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有一篇课文叫做《驿路梨花》的,但是找不到原文阅读,请问谁有啊?

作者&投稿:斋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有《驿路梨花》这篇课文?~

《驿路梨花》 彭荆风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
“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
“挂在屋梁上。”
“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停了一会,又接着说:“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 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七年级语文课文《驿路梨花》,主要是围绕“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句话来写的。

《驿路梨花》 彭荆风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
“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
“挂在屋梁上。”
“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停了一会,又接着说:“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 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评《驿路梨花》

施岩

《驿路梨花》是一篇脍炙人口、情深意浓的短篇小说。小说通过记叙我国云南省哀牢山中路边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相互关怀崇高的道德风尚。

彭荆风同志在谈到本文创作时说道:“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成长,向雷锋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但,我不满意那些平铺直叙的图解式的文章;反对那种口号代替行动、用政策代替人物性格的写法,那只会把雷锋精神写歪、写干瘪,不能有效地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指雷锋精神)不是凭空出现,而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风尚,以及今天社会中的共产主义教育紧密联系的。雷锋从历史中、生活中、群众中、党的教育中吸取营养,成为一个崭新的典型形象,这种雷锋精神又推动了千百万群众向着共产主义的境界迈进。”正因为这样的观点和认识,作者选择普通的深山茅屋为见证,在广阔的背景上写出雷锋精神在中华大地、在各民族中间不断发扬、不断传递的过程。文章不是把解放军、哈尼小姑娘、梨花、瑶族老人学雷锋的事迹平铺直叙、简单罗列,而是以连续十几年人们热情主动地建造、照料、爱护小茅屋的助人为乐的动人故事,展现雷锋精神在中华民族中发扬光大。这样雷锋精神的展现就不是刻板的、千篇一律的;而是融汇于人们朴素的语言和自然的行动中。可见,作者观点正确,创作中能摒弃俗套,开辟新的角度,挖掘更深的意境。

《驿路梨花》是一篇构思巧妙,结构别致,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它以花喻人,将自然美与生活美融为一体,形成无限的意蕴;它运用顺叙的方法,以“我”和老余的见闻、行动为线索,以“谁是小屋的主人”为悬念,把十几年的事情浓缩在一晚一晨十几个小时中。文章悬念叠出、平中见奇、层层深入、扣人心弦。

文章在叙述中,悬念叠出,引人入胜。正当“我”和老余深山夜行,不知何处投宿的时刻,哀牢山的小屋神奇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屋里火塘灰冷,却又有柴有水,有米有盐。“这是什么人的房子?主人是谁?”悬念自然产生,同时贯穿全文。也由于文章是按“我”和老余的活动顺序叙述,才会产生遇见瑶族老人,便以为老人是主人;遇见哈尼小姑娘,便以为小姑娘是主人。这两次误会产生在情理之中,显得很自然。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随着顺序的层层展开,悬念再生,致使读者越读越想读下去。读至最后便知道小屋是过路的解放军建造的,梨花是在“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小屋的来历明确了,那么,怎样才能确切说明小屋的主人是谁呢?文章始终没有正面回答。而读者却可沿着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归纳出明确的答案:建造小屋的解放军、照料小屋的梨花、梨花的妹妹、瑶族老人、爱护小屋而留下柴米的过路人,及至“我们”,都是小屋的主人。之所以都成为小屋的主人,其根源在于雷锋精神的激励与传播:雷锋精神激励着解放军,解放军的行为又感动着梨花姑娘,梨花姑娘的行为又影响着后来一系列的人。

按上述事情发生发展的逻辑,不难看出本文叙事使读者形成一个回环反复的认识过程,读者随着文章的思路,层层深入,从凡人小事的叙写中领悟到一个深刻的主题:中华大地,各族人民学雷锋造福他人的崇高精神,犹如驿路梨花处处开。

题目“驿路梨花”是摘自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作者在这里用梨花比喻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以花喻人,以花喻雷锋精神。文中主要有三次(开头、结尾、中间)写梨树和梨树花。其中既有实写(首、尾),也有虚写(中间)。

文章开头写“我们”由急到喜,是因为发现了梨林,看到了梨花。纯洁的“白色梨花”热情奔放,“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我们”情不自禁,喜出望外。正是梨林,向“我们”报告了“有人家”的信息。此时,在“淡淡的月光”里,“凉凉的”夜风中,享受着白色的梨花花瓣的“轻轻飘落”、轻轻抚摸,多么柔和、舒适、甜蜜啊。

文章中间,“我”在香甜的梦中,漫步在“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真是美不胜收。在这美的氛围中,尽享着梨花的芳香,倾听着“哈尼小姑娘的歌唱”……现实与梦幻融为一体,人与花一样美——一样的洁白芬芳,一样的纯洁高尚。

以“梨花”作为名字的哈尼姑娘学习解放军,“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小屋”,“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人方便”,这种为别人着想,服务于他人的高尚品质,不正像那洁白无瑕的梨花吗?花似人,人如花。文章结尾写着:“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再一次升华主题,人花相映,使梨花的芳香弥漫全文,同时结构上题文相映、首尾呼应、结构谨严。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教科书初中语文第三册里有

不是把,这也行啊!! 一个品论一个原文!!! 在现实情况下主要强调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大家都有好处!!! 多盈局面才好!!!!!!!!!

《驿路梨花》

彭荆风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

“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

“挂在屋梁上。”

“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停了一会,又接着说:“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 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求小学语文中的一篇课文的名字
“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两个人沉默了一阵。“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哦?什么时候?”“我也不知道,大概是...

