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中六个民俗事项是指哪些?

作者&投稿:姚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民俗 · 中国民俗学网~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中国和日本民俗文化的交流与影响源远流长。两国间一衣带水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这种文化的各自传承和相互间的扩布,提供了方便条件。无论从历史的或现实的角度讲,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在两国学者之间,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与切磋,是非常自然和必要的。1987年拙著《民俗学概论》一书出版后,得到许多海外学者,特别是日本学者和朋友的关心,希望能有译本在日本出版,以便使更多的日本人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和民俗学研究现状。这种盛情使我非常感动。在此,允许我借日译本出版之机,聊叙本书写作的一些情况和我对中国民俗学的思考。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民俗学学科的创立,始于本世纪20年代在中国土地上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民俗的蓬勃发展,曾形成一大批杰出的学者和传世的研究成果。今天再次检验这些成果时,我们看到,当时的中国民俗学研究,不仅出现过一个对民俗文化的考察和研究高峰,而且它的发展是和世界民俗学的发展同步进行的。但到了50年代之后,在将近3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广大民众的民俗生活竟然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联系在一起。民俗学在中国,被视为资产阶级的学问而遭批判,待遇是极不公正的。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时间推进到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思想的解放,强加于民俗文化和民俗学的禁锢被解除。于是,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民俗文化热”,民俗学研究随之得到空前的发展。应该说,摆在诸位先生面前的这部民俗学著作,正是80年代中国民俗学得以恢复和重建的产物。如果没有这一时期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恢复民俗传统文化的声誉,中国民俗学不仅不能起步,也很难和世界民俗学界产生如此广泛的对话。

  80年代开始,为适应重新崛起的中民俗学研究热潮,中国民俗学面临的迫切任务是人才培养。1983年暑假,刚刚成立的中国民俗学会,在北京举办第一届民俗学讲习班,对来自全国的150多名民俗学爱好者进行短期培训,以解决当时民俗学研究人才匮乏的燃眉之急。后来这些人员回到各地之后,成了当地民俗学活动的中流砥柱。之后,民俗学这一研究民俗文化等学问,很快进入大学讲堂。教科书的写作也被提上日程。本书便是在我多年深入中国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俗考察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1987年本书出版之后,引起很大反响,很快在中国的30多所文科高等院校,被选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这并非本书立论高明,实际是它阐述了民俗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其体例和内容又适合教学的需要。目前在中国,除部分文科大学在本科教学中,设立民俗学课程外,有些大学还招收民俗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民俗学人才的培养已被纳入正常的轨道。本书在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发展中,发挥了它应发挥的作用,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这是深感欣慰的事。

  80年代,在中国得以恢复和重建的不止是民俗学学科。同时还有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等。不过,中国的民族学从某种意义上讲,除带有明显的政治民族学特点外,主要以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社会为主,而作为民俗学的研究。以往都是以中国的主体民族的汉族民俗为主,而忽视了众多的具体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民俗,这同样地令人遗憾。现在学者逐渐认识到,无论民族学还是民俗学,都有必要将汉族和少数民族结合起来研究。就民俗学而言,中国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在中国民俗学研究占有十分特殊位置。因为中国55个少数民族,直至50年代初,社会形态的发展并不平衡。当时有的民族,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有的则已进入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这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使它所保存的民俗文化,带有明显的社会历史发展和时代烙印。本书的写作,在将汉族民俗与少数民族民俗结合来研究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某种意义上讲,这部著作或多或少带有民族民俗学和比较民俗学的特点。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对中国民俗学的理论框架曾作过一些思考。这在全书章节的安排中可以见端倪,但未作详尽的叙述。我认为,作为中国民俗学完整的理论体系,似应包括:A、理论民俗学;B、记录民俗学或民俗志学;C、民俗发展史和民俗学史;D、民俗资料学(民俗资料的科学搜集和保存)。至于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最近几年来,学者们正逐渐走出文献和传统的领域,强调民俗学的“现在性”,并开始对民间传承的活生生的民俗事象,做田野考察、记录和研究。这一新的起点,和世界民俗学的研究又一次取得呼应。

