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古,今,谈谈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在我国数千年的教育实践中都发生了哪些演

作者&投稿:呈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内涵的~

  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内涵

  在学习和理解现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时,有一个怎样看待和把握它的时代性的问题。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颁布,在其内容中体现了一定的时代内涵。对它加以认识和理解,有助于理解有些道德规范的时代必要性。
2008 年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
1997 年颁布的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虽然有一定变化,但基本内容还是相同的。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
2008 年颁布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它提出了终身学习的问题。
1997 年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有八个方面:依法从教、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再就是为人师表。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就是
08 年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确定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第一是爱国守法,
97 年提到的依法执教这样的内容就涵盖在这个里面了。第二是爱岗敬业,第三个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实际上是教师的根本使命,这次也作为规范提出来,它实际上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也是教师工作的一个宗旨。第五就是为人师表,第六就是终身学习。

  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时代的角度去看、去思考,有两个方面比较突出。第一个就是,现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对时代现实的针对性。除了讲一般的要求之外,还特意提到了比如说关爱学生生命,关爱学生安全的问题,这实质显现了关爱学生生命这一时代主题,不仅如此,还提到了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问题。针对性特别明显的就是对当今时代教育中一些不良现象的关注与解决要求,比如强调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等,还有依法执教的要求等,这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现实教育中极为关注的问题。第二个方面,就是时代观念的引领性。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到了教师要自我更新,教师的终身学习,教师的依法执教,还提到不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等等,这都是时代性很强的内容。实际上,也正是当今时代教育所注意强化的观念。还比如提到了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等,对这些问题的提及与强调,会对现实的教育确立时代精神,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二、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在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贯彻中,非常强调加强修养,重视教师职业道德自我修养的途径和方法问题。途径方法对
于每个
老师来说不陌生,因为在实际工作中,一是教育行政部门经常提,还有就是教师有时候也很注重这方面。

  实际上,面向自我修养的途径是比较多的。但总的来看,我认为还是三个基本的方面,一个就是学习,自我学习,学习是一个基本途径,这种学习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相关经验的学习,有关道德方面的学习,也包括向人学习等。还有一个途径,就是交流和探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他人进行交流这种方式是很重要的。因为交流中不断发生着人们之间相互对话,就某一个问题,都在谈自己的感受。这会无形扩大自身在教育教学中多样化的考虑和选择,所以交流这种方式在教师职业道德自我修养当中不可忽视。第三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实践,就是我们所说的在实践当中去体会,良好教师职业道德在实践中生成、巩固和发展。实践过程能使我们从中感悟到那些是我们应该坚持操守的,哪些是我们需要加以调整的。自我修养的途径,总体上可划分为这样三种,具体的在现实休养中还会有很多,就靠我们自己去把握了。

  谈到方法问题,从自我修养这个角度来看,自省、自讼、慎独、自警、自立方法都属于自我修养方面的。这是从我国传统道德修养中产生的。现行教师职业道德自我修养,很多人又谈到感悟、体验、反思、审视。这些方法也是很可贵的,特别是体验、反思,我觉得对老师自我道德修养来说尤为重要。当然在现实中具体方式可各有不同,有的体验反思,往往习惯自我日记;有的在自身的活动中,一天或者一段时间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自我修养进行反思;有的可能从中意识到什么问题,下次避免。体验和反思较为重要,因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很多优秀的实践工作者,都很注重去体验、去反思。经常进行体验反思,会把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处,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口号性的,或者是官样文章上

