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的礼语和俗语

作者&投稿:童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乐清俚语和俗语所表达出了乐清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乐清方言与普通话有差异,因为一些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习惯形成了独有的地方语言和特有的词汇等。各地方言中的俗语,即俚语、谚语等独具特色,幽默中又不乏这里。这些俗语对我们既有极大的吸引力。一句简单通俗的话,就可能道出一个广为流传的地方故事,或是当地的社会现象,或是人生的哲理。因此,通过对乐清方言俗语词汇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乐清方言的语言特色,以及词汇运用的习惯。从俗语中透析出乐清人的生活习俗,挖掘出乐清地方的文化特色,发现其中的精华所在。
  由此,我们小组决定,通过上网,去图书馆,以及实地调查的方式来完成这次研究。当然,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得到的许多。
  二、乐清方言的语言特色
  方言是一种在语言中跟标准话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中国地域广大,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种种属于不同地区的不同语言。乐清方言就是众多方言中的一朵奇葩,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博大的内在生命力。她象敦煌的飞天,永保着一中古色古香的神韵,拒考证,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乐清方言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秦汉时期的古音古词,继承着古汉语的音韵体系,堪称是“活化石”。她犹如浩瀚的大海,广纳百川,吸收和融合了大量的中古汉语,北方官话,吴方言,楚方言,闽方言等广具火力的语言;她象典雅的牡丹,活色生香,极富语言的魅力和韵味,是其他语种所不能代替的。难怪乐清人对自己的母语爱得那么深沉,爱得那么热烈。离乡的游子不论何时何地,一听到乐清乡音就倍感亲切,都喜欢用家乡话交谈,显示了作为地域方言诉说着乐清话的强大凝聚力。
  温州方言中,乐清话是比较特殊的一支.它比温州市区话保留更古老的一些特点.如"阳"韵字,市区以南多高化为ie,乐清还保持ia;"歌"韵字,市区以南多与"摸"韵相混,乐清还读o韵,跟"摸"韵的分别得很清楚;"见"系合的字(关、国、快)市区已混,乐清仍分.所以在追溯温州方言史是,乐清话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在需要辨别某些方面已经混同的词系是,如"河"、"湖"之别,"间关"之别,乐清方言的形式常常帮我们解难释疑.
  再如动词"下"常用"落",如落雨、落雪、落车、落山、坐落、坐勿落;序数"二"常用"两",如"两楼"、"两年级两班".
  否定副词"不"以f、v或类似的形式出现,通常写作"勿"如"勿要"、"勿是"、"勿做"、"勿好"
  名词前缀"阿"的使用范围较宽,有用于排行、人名的,如"阿大"、"阿二"、"阿三"、"阿明",有用于亲属称谓的,"阿哥"、"阿妹"、"阿叔"等.
  动词重叠常用AAB式,"吃之,想之,听之".
  双宾语句动词表示"给予"意义时,指人的宾语常用在指物的宾语前面,如"拔本书我"(给我一本书)"拔张纸我"(给我一张纸).
  动补结构后面的宾语常常提前,如"我饭吃过勒"、今天叫"该日"、小孩叫"姆"或"细儿"、明天叫"门朝"、昨天叫"藏夜"、前天叫"前日"、吃早饭叫"吃天光"、吃晚饭叫"吃黄昏"、脸盆叫"面盂"、夜点心叫"夜厨"、很合适叫"乐事显".
  三、乐清的俗语、童谣等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的推动下,一个地方其特色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习惯,自然少不了它的谚语、俗语和童谣,这些风趣又不缺乏哲理的句子都是乐清的当地居民世世代代留传下来的,它们有的反映出社会的风气,有的总结出一年的气候特征以及耕作经验,有的记录着民间流传的小故事,内容十分丰富.
  在事理、修养方面:
  ①〔树老根须多,人老见识多〕则告诉人们,老人的经验总是比较丰富的,以树老根须多进行比喻,尤为贴切、形象!
  ②〔人难欺,马难骑,勿笑穷人穿破衣〕则告诉我们我们不要去嘲笑别人,不能以贵贱有分的目光去评价别人。
  ③〔船到江心补漏区〕则告诉人们不要到事情发生的时候才去想补救的办法,应在事先就要做好准备。
  ④〔有银有钱,官司包赢〕以及〔研究研究事难办,烟酒烟酒好办事〕这两句俗语反映出社会的腐败风气,揭示出办事送礼的丑陋现象,警示人们应去扫除这些官场的腐败现象,同时也表达了人们的心声。
  在社交方面:
  许多的谚语则提出〔浇树浇根,交友交心〕的观点,而且强调〔朋友千个不多,冤家半个不可〕,它们告诉我们交友处事的态度,而且以生活经验警示我们〔和气生财,相争生灾〕。
  在经济、生产方面:
  则有许多谚语、俗语都总结出祖辈们在生产、经营方面的经验.例如〔夏至种络麻,长似草鞋拔〕、〔秋前田里常弯腰,迟早成熟一路收〕、〔八月栽芽,茄栽花〕、〔处暑处暑,处处要水〕、〔若要虫子少,除尽田边草〕、〔年里施肥施根浅,抵过年外施三遍〕。
  在生活方面:
  乐清流传着〔越嬉越懒,越吃越谗〕的俗语,这句话通常上是家长教育孩子不要好吃懒作时的话,对于仍是孩子的我们,对这句话的印象尤为深刻.〔潮涨吃鲜,潮落吃点盐〕以及〔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都是世代得来的生活经验,乐清地方流传着许多歇后语,大多是风趣幽默:
  ①五月五卖菖薄--短期生意
  ②四都猪娘--吃没份打有份
  ③田螺壳里做道场--无法
  ④两手放落像天罗瓜--笔直
  ⑤烂泥田里翻捣臼--越陷越深
  ⑥阎罗王讲故事--鬼话连篇
  ⑦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
  ⑧韭菜炒豆腐--一青二白
  ⑨一斗芝麻掉了一粒--无关紧要
  ⑩上山人背毛竹--顾前不顾后
  孩子们经常传唱的就是童谣,说到童谣,人们的眼前似乎就浮现出街边几个孩子一边在做游戏,一边吟唱着童谣的风光,虽然现在已经见不到这些情景了,但听到这些童谣的时候不免使人浮想联翩,在此介绍两首从民间收集来的童谣:
  ①月亮亮,光亮亮,读书细儿看亲娘,娘也好,爹也好,捣个麻糍请啊嫂,啊嫂踏一脚,踏个扁嘴鸭,鸭干,鸭养蛋,蛋干,蛋客吃,客 干 客打油,油 干,灯伴目,目干,月上山,山干,山上草,草 干,草牛吃,牛 干,牛犁田,田干,田种谷,谷干,谷捣米,,米 干,米人吃,人干,人吃米谷有事干。
  1细儿:方言中男孩子的意思。 2 干:什么,疑问语气词。
  ② 点子斑斑,斑过南山,南山北斗,
  跳蚤并拢,鸡啼马啼,双脚并拢,米那样齐。
  ( 米那样:文中意思是"很"。附童谣的磁带)
  ③《火眼王王》:
  火眼王王(蚂蚁),夜头爬起烧汤。
  无灯点,照月光。
  无脚盂,破水缸。
  无床困、困柴仓。
  冻不牢,坐床杠。
  跌落地下供黄猫。
  早早走来吃精肉,迟迟走来啃骨头。