《学弈》这篇课文
看到题目,你还想了解什么? 生1:两个学生是怎样学习下围棋的? 生2:我想知道,他们两个学习之后的结果如何?(板书问题) 师小结这一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入下面环节。 四、 教授课文内容: 一)、有信心,就会出色的完成各项任务。(出示课件) 二)、结合注释读明白。(出示课件) 1、自己学习,扫清生字词,划出不会...

大家还记得这么一篇小学语文课文吗?
那篇文章名字叫《猎人海里布》。《猎人海里布》这课写了海力布每天打猎回来,不管猎物是多是少他都会分一些猎物给乡亲们.有一次,海力布从老鹰手中救出小白蛇——龙王的女儿.龙王为了感谢他,让他选金银珠宝,想要什么就拿什么.但海力布却不要,他要了龙王嘴里能听懂各种语言的宝石.从此海力布捕到的...

找一篇课文 会加分的
是小学5年级下册的一边课文,课文的名字叫《草原》作者:老舍,是本册的第一课 原文是“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

有一篇课文是【维克多.雨果】写的关于八国联军侵华抢圆明园的罪证,那篇...
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布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的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

我想知道这篇课文叫什么名字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小学一篇语文课文,是一个小男孩给他爷爷写信的文章,这篇文章叫什么_百...
凡卡在信中讲述了自己所遭受的种种虐待,不时提起乡下幸福美好的生活。提心吊胆地将信写完,凡卡带着美好的心情进入梦乡。但遗憾的是,凡卡在最后没有写清楚收件人的地址,爷爷根本不可能收到信。而他自己还不知道这一点,心中只有美好的憧憬,在睡梦中还看到了爷爷和厨娘。小说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

以前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谁知道叫什么名字?
叫:《穷孩子卢比》卢比是个穷孩子,在他还没有出生的时候,父亲就在战争中死去了。他母亲靠当洗衣妇,挣得一些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母子俩的生活。 由于长期劳累,母亲终于病倒了。看着瘦骨嶙峋的母亲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卢比的眼泪禁不住直往下淌。他多么想去请医生来给母亲看病啊,可是,卢比家...

小学的一篇课文叫什么
《画杨梅》。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案
谁还想谈谈自己的感受?生:课文第8自然段写道:“‘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说。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读到这个地方我心里十分难受,因为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不知道这一次要到上帝那儿去的就是她自己。生:这段话也让我很感动:“第二天清晨,...

巴塘县17169833317: 我想知道有一篇课文叫做《驿路梨花》的,但是找不到原文阅读,请问谁有啊?
玉卞杏雪: 《驿路梨花》 彭荆风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

巴塘县17169833317: 驿路梨花 共写了几件事和每件事的主要内容?作者介绍?全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好词好句?主要生字词的意思?驿路梨花 彭荆风 课文内的好词好句 -
玉卞杏雪:[答案]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x100\x100第二部分(9--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 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驿路梨花》主要通过对哈尼小姑娘学雷...

巴塘县17169833317: 驿路梨花是什么记叙顺序
玉卞杏雪: 《驿路梨花》的写作顺序是:顺叙、插叙相结合.“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是顺叙.通过瑶族老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遇见小屋的过程,是插叙.《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文章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文体为小说.文章共37个自然段,称呼为第一人称.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现本文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义务教育科书第四单元第14课.

巴塘县17169833317: 驿路梨花的课文主题是什么?
玉卞杏雪: 《驿路梨花》主要写了.有一个小茅屋里边儿什么都有,就是帮助过路的人的一个故事.

巴塘县17169833317: 驿路梨花,最苦与最乐内容简介,精彩语句,我的收获(写法借鉴,其实,感想等) 一个都行,再加一个多分 -
玉卞杏雪: 1、《驿路梨花》,现已成为初一上学期的语文第九课. “驿路梨花”出自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原意为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驿路梨花》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2、《最苦与最乐》,为梁启超写作的一篇短文,出自《梁启超全集》,2016年入选人教社新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5课.人人必须尽责任(或“人必须对生活负责”“尽责虽苦却乐”) 选文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巴塘县17169833317: 驿路梨花正面描写了什么侧面描写了什么 -
玉卞杏雪: 课文对小茅屋由外到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正面写屋,侧面写人,写出了茅屋主人的热情好客,细心周到. 标题“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巴塘县17169833317: 驿路梨花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玉卞杏雪: 驿路梨花的写作顺序是时间顺序.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时间顺序是文章常见的记叙、说明顺序之一.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比如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景泰蓝的制作》,它就是按照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做胎――掐丝――烧制――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的时间顺序来说明的.

巴塘县17169833317: 驿路梨花这篇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陈设的?这样写有什何作用 -
玉卞杏雪: 小茅屋陈设: 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

巴塘县17169833317: 《驿路梨花》最感动你的情节是什么? -
玉卞杏雪: 【驿路梨花】一个好的内容微博除了原创,然后就是大家的评论,最后形成二级转发传递.记得小学时有一篇课文《驿路梨花》印象深刻,让我懂得用心经营好一个微博,是需要大家的添砖添瓦,我只是建立了一个小小驿站,却得到了无数好朋...

巴塘县17169833317: 《驿路梨花》的作者 -- ,本文以--为主,兼用了--的表达方式.急需填空.急急急 -
玉卞杏雪: 《驿路梨花》的作者(彭荆风),本文以(顺叙)为主,兼用了(插叙、倒叙)的表达方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