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的总兵里各是多少?

作者&投稿:窄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交战兵力接近七八十万人数是否真的有这么多?~

首先,长平之战不是一个小战役,而是一个历时三年的大会战。双方的初始兵力可能只有10万左右,但是因为不停地消耗,所以必须随时补充,也许每次厮杀的交战兵力都只有近万人,但因为是鏖战状态,战场成了绞肉机,前线不停有士兵战死,后方便要不停地向前线输送兵力。
 

白起
很多人从后勤的角度质疑双方交战兵力不可能那么多,却忽略了古人的统计方法,因为古人统计的是三年的累计交战兵力。后勤的确无法长时间支撑庞大的交战兵力,所以长平之战打到后面其实拼的是双方的后勤保障能力,兵力是慢慢增加的,以致于后期赵国已经无法承载前线所需要的补给,并使赵王最终做出了换帅的决定。
廉颇是名将,可以定军心,所以赵王用赵括换下了他,因为赵王想要博一把,他明白长平之战对于赵国的命运,而赵王不想让廉颇为自己的赌博买单。而赵括是名将之后,熟读兵书,世家出身,纵使兵败也会因为春秋大义而承担所有骂名与罪责,并且没有人想活在祖辈的荫庇之中,所以出生牛犊赵括押上了自己的全部,跟着赵王一起玩了一把All In,他们一定都做过了深思熟虑。

赵括

最后的结果是赵括兵败,赵国被坑杀40万士卒,而这40万是存在于史书上的,所以引来了人们的质疑。其实这40万一方面有夸大用以威慑东方六国的成分,另一方面主要是借机杀掉了上党军民,毕竟长平之战是因上党的归属而起的争端,借坑杀赵国士兵之机将上党的排秦之心一并诛杀,用坑杀抛出一句逆我大秦者亡,顺便掠夺上党附近赵国的财富,毕竟抢活人的会留下怨恨。所以这40万的水分之大,超乎想象。

长平之战相关剧照

所以长平之战单论人头的话,累计七八十万是存在的,且并不都是作战的士兵,有一部分是为后勤服务的民,还有一部分是被打上赵军标签的上党普通百姓,而某一时间点的主力作战部队是不可能存在七八十万之巨的,因为战国的后勤保障不了那么多的补给。

公元前260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秦、赵两国为了争夺上党地区发生大战。赵军统帅廉颇在初战失利后,死守营垒,坚壁不出。后来赵王阵前换将,撤换廉颇,让善于夸夸其谈的赵括来统兵。秦国知道这个消息后,也秘密任命白起为统帅,引诱赵军出击,以奇兵截断赵军后路,将赵军与国内的联系隔断。为了防止赵军突围,秦昭王亲自赶到靠近战场的河内郡,把当地15岁以上的男子统统征发为兵,赶到前线,将赵军团团包围。40万赵军被围46天,反复突围都被秦军堵截。赵括在突围中被秦军射死。赵军最后被迫投降。白起下令屠杀了这几十万战俘,只让240个年纪小的士兵回到赵国。赵国前后损失将士达45万之多,而全力动员的秦军也死亡过半。虽然打到赵国首都邯郸城下,但也是强弩之末,最终被楚、魏等国联军打败。五年后燕国认为赵国青壮年都已丧身长平,少儿尚未长大,兵源不足,就派遣大军进攻赵国,却被重新起用的赵国老将廉颇领兵击败。
当时各国都已实行了全民皆兵的征兵制度,任何男子都必须为朝廷上战场拼命,必要时连少年都要从军。这种全面征兵制与近代的义务兵役制相似,以法律规定全体男子都负担兵役义务,平时轮流为朝廷当兵,战时则全部出战。

