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曹操 为什么说“世人皆看错我曹操”???

作者&投稿:余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曹操为什么总说“世人皆看错我曹操”?~

因为曹操虽然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奸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篡汉自立,成为“反贼”;他的理想抱负,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还天下之安定,但是世人却都以为,曹操是野心勃勃,妄图终结汉朝国运的“混世魔王”。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枭雄人物。他雄才伟略,文武双全,不论是权谋手段,还是军事天赋,都到了历史一流的级别,细数三国群雄,唯独他在个人能力这方面,几乎一览众山小,无出其右者;

因此,后来他所建立的政权,也是三国鼎立中地盘最大,人才最多,综合实力最雄厚的。没错,这位仁兄,当然就是那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了。比起他挥洒自如,指点江山的英雄气魄;
大众想到曹操,却总是浮现出一个“白脸奸臣”的样子。据说,曹孟德生平有一句口头禅,叫做“世人皆看错我曹操”。当年,荀彧被他狠下心除掉之后,曹操曾经仰天高呼,“世人今日错,明日错,何日能不错呢?”

其实,“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样的评语,压根就不能说明曹操的气度和抱负。用“救世之英雄”来形容曹操,其实是更贴合他的一生举止一些。评判一个历史人物究竟是功是过,我们应该从他做了什么上来看;
而不是单单说几句“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样的话,就认为他是什么救国救民的一代仁主。曹操利用屯田制,稳住北方经济,让中原百姓安居乐业;将天子笼络在自己的手中,号令了天下的反贼不敢造次;

他任用人才,治理天下,让整个动乱的三国时期,虽然战火不休但是从来没有外族侵入。这样的人物,他本应该成为无数人称颂的天下英主;
却成了很多人嘴里野心勃勃的奸雄。怪不得,他说“世人都看错我曹操”。

曹操
生于公元155年,卒于公元220年,享年六十六岁。
曹操死后的第九个月,汉献帝被迫让位曹丕,曹魏建立,东汉王朝彻底灭亡。
即位后的曹丕,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第二年,刘备在成都即帝位,史称蜀汉。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史称东吴。
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名副其实地真正形成。

可以说曹操对于“三国”是有巨大贡献的,正是他的不懈努力,才使得中国的历史由此从动乱走向统一迈向了新的台阶。
但也许曹丕真的不应该追封自己的父亲,因为正是他的“画蛇添足”,让曹操在后世背负了无数骂名——奸臣、奸贼、奸雄等等。
曹孟德泉下有知也不得不感慨:“世人皆错看我曹操,今日错,明日错,何日不错?”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在曹操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与孙刘以及其他诸侯得巨大不同,那就是曹操心中对生命的热爱和宇宙人生的思考。
面对如同朝露般短暂的人生,面对如弱草般脆弱的生命,更应该抓紧短暂的时光,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样有限的个体才可以变成星汉那样永恒。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真正的志向又是怎样的呢?
东汉清议风气盛行,任何人想要做官都必须要找到当时的名士进行品评,一旦得到一个很高的评价就会立刻身价百倍,曹操也不能例外。他找到了当时汝南著名月旦评名士许劭。
曹操得到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句话有两种解释:
如果将治、乱理解为动词,那就是说曹操是治理天下的能臣,扰乱天下的奸雄。
如果治世、乱世用做名词,意思是:曹操在治世可以做能臣,在乱世就是奸雄。
无论哪一种解释,曹操确实为能臣做过努力,至少在建安时代之前做了一下三点努力:
打击豪强汉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曹操通过举孝廉初入官场,担任能够接近皇帝的郎官。由于曹操的祖父曹腾、父亲曹嵩都是当时权倾朝野的人物,曹操很快被提拔为洛阳北部尉。

“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为称。”——《汉书·百官公卿表》

这个官职,看似不大,却掌握了管理首都洛阳天子脚下的治安权力。
而此时的东汉政治腐败,首都的贪官污吏横行不法,想要治理这些个个都有权贵做后台保护的不法分子,确实需要一个非同一般的“和平精英”。
曹操就是这样的精英。刚一上任,曹操就修缮衙门,官署面貌焕然一新,他有又下令制造一种特制道具:五色大棒,规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曹操刚刚走马上任,一个灵帝宠信的宦官-蹇硕的叔叔,便依仗侄子的庇护横行不法,根本不把刚刚上任的曹操放在眼里,公然违反宵禁令。
曹操新官到任三把火,立即下令将这这个不知死活的用五色棒打死,杀一儆百,从此“京师敛迹,莫敢犯者”,治安情况大为好转,曹操收到了朝野清流的一致好评:不畏强暴、执法如山。
曹操也许不知道,从这一棒开始,他将走向一生和门阀豪强斗争的道路。

