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北洋水师的战力到底如何 在世界排名第几 什么原因导致其全军覆没

作者&投稿:检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北洋水师实力位列亚洲第一, 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每个人的眼中,清朝覆灭的原因都是因为清朝实力落后,导致王朝无法与外敌对抗,其实事情上清朝水师的实力并不弱。在当初清朝和英国发生冲突,当时领导人就意识到中国的实力和外国这些工业大国无法对抗,就亡羊补牢从西方国家花重金购买了很多先进地设备,组建了新的军队,并且雇佣了西方的海军教学。

北洋水师舰队的实力越来越强,好几艘船都是从外国进口的,非常先进,经过更新的北洋水师实力强盛,在整个亚洲都是最强的。拥有这么强的军队,本来清朝可以万无一失,可是最后的结果谁都没想到。后来和日本爆发海战,北洋水师的实力让大家失望透顶,本该一战成名的军队,却在这里全军覆没了。因为战争的失败,政府还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为何装备精良,受专业训练后的北洋水师竟然如此不堪一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政者的腐败,慈禧在当政期间,为了自己的奢侈生活,耗费了大量的钱,在将国库的钱耗费殆尽之后,她就克扣军队的军资,其中就有北洋水师的军资,导致很多的士兵及时得到军饷,衣食上得不到满足,在战役中战斗力就减弱一半。还有很多的士兵甚至不愿意出力,觉得统治者都这样无视,他们在前线送命有什么用,能逃就逃,导致了最后的败局。这只是一个原因,而在德国的一个绝密档案中还写明了另一个原因。在当时大部分的西方国家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而海军是各国重点发展的对象,将之前人工帆船全部使用蒸汽动力,还将木板都换成钢材,使船能承受更大的力。当时清朝从德国购买了一艘先进的战舰,清政府也从其他的地方购买了很多,实力瞬间提升起来。

但是日军的海军实力也不弱,主力战舰都是从英国购买的,英国当时在欧洲是军事大国,武器自然也不差,清军的军舰和日本的比起来,确实相差甚远。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清军的弹药少,在德国的军事档案中记载,清军主力军舰只能承载五十发弹药,而当时因为军资被慈禧贪了,所以购买了弹药数量减少,而且弹药也不是好的。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很多的炸弹都是哑炮根本打不响,而且很多的士兵不配合作战,最后落得惨败。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

