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钱文忠说完全按照三字经,弟子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90%到社会上都是会吃亏的。。

作者&投稿:友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钱文忠说完全按照三字经、弟子规培养出来的孩子,90%到社会上都是吃亏的。。~

那只是代表他个人的意见吧!
到底什么叫做吃亏呢,到底又什么叫做占便宜,这个东西本来就不好界定!
怎么说呢?有一本书叫《第五项修炼》,作者叫,彼得圣吉,是企业管理方面的,这本书的理念非常棒,世界500强的企业有40%在使用,知道这本书理念,源自于哪里吗?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节选一段,彼得圣吉。在他的新作“《修炼的轨迹》,领导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里面谈到的话:在我的工作中,有一个观念曾引导我,那就是,比较古老的通常也是比较好的。一个观念若存在了几千年,它必定已经经过许多考验。这是个很好的指标,证明它具备真正的优点。如今,我们只看到新事物,这种态度往往会误导我们,让我们重视新奇甚于本质。’” “由于古老事物失去了价值,老年人从我们中间消失。”约瑟夫说:“专业科技技能取代了智慧,老化被视为活力与青春大幅消融,走入衰老与颓败。”他皱起眉头:“这些转变让人类福祉与社会稳定付出无法估量的代价。”
彼德圣吉的老师是中国的国学大师南怀瑾!他还在书中谈到,新时代的企业家,或领袖,最需要的就是儒家这种古老的智慧和内在修养!!
而且圣吉,也谈到,希望在全世界弘扬中国传统的文化,因为人们需要它!

要知道,企业家,企业领袖,那都是和什么样的人都有接触,如果学儒家的学问,道德的修养真的那么没用,随便被人干掉,我想这个管理大师不会写这些没用的东西!
而且,如果真没有用,他的理念谁接受?我们中国人,自己不了解自己的文化!
如果连做企业的人用他还可以把企业做好,我想一般人学这些应该没错吧??

李嘉诚先生,是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从小就学习儒家的学问,并且可以身体力行!
李嘉诚年轻的时候,帮别人做业务,业绩做到最好,也发展了非常多的客户!他后来想离开这家公司,但是觉得老板给他工作的机会,对他有恩,所以他给辞职的时候给过去的老板说,我离职出去还是和你干同一个行业,但是我不会带走一个在这家公司发展的客户!一定从其他的渠道发展!
后来他辞职以后,真的没有带走原来一个人客户!
这难道不是仁义礼智信吗??
(那按照现在的人来说,离开原来的公司最好是能带什么带什么!)
李嘉诚先生走后,难道生意就损失了吗?他重新开发新的市场,同样做得很好,而且 原来认识他的人,知道他那么可靠,为人那么好,都很愿意和他合作!
就是现在很多人听到李嘉诚名字,都会发自内心的赞叹!
李嘉诚先生,也教给自己的儿子,要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道德修养,来提高自己!
李嘉诚经商那么多年,华人首富,他也是学的儒家文化开始,后来他还学习佛家文化!
他也讲道德修养,人们都很佩服他,不是因为他的钱,而是他的修养!
他也没有被人家随便就干掉啊!
如果儒家的文化,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和礼仪,可以让李老先生从一无所有开始,做那么大的事业!我想一般人没那么高要求,就想好好生活一下,应该也没问题了吧?

要知道,不管是儒家,或是佛家,中国自古有两种人,一种是搞理论研究得,一种是实际拿来运用的!搞理论研究的就像画地图的,中国地图都画得出来!但是实践者就像亲自旅游的旅游家!那画地图的,地图画得再好,也无法知道具体身临其境是什么样!
同样,会背诵菜谱的人,不代表他懂得做菜!
看过太极拳图谱的人,就是记得再熟,没有真打过那也是两码事!