针砭时弊自公元174年曹操出仕,到公元189年董卓之乱前,在这十五年间,曹操历任洛阳北部尉、济南相、典军校尉等职。
就在这宦海沉浮之中,曹操面对着腐朽不堪的朝廷和官场,曾多次上书朝廷,力陈时弊,希望皇帝能够采纳自己的建议改革朝政。但是曹操上书换来的却是三次遭到贬官的命运。
在担任济南相期间,曹操继续在基层肃清吏治,打击豪强。然而曹操此举在当时的官场中却成了他人眼中的异类,成为了重点打击对象,他三次被下方基层,又被地方三次“请愿”回到中央担任议郎的闲差。
中央的外戚、士族、宦官斗的不可开交,皇帝不理朝政,官员贪赃枉法,朝廷卖官鬻爵,豪强恒横行不法,百姓民不聊生,地方动乱不止。
这一切都让曹操看透了东汉的不可救药,面对江河日下的王朝,曹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杯水车薪。他的心中开始萌发了彻底的进行整治改革的想法。
联军勤王公元189年,宦官势力和外戚的斗争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为了彻底解决掉宦官,大将军何进无视曹操的反对,坚持轻信士族袁绍的建议拉拢西北军阀董卓入京,结果导致了东汉王朝彻底名存实亡。
此时的曹操为了挽救东汉做了最后一次努力,他没有与董卓同流合污,而是逃到陈留,号召诸侯组成联军入京勤王。但是没想到,这些手握重兵各自为政的一方诸侯,心里却早就没有了东汉朝廷,他们参加联军的目的,不过是找到了一次名正言顺的机会争夺地盘。
在整个关东联军的行动当中,真正出生入死、报效朝廷的就只有实力最弱小的奋威将军-曹操,长沙太守-孙坚,可能还有平原县令-刘备。
但曹操的孤军深入无疑是以卵击石,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号称十八路诸侯的联军很快就土崩瓦解。
从此,治世能臣-曹操不再心存幻想,他很清楚,想要改变“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黑暗乱世,就不能再走东汉王朝的老路,就必须将导致乱世的根源连根拔起,现在宦官和外戚消失,但士族、豪强、军阀依旧在继续带来动乱。
基于东汉的政治现状
曹操的理想就是:
建立一个没有士族垄断腐败,没有豪强鱼肉百姓,没有军阀割据一方,百姓不在流离失所的新政治格局。
所以在结束了治世能臣的道路之后,曹操为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针对性的做了一下三方面的努力:
唯才是举
这是曹操针对士族在汉代垄断官场、形成腐败而进行的一项改革措施
在汉代的察举制下,只有那些真正能读书,读得起书,读的好书的读书人才可以做官。几代之后,按照“学而优则仕”的原则,做官就成了读书的必然结果,而那些已经通过读书做上官的家族后代,自然就有更优越的读书条件和推举门径。逐渐的这几个家族就形成了对做官名额或者某些官职的垄断-形成了士族。
而垄断的产生就必然会随之造成腐败的出现,没有机会做官的士人会向手握推荐权的门阀行贿,或者干脆拜在门下,在做官之后成为世家大族的党羽,为其所用。以师生的名义成为没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这种不正当的从属关系,正是曹操认为东汉黑暗政治的根源。
曹操对抗他们的方法就是——唯才是举。
建立一个不看出身门第,只看个人才华能力的选官制度。
而这将从根本上瓦解士族门阀的势力,甚至对中国古代官僚制度都是一个巨大的革新。
由于做官不再有利益的交换,许多有真才实学的清正之士终于有机会进入到曹操帐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曹操掌控三国北方的时代第一次的得到实践。这与东汉的察举制和两晋的九品中正制迥然不同。
而这些曹操从最底层提拔的谋士和将领也最终为曹操的统一大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奉天子以讨不廷
这是曹操针对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的局面而作出的政治举措。也是曹操能够成就大业的根本:一面正确的政治旗帜。
东汉末年自黄巾之乱后,各地的州牧郡守纷纷自行招募武装抵抗黄巾军。黄巾起义最终被扑灭,但地方军阀从此也不再受中央的统一控制。
这和情况在董卓之乱之后愈演愈烈,公孙瓒、公孙康盘踞辽东;袁绍占据河北;袁术割据淮南;刘表坐拥荆襄;刘璋偏安西川;孙策称霸江东;雍凉有马腾韩遂;关中有李傕郭汜。
天下已经没有一寸土地属于东汉朝廷。各个诸侯都在利用一切机会相互攻伐,扩大自己的地盘。
这个时候,只有曹操看出了诸侯们的鼠目寸光,只有曹操发现了想要平定诸侯作乱,就必须要有一面名正言顺的旗帜,这就是已经流亡在长安和洛阳之间的汉献帝。
“奉天子以令不臣”这就是曹操的方针,他果断的先下手为强,将流落的天子接到许都,从此开始了以东汉朝廷的名义开始了平定天下的道路。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而有了天子大旗的曹操,相较于其他诸侯就有了极大优势,支持曹操等于支持东汉,反对曹操就等于反对朝廷。
从公元196年开始到赤壁之战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浇灭了张邈、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等盘踞一方的割据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维持了中国统一国家的性质,推动了东汉末年动乱走向三国鼎立的历史进程。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让县自明本志令》

