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珠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作者&投稿:永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理解~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不再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那种积贫积弱,不再是六七十年代那种贫困落后!

而今日早晨神六飞船的成功的发射升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成果!

是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恢复了高考,培养了一大批在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优秀知识分子,在老一辈科技人员的知识已经明显老化的情况下,这些中青年知识分子毅然挑起重担,承担起航空航天的开发研究的重任。是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能力,为神州飞船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看世界,主动吸收世界科学技术最新成果,推动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的新发展。是改革开放,从根本上否认了“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错误口号,落实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为知识分子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航空航天专家才能的发挥。是改革开放,进一步树立了中国人民的自信,推动了载人航天工程重大决策的制定。

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样,也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的根本动力!

毋须讳言,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高,人的权利和自由得不到充分尊重。对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说到底,要靠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任何走回头路的做法,都是没有出路的。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必定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成长,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做出更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探析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 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一、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
为了全面纠正十年“文革”的错误路线,实行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完成后,如何 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地摆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79年 3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 化道路。”[1](P163)他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特点,即底子薄及 人口多、耕地少进行了分析。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和现代化的基本方向。1984年10月, 邓小平强调“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 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2](P94~95)1987年8月,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 :“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 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 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P225)至此,“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并成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开展各项工作 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的核心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与此前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思想相比,它既强调工业化的重要,也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统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导致现代化 过程中的种种失衡现象出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在党的十三大报 告中被规范地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 表述被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所沿用,并被固定下来,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二、“两个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 现了由片面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的转变。使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重新开始起步。起步后,首先抓住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 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并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局面。
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 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已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当作 社会主义两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实际进程中,一方面由于改革开 放冲破了僵化的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蓬勃发展。沿海地区, 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三大产业的 协调发展,而且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人们的思想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追求变革、勇于开拓、讲 求实效形成潮流。实践中,使我们对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基本任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 务是要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 代化。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这当时和之后的一段时间,尽管 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但仍实现了国内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保证了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继续进行。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在“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思想的指导下,不仅使现代化 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而且在思想上还突破了姓“资”姓“社”的束缚,提出了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从此,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加快推进, 国内生产总值连年增长。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极大地适应了科学技术的迅 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
具有重要意义的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总结了近20 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克服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抵制了 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全面规划了迈向21世纪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实现工 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伟大构想。
三、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1.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20多年来,现代化建设的成 功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文化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仍居于世界后列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它既承担 着完成传统工业化的任务,又承担着进行新的产业革命的任务。在国际经济和科学技术 激烈竞争的形势下,科学技术是尽快改变我国生产力的落后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关键因素,是当今中国发展生产力的突破口。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并且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被应用于生 产,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实现“ 四个现代化”,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农业方面,我 们要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计 算机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新兴农业。工业 方面,则必须应用以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用 于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走出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至于国防现代化,就更离不开科学技术。此外, 决策的自主化、科学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都离不开科学技 术。
2.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20多年前,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四个现 代化”是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要 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 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 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 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1](P135~13 6)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揭示了改革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化本身就是一场革命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现代化。20年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论断的认识 。改革旧的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我国的现代化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 路,改革使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完成了现代化所要实现的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全面改革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 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也为实现全面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开放,不仅适应了世界经济的客观状况和发展趋势,也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加强了同世界各国在贸易、科 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提高了我国的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扩大了对外贸易,弥补了国内建设资 金的不足,这一切都是推动现代化的直接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被作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持久动力而被继续坚持下去。实践也证明,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
3.政治稳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障。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也有许多不利因素和 困难,如众多的人口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相对短缺、交通运输紧张、就业压力大、生态 环境恶化等。在这样的国情下,如果全体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建设, 就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优势。反之,如果政治不稳定,社 会动乱、人民内部发生分裂,那就不仅会加剧原有矛盾和困难,而且会丧失我们的有利 条件和优势,现代化的实现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持政治的稳定是实现现代 化的重要保证。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2](P284)为此,所有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设计都要把保持社会稳定放在首位,一切有关现代化的方针、政策、 方案都要服从于稳定这一最根本的大局。
4.必须把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 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现代化建设 与可持续发展内在地统一起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 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我们不仅要把眼前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搞好,还要为我们 的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粮,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我们不能为谋求一时的发展而以牺牲长久利益为代价。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吸纳和借鉴了 世界的和我国的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真正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道路,实现了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对市场经济的性质定位。这就是,市场经济并非以前所认为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专属,它只是一种经济手段,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可以用这种经济手段。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直接成果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是中性,在外国它就姓资,在中国就姓社。”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及其发展

