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太阳高度角的问题

作者&投稿:孔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教一太阳高度角问题~

10.C
当地纬度=(180-35-75)÷2=35
11.C
由此地纬度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纬20,所以日出东南落西南,选C

在学习了大量感性地理知识之后,通过进一步地综合分析、比较判断、逐步推理,最终抽象出来的本质联系就是地理规律,任何地理规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具有连续不断、符合实际变化过程中每一个状况的特点。如何掌握知识规律是地理学习方法中的重要课题,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途径之一。

1、学习知识规律的重要性

学习知识规律有助于知识的记忆。在前面我们曾介绍了抓住地理规律推理记忆的典型实例和方法。

学习知识规律有助于把握地理知识结构,特别是地理演变规律更是如此。

学习知识规律有助于提高综合与分析概括能力的水平。

学习知识规律有助于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树立地理时空观念。

2、地理知识规律的基本分类

按地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将地理知识规律分为三大类型:

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这是反映各种地理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的规律。例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是地形、气候、植被、动物、土壤、地表水与地下水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规律。这一规律普遍适用于各个地理区域的自然特征的学习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资源、能源、工业、农业、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要素之间也不断建立起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规律特征,并使得相互联系这一人世间的普遍规律广泛地应用在地理学科中,成为地理思维过程中的重要方式之一。

地理演变规律。这是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必然趋势的规律。例2:在地质作用中,内力与外力总是同时作用;内力使地形不平,外力使地形趋向平坦;内力为主导作用力,外力为辅助作用力;它们共同决定着地壳物质循环的变化规律,使人类生存的地表空间总是在动荡起伏-相对稳定-动荡起伏之间变化着,处在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之中。

地理时空分布规律。这是反映地理事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必然分布状况,是中学地理知识规律的主要内容。依据时空范围可分为五个小的类型:地理事物水平分布规律是地理事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例如世界上森林资源水平分布主要在热带和亚寒带地区,以及中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地理事物垂直分布规律是地理事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例如在对流层中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地理事物日变化规律是地理事物在一个太阳日内的变化规律,例如气温日变化规律-从午后14点到凌晨4点气温逐渐降低,从凌晨4点到午后14点气温逐渐增高;地理事物年变化规律是地理事物一年内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例如塔里木河一年四季水量变化规律-随着气温的增高水量不断增多;地理事物的年际变化规律是地理事物在不同年份之间的变化规律,例如太阳黑子的11年变化周期。

3、总结知识规律的方法

(1)极值概括法。我们先一起分析一个实例,然后再总结方法。例3: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为由近日点到远日点逐渐减小。可平时不少同学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却总是出现“近日点线速度大,远日点线速度小”的结论,这种结论显然没有概括出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而只是提出最大和最小线速度值出现的空间位置,两个特殊点不能反映出公转轨道上每一个空间位置上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大小和连续变化的全过程。前面正确的描述是符合公转轨道上各点线速度分布规律的。从实例中可以发现,两种答案有着本质的差异,同时在手法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学们是可以从失败的过程汲取一些有用的经验呢?

总结地理事物时空分布规律要从直观图像的仔细观察入手,这是抽象概括出地理分布规律重要基础。

抓住分布状况中的极大值和极小值,这是抽象概括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金钥匙。

由极大值(极小值)向极小值(极大值)做连续不断的时空描述,其中文字上经常采用“逐渐减小”或“逐渐增加”的描述方式,这是抽象概括地理分布规律的关键技巧,不能孤立地强调极值的时间位置。

得出地理分布规律后应做逆向描述的检查,即从极小值到极大值分布判断一次,看看规律是否依然成立。这是抽象概括地理分布规律的最后保证。极值方法还可以更细致分为极值点方法、极值线方法、极值面方法及极值方向方法,这些方法应用在后面的范例再加以讲解。

(2)成因分析法。有些地理事物在时空上没有数量大小的变化,但它们在时空分布状态上也反映出明显的规律性,需要我们从成因上去分析概括它们的分布规律。例4:地中海式气候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大陆西岸30°-40°之间分布,这一规律适于全球种地地中海式气候的分布,是从太阳辐射、西风与副热带高气压带、风压带移动等影响因素中逐一分析得出来的,可以说不懂得地中海式气候的形成原因是不可能掌握它在世界的分布规律。成因分析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找出影响某一事物形成的诸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特别要注意影响因素的空间范围及空间变化尺度,这是确定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重要依据。