秦国的战略谋划可谓高明,有实力什么事都好办,心想就能事成,我想秦国不直接打上党,而是首先攻下野王这个地方,目的肯定就是觊觎上党地区,野王可谓当时逐步萎缩的韩国唯一通往黄河以北上党地区的咽喉,在秦国看来这里就是七寸了,一刀下去,韩国被一分为二,端的高明。历史记载野王这也是一场大战,可以视为长平之战的序曲,有资料说秦军出动40万大军打的野王。如果这个数字是真实的,那么历史专家推测的秦军进军长平的路线就值得商榷了,专家推测的是秦国兵分两路,一路走渭水入黄河,然后北上再西行直奔长平,一路过潼关、宜阳,攻击韩国的堠氏地区,用以防护上党的侧翼,我觉得这里可能有问题,如果野王有40万秦军,这个推测就全不对,攻击堠氏的秦军也不是防护上党侧翼的作用,而是牵制韩魏两国,并以兵势促进外交,迫使韩魏不敢援赵。后来看资料介绍认真点,发现我的猜测完全正确,因为秦国出兵是在公元前262年,在这一年兵分两路,路线记载清清楚楚,攻堠氏的南路军与上面叙述同,而攻上党的进军路线就是进攻野王的进军路线,并且明确记载公元前261年拿下野王,然后即发生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可见打野王的确是长平之战的序曲,秦国的最终目的是上党。那么真实的进军路线就是野王的40万秦军北上进军上党,而不是从秦国本土走渭水进军了。但不管从哪里起兵,秦国的这个兵分两路谋划,很是高明,伐谋、伐交、伐兵配合的珠联璧合。
历史学家不想研究军事,所以考证后的推测往往错的很离谱,须知野王不过一个渡口,意义完全在分割韩国,本身并不是秦国想吃的肥肉,秦打野王的目标是上党,历史专家不喜欢想到这层,很喜欢就长平之战考究长平之战。

(这个广为传播的秦军进军路线图,我判断是错的。)正确的进军路线应当是秦军和新秦军互调过来就对了。

上党是个意外软柿子
野王这个地方资料上介绍说是今天河南沁阳,其实我感觉主要应当是沁阳南的黄河渡口,这里一掐,韩国北渡黄河进入上党的最后一个通道就被卡了脖子。感觉这个渡口的对岸应当是汉代的虎牢关,没认真考证,总之位置看着差不多。韩国的决策真可谓胸怀博大,被人家打了,反过来以德报怨把上党地区给了人家。这在全人类的角度不知如何评说,从国家利益角度看,就是被打傻了,谈不上什么谋略了。秦国不费一兵一卒意外得到个软柿子。国王和大臣被打傻了,可下面的人不一定都傻,上党郡守冯亭就没傻,充分发扬民主征求上党上下民众的意见,大家都不愿意归秦,于是研究决定归赵,软柿子一瞬间变成了战争的导火索。
这里还有我个人的理解,秦国兵强马壮,当秦国人应当最安全,可为什么上党地区的民众官员都不愿意归秦呢?我想这可能就像地主资本家不愿意参加共产党是一个道理,秦国靠功勋授予官爵,韩国的士大夫阶层如果归了秦国就失去了士大夫世代的优越等级,民众呢?民众认为归了秦国就要更加辛苦的劳作,男人都要编辑起来一边种地一边操练准备打仗,哪有现在这样好,很可能有这样的因素,以至于不愿意归秦。
从高平市南北望长平古战场:
赵括的最佳选择应当是什么?
也就是说如何做战略部署才能击破秦军?赵括选择的是集中优势兵力中央突破,然后全线跟进,这基本上是个鱼死网破的拼命打法,之所以敢这么干,在赵括看来是他带来的25万援军,历史记载白起先后坑杀赵卒45万,那么就证明原先廉颇对抗秦军的兵力在20万左右。而秦军是多少呢?如果打野王时是40万,那么北上攻上党的差不多应当30万左右,如此看来三年僵持中,赵军的总量再加上原来韩国上党地区冯亭的降赵韩军,双方兵力差不多旗鼓相当,赵括带来的这25万生力军就成了赵括的胆,兵力优势天平倾斜于赵国了,赵括理所当然的想‘我有何不敢和秦军决战’?我想这就是赵括选择中央突破,全线出击的原因。
那么比这个更佳的打法是什么样的呢?其实没有什么再高的高招,看看白起是怎么打的就知道了,以迂为直、后发先至,出奇兵,奇正相合是最佳的打法,白起就是这么打的。战场要有抓住战机的意识,白起鹰一样抓住了战机,赵括就不懂这个道理。正是赵括的全线出击,才给白起出奇兵越过丹河防线以可乘之机。
说原理没用,咱还是说具体的部署,赵括的最佳战略选择这里说还有一些情况没有交代清楚,就在后面的分析阐述中夹叙夹议吧,我相信凡是懂军事的一定能在我这个业余纸上谈兵的写的文字中梳理出赵括最佳。

