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结合你对佛教文化的理解,谈谈你对宗教文化的认识

作者&投稿:钞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结合佛教文化谈对三大宗教的认识~

结合佛教文化谈对三大宗教的认识
相对而言,佛教的起始时间较早,相较其他宗教体系发展更完备,特别在我国程中与国内文化的结合后更趋于体系上的完善。
其次,在对世界的认知的层次上,佛教的解释更趋向辩证和科学,相对其他宗教的解释更为彻底。
再次,作为信仰而言。佛教更适合不同群体的的不同需要,其中众生平等的观念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指导观念,也是相较其他宗教不同的核心理念。
总之,该题目较大,只能简述至此。谢谢。

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点,历史上一直影响着人 们的精神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 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如萨满教 文化等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线。我们重温中华文明的创造历程,包括宗教文化的创造历程,从中吸取智慧,经验和 教训,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利于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中华新文明。中国宗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 融中发展的,形成多源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 在先秦,有邹鲁文化、燕齐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巴秦文化、吴越文化等地方性 文化之间的对立与互渗;在秦汉则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道两家的互绌相摄,汉末以后有 儒佛道三家的鼎立和互补,其后又有四家五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以及更多的亚文 化体系之间的融汇与共存。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周易大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种多元开放的理念极大地影响 了中国文化,形成兼收并蓄的传统。 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都相当宽容;各种宗教及其分支教派 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发展,相互和平共处,人们可以兼信两教或三教,这种 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许多外国宗教以和平方式,通过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径传入中 国,其中以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最为成功。佛教之进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 人主动请进来的,取经、译经活动绵延了数百年。中国人在理解、消化和改造佛学上, 态度之认真,思索之深密,耗时之持久,都是相当惊人的。唐、宋、元、明、清诸朝, 陆续传入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祆教、犹太教和近代西方天主教、基督教(新 教),除了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联系外,其 他宗教,包括明末利玛窦传入天主教,都是以和平的正常的方式传入中国。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讲夷夏之别,也有排斥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各教之间也常发 生摩擦、论辩;个别时期皇权实行过强力毁教政策。但是在多数情况下,皇权能够容忍 和支持各教的合法存在,中国的开明派最终总能战胜保守派而成为主流。中国的各教之 间未曾发生大规模武力流血冲突,更没有西方宗教史上那样残酷的长期的宗教战争,只 是在新疆边陲发生过伊斯兰教武力传教的事件,而这恰是未来得及接受中原贵和文化深 厚熏陶的结果。儒佛道三教之间不仅可以和平共处,而且在理论上关系日趋密切,最后 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三教合流、三教归一的观念深入人心,普及于大众, 成为习俗和风气,这是中国人信仰上的一大历史特点,在世界上找不到同类的事情。 中国人对外来宗教的宽容还基于对以儒学为轴心的传统哲学和以敬天法祖为宗旨的正宗 信仰充满自信,并用传统文化强大的同化力去影响和改造外来宗教,使之具有中国的特 色。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成为中国人吸收外来宗教的重要心理文化背景,没有这样一个 背景,中国人不仅不能消化吸收外来宗教,还有可能被外来宗教所同化,从而丧失自己 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由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并且富于包容精神,其结果是 吸收外来文化和同化外来文化同时并存,外来文化的进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却并不丧失 中国文化特有的本色。一切外来宗教一旦进入中国,便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中国化的 程度越高,它在中国的影响便越大。中国社会强烈的宽容气氛,甚至使得犹太教这种独 立性很强的外来宗教,在不知不觉中消弭于无形。 宗教上的多样性和宽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 面,在外部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目 前中国社会的五大宗教,除道教为本土宗教外,其他四大宗教(佛教、天主教、基督 教、伊斯兰教)都是从国外传入而后成为中国人的重要信仰。中国甚至把印度传入的佛 教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不过是按照中国人的方式发展的,所以它是中国文化的一 部分。

佛教从本质上讲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更不是迷信!佛教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佛陀的教育!本师释迦牟尼佛证道之后基于慈悲的缘故而将所证到的关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毫无保留地宣讲给苦海众生,并且一并开示了出离三界苦海的八万四千法门!佛教讲求信、解、行、证,佛言不虚,本师所讲的关于宇宙、人生之真相都可以借由严格的依教奉行来获得亲身的验证,古往今来有数不清的高僧大德相继示现涅槃来验证佛言不虚,同时也是给仍沉迷于六道轮回的苦难众生做表率和榜样,希望众生能够苦海回头,早登彼岸!南无阿弥陀佛!

