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学中怎样将传统文化融入

作者&投稿:督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关学习教育的作文~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意义是多层面的,其中最直接的一点,就在于能够培养大量的我国目前急需的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制造业梯度转移的情况下,抓住了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的一个大好的机遇。
但是,这个制造大国绝不应该是简单的、低水平的劳动加工中心,而应该成为一个高水平的制造中心,并且逐步发展成为研发中心。那么,谁来为制造中心、研发中心培养高技能的技术工人和工艺型,应用型的工程师呢?当然是职业教育。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对技能型人才--技术工人的需求十分迫切。有关资料显示,我国7000万产业工人中,只有1/3是技术工人,其中初级工占到了60%,中级工36%,高级工仅为4%,无疑,要改变这一状况,培养大批新型技术工人,就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提高我国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有人书本上的知识,比如说数理化,语文、历史、外语学得很一般,并不突出,但是动手能力比较强,稍微接触一下就有兴趣,就会安装比较复杂的机器。有的人考试成绩不好,但是手工很巧,可以缝制出非常精美的衣服,可以烹调出非常可口的饭菜和菜肴,这些同样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
他们不应成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家长也不应没有通过应试教育而感到沮丧,使整个家庭陷入一种迷盲的状况。目前的教育,还没有脱离应试教育这个框框,只是简单的用文化考试,实际上也不能叫文化考试,只能说是课程考试,用这样分数的尺子去衡量和考核学生,从根本上忽视了智力类型的差异,这是一种明显的不公平、不科学。
不同类型教育方式培养的人才,他们之间只有智力类型的差别,而没有智力高低之分。在两种不同的培养方法和途径之间应该而且必须搭建“立交桥”。两者之间应该可以互相沟通,做到只要教育得法,人人都能成才,实现这样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
职业教育”这一术语,首先表达的是一类教育活动。这里的教育系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之中。职业教育以职业素质作为努力的结果,职业教育的社会行动指向是他人的职业素质。职业教育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意图为特征 。职业教育的对象是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人。
所以我认为职业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己结合自己的情况组织
\

学习的目的
当今社会,人类要经过胎教、幼教、普教、高教、职教、成教这些终身教育之后,还要经历临终前的教育,这样一个煞费苦心的“教育世界”,究竟是为了什么?用我的话说就是“学得生存本领、求得满意职业、创得幸福生活”。这既是教育的目的——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学习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人的学习价值。
在今天,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必须遵从的科学发展观。
所以,任何教育,无论是从阶段上、学科上以及具体内容上,在考虑“教什么、如何教”之后,更要考虑“为什么教”的问题即:教育的目的;任何学习,都考虑“谁在学、学什么、在哪儿学、什么时间学、怎么学、为什么学”六个因素中,最值得考虑的当然是“为什么学”即:学习的目的。无论学习的其他因素如何重要,都要围绕学习的目的来运转。可见,学习的目的是第一位的。
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来看,人要生存和发展,不能仅限于技能本领的学习和掌握,还应包括道德、志趣和意向的发展。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在社会和个人教育目的和谐中,调动学习动机、提高德能、开发智能、训练技能、锻炼体能来获得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自由。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提出“学会生存”。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发表了《学习:内在的财富》,“学会生存”被发展成为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以及学会生存”。“四个学会”成为国际社会关于学习与教育问题的一份宣言。
过去,人们的一生被清晰地划分为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先是上学读书,然后工作,在工作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但是,现在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更新,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很快过时。人们只有终其一生地对自己的知识库进行翻新,才能赶上知识变化的步伐。每个人的生命都将只有两大主题:“生存”与“学习”。由此看来,学习的目的又是为了生存。
很久以来,我国的农民可以一辈子干农活、工人可以一辈子做工、教师可以一辈子教书,然而,新世纪人们可以不必将自己一生的命运维系于一个行业领域内,当的干部也下海、当工人的下岗、当农民的也打工,在自己的能力限度之内,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热情与创造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不会学习,就难以求得满意职业、创得幸福生活。
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和分析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的蓝皮书—-《新发现——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披露:我国少年儿童学习的外在动机整体水平比较高。
本次研究对少年儿童的学习目的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孩子们对自己“为什么努力学习”做出解释时,选择“将来为社会造福”的占46.5%;“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占19.8%:“为将来有个好工作的”占12.6%;“喜欢读书”的仅占7.8%。这个结果表明,相当多的少年儿童把个人的学习同为社会服务,实现个人理想联系起来,学习的外在动机整体水平比较高。但是,另一个问题也应当引起关注,相当多的中国少年儿童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说,许多中国少年儿童可以把书读得非常好,考试成绩也十分优秀,但却不一定喜欢读书。本次调查和过去的一项全国性的大型调查已经充分显示了这一事实:1996年,“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调查结果表明,60%以上的独生子女缺乏认知需要。这两组数据表明了一个共同的结果:相当多的中国少年儿童没有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到读书的乐趣,许多孩子在苦学状态下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因此他们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在这个意义上,学校应当是大海,而非养鱼池,从而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和发展空间。学校应当认识到,学生是空中鹰,而非笼中鸟。
每位有正常意识的人,其主要活动都是有目的的。目的越明确、越高尚、越积极主动,学习工作起来,动力越大。