从上述知识中概括出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将这一规律放在全球分布图中去加以检验,便于巩固和验证。

(3)推理演绎法。对于地理演变规律的总结我们常常运用推理演绎方法。例5:未来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具有什么规律这是各个国家都在研究的问题。要想把握这一发展变化的趋向就必须从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的过去、现状中去分析,运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得出结论。从人类的原始社会到今天,不难看出能源消费从单一化向着多元化构成方向发展着,过去的柴草、水能已扩展到今天的十几种常规能源和新能源;被消费能源的发热量也迅速提高,煤炭、石油与天然气飞跃发展到今天的核能;考虑到环境效益,新能源和水能日益受到重视。这些变化取决于各类能源自身特点、储量与分布状况、以及今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与环境的要求。从上述分析我们推断:未来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规律将是消费构成的多元化和水能、新能源的广泛利用(煤、石油将作为化工原料)、以及以掌握太阳能制造氢为代表的最新能源不断涌现。上面为我们提供推理演绎法的具体步骤:

把握某一地理事物的原始或现在的基本状况。

分析地理事物各个控制因素及其变化规律,这里要考虑自然因素的变化趋向和人类依据发展需求所对自然因素改造利用的趋向。

运用地理事物各个控制因素的变化规律逐级推导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

4、典型实例及方法说明

例6: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当6月22日前后几天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很显然北回归线上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为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极大值,那么极小值在什么地方呢?不少同学由于没有掌握好极值方法,随口答出“6月22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这一答案从整体思路上看是对的,是连续不断的规律性描述。但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极小值并不在南北极点上,经计算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3°26ˊ,而南极点处于极夜范围的中心点位置,正午太阳高度无从谈起。当同学们再次阅读6月22日太阳照射地球的剖面图时,就不难发现极小值点分别出现在南极圈的近日点上和北极圈的远日点上。正确的描述应为“6月22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从北回归线向北极圈的远日点、向南极圈的近日点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递减”,从实例中可知,仔细阅读图像和准确控制极值点是何等重要啊!同学们可以自己概括12月22日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这里还需提示一点,6月22日时,赤道至南极点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全年的极小值;而北回归线至北极点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全年的极大值;北回归线到赤道之间的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既不是全年的极大值,也不是全年的极小值,因为只有当太阳直射(两次)该地区和直射回归线的时候,该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才分别达到全年极大值(两次)和极小值。例6是应用了极值线到极值线总结规律的方法。

例7:关于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可分为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变化规律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当12月22日冬至来临时,通过读图可以找到全球白昼极大值(黑夜极小值)出现在南极圈上,而白昼极小值(黑夜极大值)出现在北极圈上,运用极值线方法可概括出时全球昼夜长短空间分布规律为:从南极圈到北极圈昼时逐渐缩小,夜时逐渐增加;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出现了全年的白昼极小值,黑夜的极大值,南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全年昼夜等长。上述规律的概括比起课本中南北半球分段总结的手法要科学简明得多,其关键是抓极值的正确思路。当确定某一地点或一定区域范围后,我们就可讨论它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如北京从6月22日到12月22日,再到6月22日白昼时间出现逐渐递减到逐渐增加;又如9月23日到12月22日之间,北极圈内极夜范围逐渐扩大,9月23日极夜范围理论上为半个圆点,12月22日极夜范围扩展到北极圈以北全部地区,达到全年极大值。

例8:在讲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时,老师一般都先让同学们阅读我国降水空间分布图,并提示注意1200、800、400、200毫米几条重要的等降水量线的延伸方向和递变方向。这一教学过程就是要突出我国东南降水的极大值区域,以及西北的极小值区域。然后引导同学们从极大值方向(东南)向极小值方向(西北)概括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我国降水量逐渐递减。这是典型的极值方向法的实例,这种方法在总结区域地理的分布规律中经常用到。这种规律有两大特点:第一是极值数据的隐蔽性,第二是极值范围的不规范性,“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都不是严格的点、线、面,而是一个范围粗略的区域。

