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法三家读后感?

作者&投稿:咸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儒道法三家,那一派学说更适合现代中国~

我觉得应该是三家学说进行有效融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取三家之长,补当代中国之弊病!

反正主流思想不是我们等掌握的。。。
儒 春秋战国克己复仁政礼(不符合社会大变革,无法为统治者富国强兵所接受)
汉武帝 董仲舒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思想专制,太学经学 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2000多年的正统思想)
唐儒家结合道佛柔和发展,科举制度
宋明理学二程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宇宙本源 进一步为君主专制服务
明清文化专制 八股取士 文字狱 法 严刑峻法 肯定社会变革 从商鞅 韩非 李斯。。。。。对统一专制有用、但会引起暴政、然后==道 清静无为 汉初高祖文景帝与民休息、利于社会稳定发展、文景之治、但会造成没有活力

同学,自力更生才能进步呀!!!

在中国古典哲学研究中,就儒、道关系而言,一般持儒、道对立的观点:认为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哲学的主流,为入世哲学;道家哲学则为出世哲学,自价值观上两者就产生了根本性的对立。还有一种稍做变异的观点:儒道互补——积极入世的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主体意识,而当其于现世中受到阻遏时,作为思想信仰的另一个极端,道家思想则为被现实淘汰了的竞争者们提供了心灵的归宿。一些怀着厌世情绪的人,便以道家思想作为心理的安慰与寄托。诚然,儒、道哲学作为不同的哲学思想派系,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二者又同是中国古典哲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价值取向、审美境界、思维方式等方面,带有根本性的相同点。

一、境界哲学的认同

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境界哲学,无论是从哲学的思维模式,还是从哲学自身的价值取向等主要方面都无不体现出这一特征。在人格修炼上,孔子追求的是“无过亦无不及”的境界,老子则提出寻求“无尤”——无过的人格准则。老子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形象比喻,提出“处下”、“不争”而“善利万物”的理想人格,指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认为圣人是为了“救人”、“救物”而出世,以致在现世中达到“无弃人”、“无弃物”的境界;在“仁者爱人”、“克己复礼”这一纲领性命题的支配下,孔子也提出:“君子无所争。”这两个关于圣人形象的描述,真如一模而铸。在价值追求方面,老子认为,由于天地之“不自生”而循自然之道,故乃长久。由此,他提出在人道上,亦应法天道,循其自然。孔子也恰好寻觅到了这一人生哲学的路径: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孔子看来,智者当然是现世中的聪明人,他们在动而似水的社会中进取、拼搏而获得个人的成功与欢愉,而仁者则是更高一筹,他能做到“处静”的境界,而获得“寿”——长久的境界。这种价值观上的境界态,真可谓殊途同归。另外,儒家信守“中庸”的思维方式,支配其行为的准则是“无过而无不及”的恰到好处;老子“守中”命题的提出,恰好和儒家形成了遥相呼应。儒家认为,万物皆乃阴阳二气相“和”而生,即所谓的“和实生物”;老子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由和而达常、恒、长久的境界,自身逻辑体系严密,同时也再现了“中庸”的思维路线:“中庸”寻求和谐的社会,认为圣贤同于百姓;老子批评统治者称孤道寡而致失和,认为“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老子认为,圣人当具有“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人格形象。由此,他对理想人格做出了一系列的描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算;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这与孔子提倡的“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人格概括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二、思维方式的趋同

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因此,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命题。而儒家所尊崇的“天人合一”,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以解释自然的思考方法去解释社会。老子认为,“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由此,人要长寿、社会要长治久安,亦当仿行此自然之“无为”之治。孔子曾言:“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其意思很明确:孔子赞颂大舜能够惜民、爱民、于民因势而利导之,顺其自然;于社会、人事不枉加之人为、权力的干涉。因此百姓因其自然而安,社会依其自然而久。故此,孔子赞扬到:大哉!舜乎!唯其能法天而矣。由此我们认为,孔儒与老道既然有着思维方式上的认同的基础,那么,其后之合流也就自然而然了,而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两者对立的根据。

三、 价值取向的趋同

儒家重民为其哲学基点,孔子曾提出“泛爱众”、“富而后教”等理论观点,视民为国之本。老子认为,成圣的目的在于济世救民,“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显然,两者具有一个相同的思考基点。在人的观念上,儒家认为人与天地并立为三;老子恰又提出人与自然并举,摒弃传统的人为自然的奴隶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他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又是一个极为明显的趋同。在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方面如战争问题,老子反对战争,认为,“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孔子赞扬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因而他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通过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儒与老子哲学思想在价值取向上的趋同性,可谓英雄所见略同。那么儒、道合流的渊源何在呢?老子主张尊重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顺其自然、避免过分的人为干扰,“无为而无不为”。孔子首倡儒学,虽是提倡积极有为的创造与进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但其前提仍是尊重规律,反对妄为。可以说,自哲学建立的思维基础方面,两者就结下了缘分,这就为其哲学的建立及其发展方向上的趋同,奠定了基础。在评判人的价值方面,道家似乎追求出世,但实质上,老子哲学是从反面肯定人的价值:面对现实的矛盾和弊端采取批判、否定的态度,而否定的目的,恰是在于为了寻找新的出路,创造一个新的现实。所谓“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基于自然哲学尊重自然的哲学逻辑思考下的不妄为。前面已讲过,孔子亦提出过“无为”的观点,他赞颂大舜“无为而治”,难道也是宣扬大舜出世吗?任何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方法必然是多元的,儒、道只是从两个不同路径寻找答案。