修耕植以畜军资
由于自黄巾起义开始,整个社会就处于巨大的动乱之中,许多农民因为豪强的兼并和军阀的战争而失去土地,成为流民。这就导致了东汉末年的粮食生产和财政税收以及社会治安成为了严峻的问题。
曹操在军事上统一北方后,解决了军阀造成的动乱问题。在曹操的控制区域内,他实行了新的租调征收制度,开发了军屯制度,创造性的将田地一分为二,军屯收入上缴国家,解决税收和军粮问题,民屯留作自耕,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
针对夺占的土地,曹操大力打压地方豪强的势力,将这些土地归还给百姓耕种,使得大量的流民重新获得了土地,成为政府编户齐民的在册人口,劳动力和兵员都得到了保证。
为了帮助自耕农尽快的恢复生产,曹操派大将于禁等在没有战争时,进行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大大鼓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史书记载“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可以说正是曹操在政治上打击腐败反对垄断;经济上鼓励屯垦恢复生产;军事上克定诸侯维护统一。才为后来中国在西晋恢复统一局面打下了基础。
前因后果
然而就是这样的曹操,在后世却被指为奸雄,脸上涂上了白色的油彩,背负骂名。

有着崇高政治理想的曹操却被后世错看,这又是为何呢?
不可否认曹操有很多错误的地方。
比如杀人太多,而且冤杀、错杀的太多。
高尚的荀彧、崔琰;有名的孔融、边让;有才的杨修、许攸等等,曹操的成功之路,名副其实是一条血染之路。
但我们要看到,在乱世之中,不止有曹操杀过人,孙权、刘备也同样如此。
孙权晚年逼死自己的太子和重臣陆逊难道就不冤枉?
刘备对“辕门射戟”救自己姓名的吕布恩将仇报难道就不卑鄙?
所以,无论是谁,只要有政治家的身份,他就只能将政治利益放在第一位,杀人不是他们的目的,而是有目的杀人。
刘备、孙权可以全身而退,而曹操却成为众矢之的,无非是因为曹操在中央挟持天子,而孙刘在地方进行反抗;曹丕篡汉再现,孙刘称帝在后。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曹操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尝到了政治上的甜头,也就从此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包袱,一个名为汉相的大臣的后代取代了汉朝,曹操也就永远得跟着背负“篡汉”的罪名,带上奸臣的面具永世不得翻身。
三国之后的皇帝讨厌曹操,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大臣像曹操一样图谋不轨。三国之后的官僚攻击曹操,因为曹操的唯才是举正是挡住了他们垄断官场的道路。三国之后的文人记恨曹操,因为曹操当年屠刀所向几乎都是海内名士。三国之后的百姓唾骂曹操,因为他们仅仅看到了《三国演义》中神化的诸葛亮、关羽和妖魔化的曹操。曹操被千古世人错看,是悲剧。
就一如商帝辛、汉王莽、隋炀帝、明崇祯一样,
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中国历史的悲剧。
但纵然如此,曹操却可以瞑目九泉了,因为总有一个时代将会没有官僚的腐败和垄断,将会没有军阀的动乱,百姓也会安居乐业,到那时世人看待曹操必然不会再错。

他是一个忠臣!他一生最大的梦想只是当一个卫青霍去病一样的人物守护大汉,征讨蛮夷!但大汉的靡烂让他不得不走上另一条路,他一生从未废帝称皇,只是做为一个外性王,并且在他生前他从未放弃对蛮夷的征调,常年有二十万大军驻守塞外!所以有此可见,他的内心还是有大汉,他是个忠臣

