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夷简是如何处理宋仁宗生母身后事,保全章献太后一族的?

作者&投稿:犁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官难断家务事,吕夷简是如何把皇上家事打理得头头是道的?~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古代却有一人将家务事断得明明白白,很得人心。他断的是帝王家的事,正是因为他断得巧妙,通人情暖人心,才使得皇帝母子不至于阴阳两隔相互怨恨,使得一个家族免遭厄运。

此人便是宋仁宗时候的宰相吕夷简,宋代著名政治家。吕夷简才华超众,为官清慎勤政,体恤民情。宋真宗时期在开封大建宫观,木料都取自江南,对木材监管严格,不允许百姓私自砍柴做饭,如有人违犯将被处以死刑。正值冬季,百姓无法生火取暖,挨饿受冻,可皇帝哪知道这些。
吕夷简就上奏真宗,陈述此时建筑宫观是劳民伤财,建议冬天停止河运木石,等春暖花开时再重新开工,给百姓一定生存空间。真宗倒也通情达理,称赞吕夷简“有为国爱民之心”,下令暂停了工程。
由于老吕才华品德都不错,真宗就提拔他为龙图阁直学士迁刑部郎中,还把他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准备委以重任。
真宗死后,年幼的仁宗即位,刘太后临朝称制,成为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刘太后不是一般的女子,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名为刘娥,是为章献皇后,很得真宗恩宠,常与之商量国家大事。
刘太后掌权后,常独断专行。 近臣中因进言被免官的人很多,有人劝吕夷简最好是退出朝廷。吕夷简却说:“先帝待我不薄,期望我能尽力使宗庙安定,我宁死也不能愧对先帝。陈平、周勃不离开朝廷,汉室赖以为安;狄仁杰不离开朝廷,唐室赖以为安。如果我只顾虚名清白而离开朝廷,恐怕将来国家的治理就很难预料了”。
吕夷简被拜相后,在小事上可以迁就刘太后,大事上却不糊涂,特别是处理李宸妃丧事,更是留下了千古佳话。
李宸妃是宋仁宗赵祯生母,李氏当初还是刘娥带她入宫的。真宗宠爱刘娥,但刘娥肚子却不争气,真宗和刘娥想出“借腹生子”的办法,让李氏侍寝有了身孕,李氏生了个儿子,真宗却对外声称是刘娥所生。

李氏生子后,被封为崇阳县君;以后又进她为“才人”“婉仪”。儿子仁宗即位后,根本不知道这段渊源,封她为“顺容”,从守永定陵。
有了“自己儿子”的刘娥以此为资本升为皇后,仁宗的亲母李氏却不能接触自己的孩子,可怜李氏,作为一个母亲却不能与自己的亲骨肉相认,享受天伦之乐。
李氏对此看得也很透彻,知道抗争也没有什么好结果,自己所处的地位根本拧不过皇后。她一生也从未透露自己是皇帝的母亲,参加各种礼仪活动,丝毫也不显示“龙母”的傲气。其实李氏无疑是聪明的女人,毕竟看到自己的儿子当上了皇帝,只要自己的儿子过的好,自己无怨无悔。后宫中也有人知道内情,心中虽然为她喊屈,但慑于刘娥的霸气,谁还敢多说话?
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二月,李氏病危,太后刘娥晋封李氏为宸妃,并遣太医视望。谁知红颜薄命,就在册封当日李宸妃逝世,心怀着委屈与不平,带着不能与自己的亲生儿子见最后一面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享年四十六岁。
李宸妃死了,对于他的身后事,只有吕夷简考虑的最周全,这个丞相真不是谁都能当得了的。本来章献太后是准备以宫人之礼在宫外为她治丧的。宰相吕夷简上朝奏事,说了一句:“听说有位宫嫔亡故了”。
对于李宸妃病逝,刘太后自然比谁都早知道。和仁宗一同听政的刘太后,怕吕夷简说多了会引起仁宗的警觉,冷冷地对吕夷简说:“宫中的事宰相也想干预吗?"拉起仁宗起身走了。过来一会儿,他独自回来召见吕夷简,怨道:““一个宫人死了,相公管那么多干吗”。这时的刘太后还认为吕夷简是管闲事,其实吕夷简想得比她长远得多,而且也是为了太后好。吕夷简也怼太后:“臣身居宰相的地位,内外大事没有不应该管的。”