  ④《一个星》:
  一个星,孤零丁;
  两个星,不零落。
  三岁无娘被嫂辱。
  辱起乌云飘飘飞,街双眼泪上绢机。
  脚踏挨架响,织布两三丈。
  姆勿响,大哥去温州,二哥去处洲,
  买来处洲树,做起温州床。
  眼床底角画蛟龙。
  引手上,画蝴蝶。
  踏凳头,画小丑。
  尿盆盖,画鸭卵。
  尿盆唇,画痴虫。
  尿盆底,画小姐。
  尿盆臀,画小囡。
  尿盆外,画老大。
  衣柜门,画将军。
  衣柜格,画金银。
  大大小小喜开心。

  另外,还有生活歌谣:
  ①《勿把囡儿嫁平阳》:
  姆妈娘,勿把囡儿嫁平阳。
  平阳三条岭啊四条洋,前门介海水白洋洋,
  后门开介大猫拖猪娘,直介归家望亲娘。
  好的亲娘打卵卵,勿好亲娘掼你三巴掌。
  不怨大,不怨娘,只怨媒人烂肚肠。

  ②《十八岁媛主配周岁郎》:
  十八岁媛主配周岁郎,日里喂奶吃,
  夜里打尿包,还要抱起看光光。
  叫他丈夫让人笑,叫他儿子理不当。

  ③《捕鱼十月歌》:
  正月去砍竹,二月去籴谷。
  三月办落洋,四月张片乌鳞鲳。
  五月重五水,六月网难张。
  七月七水风,八月海打空。
  九月九,和尚头螺张一斗。
  十月十,老大解网行贩夺。
  乐清谚语、俗语、童谣等方面的内容道也道不完,它给我们展现乐清方言的独具特点,交给了我们生活的经验,让我们领悟人生的道理

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区别就是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

各地的过年风俗

江苏省

吴地春节风尚

无锡除贴桃符、门补、春联外,还有在新年挂钟馗象,以避一年鬼祟。传说钟馗善于捉鬼。这个风俗大概始于唐代。无锡民间很多人家还有在门楣上张挂吉庆语句的红单联和剪纸门笺挂络的习俗。无锡地区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丝圆子,取团圆高升的意思。另还要吃面,取长寿、长春之意。无锡风俗新年中小孩来到,主人就得拿茶点糖果招待馈赠。亲友中有孩子前来拜年都要赏给压岁钱。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选在年初三。初三称为小年朝,也不能扫地、乞火、汲水、与元旦风俗相同。无锡还有一个风俗与别处略异,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寿,都在春节举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贺。元旦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扫地的风俗,无锡也是这样。认为一扫地要把财气扫掉。年初二即使扫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门,而是堆在屋角边,一直要到正月半,称为"聚财"。岁朝风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动刀剪,又禁止倾倒污水、粪便。元旦临睡时,又要放二声或三声关门爆仗。无锡这一天晚上睡得都较早,如有孩童贪玩不肯睡时,父母常哄孩子说:"早些睡,今晚听老虫做亲"。无锡旧俗对元旦这一天的气候十分重视,常以这天的天气占卜今后一年的收成。

无锡过年

春节是无锡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无锡旧俗,年初一早晨开门,要放3声开门爆仗。早餐吃糕丝、圆子、面条,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有余”。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也不吃粥,怕出门遇雨。还忌向邻居乞火、汲水,告诫不骂人,不发怒,不讲不吉利的话,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春节期间,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满60虚岁开始,每10年在春节期间设宴庆祝。

山东省

崂山春节习俗
春节期间,崂山村村镇镇扭秧歌、跑旱船、舞龙灯、踩高跷……热闹非凡。元宵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灯节。崂山沿海的渔村里,鞭炮齐鸣,渔民在船老大的带领下来到各自的渔船上送灯,预祝新的一年渔业丰收。

农历清明节到谷雨期间,是崂山渔民祭海的时节。祭海时,渔民们在海滩上摆设猪、鸡、鱼三牲供品,大面馍和糖果,点燃香烛鞭炮,举行传统的祭海仪式。祭海的日子里,纯朴豪爽的渔家人用好酒好菜热情地招待前来观看祭海的亲朋好友,大家一起开怀畅饮。
孔府年节

