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律利"有哪些?

作者&投稿:歹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的大清律利是辫子在头在,辫子亡人亡是吗???~

1645年,清顺治皇帝发布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臣僚不得论奏剃发,否则“杀无赦”。此即为历史上著名的“剃发令”。从此,头发之去留,不再是个人的喜好,也不再是一个伦理的问题,而是上升成了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清朝统治者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是把剃发作为一种表示归顺的标志,为此,不惜以死要挟,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对汉人来说,当然无法接受,一缕青丝,不仅受之父母,而且成了忠于明朝的象征,这是千万不能剃掉的。为此,汉人奋起反抗,口号是:“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所以关键的问题是头发的去留,并不是辫子的有无,比如和尚,都没有辫子,难道都要置于死地?

壹、 前言犯罪存留养亲,其意义为父祖老疾而无人应侍养者,其子孙犯流及死罪,得例外缓刑或免刑。按中国历朝素重孝道,留养之制乃为犯人之直系尊亲属而设,使其不致因子孙犯罪而失去侍养, 此与缓刑之意本在慎刑恤囚,大不相同。又中国法制史学者多认为留养系缓刑之一种, 惟依《大清现行刑律》之规定,亦可能是一种易刑。在此本文拟就《大清现行刑律》〈名例律〉「犯罪存留养亲」条之内容与沿革加以分析比较,并就留养相关问题进行检讨,期使吾人对於犯罪存留养亲有初步瞭解。 贰、 律例条文点校一、 律文(一) 本文凡犯死罪非常赦不原者,而祖父母、(高曾同。)父母老(七十以上)、疾(笃癈)应侍,(或老或疾)家无以次成丁(十六以上)者,(即与独子无异,有司推问明白。)开具所犯罪名,(并应侍缘由)奏闻,俟取旨後照律收赎。犯徒流(而祖父母、父母老疾无人侍养)者,亦照所犯收赎,存留养亲。(遣罪人犯准满流收赎。)二、 条例(一) 大理院及各级审判厅审结遣流以下人犯,有告称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及其母系属孀妇,守节二十年,家无以次丁者,若例得淮留养,如属大、宛二县民人,该县出结,府尹确查分报部、院;属内外巡警厅管辖地面居住者,该区官出结,巡警总厅厅丞确查分报部、院;如属外省民人,州县官出结,按察司或提法使确查分报部、院。俟收赎银两完缴,俱淮存留养亲,其各省审结人犯,亦照此确查办理。 (二) 死罪及遣流徒各犯到案之初,该承审官务将该犯有无祖父母、父母、兄弟、子侄及年岁若干,是否孀妇之子,详悉取具确供,如漏未取供,照例分别议处。若祖父母、父母无存,或现存而未老疾,及伊母本非孀妇,或守节未至二十年,或该犯并非独子,或家有以次成丁之人,与留养之例不符,该地方官知情捏报者,以故出论; 如有受贿情弊,以枉法论; 失察者,亦交部议处。其邻保族长人等,有假捏出结者 ,照证佐不言实情,减本犯罪二等律治罪。若地方官查报後,复将假捏情弊自行查明,或上司复饬察出,及邻保人等自行首送者,除本犯仍行按照律例拟罪外,官员及邻保人等俱免议。(三) 凡死罪案件,除谋、故杀及连毙二命,秋审时应入情实无疑之犯,虽亲老丁单,毋庸声请留养外,其馀各案,核其情节,秋审时应入可矜者,如有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及孀妇独子伊母守节二十年者, 定案时,查取各结,声明大理院随案核覆声请留养;其馀秋审,并非应入可矜之案,定案时,止将应侍缘由声明,不必分别应淮、不应淮字样,统俟秋审时,法部核定後,先将此项人犯开单进呈恭候钦定,俟奉有谕旨,法部行文各该督抚,将淮留各犯,饬令该管州县取具犯属族邻人等甘结,加具印结详报,并追取收赎银四十两,如案关人命,以一半给死者家属养赡,一半入官,将该犯保释,存留养亲。若定案时,非例应留养之人,迨至本届秋审,或已经秋审一次归入旧事缓决以後,核其祖父母、父母已成老疾,或伊母守节年分符合,以及成招时,家有次丁嗣经身故,或被杀之人先有父母,後经物故,与留养之例相符者,亦淮其随时随案奏请留养。京师秋审案件一体遵行。至留养之後,复有不安分守法、别生事端,无论罪名轻重,即照现犯定拟,不淮再行声请。(四) 殴妻致死之案,除亲老丁单或孀妇独子应淮查办留养外,如父母已故,别无兄弟子孙,定案时,将应行承祀缘由,声明法部,俟秋审後与寻常留养人犯一体开单进呈。其或定案时,声请留养之犯,遇有父母先存故,与承祀之例相符者,该省按察司或提法使於秋审时确查报部,统俟奉有谕旨,再行取结办理,惟所追赎银尽数入官。 (五) 凡卑幼殴死本宗期功尊长,定案时,皆按律问拟,不淮声请留养。其有所犯,情节实可矜悯,奉旨改为绞监候者,统俟秋审情实二次,蒙旨免勾奏明改入缓决之後,由该省按察司或提法使查明该犯应侍缘由,於秋审时,报部核办。至殴死本宗缌麻、外姻功缌尊长,如有亲老丁单,应行留养,均俟法部於秋审时,分别淮留、不淮留,开单奏明办理。 (六) 尊长故杀卑幼之案,如有亲老丁单,定案时,於摺内声明,仍俟秋审时,分别情罪轻重办理。 (七) 杀人之犯,有秋审应入缓决,应淮存留养亲者,查明被杀之人有无父母,是否独子,於本内声明,如被杀之人亦系独子,但其亲尚在,无人奉侍,不论老疾与否,杀人之犯皆不淮留养。若被杀之人平日游荡、离乡弃亲不顾,或因不供养赡、不听教训,为父母所摈逐,及无姓名籍贯可以关查者,仍淮其声请留养。至擅杀罪人之案,与殴毙平人不同,如有亲老应侍,照例声请,毋庸查被杀之家有无父母,是否独子。 (八) 凡犯罪有兄弟俱拟正法者,存留一人养亲,仍照律奏闻请旨定夺。 (九) 凡曾经触犯祖父母、父母犯案,并素行匪类,为父母所摈逐,及在他省获罪,审系游荡他乡,远离父母者,俱属忘亲不孝之人,概不淮留养。若系官役奉差,或客商贸易在外寄资养亲,确有实据,及两省地界毗连,相距在数十里以内者,定案时,察覈明确,按其情罪轻重,照例将应侍缘由,於奏咨内声叙。 (十) 流遣人犯,核其罪名系常赦所不原者,毋庸声请留养。若赦款得原之犯,自定案时,以至工作未满以前,遇有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或孀妇独子伊母守节已至二十年,与例相符者,随时咨部,淮其留养一次,各照所犯本罪追取收赎银两入官(其入所工作有年者,得平均按限折减。),若留养之後,复犯流置等罪,概不淮再行声请。至徒罪,非有关十恶,俱得照例留养。 