佛教文化是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伟大的导师释迦牟尼 就对关于他自己说了很多的话题 他只是说法者 就是老师一样 不是偶像 只是将前人的法门诉说给现在的人听 让现在的人懂得自己悟出的道理
在传播的过程中难免就发生了改变 人们以佛陀为偶像 认为佛陀是神 其实佛陀只是一位导师 以为我们精神上的老师 让我们明白喜怒哀乐是人之长情 我们要看穿这些物欲的东西 而且佛陀所说的法门都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都能找到 在这里 我需要强调的是佛陀只是一位老师 他在教育我们怎样做人 怎样让自己不痛苦 不为凡尘的事情绊住我们前进的脚步 让我们熄灭一切固执、焦躁、狂妄等的心,并能降伏无明、贪嗔痴等。。。。
甚至我们可以和佛陀、菩萨、罗汉等尊神一起讨论佛法,向他们诉说自己的烦恼 以尊神的力量使你看开 能破除一切迷茫
这就是佛教优于其他宗教的地方 佛陀并没有把自己抬高 反而把自己降低地位 和凡间的有缘的四大灵物讨论佛法 扰他们免受轮回之苦
南无释迦摩尼佛
南无观自在菩萨

简单点说,其实宗教就是一种信仰,是自己对世界社会的某种信念,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力量

到处都是我们金融的,那个汗啊。

金融的鞋子啊


安吉县18541227954: 佛学的好处 -
童岚四君: 可以去除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 佛教的核心——去除烦恼——而不是关于求神拜佛、佛菩萨保佑等跟真正的佛教无关的问题. 一讲到佛教,很多人会认为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有人认为佛教是一种文化、佛教是一门科学,或者佛教是一种生活...

安吉县18541227954: 谈谈对佛教文化的认识 -
童岚四君: 佛陀的教育

安吉县18541227954: 如何理解佛教 -
童岚四君: 对于国人而言,不论他信不信佛,在日常生活及习俗之中,多多少少,均有佛教的成分在内.相对地,中国的佛教也不全同于印度或其他国家的佛教,因为佛教到了中 国之后,经过近两千年的发扬光大,早巳接受...

安吉县18541227954: 什么是佛文化 -
童岚四君: 即佛教文化,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传入我国.

安吉县18541227954: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童岚四君: 佛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又表现在其对民众心理构成的规范方面.佛教初传中国,其传播的范...

安吉县18541227954: 佛教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佛陀想向众生表达的真正想法是什么?佛陀的愿望是什么? -
童岚四君: 别激动,静下心来想一想,佛陀其实是不能帮你做任何事情的.他不是耶稣,不能带你受苦,在佛教里,一切都有你自己掌控.一个一个回答 1、学佛为的不是富裕,何况你说的一些国家佛教已经被污染了,真正纯净的佛教没有一点偶像的概念...

安吉县18541227954: 对于佛经,你了解多少 -
童岚四君: 佛教是一种教育!是宗教,但包含科学、哲学内容;是哲学,但又有科学、艺术、医学;是科学,但思想极其深奥、丰富,包含人生态度、方向!佛教不可思议,佛法亦不可思议!佛经三藏十二部,千余册书籍,浩瀚如海!智慧也是深不可测!

安吉县18541227954: 怎样看待宗教文化? -
童岚四君: 世界需要宗教,宗教应该有值得我们深思给我们启迪的内涵.你需要精神寄托,就需要信仰,需要宗教,当然作为一种文化,它自然充满了神秘的魅力,永远有着让我们感兴趣的话题

安吉县18541227954: 佛教义理的辩证统一性我们知道,佛教自释迦创教以来,经历代发展至今
童岚四君: 末学没有开悟,无修无证,仅以粗浅见解响应楼主慈悲方便的设问: 佛陀说法四十九... 弟子们又随着自身对佛法的理解,对佛法进行阐释及发扬,这些经教典籍,自然存在...

安吉县18541227954: 结合实际论述中国佛教文化的特色及怎样进行旅游开发
童岚四君: 对社会风尚习惯,却有潜移默化之功.最重要的是对人生观的改善,以及对孝道的扩展. 而且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带动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而且在交融过程中形成了学术思想、修养方法、音乐美术、工艺建筑、风俗习惯等等.中国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