内容提要:

一、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

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一、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总结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教训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自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无论是社会主义者,还是资产阶级学者,都一致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相排斥的,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这似乎成为了无可辩驳的定论。但是计划经济体制所暴露出的弊病,使社会主义的目标无法实现,客观上已经提出了由新的富有活力和效率的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市场取向的改革开放,1979年11月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些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出的重要步伐。十三大报告形成的新提法是“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明确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又一次精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从根本上结束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性质和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打破了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境界,实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

党的十四大以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为基础,明确指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较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新的深入的思考,标志着我党形成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二)、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明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勾画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市场经济实质上是通过市场及其交换关系配置有限资源并实现社会成员利益的经济。市场经济以商品经济的存在为前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市场经济主要有四方面的共性:一是市场经济以市场交换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任何一个社会的生产都必须回答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无非有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二是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具有并发展着独立的市场主体;三是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为了各自的价值实现,市场主体之间必然激烈竞争,优胜劣汰;四是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企业为了获得利润、实现产品价值,会不遗余力的开拓市场,从而促进社会机体的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特征: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目标;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换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主要环节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必须围绕这些主要环节,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采取切实措施,积极而有步骤的全面推进改革,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公司制度。它主要由法人财产制度,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脊梁,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有企业是否具有活力和效益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能否得到改善,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最终建立,关键取决于国有企业能否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因此,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我国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转变的关键,是我们改革攻坚的一个重要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1979年至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主要采用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利润留成和利改税等措施,旨在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放权让利,增强企业活力。1985年至1991年,主要实行第二步利改税、承包制,旨在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1992年至1993年,主要是转变企业的经营机制。1993年至今,主要旨在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

(四)、现代市场经济都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发挥市场基础作用的前提下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一般要求,而且在我国当前市场发育不健全的转轨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市场失灵”的存在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依据。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市场不是万能的,许多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利益相关的问题,如环境保护有生态平衡、社会公平与社会安定、发展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等,光靠市场调节是调节不好的,有的会带来相反的效果。第二,由于市场信号的滞后性,使市场机制调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演化过程一般比较慢,并且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很难适应较快地调整经济发展方向与速度的要求。第三,市场机制不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

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机构优化。宏观调控还有下列具体目标:一是物价稳定。二是经济增长。三市充分就业。四是国际收支平衡。五是国民收入的公平分配。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控与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根本区别。要加强社会主义的宏观调空,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

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一)、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年个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空下对资源配制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十六大报告强调: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将二者有机同意起来发挥各自的有时,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一定生气勃勃,呈现出青春活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形式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或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这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从而也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时常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努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我国的经济特区
我国在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性地设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省为代表,这些特区的设立是为了满足经济开放的迫切需求,通过实施特殊政策,推动对外经济交流,进而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1980年,首批四个经济特区如雨后春笋般崛起,1988年,海南建省并进一步扩大优惠政策,特区之路...

关于中山大学的问题。
我系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得风气之先,近年来在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我系明确提出"培养人类哲学精神的承担者与体现者"的目标;在本科层次,形成了以"基础哲学"、"专题哲学"、"领域哲学""应用哲学"为框架的新的课程体系;在研究生层次,实行“硕博连读”制度,强调学术传承与独立思考相...

中国的经济特区有哪几个?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对外开放举措。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个特别经济区,它们成为中国改革的前沿阵地,享受特殊政策以吸引外资和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接着,14个沿海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等被确定为开放城市,它们在对外开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珠江三角洲的资料?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很快形成。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了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种养业为支柱,农工技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5.城乡...