例9:洋流在全球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是风海流受全球盛行风的影响而形成的。在赤道到南北纬40º之间,受信风和赤道暖流的驱动,分别出现了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同时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在赤道南北两侧出现了逆时针和顺时针旋转趋向;受中纬西风的推动,南北纬40º附近又出现了自西向东的洋流流向;最终受地转偏向力和海陆轮廓的作用,又回到了赤道出发区。在中高纬海区受极地东风、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的综合影响,南北半球出现了与中低纬运行方向相反的洋流。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全球洋流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中低纬度海区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西(大洋西侧)暖(流)东(大洋东侧)寒(流)。中高纬海区北逆南顺,西寒东暖;印度洋北部海域为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皆为暖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也同样受到季风风向有规律变化的影响。南半球中高纬为环球西风漂流。

例10:掌握㵍流的全球分布规律后,世界渔场的分布规律也就随手可得了。凡是由海洋下层向海洋表层有大量的上升海流的海域,一般来说都是有着渔场分布的可能性。如日本的北海道渔场、欧洲的北海渔场、北美洲的纽芬兰渔场都是寒暖流交汇引起下层海水上泛、带来营养盐分、吸引海洋浮游生物以至鱼群的典型实例;我国舟山渔场也是由日本暖流的一个支流-台湾暖流与华北地区沿岸寒流交汇而成的。秘鲁渔场好象具有特殊性,但其实质上也是具备海水上泛形成渔场的规律性。

例11:回顾和展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分布状况,不难看出这样一条规律:由分散到集中,再由集中趋向分散。尽管发展中国家可能刚刚迈开第一步,大量集中发展了部分工业经济区,但最终要走完艰难的第二步,即由集中再趋向于分散。这是因为: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工业生产规模逐步加大,工业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越来越明显,结果使得工业分布越来越趋向集中;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以电子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工业逐步摆脱了自然条件的制约,在新的区域内依靠交通和人才发展起知识密集型的工业区。加之原来过分集中的老工业区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各主要工业国先后形成了集中向分散的趋向。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过去受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工业分布呈现畸形状况-过分集中沿海地区。经济独立后,这些比较注重内地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发展,所以也形成了集中向分散的分布趋向。

例12:地热、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能的释放形式,它们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极强的规律性。世界上火山、地热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这是依据板块构造理论和实际统计资料证明了的。板块构造理论认为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特别是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是消亡型边界,即两个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各种内力地质作用表现得异常活跃。关于火山、地热和地震在时间上的规律,目前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握,如一些休眠火山和一些构造地震还常以突发形式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这些有待今后研究与探索,最终人类是一定能够把握住它们活动规律的。

例13:关于月相的变化规律想必是很多同学都知道个概况,但恐怕能讲得一清二楚的同学就不多了。在这里,我们只想做一些提示,让同学们自己通过观察、绘图、统计分析一下月相的变化规律。形成月相变化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月球本身不发光,完全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迎着阳光一面是明亮的,背着阳光一面是黑暗的;第二,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是在不断的变化着的,这是月球环绕地球、地球环绕太阳公转的结果;第三,观察月相变化规律的人们是在地球上,并随着地球自转。根据上述成因,请同学们自己填出下面表格,并概括其中的规律。表格中看到月相的时间是依据地球上晨昏线估算出来的,只要将地球的赤道大圆做24等分即可得出时刻,再由月球向地球做切线,就能确定某一月相出现的时间了。初见时刻的方向需要同学们明确一点,月球东升西落的周期是十二个小时左右(按春分昼夜等时计算)。

农历



项目
初一


十一
十五
十八
二十二
二十六
二十九

月相形状










明亮面积的比例










月相名称










看到的时间段










初见时刻的方向











5、总结知识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1)总结知识规律必须以大量感性知识为基础。有些同学平时对知识规律的学习十分重视,花了大量时间去钻研,但效果往往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恐怕是缺乏感性知识作为基础。

例14:前面讲到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具有大陆西岸30-º40º分布规律,但如果西风带控制35º-55º、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25º-35º、风带和气压带移动幅度约为10º左右这些地理知识不十分扎实的话,仅仅知道西风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式气候是不够的,是无法确定地掌握气候的分布规律的。

例15:我国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地形区第一阶梯的东侧和第二阶梯之间、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之间的过渡地区,这一规律除依据地形落差大小和河流流量大小等因素外,更重要地是从全国水电站分布图中观察、分析、概括得出的,没有对刘家峡、龚嘴、葛洲坝、鲁布格等电站分布的掌握,没有对地势呈三级阶梯分布的掌握、没有对我国降水分布的掌握,是不可能掌握水能资源的分布规律的。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同样适用于地理规律的认识过程。