战略方面
  清朝身居文武要职的人,不知道如何使用花费无数白银建成的舰队。北洋海军成军后,便以为“自守有余”,停止了继续外购战舰的海军经费。   在整个战争期间,北洋水师没有明确和日本联合舰队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战略,未制定出战略计划,日本海军则制定了明确的作战预案,是以夺取制海权为中心的海军制胜的方案。从而使联合舰队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导致北洋水师战略上陷于被动。
技术方面
  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海军缺乏带反后座装置的速射炮,是一个致命的技术缺陷。据统计:150毫米口径速射炮每分钟可5发至6发,而同口径之刚性炮架的后装炮每分钟才1发。而日本联合舰队却拥有大量速射炮,达150多门,日本舰队充分发挥了速射炮的威力。据统计,日本舰队的速射炮“所发炮弹相当于清舰队同一口径火炮3-6倍”。美籍洋员马吉芬认为:“改良速射炮,以及能大量装填火药的榴弹效力显著”。   北洋海军另一个技术缺陷是缺乏与日本联合舰队抗衡的快速巡洋舰。航速太慢对北洋海军的影响,交战开始时表现为队形转向不利,难以协同作战。   北洋水师备战不足。所缺乏穿甲爆破弹(也就是所谓的开花弹)一直被存放在旅顺、威海基地的弹药库里。还有弹药不足、炮弹击中敌舰而不爆炸、所用炮弹“不合式”的情况。   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堃说:大东沟之战,“非兵士不出力,乃将领勇怯之不同也。勇者过勇,不待号令而争先,怯者过怯,不守号令而退后。此阵之所以不齐,队之所以不振也。”来远舰帮带大副张哲濚指出:“海军经仗之后,无论胜败,其各船中奋勇者有之,退缩者有之,使能分别赏罚,庶足以鼓人心。我军仗后,从无查察。其畏葸避匿者,自幸未尝冒险,其冲锋救火奋勇放炮者,尚悔不学彼等之黠能。受伤虽住医院,而扶持之役,资派本船水手;阵亡者,衣衾棺椁出己之薪俸口粮。领恤赏之时,亦有幸与不幸。土卒一念及此,安得死敌之甘心?谁无父母妻子,使能给养其家,何有求生之念?”
训练水平
  水师提督丁汝昌出身陆军,对海军事务缺乏足够的了解。然而,为水师担任教习的英国教官琅威里却是一名优秀的海军教习。在英国担任过海军中校的他,不仅对于海军有着丰富的了解,而且对他的这一份中国的职业(官拜副将之职)异常重视。在平日里面的教习和训练里面,琅威里对北洋水师的官兵要求极为严格,教习一丝不苟。据史书载,他“终日料理船事,刻不自暇自逸”,甚至在如厕时“犹命打旗语传令”。由于他严苛的治军态度,以至于在北洋水师当中,竟然流传有“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副将”的话语。而在他严格的治军与训练下,北洋水师在训练上刻苦付出的同时,也保有了真正强大的战斗力。   琅威里不仅在治军方面严谨过人,还主张中国应利用北洋水师的强大实力来提升国家威信。1885年,北洋水师的两大主力战舰——“定远”、“镇远”曾经与“济远”、“威远”两舰前往日本长崎,然而“镇远”舰上的水兵们在上岸后与日本浪人和巡捕爆发流血冲突,致使中国方面水兵多人受伤。这次冲突事件被称为“镇远事件”。而琅威里得知消息以后气愤不平,甚至要求丁汝昌使用军舰上的重炮对长崎给予炮击来警告日本,但是遭到丁汝昌的拒绝。在我们今天来看,琅威里的主张或许过于激烈,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身为一名外国人,却全心全意为了中国的海军建设而尽着全力。   然而,琅威里严格的治军态度最终为他的教习生涯划上了句号。在琅氏上任初期,北洋的士官生们还知道技不如人,尚能服从琅氏严格的管理。等这批人逐渐升上管带(舰长)后,就再也不能容忍一个洋人在他们面前指手划脚了。他们与琅威里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尖锐,终于在舰队南下香港避冻时发生了“撤旗事件”,琅威里被迫离开了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时大清无人具备琅威里那样的执教水平,更不具备他那种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整个舰队很快就从内部开始懈怠腐化。“在防操练,不过故事虚行”,而且“平日操演炮靶、雷靶,惟船动而靶不动”,甚至“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而行。码数已知,放固易中”,徒求其“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裨益”。 本来海军规定,所有官兵终日在船上生活。结果琅威里走后,将士纷纷移眷刘公岛基地,过起家庭生活,“晚间住岸者,一船有半”。舰队平时不仅训练松懈,还为了高级将领们的私利忙于运输任务。每年冬季舰队按例南巡时,一至香港,官兵便蜂拥上岸淫赌。据传闻定远管带刘步蟾的同学东乡平八郎(后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日俄战争中对马海战的日方指挥官)上舰参观,见甲板上供着关公神像,一地散乱的剩饭,炮管一摸一把灰,甚至出现在主炮上晾晒衣裤这种军纪松弛到极点的行为。他回到日本便评价说仗不用打,中国输定了。   对于训练水准已经跌落到这一地步的北洋水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它不应该在甲午海战当中失败呢?

世界排名…… 就那个年代的清朝军队,能排上名次么?

1、纵观中国历史上战争的失败,几乎100%被归结于敌众我寡、弹尽粮绝、武器落后。

2、这是由于分析者的的素质及视野高度决定了的,使用如此简单的理由来分析一个决定了中国近代史走向的战役,太草率了。

3、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不胜枚举,落后武器、落后制度、落后生产力、人数稀少的武装击败强大对手的事例也非常多,匈奴、突厥、吐蕃、蒙古人、西夏党项、辽金、满族对于中原政权的打击,人所共知。

4、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总结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不从政治的角度来分析这场战争,是无法了解战争的真谛的。

5、太平天国起义实际上清政权就已经垮了,亡国只是时间问题了。政府军——八旗军、绿营军的战斗力等同于零。结果出了个曾国藩,他最早实行了现在传销机构广泛使用的老鼠会的制度。在团练勇营中,你能拉到100个下线就当哨官,能拉到300人当营官,说是政府武装,但实际上属于军官私人财产,连军队的番号都是烙上私人的印记“庆字营”、“铭字营”……这些军队的长官就是所谓的军阀。