刘太后这下终于发怒了,直接亮明底线:“相公想离间我母子吗”?吕夷简见太后还不开窍,就回答说:“太后如果不为刘家的利益考虑,臣就不敢说话了,如果还想到刘家,办丧事就应该从厚。”
太后此时终于恍然大悟,忙问:“李宸妃的后事,该怎么办好呢?”吕夷简说:“请在皇仪殿治理丧事,在洪福寺用一品的礼仪殡葬。”为了不出差错,吕夷简私下里还叮嘱太监罗崇勋说:“宸妃入殓时要用皇太后服饰,棺内要用水银浸放遗体。”
李宸妃出丧时,吕夷简听说要凿开皇宫的城墙出丧,吕夷简及时纠正说:“从墙上凿洞出殡,不合礼仪,灵枢应该出西华门。但刘太后却不乐意了,派罗崇勋责备他多事,吕夷简据理力争,毫不退缩。这下忙坏了罗崇勋,来回传话跑了三次,太后就是不同意,跟吕夷简杠上了。
吕夷简于是郑重地对罗崇勋说:“宸妃生育了皇帝,如果丧事不成礼,以后一定要有人承担罪责,不要怪我今天没提醒你!”罗祟勋听了这话很害怕,跑回去报告太后,太后深受触动,才勉强同意按吕夷简的意见为李宸妃办丧事。


事实证明吕夷简的坚持是多么英明,不仅保全了刘太后的家族,也为太后留下了好的名声。李宸妃死后的第二年三月,刘太后也病死了。
这下朝中终于有人敢对仁宗说他的身世了。仁宗的叔父,有“八大王”之称的赵元俨告诉仁宗:“陛下实是李宸妃所生,她是被害死的。”仁宗听后嚎啕大哭,好多天没有上朝,尊李宸妃为皇太后,谥号章懿,改葬在永定陵。
章献太后(刘太后)丧事刚做完,仁宗亲到洪福寺祭告,为章懿太后迁墓。换棺材的时候仁宗亲自哭着看了母亲的仪容,见到母亲皮肤颜色如玉,所穿的冠服都是皇太后的打扮,因为棺椁中有水银的缘故,遗体保存得很好,经检查也没有发现被虐待或者是中毒的迹象,所以章懿太后应是自然死亡。


这时仁宗这时的心情才平复下来,原来他也怀疑生母是被人毒杀或虐待致死,非常压抑。而刘太后死后,刘氏家族也被管控起来,如果查实仁宗生母被害死,仁宗必会迁怒于刘太后及其家族,被整个族灭不是没有可能。虽然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最仁义的皇帝,但杀母之仇任何人都不会无动于衷。
幸好传言不是真的,仁宗也叹息道:“外人的传言,怎么能轻易可以相信的呢?”其实这些还不是吕夷简据理力争而来的,知道个中原委的人有几个?当初刘太后还反对厚葬李宸妃,如果吕夷简不坚持,恐怕刘太后死了也会被仁宗骂得不得安宁。
从李宸妃丧礼的处理上可以看出吕夷简的远见卓识,他料到仁宗早晚会知道真相,前来瞻仰李宸妃的遗容,所以利用水银将尸体保存完好,用事实来说明李宸妃的死因。

