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二年级学生数学的问题意识

作者&投稿:艾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意识~

问题意识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材的束缚、应试教育的困扰、教师教学的遏制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提不出问题或不敢质疑,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零问题状态”或“问题意识淡薄状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缺乏批判、怀疑精神,迷信权威。②解题能力很强,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很差。③问题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次上,针对上述现象,我校适时开展了《培养问题意识、促进小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策略研究》,不久前,华南师范大学麦志强教授到我校举行校本培训,明确指出这个课题必须落实下面三个目标: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帮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创设适合的问题情景,在问题情景之下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以问题为主线进行数学的学习,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在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良好数学素质。《数学课程标准》也在“数学课程总体目标”中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同时指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做到上述目标的有机结合,充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什么是问题意识呢?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里因素,是问题解决的前提和条件。爱因斯坦曾提出:“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专门书诗《每事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可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数学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必须进行创造性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的观念的转变
小学数学《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
从“主体性教学”的角度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一味听教师讲,“提出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向学生提问,教师起旁敲侧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提出问题,教学过程中的“道而弗抑、开而弗达”也正是这个道理。故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和提问的教学模式,而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要让位,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要能与学生平等交往,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以及好奇心所引发的“问题”潜力,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提问。教师也要学会倾听,敢于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要“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生学会”转向“教学生会学”,把课堂当成师生生命价值的构成部分。
二、创设民主氛围,培养学生提问兴趣。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自己一个一个来回答。特别是一些后进生,即使有问题也不敢向老师提问。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一是有的教师担心学生会打乱本已设计好的教学程序,担心自己在学生当中的威信受到挑战。二是有些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担心会被老师和同学瞧不起,没有足够的勇气提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自身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索需求。
首先,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创设民主氛围。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当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另外我们教师还应该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
其次,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提问成为学生的强烈内需。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心理学认为,内需的动机是很重要的,而内需的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较好的创设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作答。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小学生的兴趣源于好奇。教学中,应注意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问题情境中,寓抽象的数学问题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如在教学“商不变规律”之前,可为学生讲述猴王利用此规律为贪心小猴分桃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是猴王聪明还是小猴聪明?课前为学生讲这个故事能很好地创设问题情境,猴王为什么会这样分呢,它利用了什么规律了!这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很想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注重引导,使学生会问问题
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会创新的关键。“学贵有疑,小疑是小进,大疑而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积极思考,学会提出疑问开始。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有所发现甚至有所创新。如教学《角的度量》一课,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通过观察思考,有的说:“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有两个刻度更方便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等等,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在度量形状如“ V”的角时,有的学生提出不必要用其中一条边与量角器零刻度线重合的办法,只要将角的一边与某整刻度对齐,再看另一边与第一条边之间所夹的度数就可以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而且要创设条件,提供质疑的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并诱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针对学生不会问的现象,教师要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加以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为什么提的好?如:在讲解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中的例3和例4时,学生理解了试商要先求出除数的近似数,用近似数(即相近的整十数)试商比较快。针对这个方法有的同学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除数是25或26呢?没有相近的整十数,怎么试商比较快?听完之后,我马上肯定这个问题提的好,并说明这是下两节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同学现在就想到,说明他非常爱动脑筋,思维比较超前,并表扬这个同学不局限于理解和掌握教师讲的内容,而是积极思考,想到了它的特殊性,说明他学习主动,思维敏捷,能举一反三,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再如:讲一位数乘法估算时,有位同学提出估算896×3时,把896看成900来估算的结果接近准确数,但如果不是896而是856呢?也看成900来估算,相差这么多,已经很不准确了,还有意义吗?等等,只要提出好的问题我就给予肯定,并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逐步引导学生会提问题。
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应针对数学问题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策略,诱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或者在已有结论之间进行对比分析、独立概括,提出概括性问题;或者通过观察、类比、想象等,提出猜想型问题;或者对基本问题多角度、多方面的发散思考,提出引申型问题;或者针对概念、性质等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矛盾,提出批驳型问题;或者对一些不对称、不和谐、不完整、不统一的因素,提出完善型问题等。

