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桃花源记、三峡的中考题及答案.快考试了 我想赶紧做做题 多联系一下 做好是中考的。有标答的。谢

作者&投稿:蛮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陋室铭、桃花源记、三峡的中考题及答案.快考试了 我想赶紧做做题 多联系一下 做好是中考的。有标答的。~

17、桃花源记
1、出自《桃花源记》一文,常用来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的成语是“豁然开朗”,常用来比喻理想中环境优美、生活安乐的世界的成语是“世外桃源”,常用来比喻不了解外界情况、十分闭塞的成语是“与世隔绝”,常用来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的成语是“无人问津”。
2、读下面每句话,都会想起一个名句。根据你的理解,任选其中二句,填写在横线上。(2分)
陶渊明那朵菊花温暖了宁静深远的峰峦;李白的愁情汇成了滔滔江水;杜甫的雄心量出了泰山的高度;李清照憔悴如风中的一株黄花;苏拭矫健弯弓,梦想射下天上的星座。
1











2











3、《桃花源记》中的“豁然开朗”一词,与陆游的《游山西村》中与之意境相似的一句诗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陆游的《游山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5、写桃花林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夹岩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6、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写老人、小孩精神面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写武陵人忽逢桃花林原因的句子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9、写出至少三个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10、写桃花源社会风情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1、“与世隔绝”在《桃花源记》中的原句是:遂与外人间隔。
二、阅读:
(一)第一自然段:
1、该段文字选自课文《桃花源记》,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作者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与他有关的一个故事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该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但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2、用原文回答问题:(1)描写桃花林景色的句子是:

(2)渔人遇到桃花林的原因是:



3、该文字在情节发展中属于哪一部分:故事的开端。
4、该段文字写了哪些内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5、作者写这段景物描写的目的是: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6、译文:(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复前行,欲穷其林:
(二)第二自然段:
1、用原文回答:
(1)写桃花源自然景物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写桃花源社会风情平静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写桃花源人精神面貌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便舍船”中“舍”的音为shě 意思是放弃、舍弃;词性:动词;
“屋舍俨然”中的“舍”的音为shè 意思是房屋;词性:名词。
3、该段文字中至今仍然使用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意思是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现用来形容开阔、通达。
4、“黄发”是指老人,“垂髫”是指小孩,在这里所用的修辞是借代。
5、由“豁然开朗”我们能想到陆游的一句诗,它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我们可想到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话: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6、“初极狭,才通人”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设下悬念。
7、译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三)第三自然段
1、文中两个表示同一意思的范围副词是:悉和咸
2、用原文回答:
(1)桃花源人看到渔人后的表情是:见渔人,乃大惊;
(2)桃花源人自叙经历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渔人对桃花源的人说了什么?桃源人叹惋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渔人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人听过后,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桃花源的人在得知外面情况后,担心被官府发现,所以叮咛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文字大意:写渔人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5、“语云”中“语”在这里的意思是:告诉,词性是 动词,音为yù
6、“乃大惊”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7、译文:(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写出该段文字中出现的一个通假字并释义:要通邀,意思是邀请。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原因?(用原文答)先世避秦时乱
(四)第四、五自然段:
1、本段中的一个通假字是志,通识,意思是:做标记。
2、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因本文而产生的一个成语是世外桃源,意思是: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3、此两段文字在故事情节中属于:结局和尾声部分。
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在文中的作用是:设下悬念。
5、作者写刘子骥探访桃源未果的目的是什么: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6、谈谈你对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的理解:
答: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百姓和乐,确实是当时及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理想的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当然,这种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但我们不要去苛求古人。
7、译文:(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后遂无问津者:




8、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和下句: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
(3)晨星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4)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9、“三”组字同、意不同的词:
舍——便舍船:shě 抛开; 屋舍俨然:shè 房子。
寻——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不久。
志——处处志之:动词,作标记; 寻向所志:名词,作的标记。
10、“八”个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和子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间隔——古义:隔离。


今义:距离。

《桃花源记》课内语段阅读题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文段,完成练习。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逐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指小孩;“垂髫”指老人
D.停数日,辞去:辞去,告辞离去
2.对下面句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悉如外人”,“逐与外人间隔”两句中的“外人”意义相同,都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B.“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两句中“要”“延”意义相同,都是“邀请”。
C.“具答之”,“一一为具言所闻”两句中的“具”意义相同,都是“详细”;。
D.“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两句中的“为”意义相同,都是“对、向”。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
C.村人“皆叹惋”,是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此的经过。
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4.根据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皆叹惋”的原因是( )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信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5.翻译句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