就不是停留在要进行素质教育,要以新的观念统领课程改革,要新思想新思路,它不是这种的。它往往都非常具体,这种反思的出来的结论往往都非常有实际意义,能有力促进和提升教师的实际素养和能力。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是最关注和思考教育问题的,所以他关于教育的著述特别多,他的这些东西都是建立在对教育的思考,对教育的反思,包括对自我的反思之上的,因此他有时讲出的话在我看来就是教育真谛。比如他讲过:以往造成教育最大困难的障碍之一,就是我们的教育以赤裸裸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而青少年就本性来说,是不愿意被别人来“教育”的。这个教育是打引号的。这样的道理,如果没有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思和体验,是得不出这样结论的。很令人深思,使人产生新的教育意识。以往造成教育最大困难的障碍是什么?也可能有家庭的,也可能有社会的,也可能有学生老师本身方面的,但是他悟到了一种:造成教育最大困难的障碍是教育以赤裸裸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什么是赤裸裸的教育方式呢?我们通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可能就属于赤裸裸的教育:学校计划要搞教育活动,先在学生中进行宣传、进行动员,讲明活动的意义目的,现行学校的教育活动常常爱这样做。这样的活动有的给学生一种感觉:学校进行这方面的活动是为了解决我们当中什么问题,为了克服什么问题而进行的。此外,还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教育者常常是以一贯正确的、以上对下的口气在进行实际教育,话题说着说着就暗含着对学生某些行为的不满,对学生某些行为的指责,对学生某些行为的批判,甚至表现出来对他们的未来担忧。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一旦觉得教育者是把他们当成“有问题者”来看待时候,他们接受教育的大门一点点就在关闭,甚至会油然生出反弹。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底下听着会感觉到:在教育者的眼中,好像我们什么都不是,我们有那么多的缺点毛病,甚至未来我们是不是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都不好说。这样的教育就叫做赤裸裸的教育。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青少年就他们的本性来说是不愿意被教育的。这句话并不是实实在在的说青少年不愿意接受教育,而是在说青少年反感什么样的教育。这种赤裸裸的教育就是公开指责,以学生的种种不是为前提的教育,所以学生烦感。从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问题可以看出,这与他的体验反思是密不可分的。苏霍姆林斯基的书里讲过很多这样的问题:教育的奥妙就在于,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能够及时的出现在他面前;他还讲过,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要走近他,帮助他进行分析,给他创造条件,努力使他成功,并且使他产生成功感。我记得国内教师魏书生也曾经谈过类似的问题,他很注重学生的体验,认为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的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体验,避免他产生消极的体验。这些话实际上体会到了教育工作的精微,懂得教育精微的人往往能够在一些细小的问题上,非常准确的加以把握,进行引导,细细想起来真是这样。如果都说教育学生教育学生,挺宏观的这么想,这些细节问题没解决好,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所以反思、感悟非常重要。

  三、教师爱心的养成

  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然谈到了教师要关爱学生,而且从整个具体内容上来看,也与以往有所不同,除了关爱学生还提到了要严慈相济,这是有明确所指的,还提到了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提到了这些问题。教育工作为什么要讲究爱心,这个不想多说,实际上有很多老师在讨论思考,这里想说是,有教育爱心符合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爱学生是符合教育对象心理需求的。因为从个人角度来看,人的本质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一个人生活在这样的被别人尊重和信任当中,他的心里是充实的,他心理是不恐慌的,他的自信心就能够表现出来;而一个人在他的生活氛围中不被人尊重,不被人关注,他的内心是痛苦的,久而久之,他的内心是恐慌的。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实际他们每天也有这样一种心理需要,渴望别人理解,渴望得到别人尊重,渴望别人来欣赏自己。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
包括
老师在内,这个心理也没有完全排除。假如在教育中,一个孩子不被关注,不被老师理解,长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他的心理就会发生巨大变化,他觉得周围人对我不怎么关注。因此有些这样的孩子,他往往从反面来表现以便获得班级关注、让人关注,这样的问题经常表现在所谓的一些差生、淘气的学生、落后的学生身上。有的孩子在班级捣乱,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种心理:我不能从正面得到你们的承认,我就以这样的方式叫你们意识到我的存在,正视我的存在,这是被极度忽略而怨愤性地表现自己存在的极度情绪化行为。如果得不到纠正,发展下去人格可能变得极其消极。帮助教育这样的孩子,如果对他说:要好好学习,严格要求自己,立志成才,当好祖国的接班人等,可能解决不了问题。怎么才能解决好呢?就是要使他渴望得到人的尊重的需求得到正面的满足,教育爱在这方面是不可小视的。通过爱使他那种渴望理解,渴望承认,渴望得到关注的心理得到满足,才能够发生变化。因此作为教师,要注重爱心的形成。当然注重爱心的形成还有其他一些具体的方面,如激励学生等等,不再多谈。