5、白起的30万能围住赵括的45万吗?
历史学家也质疑这个问题,但他们不是用我这里推断的30万,而是用秦军最后投入长平之战的总兵力60多万来说事的。按照常理,就算60万也围不住45万,古代冷兵器战争,常识是‘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秦国的兵力充其量最后是赵国的两倍,只能做到分之,如何能围之?看来这里不是有特殊的因素我们还没有知晓,就是历史记载错了。何况我判断赵括进击秦军时,白起的手里充其量30万兵,这才是最真实的历史数据,后来秦昭襄王听说白起围住了赵军,征全国15岁以上男子组成援军开赴长平,估计援军的数量在25-30万之间,与赵括带来的援军数量差不多。这时秦军的兵力优势才显现。
可历史明明记载着白起围住了赵军,然后秦王援军才到的。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没有传下来原因的记载,只能推断了,本人的推断尽量减少不切实际的主观想象,而用当时的现实条件为依托,做最符合现实的推测。
赵括的45万大军即使是全线出击,后方起码也会保留10万兵,并且出击的时间一定不能完全实现同一时刻出击,比如百万雄师过长江,就不可能同一天同一时刻出发,毕竟人太多了,这样判断赵括实际用于攻击的兵力最多35万,在几十里的战线上一定是赵括的中军做表率先出击,此时白起的30万如何抵挡赵括的35万?同理白起用于一线作战的军队充其量25万上下,所以实际上就是25对35,

看下图白起的用兵部署:

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62-260年,赵国长平,历时3年,秦国与赵国交战,最终以秦国获胜结束,活埋赵军40万

参战人数赵军45万人,秦军保守估计也在百万以上。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

赵国四十余万主力大军,被五十余万秦军困在了长平河谷山塬里!消息传开,天下各国始则惊骇莫名,继则啧啧称奇——华夏自有战事以来,何曾有过五十万大军围住五十万大军这等战例?等而围之,分明便是千古奇迹!想都不敢想的事,竟生生让这白起做成了,如何不令人乍舌变色!一时间天下议论蜂起,纷纷揣测秦军究竟能否吃掉赵军?等而围之难,等而吞之更难!无论如何,秦军毕竟已经完成了等而围之,难则难矣,却是无须揣测了。最后坑杀二十余万人,堪称奇迹,白起不愧为第一将才!