如果一个会画地图的人,因为地图画得好,而他又没实际去走过,就说去旅游没意思!
如果一个人会背菜谱,而他又没做过这个菜,他就说菜不好吃!
太极拳图谱记得很熟的人,他就根据太极拳的图谱来分析这个不可能健身,而他自己可能根本就没打过太极!
你说这种论断,会不会太偏颇了?

传统文化也一样,钱教授理论很丰富,但是他自己都说,他自己无法实践到弟子规或者三字经当中的要求,可见他的理论偏重于实践更多!
所以,他讲90%的学传统文化的人会被别人干掉,也是从他的理论出发吧!

实践者的例子,就不再举啦,太多太多了!
传统文化教我们仁义道德理智,可并没有教我们变得愚蠢,要知道传统文化注重的是智慧!智慧就代表可以有通融,圆融,不是死死板板的不能变化!即使是忠义,仁义,都是有智慧的,不是盲目死板,陷入一些条条框框,那是完全错解了传统文化的内在核心!
这个只要深入实践的人都能明白,传统文化的东西,并不是死板的!
只注重于理论的人,可能就只看到了一些表面的条条框框,而缺乏内在深入的实践,不能明了真实的东西!

我个人也学习并实践这方面,我不敢说我多懂,但是可以谈谈我个人的感受!
我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化,一开始就是在抓最核心的地方,包括三字经,弟子规都是一样!然后在核心里面不断的延伸出来,这就好像是种花种树,播种一样!
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可能孩子不懂,可能刚刚开始,他们用不上,就正如播种,刚刚开始种下种子去没有发芽一样!但是往后会随着不断的成长,慢慢变成参天大树!也就是说,他终身都有用,而且会随着实践,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越用效果越好!
未来家庭的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事业等等的问题,这个种子当中都有的!

而其他的学问不是这样,其他的学问是学过久丢了,学过就丢了!很多大学生现在都是学了10多年,就我学计算机的,现在不干计算机,过去学那些都通通没用!即使是我干计算机,计算机的知识也只能帮我搞好技术!他能教会我如何经营家庭,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和别人相处吗?要谈智慧那就更没有了!

所以,投资小时候,来好好的学习这些经典很值得啊!
南怀瑾大师也说,小时候他们被书,都不知道干什么,等慢慢长大了,就感谢老师过去让他们背这些,因为这些人生当中可以用上!
所以,看待传统文化,三字经,弟子规,我个人认为更应该用,参天大树的发展去看待!而不仅仅是考虑,学这个能不能赚到钱!因为学习的目的是让自己生活得更和谐,人生的和谐是整体的因素,而赚钱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人活着并不是为了去和别人战斗,如果每天都活在和别人战斗的生活状态中,这样的人,不论他能不能把别人搞定,他的人生都会很累,楼主同意我的说法吗?
所以,我们学习一门学问,更不能看他是不是能把别人搞定,因为这个想法和动机本来就是错误的,本来就不会给自己给别人带来好处的!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国学教育。校园“国学热”持续高温,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学进课堂”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成了一种普遍做法,但具体该怎么进课堂?却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与理念。随着各地中小学有关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推广开展,这个话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争论。

  不久前,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向学生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等,将这种关注与争论推向了新的高潮。记者由此对我省部分小学的国学教育开展情况作了调查,经验、教训、困惑、建议,受访的学校、家长、学生各抒己见……

  共识:

  现代的孩子应该学点“国学”

  成立于2005年的郑州市二七区春晖小学,建校伊始将“国学”教育定位为自己的办学特色。校长胡建玲说,当年“拍板”时还真下了点决心,也听到了些不同的声音与质疑。

  5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国学教育、引进国学教育。“国学进课堂”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成了一种普遍做法,校园“国学热”持续高温,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在专家、学者的眼中,“国学”是一门浩瀚、高深的学问。而在广大校长、家长眼中,他们所说的“国学”,更多的是特指中华文化的传统经典。被提及最多的,是小学生即可涉猎的启蒙读物《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还有《笠翁对韵》、《论语》、《大学》……