  教师的爱心是个什么样的的爱?在教育中常有这样的说法:要向家长爱孩子那样爱学生。教师爱心是不是就是这个样子的?当然不错了。但要认识到,教育爱与家长对学生的爱是有定区别的,他们的区别从这样几个方面能够看到:一是从爱的产生上来看,父母对子女的爱产生于血缘的亲情关系,而教师的爱则是建立在对祖国、对事业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之上,它是对祖国对事业的责任感之上生发出来的。二是从爱的经常性表现来看,教师对学生的爱,教育性特点最为明显
, 而家长对于子女的爱,养护性比较突出。这不是说家长就没有对孩子的教育工作,但和老师爱学生相比,总体没有老师爱的教育性广泛和集中。这是在生活中也会发现:有一年长春市调查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问卷调查中有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问学生:父母对你最关心的是哪一方面?对中小学生的各种回答进行统计,总体结果: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这一方面,学生回答的大致情况是:父母最怕我生病,最怕我吃不好,最怕我冷着或热着等等。这个说明,父母爱孩子往往在养护性上比较突出。三是从爱的广度上来看,家长对孩子的爱,家庭性比较明显,而教师对学生的爱,社会性比较突出。家长爱孩子倒不是说没有考虑到孩子将来为国家而作为,但和老师相比就会发现,家长爱孩子这里面还带有家族性的考虑,如:希望孩子能够成才,光宗耀祖,光耀门庭。有的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艰苦而又偏远的农村,所以他告诉正在上学的孩子:你爸你妈就这样了,大字认识不多,就希望你将来能够走出去,给咱们争光等等,对孩子的成长带有家庭性的考虑。四是从爱的量上来看,父母的爱往往只是施之于仅有的子女,而教师的爱则是面对全体学生。这倒不是说没有家长爱别人的孩子的,不仅有,有的还胜过爱自己的孩子,但这不是普遍的。就普遍性而言,家长的爱首先是对自己的孩子。分析和辨别教育爱和家长对子女的爱的区别,对于提升教师爱的理性是有帮助的。刚才说过,老师要像父母爱孩子一样来爱学生,这话不错!但教育爱不能停留在这个程度。父母爱孩子,时常有这样的现象,或者是溺爱,或者是苛刻的爱,如奉行打是疼,骂是爱;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恨铁不成钢等。提倡老师要向父母那样爱学生,也会使有的教师真的像有的父母那样来对待学生。也表现出恨铁不成钢;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甚至奉行打是疼骂是爱的方式。所以,教师还是要认识到教育爱与父母对子女的爱不同为好,保持这样的理性。

  在教育现实中,真正的爱是怎样的?是不是就是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热情周到的服务,而不能有严格要求或批评教育?我认为真正的教育不能没有爱,比如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等,但也不能没有要求。在一定意义上,没有要求的爱有时也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这是教育的本来应该。我们应该按照教育的本来应该来把握这样的关系。我很反感现行教育中那种思维极端化,把关爱学生、尊重信任学生这方面极致化强调,夸大学生自主性和主体性,似乎学生皆可自成。什么一切让学生自主,让学生自主决定,让学生自主选择,似乎教育没有对学生提出要求的必要了,对学生提出要求就是观念陈旧,就是落后于时代。我认为这是典型的主体至上论。有一个数学专业的教育硕士跟我说,他说:我现在当老师非常困惑,我不知道我应该不该对学生提出要求。现在强调要以爱心来对待学生,在讨论中不知不觉就在指责教师怎么限制学生,怎么要求学生。这位教师的困惑说明对爱心问题、学生自主性、主体性的极致化强调已经扰乱了很多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思维。限制学生或苛刻要求学生,这种现象在我们教育中有没有呢?不能否认!这种现象确实应该去提醒,甚至批判使它改正,但并不意味着教育就不需要严格要求学生,不能把严格要求方式上的不当与严格要求的必要性混为一谈,等同起来。因为严格要求方式上的不当,就忽略、甚至否认了严格要求的必要。认为严格要求就是陈旧的,不能做这样的理解。它不利于搞好教育工作。