秦军参战兵力:
首先,《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的很清楚:“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秦王在得到赵军已被切断的报告后,为了确保战役的胜利,亲自来到河内地区(注:河内地区在长平的南面,与之相邻),发动当地年纪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全部开往长平前线,以保证切断赵军的援军和粮食补给。因此,魏晋时期的何晏把秦王发动河内地区十五岁以上误解为发动秦全国十五岁以上,是很奇怪的,因为一个河内地区的人口与秦国全国人口根本不能相比,而仅发动一个郡的人民增援长平,也证明人数并可能太多。因此,以为长平之战秦国是动员全国兵力参战,是没有根据的。
同时,秦军之所以战斗力极强,纵横天下,并不是由随手招来的百姓组成的,而是经过严格军事训练,加之长期征战积累的实战经验以及拥有比较先进、精良的武器装备,才能够形成如此著名的秦军。而那些秦王在河内临时征召的老弱百姓,根本不可能马上变成称为精锐的秦军士兵,最多是进行一些后勤运输、修建工事之类的辅助工作。
其次,对长平之战的过程有所了解的人,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情况,这个战役自始至终都是秦军占有优势,一开始是秦军连战连捷,中间是双方相持,最后是赵军被切断,猛攻秦军坚固防御阵地而不能成功,最后全军覆没。因此可以确定在双方实际交战中,一定是秦军的阵亡人数少于赵军。但是,白起却说这次战役“秦卒死者过半”(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学者据此认为秦军阵亡人数在五十万左右,这简直是完全不合情理。我们从赵军的数字看,总兵力四十五万,投降四十万,则作战阵亡约五万,即使秦赵双方战斗力相当,秦军的阵亡人数也应不超过五万才对。否则,占据各方面优势的秦军在杀死赵军五万的同时,自己战死五十万,是对手阵亡人数的十倍,简直是在开国际玩笑,只有不懂军事的人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因此,即使从最差情况考虑,占据战场优势的秦军的阵亡人数最多只会与赵军相当也为五万人,则根据白起所言“秦卒死者过半”,秦军参战总兵力不过十万人而已。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难道十万秦军就可能消灭四十五万赵军?我们后面会解答这个疑问。
第三,学者们对秦军总兵力的推论错误,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人们认为既然秦军可以包围赵军,则必然兵力大大超过赵军。其实这是由于不了解军事地理的原因造成的。如果我们去看一下卫星地图,就很容易发现:长平之战的地理态势,是双方在一个很长的河谷里进行的,这个河谷就是丹水河谷。这个丹水河谷,从高平向西北走,到长平,再向北,转东北方向直到今长治一带。在这个河谷的两侧,则是大军难以机动的高山。所以,实际上并不是秦军四面包围了赵军,而是派出少量快速部队,迂回到赵军侧后,切断了赵军在河谷里的后路。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秦军以二万五千人切断了整个赵军部队,这样即使赵国再派援军也不能与赵括的部队联系,同时也防止赵军突围;秦军又以五千骑兵切断了“赵壁间”,所谓“赵壁间”,应当是指赵军整体防御阵地的中间,也就是说秦军把赵军的前军与后军也切断开来了。这个结果才导致了“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战果。我们知道大军作战,一般都是精锐在前,而辎重粮草在后,秦军切断赵军的前、后军,自然就把赵军前军精锐的粮草给切断了。
有人会问:五千秦军就能把四十五万赵军切断为两节,赵军不是太差劲了?这就是我前面说的河谷问题,赵军全军位于丹水河谷内,两侧并不能机动。因此,秦军只要选择狭窄的河谷中间某处,切断赵军,而后筑垒坚守,则赵军无法突破。因此,秦军并不是依靠超过对手多少的兵力四面包围赵军的,而是依靠丹水河谷有利的地形,从两头堵死赵军的。
第四,自然有人要问,这赵括也不是傻子,难道看不出丹水河谷的不利地形?还要把全军都带入死地?这就是白起等人的高明之处了。我们知道,在廉颇为赵军统帅时,虽然也连吃败仗,但是秦军并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为什么?因为廉颇占据的地理位置比较好,秦军只能正面突击,而无法迂回包围。
所以秦国才要实行反间计,使赵国用赵括换掉了廉颇,随后,秦国又派来了最优秀的大将白起,并加以保密,第三步则是佯装失败,诱使赵括把部队带进了丹水河谷这个死地。《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如下:
——“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问,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
秦军在丹水河谷的出口预先修筑了坚壁(也就是异常坚固的防御工事),而后假装战败后撤,诱使赵括率军追击。同时预先埋伏两军在河谷两侧山里,等待赵军过后突出切断其后路。赵军以为在新统帅带领下取得大胜,毫无防备地全军杀入丹水河谷,最后被彻底切断而全军覆没。当然,实际上赵军只有五万人阵亡,还有大部分军队没有被消灭,却为何全军投降了呢?两个因素:第一,赵军前军主力和后军辎重被断开,前军主力的粮草很快消耗完了,只能拼命对秦军的坚壁发起自杀性攻击,如果攻击成功,则可以与后军会合,取得粮草补给,当可继续坚持若干时间。而遗憾的是,赵军的自杀性突击没有成功,赵军主力就此断粮,无奈之下只有投降一途。第二,是在这次自杀性突击中,赵军统帅赵括战死,三军失去统帅,军心大乱,士气全无,也无法再战。
因此,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秦军以非常优秀的战略战术以及异常优秀的战斗力,再利用极为有利的地形,才彻底消灭了这支赵国大军。实际上,秦军并没有多少能够造成重大伤亡的攻坚作战,反而是赵军多次猛攻秦军坚壁,死伤惨重。在这种情况下,赵军不过阵亡五万人,秦军的战死人数无论如何是不大可能超过五万的。因此,根据白起所言“秦卒死者过半”,可知秦军参战总兵力应当在十万人左右。

[::艾泽拉斯国家地理 BBS.NGACN.CC::]