学习的目的


——新课程下对教科书的点滴认识


现在很多人认识到了,在学校里学校里学习的东西大多数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别的不说就说教科书上的内容吧,大部分真的没什么用,就是刁难人,欺负小孩子,哼哧哼哧学了十几年,就是为了考试时能倒出来,过了关就完事了。要不,为什么那么多学生高考完就烧书呢?烧书时他们一点也不觉得可惜。我没烧过书,但是我决不收藏教科书,在我的书橱里除了学生时代的工具书还留着,其余的或早或晚进了废品回收站。


那么就是说,教科书可以被称为没用的东西了?没用还学它干吗?没用学它,不等于浪费时间吗?如果这样认为那就错了,我这里说的没有用,是说教科书中的很多知识,将来在生活实际中,在事业工作中也许根本用不着,但教科书中的知识作为工具,作为学习的载体,是非常有用的,而且还是功不可没的。


使用教科书的目的其实并不是让学生吃进多少知识,懂得多少学问,而是应该让学生明白“怎样吃进知识,怎样消化知识,怎样引发探索”。教科书中的东西让学生看、练、考,目的都不是让学生得到知识,而是让孩子亲历收获知识的过程,体验形成技能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最重要的,是使用教科书的本质目的,也是教育的目的。


知识浩如烟海,要学习的知识太多。就算你用百倍的精力去学,也不可能万事皆通。既然有永远学不完的知识,那么一个人最根本的问题就不是知识的容量的问题,而是学习的能力问题了。


使用教科书打基础实际指的是“学习能力基础”而不是什么“知识基础”。试想有两个人,一个初中毕业,一个高中毕业。前者学习能力强,善于钻研,掌握新知的能力强。而后者,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极弱,又不善于学习。你觉得那一个有实力更有潜力呢?在学校里努力提高能力,将来到社会到工作中,才会有超强的学习和吸纳能力,才能适应需要,才能创造新的价值。


明白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教材上的知识对将来为什么没有太大的用处,教本的用途主要其实就是那么一个模型一个让人摆弄的东西,摆弄次数多了,把一个陌生的东西通过各个角度研究,使它成为熟悉的内容,知道再遇到该怎样去解决,这就转化成了技能。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对教科书,对学习的目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白了教科书的本质,明白了学习的目的,才能正确地使用教科书,把学生引向正确的学习之路。那些站在教科书误区的老师们,该醒醒啦,别真把教科书变成了没用的东西了!


从小学到大学,上了十多年的学,成绩总体上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但其间也有一些起伏,依着“勤能补拙”这句话,很快成绩又上升了。这期间,从没仔细想过该怎样学习及要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总觉得自己从懂事起就上学了,学习经验一大堆,根本不需要什么科学学习方法,现在才知道狭隘的学习经验蒙蔽了我的双眼,致使学习效果一直不怎么显著,学习效率也不高。直到接触了学习理论与实践这门课,才发觉自己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科学,没有深切的了解自己,缺少团体合作精神,不善与人交流等等问题。为了解决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我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计划。

一.真真切切的了解自己。

分析自己的学习个性,找出自身存在哪些优势和劣势,找到适合自己学习个性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了解学习,学会学习,认清教育与学习的关系。

要学会怎样学习,要培养高的学习能力,变革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吸收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现代教育存在的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总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要从理念上认识到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过去知识经验的学习,有些已经过时滞后的知识, 不学也罢,要全身心的紧跟社会的发展潮流,学习有用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有能力服务于社会;要密切注意观察社会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做到这些,我制订了以下计划:

一 学习不局限于老师课堂讲授的知识,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向广博而又纵深方向发展。

二 学好英语,掌握多一些计算机知识。真切了解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用,不是为了过级或拿文凭。步入信息时代,经济、信息全球化,网络化,掌握英语与计算机是适应未来社会必不可少的知识。同时制作自己的网站。

三 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自主学习,不能事事依赖别人;在集体工作活动中,努力培养团体合作精神,锻炼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四 制订一个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严格遵守,定期检查遵守的情况。