  中国民俗学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中国民俗学在诸多社会学科中,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但这并不否认它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特点。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民俗学者,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修养,只靠单一的民俗学知识和理论,要胜任民俗学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民俗文化就其实质而言,它是民众集体参与创造,集体传承享受的文化,也是民众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着多种社会学科成分,是社会学科的源头和母体。诸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献学、艺术学、语言学、宗教学、法律学等社会学科的精细分工,都是从民俗文化中渐次分离出来的。所以从事民俗学研究,需要多种社会学科的帮助。需要不断借鉴国内外本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方法。在这一方面,日本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民俗学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80年代以后,中、日两国民俗学家的频繁交往与合作,日本民俗学著作的翻译出版,给了中国民俗学以很好地借鉴。本书在一些章节中,或多或少地体现着中国民俗学与世界民俗包括日本民俗学的对话成果。

  最后,关于本书的出版,我要特别感谢日本筑波大学历史人类系的佐野贤治教授。佐野先生对中国民俗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几乎每年都要到中国作田野考察,足迹遍布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对中国的民俗文化和民俗学研究的进展是相当熟悉的。1989年他曾倡议翻译本书,但由于教学和研究任务的繁重,未克实现。1991年筑波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上野稔弘君作为高级进修生,来到我所执教的中央民族学院,我作为导师指导进修中民俗学课程。佐野先生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完成翻译工作的机会,便提议由上野君翻译,翻译中遇到难题,由我直接答疑。这样经过一年时间,翻译工作始告完成。本书是介绍到日本的第一部中国民俗学理论著作,它凝聚着两国学者的心血。在此,对佐野先生和上野君敬表我深深的感激之情。如果以本书的出版为契机,能使日本学人了解中国民俗学的研究现状,推动两国民俗学研究的新进展,对我必将是一种望外之喜。

1、民俗学原理——对民俗事象发生、发展、演变及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理论探索,包括对综合与单项问题的研究。

2、民俗史——对民俗事象的历史进行探究与描述。包括通史、断代史、专门史。

3、民俗志——一种对一定范围(如某一民族、某一地区)民俗事象进行科学记述、描写、呈现的研究方法。

4、民俗学史——关于民俗问题的思想史、理论史,也包括研究史。

5、民俗学方法论——关于民俗事象整体整体的观察研究和和具体的调查整理的技术与方法两方面的理论。

6、资料学——关于民俗事象资料的获取、整理、保存和运用等活动的探索与讨论。

扩展资料:

民俗的由来: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

民俗学的缘起:

民俗学产生于19世纪初的欧洲。 英国在产业革命之后, 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它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与过去以农牧业为主的封建社会的形态,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现象引起不少学者产生一种从科学上给予解释的诉求。

民俗学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林兄弟。但是,民俗学(folklore)一词却是1846年才由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W.J.Thomas)首先提出。在此之前,民俗学在德国被称为人民学 (volkskunde) ,在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被称为大众古俗(popular antiquities)或俗文学(popular literature)。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俗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俗