参、 犯罪存留养亲沿革一、 (晋)咸和二年,句容令孔恢罪弃市,诏曰:「恢自陷刑网,罪当大辟,但以其父年老而有一子,以为恻然,特原之。」 二、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诏:「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老,更无成人子孙,又无期亲者,仰案後列奏以待报,著之令格。」 三、 北魏法例律:「诸犯死罪,若祖父母、父母年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存养亲,终则从流。不在原赦之列。」 四、 唐律:「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家无期亲成丁者,上请。犯流罪者,权留养亲,课调依旧。若家有进丁及亲终期年者,则从流。计程会赦者,依常例。即至配所应侍,合居作者,亦听亲终期年,然後居作。」五、 金世宗大定十三年诏:「在丑无争之谓孝,然後能养,斯人以一朝之忿忘其身,而有事亲之心乎?可论如法。」即不淮留养之例。六、 明律:「凡犯死罪非常赦所不原者,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家无以次成丁者,开具所犯罪名奏闻,取自上裁。若犯徒流者,止仗一百,馀罪收赎,存留养亲。」七、 大清律例:「凡犯死罪非常赦不原者,而祖父母、(高曾同。)父母老(七十以上)、疾(笃癈)应侍,(或老或疾)家无以次成丁(十六以上)者,(即与独子无异,有司推问明白。)开具所犯罪名,(并应侍缘由)奏闻,取自上裁。犯徒流(而祖父母、父母晒疾无人侍养)者,止杖一百,馀罪收赎,存留养亲。(军犯准此。)」 肆、 律文解析祖父母、父母老疾而应侍,或家无以次成丁,为犯罪存留养亲之共同要件。大清现行刑律又分别就犯死罪与犯徒流罪之犯罪行为人,各异其要件及程序。兹就犯罪留存养亲之共同要件与特别规定分述之:(一) 共同要件: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1) 祖父母、父母之年龄须在七十岁以上且笃疾。(2) 除祖父母、父母外,尚包括高曾祖父母。《大清现行刑律》〈名例律〉「称期亲父母」条:「凡(律)称期亲及称祖父母者,曾、高同。」更可上溯至唐律,此有《唐律》〈名例律〉「称期亲祖父母」条:「诸称期亲及祖父母者,曾、高同。」又《唐律疏议》曰:「祖父母、父母,通高、曾以来。」可稽。(3) 应侍:唐《通典》云:「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一人;年九十,二人;百岁,三人。」 准此,独子原则上符合应侍之要件。 (二) 特别规定: 1. 犯死罪者:(1) 须该死罪非常赦所不原:按常赦所不原,《大清现行刑律》〈名例律〉规定:「凡犯谋反、叛、逆、子孙谋杀祖父母父母、内乱、妻妾杀夫、雇工人杀家长、杀一家非死罪三人、采生折割人、谋杀、故杀、蛊毒魇魅、毒药杀人、强盗妖言、十恶等真正死罪,及侵贪入己,军务获罪者,虽获罪不得原宥,其馀咸得赦除。」 故犯死罪者,须非谋反、叛、逆、子孙谋杀祖父母父母、内乱、妻妾杀夫、雇工人杀家长、杀一家非死罪三人、采生折割人、谋杀、故杀、蛊毒魇魅、毒药杀人、强盗妖言、十恶等真正死罪,始得留养。(2) 如具有「家无以次成丁」之情事,亦可留养:所谓成丁,依本条规定,系年十六岁以上之男子。故从反面解释,应系家有其他十六岁以上之男子,则不得留养。按本规定似从《唐律》〈名例律〉「犯死罪非十恶」条内「家无期亲成丁者」而来。《唐律疏议》曰:「户内无期亲年二十一以上、五十九以下者,皆申刑部,具状上请,听敕处分。」亦本於斯旨。(3) 须开具所犯罪名,并应侍缘由奏闻,俟取旨後照律收赎:(A)此种程序可上溯至晋,就成文法条而言,至少可追溯至北魏《法例律》(请参照本文参、犯罪存留养亲沿革)。(B)所谓照律收赎,系依《大清现行刑律》〈名例律〉「五刑」规定:「死刑二:绞、斩。(内外死罪人犯,除应不待时外,馀俱监固候秋审。朝审分别情实、缓决、矜疑,奏请定夺。收赎银四十两。)」(C)《唐律疏议》曰:「若敕许充侍,家有期亲进丁及亲终,更奏。」惟依《大清现行刑律》规定,所谓依律收赎,解释上即为以金铜赎其死刑,故无须就家有期亲进丁及亲终事由而更奏。 2. 犯徒流罪者:照所犯收赎,毋须奏闻俟取旨後收赎。(A)收赎之标准,《大清现行刑律》〈名例律〉「五刑」分别就徒刑及流刑作如下规定:徒一年,赎银十两;一年半,赎银十二两五钱;二年,赎银十五两;二年半,赎银十七两五钱;三年,赎银二十两。流二千里,赎银二十五两;流二千五百里,赎银三十两;三千里,赎银三十五两。(B)核其无庸奏闻取旨之规定,应系源於《唐律》「犯流罪者,权留养亲」,《唐律疏议》解释云:「其权留者,省司判断,不须上请。」(C)核其易刑之规定,可溯自《唐律》单丁犯徒罪易以杖刑之规定。由於系一种易刑,故留养之後,亲终亦不再流配。较《唐律》「若家有进丁及亲终期年者,则从流」之规定为宽。 伍、 大清现行刑律/大清律例/唐律存留养亲条相异规定之比较 大清现行刑律 大清律例 唐律犯死罪者 非常赦不原者 非常赦不原者 非十恶 祖父母、父母年七十以上为老 祖父母、父母年七十以上为老 祖父母、父母年八十以上为老 家无以次成丁年十六以上为丁 家无以次成丁年十六以上为丁 家无期亲成丁年二十一以上,五十九以下者为丁 开具所犯罪名,奏闻,俟取旨後照律收赎。 开具所犯罪名,奏闻,取自上裁。 上请犯流罪者 祖父母、父母年七十以上为老 祖父母、父母年七十以上为老 祖父母、父母年八十以上为老 未明文家无以次成丁 未明文家无以次成丁 家无期亲成丁年二十一以上,五十九以下者为丁 照所犯收赎,存留养亲。 止杖一百,馀罪收赎,存留养亲。 1. 权留养亲,课调依旧。2. 若家有进丁及亲终期年者,则从流。3. 计程会赦者,依常例。即至配所应侍,合居作者,亦听亲终期年,然後居作。犯徒罪者 同犯流罪 同犯流罪 1. 应役而家无兼丁者,徒一年,加杖一百二十,不居作;一等加二十。2. 若徒年限内无兼丁者,总计应役日及应加杖数,准折决放。3. 盗及伤人者,不用此律。 ※ 按《大清现行刑律》改笞刑、杖刑为罚金刑,故原犯罪存留养亲条中有关杖刑之规定,一并修正。 ※ 就要件言,犯死罪时,《大清现行刑律》、《大清律例》须系「非常赦所不原」者,比《唐律》为严;就内容言,《大清现行刑律》祇照所犯收赎,较《大清律例》止杖一百,而馀罪收赎为轻,比《唐律》之祇停止执行者更轻。 陆、 实例解析一、 实例(一) 刘锡彬殴伤小功母舅张大诚身死一案,依「卑幼殴外姻小功尊属死者,斩」律拟斩监候,光绪三年秋审以死系小功母舅,惟衅起救母,殴有急情,刘锡彬应缓决,然父老残废,不淮留养。 (二) 郭青汉故杀小功服侄郭二小身死,依「殴同堂小功侄,故杀者,绞」律拟绞监候,并声明亲老丁单。