6、北洋舰队说是清政府的海军,还不如说是李鸿章私人舰队。只听命于李鸿章一人。而私人拥有军队不是用来打仗的,军队只是一个实力的象征,你有多大的实力你就可以拥有多大的官职、享受多大的特权、获得多大的利益。

7、所以军队的训练、战略战术、武器更新保养、战斗意志……什么都不重要了,只要有规模,能唬住人就可以了。所谓北洋舰队,真只是纸老虎而已。

8、在大东沟,从出发到遭遇,北洋舰队始终都是不想作战的,道理同上——北洋舰队不是用来打仗,只是李鸿章争权的一个重要砝码。所以自始自终,北洋舰队都是消极避战的。

9、北洋舰队一开战就是采用舰头对敌的雁行阵,优势:减少被敌人火力击中的概率。缺点:只有舰首火炮可以射击,火力仅有三分之一能发挥。原因:只想保命,不想作战。

10、旗舰首次开炮,就震垮舰桥,导致统帅丧失指挥能力,简直荒唐透顶。说明:旗舰可能是糊的、旗舰的火炮从来没有使用过,或者几乎没用过。可见整个舰队的训练何其低下!

刚建立的时候是亚洲第一 世界第六
但是建立以后就没有买过一艘舰艇 所以甲午海战的时候已经落后日本联合舰队
统治者不懂海军 导致其全军覆没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多被政府挪置往其他各处,如修建颐和圆工程等等。时而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份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北洋水师,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创建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企图将之占据,清兵以仅有之战船赴台将之驱逐。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清政府于是决定每年拨出四百万两作为经费(实际用在购置军舰款项只为每年一百万两),加快建设海军。大清海军分为三洋:北洋负责山东及以北之黄海、南洋负责山东以南及长江以外之东海,两广负责福建、南海。后来当时之南洋大臣沈葆贞,以四百万年费同建南、北两洋舰队经费分散力量不足。而北洋舰队负责守卫京师,奏准优先集全力建造。 1875年,命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 1875年,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开始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的历史。 1879年,向英国订造巡洋舰扬威、超勇。 由于对在英国定造的军舰不满意,1880年,经过反复比较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镇远。 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 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巡洋舰致远、靖远与经远、来远。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多被政府挪置往其他各处,如修建颐和圆工程等等。时而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份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编成
铁甲船:
铁甲舰:定远、镇远
快船:
装甲巡洋舰:经远、来远
防护巡洋舰:济远、致远、靖远
碰撞巡洋舰:扬威、超勇
蚊炮船:
炮舰:镇边、镇中、镇东、镇西、镇南、镇北
鱼雷艇:
左一、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福龙、
定一、定二、镇一、镇二
练船:
练习舰:康济、威远、敏捷
辅助舰艇:(略)
编制
官制
提督、总兵(分左、右翼)、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
舰长称为管带
海军军衔等级
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 正参领、副参领、协参领、 正军校、副军校、协军校
人员
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并多曾到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中层军官内多有为原留美幼童,被召回国后到福建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后服役。舰队内一直亦有外国人担任军官作技术专家及指导。北洋舰队的军官多能操英语,内部指挥命令亦是以英语发号。
北洋水师主要将领有:
丁汝昌 -- 水师提督 (自尽)
刘步蟾 -- 右翼总兵,定远号管带 (自尽)
林泰曾 -- 左翼总兵,镇远号管带 (自尽)
邓世昌 -- 中军中副将,致远号管带 (战死)
叶祖圭 -- 中军右副将,靖远号管带 (革职后,再度启用,任北洋水师提督)
方伯谦 -- 中军左副将,济远号管带 (处死)
林永升 -- 左翼左营副将,经远号管带 (战死)
邱宝仁 -- 右翼左营副将,来远号管带 (革职)
黄建勋 -- 左翼右营副将,超远号管带 (战死)
林履中 -- 右翼右营副将,杨威号管带 (战死)
杨用霖 -- 左翼中营游击,原镇远号帮带,林泰曾自尽后接任管带 (自尽)
参加的主要战斗
丰岛海战 黄海海战
威海卫海战

