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篇的孔子及论语介绍

作者&投稿:登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雍也篇的介绍~

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 本篇共包括30章。本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原文】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评析】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天子、诸侯和官员听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所以这里孔子是说可以让冉雍去从政做官治理国家。在《先进》篇里,孔子将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学科“德行”之内,认为他已经具备为官的基本条件。这是孔子实行他的“学而优则仕”这一教育方针的典型事例。【原文】仲弓问子桑伯子①。子曰:“可也,简②。”仲弓曰:“居敬③而行简④,以临⑤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⑥大⑦简乎?”子曰:“雍之言然。”【注释】①子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②简:简要,不烦琐。③居敬:为人严肃认真,依礼严格要求自己。④行简:指推行政事简而不繁。⑤临:面临、面对。此处有“治理”的意思。⑥无乃:岂不是。⑦大:同“太”。【译文】仲弓问孔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评析】孔子主张办事简明扼要,不烦琐,不拖拉,果断利落。不过,任何事情都不可太过分。如果在办事时,一味追求简要,却马马虎虎,就有些不够妥当了。所以,孔子听完仲弓的话以后,认为仲弓说得很有道理。【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①,不贰过②,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则亡④,未闻好学者也。”【注释】①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②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③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④亡:同“无”。【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评析】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原文】子华①使于齐,冉子②为其母请粟③。子曰:“与之釜④。”请益。曰:“与之庾⑤。”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注释】①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2岁。②冉子:冉有,在《论语》中被孔子弟子称为“子”的只有四五个人,冉有即其中之一。③粟:在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做米;粟字单用时,就是指米了。④釜(fǔ):古代量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⑤庾(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译文】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斗。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评析】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认为,周济的只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种思想符合于人道主义。【原文】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注释】①原思:孔子弟子原宪,字子思。②之:用法同“其”,他的,指孔子而言。③邻里乡党:古代地方单位的名称,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译文】原思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他不肯受。孔子道:“别推辞,有多的,给你地方上(的穷人)吧!”【原文】子谓仲弓,曰:“犁牛①之子骍且角②。虽欲勿用③,山川④其舍诸⑤?”【注释】①犁牛:牛。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牛代替,系红毛长角,单独饲养的。②骍(xīnɡ)且角: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③用:用于祭祀。④山川:山川之神。此喻上层统治者。⑤其舍诸:其,有“怎么会”的意思。舍,舍弃。诸,“之乎”二字的合音。【译文】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评析】孔子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反映了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任人唯亲的主张。【原文】子曰:“回也,其心三月①不违仁,其余则日月②至焉而已矣。”【注释】①三月:指较长的时间。②日月:指较短的时间。【译文】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评析】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将“仁”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与言论当中。所以,孔子赞扬他“三月不违仁”,而别的学生“则日月至焉而已”。【原文】季康子①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②,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③,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④,于从政乎何有?”【注释】①季康子:他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为鲁国正卿,此时孔子正在各地游说。8年以后,孔子返回鲁国,冉求正在帮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孔子于是对此三人做出了评价。②果:果断、决断。③达:通达、顺畅。④艺:有才能技艺。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评析】端木赐、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在从事国务活动和行政事务方面,都各有其特长。孔子所培养的人才,就是要能够辅佐君主或大臣从事政治活动。在本章里,孔子对他的三个学生都给予较高评价,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原文】伯牛①有疾,子问之,自牖②执其手,曰:“亡③之,命矣夫④,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注释】①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②牖(yǒu):窗户。③亡:一作丧失解,一作死亡解。④夫:语气词,相当于“吧”。【译文】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贤哉回也。”【注释】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②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③乐:乐于学。【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原文】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译文】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评析】   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原文】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评析】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子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原文】子游为武城①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②?”曰:“有澹台灭明③者,行不由径④,非公事,未尝至于偃⑤之室也。”【注释】①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②焉尔乎:此三个字都是语助词。③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④径:小路,引申为邪路。⑤偃:言偃,即子游,这是他自称其名。【译文】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得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评析】孔子极为重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他问子游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对举贤才的重视。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都重视接纳人才,尤其是能够帮助他们治国安邦的有用之才,这是出于政治和国务活动的需要。 【原文】子曰:“不有祝鮀①之佞,而②有宋朝③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注释】①祝鮀(tuó):字子鱼,卫国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②而:这里是“与”的意思。③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左传》中曾记载他因美丽而惹起乱子的事情。【译文】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也没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原文】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译文】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其实仅是一个比喻。他所宣扬的“德治”、“礼制”,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他内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原文】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文质彬彬⑤,然后君子。”【注释】①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②文:文采,经过修饰的。③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采。④史:言辞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⑤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评析】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原文】子曰:“人之生也直,罔①之生也幸而免。”【注释】①罔:诬罔不直的人。【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评析】“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直人没有那么多坏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与此相对,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们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这只是他们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并不说明他们的不正直有什么值得效法的。【原文】樊迟问知,子曰:“务①民之义②,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注释】①务:从事、致力于。②义:道德。【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评析】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他还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张以卜筮向鬼神问吉凶。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作用的。【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译文】孔子说:“聪明人的爱好像流水一样善变,智谋层出不穷,有仁德者的意志像山岳一样坚定,巍然屹立;聪明人勇于实践,有仁德者静思默运。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 《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 非他莫属.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浅见】古之注者皆论仁智之分,则不能得其要也,亦非中庸之道。夫智者向仁,仁者本乎智,本不可分。子以水比智,以山比仁,则知山水之不可分也。山无水则无生,水无山则死。故仁智者则处必依山靠水,安则静,行则动,心中无碍则安,安有好则乐,乐则寿。是谓仁智者乐山水,亦动亦静,乐且寿。 【原文】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译文】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评析】本章里,孔子提出了“道”的范畴。此处所讲的“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早,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家。与齐国相比,鲁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无限眷恋之情。【原文】子曰:“觚①不觚,觚哉?觚哉?”【注释】①觚(ɡ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译文】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评析】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副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让人不能容忍的。【浅见】此乃子以物喻世。觚,二升之酒器,上圆下方,时或人改之,如此则不能称觚也。是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世道不兴,而引子之叹也。世人当各司其职,安守本分,则名正言顺,天下安矣。此语至极则如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非真不为也,乃为此则不安分矣。要之,当得其大义。【原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①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②也,不可陷③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注释】①仁:这里指有仁德的人。②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③陷:陷入。【译文】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评析】宰我所问的这个问题的确是比较尖锐的。“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对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他认为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只要到井边寻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这就为君子不诚心救人找到这样一个借口。这恐怕与他一贯倡导的“见义不为非君子”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了。【浅见】此章诚可见子之真性情,仁智而非愚也。井有仁可从乎?从即从之于井,从之于井不能救而反陷自身,非仁也,愚也。此犹喻昏君可忠乎?忠于此君则失大道于天下,非忠也,愚也。故子曰君子可逝不可陷,因君子智而可察也;可欺不可罔,因君子仁且智也。被欺而逝乃仁,不罔不陷乃智也。而唯其不罔不陷,乃可行于大道。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雍也篇原文及翻译
雍也篇原文及翻译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哪些癌症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柒叶48 2022-11-21 · 超过2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263 采纳率:70% 帮助的人:433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原文】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他的才能可以...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及翻译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他的才能可以治理一个国家。”【原文】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译文】冉雍问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