同治九年秋审,以死系犯尊卑幼,郭青汉杀由忿激衅起管教,应缓决;再该犯供有父郭现隆年逾七十家无次丁,结到并淮其留养。 (三) 李先苟故杀妻身死一案,依「夫殴妻至死者绞,故杀亦绞」律拟绞监候。同治九年秋审,以李先苟杀固有心,死系不顺之妻而缓决,结到并准其留养。 (四) 许三虎砍伤王狗勤身死一案,依「斗殴杀人者,不问手足他物金刃,并绞」律拟绞监候,,并声明系孀妇独子。同治九年秋审以死先扑殴,砍止一伤,许三虎应缓决,许母罗氏实系守节已逾二十年,被杀之王狗勤父母俱故并无亲属,准其留养。 (五) 臧圮耀扎伤冯得亮身死一案,依「斗殴杀人者,不问手足他物金刃,并绞」律拟绞监候,并声明亲老丁单。同治九年秋审,以死者疑窃寻衅,臧圮耀扎由抵御,应缓决。并查明该犯之父臧易青现年实系七十四岁,虽尚有次子臧三,年甫十一,并无以次成丁之人,全赖臧圯耀养赡;屍父冯希三尚有次子冯得生,早已成丁,已能侍奉,取结咨部核办,最後照缓准其留养。 (六) 孟继迁致伤孟广如身死一案,依「同姓服尽亲属相殴至死,以凡论,斗杀者,绞」律绞监候,并声明亲老丁单。同治九年秋审,以刀系夺获,死越两旬,孟继迁应缓决;再该犯成招时,据供父故,有母田氏,年逾七旬,家无次丁,是否属实,俟饬县查明取结勘办。最後则照缓留养。 (七) 戈钰庭等共殴杨钰桩身死一案,依「同谋共殴人致死,下手致命伤重者,绞」律拟绞监候,并声明亲老丁单。同治九年秋审,偶死者理曲,戳由抵御,戈钰庭应缓决,祖母年老丁单,取结查办。最後则照缓不准留养。 (八) 陈凤鸣等共殴郎潮金身死一案,依「同谋共殴人致死,下手致命伤重者,绞」律拟绞监候,并声明孀妇独子。光绪三年秋审,以伤系他物,死非登时,陈凤鸣应缓决,原供孀妇独子,取结查办。最後准其留养。 (九) 李怔洸等共殴冯兆鳞身死一案,依「同谋共殴人致死,下手伤重者,绞」律拟绞监候,并声明亲老丁单。同治九年秋审,以殴虽听纠,他物伤无致命,李怔洸应缓决,再该犯原供亲老丁单,结到准其留养。 二、 分析按上开引自《秋讞辑要》之死罪案例,多存於同治、光绪年间,其所适用之法律,当为大清律例,而大清律例关於犯死罪者之留养,限於非常赦所不原,惟查大清律例以犯十恶、杀人、盗系官财物、强盗、窃盗、放火、发冢、受枉法及不枉法赃、诈伪、犯奸、略人、略卖、和诱人口、奸党、谗言、佐使杀人、故出入人罪及以上各罪之知情故纵、听行、藏匿、引送、说事过钱之类为常赦所不原。上开死罪案件,本属常赦所不原之杀人罪,依律不得留养,然而从《秋讞辑要》之记载,可知殴杀卑幼、殴妻致死、斗杀之案亦准存留养亲,是律并非此类案件准予留养之依据,而应从例内找寻之。再按《读例存疑》就犯罪留存养亲条所列条例,可查知例内对於戏杀、误杀、擅杀、斗杀、殴妻致死、殴杀卑幼、卑幼殴杀有服尊长等犯,是否准予留养,辄有特别规定, 是上开案例应系依例而准其留养。柒、 问题思考一、「留养」之立法是否妥当?中国向有缓刑之制,《尚书.舜典》云:「眚灾肆赦。」《周礼》曰:「若邦凶荒,则以荒辩之法治之。令移民通财,纠守缓刑。」《周礼.地官疏》:「缓刑者,谓凶年犯刑缓纵之。」惟并无留养明文。查侍亲缓刑,最早的案例可溯及於晋咸和二年,但此只出於人主一时之见,并未入律。最早将留存养亲形诸法律者,为北魏《法律例》,核其立法意旨,当与劝孝有关,《礼记》〈中庸〉有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以宽刑之仁,成亲亲之大,是为侍亲缓刑之法意所在。但留养最初本为法外之仁,是否有成为定制之必要,不无疑义。姑不论留养是否与现代刑法思潮相符,历史上对於犯罪存留养亲持质疑态度者,如金世宗曾引丑夷不争之礼摒斥留养,而以清代袁滨氏之见解最具代表性:愚以为杀人者死,虽尧、舜复生,不能通融。孔子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欤?」可见三代无留养之文。若此者,非圣人之所矜。夫杀人者之父母何与於被杀者之冤魂,忘其亲杀人,其不孝宜诛,恃其心杀人,其心术宜诛。按律内知有恩赦而故犯者,加本罪三等,恶其有所恃也。彼恃有留养之例而故犯者,何以反得宽其本罪乎?父母不能教子,致陷於恶,虽老而冻馁,亦所自取。 职是,留存养亲之本旨乃在於宏扬孝道,然此一法外之仁一旦推於极致而成为法律,其法价值判断是否失衡,或者与中国传统道义观是否完全吻合,皆不无商榷馀地。 二、律文与条例之关系(仅就「犯罪存留养亲」条而论) 《大清律例》关於犯罪存留养亲有例十七条,其中有许多以例破律之事项,诸如承祀,以及对於戏杀、误杀、擅杀、斗杀、殴妻致死、殴杀卑幼、卑幼殴杀有服尊长等犯得予留养之特例。至《大清现行刑律》将条例删改为十条,由於《大清现行刑律》就常赦所不原之范围有所调整限缩,故条例虽规定除谋、故杀及连毙二命毋庸声请留养外,其馀各案可核其情节声请留养(参照前述条例第三条),并保留殴妻致死、殴杀卑幼、卑幼殴杀有服尊长等犯得予留养之例,然大致上此类案件非属常赦所不原,在体系上例并未破律。 惟从《大清现行刑律》、《大清律例》与《唐律》之比较而言,犯死罪时,《大清现行刑律》、《大清律例》须系「非常赦所不原」者,比《唐律》仅限於非十恶者为严;换言之,《大清现行刑律》及《大清律例》限缩了犯死罪者声请留养的范围。然平情而论,留养本系宽典,《大清律例》就留养设置许多例外,无非律文本身处罚过於苛重,故以例外扩大留养之范围,可是却破坏了律的完整性,造成条例愈多,愈觉混淆不清之代价。《大清现行刑律》修正常赦所不原的规定,并删改关於留养的条例,在体系上较旧律一贯完整,但究其实质,乃因袭旧律之内容而维持旧律所扩大的留养的范围。此种内容上之因袭,是否妥适,不无疑义。 至於例内关於孀妇独子之事由,亦为律文所无,惟例中夫殴妻致死之案将亲老丁单与孀妇独子并举,而尊长故杀卑幼却仅列亲老丁单,其分别之标准为何,未见说明,徒使尊长故杀卑幼在适用上滋生疑义。又夫殴妻致死得予承祀之专例,其纂定理由为何,亦不得而知。按留养本系宽典,若再推及承祀,则其所维护者已不只犯人之父母、祖父母,而是祖宗祭祀及香烟承继,是否过宽,实值商榷。另例仅曰殴妻致死有承祀之适用,若有故杀、谋杀、误杀等情事,是否准予承祀,亦生适用上之困难。 三、《大清现行刑律》「犯罪存留养亲」应非缓刑性质 学者根据《唐律疏议》「若敕许充侍,家有期亲进丁及亲终,更奏。」及《唐律》「若家有进丁及亲终期年者,则从流」规定,认为留养系属缓刑,此项见解应可资赞同。惟《大清现行刑律》将符合存留养亲要件者俱「照律收赎」,即用本刑以外之刑代替本刑,可见在此留养已非缓刑,而是易刑。 纵例有「至留养之後,复有不安分守法、别生事端,无论罪名轻重,即照现犯定拟,不淮再行声请。」之语,然此系规定留养後更犯罪,不得以其亲老丁单等事由再行声请留养。质言之,留养之後,如有亲终期年或家有以次成丁之情事,则无须如《唐律》规定「更奏」或重新执行流刑,故《大清现行刑律》「犯罪存留养亲」条中收赎之规定,应属易刑,要无可疑。