  自从民俗作为一门科学而得到研究以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有不少学者对民俗作了各种不同的分类。
  从大的范围来看,民俗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物质生活习俗、精神生活习俗和社会生活习俗。日本学者把民间习俗分为三类:有形文化(行为传承)、口头传承(靠耳听的语言艺术)和信仰传承(心意现象,包括民间各种祈咒、禁忌、占卜、妖灵等)。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大致有下列十二类民俗事象:
  (1)巫术民俗
  指利用虚构的“超自然”力量来实现某种愿望的法力。我国古代巫术很盛行。后世的门神,最早就是作为避邪出现的,这是巫术常用的手段。
  (2)信仰民俗
  它侧重于信仰观念,并且有崇拜心理。例如古人对日神、月神的崇拜,即是信仰习俗的结果。清朝时,北京的坤宇宫还有祭日、祭月的仪式,并在京城东西设有日坛和月坛,就是今日的日坛公园和月坛公园。
  (3)服饰民俗
  服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表现。由于时代习尚、民族风气、地方色彩,以及民族气质、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服饰习俗的差异和变化。服饰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反映着时代的风尚和民众的心理倾向以及时代的政治色彩。
  (4)饮食民俗
  包括饮和食两个方面的习俗。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主、副食之分,而且同节日岁时关系密切。正月十五吃元宵、八月十五吃月饼、九月九喝菊花酒,为人人所熟知。而且各民族、各地区的饮食都各具特点。在饮食方法的习惯上,有的用筷子,有的用刀勺,甚至有手扒、手抓。有的习惯吃碎肉,有的吃整肉。
  (5)居住民俗
  我国各民族居住习惯也各个不同。蒙古族习惯住蒙古包,苗族习惯住吊脚楼。而平房是最通行的一种居住形式。北京的四合院是很有特色的一种居住形式。另外在筑建住房,还有先地、选材、选日、立柱、落成祝贺等每个环节,都各有其习俗。
  (6)制度民俗
  指社会或家庭中具有持久性得一种社会惯例。
  (7)生产民俗
  指狩猎生产、农业生产、手工艺生产等生产活动传行的习俗。
  (8)岁时节令民俗
  指岁时节令所遵循的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乞巧节(七月七)、重阳节、傣族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都有各种各样的习俗活动。
  (9)人生礼仪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礼仪和人生礼俗。民间礼仪是社会交际的礼节。迎来送往,宴请接风,日常见面,都有礼节。人生礼俗是指贯穿于人一生的生死婚丧整个过程的礼俗。包括生育习俗、成年礼、婚娶嫁俗、生日祝寿、死丧葬礼及祭祖等。
  (10)商业贸易习俗
  是商业活动中传行、遵循的习俗。如店铺开市礼,店铺的招牌与幌子,都是一种重要的民俗现象。
  (11)民间文艺
  文艺民俗主要是世代相传的民间口承文艺,即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史诗、笑话、谜语,以及民间舞蹈、民间曲艺等。
  (12)民间游艺民俗
  包括竞技、游艺、游戏、体育、工艺等。它常常出现在民间的庙会、集市上。
  以上几类,并不包括民俗的全部。随着研究的深入,医药民俗、教育民俗、社交民俗、宗教民俗,也进入民俗研究的行列中。可以说,民俗的范围是无限广阔的。
  中国民俗文化 - 中国民俗学研究概述
  刚才讲到了民俗的概念和类型,但切莫认为民俗的研究只是古代书本上的研究,是一门钻古书堆的学问。恰恰相反,民俗是一门现代学问,它是对现在的民俗资料进行调查和搜集,其资料主要是现在的,目的也是为了现代,以推动现代风俗的发展,为现代的生活文化服务。了解过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这一点必需明确。
  比如,近几年迷信风气又有所抬头。很多人,包括时髦的青年男女也到庙里拜佛,有的大学生出家当和尚、尼姑。对这种民俗现象,只有认识清楚产生这种现象的社会历史原因和心理原因,才能清除这种陋俗,而这就需要我们多了解一点民俗文化知识。
  概括地讲,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等现象的一门科学。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包括传承性行为、心意现象和语言现象,具体包括民间文艺、民间游艺、民间风俗、民间信仰、民间组织、民间技艺等。
  从世界范围看,最早建立民俗学是英国。1864年英国的汤姆士(W.J.THOMS)提出民俗学这个概念(FOLKLORE民众的学问知识)。这个概念有双重意义:一是指民俗本身,如风俗习惯、歌谣、故事;二是指研究民俗的理论,即民俗学。它成了具有世界性的学科名称。此后出现了象弗雷泽(J.G.FRAZER)、泰勒(E.TYLOR)等重要的民俗学家。1878年英国民俗学会成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法国,注重从民族学的角度研究民俗学,还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德国则注重研究民间文学,把民间文学做为传承性的习俗来研究,其代表人物有格林兄弟和阿尔奈等人。美国运用结构主义研究民俗。日本的民俗学研究十分发达,其开创人是柳田国男,他们注重民间文化变迁的事实,认为民俗学的研究能够阐明民族文化,还出版了大量著作。
  在中国,民俗学的研究一直到五四以后才开始走上科学轨道。1920年,北大成立歌谣研究会。在二、三十年代,我国的民俗学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地纷纷成立民俗学会,出版专门刊物和丛书,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解放前,民俗学作为一门科学还没有建立起来。解放后,1950年,成立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收集、整理、出版了大量民间文艺作品。十年动乱,民俗学事业也遭到一场浩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民俗学记述和研究活动进入了一个复兴和蓬勃发展的新阶段。1983年,中国民俗学会在京成立。民俗学研究终于迈上科学的轨道,发展迅速,在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民俗的社会性和集体性
民俗的社会性,是指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所形成和约定的风俗习惯。民俗的社会性,实际上亦指群众性。