  如何看待教师爱心对教育的作用?爱心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但是不是教育中教师所有爱的言行都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效应?人们可能真的希望这样,可在教育现实中却难以都是这个样子,希望的样子并不意味着实际都必然是这个样子。我曾经提到意义逻辑和生活逻辑问题。意义逻辑的话语中,总是蕴含对某种意义的强调,它就想说明某个事情的重要性,在生活中不可缺少,不可忽视,要引起人们注意。韦唯唱的《爱的奉献》这首歌里,有: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就是一个意义逻辑的话语。强调爱的意义,告诉人们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缺少爱不行。因此,想要让老师都确立教育爱这样的观念,从这个话语上去讲,这是可行的。但是生活逻辑却不能是这个样子,生活逻辑中爱并不是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的。我曾经专门讲过这样的专题,这里就不加展开。
中心
是生活中的爱是非常复杂的,能够激励人、振奋人的这种爱有,能够剥夺人权利的这种爱也有,比如有些家长,他爱孩子能是虚情假意的吗?都是发自内心的,就是因为爱孩子,他把什么都想到了。甚至孩子怎么做都想好了。因此对学生有不尽的要求和监督检查,结果这种爱造成了对孩子自由意志的控制和剥夺。在这种情况下,那种关爱就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说明,对于确立爱心,意义逻辑话语有助于确立起关爱学生这样的观念,但在实际工作展开上,不能脱离生活逻辑。在实际工作中,就要考虑怎么样爱学生才得体,怎么样爱学生才有积极的意义,要探讨这方面的方式。

  教师爱心的形成,都有各自的想法和实践体会,就我个人而言,觉得要有这样的努力:第一,要把爱心和爱行结合起来。就是不仅要有爱心,也要有这方面的行动。还有就是,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另外,希望学校能创造这样的氛围,一方面强调老师要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注重在学生中提倡学生尊重关爱教师。其实,尊重关爱是相互的,这种相互性越强,相互尊重关爱的这种感情就很容易建立起来。如果只提倡教师要爱学生,学生那边却没有这样的教育氛围和意识,对教师的爱毫不在意,甚至表现麻木等等,一个老师的热心关怀却没有能引起相应的回应,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老师爱心的,所以,学校也要注意为教师的爱心形成创造这样一个外在的条件。

  四、新育人观的形成

  刚才提到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时代观念的引领性。比如说倡导教师终身学习,自我更新,不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等等,这些规范都是新的教育观的体现,当然这个教育观并不是说原来都没有提过,我们不能做这样的理解。现在所讲的新观念,其内容大多都不是从来没有过的,包括新课改提出的一些新理念,还有所谓的模式等等,其实都有其历史的根源,都有其历史的痕迹,在教育发展的长河中,都曾经有人说过,有人提过。只不过,在那个时期,在以往的教育中,没有把它当成很重要的理念、很重要的一种思想来贯彻、来体现。而我们当今的教育恰恰缺少这些或需要强化这些,所以现在特别强调这些。在这个意义上,表现出来与以往不同,具有新的特点,被视为性的理念、新的育人观念、新的教育模式等。

  现行时代,所谓新的育人观提到的不少,这里不一一历数。因为我觉得作为教师,对育人观的思考和理解,应侧重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实际意义的一些操作性的观念方面,这对一个教师教育素养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发展最为重要。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实际意义的一些操作性的观念,体现的是教育的实践理性,良好的实践理性也意味着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实际意义的一些操作性观念的内化与自觉,所以更能帮助教师把握好教育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教师新育人观上的修养应注意在这方面不断强化自身。

  教师要注意确立一些对教育教学具有实际意义的操作性观念,如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到,不单纯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等等,这实际上暗示着一种育人观。从这个角度看,有许多东西值得注意。尊重学生差异,使学生能够各自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在教育中不是以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这些都是在强调对学生的衡量应该多样化。还比如说,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余地。在教育中,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发现了可以指出,但有时常常是要求学生立刻改变,立刻做到。有的学生能做到,有的学生不能做到,对于做不到的学生,有的教师还常常以为这个学生不听话,是有意气我,进而可能会更生气,予以刚性处理。不注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留有余地,使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情感上、意志自由上没有了余地,这样往往能迫使学生表面上遵从了教育意志,但内在问题根本没有消除或解决。对于学生内在一些问题的解决,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余地。还比如说,古今教育中人们提到的循循善诱,实际上暗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观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启发引导。还比如说长善救失等,这样的一些育人观对教师来说最为有力,可直接带来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的提升。很多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我看到这样的一个材料:班长找老师来了,说班级一个学生经常捣乱,影响班级工作的进行。当时这个班的班主任老师函授学习的日期到了,她要去学习半个月,想这个学生总难为小班干部,她劝了一下这个班干部,然后说你明天到我这来一下,给你一样东西,我走后你把他陆续交给那个学生。结果这个东西是老师写的十来个纸条,都是在说淘气学生的一件件优点。她告诉这个小班干部,我不在学校的这段时间,你两三天给他一个,就说是我写给他的信,你看他怎么样。结果这个小班干部这样做,没曾想特别有效,那个捣乱的学生变了很多。原来老师写的每一个纸条都是他看到的这个淘气学生的一个长处。“那天打扫卫生,我看你那么认真,心里非常高兴。”过了两天,这个班干部又给了他一个纸条:这是老师给你的。“那次你写的作业非常好,我记忆犹新。”结果这个孩子在班级那种不守纪律、捣乱现象一点点的就改变了不少,半个月以后,这个老师回来,对这个学生也非常欣赏,这就是循循善诱,这也是长善救失,这也是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假如小班干部一来说这种情况,老师就气急败坏的一拍桌子:把他叫来!要是不改,你看我回来怎么收拾你!一点余地都不给,会是怎样的结果?这才是教育,这才是现实中比较有效育人的具体的观念。