  大清律例

  名例律上之一(名者五刑之罪名例者五刑之体例也)
  『律』1.00五刑
  笞刑五(笞者击也又训为耻用小竹板)一十(折四板)二十(除零折五板)三十(除零折一十板)四十(除零折一十五板)五十(折二十板)
  杖刑五(杖重于笞用大竹板)六十(除零折二十板)七十(除零折二十五板)八十(除零十扳)九十(除零折三)一百(折四十板)
  徒刑五(徒者奴也盖奴辱之)一年杖六十一十半杖七十二年杖八十二年半杖九十三年杖一百
  流刑三(不忍刑杀流之远方)二干里杖一百二千五百里杖一百三干里杖一百
  死刑二(凡律中不注监候立决字样者皆为立决凡例中不注监候立决字样者皆为监候)绞斩(内外死罪人犯除应决不待时外余俱监固候秋审朝审分别情实缓决矜疑奏请定夺)
  条例
  1.01
  凡笞杖罪名折责概用竹板长五尺五寸小竹板大头阔一寸五分小头阔一寸重不过一斤半大竹板大头阔二寸小头阔一寸五分重不过二斤其强盗人命事件酌用来棍
  1.02
  夹棍中梃木长三尺四寸两旁木各长三尺上圆下方圆头各阔一寸八分方头各阔二寸从下量至六寸处凿成圆窝四个面方各一寸六分深各七分拶指以五根圆木为之各长七寸径圆各四分五厘(按此段言夹棍拶指之式也下段方言用夹棍之法)其应来人犯不得实供方来一次再不实供许再来一次用刑官有任意多用者该管上司不时察参傥有徇隐事发并交部议处
  1.03
  凡寻常枷号重二十五斤重枷重三十五斤枷面各长二尺五寸阔二尺四寸至监禁人犯止用细鍊不用长枷
  1.04
  凡民人犯军流徒罪者俱至配所照应杖之数折责惟缘坐流罪不加杖
  1.05
  各省问刑衙门夹棍州县呈明知府验烙知府呈明按察司验烙按察司呈明督抚验烙其尺寸长短宽窄俱刻于中挺之上如有擅用未曾验烙夹棍者以酷刑题参
  1.06
  每年正月六月俱停刑内外立决重犯俱监固俟二月初及七月立秋之后正法其五月内交六月节及立秋在六月内者亦停正法
  1.07
  每年于小满后十日起至立秋前一日止如立秋在六月内以七月初一日为止内外问刑衙门除窃盗及斗殴伤人罪应杖笞人犯不淮减免其余罪应杖责人犯各减一等递行八折发落笞罪宽免如犯案审题在热审之先而发落在热审期内者亦照前减免傥审题虽在热审期内而发落已逾热审者概不准其减免至热审期内监禁重犯令管狱官量加宽恤其枷号人犯俱暂行保释俟立秋后再行照例减等补枷满日发落
  1.08
  赎刑(五刑中俱有应赎之款附列于此以便引用)
  纳赎(无力依律决配有力照律纳赎)
  收赎(老幼废疾天文生及妇人折杖照律收赎)
  赎罪(官员正妻及例难的决并妇人有力者照律赎罪)
  纳赎
  笞一十(银二钱五分)笞五十(银一两二钱五分)杖六十(银三两)杖一百(银五两)徒一年(银七两五钱)流(二十两)
  收赎
  笞一十(银七厘五毫)笞五十(银三分七厘五毫)杖六十(银四分五厘)杖一百(银七分五毫)徒一年(银一钱五分)徒三年(银三钱)流二千里(银三钱七分五厘)三千里(银四钱五分)绞斩(银五钱二分五厘)
  赎罪
  笞一十(银一钱)笞五十(银五钱)笞六十(银六钱)杖一百(银一两)徒一年(银一两七分五厘)徒三年(银一两二钱二分五厘)流一千里(银一两三钱)三千里(一两三钱七分五厘)绞斩(银一两四钱五钱)
  1.09
  凡律例开明准纳赎不准纳赎者仍照旧遵行外其律例内未经开载者问刑官临时详审情罪应准纳赎者听其纳赎不应准纳赎者照律的决发落如承问官漤准纳赎者交该部议处多取肥己者计赃科罪
  1.10
  各坛祠祭署奉祀祀丞神乐观提点协律郎赞礼郎司乐等官并乐舞生及养牲官军有犯奸盗诈伪失误供祀并一应赃私罪名官及乐舞生罢黜军革役仍照律发落若讦告词讼及因人连累并一应公错过误犯罪者照律纳赎
  1.11
  太常寺厨役但系讦告词讼过误犯罪及因人连累问该笞杖罪名者纳赎仍送本寺着役徒罪以上及奸盗诈伪并有误供祀等项不分轻重俱的决改拨光禄寺应役
  1.12
  凡官员有先参婪赃革职提问者如审无婪赃入己止拟因公那用因公科歛及坐赃致罪犯该杖一百者革职徒流军罪依例决配如罪在杖一百以下者依文武官犯私罪律交部议处分别降罚其先经革职之处准予开复

  作者: 银河无穷 2007-1-27 16:38 回复此发言

  --------------------------------------------------------------------------------

  2 大清律利
  1.13
  僧道官有犯径自提问及僧道有犯奸盗诈伪并一应赃私罪名责令还俗仍依律例科断其公事失误因人连累及过误致罪者悉准纳赎各还职为僧为道
  1.14
  妇女犯奸杖罪的决枷罪收赎
  1.15
  妇人有犯奸盗不孝者各依律决罚其余有犯笞杖并徒流充军杂犯死罪该决杖一百者与命妇官员正妻俱准纳赎
  1.16
  生员不守学规好讼多事者俱斥革按律发落不准纳赎
  1.17
  凡文武官犯罪本案革职其笞杖轻罪毋庸纳赎若革职后另犯笞杖罪者照律纳赎徒流军遣依例发配有呈请赎罪者刑部核其情节分别准赎不准赎二项拟定奏明请旨不得以可否字样双请入奏其贪赃官役概不准纳赎
  1.18
  凡进士举人贡监生员及一切有顶戴官有犯笞杖轻罪照例纳赎罪止杖一百者分别咨参除名所得杖罪免其发落徒流以上照例发配至生监犯罪除应杖一百及徒流以上并速议题案内无论笞杖堩于办结后知照礼部外其寻常律应纳赎之生监应否禠革开复会同礼部办理