6.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C 2.D 3.C 4.C
5.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向外人说啊。”
6.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阙( ) 湍( ) 涧( ) 曦( )
( ) 啸( ) 溯( ) 漱( )
嶂( ) 襄( ) 奔( ) 属( )
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 》,三峡是 、 和 的总称,在重庆市 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 ,字 , (朝代) 学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 ,
, 。 , ,
, 。
③故渔者歌曰:“ , 。”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③绝 多生怪柏( )( )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⑥猿鸣三声泪沾裳( )
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⑧自三峡七百里中( )
4.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 ,今义:
②或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今义:
5.解释下列词句:
①重岩叠嶂:
②素湍绿潭:
③清荣峻茂:
④林寒涧肃:
⑤晴初霜旦:
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 ②嶂 ③蔽 ④曦
7.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8.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9.“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10.“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二)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概括上文三段内容的大意。

12.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13.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1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15.《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16.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三峡》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一、1.quē tuān jiàn xī yǎn xiào sù shù zhànɡ xiānɡ bēn zhǔ
2.①水经注疏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奉节 郦道元 善长 北魏 地理
②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③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3.①真、实在 ②通“缺”,中断 ③极高的 山峰 ④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⑤飞奔的马 快 ⑥几 ⑦消失 ⑧从、在
4.①如果 自从 ②有时 或者 ③即使 虽然
5.①重重的山岩,层层的峭壁 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③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④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⑤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 ⑥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⑦即使骑上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二、(一)6.①毫无 ②峭壁 ③遮蔽 ④日光,这里指太阳
7.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8.连和高
9.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10.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
(二)11.①段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②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③段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12.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3.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14.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1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6.答案要点: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爱莲说》专题练习
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 “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4.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5. 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6. 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拟不慕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8.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1.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1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4.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15.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6.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7.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8.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答:庄重而高雅。
19.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发挥题:
1、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頣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 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2、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认识。
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作者: 58.118.237.* 2007-7-4 16:33 回复此发言

--------------------------------------------------------------------------------

2 期末语文爱莲说专辑练习
1、 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答:提示,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滋生私欲的枝杈,做益于人民的人。
2、 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 答:提示,可答“品德高尚的人”,或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
3、 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话,并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答:提示,本文是开放性试题。但要求是表明自己志趣的花,需和品格,志向联系起来,不要单纯答喜欢的花。第二小问需有哲理性。
4、 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填空题:
1、 作者在第一段中从(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质。
2、 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形成照应。“众“和(独)相照应。
3、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对偶)和(拟人)。
4、 指出句式: (1)菊之爱:(倒装句)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句)。
5、 从句子种类看,第2段第一句属(陈述)句,第二句是(感叹句)第三句属(陈述)句,第四句属(反问句),第五句是(感叹句)。
6、 作者爱莲,不仅是倾心于它的(外貌)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它的(内质)。
7、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8、 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在《爱莲说》中找出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9、 用一组骈句来描写你熟悉的一种花:风定梅花香,月寒只影俏。
10、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随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什么花? (莲花)
10、 作者以(莲)自况;表明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婉曲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陶渊明),课本中学过他的作品(《桃花源记》),与“鲜有闻”的“鲜”字构成反义词的是(众)。

阅读《爱莲说》,回答文后几道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蕃 ②陶后鲜有闻 鲜
③亭亭净植 植 ④濯清涟而不妖 濯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4、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5、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6、人们爱荷,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精神价值、实用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一价值?谈谈你的看法。

7、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①最喜爱的花是: 。
②喜爱的原因是: 。

参考答案1、①多 ②少 ③树立 ④洗涤
2、①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②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
3、①出淤泥而不染
②香远益清
4、品德高尚的人(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也可)
5、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