  五、教师的人格风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还提到教师的人格风范问题,教师的风范对自身教育工作的影响非常大,一个是影响自己,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你在学生中有没有魅力。还有一个就是,影响工作的成就。富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他往往具备了许多良好的条件。教师人格风范也常常是学生或者家长判断一个老师是不是好老师,是不是一个被喜欢的老师的一个直接着眼点。一个老师如果上课拘谨,在教育过程中没有风范,缺少人格魅力,家长或学生有时往往会说:这样的人还来当老师等等。具体的人格风范教师职业道德里面有一定的规定,当然实际也不止这些,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当中去思考。

一、爱国守法是师德教育的基础。这一条中要求教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教师只有认识到、体验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崇高,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而树立献身教育的坚定的信念,才能做到言行一致,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处处为事业着想,呕心沥血,矢志不渝的为培养一代新人而默默的奉献自己的一生。
二、爱岗敬业是师德修养的出发点。它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教师要深刻的认识到教师爱岗敬业是教师对待本质工作的基本品质,是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职业的神圣使命,从而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且愿意为自己从事的职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做出贡献。教师把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接起来的人格与智慧的桥梁,教师的劳动铺就了一条学生的成才之路。总之,时代对教师寄予厚望,对教师赋予重任,教师要以国家和社会的大业为己任,珍视自己所承担的职责,爱岗敬业,乐于为之奉献自己的宝贵年华。
三、关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它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另外要求教师既充分的尊重学生,又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以防伤害学生心灵。
四、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它要求教师遵循道德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真正的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是尊重人的教育,是爱人的教育,这就是教师的本质——教书育人。
五、为人师表,是师德修养的关键。它要求教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注重身教重于言教。为人师表作为一种教师职业德性的基本内涵,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内容,最突出的就是体现了教师对真善美理想人格的追求。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事哲理、人生观点、道德境界、品德修养甚至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无小事,事事见真理。
六、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它要求教师尊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素质。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承担着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新生一代的培养、各种社会所需要人才的造就等艰巨任务。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那么,我们首先要回顾教师职业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加强学习,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在实践中不断进取,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如果我们只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在时代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就会逐渐被社会所淘汰。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不断的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待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团结、向上。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教师“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得到发展的学生都会给社会更大的贡献,会使社会的前进的步伐走得更快。
二、“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你是如何理解的?请举一个自己的数学教育与教研的实例来说明。
新的教育观念认为,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新世纪的教师必须道德高尚,知识渊博,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终身学习和创新教育能力。终身学习是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要求。终身学习的主导思想就是要求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在深刻认识教育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用的基础上,必须把终身学习看作是教师的一种社会责任,一种人自身发展的需求。如果一名教师只满足现状,没有及时的跟上时代的步伐去为自己“充电”,那么,他(她)将是一个教师战线上的时代落伍者。作为一个专业教育者,教师应具有不断地专业化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不断改革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在现代终身教育的改革中,教师的学习首先是作为一种终身学习的形式而进行的,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成长,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才有可能为孩子的一生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工作以来每天全部精力用在班级管理上和在教教科书上。到家已经很累了,总觉得没时间学习。多年来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的不快,已有的知识落后了,更谈不上教研工作。因此工作成绩平平。学了《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我豁然开朗,耳目一新。让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多了一盏指明灯。我深刻的认识到,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并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不会被时代的浪潮淘汰,成为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弄潮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
