、中朝

由皇帝近臣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组成的,在宫中皇帝左右听候意旨办事,称“中朝”,属于宫廷官系统。

西汉前期,丞相全部由功臣宿将出任,他们功勋卓著,位高权重,在朝廷政事的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武帝亲政后欲大权独揽,遂采取措施大力削弱丞相权力,逐渐将其排除出中枢决策的核心。

汉武帝着手提拔一些出身低微,但具有一定才干的文人、近臣,授予他们侍中、给事中一类的头衔,给他们较大的出入宫禁的自由,并放手让他们参与处理朝政,从而培植出一批立足于宫中、与以丞相为首的原有朝臣分庭抗礼的内廷官员。

二、外朝

丞相为首的行政机构为“外朝”,衙署在宫外,属于政府官系统,正式之诏令则由此颁发。

外朝的组织机构虽与秦及西汉前期无根本变化,但从职能上看,只负责处理和执行一般政务,成为政令的执行机构。

丞相的职权和地位也因此受到削弱,一旦触怒皇帝,甚至性命不保。在武帝统治的50余年中,曾有12人任丞相,得以善终的只有7人,其他5人或自杀,或下狱死,或被腰斩。

扩展资料:

西汉时的中朝,由以下几种人所组成:

1、将军

将级又分为将级、骑骠骑兵将级、护卫队将级、前后将级、左将级、右将级等。汉朝的军事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所有带兵将领都由皇帝任命指挥。

因为将军和皇帝关系很好,所以他也参与了一些重要的计谋。一些皇帝信任的官员也被皇帝授予将军的头衔以表示他们的尊敬。例如,萧望之本是一名文官,因接受诏令、协助政务而被封为将军。

2、近部长

他们包括助手,曹的左,曹的右,官员,松散的骑兵,正式的服务员和官员。除了他们原来的职位,皇帝还给他信任的九个贵族或其他官员和儒家学者授予“shizhongshi”或“Changshi”的头衔。当时,这样的官员被称为“JiaGuan”。

所谓加官,是一种职称,没有具体职责,但得这个号码,可以出入禁止中,参与保密审议。有时他们可以根据天皇的意愿来驳斥外交大臣。西汉时期最亲近的大臣实际上是皇帝的客人和助手。

3、尚书

书中还为皇帝身边掌管笔的小官。中朝出现后,其地位逐渐重要起来。这与只参加讨论的官员不同。《尚书》有官处、隶属关系和具体功能。

使秘书处成为皇帝的中心地位,在中国和朝鲜已经逐渐得到确立。昭帝时期(公元前86~74年),霍光统管朝政和政务。后来,杜原部长助理主管公共事务。

中国和朝鲜分离后,总理的权力被转移到中国和韩国。与皇帝关系最近的宦官和亲戚很容易就成为了中国的统治者。

元朝时,宦官洪公、史宪以钟书的名义统治国家。艾平年间(公元前6-5年),王氏配偶相继控制了中央王朝,最终导致了新莽王朝的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外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外朝



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中外朝之分出现于武帝时。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与谋议。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有了中朝﹐自然会有和它相区别的外朝。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   西汉时的中朝﹐由以下几种人所组成﹕   将军﹕将军又分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和前﹑后﹑左﹑右将军等。汉代兵权由皇帝亲自掌握﹐各种率兵的军将都由皇帝任命和指挥。由于将军和皇帝关系十分亲近﹐所以将军也参与机要的谋议。有些皇帝的亲信大臣﹐皇帝也给他们加上将军的称号﹐以示尊显﹐如萧望之本为文臣﹐因受遗诏辅政而拜为前将军。   近臣:包括侍中﹑左曹﹑右曹﹑诸吏﹑散骑﹑常侍﹑给事中。皇帝对所亲信的九卿或其它官员﹑儒生﹐在他们原职之外再给予侍中﹑常侍之类的名号﹐当时人称这类官名为加官。所谓加官﹐是一种头衔﹐并无具体的职掌﹐但获得此号者﹐可出入禁中﹐并参与机密的商议。有时他们还可根据皇帝旨意去批驳外朝大臣。西汉的近臣﹐实际上是皇帝的宾客和幕僚。   尚书﹕尚书本为皇帝身边掌司笔札的小官。中朝出现后﹐它的地位逐渐重要。它和仅仅参与议论的加官不同﹐尚书既有官署﹑官属﹐又有具体的职司﹐成为皇帝的秘书机关﹐在中朝已渐居核心地位。昭帝时(前86~前74)﹐霍光秉政兼领尚书事﹐以后辅政大臣都援此先例而领尚书事。   自从中外朝分立之后﹐中朝决策﹐支配外朝﹐丞相的权力日益转移到中朝。和皇帝最为亲密的宦官﹑外戚﹐很容易变为中朝的主宰。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即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前6~公元5)﹐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莽代汉的结局。   东汉文献中已不大提到中外朝﹐但中外朝仍然存在﹐而且还有所变化。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吸取西汉覆亡的教训﹐对功臣﹑外戚防范甚严﹐不许他们进入宫禁﹐竭力把权势揽在自己手中。外朝的三公成为备员﹐中朝的尚书的地位便更加重要。章帝以后﹐在位者多为女主﹑幼君﹐依靠外戚﹑宦官治理朝政﹐他们逐渐取代尚书而成为中朝的支柱。 希望对你有帮助


汉朝中央实行什么制度?其中什么是决策机构?
汉朝时,有相关规定,丞相有权任命四百石一下的中都官和郡国官,不但如此对于六百石以上的官员,丞相有举荐权。丞相的权力太大,已经威胁到皇帝的权力了。汉武帝愤慨说: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于是,中外朝制度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汉武帝时期,中朝的人员主要是由三方面人才构成:其一,主要是少府...