孔府年节有一些和民间不同的地方,

腊八。腊八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腊八粥进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户人”中的烧火户在这天专来烧火。支起大锅,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粗的,给当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类,喝粥时,一个还给一斤馍馍;另一种是细的,用薏米仁、桂元、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红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这样的粥是供内宅,本族以及上供用的。孔府在外面有很多香火院,都在腊八这天派尼姑来要粥,要“盆头米”。

临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蒸壮”就出现了,“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这时“烧火户”又来烧火,蒸各式各样的馒头。

大年三十整夜包饺子。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大人给孩子送“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上面写有“长命百岁”的字样,放在小孩子的枕边,每人准备一个景泰蓝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除夕夜晚衍圣公还要亲自到安怀堂摆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据说孔府中所有的精灵鬼怪都归这个白胡子老神仙管。

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楼”。朝各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各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张桌子上摆天地神牌位。“天地楼”旁,立“朝天竿”,点“天灯”,日夜不熄,一直要点半个月之久。

元旦早晨醒来,先不说话,用手摸摸食盒里的东西和压岁钱。起床后拜庙、拜祠堂、接受仆人拜年。本家来孔府拜年。下午当地“龙灯会”的狮子舞等进孔府表演,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燃放焰火,庆祝新年。

浙江省

温州春节民俗28种

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接三神: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亥时一过,赶紧烧香,表示虔诚。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习俗。俗语说:"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一定赚大银。"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等等。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开正:旧时在洞头岛,每户人家三十夜守岁到寅卯时左右,都要举行"开正"仪式。由家中尊长或家庭中生产生活的掌管人主持。主持者要"净身"(即除夕夜要戒色)并全身沐浴,"开正"前不得接触污秽之物。案桌摆大门口或天井里,桌脚上要垫两条长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鱼肉、水果、糕点、素面等,两旁有一对尺长的大红烛,俗称"通宵"。"开正"时,主持者点燃"通宵",焚香三柱后,全家跪地,合掌问天,进行虔诚祷告,祈求上天赐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发财、万事如意。祈祷毕,全家肃立,默待一会儿,再烧"金纸"鸣放鞭炮。最后撤馔。80年代以来,已把"开正"时间提前到午夜零时,伴着中央电视台敲响的新年钟声进行。仪式也简便多了,有的只是鸣鞭炮,放焰火。但鸣放的鞭炮多了,尤其是"百子炮",甚至几千响串在一起,声音响,时间长,热闹异常。

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早点:正月初一早餐,温州人喜欢吃松糕(一种炊蒸而成的甜年糕)。吃时,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将酱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两片松糕之间,吃起来甜中带咸,别有风味。也有吃汤圆,或者煮一碗粉丝,上面放一个煮熟的蛋。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团圆"的象征意义。有的人家以过年饭杂煮,兼吃捣糕和松糕。在平阳,吃年糕和汤圆,有的先喝红糖汤,后加面和鸡蛋;在泰顺,主妇沏糖茶,蒸糖糕,端出菜头(盐渍萝卜)给合家"嘴头甜,彩头好"。惟乐清雁荡一带,则吃棕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锅米粽,等岁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据说,吃粽子有两义,一是因为粽和"宗"同音,取怀念祖宗之意;二是因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乐清,一般人家用红枣、柿饼、汤圆。在乐清白石镇,初一晚餐吃汤包、糊邋羹、状元糕。入睡时,床前摆鞋,求天宫赐福。在市区春节期间,客来有献元宝茶的习俗,即在茶中放两枚鲜橄榄,不仅茶味清香,旦见在黄绿色茶汤中漂浮着橄榄,形如元宝,俗称"元宝茶",含新年吉祥、发财的彩头。点心有用圆眼肉或莲子、红枣,也有肉丸、鸡蛋加粉丝的。

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内,晚辈按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从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如相遇于途,长揖道贺(今点头握手问好),也有彼此合掌胸口称"拜年"。到各家登门互贺新喜,亦叫"拜年"、"拜岁"。先是下辈出门到长辈家拜年,然后平辈回拜,则称"回年"。新婚夫妇初到岳家拜年,称"拜头年",后辈到丧事人家拜年称"拜新年"。

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在苍南,叫"探正月",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50年代以前,农产品比较简单,大多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每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旧时南货店,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从十二月二十起,每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有的店在一个红包内只装二十多个红枣。说来可笑,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红枣被孩子们挖个洞摸着吃了,有时只剩一个,还在送来送去。

在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带,在刚结婚的第一个春节,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饼,俗叫"送上门饼"。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里捣腻,揉成米块,然后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内,印成一个个圆而扁的米饼,正面有图案,如双仙和合、刘海献钱、状元象等人物。数量要做一担,约50双到100双。除此以外,还要有猪肉、松糕、长寿面(索面)等。

在文成,拜年叫"貌年"。旧时,如带来满周岁的小孩去"貌"外婆外公,一般择三、六、九之日,谓之"三六九无忌"。出门时,在小孩眉心及鼻尖上画上朱红或黑墨,意避"小鬼"冲犯。正月初四,民间大都不出行,不干活,因与"死"谐音,说闽南话的人,对正月初九有忌。因"九"与"狗"谐音。

在乐清,初一不出本地探亲访友。白溪等地连初二也列为禁忌的日子,如有入乡不问俗者贸然登门,必将受到当面指责。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着金盒去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称"望正月"。礼物以松糕或捣糕为主,其次为鱼、肉和荔枝、魁圆等的红封元宝纸包,习俗规定老亲四样,新亲六样。上述被望的(包括望年夜的)长辈亲戚,一般都在灯期开始前回拜,倘婿、甥、干儿的祖父母、父母已作古,则可遣儿子前去。凡正月第一次探亲访友,不论辈分高低,都要携带红封纸包两个;被探望者必须泡茶、煮点心,或设宴款待,否则,习俗都认为是失礼。在平阳,外甥第一次回外婆家拜年,外婆家有送小牛犊的。