  『律』2.00十恶
  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
  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
  三曰谋叛(谓谋背本国潜从他国)
  四曰恶逆(谓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夫之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及夫者)
  五曰不道(谓杀一家非死罪三人及支解人若采生折割造畜蛊毒魇魅)
  六曰大不敬(谓盗大祀神御之物乘舆服御物盗及伪造御宝合和御药误不依本方及封题镨误若造御膳误犯食禁御幸舟船误不坚固)
  七曰不孝(谓告言咒骂祖父母父母夫之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若奉养有缺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称祖父母父母死)
  八曰不睦(谓谋杀及卖缌麻以上亲殴告夫及大功以上尊长小功尊属)
  九曰不义(谓部民杀本属知府知州知县军士杀本管官吏卒杀本部五品以上长官若杀见受业师及闻夫丧匿不举哀若作乐释服从吉及改嫁)
  十曰内乱(谓奸小功以上亲父祖妾及与和者)

  『律』3.00八议
  一曰议亲(谓皇家袒免以上亲及太皇太后皇太后缌麻以上亲皇后小功以上亲皇太子妃大功以上亲)
  二曰议故(谓皇家故旧之人素得侍见特蒙恩待日久者)
  三曰议功(谓能斩将夺旗摧锋万里或率众来归安济一时或开拓疆宇有大勋劳铭功太常者)
  四曰议贤(谓有大德行之贤人君子其言行可以为法则者)
  五曰议能(谓有大才业能整军旅治政事为帝王之良辅佐者)
  六曰议勤(谓有大将吏谨守官职早夜奉公或出使远方经涉艰难有大勤劳者)
  七曰议贵(谓爵一品及文武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者)
  八曰议宾(谓承先代之后为国宾者)

  『律』4.00应议者犯罪
  1凡八议者犯罪(开具所犯事情)实封奏闻取旨不许擅自勾问若奉旨推问者开具所犯(罪名)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将议过缘由)奏闻取自上裁
  2其犯十恶者(实封奏闻依律议拟)不用此律(十恶或专主谋反叛逆言非也盖十恶之人悖伦逆天蔑理贼义乃王法所必诛故特表之以严其禁)
  条例
  4.01
  三品以上大员革职拏问不得遽用刑夹有不得不刑讯之事请旨遵行
  4.02
  已革宗室之红带已革觉罗之紫带除有犯习教等重情另行奏明办理外其有犯寻常杖枷徒流军及斩绞等罪交刑部照旗人例一体科断应销档者免其销档仍准系本身带子
  4.03
  凡宗室觉罗除犯笞杖枷及初犯军流徒或再犯徒罪或先经犯徒后犯流罪仍由宗人府照例分别折罚责打圈禁外如有二次犯流或一次犯徒一次犯军或三次犯徒者堩拟实发盛京如二次犯徒一次犯流或一次犯流一次犯军者堩拟实发吉林如二次犯军或三次犯流或犯至遣戍之罪者堩拟实发黑龙江若宗室酿成命案按律应拟斩绞监候者宗人府会同刑部先行革去宗室顶戴照平人一律问拟斩绞分别实缓仍由宗人府进呈黄册
  4.04
  凡宗室犯案到官该衙门先讯取大概情形罪在军流以上者随时具奏如在徒杖以下咨送宗人府会同刑部审明照例定拟罪应拟徒者归入刑部按季汇题罪应笞杖者即照例完结堩毋庸具奏若到官时未经具奏之案审明后罪在军流以上者仍奏明请旨
  4.05
  宗室缘事发遣遇赦减释如系由盛京释回者即令回京若由吉林黑龙江释回者即令其在盛京移居宗室公所酌给房屋居住

  作者: 银河无穷 2007-1-27 16:38 回复此发言

  --------------------------------------------------------------------------------

  3 大清律利
  4.06
  宗室犯事到官无论承审者何官俱先将该宗室摘去顶戴与平民一体长跪听审俟结案时如实系无干仍分别奏咨给还顶戴
  4.07
  凡宗室觉罗犯罪时系黄红带者依宗室觉罗例办理若系蓝带及不系带者即照常人例治罪
  4.08
  凡宗室觉罗妇女出名具控案件除系呈送忤逆照例讯办外其余概不准理如有擅收照例参处傥实有07抑许令成丁弟兄子侄或母家至戚抱告无亲丁者令其家人抱告官为审理如审系虚诬罪坐抱告之人若妇人自行出名刁控或令人抱告后复自行赴案逞刁及拟结后渎控者无论所控曲直堩照违制律治罪有夫男者罪坐夫男无夫男者罪坐本身折罚钱粮
  4.09
  凡宗室觉罗人等告讦之案察其事不干己显系诈骗不遂者所控事件立案不行仍将该原告咨送宗人府照违制律杖一百实行重责四十板如妄捏干己情由耸准迨提集人证质审仍系讹诈不遂串结捏控者将该原告先行摘去顶戴严行审讯并究追主使教诱之犯傥狡辩不承先行板责讯问审系控款虚诬罪应斩绞者照例请旨办理其余无论诈赃多寡已未入手但经商谋捏控不分首从俱实发吉林安置到配重责四十板主使教诱及助势之犯无论军民不分首从先行枷号三个月满日俱发近边充军旗人有犯销除旗档照民人一律办理其或所控得实但审因串诈不遂捏情图准者亦照此例定拟不得以事出有因量为援减
  4.10
  凡宗室有犯圈禁之罪者即行革去顶戴
  4.11
  宗室觉罗及王公有吸食鸦片烟者拟绞监候由宗人府会同刑部进呈黄册

  『律』5.00应议者之父祖有犯
  1凡应八议者之祖父母父母妻及子孙犯罪实封奏闻取旨不许擅自勾问若奉旨推问者开具所犯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闻取自上裁
  2若皇亲国戚及功臣(八议之中亲与功为最重)之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姑兄弟姊妹女06兄弟之子若四品五品(文武)官之父母妻(未受封者)及应合袭廕子孙犯罪从有司依律追问议拟奏闻取自上裁(其始虽不必参提其终亦不许擅决犹有体恤之意焉)
  3其犯十恶反逆缘坐及奸盗杀人受财枉法者(许径断决)不用此(取旨及奏裁之)律
  4其余亲属奴仆管庄佃甲倚势虐害良民陵犯官府者(事发听所在官司径追提问)加常人罪一等(非倚势而犯不得概行加等)止坐犯人(不必追究其本主)不在上请之律
  5若各衙门追问之际占12不发者并听当该官司实封奏闻区处(谓有人于本管衙门告发差人勾问其皇亲国戚及功臣占12不发出官者并听当该官司实封奏闻区处)
  条例
  5.01
  凡满洲蒙古汉军绿营官员军民人等有犯死罪除十恶侵盗钱粮枉法不枉法赃强盗放火发冢诈伪故出入人罪谋故杀各项重罪外其寻常斗殴及非常赦所不原各项死罪察有父祖子孙阵亡者在内由刑部在外由该督抚于取供定罪后即移咨八旗兵部查取确实简明事迹声叙入本于秋审时恭候钦定傥蒙圣恩优免一人一次后俱不准再行声请