一、不断地做好教学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 “ 经验 + 反思 = 成长 ”。 反思强化人的创造性、激励个人成长愿望、有益于传授主要知识和培养课堂技能,养成了很好的专业气质。以高标准进行反思性教学逐渐形成敏锐的专业判断力,使更加专业化。这就要求我要克服一次性学习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使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成为我反思和提高的机会,在今后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努力学习,通过大量的自主学习,不断积累、碰撞、总结、反思,使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
二、积极参加教研交流;个人的教学观点仅停留在个人的层面上,客观上就会影响到我教学方法和水平的深刻性,影响到个人的进步。我常与数学组同伴交流,这样丰富了我数学教学的内涵,扩张了教学的效果,修正教学的偏差,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因此,我常在教研组中与同伴对话交流,再将学习到的东西重返教学活动中去,再进行实践,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观摩名师课堂; 在有时间的情况下,我常在网上听名师的课或外出听课,虽然非常紧张和辛苦,但“苦”中有“甜”,受益良多!名师们娴熟的教学技巧、充满智慧的课堂,让我羡慕,值得我学习,他们的数学素养、人格魅力,对数学教学的执着、认真,更值得我学习。聚焦课堂,走近名师,提升自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才能适应当今的教学要求,才能更好的教好学生。
四、做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是发展之本、提高之策、进步之源、成事之基。在学习化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将是终身学习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更应当学会学习,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活水源”,这个 “活水源”就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只有教师学会读书,才能教会学生学会读书;只有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不断更新;只有教师学会终身学习,才能教会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汇。从外延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历史上形成的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走向有着重大影响的许多文化形态,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从内涵上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儒家思想学说为主要代表的、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礼”。“礼”是指社会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另一个经常与“礼”相提并论的范畴则是“乐”。二者相辅相成,形成“礼乐文化”。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质。
所谓“礼”、“乐”,本源自于上古初民尊祖、祭祖与祭祀天神地祗的活动。“礼”本是指尊祖、祭祖与祭祀天神地祗活动中的一些仪节规范;而“乐”则是与这些礼仪活动相配合的乐舞。后来“礼”、“乐”的所指逐步扩大化、系统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礼仪活动以及与其相配合的乐舞都被泛称为“礼”“乐”。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演化,就有了所谓的“夏礼”、“殷礼”和“周礼”,汇集成为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式,乃至于包括关于礼治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西周初年,伟大的政治家周公依据前世流传下来的礼俗并根据时代需要加以损益而“制礼作乐”(《礼记·明堂位》),建立了一整套与当时的宗法社会相适应的礼乐制度,通过“礼乐”的形式把阶级社会中各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制度化、固定化,使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之中,从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明极盛期。
至春秋时代,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和政治格局的变迁,逐步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有鉴于此,伟大的思想家孔子通过总结、清理和反思夏、商、周三代的文化遗产,创造性地以“礼乐”为核心建立起儒家思想体系,使“礼乐”成为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孔子从哲学本体论和社会历史观的角度,对“礼乐”进行了全方位和多层次的阐释和论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生命本质与意义目标的基本观念,创拟了旨在让社会各阶级(阶层)在“礼乐”的约束下和谐共处的社会理想,并使古老的“礼乐”观念逐步升华为全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社会意识形态,使“礼乐”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此后,经过孟子、荀子等儒学大师的进一步发扬光大,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日益兴盛。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更上升到国家法典的高度,不仅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和尊崇,而且几乎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可和信奉,致使孔子所开创的儒学成为中国最古老、最博大、最富影响力的学派。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孔子政治思想和社会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目的和功用是从外部对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在行为和思想方面进行教化、约束和规范;而“乐”则与“礼”相辅相成,从内心感化、诱导人们对“礼”(亦即各种社会规范和约束)的衷心认同。礼乐配合,以礼修身,规范人们思想行为;以乐治心,感化人们自觉地按照“礼”的规范来行事,保持人们内心的平衡,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保持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儒家“礼乐文化”的精髓就是《论语》所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的社会和谐思想,这也是儒家“礼乐文化”的普世价值所在。众所周知,儒学基本上是一种关于社会伦理的学说,它是探讨宗法等级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学问。“礼乐”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道德规范体系的逻辑起点与核心观念。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也是一项伦理道德原则与规范。“礼乐”是用来调整和制约人的行为的。它调节着人的主观欲求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二者之间达到一种能够维持人类社会和谐共处的平衡状态。孔子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记·礼运》)可见,在孔子的思想观念中,“礼”的功用就是教化人们按照规范正确处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及其他社会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也就是说,“礼乐”是为了应对社会稳态结构的需求而产生的。