(2)学习地理规律必须树立空间观念。树立空间观念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空间结构,没有空间思维过程的规律就不是地理学科的规律。

例16:当同学们概括彗星彗尾长短的变化规律时,就要仔细阅读彗星特有的椭圆形要道在太阳系内的分布状况;就要去发现并分析彗星运动与太阳位置远近的空间变化;就要考虑彗核冰物质受太阳温度的影响,就要观察彗尾长短与距日远近的空间联系。从中总结出由近日点到远日点彗尾由长逐渐变短,而且始终背向太阳风吹斥的方向。通常地理分布规律本身就是地理事物空间特点的反映。

(3)地理规律要善于联系应用其它学科的基本规律。学习地理刚入门时,很多同学就体会到地理学科强调各地理事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本规律。其实这一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一条基本思维方式,即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并不是孤立存在于世界上。这一普遍规律已广泛应用规律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上,并产生了地理学科综合性的重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地理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正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正确认识世界的一种思想。

1楼错的,太阳直射点在周期性变化,在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间以年为周期往复运动,这也是四季的来历。
所以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都是可以出现太阳高度角为90的情况的。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但不一定是90。.

只有在赤道才能有太阳直照 太阳是在赤道上运行的

首先,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不一样的!
太阳高度角有三种情况:1、夜半球,太阳高度角小于0度
2、昼半球,太阳高度角大于0度
3、晨昏线,太阳高度角等于0度
所以就算是南北极点也有可能使太阳高度角达到90度

正午太阳高度角,可以通过公式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角=90°—(所求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维度的差值)

这是我自己的原创哦

只有每年的6月22日或23日和12月22日或23日赤道的太阳正午高度角才能达到90度。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该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你家在41°N,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23°36′N,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23°36′S。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90°-|41°-23°26′|=72°26′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90°-|41°-(-23°26′)|=25°34′...

太阳高度角
然后,举例推导,假设春分日(秋分日也可,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某时刻太阳直射(0°,120°E)这一点,120°E经线上各点都是正午。这点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当然是0度(因为就是自己嘛),此时,(0°,120°E)的太阳高度角就是90°(因为直射它嘛)。另外一个观测点,(1°N,120°E)与太阳...

任意一个地方太阳高度角怎么求?说详细点
首先得知道当天日期:一般题目都是2分2至日。(为的是知道直射的纬度)设该地纬度为A,当日期为2分(春分,秋分),则该地太阳高度角=90-A 夏至日:高度角=90-(A-23°26′)A位于北半球 高度角=90-23°26′-A A位于南半球 冬至日:高度角=90-23°26′-A A位于北半球 高度角=90...

如何计算一个地区的太阳高度角
正午,通常可以近似为90,如果准确的求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只需将90减去当地纬度与当地纬度与当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即可得出,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o。,而在正午(12点),太阳在当地的上中天,是当地当日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刻。因此,一日内,一地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是,自清晨起为0。,然后...

地理问题如图所示
A错,6月22日是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在南半球就算你在赤道中午12看到的太阳高度最多也只有66.5度,超过这度数一定要在北半球, 根据太阳高度可算得丙地区可能在(90-40)-23.5=26.5 南纬 ,(90-40)+23.5=73.5 北纬, 乙地区可能在:90-60-23.5=6.5南纬,90-60+23.5=53.5北纬 ...

如何计算太阳的高度角?
某地某时的太阳高度角(α)=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注:北纬为正,南纬为负)如宁波(30°N)夏至日的太阳高度为:90°-(30°-23.5°)=83.5°;北京(40°N)冬至日的太阳高度为:90°-[40°-(-23°)]=26.5°;赤道春分日的太阳高度为:90°-(0°-0°)=90°;赤道冬至日的太阳...

太阳高度与什么有关?
另外一个观测点,(1°n,120°e)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为1度 此时,这一点的太阳高度角为89°(涉及立体几何计算,我就不详细推导了)聪明的你肯定知道,(1°s,120°e)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也是1度 因此,当地的太阳高度角也是89°!right!同一时刻,下列各观测点,报告的太阳高度角度数如下...

太阳高度角与纬度的关系
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通过该地与地心相连的地表切面的夹角。当太阳高度角为90°时,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太阳斜射地面程度越大(即太阳高度角越小),太阳辐射强度就越小。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可推知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差一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就...

