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哪得清如许’的下一句是什么

作者&投稿:无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问渠哪得清如许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一》
【作者】朱熹 【朝代】南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是一个代词,相当于“它”,“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
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
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
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够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观书有感二首

下一句是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观书有感二首 其一》,是宋代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原文如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如下: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词句注释如下: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怎么的意思。清:清澈。如许:如此,这样。
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扩展资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是一个代词,相当于“它”,“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
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
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
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够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书有感二首

下一句是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观书有感二首 其一》,是宋代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原文如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如下: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词句注释如下: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怎么的意思。清:清澈。如许:如此,这样。

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扩展资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是一个代词,相当于“它”,“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

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

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

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够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书有感二首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的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何处?
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琴诗》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译文:如果琴声来自于琴,那么...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意思
该诗句运用了设问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其意思为“读书学习应不断吸收新知,保持思维活力,如同只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才能使池水保持清澈。”“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设问体现在以“问君”引出对问题的思考,即为何池塘清澈如镜?随后自答,以源头活水象征知识更新和思想活跃的重要性。该...

问句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_百...
关于问句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这句话的意思分两层, 按字面来说:哪来那么清澈的水,因为有源头的活水源源不断的出来. 其实诗人真正的意思是:怎么样才能不断的写出好的文章,...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那”是不是通假字
“那”是通假字,“那”通“哪”,意思是:怎么。一、原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三、...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什么修辞手法
设问。根据百度题库相关资料显示,这句诗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设问:问君哪得清如许?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出自宋代学者朱熹的《观书有感》。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意思是什么
要问那方塘的水为何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的输送活水。寓意是只有不断地注入新鲜的内容,才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人的生命、学识、技能,家庭关系、人际交往、团体团队,甚至公司、国家,都是如此。

问君哪得清如许,唯有活水源头来是什么意思
直白的翻译(联系此诗上文两句):问一问这片水啊为什么如此地清澈?(原来是)因为她是一汪活水,上游源源不断的催促下,流动使她保持着这份清纯和透明.全诗如下:半亩方塘一镜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为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渠,古意亦代指"他\\它"大多人们这样理解这两句话,只有平时不断地...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什么修辞手法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设问的修辞手法。这句诗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出自宋代学者朱熹的《观书有感》。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

问君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是什么意思?
问君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说的是我问你为什么这条河的水一直都十分清澈,你说是因为它一直有活水源源不断地来。这是它表面的一层意思。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其中暗含深意。知识就像这小溪里的水,只有一直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不断丰富知识,进入更高的一层境界。所以这句话也可以作为大家...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什么修辞手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自答:因为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注意事项:庆元二年(1196年),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该...

开封县13515992826: 问渠哪得清如许?的下一句是什么?是古诗 -
楚田复方:[答案]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开封县13515992826: 问渠哪得清如许的下一句是什么 -
楚田复方:[答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回答完毕 ,感谢你的提问,希望对你有帮助,记得采纳给好评呦,祝你学习进步!

开封县13515992826: "问君哪得清如许"的下半句是怎么说的? -
楚田复方: 这是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的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意问渠那的清如许的“那”不是哪里的哪而是那边的“那”.

开封县13515992826: 问渠哪得清如许?后一句是什么? -
楚田复方:[答案]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

开封县13515992826: 问渠那得清如许的下句是什么?出自哪里具体是什么意思? -
楚田复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明朝朱熹《观书有感》.这是一首喻理于景的名诗.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问...

开封县13515992826: 问渠哪得清如许的下一句是?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
楚田复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开封县13515992826: 问渠哪得清如许.的下一句是什么 -
楚田复方:[答案]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

开封县13515992826: 问梁哪得清如许 接下句 -
楚田复方: 情操高雅啊,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道?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原...

开封县13515992826: 问渠那得清如许下一句 -
楚田复方: 您好!问渠哪得清如许的下半句是: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开封县13515992826: 问泉哪得清如许下一句什么,急 -
楚田复方: 唯有源头活水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