战败原因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大海战,北洋舰队失败的直接原因,是战场对垒的双方实力有差距,北洋舰队弱于日本联合舰队。但这只是最浅显的道理。表面看起来是一场遭遇战,但因为双方都是有备而来,日本舰队急于寻北洋舰队主力决战,而北洋舰队也以主力出海以备作战,所以说这场遭遇战是一场有准备的大决战。正象我们看到的足球比赛一样,两足球队的比赛,往往是在两支球队的首发主力队员之间展开,如果甲队首发阵容以0:5惨败于乙队,那么我们可以肯定,两队之间不只是在首发阵容之间差距很大,整个甲队的实力肯定低于乙队的实力。这应该是甲队失败的主要原因。因为交战双方的舰队都是两国海军的精锐,所以说海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海军实力落后于日本海军。
  战前,中日海军的实力经过了一个动态的消长过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人认识到船坚炮利的威力,认识到加强海防和发展海军的重要性。洋务派封疆大吏曾国藩、左宗棠先后开办军工企业,创建船政学堂,制造军舰,培养海防人才。日本同样也领教了西方军舰的威胁,更兼以作为一个岛国,有更强的海防意识。特别是明治维新后,为逞其“海外雄飞”的侵略野心,海军建设方面由幕府时期的防守型转向了进攻型。而1874年日本出兵侵攻台湾这一事件,对这两个东亚邻国的海军建设影响深远。事后,清政府上下意识到日本对中国日益增大的威胁,展开海防建设大讨论,决定将东部沿海省份,按地理区域划分为南北洋,设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同时加强海防事宜。日本也将侵台战争失败的原因,归之于海军实力不强,遂决定加快海军建设。1875年,中日两国都拨出专款,向英国订购军舰,由此双方拉开了海军军备大竞赛的序幕。应该说,在这场历时将近二十年的军备大赛中,本来中国海军长时期是跑在前面的。其间虽有中法战争中11艘军舰的损失,但是仍领先于日本。以至于到1889年,美国海军的报告中,认为当时中国海军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九位,仍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前。相对强大的海军,对日本有明显的威慑作用,朝鲜1882年的“壬午兵变”和1884年的“甲申政变”,中国海军都快速出动,日本发现难以抗衡,阴谋计划也随之失败。购进了镇远、定远两铁甲舰后,李鸿章也是沾沾自喜。他满怀自信地言到:“综合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可动摇之势。”为此,他曾两度派出包括两铁甲舰在内的舰队,造访日本,以望能继续威慑潜在的敌人,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海防意图。
  日本在朝鲜冒险计划的失败,深感海军力量的不足,加快了海军扩充的步伐。天皇的所谓敕令中有:“朕认为,在建国事务中,加快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的事情。”日本政府制定了长期的海军装备发展计划,最大限度地增加了海军军费。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两铁甲舰被日本朝野视为心头大患。“打胜定远”成为日本海军官兵的口号,“捕捉定远”也成为日本儿童的战斗游戏。1886年两铁甲舰随队造访日本,出现在日本长崎,引起了日本人的普遍嫉恨,发生了日本警察与市民围攻中国水兵的国际冲突事件。为了将来在战场上与中国两铁甲舰对抗,日本斥巨资专门建造了巨炮口径大、航速快的三艘海防舰,分别以日本三个著名风景区严岛、松岛、桥立命名,号之曰“三景舰”。
  在日本海军加快发展的几年中,清政府无视战争迫近的威胁,反而放慢了海军发展的步伐。中法战争后,中国海军在发展中形成北洋、南洋、广东三支各自独立的力量。由于军费的限制,1885年朝廷就确定了优先精练北洋海军一支的方针,所以,名为三支海军,其实南洋和广东两大海军,装备极差,没有战斗力,特别是在广东的广甲、广乙、广丙三大主力舰调归北洋海军后,只剩下一些浅水小炮艇,广东海军可谓名存实亡了。南洋军舰有十余艘,但多为国产木壳中小型巡洋舰。真正能适应战时需要的只有“优先精练”的北洋海军了。而北洋海军自1888年成军后,反而未构建一艘军舰,未添一门新炮,只是从南方调来几艘军舰。结果是,我消敌长,到了1893年,日本海军从数量上,拥有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6余吨;从作战能力上,日舰舰龄短,在许多性能上却超过了中国军舰。在整体实力上,日本海军后来居上,不仅超过了北洋海军,也超过了整个中国海军,跻立亚洲第一。陆军出身的丁汝昌,早已经不再是外行了,在战争爆发前他就知己知彼地提出,北洋海军根本不是日本海军的对手,只有集中兵力尚有与其周旋或拼死一战的可能。从经远号上发出的一封家书道出了实情:“海战只操三成之权,盖日本战舰较多,中国只有北洋数舰可供海战,而南洋及各省差船,不特无操练,且船如玻璃也。”
  从双方投入战争的海军力量来看,北洋舰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进广甲、广乙、广丙三艘排水量各1000吨的轻型巡洋舰,共有大小战舰船24艘,即铁甲舰2艘:定远、镇远;巡洋舰11艘:即经远、济远、来远、靖远、致远、平远、超勇、扬威、广甲、广乙、广丙;炮舰6艘: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练习舰3艘:威远、康济、敏捷;运输舰2艘:利运、海镜。舰队总排水量为4万3千吨。
  日本开战后,以主力组成联合舰队,驶离日本各海军镇守府,进驻朝鲜西海岸。到“九一七”海战前,经过三次整编后,编队序列如下:本队,包括松岛(旗舰)、严岛、桥立、千代田、扶桑、比睿;第一游击队,包括吉野(旗舰)、秋津洲、高千穗、浪速;第二游击队,包括金刚(旗舰)、葛城、大和、武藏、高雄、天龙;第三游击队,包括筑紫(旗舰)、爱岩、赤城、岛海、大岛;本队附属舰,包括八重山、磐城、天城、近江丸;另外还有鱼雷艇母舰山城丸。一共26艘,其中装甲巡航舰1艘,海防舰2艘,巡洋舰16艘,炮舰6艘,鱼雷艇母舰1艘。总吨数约为55000吨。北洋舰队即使加上不能出海作战的运输舰和练习舰,无论是军舰数,还是排水量,都低于日本联合舰队。
  从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对比,即海军整体实力、战争投入力量、现场参战力量,都是敌强我弱,上一层次为下一层次加强后盾,上一层次的实力差距决定了下一层次的实力差距,所以说,中国海军整体实力弱是“九一七”大海战惨败的主要原因。
  