在洞头,同样是女儿回娘家,则要提"红桶"给父母亲,以示孝敬。所谓"红桶",是指雕花或红漆的小木桶,里面装着熟食,还有用大鱼大肉为佐料制成的面食或糯米饭,一般在2.5-5公斤左右。俗语云:"生儿魂幡竿,生女红桶宝"。意思是说,生下儿子,死后有人披麻戴孝,送丧时举魂幡;生下女儿,正月有"红桶"孝敬。70年代以后,提红桶的习俗基本消失,"纸蓬包"也绝迹了,取而代之的送酒、肉和罐头等食品。

春节期间,对来拜年的亲友,主家大多要留饮摆酒款待,俗称"叫新年酒",即春宴,也有专门设酒宴邀请亲友欢饮的。一般酒菜都比较丰盛。如果亲友带着16岁(虚龄)以下的儿女来,那么,就要给这些孩子压岁钱,称为"压肚兜"。亲友离去时,都要有回礼,一般是糖果、糕点、荸荠等。旧俗,若拜年不去,是断亲的表示,所以有些老亲(上代亲戚)下辈要轮流去拜年,四季八节没有往来的老亲,惟春节时一定要去拜拜年。

厅房布置:元旦日,有钱人家在中堂上,高挂赤金寿屏(家有长寿老人才可)或大幅书画,屏前有长条桌,左端万年青,缀以红花,右端置一个精细雕刻的插屏,中间或摆时钟,或摆大元宝。左右有一对大锡台(有的重百余斤,高与人齐),插上大蜡烛。长条桌前排列两张方桌,两边除同样陈列大锡台、大蜡烛外,还有一对明角灯(俗称"堂灯"),两桌中间又有个大元宝(用一斗糯米和红糖制成),插银花,缠彩红,上放几个横柑,象征财源进门。另外则陈列若干江西窑的花盆,上植各种花卉,如梅花、丁香、水仙、佛指甲之类,在花盆上贴着写有"吉利"两字的红纸条,在长条桌和方桌前面,挂着刺绣的大红缎桌围,左右两角配置雕刻精细的金漆栏干,中堂两旁挂满书画。两边排列大坐椅和茶几,披上大红缎绣的椅披,几上放置几碟茶点。如客来,分宾主就坐,除供茶点外,有以漆绘木盘托江西茶盏进茶或莲子、桂圆等点心,也有汤圆、红枣。这日,连房间里的床帷、床额、被褥之类,都洗涤换新,连梳妆台及镜子,都披上绸缎绣花的镜盖,所有的梁上、檐上了阶沿上面,都挂起美丽的宫灯,只有前梁上挂着两对红纱灯,以示隆重。

新春开笔:读书人用大红纸,书写吉利辞名,或"一年四季,读书大吉"这类,这叫"新春开笔",也有写比较长的,如"新春开笔,大吉大利。一年四季,万事如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家门清吉,人口康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写好后,贴在板壁上。会赋诗的人,则触景生情,做几首新自勉的诗。

摆元宝:每户人家用红糖和糯米、籼米制成大小元宝,取招财进宝之意,凡是家中用于贮藏物件的地方,如谷仓、米缸、书橱、箱笼、衣柜、抽屉、坛罐等等,都放上一个小元宝。

穿新衣:初一日,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送旧迎新之意。旧时,富绅、富户呢毛绸缎穿戴一新;贫户所穿即使是粗布旧衣,也都整齐清洁,异于平日,以应新春吉日。儿童穿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因为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小儿平时禁忌穿鲜艳衣服,今天却是例外,有在红衣外罩网衣,佩戴虎爪,有的人家还在小儿的腰带上,挂上小刀剑、贝壳、木刻或铜刻的八卦,是"抵御邪恶"的意思。现在人们在穿着上已起了很大变化,颜色、样式、质料更为鲜艳多彩,并向高水平发展。但穿新衣迎新年这一点是不变的。

出行:正月初一出门,要选方向。先在灶神前烧香,然后拿一空锅,中放一勺,用力旋转,根据最后停下的柄首所指方向,由一人持剪前去,然后听见和记住遇见第一人所讲之话,以剪裁之(虚拟动作),意即取其一半,归来占卜,这叫"香卜",俗叫"卜剪听"。

喜口彩:每逢过年,温州一带民间喜讨口彩,只准讲吉利话,忌讲不吉利话。"亲戚酬酢,吉语生馨,即岁时送礼亦必加太平钱、万年青柏等事,否则指为一祥。"(清孙同元《永嘉闻见录》)

送元宝:初一日,有人把红糖元宝用红绳缚在万年青的树枝上,沿门挨户送吉利话,由一人打着竹板,现编俚语,一人摇春柴(樟树枝叶)专门应"好",这叫"送元宝"或"喊元宝"。温州有俗语:"正月初一送元宝,句句讲好。"讲完,每户给点年糕或零钱。永嘉送元宝之歌云:"元宝进门台,好!金银大发财,好!积德积善前世修,好!元宝扭一扭,好!养猪大如牛,好!元宝显一显,好!赤脚蓬头刘海仙,好!刘海仙戏金蟾,好!金钱银钱送上府来,好!福禄寿禧万万年,好!"