四、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提问。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我们教师应该要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传统教学中,一般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听到哪里,没有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给学生造就萌发问题的机会,产生问题的空间,去品尝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如推导长方形面积的公式时:让学生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长方形,意在让学生在操作中直观感悟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含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随后让学生动脑思考:“凭借你的想象,能不能摆出更大的长方形呢?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四人小组或和老师一起讨论”。学生沉思、讨论后摆出各种图形(可以中间是空的,可以只摆长和宽……)让学生通过想象进一步体会到计算长方形面积含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只要用每行摆的几个乘以几行(即长乘以宽)就行了。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亲自实践,并在实践中展开自辩,这是个体与自身生活经验的拓展;引导学生与同伴交流,那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拓展;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讨论,那时师生拓展……在这里,没有提供任何结论性的知识,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提问、交流、实践、探究、再思考、再提问的空间。学生表达与交流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另外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学生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五、“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探索、创新、发展。实施新课程标准,就要让学生学会问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这不但能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显得十分重要。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困难的是提出公式,而不是证明公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然要靠后天培养。由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都不足,仅靠胆量和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识关键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并在发现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消除学生紧张心理,使学生敢问。要培养问题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影响学生提问动机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1、胆小、紧张,怕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2、满足于一知半解,认为对知识已经完全掌握,不愿生疑;3、受知识,年龄限制,难于掌握知识要点,难于生疑。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生疑,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提问,对同学提问,对教材提问。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样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作为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主动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数学活动中积极体验数学,发现数学问题。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探索、并动手操作。让教室成为学生探索问题的空间。在几何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实验,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来探索几何命题。在解题的思维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探索实验,要让学生参与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改教师讲思路为师生共同探索思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对错误思路不轻易否定,要在讨论论证中排除,讨论中肯定,并从中选优,让学生在参与探索过程中,体会方法,尝试创新。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积极启发引导。二、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从敢问进而发展到想问,这是学生问题意识深化的第二个阶段。学生的问题意识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好奇心以及对事理的探究。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取舍标准。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时,首先要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想方设法去创设各种不同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因趣生奇、因奇生疑、因疑生智,进而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1、主动质疑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用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中设计了一个生活中的情景,由长方形变形后成平行四边形导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而后通过动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悟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而且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就是在这样一个自由操作、探讨交流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不断提出质疑,并寻求解决方法。等这类操作性强的课,也都可以为学生营造尝试实践的氛围,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而且要让他们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理解过程,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勤学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和合作精神,既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又丰富了实践活动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2、激趣引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是学生产生质疑的心理原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教师要善于创设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情境,在激起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引导学生质疑,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出问题。三、激励学生大胆表述,使学生乐问。激励就是设法让客体积极参与的过程,激励一旦形成自励,他励、互励的统一,学生的主体精神就得到了弘扬。学生乐于提问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提问题的态度,因此教师要真诚地激励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或肤浅、或离奇的问题,教师也要对之予以肯定,并从中捕捉智慧的闪光点。爱因斯坦从小就有提不完的问题,虽然有些问题稀奇古怪,令人难以理解,但就是因为他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都乐于提出一些问题,所以他后来成为了世界少有的科学泰斗。优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由此及彼,探索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享受思维成果的乐趣。这种思维乐趣是学生提出新问题的的重要因素。