赵军参战兵力。
在明确了秦军参战兵力之后,我们再来分析赵军实际参战兵力。有人一定会说,赵军兵力史书有明确记载,还需要你来分析吗?我以为还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秦军兵力只有十万,而赵军兵力四十五万,则很明显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不过,并没有任何记载表明双方兵力有明显的多寡之分。但是史书明确说赵卒“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那又是怎么回事呢?
个人以为应当有两个原因:
其一,赵军的所谓四十万人,应当是包括后勤民夫在内总数量,也就是说:赵军在长平被包围的人是由:
赵国正规野战军+赵国后勤民夫
根据史料记载的古代军队与随军配属民夫的一般比例,是1比3,也就是一个士兵配3名民夫。按照这样的比例,我们可以计算出长平地区的赵军实际应当是112500名士兵和337500名民夫。这样一来,赵军的实际参战兵力112500人,就与我们前面所言的秦军参战兵力100000人比较接近了,或者说是兵力相当。
其二,就是当时的文笔,应是在记载战果时,不大区分真正的士兵和配属的民夫(或者说是民兵),因为民夫虽然一般情况下主要从事后勤运输、修筑工事等辅助工作,但也不排除必要时拿起武器上阵拼杀,因为一旦陷入生死境地,民兵当士兵使用也是必然的。
不过,这种情况对于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的秦军而言可能并不会出现,秦军的民夫还是在从事他们正常的后勤工作。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军在统计阵亡比例时并未计算民夫的总数,而赵军被全歼的人数会包括这些民夫了。
实际上,赵国并不是倾国而出打长平之战,但是参加长平之战的确实是赵国在内地的精锐主力。而在赵国,还有其他部队,这至少还包括国内首都的留守部队,各地的地方部队,以及不得不特别提及的驻守在赵国北部边疆的精锐部队。
关于赵国在北部的精锐部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原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也就是说,赵国大将李牧在北部至少还有十五万以上的精锐士兵以及一万三千骑兵,这还没有计算车兵。同时,赵国在长平之战不久后据守首都邯郸,其兵力也不下十万之众。
按照人口学学者们的意见,当时赵国在战国各国中不过属于中等人口国家,全国人口大体在300—400万左右。而能够服兵役和徭役的男丁,大致占总人口的1/3,而考虑到大量的农活等也需要人力资源,因此,一个国家的总兵力一般维持在总人口的1/10左右。如果按照赵国总人口350万计算,其总兵力约在35万左右,因此,在国内留守10万兵力,争夺上党出动10余万兵力,以及北部边疆对付匈奴的15万左右兵力,才是赵国兵力的正确基本构成。
因此,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如果把两国的随军民夫人数分开计算,则秦、赵两国分别投入的实际参战兵力约为:
秦国:精锐部队十万人,民夫约三十万。
赵国:精锐部队十一万人,民夫约三十四万


四十万人同日死:历史上悲壮的秦赵长平之战
纠纠老秦,已经堂之皇之地挺身扬威天下,俨然形成了一股滚滚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而此时的六国当中,也只剩下地处河北山西一带的赵国,尚有一些实力和强秦一争高下了,因此,秦赵两国间不可避免的当有一战! (一)赵国:上党郡争起祸端 其时,秦国在位国君为秦昭襄王嬴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他是秦...

长平之战的人数到底有多少
而且尸骨坑是越挖越大,越挖越深,越挖越恐怖。这也体现出战争的残酷,这也是后来赵国极度仇恨白起杀神的原因。而值得一提的是,白起凭借此战声威达到最高,但是也是覆灭的开始,可能因为杀戮太大,以至于后来不愿再踏上攻赵的土地,最后也因此被秦王赐死,一代战神杀神退出历史舞台。

长平之战 :秦与六国的一次大决战 历史的转折点
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战国时代的秦赵长平之战,秦胜赵败,赵卒被斩杀活埋者达四十五万人,赵国元气大伤,从此衰败。 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战国时代的秦赵长平之战,秦胜赵败,赵卒被斩杀活埋者达四十五万人,赵国元气大伤,从此衰败。其导火线是赵孝成王听信平原君接纳韩国上党太守冯亭的投降,赵国虎口夺食,占有秦国的胜利果实,...

长平之战,秦国虎狼之师伤亡20万
当时秦赵两国骑兵参战,不是利用马的速度带来的惯性用近战兵器冲杀,而是用弓弩,可是秦国弓弩的射程高于赵军,赵国蒙古马速度比不上秦国河套马,赵国又没有利用蒙古马耐力优势迂回作战,秦国能战能退。廉颇是中山苦陉人,年幼的时候还是中山国民,苦陉-井陉是山地防御体系,廉颇善守不善攻是正确的评价...