卖技:在苍南、平阳一带,正月初一到初三夜,都有卖技队提着灯笼,上人家门口高声颂吉祥词,俗称"卖技"或"卖奇"。所到人家则送些年糕、香烟或红包,三宵乃止。有些喜事人家(如结婚、贺寿、建房、生子等)还提前预约,开门迎入堂屋,以香烟、酒席款待,称"扮新屋"或"扮新娘"。

新年鼓:元旦期间,民间还有文化娱乐活动,如新鼓和吹打乐。新春天亮,小儿结队成群,携有锣鼓,沿街敲打,此往彼来,络绎不绝,叫"新年鼓"。有些人家则集合邻友,演奏各种乐曲,有吹打曲,也有清唱,欢乐而热闹。

舞龙灯:春节民间有舞龙习俗。在平阳,十余人手擎彩龙,至庙宇和大户门前舞龙,主家酬以红包、年糕、糖果。又有白龙,龙用白色苎布制成,内可点灯,也称"龙灯",由10多个小青年擎着,一般都到庙宇住宿,设香炉、锣鼓,由唱书先生唱故事或颂词,叫"参龙"。庙宇头家要酬给钱物,安排住宿。活动以一个月为限。

迎年:在平阳等地,元日午夜人们设香烛于室,并在神前放爆竹,谓之"迎年"。

点岁灯:从初一至初五,每夜在寝室中燃灯,直到天明,名曰"岁灯"。
迎灶神:在平阳等地,初三凌晨或初四夜有迎灶神的习俗。谓"灶神于腊月二十四朝天,今日回归,故祈此迎之"(《平阳县志》)。在永嘉楠溪江两岸,则在正月初一清晨迎灶。俗称灶神爷十二月廿四夜上天,正月初一早晨,从天上回来。每户人家把新的灶神爷像贴在神龛里,再点上香烛,泡一盏茶,祭拜神像。

收珍:正月初五日,每户人家把除夕摆在中堂上的祖先画像及各种珍品和字画等物收拢藏放起来,这叫"收珍"。收珍时,家中人要祭拜,下辈外亲也有来祭拜。在平阳,"五日而撤,或有悬至半月者",在文成,叫"初五花开",人家收起祖宗图,意为春节告一段落,一切禁忌及特定仪式活动解除,恢复正常生活秩序。旧时,在城镇,各商店除一部分在初三、初四陆续开市外,大都在初五、初六日开店营业。开市时,各店要鸣放鞭炮,也有景灯挂彩,表示庆祝。

新年禁忌:旧时,正月初一不煮饭(除夕多留饭于新年吃,取"吃剩有余"之意)、不担水、不串门、不缝针线。一般不扫地,倘非扫地不可,则须由外向内施帚,禁忌向外扫地,俗谓财富会流失。晚饭早吃,不点灯,放过爆竹(谓"关门炮"),早早入睡。新年期间还有不吵嘴,不动刀斧,不杀生,以及禁讨债等禁忌。据说,吵嘴会落彩头;刀斧是凶器,动了不吉利等;还有不能说不吉利话,不能打骂人等。永嘉茹溪一带有人在新年打了一下孩子,说是被"开年"了,一年就不顺利。在平阳,五日内不挑粪,不倒马桶,不得敲击地盘,即如"桶"之类。现在这些习俗已基本消失。过去农村还有"正月慢"的习俗,农民到初七、初八才下田,一般商店到初五才营业。现在风气转变,近几年,打破这一传统习俗,有的地区,在正月初二就结队(有的还全家出动)下田挥锄整地和送肥到田头了。一些商店也打破惯例,初二、初三就开门。

团拜:建国后,因为夏历新年是我国民族的传统节日,我国政府规定为"春节"。在温州,每年春节时间,党委和人民政府在元旦要举行"团拜",也就是集体拜年。这样既可节约时间,不要一家一户去贺年,而且人也多,面也广。党政军民和各界人士欢聚一堂,吃些茶点,演点余兴的节目,座谈庆贺一年来丰硕成果,并计划座谈今年如何获得更大丰收。大家心情舒畅,感情融洽,充满欢乐气氛。

电话拜年:拜年,是祝贺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更好,事业更旺,人更健康。现在拜年更方便,无论国际、国内,路远路近,不用登门见面,一个电话一二分钟就够了,这叫电话拜年。时间从初一一直到初十均可。据说有的人一个上午就接到五十多个拜年电话。

拥军优属和拥军爱民:现在春节期间,还举行拥军优属、拥军爱民座谈会和联欢会,以增强军民团结。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除保留和发扬优良的传统习俗如舞龙、舞狮、猜春谜等活动外,还举行各种文艺晚会、电影晚会、游园会和展览会等。
绍兴过年习俗

在绍兴,一跨入农历十二月,人们就忙着准备过年:买酒、春糕、裹粽、掸尘、杀鸡宰鹅、买鱼买肉,准备新年穿戴的衣着鞋帽,购置馈赠亲友的礼物等等,可谓忙得不可开交,唯恐筹措不周,闹出笑话。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种富有粘性的糖,借此粘住灶神的牙齿,使他没法向玉皇大帝陈说人们的过失。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圣宗”四字,绍兴人叫祝福菩萨、大菩萨,据说是宋代的皇帝。南宋灭亡后,遗臣们慑于元朝统治者的淫威,不敢公开设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地进行。这种带有民族意识的祭记,后来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增添了答谢神明保佑和祈求来年幸福的意义。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惮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其摆法都有一定的规矩,如鸡鹅要跪着,头朝福神,表示欢迎;一尾活鲤鱼用红绳穿过其背刺吊在“龙门架”上,用红纸贴住色眼睛,是取“鲤鱼跳龙门”之意。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别说百身莫陵的寡妇祥林嫂,就是鲁府的太太、小姐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