东方哲学作为一个大源,孔、老之学共为这一大源中的涓涓细流。在源头上,二者是一致的。随着生活、时代环境的改变及其观察问题的角度的不同,二者各有其长。但由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理解上的认同,两者又不能不自然地在某些方面、某些时候走到了一起。对于孔儒与老道的合流与趋同,现实及历史——文化的大源已为其提供了前提条件。参考资料:儒道合流--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
【篇二:道德经读后感】 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现象学上,我对老子的道的解释用一句话来概括: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这即是道。 对道的了解首先不执着于道这个名字,老子起这个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

道德经第一章的读后感500字
道德经第一章的读后感500字篇3 这些年的尔虞我诈,阴谋算计,我的灵魂都已经浮躁起来了…那些理想、抱负之类的高尚,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虽然知道这是奋斗路上的必经过程,但我还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让自己迷失了本性。《道德经》我已读过数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详,但以前太浮躁,总不能...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5 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

《老子》读后感8篇
《老子》读后感篇2 一、以“道”为核心的大战略思想 1.老子“道”的核心涵义 “道”是《道德经》中最核心的概念。现代人一般根据西方哲学的概念,把“道”解释为“物质”、“精神”或“规律”。然而这些解释都不符合《道德经》的本义。 任法融:《道德经释义》,北京白云观印,第3页。 “道”既不是有形的“...

哑舍读后感
陆子冈,雕刻家,有幸巧遇老板,被老板赐予锟鋙刀。还有好多好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我等着你一起去畅游书中世界。 如果你问我看《哑舍》我到底是喜欢什么,是什么让我一直在追到第三部,甚至在等第四部,那我只能说我也不甚清楚,总觉得哑舍这两个字有魔力,好像吸铁石吸引着我,那两个字“哑舍”,书的封面,画中...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2022-07-27 · TA获得超过31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1.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篇一: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的“道”,其实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自然规律。关于“道”是物质还是精神之争,是肤...

国学读后感
国学读后感3 从《国学启蒙》这本书来到我身边时,我就被她深深吸引了,在那浩瀚无穷的国学经典中,我感到所学到的知识就如一粒沙那么小,如一滴水那么少,如沙漠中出现绿洲那么渺茫……于是,我下定决心,要认真学习。 我还记得翻开书看到的第一句话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周易》的句子。老师给我们解释过...

名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3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叫《史记》的书。 《史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圣”司马迁的著作,记载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时期中国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历史,为“二十四史”之首。 我十分佩服司马迁在史书著作上的创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编年体。以时间顺序写历史,而...

《西游记》第二回的读后感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西游记》第二回的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游记》第二回的读后感 篇1 世界上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遵守现有规则的,另一种是不遵守规则的,前者是好人但未必是天才,后者可能是天才也可能是恶棍,唐僧属于前者,孙悟空属于后者。《西游记》第三回充分反映了作为天才的孙...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先人一步,探秘华为P50宝盒 hu...3@163.com 2017-03-25 · TA获得超过11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2.8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展开全部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

绿春县15942957276: 易中天的百家争鸣读后感(差生的)求救 -
须京善龙:[答案] 有两篇,可供选择: 看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我有以下的收获: 一、儒家: 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我们... 主要代表人物:商殃 、韩非 我们可以继承的观点:公平、公正、公开 致命缺点:太残酷. 法家是儒、墨、道三家的继承者,...

绿春县15942957276: 儒释道法之间的关系 -
须京善龙: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们各有特色而又相互联系.儒家偏重于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即人伦)的研究,强调人与人的和谐,提倡五伦八德的行为准则;道家偏重于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人天)的研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

绿春县15942957276: 读后感 体会儒家思想 -
须京善龙: 汉初统治者为医治秦末苛政、战乱造成的社会民生极度凋敝的状况,采用了简政约法、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方针政策,以恢复社会的生机.与此相应,在文化思想上则主要是推崇和提倡黄老道家学说.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才有所变化...

绿春县15942957276: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读后感2000字 -
须京善龙: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

绿春县15942957276: 学了儒释道三家你学到了什么领悟到了什么 -
须京善龙: 人的福祸在于心里的念头,如果心念不正,无论干什么,都不能算是真善.所以正念至关重要

绿春县15942957276: 论语心得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于丹《论语心得阅读“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写一片
须京善龙: 读书笔记——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

绿春县15942957276: 儒,道,墨,法各家主张的合理性? -
须京善龙: 儒家是读书人用来劝民的,但其功效远不如佛教;道家是用来安抚读书人的,但实际给国家增加的负担,弊大于利;墨家是用来哄穷人的,但长远上看对政权的信用有白害无一利;法家看似设置巧妙,实际只能保全一代人而已.

绿春县15942957276: 儒道法三家历史观及影响? -
须京善龙:[答案] 儒家,又称儒学思想,儒家最初指的是丧葬冠婚时的司仪,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崇尚等级制度和礼教德道约束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以奉信以孔子为先师,以“儒”为共同认可符号,各种与此相关、或声称与此相关的思想道德准则...

绿春县15942957276: 风俗人文的心得感悟 -
须京善龙: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 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绿春县15942957276: 儒、道、佛三家哲学思想的优秀传统观念有哪些? -
须京善龙: 儒家的以仁为本,构建大同社会……道家的天法道,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佛家的平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