论语雍也篇
雍也篇共三十章,有数章讲到颜回,孔子对其评价颇高。另外还讲了“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的思想,以及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必在汶上矣。” 是什么意思。_百 ...
意思是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帮我推辞吧!如果再有人来找我时,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出自——春秋战国孔子及弟子《论语·雍也篇》。原文: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译文:季氏派人通知闵子骞,让他当季氏...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出自哪?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雍也篇》。释义: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喜爱水。原文节选: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白话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啥意思
这句话意思是只有质朴和文饰配合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出处《论语·雍也》,原句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白话文翻译: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注释】(1) 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2) 文...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是什么意思
意思: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出自:春秋·孔子及弟子《论语·雍也》原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翻译: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成语:箪食瓢饮 读音:dān ...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什么意思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出处:春秋·孔子《论语·雍也篇》原文节选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翻译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

村长评析《论语》之雍也篇第六
孔子的慧眼与哲思:《论语·雍也篇》解读 孔子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对弟子冉雍的品德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的道德修养和行政才能兼备,强调品德与社会科学的交融,虽然早期的教育可能侧重于前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的重要性并驾齐驱。孔子赞赏的不仅仅是办事的效率,他更看重的是做事的用心与严谨。

翻译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出自:《论语•雍也》原文选段: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丹徒区19568833645: 论语雍也的意思 -
骑蒋阿莫: 简介 论语雍也共包括30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敬鬼神而远之”;“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本...

丹徒区19568833645: 论语雍也篇 -
骑蒋阿莫: 雍也篇共三十章,有数章讲到颜回,孔子对其评价颇高.另外还讲了“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的思想,以及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丹徒区19568833645: 孔子介绍 -
骑蒋阿莫: 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家中排行第二.是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古文献整理家——相传曾修《诗》《书》,订《礼...

丹徒区19568833645: 论语雍也篇第十七章表达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
骑蒋阿莫:[答案] 【原文】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其实仅是一个比喻.他所宣扬的“德治”、“礼制”,在当时...

丹徒区19568833645: 《论语.雍也》的内容 -
骑蒋阿莫: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6.1)6.2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不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6.2)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

丹徒区19568833645: 《论语》原文及翻译 -
骑蒋阿莫: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翻译: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

丹徒区19568833645: 孔子论语及故事 -
骑蒋阿莫: 1)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说:“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一听,做到这四个字就能当君子了?不会这么简单吧?于是又追问,说...

丹徒区19568833645: 在(论语《雍也》)中. 孔子认为“仁者”应具有什么特点? -
骑蒋阿莫:[答案] 《论语·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丹徒区19568833645: 〈论语〉背景介绍赏析 -
骑蒋阿莫: ” 孔子称学生从来直呼其名;冉有.' 《坊记》的著作年代虽然还不能确定.又有基本上是重复只是详略不同的.《论语》一书:“直言曰言,先见于《学而篇第一》,先见于《雍也篇第六》,于人何所不容.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

丹徒区19568833645: 《论语·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
骑蒋阿莫: 出自《论语·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意思是: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让别人立足;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 也就是说,自己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自己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 在自己谋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发展,不能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了他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