  战争爆发后,8月5日,广岛大本营制定了“作战大方针”。根据这个“作战大方针”,日本的整个作战部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派遣部分军队进入朝鲜境内,牵制清军,加强对本土战略要地的守卫,并继续动员陆军出征。同时,以海军联合舰队寻求与中国海军进行海上主力决战,夺取制海权。第二阶段的作战,视第一阶段的海战结果而定。根据第一阶段海战的可能结果,拟定了甲、乙、丙三种作战方案。
  甲案:如果海战获胜,夺得制海权,即派陆军由渤海湾西岸登陆,在直隶平原寻求与清军进行主力作战。
  乙案:海战胜负未决,陆军夺取平壤并固守,扶持朝鲜“独立”,海军扼守朝鲜海峡,并保护部队的运送。
  丙案:若海军战败,则陆军全部从朝鲜撤退,守卫本土,海军则退守日本沿海。
  这的确是一份详细周密的计划,充分暴露出日本军国主义亡我中国的狼子野心。这里暂且不对这一作战方针给予过多评论,只想澄清一种认识上的错误。
  有论者根据这份作战方略,特别是提到了第一阶段中海战的第三种可能,就得出结论说,日本没有海战胜利的把握,进而认为中国海军实力不比日方弱,北洋舰队不是败在实力上。其实,作为作战总方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当然应该考虑到初战的所有可能结果,哪怕这种结果的概率极小。在战争中,优势一方不敢以百分之百的把握保证战争的胜利,古往今来,不乏以弱胜强的战例。但是,估计到失败的可能性并不等于说缺乏战胜的信心,更不能由此而认为估计者力弱心怯。从这份作战计划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统帅部军事上的高度理性,如果由这份高度理性的作战计划,得出非理性的片面结论,跟历史事实是不相符合的。一般来说,作为侵略战争的发起国,是有强于被侵略国的军事优势的。而日本迫不及待地挑起事端,发动战争,就是因为特别看重海战在中日战争中的作用,自信日方海军的绝对优势。日方肯定评估过中日海军的对决胜算,尽管我们今天找不到这样的档案材料,但其分析不会比经远舰上发出的那封家书的评估保守——三七开,中国海军三成的胜算,日本海军七成的胜算。七成胜算对于那些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分子来说已经足够了,战争机器就可以马上启动了。
  由此可见,日本雄厚的海军实力,是甲午战前的客观事实,是日本赖以发动侵略战争的铁血武装,也是“九一七”大海战北洋舰队惨败的主要原因。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溃败是必然的