例如:在二年级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男女生课堂常规比赛,女生做的好,男生做的也一样好。教师发奖,男生1朵花,女生5朵花,可以吗?对花的数量不一样多,引起学生不满,抗议不公平。应该怎样分呢?学生马上进入本节课问题解决的学习中来。练习部分,设计的问题是:教室里要布置一个学习园地,老师做了8朵花,摆在正方形学习园地的四周,要求每条边摆得一样多。你想怎么摆?学生的方案:每边摆2朵花,也可以每边摆3朵花。学生交流了设计的方案后,受到启发的学生提议,把学习园地设计成下面的形状,再平均分成4部分,分别展览数学、语文、外语、美术作业。但是不知道怎样平均分?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得到的方案有很多种,展示了学生的智慧火花。从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来看,学生从中体味到提问的乐趣,这种乐趣将激发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可见,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但是在此过程中,只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巧妙引导,问题意识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课堂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一、消除学生紧张心理,使学生敢问。 要培养问题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影响学生提问动机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1、胆小、紧张,怕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2、满足于一知半解,认为对知识已经完全掌握,不愿生疑;3、受知识,年龄限制,难于掌握知识要点,难于生疑。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生疑,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提问,对同学提问,对教材提问。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样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作为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主动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数学活动中积极体验数学,发现数学问题。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探索、并动手操作。让教室成为学生探索问题的空间。在几何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实验,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来探索几何命题。在解题的思维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探索实验,要让学生参与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改教师讲思路为师生共同探索思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对错误思路不轻易否定,要在讨论论证中排除,讨论中肯定,并从中选优,让学生在参与探索过程中,体会方法,尝试创新。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积极启发引导。 二、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从敢问进而发展到想问,这是学生问题意识深化的第二个阶段。学生的问题意识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好奇心以及对事理的探究。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取舍标准。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时,首先要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想方设法去创设各种不同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因趣生奇、因奇生疑、因疑生智,进而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 1、主动质疑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用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中设计了一个生活中的情景,由长方形变形后成平行四边形导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而后通过动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悟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而且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就是在这样一个自由操作、探讨交流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不断提出质疑,并寻求解决方法。等这类操作性强的课,也都可以为学生营造尝试实践的氛围,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而且要让他们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理解过程,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勤学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和合作精神,既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又丰富了实践活动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激趣引疑 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是学生产生质疑的心理原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教师要善于创设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情境,在激起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引导学生质疑,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出问题。 三、激励学生大胆表述,使学生乐问。 激励就是设法让客体积极参与的过程,激励一旦形成自励,他励、互励的统一,学生的主体精神就得到了弘扬。学生乐于提问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提问题的态度,因此教师要真诚地激励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或肤浅、或离奇的问题,教师也要对之予以肯定,并从中捕捉智慧的闪光点。爱因斯坦从小就有提不完的问题,虽然有些问题稀奇古怪,令人难以理解,但就是因为他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都乐于提出一些问题,所以他后来成为了世界少有的科学泰斗。 优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由此及彼,探索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享受思维成果的乐趣。这种思维乐趣是学生提出新问题的的重要因素。例如:在二年级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男女生课堂常规比赛,女生做的好,男生做的也一样好。教师发奖,男生1朵花,女生5朵花,可以吗?对花的数量不一样多,引起学生不满,抗议不公平。应该怎样分呢?学生马上进入本节课问题解决的学习中来。练习部分,设计的问题是:教室里要布置一个学习园地,老师做了8朵花,摆在正方形学习园地的四周,要求每条边摆得一样多。你想怎么摆?学生的方案:每边摆2朵花,也可以每边摆3朵花。 学生交流了设计的方案后,受到启发的学生提议,把学习园地设计成下面的形状,再平均分成4部分,分别展览数学、语文、外语、美术作业。但是不知道怎样平均分?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得到的方案有很多种,展示了学生的智慧火花。从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来看,学生从中体味到提问的乐趣,这种乐趣将激发他们提出新的问题。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可见,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但是在此过程中,只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巧妙引导,问题意识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课堂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如何培养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方法
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社会和学校提出的客观要求与期望变为学生自己内在学习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感到畏惧、枯燥、无味,对数学没有兴趣,提到数学就头痛,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兴趣的培养是一个关键。兴趣并非生来就有...