宋仁宗
刘太后一死,刘氏一族也就没有了靠山,如砧板上的肉,此时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而仁宗亲眼目睹真相后也就放过刘氏家族且厚待了他们,吕夷简可谓是刘氏家族的救命恩人。
其实刘太后在李宸妃病重后,也有了恻隐之心,把她封为“宸妃”。“宸”是北极星,喻帝王。封李氏为“宸妃”,就表示承认皇帝是李氏所生。刘太后知道李氏怨恨夺走她的孩子,以此来减轻自己的罪责,让李宸妃对自己怨恨少一点。除此之外也向皇帝表明,你看,不是我没有告诉你真相,我封李氏为宸妃,已经揭示了这个秘密,皇帝你这么聪明应该明白。刘娥不愧是政治上女强人,很有城府,这样做其实也是在提醒皇上,我对你亲生母亲也是不错的,我死后你也要善待我和刘氏家族。
总之,吕夷简在这赵宋家族的这件事上处理得很有水平,清官难断家务事?他却把皇帝的家事打理得头头是道,让活人死人都满意,让李宸妃走得有尊严,让刘太后死后不受惊扰,让皇帝安心不再怀疑。

看过京戏《狸猫换太子》的人都熟悉这样的一个情节:开封府尹包拯有一天外出巡察,行至途中,忽然一阵狂风将他的帽子吹落。包拯抬头一看,天气爽朗,为什么怪风突起?心想这风来得如此蹊跷,必有原因,就跟着帽子滚动的方向往前走。帽子被吹向了一座破窑,包拯紧追不舍。窑中住着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妇人,衣衫褴缕破旧,面黄肌瘦,但包拯从妇人的眼光中发现她并不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很有大家贵妇风范。老妇人一看来的就是人称“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双眼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一声“包卿”,把思想准备不足的包拯叫懵了,因为哪有老百姓这样叫当官的?
包拯仔细问过,才知这老妇人很有来历,原来她就是当今天子宋仁宗的亲生母亲,也就是真宗皇帝的宸妃。由于当年她生下小皇子后,遭人陷害,不但将孩子抱走,还说是生下了一个怪胎妖孽,连自己的命也要保不住。多亏宫女们冒死相救,才逃出深宫,隐姓埋名一直到今天。一个当今皇上的母亲,却从没享受过皇太后的一丝待遇,实在是可怜极了。包拯开始以为老妇人在说糊话,但当老妇人拿出当年真宗皇帝留给她的玉佩时,才知老妇并没有瞎讲。于是命人将她带回开封,并想办法让她与仁宗见面,最后二人相认,当年陷害她的恶人受到了惩罚。
这个故事虽然是文学作品,虚构的比重很大,结局相当完满,但这个故事的总体构架却有许多是依据了历史真实。历史上的宋仁宗,早年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亲生母亲其实是另有其人。那么,仁宗的生母是谁?这又是一个历史之谜吗?
仁宗自小长大到被真宗立为太子,一直以为章献刘皇后是自己的母亲。从天禧四年(1020)开始,真宗疾病缠身,国家政务都在内宫裁决,这其中的许多奏章实际上是刘皇后代批的。宰相寇准见此情形,与一些大臣秘密商议请皇太子监国,其谋很快漏泄,寇准因此罢相。乾兴元年(1022),真宗死,仁宗即位,根据真宗遗诏,尊刘皇后为皇太后。因仁宗年幼,军国重事一般都要由皇太后决断处分。从此,仁宗与皇太后每五日一到承明殿上朝,仁宗在左,太后在右,垂帘听政。
明道二年(1033),皇太后病逝,是年六十五岁。同年仁宗亲政。