  漯河市实验小学副校长田平认为,学“国学”可以育人、启智,并能从诵读中感受到中华传统经典的魅力与博大精深。

  漯河市受降路小学校长赵文清认为,学“国学”可以提升孩子们的道德素养、丰厚他们的人文素养,还有提高记忆力的“额外”功效。

  受访的家长、孩子们,也对学“国学”表示出了一致的认可与响应。春晖小学前不久作了一个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家长支持学校继续开展国学教育。

  郑州市的某小学生家长李姗说,现时期对孩子的“诱惑”太多了,“独二代”的成长环境又存在诸多问题,学“国学”可以修正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还可以让孩子“沉下心”来,对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性格养成都有很大帮助。

  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先生告诉记者,他觉得,现代的孩子都该学点国学:“以前的学校教育对国学重视不够,一段时间国学教育甚至出现了断层和缺失。现在与国际接轨就更不应忘记自己的‘根’。”

  他认为,学“国学”的目的除了上述校长、家长提到的,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学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在弘扬中整合创新”。

  争议:

  “国学”该怎么进课堂

  虽然“国学进课堂”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国学到底该怎么进课堂,却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与理念。

  近两年,随着各地中小学有关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推广开展,这个话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争论。

  热议或者说是争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争议一:学“国学”应该读“原著”还是“删节版”?

  去年年底,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向学生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因为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而湖北省也有部分学校专门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然后重新编排后再发给学生学习。

  消息刊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广大网民在网上展开了激烈论战,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校长对此“不敢苟同”。

  郑州市众意路小学校长马靖表示,读经典就该读“原汁原味”的。至于何谓糟粕与精华,应该交由学生来判别,学校的工作是“引导”而非硬生生地将原著删节、涂改。

  胡建玲也认为,孩子学“国学”在记忆时应保证传统经典的完整性,而在实践中,当然要有所甄别。

  家长郭晓玲认为,传统经典因为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认识水平等,有糟粕和落后的一面很正常,学经典应该与时俱进,关键在引导和教给孩子看问题的方法,而“禁止”绝对不是个好办法――

  “一方面,现在的孩子都很有主见,不要低估了他们的辨别力;另一方面,如今的信息很发达,如果孩子们以后接触到了完整版的经典读物,会对已成型的认识造成冲击甚至颠覆,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争议二:学“国学”学的是什么?

  校园“国学”风越刮越热,一些天价“国学”班应声出笼,有的民办学校甚至将“国学”作为自己的主要教材开设,在学习中则要求孩子穿古衣、戴古帽、行古礼。

  以在《百家讲坛》上讲解《弟子规》闻名的钱文忠,曾在公开场合表达过他的忧虑:全按《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会吃亏的。

  由此引出一个话题:“国学”该怎样与现代社会、现代孩子“接轨”?

  胡建玲认为,这是一个学习理念问题。去年圣诞节前夕,他们学校热热闹闹地排演圣诞节目、给孩子们发圣诞帽,有人质疑:你们的办学特色不是“国学”吗,怎么过洋人的节?她回答,任何一种现代化的学校都应该做到兼收并蓄,不会把孩子禁锢到一种理念上,也不该在孩子的成长中加上人为的条框。

  基于这种理念,胡建玲认为,学“国学”应该学习几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基本的做人道理、行事规范,汲取其中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与文章精粹,这是古今相通、永远不会过时的。以《弟子规》为例,学《弟子规》重在“践行”,而践行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批判地继承,而不能拘泥于教条,更不能将其“神化”,生搬硬套到现代社会。

  争议三:学“国学”会不会增加学习负担?