祝福后便祭祖(俗称“请回堂羹饭”)。祝福时桌子是照桌面的木纹横摆的,祭祖时则改为直摆;祝福时祭扫者朝外行礼,祭祖时则朝内跪拜。祭祖后,便用煮福礼的汁汤烧年糕或面吃,名日“散福”,表示神所赐之“福”放给了一家人。过年的习俗,绍兴和外地大同小异。“除夕吃喝,尤已穿着”,这是过年的高潮。在新年旧岁交替的一个月里,人们就是这么忙碌着的。然而,在吃人的旧社会里,对劳动人民来说,过年如过关,祈神祭祖是得不到什么“福”的。像管四老爷家里那种阔绰的祝福排场,令人只有在电影《祥林嫂》里,作为历史的陈迹而重现。
开封过年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往这一天,开封还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开封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猜迷语,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计划。"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开封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开封"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初二,开封城关四乡,鞭炮声、鸣笛声、哨子声响成一片,骡马大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乐清方言与普通话有差异,因为一些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习惯形成了独有的地方语言和特有的词汇等。各地方言中的俗语,即俚语、谚语等独具特色,幽默中又不乏这里。这些俗语对我们既有极大的吸引力。一句简单通俗的话,就可能道出一个广为流传的地方故事,或是当地的社会现象,或是人生的哲理。因此,通过对乐清方言俗语词汇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乐清方言的语言特色,以及词汇运用的习惯。从俗语中透析出乐清人的生活习俗,挖掘出乐清地方的文化特色,发现其中的精华所在。
  由此,我们小组决定,通过上网,去图书馆,以及实地调查的方式来完成这次研究。当然,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得到的许多。
  二、乐清方言的语言特色
  方言是一种在语言中跟标准话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中国地域广大,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种种属于不同地区的不同语言。乐清方言就是众多方言中的一朵奇葩,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博大的内在生命力。她象敦煌的飞天,永保着一中古色古香的神韵,拒考证,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乐清方言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秦汉时期的古音古词,继承着古汉语的音韵体系,堪称是“活化石”。她犹如浩瀚的大海,广纳百川,吸收和融合了大量的中古汉语,北方官话,吴方言,楚方言,闽方言等广具火力的语言;她象典雅的牡丹,活色生香,极富语言的魅力和韵味,是其他语种所不能代替的。难怪乐清人对自己的母语爱得那么深沉,爱得那么热烈。离乡的游子不论何时何地,一听到乐清乡音就倍感亲切,都喜欢用家乡话交谈,显示了作为地域方言诉说着乐清话的强大凝聚力。
  温州方言中,乐清话是比较特殊的一支.它比温州市区话保留更古老的一些特点.如"阳"韵字,市区以南多高化为ie,乐清还保持ia;"歌"韵字,市区以南多与"摸"韵相混,乐清还读o韵,跟"摸"韵的分别得很清楚;"见"系合的字(关、国、快)市区已混,乐清仍分.所以在追溯温州方言史是,乐清话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在需要辨别某些方面已经混同的词系是,如"河"、"湖"之别,"间关"之别,乐清方言的形式常常帮我们解难释疑.
  再如动词"下"常用"落",如落雨、落雪、落车、落山、坐落、坐勿落;序数"二"常用"两",如"两楼"、"两年级两班".
  否定副词"不"以f、v或类似的形式出现,通常写作"勿"如"勿要"、"勿是"、"勿做"、"勿好"
  名词前缀"阿"的使用范围较宽,有用于排行、人名的,如"阿大"、"阿二"、"阿三"、"阿明",有用于亲属称谓的,"阿哥"、"阿妹"、"阿叔"等.
  动词重叠常用AAB式,"吃之,想之,听之".
  双宾语句动词表示"给予"意义时,指人的宾语常用在指物的宾语前面,如"拔本书我"(给我一本书)"拔张纸我"(给我一张纸).
  动补结构后面的宾语常常提前,如"我饭吃过勒"、今天叫"该日"、小孩叫"姆"或"细儿"、明天叫"门朝"、昨天叫"藏夜"、前天叫"前日"、吃早饭叫"吃天光"、吃晚饭叫"吃黄昏"、脸盆叫"面盂"、夜点心叫"夜厨"、很合适叫"乐事显".
  三、乐清的俗语、童谣等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的推动下,一个地方其特色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习惯,自然少不了它的谚语、俗语和童谣,这些风趣又不缺乏哲理的句子都是乐清的当地居民世世代代留传下来的,它们有的反映出社会的风气,有的总结出一年的气候特征以及耕作经验,有的记录着民间流传的小故事,内容十分丰富.
  在事理、修养方面:
  ①〔树老根须多,人老见识多〕则告诉人们,老人的经验总是比较丰富的,以树老根须多进行比喻,尤为贴切、形象!
  ②〔人难欺,马难骑,勿笑穷人穿破衣〕则告诉我们我们不要去嘲笑别人,不能以贵贱有分的目光去评价别人。
  ③〔船到江心补漏区〕则告诉人们不要到事情发生的时候才去想补救的办法,应在事先就要做好准备。
  ④〔有银有钱,官司包赢〕以及〔研究研究事难办,烟酒烟酒好办事〕这两句俗语反映出社会的腐败风气,揭示出办事送礼的丑陋现象,警示人们应去扫除这些官场的腐败现象,同时也表达了人们的心声。
  在社交方面:
  许多的谚语则提出〔浇树浇根,交友交心〕的观点,而且强调〔朋友千个不多,冤家半个不可〕,它们告诉我们交友处事的态度,而且以生活经验警示我们〔和气生财,相争生灾〕。
  在经济、生产方面:
  则有许多谚语、俗语都总结出祖辈们在生产、经营方面的经验.例如〔夏至种络麻,长似草鞋拔〕、〔秋前田里常弯腰,迟早成熟一路收〕、〔八月栽芽,茄栽花〕、〔处暑处暑,处处要水〕、〔若要虫子少,除尽田边草〕、〔年里施肥施根浅,抵过年外施三遍〕。
  在生活方面:
  乐清流传着〔越嬉越懒,越吃越谗〕的俗语,这句话通常上是家长教育孩子不要好吃懒作时的话,对于仍是孩子的我们,对这句话的印象尤为深刻.〔潮涨吃鲜,潮落吃点盐〕以及〔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都是世代得来的生活经验,乐清地方流传着许多歇后语,大多是风趣幽默:
  ①五月五卖菖薄--短期生意
  ②四都猪娘--吃没份打有份
  ③田螺壳里做道场--无法
  ④两手放落像天罗瓜--笔直
  ⑤烂泥田里翻捣臼--越陷越深
  ⑥阎罗王讲故事--鬼话连篇
  ⑦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
  ⑧韭菜炒豆腐--一青二白
  ⑨一斗芝麻掉了一粒--无关紧要
  ⑩上山人背毛竹--顾前不顾后
  孩子们经常传唱的就是童谣,说到童谣,人们的眼前似乎就浮现出街边几个孩子一边在做游戏,一边吟唱着童谣的风光,虽然现在已经见不到这些情景了,但听到这些童谣的时候不免使人浮想联翩,在此介绍两首从民间收集来的童谣:
  ①月亮亮,光亮亮,读书细儿看亲娘,娘也好,爹也好,捣个麻糍请啊嫂,啊嫂踏一脚,踏个扁嘴鸭,鸭干,鸭养蛋,蛋干,蛋客吃,客 干 客打油,油 干,灯伴目,目干,月上山,山干,山上草,草 干,草牛吃,牛 干,牛犁田,田干,田种谷,谷干,谷捣米,,米 干,米人吃,人干,人吃米谷有事干。
  1细儿:方言中男孩子的意思。 2 干:什么,疑问语气词。
  ② 点子斑斑,斑过南山,南山北斗,
  跳蚤并拢,鸡啼马啼,双脚并拢,米那样齐。
  ( 米那样:文中意思是"很"。附童谣的磁带)
  ③《火眼王王》:
  火眼王王(蚂蚁),夜头爬起烧汤。
  无灯点,照月光。
  无脚盂,破水缸。
  无床困、困柴仓。
  冻不牢,坐床杠。
  跌落地下供黄猫。
  早早走来吃精肉,迟迟走来啃骨头。