说句实话,皇太后对仁宗的确关爱有加。听政后,她时常命近臣名儒为仁宗讲习经史,想尽一切办法培养他的政治能力。一些谄谀小人一再力劝皇太后仿武则天故事,皇太后朗声说:“我不想做这种对不起祖宗的事情。”宋朝的政权也就这样一直在赵氏的手中。因此当太后死后,仁宗十分伤心,悲号痛哭,茶饭不香。这时,有人看不下去了,就悄悄地劝他说:“此非帝母,帝自有母。”只见仁宗突然止哭,目瞪口呆。
仁宗的生母据《宋史》记载,姓李,最初既不是皇后,也不是妃子,而是宋真宗刘德妃的侍女。她生得端庄,言语不多。刘德妃在郭皇后逝世后,被立为皇后,但一直没有儿子,于是刘皇后将自己的李姓侍女推荐给真宗,没有多少时间李氏就怀孕了。生下仁宗后,李氏进为才人,后来又进为婉仪。地位的升高对李婉仪来说并不算是好事,因为她失去了对儿子的所有权,还在襁褓中的仁宗被刘皇后抱走了,让杨淑妃具体负责小孩子的养育,而李婉仪从此不能再接近孩子。仁宗被立为太子,接着又继位成为天子,刘太后大权在握,李婉仪只能在后宫默默地与先朝众嫔御一起,遥祝自己儿子生活幸福,却不敢向任何人表露出一丝自己才是皇太后的意思,只能把对儿子的思念强忍在心里。蒙在鼓里的仁宗一直以为自己是刘太后生的,亲切地称呼她为大孃孃,称自小把自己抚养大的杨淑妃为小孃孃。直到刘太后死,仁宗与她的感情一直很融洽。
明道元年(1032),李婉仪病重,刘太后考虑到自己也即将走完人生,所以宣布李婉仪进位宸妃。不久宸妃病逝,享年仅四十六岁。起初刘太后准备用一般宫人的礼仪置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提醒她应该从厚。因为二人交谈时仁宗也在场,刘太后十分担心,生怕仁宗会发现其中的秘密,遂将吕宰相叫到自己的帘下,轻声地与他商量。太后怒道:“一个宫女死了,你提出要厚葬,是否想离间我们母子俩的关系?”吕夷简不慌不忙地回答:“太后如果考虑到刘氏后代的因素,丧事就应该从厚。”吕夷简的话提醒了刘太后:是啊,万一日后仁宗得知自己的身世,想想丧礼如此草草了事,活着没有沾到儿子的光,死了也没有得到礼遇,一定会怨恨自己的,一生气,说不定会迁怒我们刘家,于是马上令人以一品之礼葬宸妃。吕夷简是个政治经验极为丰富的宰相,又密令经办人员以皇后规格置办服饰,用水银宝棺。他对不能理解此事的经办人员说:“不要日后说我没有提醒过你们。”
如今刘太后刚死,当有人对仁宗说亲生母亲另有其人,仁宗一下子如何接受得了?仁宗听到自己的身世如此复杂,生母生活如此痛苦,不由得埋头恸哭,身体极为虚弱,连续几天不视朝。之后又下哀痛之诏自责,尊宸妃为皇太后,谥章懿。他亲自来到殡葬之处祭告,表达哀思。想想自己母亲仅四十六岁就故世了,外面又传言是被刘太后害死的,仁宗内心一横就派兵包围了刘氏府第。仁宗看着众人将坟墓打开,运到奉先寺,开启棺材,只见宸妃面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制,并没有鸩杀的痕迹,仁宗才知传言并不准确;于是下令撤去刘府围兵,在章献刘太后灵前焚香泣告,从此更加崇敬刘太后。
知道自己母亲后,仁宗一心想弥补生身之恩,遂对李氏家族十分关心,赐赉很厚。他多次擢升太后之弟李用和的官职,还将福康公主下嫁给李用和的儿子李玮,他想用这种方式来补偿对母亲的愧疚。
仁宗终于知道了自已是谁的儿子,但这又有何用?活着的时候不能与母亲相见,无论古人还是今人,这都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古代却有一人将家务事断得明明白白,很得人心。他断的是帝王家的事,正是因为他断得巧妙,通人情暖人心,才使得皇帝母子不至于阴阳两隔相互怨恨,使得一个家族免遭厄运。