  郑州市聚源路小学已经开展了四年“国学”教育。该校校长助理丁倩认为,学“国学”会不会增加学习负担,学习内容和方法很重要。

  虽然该校有专门的“国学”课,但“国学”并未列入正式的考试项目中,也没有苛刻的背诵作业与标准,目的就是为了不增加学生负担,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国学”的魅力。

  在“国学”教育开展较早的学校,“寓教于乐”正在成为他们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这些学校认为,学“国学”、进行中华经典诵读,都需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循序渐进,不可“一刀切”,搞统一的验收模式;更不能急功近利,逼着孩子去背经典。

  “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们要求以诵为主,不认生字,加上简单的讲解,追求的是‘潜移默化’的熏陶。每天利用晨读的时间跟着老师诵读10分钟,时间长了,自然就记住了”,丁倩说。

  现状:

  很多学校都在“摸索”中前行

  采访中记者发现,各个学校开展“国学”教育的内容、教材版本等并不相同。相关校长、老师们告诉记者,虽然有关部门要求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但另一方面,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要求。

  这种现状使得很多学校都在“摸索”中前行。

  “首先教材的选择就颇费周章”,胡建玲说。作为郑州市开展“国学”教育最早的学校之一,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只有向外省市学习,加上老师的心得,遴选出教材的内容。“现在的学校基本上都循着这样的思路选教材:低年级《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易读易记;高年级《论语》、《大学》、《中庸》等。”

  而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各种版本、各种“专家”、“学者”注释的经典充斥书市,其中对同一个字的理解、注音都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比如‘出必告’中的‘告’,就有的版本读‘gao ’,有的读‘gu’。”胡建玲说。丁倩也告诉记者,从众多版本中选择最“权威”、最“准确”又适宜学生阅读的那一本,绝对是个“脑力加体力活儿”。

  “国学”教育中遇到的另一问题是师资。大多学校的“国学”老师是由语文课老师兼任的,而这些语文老师多是80后,之前自己就很少接触过“国学”经典原著,对其中的理解也往往只知皮毛,难以谈上准确、深邃。

  聚源路小学的海彩丽老师是为数不多的专职“国学”老师之一,教授该校的“国学”课已有4年。可尽管如此,她坦承自己压力很大:“虽然以诵为主,但总要讲解一些,这时就觉得专业知识还很欠缺,怕误人子弟。”

  令海老师遗憾的是,学校间的“国学”教育横向交流很少,远形不成体系,相关的培训也几乎没有。碰到不懂的问题,她的方法一般都是翻阅大量的资料,或到网上找答案、请教老教师等。海老师时刻关注着有关“国学”教育的新闻,如果哪里有相关的大家讲座,只要条件允许,她总会跑去听,学校也支持她。

  而六年级的《论语》是语文教师出身的丁倩自己带的。她说这门课比较难教,她不敢放手给资历还年轻的老师们。而丁倩的忧虑,也是开展“国学进课堂”的很多学校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

  全按经典培养

  一到社会上就被摆平

  网友蓝天认为,现代的人们大多对《三字经》不甚了解,怎样去学,我看还得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去学,脱离了时代的背景就是学了也不会有实质的收获,再就是学了以后对现在的社会能起到什么效果,要站在大背景下去思考。如果自己的国家提倡学,而且学的研究的和运用的都不错,那世界能配合你吗?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曾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过《弟子规》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去年11月在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表示,有人问他这几年讲国学、讲《三字经》《弟子规》,你觉得最大的难处在哪里?他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如果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是吃亏的。“你把孩子按照《弟子规》那样培养成忠诚、守信、孝悌、守规矩的孩子,到社会上混混看,马上被人摆平,这是大问题啊。”钱文忠说。

  现代公民的规则和博弈

  用国学经典培养不出来

  网友克莱德漫表示,作为山东人,他认为省教育厅发这个文件肯定是有针对性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应有所创新,不一定要照搬旧俗。《三字经》是古私塾里面的必读教材,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应该发扬。但当今社会让小学生原汁原味啃读“甲骨文”,这有必要吗?现代社会的公民,要的是适应当代的规则,会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挑战权威,学会利用规则进行利益博弈,这些,《三字经》《弟子规》中有吗?