怎样提高小学二年级孩子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孩子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 口算是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1、为了提高孩子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记一些特殊数学的组合,如:和是整十、整百的两个数(73和27,98和2等);...

怎样让二年级孩子提高数学兴趣
如何提高二年级孩子的数学学习兴 趣 二年级是属于教育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我认为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尤为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学生对数学的钟情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求,由探求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如此往复循环,...

怎样提高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成绩
只要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创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及时疏导他们的知识系统,坚持不懈地培养他们正确良好的 思维方式 ,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怎样提高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成绩,希望对你有帮助! 1怎样提高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成绩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在小学 二...

如何提升二年级数学的教学质量
1如何提升二年级数学的教学质量合理破译图形语言的数形关系图形语言是一种视觉语言,通过图形给出某些条件,其特点是直观,便于观察与联想,观察题设图形的形状、位置、范围,联想相关的数量或方程,这是“破译”图形语言的数形关系的基本思想。例如: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学生初次接触空间图形的平面直观图--这种特殊的图形...

二年级数学计划和目标怎么写
引言:简要介绍数学在三年级学习中的重要性和意义。教学目标:掌握数字的读写和比较大小。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认识和运用常见的几何形状。认识和使用标准单位进行长度、重量和容量的测量。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教学内容和方法:数字的读写和比较: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

如何提高小学二年级数学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口算是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1、为了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我根据学生知识结构,有意识地让学生记一些特殊数学的组合,如:和是整十、整百的两个数(73和...

二年级数学教学建议怎么写
由于个体的差别,有的孩子稍微好一些,而大部分孩子对待学习仍带有游戏的态度,所以二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要有其独特之处。二、本学期成功的地方:1、本学期注重了学生专注听讲,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1)、课堂上,老师的眼睛看谁,就由谁来回答。(2)、课堂上,老师为每个孩子准备很多学具,让孩子...

小学二年级数学培优辅差工作计划
为顺利完成本学年的教学任务,提高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学校工作目标,除了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定期评定学生成绩、优质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外,采取课内外培优措施,制定培优计划,以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力争取得好成绩。 二、奋斗目标: 二年级(2)班的学生学习及纪律情况参差...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4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

怀安县13951032948: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
贾枯盐酸: 一是主动的学,培养兴趣.学习数学不应只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自己主动地学.兴趣能产生动力,帮你克服困难,步步深入.二是注意学习深度,不盲目追求进度.学习新的内容时,应该细致的分析,越是难理解的地方越应该努力弄明白.为保证学习质量,读书慢一点也无妨.三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循序渐进.基础扎实了,往深处学就更容易.四是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数学中各分支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注意找出他们的内在联系,互相结合,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多做,多问 祝你成功!

怀安县13951032948: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
贾枯盐酸: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探索、创新、发展.实施新课程标准,就要让学生学会问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这不但能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可见,...

怀安县13951032948: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提问数学问题能力 -
贾枯盐酸: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主要是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较为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互相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如何...

怀安县13951032948: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提问数学问题的能力 -
贾枯盐酸: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数学课...

怀安县13951032948: 怎样引导小学生学会寻找数学问题 -
贾枯盐酸: 第一,注重数学问题的运用.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一个能力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运用数学的前提,是小学数学所要培养的基本能力的前提工作.在小学数学中,我们要逐渐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假设、设计、实验...

怀安县13951032948: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
贾枯盐酸: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那么,什么是问题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产生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

怀安县13951032948: 怎样评价和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
贾枯盐酸: 一、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引导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1、对“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的提问2、对“解题过程”的提问3、对“数学思想方法”提问4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

怀安县13951032948: 如何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
贾枯盐酸: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特别是有主动思维价值的地方,要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讨论,畅所欲言,积极发表意见.比如在教学“观察与测量”时,组织学生分组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第一组学生量出课本大约是一枝铅笔长,第二组学生量出大约两个手掌长,第三组量出大约一个文具盒长,第四组量出大约五个橡皮擦长.这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各组量出来的数不同、量也不同,怎么办?有的学生就会提出“有没有一个统一的长度标准”这样的问题.于是就得出了结论:需要统一的标准长度单位.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标准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

怀安县13951032948: 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问题意识 -
贾枯盐酸: 选一些比较开放性的问题,用多种方法和思路,启发学生,然后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激发思维和兴趣

怀安县13951032948: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有哪些方面 -
贾枯盐酸: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为学生问题意识提供有利素材二、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维习惯三、创设和谐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求异、质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