因为世人骂他是奸雄 挟天子令诸侯 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 为国统一只有采取霸道才能实现目的

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图名正,但他为王允刺董卓何尝不是怀着一腔热血,振兴汉室。但他看到的多是不挽救去势,才图谋自立,而世人对此不理解。

英雄与肖雄的区别


陇川县18211439188: 三国 曹操 为什么说“世人皆看错我曹操”??? -
官樊金因: 满意答案热心问友2011-07-22他是一个忠臣!他一生最大的梦想只是当一个卫青霍去病一样的人物守护大汉,征讨蛮夷!但大汉的靡烂让他不得不走上另一条路,他一生从未废帝称皇,只是做为一个外性王,并且在他生前他从未放弃对蛮夷的征调,常年有二十万大军驻守塞外!所以有此可见,他的内心还是有大汉,他是个忠臣满意答案热心问友2011-07-24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图名正,但他为王允刺董卓何尝不是怀着一腔热血,振兴汉室.但他看到的多是不挽救去势,才图谋自立,而世人对此不理解.

陇川县18211439188: 曹操荀彧分手,曹操说世人错看我什么意思 -
官樊金因: 曹操少有大志,匡扶天下,中兴汉室,一统天下.然而,世人都以为曹操欲篡汉,实际上曹操并没有此意.他想做周公,不想做王莽.

陇川县18211439188: 为什么曹操会说世人都看错了他? -
官樊金因: 记得他死时要求葬在荒地……但留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就是他写的,他对得起忠臣二字

陇川县18211439188: 曹操在死时,为什么说天下人都看错了他呢? -
官樊金因: 从哪里看的原话?如果是误解,估计也是在争论:他是否曹贼?他当权,并没有篡位,而且北方人民终于从乱战之苦中解脱,也算是好事!

陇川县18211439188: 世人皆看错我曹操 -
官樊金因: 曹操,乃是一雄主,只是当时有句话叫皇室正统,大汉国祚.那是的人均以汉臣自居,就是荀彧也总是说自己是汉臣,关羽还降汉不降曹.刘备是皇室中人,别管是真是假,总之,老刘从这个虚名里得到的好处数不胜数.曹操占领洛阳后,没有还权于刘氏,为文人所不容,自然要歪曲一番

陇川县18211439188: 为什么曹操总说世人看错了他! -
官樊金因: 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几人称霸,几人称王——曹操 故汉征西将军曹侯 可见他是有心做汉臣的,但世人皆以为他是汉贼.他是从汉臣到枭雄的蜕变,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性通脱,真本色,大英雄.其追随者如郭嘉等,当能理解他

陇川县18211439188: 曹操的一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啊? -
官樊金因: 个人觉得这句话是新三国编剧对曹操的偏爱与评价,众所周知,这次的新三国是“尊曹抑刘”路线 从正史上说,曹操确实是个民族英雄,攘外且安内.然而,当时居高位,他的政治对手自然会对他打击;死后至宋朝,由于当时的政治要求,曹操...

陇川县18211439188: “世人皆看错我曹操”,那么曹操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
官樊金因: 曹操毫无疑问是一位成就非凡的历史人物.我们大多被《三国演义》所引导,认为他就是汉贼.抛开历史小说不去“忠奸”选边,他的出现稳定了汉代末年的朝廷,逐步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战火纷飞的时期,统一了北方,为曹魏江山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基础.虽权倾朝野,但终未废帝自立,单从这点来看就足以证明曹操胸怀睿智.从个人来说,留下的千古名篇脍炙人口,他的文韬武略为历史写上了浓重的一笔,为后世至今留下无数谈评资源.

陇川县18211439188: 《三国》中,曹操曾经几次说了这么一句话,也许你们昨日看错了我曹操,然后今日你又看错了,可是我任然是 -
官樊金因: 世人 昨日看错了我曹操 今日又看错了 也许 明天还会看错 可是我仍然是我 我从来不怕别人看错我 现代的语言 可能是编剧自己写的 应该没有出处 我比较喜欢这几句 只要觉得自己是对的 管他人怎样说

陇川县18211439188: 关于电视剧《三国演义》里曹操说的一句话 -
官樊金因: 曹操认为别人其实都不了解他,但他又并不在乎别人是否能够了解他,甚至误解他!说明曹操的独特个性,及其自我,以及他的霸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