  网友爱.雪飞洋表示,作为一名70后,他上小学时没听过《弟子规》《三字经》,学校里也是一代而过,老师读了遍连意思都没有讲解。还是问爸爸妈妈才知道一点大意。

  山东提出要“取舍”

  做法很理智

  网友认为,山东省教育厅的做法是有针对性的。“我们对历史遗产的科学态度仍需要鲁迅的‘拿来主义’,先做具体分析,分清糟粕与精华,而且对精华还要结合实际,才能‘古为今用’。” 腾讯重庆市网友“怒放的生命”也认为,对于从前的东西应该有选择地吸收。此前,王蒙对当下“越古老越受推崇”的文化态度提出质疑,箭头直指部分学校要求学生穿古装诵《三字经》,认为有点走火入魔,因为重视传统文化并非要回到过去。

  青岛市网友“火线啊火线啊”表示,《三字经》等不代表国学的内涵,儒家思想并不是国学的全部。所谓国学,其实就是古代文化思想的现代传承。如果对国学的理解偏重于完全继承儒家的思想,那还有什么价值。山东教育厅之所以做此动作,其实就是基于对当代国学热的清醒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齐鲁有孔子,孔孟之道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山东教育厅并不因为孔子在家门口而失去理智地去狂热炒作国学。

  《三字经》《论语》倒背如流,对其中的含义却只是一知半解。记者对省城几所小学的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发现,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对《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等国学经典都能一字不落的背下来,但对于其中词句的含义,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有网友表示,断句、通假字、生僻字词、辞章结构、文化背景等影响了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有的也正在被断章取义。

  有的孩子倒背如流

  内涵上都不求甚解

  九成小学生为背诵而背诵

  昨天上午,记者走访了省城三所小学,并在每所学校随机选取了5名(共15名)不同年级的学生,即兴让他们背诵《三字经》和《论语》片段,无论是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还是即将小学毕业的六年级学生,记者话音未落,大家都你争我抢地开始背诵。即使是记者随意从整篇文章中抽出一段,学生也能顺利接上下句。

  学生能把这些国学经典篇章倒背如流,那他们究竟有多少人能理解其中的含义?记者以“子不学,非所宜”为例,分别让15名小学生解释,但学生们全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这句话是啥意思。有14名学生均向记者表示,这些文章他们都是死记硬背的,老师也没要求他们理解其中的意思,只说能熟读背诵就可以了,所以他们也就没多问。只有1名五年级的学生大致说出了这句话的含义,但也是似懂非懂。

  就算讲解了孩子也吃不透

  还不如先背诵再慢慢体味

  作为槐荫区第一批推行国学经典诵读的学校,济南市光明街小学从2004年就开始进行儿童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也是全国首所孔子文化主题小学。记者了解到,书香校园,诵读经典是该校的校本课程,小学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的学生都会背诵不同的篇目,《大学》、《论语》、《中庸》、《道德经》等,但也都不是通篇背诵,学校会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到校帮忙筛选,从中挑出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让他们记忆。

  “开始时,年纪比较小的孩子们不大理解,我们教师也不求甚解,先让孩子读得朗朗上口,和儿歌一样,他们也很喜欢。但后来我们发现,往往年龄小的孩子记忆速度快,对开发智力很有好处。其实,我们并不是想把每个学生都打造成‘老学究’,让他们挨个弄懂四书五经的意思,只是想让他们了解中国的文化,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因为就算现在给学生们解释了,他们也是一知半解,这种文化底蕴需要长期的人生积淀,就像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刘示范说的,《论语》是需要人用一生去感悟的。”光明街小学一老师对记者说。

  网友直指不少

  经典被断章取义

  相濡以沫大多都知道

  谁还记得相忘于江湖?