17、桃花源记
1、出自《桃花源记》一文,常用来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的成语是“豁然开朗”,常用来比喻理想中环境优美、生活安乐的世界的成语是“世外桃源”,常用来比喻不了解外界情况、十分闭塞的成语是“与世隔绝”,常用来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的成语是“无人问津”。
2、读下面每句话,都会想起一个名句。根据你的理解,任选其中二句,填写在横线上。(2分) 陶渊明那朵菊花温暖了宁静深远的峰峦;李白的愁情汇成了滔滔江水;杜甫的雄心量出了泰山的高度;李清照憔悴如风中的一株黄花;苏拭矫健弯弓,梦想射下天上的星座。
1
2
3、《桃花源记》中的“豁然开朗”一词,与陆游的《游山西村》中与之意境相似的一句诗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陆游的《游山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5、写桃花林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夹岩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6、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写老人、小孩精神面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写武陵人忽逢桃花林原因的句子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9、写出至少三个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10、写桃花源社会风情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1、“与世隔绝”在《桃花源记》中的原句是:遂与外人间隔。
二、阅读:
(一)第一自然段:
1、该段文字选自课文《桃花源记》,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作者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与他有关的一个故事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该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但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2、用原文回答问题:(1)描写桃花林景色的句子是:
(2)渔人遇到桃花林的原因是:
3、该文字在情节发展中属于哪一部分:故事的开端。
4、该段文字写了哪些内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5、作者写这段景物描写的目的是: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6、译文:(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复前行,欲穷其林:
(二)第二自然段:
1、用原文回答:
(1)写桃花源自然景物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写桃花源社会风情平静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写桃花源人精神面貌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便舍船”中“舍”的音为shě 意思是放弃、舍弃;词性:动词;
“屋舍俨然”中的“舍”的音为shè 意思是房屋;词性:名词。
3、该段文字中至今仍然使用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意思是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现用来形容开阔、通达。
4、“黄发”是指老人,“垂髫”是指小孩,在这里所用的修辞是借代。
5、由“豁然开朗”我们能想到陆游的一句诗,它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我们可想到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话: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6、“初极狭,才通人”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设下悬念。
7、译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三)第三自然段
1、文中两个表示同一意思的范围副词是:悉和咸
2、用原文回答:
(1)桃花源人看到渔人后的表情是:见渔人,乃大惊;
(2)桃花源人自叙经历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渔人对桃花源的人说了什么?桃源人叹惋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渔人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人听过后,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桃花源的人在得知外面情况后,担心被官府发现,所以叮咛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文字大意:写渔人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5、“语云”中“语”在这里的意思是:告诉,词性是 动词,音为yù
6、“乃大惊”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7、译文:(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写出该段文字中出现的一个通假字并释义:要通邀,意思是邀请。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原因?(用原文答)先世避秦时乱
(四)第四、五自然段:
1、本段中的一个通假字是志,通识,意思是:做标记。
2、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因本文而产生的一个成语是世外桃源,意思是: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3、此两段文字在故事情节中属于:结局和尾声部分。
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在文中的作用是:设下悬念。
5、作者写刘子骥探访桃源未果的目的是什么: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6、谈谈你对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的理解:
答: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百姓和乐,确实是当时及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理想的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当然,这种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但我们不要去苛求古人。
7、译文:(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后遂无问津者:
8、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和下句: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
(3)晨星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4)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9、“三”组字同、意不同的词:
舍——便舍船:shě 抛开; 屋舍俨然:shè 房子。
寻——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不久。
志——处处志之:动词,作标记; 寻向所志:名词,作的标记。
10、“八”个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和子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间隔——古义:隔离。 今义:距离。


高三必背古诗文言文有哪些?
《桃花源记》陶渊明、《三峡》郦道元、《马说》韩愈、《陋室铭》刘禹锡、《小石潭记》柳宗元。一、《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

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望岳,春望,石壕吏,三峡...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全文仅81字,有三层意思。第一层(第1~3句),运用类比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山”、“水”喻“室”,以“仙”、“龙”喻“室主”,点明文章主旨“惟吾德馨”,陋室不铭。第二层(第4~7句),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句话的意思
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在:在于。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灵:神奇;灵异。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惟吾德馨...

陋室铭简介及详细资料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例句: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 ⒈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⒉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⒊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⒋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

陋室铭原文_翻译及赏析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

贝律铭的简介
贝聿铭(英语:Ieoh Ming Pei;署名:I. M. Pei,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华裔美籍建筑师,1983年普利策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裔,出生于中华民国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生母庄氏乃清廷...

古代文学作品的体裁有哪些
1.记载风景、琐事、感想等的一种文体。描写山川、景物、人事的,如《小石潭记》、《西湖游记》、《桃花源记》等。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由理事掌故、遗文逸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品、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如《世说新语》(《小时了了,大...