民俗的集体性,首先是指民俗事象的产生,是集体创造的结果。或者是由个人创造,经集体的响应、丰富、发展而来的。其次,集体性是指民俗的流传,依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

民俗的集体性是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它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2)、民俗的类型性和模式性
民俗的类型性和模式性,指民俗事象在其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即民俗事象中带支配力的主流部分。为社会成员所共同遵守,成为约束其行为的标准。

民俗的传递,主要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即众多传承因素汇合成一个民俗文化丛类型进行传递。

同一民俗事象,在不同的地区以相同的模式代代相传,则是民俗现象中经常见到的事。在研究中,我们也可以用“母题”索引的方法,将其结构浓缩为最小的叙述单位,作分类处理,这样就可从基本模式出发,参考各地民俗事象的变异,探讨某一民俗的传播规律。

(3)、民俗的变异性
民俗的变异性是指由集体创造和传播造成的民俗事象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社会的、政治的、生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民俗变异性形成的原因:
(A)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现象。这种传承方式,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即无论口头和行为都是靠记忆保存,又靠记忆传给别人,所以很难保持原来的风貌。
(B)民俗的变异受地域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民俗作为文化现象,它是客观物质生活的精神反映。所以同一民俗,在不同的地域,由于受到不同的自然环境及在这种自然环境下所形成的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决定了民俗必须通过变化,以适应新的条件和环境,不然民俗的传播和保存就要受到阻力。

《说文》释年曰:“谷熟也”。《尔雅》曰:“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年者,取禾一熟也。”就是说,年的本来意义是禾谷一年一熟的意思,是古代记时的一种方法,犹如游牧民族以草青一次为一年同理。

(C)、民俗的变异受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影响。
一是用新的社会主义思想去指导民俗活动;
二是对传统的内容加以改革,赋予它新的内容,使人们从旧有的民俗思想体系中解放出来,使旧民俗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D)、民俗的变异受到地域观念和民族心理的影响。民族心理和地域观念,是在独特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下形成的。是民族的和地域的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某一地域或民族的人们,对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事象(民俗),有着一种独特的心理。

在民族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中,民俗也互相交流和影响。但这种交流和影响同样不是无条件的。无论那个民族,对外民族的民俗,都只能是加以选择,以适应本民族心理的需要,有时还要加以改造。

(4)、民俗的传承性和播布性
在民俗发展过程中,它是一种历时持久的,由社会所传递的文化形式。所谓传递,即传承。传承是民俗得以延续的一种手段,在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内容和形式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民俗的播布性,主要体现某一民俗的横向的传播关系。
民俗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
其一是由于民族迁徙造成的传播。
其二是由于采借方式而造成某一民俗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
民俗横向传播的结果,可能形成一定的民俗圈。这种民俗圈是以地缘关系和民族关系相联系的,即某一地区的许多民族可能流行同样一种民俗。

(5)民俗的法约性和软控性
任何民俗都具有法律一般的约束能力,民俗的法约性与宪法典律不同,是一种约定成俗的习惯力量。不论民俗呈什么形态,一旦形成,便会对人民的生活、言行产生法一样的效应。

民俗的法约性是一种与法律并存但不一定一致的惯制形式,甚至无法用法律的概念和语言理解它。它不是靠明确的条文,而是靠人们的习惯心理和群体力量来维系的,具有一种威力很强的惯性动力。

民俗只有在实施、流行过程中,它的法约功能才有可能展示出来。

民俗法约的能力不以法律式的条文体现,而是以乡规民约,俗规俗信等规矩传世的。它一般没有法律那么严谨,顶真,有一定的宽容度,但是当众人共识一致施行时,破坏力是很大的。