三.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及评价自我的学习情况。

摒弃对人对己两个标准的错误理念。在生活学习中,善于发现并学习他人的优点,找出、剔除自身的缺点。抓住学习效率这个关键点,把学习效率这个标准运用到整个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的评价中。

四.既学习技术,又要培养一定的人文修养,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给自己一个宽松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找到切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发展模式。尤其注意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五.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一 在学习生活中,不管事大事小,要虚心地向未知领域开拓学习。

二 戒掉懒惰的坏习惯,真正理解学习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三 切忌骄傲自满,要认识到学无止境。

六.按学习论的指导,分阶段分层次学习。

总之,一句话,要逐渐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初中的酸甜苦辣作文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7-12-15 4:20:00 发布人:lsy1chj2wdh3

时间过的真快啊,转眼间开学已经半个多月了,回忆这段的学习情况,真的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 ,每天的作业像一块沉重的大石头一样,做到12点才完成,压的我喘不过气来。周末还不能好好的休息,要去学校参加奥英培训班,星期天还要去学新概念,说实话,过的真的很累。不过话又说回来,自己觉得还挺充实,挺开心。也许这就是我吧,因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又能算的了什么呢?这只是前进路上的第一步。经常听妈妈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虽然初中的生活很苦,学习很累,但是只要想想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我的全身就充满了力量,浑身就有使不完劲。

刚开学不久,我有幸当了语文课代表,心中又喜又担心,喜的是老师对我的信任,让我充满了感激。担心的是每天作业收不齐,恐怕老师生气,还有就是恐怕我做的不够好,辜负了老师对我的信任。

在开学至今,我已经基本上适应了这种酸甜苦辣的生活。我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一定会越走越好。

一、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它提出的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义。
又如《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淋漓尽致。《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弟子规》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
其他的如《童蒙须知》、《孝经》、《礼记》、《颜氏家训》等一系列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小学生系统地直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国学经典的道德意义分析
(一)国学经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能力较强,而其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及早让儿童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即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虽然他们这时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他们会逐渐加强对经典的理解,经典遂成为他一生开智、受益、励志、成长的源泉。
(二)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的核心价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当下,一些机构利用社会、家长的认识误区,打着培养小神童、小天才的旗号引人眼球,实则为赚取千金万金的学费。这种拔苗助长、把教育当成商业、产业来做的结果,误导了儿童发展。
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大语文之根基,培养文化气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感悟圣贤文明,通晓启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养,培养儒雅风范,明白做人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质。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让国学经典点点滴滴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当中,让孩子们得到一种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至关重要。