  『律』6.00职官有犯
  1凡在京在外大小官员有犯公私罪名所司开具事由实封奏闻请旨不许擅自勾问(指所犯事重者言若事轻传问不在此限)若许准推问依律议拟奏闻区处仍候覆准方许判决
  2若所属官被本管上司非礼陵虐亦听开具(陵虐)实迹实封径自奏陈(其被参后将原参上司列款首告者不准行仍治罪)
  条例
  6.01
  各处大小土官有犯徒流以上依律科断其杖罪以下交部议处
  6.02
  廕生有犯应提参处分者听各衙门题参其文武生员犯该徒流以上等罪地方官一面详请斥革一面即以到官之日扣限审讯不必俟学政批回始行究拟其情节本轻罪止戒饬者审明移会该学教官照例发落详报学政查核贡监生有犯同
  6.03
  文职道府以上武职副将以上有犯公私罪名应审讯者仍照例题参奉到谕旨再行提讯其余文武各员于题参之日即将应质人犯拘齐审究如督抚同驻省分一面具题一面行知应承审衙门即行提讯
  6.04
  凡参革发审之案查明被参之人如系同知游击以下等官遴委知府审理系道府副将等官遴委道员审理统令就近提齐款证秉公确讯其案内牵连被害之人无关轻重者该道府审明录供之后即分别保释止将重罪要犯带至省内由司覆勘解院审拟完结
  6.05
  凡被参革职讯问之员审系无辜即以开复定拟不得称已经革职无庸议题覆其原参重罪审虚尚有轻罪应以降级罚俸归结者开复原职再按所犯分别降罚

  作者: 银河无穷 2007-1-27 16:38 回复此发言

  --------------------------------------------------------------------------------

  4 大清律利
  6.06
  盛京居住满洲蒙古汉军文武官员除因公诖误获罪者仍准本地方居住外若犯系侵盗亏欠钱粮及奸贪讹诈等事降革者堩连其家属拨发各省满洲驻防交该管官严加管束

  『律』7.00文武官犯公罪(凡一应不系私己而因公事得罪者曰公罪)
  凡内外大小文武官犯公罪该笞者一十罚俸一个月二十三十各递加一月(二十罚二月三十罚四月)四十五十各递加三月(四十罚六月五十罚九月)该杖者六十罚俸一年七十降一级八十降二级九十降三级俱留任一百降四级调用(如吏兵二部处分则例应降级革职戴罪留任者仍照例留任)吏典犯者笞杖决讫仍留役
  条例
  7.01
  休职病故旗员未完罚俸银两无俸可扣者照外省官员之例概予免追如本身系世袭官职及休职有俸者仍照数扣抵

  『律』8.00文武官犯私罪(凡不因公事己所自犯皆为私罪)
  凡内外大小文官犯私罪该笞者一十罚俸两个月二十罚俸三个月三十四十五十各递加三月(三十罚六月四十罚九月五十罚一年)该杖者六十降一级七十降二级八十降三级九十降四级俱调用一百革职离任(犯赃不在此限)吏典犯者杖六十以上罢役
  条例
  8.01
  凡外任各官遇有钱粮刑名事件应行革职者该督抚题参时即行摘印委员署理俟奉旨之日再行开缺若有奉旨宽宥者仍准复还原任

  名例律上之二
  『律』9.00犯罪免发遣
  凡旗人犯罪笞杖各照数鞭责军流徒免发遣分别枷号徒一年者枷号二十日每等递加五日总徒准徒亦递加五日流二千里者枷号五十日每等亦递加五日充军附近者枷号七十日近边者七十五日边远沿海边外者八十日极边烟瘴者九十日
  条例
  9.01
  凡移来盛京新满洲等若有犯法着该将军照新满洲例办理如过五年仍照旧人治罪
  9.02
  凡八旗满州蒙古汉军奴仆犯军流等罪除已经入籍为民者照民人办理外其现在旗下家奴犯军流等罪俱依例酌发驻防为奴不准折枷犯该徒罪者汉军奴仆照民人例问拟实徒徒满之后仍押解回旗交与伊主服役管束其满洲蒙古奴仆照旗下正身例折枷鞭责发落至设法赎身并未报明旗部之人无论论伊主曾否收得身价仍作为原主户下家奴有犯军流等罪仍照例问发
  9.03
  凡旗人殴死有服卑幼罪应杖流折枷者(按殴死大功弟妹小功堂侄缌麻侄孙律应拟流者也殴杀胞弟律应拟徒例改流罪者也)除依律定拟外仍酌量情罪请旨定夺不得概入汇题其有情节惨忍者发往黑龙江三姓等处不准枷责完结旗员中如有诬告讹诈行同无赖不顾行止者(按此专指事而言)亦如之
  9.04
  在京满洲蒙古汉军及外省驻防并盛京吉林等处屯居之无差使旗人(按此皆所谓正身旗人也)如实系寡廉鲜耻有玷旗籍者堩削去本身户籍依律发遣仍逐案声明请旨如寻常犯该军遣流徒笞杖等罪仍照例折枷鞭责发落至内务府所属庄头鹰户海户人等(按此旗人而非正身者也)及附京住居庄屯旗人王公各处庄头有犯军遣流徒等罪俱照民人一例定拟
  9.05
  凡旗人窝窃窝娼窝赌及诬告讹诈行同无赖不顾行止并棍徒扰害教诱宗室为非造卖赌具代贼销赃行使假银捏造假契描画钱票一切诓骗诈欺取财以窃盗论准窃盗论及犯诱拐强奸亲属相奸者堩销除本身旗档各照民人一例办理犯该徒流军遣者分别发配不准折枷至八旗满洲蒙古奴仆有犯罪应军流者依例发驻防为奴徒罪以下照民人问拟徒满释回仍交与伊主服役管束毋庸销除册档

  『律』10.00军籍有犯
  凡军籍人犯罪该徒流者各依所犯杖数决讫徒五等依律发配徒限满日仍发回原卫所(并所隶县州)流三等照依地里远近发直省卫所(并所隶州县)附籍犯该充军者依律发遣

  『律』11.00犯罪得累减
  凡一人犯罪应减者若为从减(谓共犯罪以造意者为首隋从者减一等)自首减(谓犯法知人欲告而自首者听减二等)故失减(谓吏典故出人罪放而还获止减一等首领官不知情以失论失出减五等比吏典又减一等还获又减一等通减七等)公罪递减之类(谓同僚犯公罪失于入者吏典减三等若未决放又减一等通减四等首领官减五等佐贰官减六等长官减七等之类)并得累(减而复)减(如此之类俱得累减科罪)

  『律』12.00以理去官(以理谓以正道理而去非有别项事故者)

  作者: 银河无穷 2007-1-27 16:38 回复此发言

  --------------------------------------------------------------------------------

  5 大清律利
  凡任满得代改除致仕等官与见任同(谓不因犯罪而解任者若淘汰冘员裁革衙门之类虽为事解任降等不追诰命者并与见任同)封赠官与(其子孙)正官同其妇人犯夫及义絻(不改嫁)者(亲子有官一体封赠)得与其子之官品同(谓妇人虽与夫家义絻及夫在被出其子有官者得与子之官品同为母子无絻道故也此等之人)犯罪者并依职官犯罪律拟断(应请旨者请旨应径问者径问一如职官之法)
  条例
  12.01
  子孙缘事革职其父祖诰敕不追夺者仍与正官同若致仕及封赠官犯赃与无禄人同科