  ④《一个星》:
  一个星,孤零丁;
  两个星,不零落。
  三岁无娘被嫂辱。
  辱起乌云飘飘飞,街双眼泪上绢机。
  脚踏挨架响,织布两三丈。
  姆勿响,大哥去温州,二哥去处洲,
  买来处洲树,做起温州床。
  眼床底角画蛟龙。
  引手上,画蝴蝶。
  踏凳头,画小丑。
  尿盆盖,画鸭卵。
  尿盆唇,画痴虫。
  尿盆底,画小姐。
  尿盆臀,画小囡。
  尿盆外,画老大。
  衣柜门,画将军。
  衣柜格,画金银。
  大大小小喜开心。

  另外,还有生活歌谣:
  ①《勿把囡儿嫁平阳》:
  姆妈娘,勿把囡儿嫁平阳。
  平阳三条岭啊四条洋,前门介海水白洋洋,
  后门开介大猫拖猪娘,直介归家望亲娘。
  好的亲娘打卵卵,勿好亲娘掼你三巴掌。
  不怨大,不怨娘,只怨媒人烂肚肠。

  ②《十八岁媛主配周岁郎》:
  十八岁媛主配周岁郎,日里喂奶吃,
  夜里打尿包,还要抱起看光光。
  叫他丈夫让人笑,叫他儿子理不当。

  ③《捕鱼十月歌》:
  正月去砍竹,二月去籴谷。
  三月办落洋,四月张片乌鳞鲳。
  五月重五水,六月网难张。
  七月七水风,八月海打空。
  九月九,和尚头螺张一斗。
  十月十,老大解网行贩夺。
  乐清谚语、俗语、童谣等方面的内容道也道不完,它给我们展现乐清方言的独具特点,交给了我们生活的经验,让我们领悟人生的道理


俗语 成语
2、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形式上更正式,多用于书面语。3、俗语和成语的表达效果不同在于:成语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常识,很多事件都能通过成语概括清楚,无需过多其他词语来解释;而俗语就是生活中的日常用语,含义简单,语言...

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复
在词语教学中,以往我们仅关注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或成语的使用,忽略了对熟语的理解,学生也对“熟语”的含义一无所知,因而,在这里有必要简略地谈一下熟语的含义。“熟语”狭义上指出常规词语外的其他固定结构的短语,如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本文仅浅谈后四者,对成语不再赘述)。比如不管三七二十一,死...

写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与戏曲有关的一些词语
我们生活中所用的词语很多都是从戏曲里拿过来的,下面就是我们生活中用到的一些戏曲词语与俗语: 1、板眼:比喻条理和层次;比喻办法、主意等。一字一板:形容说话从容清楚。一板一眼:比喻言语行为有条理,合规矩,不马虎。有板有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在戏曲中,板眼是音乐...

求清如水明如镜的类似词语
卧如弓 白如雪 甜如蜜 美如画 平如镜 颜如玉 爱如潮 白如雪 发如雪 淡如水 缘如水 柔如水 绿如蓝 冷如冰 冷如霜 美如画

描写山水的俗语和诗句
冷暖自知 如水赴壑 如水投石 如鱼得水 弱水之隔 撒水拿鱼 山长水远 山高水长 山高水低 山光水色 山明水秀 山清水秀 山穷水尽 山水相连 剩水残山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菽水承欢 双瞳剪水 水到渠成 水滴石穿 水底捞针 水过鸭背 水火兵虫 水火不相容 水火无交 水火无情 水火之中 水晶灯笼 水尽鹅...