为什么 太阳高度角=90-纬度差 ?
β是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 太阳视位置指从地面上看到的太阳的位置,用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两个角度作为坐标表示。太阳高度角指从太阳中心直射到当地的光线与当地水平面的夹角,其值在0°到90°之间变化,日出日落时为零,太阳在正天顶上为90°(本万年历中显示的高度角均已进行了蒙气差的订正,蒙气差值取自天文年历)...

问一个关于地理的问题~
计算公式: H=90°-∣α-β∣ *α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β为所求纬度(β当地为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所以昆明在一年内的太阳高度角是夏至日的:90-(25°12-23°26’)=88°14'冬至日的太阳高度90-(25°12’+23°26’)=41°22’所以为了太阳能热水器跟阳光垂直,应该在1°46'...

大方县13758819518: 地理的太阳高度角问题 -
融尝敏奇: 该地太阳高度最高即正午太阳高度最高为67°,说明该地位于回归线以外.首先令该地位于北半球,则太阳高度最高出现在北半球夏至日,那么67°=90°-丨当地纬度-23°26′N丨,当地纬度为46°52′N.同理,令该地为南半球,则该地纬度为46°52′S

大方县13758819518: 地理太阳高度角的问题:太阳高度角越大,影子越? -
融尝敏奇:[答案] 地理太阳高度角的问题:太阳高度角越大,影子越短

大方县13758819518: 高中地理太阳高度角问题:在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与太阳直射点同一侧,两地太阳高度等于两地纬度差. 这 -
融尝敏奇: 觉得你的描述有点问题. 太阳高度角类问题只要记住直射点太阳高度是90°,每离开直射点111千米(大圆1°),太阳高度减小1°即可,其他的所有公式、定理都是从它演化出来的.太阳直射经线上,地方时一定是12点,所以该经线上的太阳高度就是正午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就是90-(两地纬度差的绝对值) 公式中带绝对值的原因是所求的地方有可能在直射点北,也可能在直射点南.一般北半球取正值,南半球取负值就不用考虑太阳直射点与所求纬度是否在同一半球的问题.

大方县13758819518: 南京地区太阳高度角的问题请问南京地区(纬度32度03分)冬至日11:30和13:30时的太阳高度角是否相同?是多少? -
融尝敏奇:[答案] 当然不同 太阳高度角是关于12时对称的 冬至日12时的太阳高度角是34°31′,11:30太阳高度角大致在31°左右,13:30大致在24°左右

大方县13758819518: 任意一个地方太阳高度角怎么求 -
融尝敏奇: 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其实是角度!) 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太阳 高度是决定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能数量的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用h来表示这个角度,它在数值上等于太阳在天球地平...

大方县13758819518: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问题一年中,那些时间是南北回归线以南或以北,太阳高度是最大的? -
融尝敏奇:[答案] 夏至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太阳高度角最大,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太阳高度角最小 冬至时则相反,冬至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太阳高度角最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太阳高度角最大

大方县13758819518: 地理太阳高度角的问题!急!直射点的纬度=1/2*(出现极昼的点最大的太阳高度+该点最小的太阳高度) 注:出现极昼时:①极点的最大的太阳高度=该点最... -
融尝敏奇:[答案] 你公式抄错了吧,括号里面“+”后面的东西去掉.这个公式一般是用来求直射点的,我老师告诉我的是 极昼最低纬的正午太阳高度=2倍直射点纬度.注解我没看懂,你去问老师吧~

大方县13758819518: 关于太阳高度角的照射问题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纬度圈,那这时太阳高度角的最小值为什么是整个南半球呢... -
融尝敏奇:[答案] 当然了,高度角指的是太阳光线和地平面之间的角度,夏至是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回归线处是90度,所以最小值在南半球了

大方县13758819518: 一天中太阳高度角为什么不一定是0度?什么时候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时候是0度? -
融尝敏奇:[答案] 当出现极昼时,太阳高度角在一天中全都大于0度.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在0时,最大是在正午.当没有极昼现象时,或者是极夜时.太阳高度角就为0°了

大方县13758819518: 有关太阳高度角的问题正午太阳高度角=90°—纬度差,这里的纬度差怎么算,是不是太阳直射点纬度—所求地纬度 -
融尝敏奇:[答案] 正午太阳高度=90°-▏太阳直射纬度±所求地纬度▕,如果“太阳直射纬度”与“所求地纬度”是同一半球(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则纬度数相减;如果“太阳直射纬度”与“所求地纬度”是异半球(一个在北半球,一个在南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