此人便是宋仁宗时候的宰相吕夷简,宋代著名政治家。吕夷简才华超众,为官清慎勤政,体恤民情。宋真宗时期在开封大建宫观,木料都取自江南,对木材监管严格,不允许百姓私自砍柴做饭,如有人违犯将被处以死刑。正值冬季,百姓无法生火取暖,挨饿受冻,可皇帝哪知道这些。

吕夷简就上奏真宗,陈述此时建筑宫观是劳民伤财,建议冬天停止河运木石,等春暖花开时再重新开工,给百姓一定生存空间。真宗倒也通情达理,称赞吕夷简“有为国爱民之心”,下令暂停了工程。

由于老吕才华品德都不错,真宗就提拔他为龙图阁直学士迁刑部郎中,还把他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准备委以重任。

真宗死后,年幼的仁宗即位,刘太后临朝称制,成为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刘太后不是一般的女子,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名为刘娥,是为章献皇后,很得真宗恩宠,常与之商量国家大事。


刘太后掌权后,常独断专行。 近臣中因进言被免官的人很多,有人劝吕夷简最好是退出朝廷。吕夷简却说:“先帝待我不薄,期望我能尽力使宗庙安定,我宁死也不能愧对先帝。陈平、周勃不离开朝廷,汉室赖以为安;狄仁杰不离开朝廷,唐室赖以为安。如果我只顾虚名清白而离开朝廷,恐怕将来国家的治理就很难预料了”。

吕夷简被拜相后,在小事上可以迁就刘太后,大事上却不糊涂,特别是处理李宸妃丧事,更是留下了千古佳话。

李宸妃是宋仁宗赵祯生母,李氏当初还是刘娥带她入宫的。真宗宠爱刘娥,但刘娥肚子却不争气,真宗和刘娥想出“借腹生子”的办法,让李氏侍寝有了身孕,李氏生了个儿子,真宗却对外声称是刘娥所生。

李氏生子后,被封为崇阳县君;以后又进她为“才人”“婉仪”。儿子仁宗即位后,根本不知道这段渊源,封她为“顺容”,从守永定陵。


有了“自己儿子”的刘娥以此为资本升为皇后,仁宗的亲母李氏却不能接触自己的孩子,可怜李氏,作为一个母亲却不能与自己的亲骨肉相认,享受天伦之乐。

李氏对此看得也很透彻,知道抗争也没有什么好结果,自己所处的地位根本拧不过皇后。她一生也从未透露自己是皇帝的母亲,参加各种礼仪活动,丝毫也不显示“龙母”的傲气。其实李氏无疑是聪明的女人,毕竟看到自己的儿子当上了皇帝,只要自己的儿子过的好,自己无怨无悔。后宫中也有人知道内情,心中虽然为她喊屈,但慑于刘娥的霸气,谁还敢多说话?

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二月,李氏病危,太后刘娥晋封李氏为宸妃,并遣太医视望。谁知红颜薄命,就在册封当日李宸妃逝世,心怀着委屈与不平,带着不能与自己的亲生儿子见最后一面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享年四十六岁。

李宸妃死了,对于他的身后事,只有吕夷简考虑的最周全,这个丞相真不是谁都能当得了的。本来章献太后是准备以宫人之礼在宫外为她治丧的。宰相吕夷简上朝奏事,说了一句:“听说有位宫嫔亡故了”。

对于李宸妃病逝,刘太后自然比谁都早知道。和仁宗一同听政的刘太后,怕吕夷简说多了会引起仁宗的警觉,冷冷地对吕夷简说:“宫中的事宰相也想干预吗?"拉起仁宗起身走了。过来一会儿,他独自回来召见吕夷简,怨道:““一个宫人死了,相公管那么多干吗”。这时的刘太后还认为吕夷简是管闲事,其实吕夷简想得比她长远得多,而且也是为了太后好。吕夷简也怼太后:“臣身居宰相的地位,内外大事没有不应该管的。”

刘太后这下终于发怒了,直接亮明底线:“相公想离间我母子吗”?吕夷简见太后还不开窍,就回答说:“太后如果不为刘家的利益考虑,臣就不敢说话了,如果还想到刘家,办丧事就应该从厚。”

太后此时终于恍然大悟,忙问:“李宸妃的后事,该怎么办好呢?”吕夷简说:“请在皇仪殿治理丧事,在洪福寺用一品的礼仪殡葬。”为了不出差错,吕夷简私下里还叮嘱太监罗崇勋说:“宸妃入殓时要用皇太后服饰,棺内要用水银浸放遗体。”