“礼之用,和为贵”,高度概括了儒家“礼乐文化”的根本精神。根据这一“贵和”的道德价值取向,儒家主张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应采取宽容、谦让的态度,这样不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有助于使整个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当然,儒家所主张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同一、调和,而是在一定条件和原则下的谐和、融合。所以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宽容礼让、谦恭善良、求大同存小异的道德传统,正是这种“贵和”(即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长期影响和积淀的结果。
儒家礼乐文化的本质特点,是把“亲亲”的血缘关系与“尊尊”的社会政治关系结合在一起,在“礼”的框架下形成一整套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把自然的人置于人为的社会政治关系之中,使之成为社会政治等级中的人;同时又把理想的政治社会建立在人的自然血缘基础之上,形成以“礼乐”文化为表征的宗法等级社会。与此同时,儒家礼乐文化精神的宗旨就是要利用礼乐的制度规范性与艺术熏陶性的特点,对自然的人进行人文化育,把自然人纳入到政治性伦理性轨道上来,使社会成员都成为“克己复礼”的“文质彬彬”的君子,自觉遵守社会伦理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和谐的目的。而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就是为了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共处而在制度层面、伦理层面和仪节层面所制定的一些规范和原则。不言而喻,没有一定的人性化的、有益于社会道德建设的规范和原则,就不可能实现“和谐”的“大同”社会。儒家礼乐文化的特征就是用礼乐展现和处理人际关系,进行社会调节和管理。其终极目标就是为了通过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乐”的规范和原则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稳定的社会秩序,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
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精神,对中国周秦以降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地渗透于古代社会的政治、法律、军事、教育、宗教、伦理和文化艺术之中,成为人们思想情感的一部分,成为社会习俗风尚的底蕴,形成周秦以来的数千年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范式。
当然,我们说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对我国数千年的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并不是说儒家礼乐文化尽善尽美,也不是说我国古代社会在制度层面和思想层面中存在的一些消极、落后的因素都应归咎于儒家礼乐文化。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孔子所倡导的礼乐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具有普世价值的内容,如“和为贵”的思想、“仁爱”的精神以及“温、良、恭、俭、让”的处世原则等等,都具有超越时空的社会价值。同时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儒家礼乐文化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过时的、消极的、落后的内容。比如对社会等级的过分强调,对人性情欲的过分节制等等,都有矫枉过正之嫌。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表面看来似乎来源于儒家礼乐文化,但实际上并非完全是孔子所倡导的“礼”文化中所固有的,而有相当一部分是后世极端专制王权时代增益附加的。比如汉代以后确立的“三纲五常”学说,虽然与孔子所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内在联系,但孔子在《论语》中所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君臣、父子双方的要求是对等的,即要求双方都要依“礼”行事,君要像君,臣要像臣。而汉代以后所确立的“三纲五常”则强调君、父的绝对权威,以君臣关系而言就是“天王圣明,臣罪当诛”,无论是非,“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在原始儒家的思想观念中却不是这样的!如《论语·八佾篇》记载,鲁定公向孔子咨询应该怎样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孔子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可见孔子这里强调的是君臣之间对等的以“礼”行事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只强调“臣忠”。又如孟子在见齐宣王时,齐宣王询问说: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他们这样以臣弑君对不对?孟子回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可见,孟子的君臣思想与后世的“三纲五常”观念是大相径庭的。从而可知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学所倡导的礼乐文化并不能与后世的“礼教”简单地划等号,因此不能简单地将“礼教”中一些过时、消极、落后的内容完全归咎于儒家学派所倡导的礼乐文化。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经过创造性的借鉴和转换,完全可以成为我国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思想资源。当然,我们对儒家礼乐文化的借鉴并非简单的继承,而是批判地继承和超越。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中原有的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一些过时的、落后的内容必须坚决摒弃,其过分节制人的情欲的一面也应该予以消除或调整,这是不言而喻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儒家礼乐文化的“和谐”精神完全可以帮助我们适当地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社会道德、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等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人自身的和谐,保证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安定和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宗旨,用现代意识和眼光挖掘传统礼乐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发扬中华民族重礼节、尚美善的优良传统,建构与现代经济生活相适应的礼仪规范和审美情趣。我们相信,通过吸收儒家传统礼乐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完全可以实现传统与现实的对接,构建起符合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和现代人文精神的新型道德规范、伦理规范和礼仪规范,并进而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性化的新型社会。

