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的背景故事是什么

作者&投稿:支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示儿的背景故事~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示儿
(南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 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词语注释:
1.元:同“原”。
2.但:只。
3.悲:悲伤
4.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5.同:统一
6.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7.乃翁:老人自称,指陆游自己。
8.北定:收复。



简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陆游简介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穿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质”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外面的雨下个不停,狂风撕吼着,仿佛要把整个世界吃掉,树林在大声地叫着,像在为谁哭泣。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挺立着一间小屋。小屋子里有一根残烛,还有一些人为一个即将逝去的老者送行,这个老者就是陆游。他病卧在床,首先是大儿子来告别:“父亲大人您走好,孩儿会想念您的。”说完就流泪了。这时,陆游的邻居也来了,他说:“陆游兄弟你还有什么嘱托,兄弟一定竭尽全力地帮你完成。”说完他也哭了。这时早已在旁边泣不成声的妻子说道:“夫君,您安心地走吧,过几年我去陪您。”陆游顿时也老泪纵横,回想以往那坎坷的岁月,和自己想奔赴沙场,为国效命的壮志豪情。如今,这已是过去。他说道:“给——给我——纸和——笔。”儿子立刻找来了,只见陆游伸出颤抖的手,一字一句地很艰难地写着: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母子不知何意,听邻居一说才知道,陆游让南宋军队收复失地那天,把这个好消息在家祭时告诉他,母子俩频繁点头。  
  忽然,邻居叫了一声:“陆游去世了!”也就在这时天上响了一声雷,蜡烛光摇晃的几乎熄灭了,微弱的灯光下人们看着陆游那既瘦弱又憔悴的脸庞,这都是累的呀!房间里霎时爆发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哭声。  
 外面的雨依然在下,狂风依然在撕吼着,树林依然在哭泣。屋子里的哭声和外面的声音融为一体,久久地,久久地不能停止、、、、、、

  1. 写作背景:

           陆游的一生,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2. 原文: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表达的是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诗人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示儿》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外面的雨下个不停,狂风撕吼着,仿佛要把整个世界吃掉,树林在大声地叫着,像在为谁哭泣。 这样的环境下,挺立着一间小屋。小屋子里有一根残烛,还有一些人为一个即将逝去的老者送行,这个老者就是陆游。他病卧在床,首先是大儿子来告别:“父亲大人您走好,孩儿会想念您的。”说完就流泪了。这时,陆游的邻居也来了,他说:“陆游兄弟你还有什么嘱托,兄弟一定竭尽全力地帮你完成。”说完他也哭了。这时早已在旁边泣不成声的妻子说道:“夫君,您安心地走吧,过几年我去陪您。”陆游顿时也老泪纵横,回想以往那坎坷的岁月,和自己想奔赴沙场,为国效命的壮志豪情。如今,这已是过去。他说道:“给——给我——纸和——笔。”儿子立刻找来了,只见陆游伸出颤抖的手,一字一句地很艰难地写着: 示儿 


陆游的爱国故事
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习作7怎么写? 故事要跟语文书的内容有关。
我们书本上“负荆请罪”这个话剧原来是和“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一起的,他们和一块就又成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将相和。将相和中的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赵王得到了当时的稀世珍宝——和氏璧。秦王听说了,眼馋的不得了,便派人到赵国,说秦王愿意拿15座城池来交换...

根据示儿古诗写作文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

小学语文课文的背景故事作文?
2009-12-29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背景故事作文急!!!~~~ 74 2010-1-18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故事 2009-1-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背景故事 72 2010-1-2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的背景故事 2009-4-17 用《示儿》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一篇作文 146 查看同主题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背景故事 作文 等待您...

陆游的生平、事迹、诗歌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时代背景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同年冬,...

陆游感人的故事
在他瞑目之前,那顽强的生命火花,作了激情洋溢的爆发,直抒胸臆的呤唱,这就是传诵千古的名诗《示儿》:“死去原知忘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激昂慷慨,雄浑豪放的短短28个字,直接表述了广大人民恢复国土的愿望,洋溢着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一生,是...

有关诗人作诗的故事
这里还有一点背景,王安石变法期间,保守派和变法派斗争激烈,两派领袖分别是两位丞相司马光和王安石,因前者给后者的长信中有“生事”二字,于是“生事”成了攻击变法的习惯用语;“新进”则是苏轼对王安石引荐的新人的贬称,他曾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结果是“近来...

陆游生活背景资料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曾任京西路转运副使。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述职,偕夫人唐氏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

苏教六年级上册习作7有什么好的教材
它们有的藏在课文中,如发生在《负荆请罪》之前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有的藏在成语中,如“立雪求道”、“叶公好龙”的故事;还有的是一些课文的背景故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故事,《半截蜡烛》“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发生在《林冲棒打洪教头》前后的故事……只要我们...

怎样培养农村学生阅读习惯
比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这些课文,我就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学了《示儿》,我就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让学生去学习有关陆游的其他古诗;学了《将相和》,我就向学生介绍当时的背景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轶事,并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的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晋城市17021331859: 《示儿》的背景故事是什么 -
干彼妇康:[答案] 《示儿》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晋城市17021331859: 《示儿》的背景陆游写的. -
干彼妇康:[答案] 一直以来,陆游坚决抗金,却被朝中的投降派打压.公元1210年1月26日,陆游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五岁.但是,此时南宋还是片安一隅;所以陆游在临终前写下了《示儿》,期盼早日收复河山.

晋城市17021331859: 陆游是在什么情况背景下写的《示儿》? -
干彼妇康:[答案] 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也是陆游的绝笔诗.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 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

晋城市17021331859: 陆游作《示儿》时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急 -
干彼妇康:[答案] 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

晋城市17021331859: 示儿的时代背景(50字以内),语言要简洁精练 -
干彼妇康:[答案] 《示儿》是陆游在“靖康之难”、宋廷南迁之后所作,表达了南宋有识之士和中原百姓希望朝廷挥师北伐、克复故都的心声.

晋城市17021331859: 示儿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干彼妇康: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

晋城市17021331859: <示儿>背景故事 -
干彼妇康: 背景故事简概: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纷纷、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就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

晋城市17021331859: 陆游写示儿的背景 -
干彼妇康:[答案]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

晋城市17021331859: 关于《示儿》的写作背景不要是陆游的生活背景要写这首诗时候的背景 -
干彼妇康:[答案]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 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晋城市17021331859: 《示儿》的背景故事是什么?它的意思又是什么? -
干彼妇康: 嘉定二年(1209),陆游85岁高龄时带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憾与世长辞.最后20年间,陆游大部分时间隐居故乡山阴,过着宁静而简朴的生活.这期间他写了许多反映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的诗.这些诗一方面歌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流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