关于谦虚的诗句成语谚语
●真正的科学家不可能不是谦虚的,因为他做出的事情越多,他就看得越清楚:还有更多的事情没有做。 ——法郎士 ●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 ——叔本华 2.有那些关于谦让的诗句,成语,谚语,俗语 诗句: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

带成语的谚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Ⅲ 里面有成语的谚语 门角里藏着诸葛亮 暗中盘算 半夜里弹琵琶 暗中作乐 一人说话;唱戏的念道白 自言自语 瞎子拜见岳父;鲁班招女婿 有眼不识泰山 Ⅳ 带有谚语的词语 爱礼存羊 傲慢少礼 傲慢无礼 卑辞厚礼 卑礼厚币 彬彬有礼 博文约礼 长斋礼佛...

成语和俗语的区别是什么?
俗语、成语、歇后语、谚语的区别如下:1、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2、成语是中国汉字...

节约的四字成语和俗语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九回:“原来这唐六轩唐观察为人极其和蔼可亲,见了人总是笑嘻嘻的。” 4. 带方位,反义词,自然景物的四字词语各5个,还有春联,歇后语,关 大地回春风光胜昔 旭日永临文明门第山川添秀岁月更新 春风常驻勤俭人家春回大地千山竞秀 迎新春盼江山一统日暖神州万木争荣 送旧...

"成语"和"俗语"有什么区别?
区别: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短语;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口语的特点。1、成语举例: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 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大的手:一手遮天 最高的人:顶天立地 ...

清新县14760042384: 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区别 -
扶隶阿瑞: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摘要: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源自于同宗,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民族文化、历史背景和地域因素的不同,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之间出现了显著的差异,这就使我们的学习以及实际运用变得有些复杂.对此,本文从几个明显的...

清新县14760042384: 乐清的订婚习俗 -
扶隶阿瑞: 双方父母协商订婚事宜,主要是选日子及订下相关聘礼.礼金多少视双方家庭条件为准,因人而异. 添置两人订婚所需要物品. 男方要购买的东西为: 1)金饰.一般情况下包括耳环,手镯,脚链,项链,对戒一对,钻戒一枚,家庭富裕的还...

清新县14760042384: 带礼字的俗语,歇后语,谚语.各两个.快! -
扶隶阿瑞: 谚语: 礼多人不怪,油多不坏菜.狐狸给鸡拜年,—不收礼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老白金礼之用,和为贵,千里送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歇后语: 臭虫爬到拜盒里——抓住理(礼)了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俗语: 发乎情,止乎礼.无酒不成礼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清新县14760042384: 看英语电影来学英语的好处与坏处 -
扶隶阿瑞: 好处么可以熟悉日常口语的发音以及习惯的表达方式,还可以顺便稍微了解一下方言 坏处么就是有时候的台词属于不标准的俚语说法,跟学校里正规的语法有些出入,可能会影响一些考试成绩 当然了,看多了之后可以分清楚哪些是俚语的习惯用法的

清新县14760042384: 写英语作文可以写反问句的吗 -
扶隶阿瑞: 很高兴为您解答! 雅思写作可以用疑问句和反问句,但是你在文章中要回答出 你所提的问题,有问有答才能体现出你这个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清新县14760042384: 礼仪的俗语 -
扶隶阿瑞: 1、宁恼远亲,不恼近邻.2、问路施一礼,少走二十里.3、和得邻居好,胜于穿皮袄.4、邻家失火,不救自危.5、盐多不坏菜,礼多人不怪.6、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人好水也甜,话好也值钱.7、一家有事,众邻分忧.8、家不和,被人欺;邻不和,被贼欺.近邻不可断,远友不可疏.9、一家有难大家帮,一家有事百家忙.10、行要好伴,住要好邻.11、打人不打脸,说人不揭短.12、打不断的亲,骂不断的邻.13、好地好房,还得有个好街坊?亲戚越走越亲,邻居越攀越近14、让礼一寸,得礼一尺.15、不会烧香得罪神,不会讲话得罪人.称秤萝卜当称姜,三辈子结不下好街坊0吃喝不计较,买卖论分毫.

清新县14760042384: 急求!乐清的大气和农业谚语,出自何地,含义 -
扶隶阿瑞: 一篓梅童鱼---都是头 一斗芝麻掉了一粒----无关紧要 二三月的蛤蟆---叫叫气出 七个铜钿对半分---不三不四 八十岁老人搭大瘟年里死---犯不着 三斤猫狸叼九斤鸡---拖不动 三十年夜的板砧---没有空 山头人捉泥鳅---脚忙手乱 上山人背毛竹---顾前不顾...

清新县14760042384: 带“礼”的俗语、谚语、歇后语 -
扶隶阿瑞: 歇后语: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臭虫爬到拜盒里——抓住理(礼)了~~~ 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见人先作揖——礼多人不怪~~~ 秀才打架--讲礼 成语:爱礼存羊 傲慢少礼 彬彬有礼 克己复礼 礼尚往来 长斋礼佛 分庭抗礼 卑礼厚币 博文约礼 以礼相待 克己复礼 谚语:来而不往非礼也 参考资料:字典

清新县14760042384: 有关礼貌的古训和其它俗语 -
扶隶阿瑞: 古训待富贵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待贫贱人,不难有恩,而难有礼(史典)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出自<孟子>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礼曲上>> 见人不施礼,多走二百里.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礼之于人,犹酒之甓也俗语 批评别人要诚恳,听取意见要虚心. 批评人当面好,夸奖人背地好.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欺人不是是,让人不是非. 千日行善不足,一日作恶有余. 却之不恭,受之有愧.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人靠心好,树靠根牢.

清新县14760042384: 带“礼”的俗语,谚语,歇后语 -
扶隶阿瑞: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人讲礼义为先,树讲花果为原.小心不怕多,有礼不在迟.见人不施礼,枉跑四十里;见人施一礼,少走十里地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见人先作揖——礼多人不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