那位皇帝开始实行中外朝制度
中外朝:丞相、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尚书、郎等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的现象 郡国并行:汉代地方政权,既有郡县制又有名义上的分封制

中外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是什么?(要简短)论
外朝就是三公九卿那一套,在朝,内朝是皇帝的侍从,宦官,是是宫廷官

中外朝制度的基本结构 ,皇权路上的保驾者
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度,今天来看一下老冯作为历史老师非常喜欢研究的一项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历史上皇权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护身符——中外朝制度。说到中外朝制度,他是基于中国历史上皇帝制度的基础——三公九卿制度发展而来的,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由丞相、太尉、御史...

中外朝制度的影响,,急急急!
汉代中外朝制度 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所构成;外朝又称外廷,指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西汉初年,由于历史的原因,丞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权力极大。他们既能参与制定国家重要政令、辅佐皇帝总管全国政务,又能督察中央百官和地方二千石郡守、王国相。丞相权力的强大影响皇帝的集权...

中外朝制度的背景
汉武帝以后,分朝官为“中朝”及“外朝”。丞相为首的行政机构为“外朝”,衙署在宫外,属于政府官系统,正式之诏令则由此颁发。由皇帝近臣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组成的,在宫中皇帝左右听候意旨办事,称“中朝”,属于宫廷官系统。“中朝官”往往假借皇帝之权,以牵制丞相等大臣。东汉以后,...

中外朝制度是解决什么矛盾
内外朝制是汉武帝时实行的。封建时代,无非有两种矛盾,即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内外朝制并不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它是武帝身边的侍从做一些官职,如侍中等。主要为了制约相权,是为了解决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问题
我们上学期学过,我找找我们老师的资料 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汉初封国制 汉朝的中外朝制度 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封国制度:...

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在汉,唐,宋,明,清分别表现在什么制度上?
汉代:设立中外朝制度,丞相是外朝官员,负责执行,内朝由皇帝亲信担任,有决策权,实际上是皇权的加强 唐:三省六部制,设立三省,均为宰相,直接对皇帝负责,分割了相权,相互牵制 宋:设立中书门下,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安石就做过此官),实行二府三司制(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户部、...

中国历史朝代实行的制度依次是什么
君主专制脉络: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汉(中外朝制)——魏晋南北朝(三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制)——明(废宰相、设内阁、司礼监)——清(南书房、军机处)。选官用官制度脉络: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

老城区18721469392: 中外朝制度(汉代出现的内外朝制度) - 搜狗百科
太虎愈心:[答案] 就是类似于西周的分封制、这个制度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的,汉朝丞相权力十分大,一人之上万人之下,所以就设了中朝来与之相抗衡.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为了平定天下,将土地分封给开国功臣和兄弟,但同时又保留了秦朝的郡县制,所以就...

老城区18721469392: 汉武帝时创立的中外朝制度 -
太虎愈心:[答案] 中外朝:丞相、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尚书、郎等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的现象

老城区18721469392: 汉朝中外朝制度的内容是什么RT -
太虎愈心:[答案] 中外朝:丞相、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尚书、郎等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的现象 郡国并行:汉代地方政权,既有郡县制又有名义上的分封制.

老城区18721469392: 汉朝中外朝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太虎愈心: 中外朝:丞相、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尚书、郎等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的现象郡国并行:汉代地方政权,既有郡县制又有名义上的分封制. 中朝即内朝,由皇...

老城区18721469392: 中外朝制度是解决什么矛盾 -
太虎愈心:[答案] 内外朝制是汉武帝时实行的.封建时代,无非有两种矛盾,即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内外朝制并不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它是武帝身边的侍从做一些官职,如侍中等.主要为了制约相权,是为了解决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老城区18721469392: 中外官制是哪个朝代的事 -
太虎愈心: 中外官制是汉朝时候的事情.中外朝制度一般指中外朝.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中外朝之分出现于武帝时.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与谋议.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有了中朝,自然会有和它相区别的外朝.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

老城区18721469392: 中国古代中外朝制度形成 -
太虎愈心: 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权利决策中枢的转移

老城区18721469392: 汉朝时期 中外朝制度的原因 是什么 拜托啦 -
太虎愈心: 这个制度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的,汉朝丞相权力十分大,一人之上万人之下,所以就设了中朝来与之相抗衡.

老城区18721469392: 西汉中外朝制度反映了? -
太虎愈心: C决策中枢的转移 西汉中外朝制度 其实质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尤其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中枢权力由原来的三公九卿转移到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朝) 所以选决策中枢的转移.解析:汉武帝选用左右的亲信充任中朝尚书令,侍中,常侍等官职,原来的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中朝则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这样决策中枢权力由原来的三公九卿转移到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朝,加强了专制皇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