  网友直指不少

  经典被断章取义

  一名大连的网友昨日在腾讯上连续发帖,直指很多经典早已被断章取义,且被广泛“误解”。他发问说,相濡以沫被用来形容为相依为命的一种精神,可谁还记得后面还有一句“不如相忘于江湖”?

  他在帖子上说,“以德报怨”,本意并不是让你去做“受气包”,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了我,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拿起板砖飞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他同样还指出“相濡以沫”也是一个被断章取义的典型。“相濡以沫”出自《庄子·大宗师》。在《大宗师》篇中,庄子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在婚姻靠组织介绍的年代,这句话支撑了多少性格各异,却本没有多少感情基础的夫妻一直走到了今天,相濡以沫,多好的一个榜样啊,只是当年没曾想,只是当年不知道,既然需要相濡以沫才能支撑,为什么却不干脆洒脱地放手,把自己,也把对方放开去找各自的幸福,去找各自的江湖呢?相濡以沫,这句话的全部意思,又有多少人知道呢?我们都没曾想到,除了一句相濡以沫,原来后边,还可以相忘于江湖!

  怎样读,谁来教

  这是个问题

  网友成都妈妈ANNA表示,孩子学国学,应该有一种适合孩子的方式。她说,儿子去了国学班她才知道,现在很多新兴文化,让儿子一代,甚至我们自己这代人对国学基本没什么了解,有些基础知识都弄不明白。儿子在学习班,每天除了背诵老师要求的古文,对很多知识并不了解,久而久之他便对学习国学厌倦了。后来我给儿子讲许多古代传统文化故事,比如峨眉山一些风景的传说,《宝莲灯》的动画片等,他都很感兴趣,记得也很清楚。

  有专家表示,目前多数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时,采用的是背诵法,即要求背诵经典著作中的名篇名句。这种方式最大好处是避免了教师的水平问题,因为国学教育对老师的素质要求特别高,尤其是国学涉及面非常广泛,仅仅对单一的某个方面了解还不够,老师总体上要有一定文化基础,真正成为全面型人才的老师还是少数。背诵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自己理解的内容印象也是最深刻的。但这,反过来也恰恰阻碍对经典的全面理解。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读经推广必定遇到瓶颈。

因为那东西某些句子可以学学,但是大部分都是过时的东西!被误读,误解的太多!

现在纯洁的老总没那么多,喜欢听好话


《百家讲坛》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讲师是谁?
《百家讲坛》中最令人深刻的讲师我觉得还是易中天。因为不管是从他的讲述方式来看,还是从他的渊博知识来说,他都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下面我就分别来说一说。首先易中天品三国并不是子虚乌有,而是在以历史事实为主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搞笑语言,把三国讲的是栩栩如生。因为加入自己有趣的讲述方式可以...

中国好故事有哪些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3、黄袍加身 出自《宋史·太祖本纪》宋太祖赵匡胤原为周世宗手下的都点检,周世宗死后...

三字经的道理是什么
而“读史者,考实录; 通古今,若亲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聪明加勤奋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妈妈告诉我,聪明是天生的,是自己所无法改变的,但是勤奋是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创造的.所谓勤奋,就是要不怕困难,不怕吃苦,按老师和父母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我平时做得还很不够,今后我要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学习,成为一...

三字经作文
想开头,思顺序;明重点,具体叙;线索明,思路清;巧过渡,会照应;时间变,按顺序;地点变,合事理;首和尾...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三字经》通俗易懂,是自宋朝以来历代对儿童的...三字经还讲了从伏羲到元朝的历史间发生的很多故事,我非常喜欢,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发人深思,建议小朋友...

《百家讲坛》开播以来所有节目列表
03从《说笑》看钱钟书的幽默-孔庆东 《王国维》系列(共四集)01叶嘉莹评点王国维的悲观人生-叶嘉莹 02叶嘉莹评点《红楼梦评论》-叶嘉莹 03叶嘉莹评赏南唐二主词-叶嘉莹 04王国维的学术三境界-姚淦铭 《引雅入俗张恨水》系列(共五集)01与三结缘的张恨水-袁进 02《啼笑姻缘》的爱情三模式 -...