珠三角包括了哪些城市
1. 珠三角地区涵盖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肇庆、江门和清远等城市。2. 作为广东省的经济特区,珠三角以珠江水系为纽带,形成了具有特色经济和文化氛围的城市群。3. 广州作为省会,是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4.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经济增长迅速,高新技术产业发达。5. 珠海以...

珠海是经济特区吗?
是的。珠海经济特区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西南部,东与香港隔海相望,南与澳门相连。珠海经济特区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先行探路的使命。1980年8月,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央正式决定把深圳、珠海等四个城市设立为经济特区,...

广东有哪些主要民族,广东少数民族旅游 自驾
回族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肇庆、汕头、佛山、东莞等市。满族主要分布在广州市。改革开放以来,因人才流动、婚姻、务工经商等迁移或暂住广东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非户籍人口)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顺德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广东有哪些主要民族?广东有56个民族,世居少数...

我国的经济特区有哪几个?
我国为推动经济发展,根据对外开放的需求,设立了一系列特殊经济区域,以特殊政策促进国际合作与国内进步。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位先行者率先成为了经济特区,它们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凭借优越的对外经济条件和优惠政策,引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1988年,海南岛被赋予更大的开放权限,以更加...

我国对外开放的基础是...
我国对外开放的基础是经济特区。首先,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窗口。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如深圳、珠海等。这些特区在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特区的设立为我国提供了与世界直接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对外...

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的内容解读
同时,在营业执照上设置“重要提示”栏,有利于改革的平稳衔接,引导市场交易各方通过开放的信息平台查询商事主体有关信息,强化社会监管和职能部门的监管。同时,改革体现了商事登记改革的理念,引导社会公众正确理解商事登记的实质。二、为什么在深圳、珠海进行营业执照样式的改革?根据《若干规定》和《登记条例》,商事登记改革...

乐至县17346319448: 珠海城市改革开放的今天你觉得怎么样呢 -
唐茂半夏: 珠海1995年前发展还可以的. 95-----2005年可以说没怎么变化. 2005到现在,开始有点进展了, 广珠城际轻铁,广珠铁路,都在建工中了. 还有计划中的港珠澳大桥.要从改革开放到今天,那变化实在太大了.

乐至县17346319448: 联系实际,说说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家乡带来了什么变化要有大点和事例!【事例不能是别人的】 -
唐茂半夏:[答案]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逐步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到了20世纪末,我国已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解题过程]一、衣食住行的变迁1.衣:数量有限、...

乐至县17346319448: 改革开放后的成果
唐茂半夏: 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矛盾加剧.

乐至县17346319448: 有什么关于祖国与家乡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心得体会?开学时要交 -
唐茂半夏:[答案] 首先说吃,民以食为天.30年前的大米.面粉一般价格在0.17元,而现在的价格在1.30元左右,上涨了接近8倍.副食价格就很... 以及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乡村发生了什么?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问题是在改革开放后受...

乐至县17346319448: 我国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在广东省的除了深圳外还有哪些?
唐茂半夏:广东省 汕头,珠海 与福建厦门 第一批经济特区为广东省3个经济特区为珠海市,深圳市,汕头市,福建省厦门市

乐至县17346319448: 深入社会,感受体验生活,了解祖国与家乡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根据感悟,写一篇心得体会.各位英雄好汉, -
唐茂半夏:[答案] 农村的道路从土路到柏油路,农村的税收减少,各种政策扶助农人,可以从细节的东西入手

乐至县17346319448: 经济特区都有哪些优惠政策 -
唐茂半夏: 经济特区是在国内划定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较国内其它地区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特殊政策的特定地区.在我国,是中国政府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实行特殊...

乐至县17346319448: 改革开放以来,有( )个沿海城市相继开放,并设立了 ( ) 开放区 -
唐茂半夏: 北海 1980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第十八次会议决定、温州、福州、上海、宁波14,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深圳、广州、湛江、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 经济特区;4 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天津、烟台、秦皇岛、青岛、连云港、南通

乐至县17346319448: 例举两个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变化的例子. -
唐茂半夏:[答案] GDP的增长,对外出口贸易的增长

乐至县17346319448: 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上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经济、文化) -
唐茂半夏:[答案]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亿元,到2006年已经达...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