从教师的社会责任来看,师德具有全局性。在从中央地方各级领导部门全面重视教育,全党、全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使师德远远地超出了本部门职业道德的范围,而上升到全社会各行各业职业道德之前,从而具有全局性。
(2)、社会地位来看,师德具有超前性。第一、师德有前瞻性;第二、师德有基础性;第三,师德具有超前性。
(3)从教师职业及个人素质看,师德具有导向性。第一、师德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导向作用,言传身教,表里一致是学校方向正确的政治保证。第二、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和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质量标准。要在执行落实过程中不走板、不变味,教师必须做到师德纯正崇高。第三、要造就“四有”新人,教师要率先树立远大理想,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给学生以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境界,带头艰苦奋斗,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传统,树立优良道德风尚;增强法制观念,反对无政府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基础,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第四,不断提高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4)从教师的人格评价来看,师德具有超越一般职业道德的示范性。
首先,教师“红烛精神”本身就是师德超出一般道德规范的示范表率作用的集体体现。其次,“为人师表”则是教师以自身优良品德为学生和社会做榜样,使学生的思想、行为、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


谁知道这是什么日本动漫
伏见猿比古(伏见 猿比古(ふしみ さるひこ),Fushimi Saruhiko,CV:宫野真守)年龄:19岁身高:178cm生日:11月7日(天蝎座)血型:AB型Scepter4的No.3。态度懒散没什么干劲的样子,但很能干。曾是吠舞罗成员之一,对吠舞罗的八田美咲有异常的执著。(与八田是多年旧识)同时拥有赤、青两种王的能力。声称离开吠舞罗...

罗马人对希腊古典文化传统作了哪些继承和发展.
*尽管古希腊某些哲学家或教育家已经初步注意到了教学论的重要性,但对其系统研究只是在罗马时期才完成。在这方面作出卓越成就的是罗马修辞学教师昆体良。他在所著的《雄辩术原理》一书中,系统地总结了罗马共和国最后一个世纪和帝国第一个世纪的教育观点和教育经验,同时也部分吸取了希腊人在教育思想上的有益成果。可以...

佳县15170583989: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什么? -
能洁泽力: 教师道德,简称“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教师的从业之德,是对教师这一行业者的道德要求.它是调整教师与学生、...

佳县15170583989: 如何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
能洁泽力: 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学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知识分子职业道德之一.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人们教育活动的发展直接相联系的,它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想,形成教师特有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传统,起重要作用.在阶级社会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有阶级性的,它是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是为统治阶级巩固自己的统治服务的.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主要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职业崇高性的认识 二、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三、职业规划四、努力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五、不断提高职业技能

佳县15170583989: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能洁泽力: 1、“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

佳县15170583989: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
能洁泽力: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上述概念具有如下基本旨意: 一是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独特性,说明了它是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是与教师这一职业密切联系的专门性道德. 二是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说明教师职业道德不只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还包括教师对规范或准则中内得而成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佳县15170583989: 如何理解教师道德的内涵 -
能洁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其职业特点不仅仅是授业解惑,更是人们心灵的导师,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主要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职业崇高性的认识: 1、重要性认识:建设国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需要高素质的教育,高素质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2、幸福感认识:教师的幸福感是指教师从教学工作中获得的专业满足感、成就感、快乐感和使命感.享受幸福感是指教师从教学工作中获得的社会地位的提高、进而获得社会给予经济上的肯定、有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同时要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有勇气接受不可以改变的、用智慧区分二者的不同; 二、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佳县15170583989: 如何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
能洁泽力:[答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其职业特点不仅仅是授业解惑,更是人们心灵的导师,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主要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职业崇高性的认识:1、重要性认识:建设国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素...

佳县15170583989: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内涵是什么 -
能洁泽力: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关于研究“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专著,具体包括了:师德的基本意蕴和特点、师德的职业约定及其价值蕴涵、师德的基本原则及其规范、教师的价值实现与幸福、教师职业中基本的人伦关系、依法执教的基本要理及其实践把握等方面的内容.

佳县15170583989: 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是 -
能洁泽力: 教师道德职业有着丰富的内涵,它至少应该包括教师的道德操守,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对工作的责任心,对学生的爱心等方面,在以上的诸多要素中,爱心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

佳县15170583989: 教师职业道德有哪些特征 -
能洁泽力: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基本特点基本内容ت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ت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ب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 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ب以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