民俗对社会民众的影响,一般不具有命令式的硬性指派,而是潜移默化,循循诱导式的。不遵奉的,有时会受到宗法式的制裁,但它所代表的仅仅是一个宗族或大家庭的意愿,更多的还是习俗惯制的力量,这即是民俗的软控性。

习俗的“调整”这种软性的自控系统是由人类社会自发产生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以旺盛的生命力维持着基层生活的延续和稳定。

民俗是一种社会的稳定力,它以特有的整合功能,使社会某些系统平和地消除震荡和干扰,并以一种公认的稳定形式和基本一致的适应方式,给人一种社会安定感和相互亲近感。

(6)民俗的本位偏移性
本位偏移指民俗在流变中,仿佛是一个犟头倔脑的愣小伙,在种种外界因素影响下,仍是本性难易,总是向自己固有的本位模式靠拢、偏移。

民俗本身是人类群体对某一现象共同认可的心愿凝集而成的。群体心愿的一致,形成了民俗特有的凝聚力,使民俗具有向心功能。

民俗本位偏移的性能,使民俗这类群体心愿带上了独特、鲜明的情感意识。它一方面是群体性的,另一方面又是个别化的。当然,这个别化,一般不是指单独的个体,而是指有别于其他群体的独特异性。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群体内的趋同和群体外的趋异。(二)大群体内小群体的求异,从而展示出民俗地域的、阶级的、民族的、职业的等多层结构的集团性特色。

民俗的本位偏移性并不意味着各种民俗相互排斥,互不关联。它如同一个个波状旋转的同心圆,各自有强大的向心力外,还有相应的离心力。相互间既交叉碰撞,又渗透融合。

传统民俗事项中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共识性。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共识性中的许多方面正是通过象征形式表现出来的。
举凡生育、婚丧等人生礼仪习俗 ,祭祀、驱鬼等信仰习俗 ,春节、端午等年节习俗 ,乃至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习俗中的众多民俗事象里的诸多程序、物品、图案、符号、言语、动作等都如此。
概括地讲,民俗事项主要研究对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包括传承性行为、心意现象和语言现象,具体包括
民间文艺、
民间游艺、
民间风俗、
民间信仰、
民间组织、
民间技艺等。
不晓得你是不是想知道这六种?您也可以局部参考一下楼上的回复。
祝您天天开心~··················


中国民俗文化专业学习哪些内容?
中国民俗文化专业是一门研究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风俗、习惯、信仰、艺术、语言等方面的学科。学习这门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国的民俗文化。在中国民俗文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通常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基础理论课程:如民俗学概论...

什么是民俗学 · 中国民俗学网
摒一域一族之偏识,众力汇聚,平等对话,融入社会进程中,成民俗学人共同体之网络,以不负此时代赋予之使命,让中国民俗学生生不息,刚健有为!一网一天地,亦雅亦俗所;民俗学研究生的园地;中国民俗学者的大本营……中国民俗学网(China Folklore Network, CFN)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民俗学会的官方网站...

民俗活动有什么...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

实用中国民俗学图书信息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普通读者,都能够在本书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总之,本书以216页的篇幅,详细阐述了中国民俗学的各个方面,无论是从内容还是设计上,都体现了东南大学出版社的专业水准和对读者的尊重。无论你是一位民俗学研究者,还是一位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本书都值得一读。

乌丙安学术职务及荣誉
在教育领域,他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山东大学以及中国刑警学院等多所院校担任教授,同时担任多所外国大学的客座教授,指导了众多国内外民俗学研究生和博士生,总计108人。乌丙安先生的学术生涯始于1953年,作为共和国首届研究生,他专注于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艺...

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神话卷内容简介
初期,民俗学在西学影响下兴起,秉持科学、民主和本土的精神。尽管历经起伏,这种精神始终贯穿其中。进入本世纪末,民俗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钟敬文、杨堃、马昌仪和陈子艾等学者的贡献,如同一幅幅历史画卷,描绘了民俗学一百年的足迹。黄遵宪、周作人、顾颉刚、茅盾等学界泰斗,他们一生致力于民俗学的...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有哪些?
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这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粉为丸,祀...