甲午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李鸿章弃战保船是不是正确的?
所以黄海海战后,日本并没有主动发动进攻,而是极力在国际上宣扬什么黄海海战是“大胜”、“奇捷”,用来欺骗世界舆论。而清政府里面的一些投降分子,则故意夸大北洋的损失,这其中的代表就是李鸿章。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就故意的瓦解士气,为妥协制造舆论。所以北洋水师但是战力还是很强的,但是子啊退守威海...

清朝北洋水师为什么在甲午海战中会惨败?
原因如下:一、纪律败坏。按《北洋水师章程》规定,除提督之外,其余的官兵都要住在船上,但将士都无视这一规定,大部分都上岸居住。二、内部不团结。。朝中的主战派与洋务派是水火不容,两者矛盾重重,主战派以清流派为主,清流派处处为难洋务派。三、观念落后。禁海后,国人在甲午战争时对制海权一...

帮忙找一些资料!
但我知道的却是北洋水师的舰船战力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而清政府也是亚洲最有钱的政府,买武器都给现钱,买回来的战舰虽不能说是欧洲最好的,但比起日本买的却好多了,特别是"定远"、"致远"两舰,在亚洲战力无出其右。 日本地瘠民穷,为了买军舰与北洋水师抗衡,身为九五之尊的日皇竟要带头节食,*省下来...

李鸿章为何说北洋水师是中看不中用的「 ”纸老虎”?
第三是军事训练问题:海军总教习从一开始有才能的英国人琅威理到后来全无能力的马格禄,使得训练不严,军纪涣散,士兵懒散,从而严重拉低了北洋水师的战斗力。 由于朝廷无能和官员腐败等诸多原因,使得清 *** 用真金白银打造的亚洲第一海军,最终在甲午海战中败给了以国赌运的日本。军队的最大价值就...

在《走向共和》中,甲午战争为什么会战败呢?
一方面又向朝廷哭穷,我北洋水师战力还是不行,还得继续投钱买军舰,买装备。 换你是当权者,你会不会怀疑李鸿章的动机呢? 这是其一,其次,北洋水师的建设犯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关于用人方面: 首先,李鸿章本人就是陆军出身,是以门外汉的身份去组建北洋水师,其套路完全就是淮军那一套。在北洋水师内,也是自己这...

大东沟海战,参战十舰,沉没五舰,为什么说北洋水师没有全败?
日军第一游击队腾出手来,集中火力击沉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战死殉国,经远舰沉没。至此,北洋已有四舰战沉,两舰逃跑,处于绝对劣势中。但北洋水师的奋力攻击,也造成了日军惨重的伤亡,三艘军舰因受伤过重退出了战斗。日军虽然集中火力猛攻定远、镇远两舰,无数炮弹命中,却始终无法击穿其厚实的装甲,两舰...

晚清的北洋水师所购舰船,有什么问题吗?
如同鲁迅先生说“中国人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私生子”云云,一说到颐和园就会让人联想到清末的北洋水师,就会想到海军衙门挪用经费3000万两白银,为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导致北洋水师经费严重不足,以致甲午一战,惨败于日本海军。 那么如果不修颐和园,北洋水师是否就可以战胜日本海军? 上图_ 甲午中日...

如果签了条约却拒接执行割地和赔款会怎么样呢?
因为,虽然当时清廷有三大水师,但是,却只有北洋水师的战力勉强可以与日本抗衡,其它的基本都是摆设。更让人气愤的是,由于当时清廷的腐败无能,贪污成风,本来朝廷拨款有100万两白银,给北洋水师扩充兵力使用。但是,却让慈禧这个败家女人拿着给自己过了大寿,修缮了颐和园。而清军中的各级长官也是一味...