  『律』13.00无官犯罪
  1凡无官犯罪有官事发(所犯)公罪笞杖以上俱依律纳赎
  2卑官犯罪迁官事发在任犯罪去任(考满丁忧致仕之类)事发公罪笞杖以下依律降罚杖一百以上依律科断本案黜革笞杖以上折赎俱免若事干埋没钱粮遗失官物虽系公罪事页追究明白(应赔偿者赔偿应还官者还官)但犯一应私罪并论如律其吏典有犯公私罪名各依本律科断
  条例
  13.01
  无官犯赃有官事发照有官参提以无禄人科断有官时犯赃黜革后事发不必参提以有禄人科断

  『律』14.00除名当差
  凡职(兼文武)官犯(私)罪罢职不叙(应)追夺(诰敕)除名(削去仕籍)者官(阶勋)爵皆除(不该追夺诰敕者不在此限)僧道犯罪曾经决罚者(追收度牒)并令还俗(职官僧道之原籍)军民灶户各从本色发还原籍当差
  条例
  14.01
  凡失陷城池行间获罪及贪赃革职各官封赠俱行追夺其别项革职者免追
  14.02
  凡知县以上及佐贰杂职等官因贪赃枉法革职者任内有降罚案件照例仍追编俸外如佐杂等官实系因公诖误毋论任内降罚案件多寡所有食过编俸一概免其追赔

  『律』15.00流囚家属
  凡犯流者妻妾从之父祖子孙欲随者听迁徙安置人(随行)家口(妻妾父祖子孙)亦准此若流徙人(正犯)身死家口虽经附(入配所之)籍愿还乡者放还(军犯亦准此)其谋反叛逆及造畜蛊毒若采生折割人杀一家三人会赦犹流者家口不在听还之律
  条例
  15.01
  凡实犯大逆之子孙绿坐发遣为奴者虽系职官及举贡生监应与强盗免死减等发遣为奴人犯俱不准出户傥逄恩赦亦不得与寻常为奴遣犯一体办理
  15.02
  凡军流徒犯俱开明籍贯年岁行文配所其军流犯之妻及有子愿随者亦开明年岁若解部发遣人犯造册送部如系旗人并开明旗色佐领
  15.03
  内地军流人犯身故除妻子不愿回籍并会赦不准放还外其余令该地方官给盗回籍若妇人无子及子幼者咨明本省督抚令本犯亲戚领回原籍不准官为资送
  15.04
  旗民发遣人犯系奉特旨着佥妻子及例应佥妻者听遣所该管官同本犯一例管束本犯身故后有情愿携骸回归者该将军等照例咨部准其回旗回籍若非特旨佥遣及例应佥遣之家属原系随往遣所本非罪犯各该衙门于起解文内务将「随往」字样注明遣所该管官记档安插毋得概同本犯一例羁管有愿回旗籍及本犯身故后有情愿携骸回归者即准回归咨部存案其力不能来者系旗人入于本处档内令其披甲系民人安插为民日后力能回归仍听其便傥该各管官故为留难刁蹬不行咨报及失于查察者交部分别议处
  15.05
  凡律应定拟佥遣之犯承审官于审讯时即取本犯确供将伊妻姓氏年貌即于招详内声明如无妻室即取具邻族甘结随招申送若系隔属隔省一面于招内申报一面移查原籍取结俟结到之日即行具文申送不得俟结案后再行查佥如有因妻患病留养将本犯先行发遣者俟伊妻病痊补解时令伊亲属随同差役解赴遣所交与本犯收领若伊妻年过六十以上并原系有疾不能随行及患病留养后成笃废不能补解者该地方官取具邻族甘结申详各上司行文本犯遣所俾令知之其有应行报部者报部查核傥有捏结情弊将具结之邻族杖一百犯妻立即补解其不行详察之地方官并转详之该上司交部分别议处
  15.06
  军流发遣人犯到配后生长子孙本犯在日其子孙如欲往他处耕种贸易呈明该管衙门听其自便至配所生长之女本犯或许嫁他处或寄养与人亦听其自便
  15.07
  赏旗为奴人犯之在籍子孙有前往遣所省视及随往之子孙原不在佥遣之内郄行回归即赴该管衙门报名给与印票准其回归仍将随往子孙回归之处照例报部本犯之主不得挟势羁留傥有刁留计陷不得回归者将本主照存养良家男女为奴婢律治罪该管官一并交部议处

  作者: 银河无穷 2007-1-27 16:38 回复此发言

  --------------------------------------------------------------------------------

  6 大清律利
  15.08
  凡罪应绿坐及造畜蛊毒采生折割人杀一家非死罪三人等项犯属仍照例佥发外其余一应军流遣犯及应发乌鲁木齐等处人犯家属堩无庸佥配如有情愿随带妻室子女者听其自便不得官为资送
  15.09
  发往鸟鲁木齐等处人犯未经到配本犯中途病故跟随妻子或因到配已近不愿回籍或子已年长堪胜力作情愿到配为民者令地方官讯明仍行发往即入于各该处民籍安插耕种不必令其为奴如有寡妻弱子不任力作或自愿回籍者该地方官照例递回原籍至已经到配入厂年限未满以前本犯身故者其妻子即照年限已满例准入民籍一体安插不必复令为奴
  15.10
  蒙古人犯例应佥遣之妻子其随从本夫者照例交与河南山东驿地当差如本犯已经正法其妻子单行发遣者将该犯等酌发南省驻防兵丁为奴至佥解递送之处悉照应绿坐犯属之例办理
  15.11
  满洲蒙古汉军发往新疆当差人犯如有情愿随带妻室家口者官为资送到配后不得同罪犯一例羁管
  15.12
  旗下家奴酗酒行凶经本主报明该旗送部发遣之犯所有妻室子女俱一体发遣给兵丁为奴其有年老残废及子女幼小不能随带者或令于亲属依栖或听本妇另嫁不准仍留原主处服役
  15.13
  缘坐案内例应佥遣伊犁等处为奴人犯在配所生之女及妇女本身犯罪发遣为奴单身到配者俱准其各就该处择配永远不准回籍之遣犯仍令各将所配自行报明该管官存案其余寻常遣犯在籍随往及在配所生之女除力能回籍各听其便外或遇无力不能回籍查明原依本主者听本主择配依本犯者听本犯择配亦令报明存案不得官为经理