摘要:
我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在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尝试: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作文教学中凸显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绽放美丽。
关键词:传承 民族 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四大发明、中国画、昆曲、中国功夫、京剧、皮影戏、古代音乐等,那2008名演员表演的开场戏《击缶而歌》,更是向世人展现了中国最古老的迎接贵宾的喜庆仪式,表达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蕴,震撼了在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中国,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轮新的汉语热在世界掀起。  
我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概括起来包括五方面内容: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指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借着这次“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东风,我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尝试,现就我的几点尝试谈谈感受。  
一、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  
古诗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聚了我们民族太多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作为语文老师,要把古诗文作为塑造学生的优秀素材,最大限度地弘扬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诗词教学中,注意整合吟咏自然山水的篇章,教会学生审美,在优美的文字与意境中吸取文化精髓。  
一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再现诗词画面,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绘出一幅“游子羁旅图”,单凭想象,对于多数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如果借用多媒体就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鲜活的古代生活画面,从而理解诗歌是意象和意境的浓缩和升华。这样不仅理解了这首诗,还能触类旁通,比如在描写花树时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看到柳树时,吟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心情畅快时,感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些形象性的体验,既让学生们感受到古典诗词的诗境之美,又能把传统的内容与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积淀传统文化,吸收经典营养。如每天五分钟的诗朗诵展示,一个学期,人人有展示的机会,人人有参与的意识,同时又是一种积累;每学期一次诗文朗诵比赛;每学期一册诗文成果展(摘录笔记、分类搜集、诗词鉴赏、背诵心得等。多半是全班或小组合作)。  
三是精心组织文言文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廉者的“不受嗟来之食”,核舟人的高超技艺……这些优美的篇章里,我们看到了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而这些需要我们教师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文言文教学中,民族文化的精髓并非都是学生能自行体会到的,教师要利用文本材料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抓好课前预习,课堂学习探究,课后总结延伸等环节,让学生完成文本材料的初步感知——整体把握——深层理解的过程。  
诸葛亮的“智”是每个学生都知道的,但他的高尚情操却并不为所有人赞同,对这方面的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下面我以《出师表》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通过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完成这一过程。
课前预习初步感知:教学前,安排学生小组合作,了解诸葛亮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生活经历,历史上对诸葛亮功过是非的评价。让学生对文本人物有基本的了解。小组合作的形式既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又使学生的认知面尽可能扩大。为课堂上对文本内容的讨论探究打下了基础。
课堂学习探究整体把握:在每个学生都对文本人物诸葛亮的基本情况有了较为全面了解之后,课堂的学习探究就显现出参与的广度、深度和独特的角度。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兴趣,就能克服文言语言障碍,追问诸葛亮之所以对刘禅提出三大建议的原因,从而体会到诸葛亮对于刘备、对于蜀国的一片忠心。
课后总结延伸深层理解:三国之中,蜀国最弱;三国风云人物,诸葛亮最名垂千古。是什么原因使诸葛亮坚持留在蜀国,帮助昏庸的后主“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呢?刘备又为什么有“白帝城托孤”呢?此时,让学生以刘备的口吻写一篇托孤辞,让学生通过写作进一步把握人物高尚的精神境界:欲报知遇之恩有感恩之德;定要兴复汉室有慨然大志;尽力辅佐后主刘禅有以国家利益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
以上三个环节,相信能让学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作文教学中凸显传统文化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现任课本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还是校本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可以看作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升华,都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阵地,同时也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热情,以实际行动传播传统文化,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一年一度对七年级新生开展的“感恩”主题活动,就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其良好品格和高尚情操。  
第一、二周,“感恩老师”,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尊师传统,了 解 老师的职业特征,引导他们写师生故事,给老师写祝福语,使学生学会感恩,尊重老师,加深师生感情。  
第三、四周,“感恩父母”,回味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艰辛,体味父母对我们的深情,为父母送一张感恩卡,向父母说一声“谢谢”,为父母道一声“辛苦”,给父母送一句温馨的祝福,让父母收获一份幸福的感动。  
第五、六周,“感恩同学”,要求每个学生为同学为班级做一件好事,并把它写下来,使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第七、八周,“感恩社会”,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活动,发现、体验社会对自己的关爱,抒发内心感受,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九、十周,“感谢文化”,与其他教研组联合开展讲座、竞赛等多形式的活动,了解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如书画比赛,影展,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营造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让师生在审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走进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文道德素养。  
总之,我们要利用好综合性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凸显传统文化的作用。  
三、在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角度学习传统文化,积累知识,提高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将传统文化中的多种形式以你如教学。  
语文教学与成语结合。成语经历了几千年的筛选,大多数承载着社会文化,遇有极强的生命力,许多成语还保留了文言意义,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文言知识。传统的成语,既学习字形,运用成语,又增加作文文采,还能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知道一些文学典故,更能带动名句名篇的背诵。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形式进行成语接龙,数字叠塔,师生姓名镶嵌,历史故事串联等,收效颇丰。  
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形式结合。比如教学《故乡》一课,我们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文章主旨,都离不开一个“变”字,闰土的变,杨二嫂的变,我的变。在引导形式找变时,我们引入了对联的学习方式。  
比如闰土外貌的变化,我给出上联:“银项圈圆实手是小英雄”,学生对出下联:“破毡帽树皮手像木偶人”。对于杨二嫂,学生拟出了很多下联,如:“安分守己勤劳能干人称豆腐西施,尖酸刻薄市侩贪财活脱细脚圆规”。  
这样的形式,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经过传统文化的积淀与熏染,学生定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将得以发扬光大。  


在话题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哪些方面的指导
三、写作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写作“量”的积累,然后促成“质”的飞跃 写作教学中要始终以“激励学生写”为首务,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勤于动笔,乐于动笔,因为写作的量与写作的质是想辅相成的,“量”是“质”的积累,“质”是“量”的提升。“量”能出习惯,“量”中蕴能力,出技巧。为了完成写作“量”的积累,我每...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比如:在设计一次写作教学时,作业提前一周布置,教学时我将教学活动置身于背诵课文的现实情境中,学生能流利背诵,兴趣自然浓厚,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情境,为后面学生体验由快乐变成紧张、害怕这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1、先让学生背诵几篇熟悉的课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2、接着要求学生背诵课文《xxx》。由于教材...

《扮靓你的作文语言》教学设计
母老鼠担任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庄词谐用) 父母为了我的学习,给我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庄词谐用)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用幽默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

生植物描写作文教学
4、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教工等环节。 教学目的: 1、通过本次作文课的练习,让学生们基本掌握写植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按顺序,认真仔细观察的习惯。 3、能围绕自己喜爱的一种植物,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的文章。 学情分析: 学生搜集资...