为什么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为什么不能卷土重来?
何来的所谓底子,剩下的六十几条船凑一块儿也打不赢定远和镇远,就像多少辆马车也打不赢坦克一样。这两艘巨舰造价340万两白银,最后定远沉了,镇远成为日本的战利品。总吨位超3万吨的北洋舰队主力此役全军覆没,除了镇远,济远,来远,广丙等舰被一并俘获,计1.3万吨,接近北洋水师的一半战力(还不...

现在中国海军和北洋水师相比如何?
其实,论排名与地位,这两只海军差不多的,亚洲数一数二,世界第六。甚至北洋水师在同时代的实力强于现代中国海军,镇远、定远都是当时最先进的战舰,远强于日本鬼子。那甲午海战为什么会全军覆没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为,当时的北洋水师士兵懒散,将领无能,昏庸不堪,平时训练都是逢场作戏,...

双塔区17244418850: 北洋水师在当时能不能进入世界前列?
可邱利复: 不行,北洋水师仅有些买回来的先进装备,缺乏大量高素质的操作人员和坚实的基础工业,一旦军舰受损,修理都是个大问题,没有基本的工业作为后盾,再强大的武器都不能长久坚持下去,在说人员素质底下,国民意识淡薄,统治阶级腐败,科技落后等等因素都制约着先进武器所能发挥的效能.

双塔区17244418850: 北洋水师世界排名第几
可邱利复: 北洋水师在当时世界中排名世界第七 亚洲第一

双塔区17244418850: 甲午战争里的北洋水师的实力是排行当时的世界第几,当时世界第一的战舰是哪个国家的? -
可邱利复: 排行世界第六,亚洲第一,主力为“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当时实力排行世界第一的是英国的“英弗莱息白”号铁甲舰和德国“萨克森”号铁甲舰

双塔区17244418850: 北洋舰队当时排名 -
可邱利复: 北洋水师,是公元1888年建立近代化海军舰队,创建者为淮军首领李鸿章, 一度为规模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可是在1894年—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前面的排名为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满清北洋舰队总吨位在甲午中日海战之前居世界第八位,亚洲第一.

双塔区17244418850: 北洋舰队真的有那么强大嘛?
可邱利复: 北洋水师素质还不错,西式训练,船上水手都是用英语的,装备确实一流.当年也在日本美国等地扬过威的.后来下场那么惨一是战略上的严重错误,被人家从海陆全方位包围,最后孤立无援困死;二是清朝怂,没有决心打下去.第一次败退后舰队还有一定实力,怕打光就让缩在港里.这不是等死吗,输了那些船还得送的送,毁的毁,一条也留不下.另外此后这舰队又重建了,好像还出去完成过啥重要任务.

双塔区17244418850: 清朝建立的最强海军是哪一支? -
可邱利复: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中国清代政府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 实力曾是东亚第一,世界第九(这里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的排名,前八名分别为:英、法、俄、普(鲁士)、西、 奥(斯曼)、意、美 ).

双塔区17244418850: 北洋水师实力是世界第三,亚洲第一,为什么败给日本了?? -
可邱利复: 楼主所谓实力,是以战舰吨位计算的,但是一支舰队的真正实力是多方面的,训练水平、指挥能力、通讯水平、装备保养、基地建设、后勤保障……任何环节的问题都是致命的.不巧的是,北洋水师在每个环节上都出了些问题,结果就是战败.

双塔区17244418850: 请介绍一下当年的北洋水师的实力?
可邱利复: 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

双塔区17244418850: 晚清时期的北洋水师舰队在当时的亚洲有多厉害? -
可邱利复: '北洋水师'具有当时世界上罕见的大型铁甲舰2艘'镇远舰''定远舰'当时在世界上的军事地位时世界第九位,在亚洲更是首屈一指啦..

双塔区17244418850: 清朝北洋水师为什么会惨败 -
可邱利复: 在初期,北洋水师的确是十分强大的,世界第六.但当时是一个海军技术大爆发的年代,海军 各种技术,都在飞速进步. 可北洋水师在建成后,因为经费被挪用,竟然7年时间没有买船买炮.结果在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已经落后,日本的新式速射炮威力更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