民俗学考研考什么科目
四、民俗学 考研民俗学主要学习内容为民风民俗、民间崇拜、原始信仰、庙宇文化、民间文学、民间工艺、民俗发展史、民俗基本理论以及民俗研究方法等内容,主要考试题型为简答题和论述题,合计150分满分。最后总结,通过以上关于民俗学考研考什么科目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会对民俗学考研考什么科目有个新的了解,更...

你心目中的民俗学是什么
民俗它是劳动人民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等等的内涵与形式,以及其间思想、行为、仪节、活动的记录与形成,都是民俗学探讨的主题,这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与风俗,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提升与满足,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因此,现在各国都非常的重视发扬和传播本国的民族...

求!高中语文中国民俗文化,这种教材百度网盘资料有人分享吗
摘录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及诗歌。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形成了“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钟敬文语)。它流传在老人们的口中,存活在孩子们的童年游戏中,反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远古、今朝和明天。

永宁县15321289639: 中国民俗学中六个民俗事项是指哪些 -
巫学米乐: 民俗可以说是最早的法律,是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这要从它的功能来看: 1、教育功能.例如让我们学会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学会尊老爱幼等; 2、规范功能:指的是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永宁县15321289639: 中国的民俗有哪些? -
巫学米乐: 中国民俗包括灯会、猜灯谜、赏月、祭月、登高、赏菊、守岁、划龙舟、耍龙灯、踩高跷、贴春联、贴年画、拜七姐、乞巧等,具体介绍以下几种: 1、灯会 灯会,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指春节前后至元宵节时,由官方举办的大型的灯饰...

永宁县15321289639: 中国有哪些民俗 -
巫学米乐: 中国民俗节日有哪些和介绍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

永宁县15321289639: 中国的民俗有哪些保留了 -
巫学米乐: 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领域仍在不断的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1、生产劳动民俗;2、日常生活民俗;3、社会组织民俗;4、岁时节日民俗;5、人生仪礼;6、游艺民俗;7、民间观念;8、民间文学.——常识民俗篇.

永宁县15321289639: 中国民俗有哪些 -
巫学米乐: 1,春节禁忌2,数字禁忌3,生育禁忌4,日常生活禁忌5,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 1 生产劳动民俗 2 日常生活民俗 3 社会组织民俗 4 岁时节日民俗 5 人生仪礼 6 游艺民俗 7 民间观念 8 民间文...

永宁县15321289639: 中国民俗有哪些?详细介绍 急急急...
巫学米乐: 正月贴对联挂红灯,十五元宵节观灯,清明祭奠修坟,五月吃粽子纪念屈原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七夕看牛郎织女,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冬至吃饺子,腊八迟喇叭面或喝腊八粥,二十三拜灶王爷,三十除夕爆竹送岁

永宁县15321289639: 中国民俗有哪些啊? -
巫学米乐: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也叫“上元节” 清明节(4月4日或4月5日)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也叫“盂兰盆节”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也是我国的老人节 另外,我国民间还把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节气都作为节日,都有相关的民俗活动.

永宁县15321289639: 5个民俗事项,民俗为什么具有法约性 -
巫学米乐: 民俗可以说是最早的法律,是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这要从它的功能来看: 1、教育功能.例如让我们学会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学会尊老爱幼等; 2、规范功能:指的是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3、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和思想,使社会保持稳定,是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永宁县15321289639: 中国传统民俗有哪些呢?生产劳动、婚丧嫁娶、人生礼仪 类的,请指教 -
巫学米乐: 民俗研究领域的参与,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在一些国家,已经扩展到所有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从社会基础(经济活动)和相应的社会关系,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主要是一些自定义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即...

永宁县15321289639: 中国有哪些民俗活动 -
巫学米乐: 北京人的祭灶 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是很有兴味的. 所谓春节,是指中国阴历正月初一.它预示着新的开始,天地万物复苏,春天降临,一年的农事也将着手进行.所以,向来为中国人所重视.后来,公历推行,国家以公历的一月一日为 “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