李宸妃出丧时,吕夷简听说要凿开皇宫的城墙出丧,吕夷简及时纠正说:“从墙上凿洞出殡,不合礼仪,灵枢应该出西华门。但刘太后却不乐意了,派罗崇勋责备他多事,吕夷简据理力争,毫不退缩。这下忙坏了罗崇勋,来回传话跑了三次,太后就是不同意,跟吕夷简杠上了。

吕夷简于是郑重地对罗崇勋说:“宸妃生育了皇帝,如果丧事不成礼,以后一定要有人承担罪责,不要怪我今天没提醒你!”罗祟勋听了这话很害怕,跑回去报告太后,太后深受触动,才勉强同意按吕夷简的意见为李宸妃办丧事。


事实证明吕夷简的坚持是多么英明,不仅保全了刘太后的家族,也为太后留下了好的名声。李宸妃死后的第二年三月,刘太后也病死了。

这下朝中终于有人敢对仁宗说他的身世了。仁宗的叔父,有“八大王”之称的赵元俨告诉仁宗:“陛下实是李宸妃所生,她是被害死的。”仁宗听后嚎啕大哭,好多天没有上朝,尊李宸妃为皇太后,谥号章懿,改葬在永定陵。

章献太后(刘太后)丧事刚做完,仁宗亲到洪福寺祭告,为章懿太后迁墓。换棺材的时候仁宗亲自哭着看了母亲的仪容,见到母亲皮肤颜色如玉,所穿的冠服都是皇太后的打扮,因为棺椁中有水银的缘故,遗体保存得很好,经检查也没有发现被虐待或者是中毒的迹象,所以章懿太后应是自然死亡。


这时仁宗这时的心情才平复下来,原来他也怀疑生母是被人毒杀或虐待致死,非常压抑。而刘太后死后,刘氏家族也被管控起来,如果查实仁宗生母被害死,仁宗必会迁怒于刘太后及其家族,被整个族灭不是没有可能。虽然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最仁义的皇帝,但杀母之仇任何人都不会无动于衷。

幸好传言不是真的,仁宗也叹息道:“外人的传言,怎么能轻易可以相信的呢?”其实这些还不是吕夷简据理力争而来的,知道个中原委的人有几个?当初刘太后还反对厚葬李宸妃,如果吕夷简不坚持,恐怕刘太后死了也会被仁宗骂得不得安宁。

从李宸妃丧礼的处理上可以看出吕夷简的远见卓识,他料到仁宗早晚会知道真相,前来瞻仰李宸妃的遗容,所以利用水银将尸体保存完好,用事实来说明李宸妃的死因。

宋仁宗

刘太后一死,刘氏一族也就没有了靠山,如砧板上的肉,此时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而仁宗亲眼目睹真相后也就放过刘氏家族且厚待了他们,吕夷简可谓是刘氏家族的救命恩人。

其实刘太后在李宸妃病重后,也有了恻隐之心,把她封为“宸妃”。“宸”是北极星,喻帝王。封李氏为“宸妃”,就表示承认皇帝是李氏所生。刘太后知道李氏怨恨夺走她的孩子,以此来减轻自己的罪责,让李宸妃对自己怨恨少一点。除此之外也向皇帝表明,你看,不是我没有告诉你真相,我封李氏为宸妃,已经揭示了这个秘密,皇帝你这么聪明应该明白。刘娥不愧是政治上女强人,很有城府,这样做其实也是在提醒皇上,我对你亲生母亲也是不错的,我死后你也要善待我和刘氏家族。

总之,吕夷简在这赵宋家族的这件事上处理得很有水平,清官难断家务事?他却把皇帝的家事打理得头头是道,让活人死人都满意,让李宸妃走得有尊严,让刘太后死后不受惊扰,让皇帝安心不再怀疑。



就一个办法,在保全皇家尊严的条件下,尽量低调,这样一不会落人口实,二让人觉得,人死都死了,没必要一直揪着不放

吕夷简建议刘太后厚葬宋仁宗生母。当时宋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发现自己的母亲得到厚葬,就原谅了刘太后。

吕夷简建议刘太后厚葬宋仁宗的生母。当时宋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发现自己的母亲得到了厚葬,就原谅了刘太后。


狄青简介:北宋时期名将,因面有刺字而人称面涅将军
杨畋等安抚使负责处理平定蛮人叛乱,但宋军长久没有成绩。又命孙沔、余靖为安抚使,率官军讨伐叛贼,但宋仁宗仍放心不下。这时狄青上表请战,第二天入见宋仁宗时,他说:“臣当兵出身,除了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希望能带领数百个外族部落的骑兵,再加上一些禁军,去将叛贼的头砍下送回...