景物描写作文指导课堂实录
将最美好最难忘的人、事、景、物记录下来;第三,通过写作文提高自己的情操,培养品德.不喜欢写的原因也有三点:第一,没有内容,没词可写;第二,缺少方法.那么多内容不知怎么写;第三,态度问题,嫌麻烦,遇到困难,心情不好就不爱写.我们把喜欢写作文.不喜欢写作文的原因归纳出来后,还要请同学们思考:你们写作文时...

教人写作文的应用
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 平时有条件...

教学相长这篇作文,应该是怎样,描写的呢!
第二方面,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时候会忽略知识的探究,所谓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比如上面的例子中,我只知将自己的答案传授与学生,却没想到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发生了矛盾,产生了碰撞,令他们引起了抵触的思想。他们无法理解这样的答案,而教师也无法给以完整而正确的解释,...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作文的快乐
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习惯于树立“意义”的灯塔让儿童仰望,把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异变成为毫无生气的技能训练,这样的习作教学必然索然无味。着名作家王旭峰说:“儿童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天使在说话。”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表达,肯定、欣赏他们的“童言”,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真实生活,不要让生动的“童言”...

语文小课题写作文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2、写作教学论写作理论为习作起步阶段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佐证。写作理论告...

场面描写作文指导课评课
如作为作文来讲描写是较为空洞的。应该加大对师生精神面貌的描写,而不应将重点放在领导的讲话内容上。 说得不当之处请见谅!【语文陈老师】 4.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场面描写习作讲评 今天下午 , 在学校里传来的不是琅琅的读书声 , 而是一浪高过一浪的加油声 , 原来这时操场上正 在举行“六一”拔河比赛。 “...

美溪区19833627176: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
卞质复方: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结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传 统化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在教学中去发现、开采、渗透.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渗透一些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尚品格的形成、鉴赏能力的 提高都有帮助,更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本文简要介绍了传统文化的概 念及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并结合教材内容及课堂教学实际,论述了小学语文 教学中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传播并积淀传统文化,以书法 教育为契机渗透传统文化观念等优化策略渗透传统文化.

美溪区19833627176: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 -
卞质复方: 一、深入挖掘教材,感受传统文化精髓二、营造课堂文化氛围,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三、充分利用古诗文教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四、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汉民族文化五、加强书法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美溪区19833627176: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设计 -
卞质复方: 首先,确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语文课堂.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而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满生命、锻造生命的乐园.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教...

美溪区19833627176: 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
卞质复方: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明的源泉,其中的道德体系和人文底蕴是民族的瑰宝.因此,一定要在小学时期运用合适的方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美溪区19833627176: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
卞质复方: 如,端午节到来之际,让学生搜集资料,介绍端午节的来历,摘选屈原诗歌诵读,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追求真理、奋发学习的精神;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学习先烈们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迎新春活动,学生自带笔墨纸张,为学校或班级、家庭写一副春联……这样可以把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思维自然地融入到传统节日之中,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美溪区19833627176: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
卞质复方: 渗透式的.就是在相关课文教学时,穿插相关民族文化. 专题式的.有意识的根据教学需要,开展专题式的民族文化教育. 活动式的.根据重大节日或者主题教育的需要,特别开展民族文化教育. 蜻蜓点水式的.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有意识的穿插相关民族文化.和第一条比较相近,但是,涉及的文化,可能就是只言片语式的.但是,从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理念来看,不怕少,只怕不顾及.

美溪区19833627176: 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 -
卞质复方: 首先教师得热爱历史和故事,在课内的基础上自行在生活中多阅览,然后在课堂上凡讲到典故、文化都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讲出一个贴合历史的故事,让学生充满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美溪区19833627176: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
卞质复方: 深化传统文本情感,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度 正所谓“文以载道”,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

美溪区19833627176: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
卞质复方: 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机会,适时给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从古代的名人故事,古人的励志名言,古代的诗词;到各种文化专题,象酒文化,莲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家乡的风俗习惯、节日习俗,家乡的方言,家乡的特产,家乡的名胜古迹等等.我们的教学涉及面越广,对于学生的知识面的开拓越有帮助,而这些知识的渗透,对学生的影响往往不是一次两次考试能体现的,他的影响力可能会造福孩子的一生.

美溪区19833627176: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传统文化23 -
卞质复方: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可以再讲课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小故事、典故,多介绍一些传统文化的意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只要学生有了兴趣,会自觉学习的.谢谢,望采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