  『律』16.00常赦所不原
  凡犯十恶杀人盗系官财物及强盗窃盗放火发冢受枉法不枉法赃诈伪犯奸略人略卖和诱人口若奸党及谗言左使杀人故出入人罪若知情故纵听行藏匿引送说事过钱之类一应实犯(皆有心故犯)虽会赦并不原宥其过误犯罪(谓过失杀伤人失火及误毁遗失官物之类)及因人连累致罪(谓因别人犯罪连累以得罪者如人犯罪失觉察关防钤束及干连听使之类)若官吏有犯公罪(谓官吏人等因公事得罪及失出入人罪若丈书迟错之罪皆无心误犯)并从赦宥(谓会赦皆得免罪)其赦书临时(钦)定(实犯等)置名特(赐宥)免(谓赦书不言常赦所不原临时定立罪名宽宥者特从赦原)及(虽不全免)减降从轻者(谓降死从流流从徒徒从杖之类)不在此限(谓皆不在常赦所不原之限)
  条例
  16.01
  凡杀死本宗缌麻以上尊长及外姻小功尊属者俱不准援赦
  16.02关系军机兵饷
  凡关系军机兵饷事务俱不准援赦宽免(关系行间兵饷者乃坐)
  16.03
  以赦前事告言人罪者以其罪罪之若干系钱粮婚姻田土等项罪虽遇赦免事页究问明白(应追取者仍行追取应改正者仍行改正)
  16.04
  诬告叛逆未决应拟斩候者不准援赦又捕役诬拏良民及曾经犯窃之人威逼承认除被诬罪名遇赦尚准援免者其反坐捕役亦得援赦免罪外若将平民及犯窃之轻罪人犯逼认为谋杀故杀强盗者将捕役照例充军遇赦不准援免
  16.05
  凡遇恩诏内开有军流俱免之条其和同诱拐案内系民人改发烟瘴少轻地方者即准宽免系旗下家人于诱拐案内发遣为奴人犯亦许一体援免
  16.06
  直省地方偶值雨泽愆期应请治理刑狱者除徒流等罪外其各案内牵连待质及笞杖内情有可原者该督抚一面酌量分别减免省释一面奏闻
  16.07
  凡察哈尔蒙古及札萨克地方偷窃四项牲畜罪应发遣贼犯遇赦俱不准减等
  16.08
  传习白阳白莲八卦红阳等项邪教为首之犯无论罪名轻重恭逢恩赦不准查办并逐案声明遇赦不赦字样其为从之犯亦俱不准援减
  16.09
  凡在京在外已徒而又犯徒律应总徒四年及原犯总徒四年准徒五年者若遇赦减等俱减一年其诬告平人死罪未决应杖一百流三千里加徒役三年者如徒役未满遇赦减等减为总徒四年若再遇赦仍准再减一年如已到流配所加徒役已满者即照寻常流犯减为徒三年
  16.10
  凡侵盗仓库钱粮入己数在一千两以上拟斩监候之犯遇赦准予援免如数逾一万两以上者不准援免
  16.11
  凡触犯祖父母父母发遣之犯遇赦查询伊祖父母父母愿令回家如恩赦准其免罪者即准释放若只准减等者仍行减徒其所减徒罪照亲老留养之例枷号一个月满日释放毋

好多


重大的文物流失
14、《大清律例按语》10函70册,绿格原写本。 15、《秋审比较汇案》1函8册,7行红格原写本。 16、《说帖》7函24册,9行红格写本,道光18年—光绪11年。 17、《律例统纂集成》24册。 18、《沈家本监狱访问记》(线装铅印本)。 19、清末载泽等大五臣《考察日本宪政报告书》2函10册,为宪政编查馆朱格写本...

"妾"字可以加什么偏旁
如章太炎于1892年纳妾王氏,王氏去世后与汤国黎结婚,但只称王氏为妾。在中国大陆,妾的合法性止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建立,但真正严格地禁止主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香港和澳门等地亦是法例所禁止的,否则是犯上了重婚罪;较为特别的是,香港直至1971年才完全废止大清律例,禁止纳妾。

宋代的代表性刑法是什么?
另一种观点认为,“诸法合体、民刑不分”只是律典的特征,而不是中华法系的特征,如《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与法典体例》[10]一文指出,把中华法系的特征表述为“诸法并用、民刑有分”是正确的,但同时又说:“中国古代从战国时期李悝作《法经》到清代颁《大清律例》,保持诸法合体的法典体例长达2300多年,直到20世纪初...

古代"重打五十大板"怎么打呢?
早期,笞杖打犯人的背部、臀部和腿部,范围比较宽泛;元朝之后,只打臀部。而且,从元朝开始,笞杖刑逐步加重,乃至成为一种酷刑。1524年,嘉靖皇帝杖打大臣134人(廷杖),当场打死16人,其残酷可想而知。我们以明清两代为例,举几个例子揭示官府执行笞杖刑的情形(《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一脉相承...

廛河回族区15397922165: 常听到"举头三尺" 有神灵? 为什么是三尺呢? -
除呼双丹: 中国人有句话:「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每个人头顶上都有神明.又有另外一种说法:「举头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但实际上「举头三 尺有神明」的「三」是指「多」的意思,也就头顶上面有很多尺的意思.这句话是叫我们时时...

廛河回族区15397922165: 新加坡叫做"狮城"和“花园城市”的由来
除呼双丹: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原意为“狮城”.据马来史籍记载,公元1150年左右,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盘那乘船到达此岛,看见一头黑兽,当地人告知为狮子,遂有“狮城”之称.新加坡是梵语“狮城”之谐音,由于当地居民受印度文化...

廛河回族区15397922165: "四川",名字的得来??
除呼双丹: 上古时我们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创造了四川文化的那个区划,在秦时置为巴郡、蜀郡,汗代叫益州,唐代改为剑南道,后分为剑南西川道和剑南东川道,分别在成都和三台设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区划,只有东、西两川,故简称“两川”.唐玄宗时,他又对此区划作了调整,有了剑南西川道、剑南东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设置(山南西道辖今陕南、川北地区、治所在汗中).这样,便有了“三川”的简称.由于宋真宗这一调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节),于是,这一区域在宋代便被称为“川峡四路”,后来就简称为“四川”.这就是我们“四川”的来源.

廛河回族区15397922165: "岁寒三友" 指的是 "梅" "松" "竹" 对吗? -
除呼双丹: 岁寒三友( suì hán sā yǒu):汉族传统寓意图案.指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松竹梅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精神可嘉!由象征常青不老的松、象征君子之道的竹、象征冰清玉洁的梅三种植物组成,因其寒冬腊月仍能常青.

廛河回族区15397922165: "目"+"墨"有这个字吗?什么意思? -
除呼双丹: 有.音读为墨.此字后加字(赛下面的贝换成目),“视无见也.见《集韵》.”此句见于《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本.

廛河回族区15397922165: 成语"再接再厉"还是"再接再励"?哪种写法是正确的? -
除呼双丹: 康康你复制这个答案后都没修正过啊?最后一句是 切莫把“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 不是 切莫把“再接再励”写成“再接再厉”.呵呵 :) 常发现有的同学把“再接再厉”的“厉”写成“励”,以为“再接再励”就是“再次接受鼓励”.这种解释显然是一种曲解. “再接再厉”作为一个成语,它是约定俗成的,且有一定的出处.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斗鸡游戏广为流行.“再接再厉”出自韩愈、孟郊的《斗鸡联句》中孟效的诗句.接,作“交战”讲;“厉”通“砺”,名词活用,作“磨快”讲.意思是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之前先磨一下嘴.今天,人们常用“再接再厉”来比喻工作或学习要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所以, 切莫把“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

廛河回族区15397922165: "全部业权"及"部份业权"有咩分别 ??? -
除呼双丹: 全部业权 = 你自己一个人完全拥有既物业部份业权 = 同其他人联名拥有既物业如你拥有全部业权既物业系出租的话, 你要填Part 3;如出租物业你只有部份业权的话, 你要填物业税报税表; 个人税表中, 如选取个人入息课税的话, part 6既第(4)项既写返个出租物业数目; 相关利息支出可以填埋Part 7既7.1同埋7.2去扣税(只有选择个人入息课税人士先有得扣出租物业利息);自住物业, 如果想claim居所贷款利息的话, 要填Part 7既7.1同埋7.3; 如果系联名拥有的话记得填返你所占业权既相关利息, e.g. 利息$1,000 所占业权50%, 咁7.3(1)(i)填$1,000 (2)填$500.

廛河回族区15397922165: 《咏雪》中 "寒雪" "内集" "欣然" "大笑乐" 等词语营造了怎样的家族气氛 -
除呼双丹: 和谐,融洽 ,快乐 ,幸福

廛河回族区15397922165: "四有新人"指什么
除呼双丹: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