北宋大臣冯京简介: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
宋哲宗即位,拜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改镇彰德。司马光、范祖禹极力举荐冯京为枢密使,冯京以老为由辞却,哲宗乃以之为太一宫使兼侍讲,改宣徽南院使,以太子少师之职致仕。绍圣元年(1094年),冯京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哲宗亲至其家祭奠,追赠司徒,谥号“文简”。并赐神道碑,题额为“基德...

新城子区19359719632: 大宋奇案之狸猫换太子是否属实? -
宇炉利君: 有一出京剧,叫《狸猫换太子》,演的是包拯巡行到一处破窑之前,被一双目失明的老妇拦住,哭诉自己的身世.经过细心推求,方知她就是当今圣上宋仁宗的生母李娘娘,了解了她鲜为人知的...

新城子区19359719632: 狸猫换太子是怎么回事情啊/.? -
宇炉利君: 说是李宸妃实有其人.她本是刘德妃的侍女,生得花容月貌,怀上龙子时,刘德妃已被立为皇后.于是,刘德妃请皇帝把李宸妃生下的儿子赵祯立为己子.为了弄假成真,她把孩子从李宸妃怀里夺走交杨淑妃抚育,活活割断了李宸妃母子的联系...

新城子区19359719632: 新狸猫换太子的历史背景 -
宇炉利君: 狸猫换太子是从明清时期开始流传的一个民间传说,指的是宋仁宗赵祯出生时被当时的刘皇后调包一事.故事和真实历史有不少差距: 刘皇后本名刘娥,原本出身低贱,因在店铺中认识当时还是太子的真宗而飞黄腾达.但宋真宗父母认为刘娥出...

新城子区19359719632: 北宋政治家吕夷简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吕夷简 -
宇炉利君: 评价:吕夷简辅佐年幼的仁宗,在太后临朝听政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北宋国内国外诸多矛盾,保证了北宋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宋代名相之一.吕夷简(978年-1044年10月3日),字坦夫.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知,祖籍莱州(今属山东...

新城子区19359719632: 郭皇后是怎么死的 宋仁宗郭皇后之死 -
宇炉利君: 要说郭皇后,就必须先说她是怎么当上皇后的.郭皇后是平卢军节度使郭崇的孙女,当初选秀时,仁宗本来看上了长得更好的晓骑卫上将军张美的曾孙女张氏,想要立她为后,但是张美已故,权势和地位当然比不上世代经营代北的郭家,最后在...

新城子区19359719632: 为什么说做人留一线死后好安葬? -
宇炉利君: 得益于包青天的鼎鼎大名,我们对于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都非常熟悉! 故事的大意是宋真宗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被打入冷宫.赵恒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

新城子区19359719632: 皇后之死怎么样 -
宇炉利君: 历史被各种家搞得总是很严肃,其实历史不也就是过去的人,人性这种东西,永远都值得探讨,离开学术和经典之后,历史所呈现出人的本来面目值得深思.柏杨先生的文风,有内涵不需要装深层,这样轻松地吐槽,我喜欢.

新城子区19359719632: 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谈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报负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
宇炉利君: 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以天下为己任.他用自己的俸禄.为此.”可见.“先忧后乐”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生活贫苦.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其核...

新城子区19359719632: 姓吕的古代名人都有那些? -
宇炉利君: 吕不韦 (前?~ 前235)战国时秦人.本为商贾,因有功于秦庄襄王,而为秦相,后封文信侯.曾以有孕之姬献给庄襄王,生子政,即秦始皇.始皇时尊为仲父,后与太后私通,畏罪自杀.居相位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