李世民是什么族?
依二十四史中记载,李世民的父系是汉民族,是西凉武昭王李暠的直系后裔,他的曾祖李虎是西魏北周开国功臣,李虎的儿子李昺被封唐国公娶了鲜卑人独孤信的女儿(就是李世民的奶奶),李昺的儿子就是李渊了,娶的老婆(李世民的妈)是鲜卑贵族窦氏,窦氏生了李世民。所以若单说父系李世民是汉民族,若以...

大梵天王是做什么的?
大梵天是印度神话中世界万物的创造者,他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盘古。印度神话认为,他从金蛋中破壳而出,蛋壳分为两半,变成天和地。他又从自己的心、手、脚中生出十个儿子(也有说七个或二十一个),连妻子文艺女神也是从大拇指上生出来的。大梵天因此被称为“生主”。他的子孙又分别生出天神、凡人...

蒲县13816701148: 为什么钱文忠说完全按照三字经、弟子规培养出来的孩子,90%到社会上都是吃亏的. -
毛些果复:[答案] 中国人的语言艺术就是说话说三分,我们不要只听这些,一定要理解那七分才行;兄弟. 姓钱的说的意思:光作善人是要吃亏的,但怎样不吃亏他没说,所以借楼上一位仁兄的话: 看看“厚黑学”就明白了. 总之老钱没说的就是:做人要按三字经、弟...

蒲县13816701148: 怎么写好关于季羡林的作文 -
毛些果复: 正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三字经》的季羡林弟子钱文忠,写了一本《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昨日,记者看到了这本尚未出版的图书书稿,发现其中披露了季老小时候的很多趣事.钱文忠说:“倘若要从初中以前的季羡林先生身上,...

蒲县13816701148: 在百家讲坛将《三字经》的钱文忠教授跟钱钟书先生是什么关系 -
毛些果复: 钱文忠教授是钱钟书先生的堂孙

蒲县13816701148: 钱文忠先生在讲解三字经时所用到的“情同朱张”典故是不是有点牵强呢? -
毛些果复: 我也这么认为.且我认为钱文忠先生的讲解很不好,讲解的是很有文化内涵的一本书,只是举一些例子而已,我看过他的视频,只看了9集就看不下去了...

蒲县13816701148: 钱文忠讲三字经都说过什么 -
毛些果复: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之《文忠寄语》1、性本善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与期盼.2、学习是生命的过程,必须一心一意地经历.3、为了孩子的成长,必须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环境.4、母亲是孩子最早的老师,更是孩子终生的导师.5、...

蒲县13816701148: 观钱文忠解读三三字经字经41讲有感 -
毛些果复: 读《钱钟书解读三字经》有感 很不高兴的被爷爷叫去看中央十套的百家讲坛节目,这一次是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后来,爷爷又买了两本《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的书,无奈下,只得认真看. 《三字经》我相信人人都知道,但是正真了...

蒲县13816701148: 百家讲坛10个记录 -
毛些果复: 三字经、红楼梦、武则天、太平公主、于丹、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清朝12代、长征、水浒 您好!提问者:这是我费了半天时间写的2份,多支持一下啊!看看哪个好点就用,谢谢!《三字经》《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

蒲县13816701148: “百家讲坛三字经(钱文忠)”的观后感 -
毛些果复: .................................《百家讲坛》观后感............................ ..............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

蒲县13816701148: 钱文忠说弟子规和三字经有三个字是一样的,不知是哪三个字一样? -
毛些果复:[答案] 我都学过应该是 首孝悌

蒲县13816701148: 【急求】百家讲坛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中的事例 -
毛些果复: 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著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