陋室铭译文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3.是:①判断词,是:斯是陋室 ②这个、那个:当是时(《口技》)4.名:①著名:有仙则名 ②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文言句式:倒装句 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孔子云:“何陋之有”(出自《论语·子罕》)谈笑...

陋室铭译文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3.是:①判断词,是:斯是陋室②这个、那个:当是时(《口技》)4.名:①著名:有仙则名②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文言句式:倒装句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孔子云:“何陋之有”(出自《论语·子罕》)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联。互文句...

上高县19785887179: 中考26篇古文题目 -
谭研贝感: 1、《论语》十则2、鱼我所欲也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曹刿论战5、邹忌讽齐王纳谏6、出师表7、桃花源记8、三峡9、马说10、陋室铭

上高县19785887179: 中考必考文言文 -
谭研贝感: 共16篇,可分为四层: (1)考试首选层:4篇《鱼我所欲也》、《记承天寺夜游.》、《送东阳马生序》、 《论语》 ; (2)考试次选层:5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桃花源记》、《出师表》; (3)考试三选层:2篇《陋室铭》、《爱莲说》; (4)考试不选层:5篇《马说》、《曹刿论战》、《小石潭记》、《三峡》、《邹忌讽齐王纳谏》 . 近六年河北省中考已经考过的文言文: 2000年《出师表》、2001年《爱莲说》、2002年《陋室铭》、2003年《曹刿论战》、2004年《五柳先生传》和《马说》、2005年《三峡》

上高县19785887179: 谁能告诉我全品语文中考古诗词默写的答案, 急
谭研贝感: 1、 孔子语录 2、 鱼我所欲也 孟子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4、 曹刿论战 左传 5、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6、 出师表 诸葛亮 7、 桃花源记 陶潜 8、 三峡 郦道元 9、 杂说(四) 韩愈 10、 陋室铭 刘禹锡 11、 小石潭记 柳宗元 12、 岳阳楼...

上高县19785887179: 中考考哪些文言文 -
谭研贝感: 序号 册数 课目 课文 作者 1 七上 5 童趣 2 七上 10 《论语》十则 孔子 课标篇目3 七上 25 咏雪 4 七上 25 陈太丘与友期 5 七下 5 伤仲永 王安石 6 七下 20 口技 7 七下 25 夸父逐日 8 八上 21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课标篇目9 八上 22 陋室铭 刘禹锡 课标...

上高县19785887179: 语文:有关于陋室铭和三峡的试题?
谭研贝感: 这是三峡的 阙( ) 湍( ) 涧( ) 曦( ) ( ) 啸( ) 溯( ) 漱( ) 嶂( ) 襄( ) 奔( ) 属( ) 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 》,三峡是 、 和 的总称,在重庆市 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 ,字 , (朝代) 学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

上高县19785887179: 中考会考那些古诗 急 要答案啊~~~~~~~~
谭研贝感: 1、《论语》十则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4.曹刿论战 《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6、出师表 诸葛亮 7、桃花源记 陶渊明 8、三峡 郦道元 9、马说 韩愈 10、陋室铭 刘禹锡 11、小石潭记 柳宗元 12...

上高县19785887179: 陋室铭阅读题
谭研贝感: 1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2引用孔子的话论证"陋室不陋",进一步突出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托物言志.借"陋室"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三峡 下句:1.琅琊山蔚然深秀 (<<醉翁亭记>>)2.岳阳楼碧波浩淼(岳阳搂记>>)3.桃花源和平宁静(<<桃花源记>>)

上高县19785887179: 中考必考26首古诗词 -
谭研贝感: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见贤思齐焉...

上高县19785887179: 急!!!求中考必考16篇文言文的题
谭研贝感: 醉翁亭记 阅读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1这段文字属于景物描写的句子有______句.写景的顺序____________2这段文字写景的角度___________3这段景物描写,总写_______和______,是为了引出下文对_______自然风光的描写,为下文写人活...

上高县19785887179: 陋室铭 阅读理解题 -
谭研贝感: 作品原文抄陋室铭 山不在①高,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③.斯是陋室④,惟吾德馨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⑥.谈笑有鸿儒⑦,往来无白丁⑧.可以调素琴⑨,阅金经⑩.无丝2113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