站在赵武灵王的高度,指挥决定秦赵命运的“长平之战”, 谁胜谁负?_百 ...
武安君白起可以这么说,没有赵武灵王的“长平之战”,秦国在政治、外交、军事上都完胜赵国。如果站在赵武灵王的高度上,指挥决定秦赵命运的“长平之战”,面对秦国的武安君白起,胜负估计在五五之数。“长平之战”是关乎两国命运的国祚之战,两国在这一战下的赌...

长平之战是如何爆发的?为何赵国会大败?
这场战争就是发生在秦、赵两国之间,并且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之战:长平之战。 战国中后期区域图战争背景 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中后期,即公元前260年左右。此时的秦国经过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以及秦惠文王时期的兼并战争,在两代明君的治理之下,其国力已经达到了空前之强盛,大有一幅吞并天下,威加海内之势。也就是...

在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损失惨重,长平之战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秦、赵两国为了争夺上党而爆发的大规模战争,耗时三年,赵国最终惨败。

战国时期各国人口和兵力情况?
此外,《汉书·严安传》中也有“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的记载,可见即使到了汉朝时期,在战争规模较大的时期,采取的同样是“男人从军、女人运输”来进行极限动员的。而反观长平之战,对于秦赵两国来说都是生死之战,两国自然是全力动员、举国皆兵的形势,已经是两国的极限动员了。正因如此,长平之...

长平之战秦赵为什么水火不容
秦赵两国是同宗同源的,也就是一个祖宗传下来的。都姓嬴。秦国和赵国两个之间,从历史的追溯来看,本为同宗同源。同为嬴姓,他们的祖宗都是商纣王麾下大将飞廉。后因各自的功勋分成两地,一地为秦,一地为赵。公元262年,秦赵两国开始了正面交锋,长平之战,本来是场旗鼓相当的战役,但赵王听信了...

赵国与秦国的五次大战,具体哪五次
公元前270年,秦国攻赵,包围了赵国的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赵将赵奢率军救赵,出奇计,终于打赢了一场原本无法取胜的战争。2、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长平之战发生时间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赵两国因争夺...

南岸区15019966392: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兵力各是多少? -
典纪二母: 秦国:精锐部队十万人,民夫约三十万. 赵国:精锐部队十一万人,民夫约三十四万.

南岸区15019966392: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的总兵里各是多少? -
典纪二母:[答案] 秦国的战略谋划可谓高明,有实力什么事都好办,心想就能事成,我想秦国不直接打上党,而是首先攻下野王这个地方,目的肯定就是觊觎上党地区,野王可谓当时逐步萎缩的韩国唯一通往黄河以北上党地区的咽喉,在秦国看来这里就...

南岸区15019966392: 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总共投入了多少兵力?各国工动用多少兵员?
典纪二母: 秦国40万,赵国50万都是在当时改革的新军

南岸区15019966392: 长平之战秦赵双方分别投入多少兵力?现行的资料不太可信
典纪二母: 现行的是60W和45W其实历史也就是那几本史书说的

南岸区15019966392: 长平之战的人数到底有多少 -
典纪二母: 只有大概人数:参战人数赵军45万人,秦军保守估计也在百万以上.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固全军覆没,秦亦死亡过半,即双方死亡百万左右.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赵军45万人.

南岸区15019966392: 长平之战秦军有多少人?
典纪二母: 长平之战秦军有大约55万人.

南岸区15019966392: 长平之战的人数到底有多少 有没有坑杀40多万赵军 -
典纪二母: 其实你的问题中已经有答案了,坑杀!40万放下武器、被五花大绑的赵国俘虏还有什么抵抗能力?白起根本就用不着80万人,依我看有20万足矣.

南岸区15019966392: 战国时期个国的兵力有多少?
典纪二母: 秦国有60万正规军 赵国45万左右的兵力

南岸区15019966392: 长平之战,秦军参战人数有百万吗 -
典纪二母: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参战人数赵军45万人,秦军保守估计也在百万以上.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另有电视剧以此为名.

南岸区15019966392: 长平之战是不是以少胜多? -
典纪二母: 秦国长平之战的兵力无法查证,故无法确定是否以少胜多,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赵国损失达45万之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