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 闻一知十这句话是谁说的

作者&投稿:俎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和触类旁通分别属于什么迁移?~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和触类旁通分别属于同化性迁移。
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与作用或将新事物纳入原有的经验结构中去。
一、举一反三[ jǔ yī fǎn sān ]
释义: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形容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
二、闻一知十[ wén yī zhī shí ]
释义: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把札文反复细看,看了十来遍,忽然闻一知十,竟悟出一个道理来。
三、触类旁通[ chù lèi páng tōng ]
释义:懂得了某一事物或道理从而懂得相关的其他事物或道理。
出处: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我真高兴,得着两个新鲜的意思,让我对于生活的方法,能触类旁通的思索一回。
扩展资料举一反三反义词:浅尝辄止、孤陋寡闻
一、浅尝辄止[ qiǎn cháng zhé zhǐ ]
释义: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出处:清·鼓养鸥《黑籍冤魂》:做事情不能浅尝辄止,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
二、孤陋寡闻[ gū lòu guǎ wén ]
释义:指学识浅薄,见闻狭窄。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回:他学识浅薄,见闻狭窄,不值得你的推荐。

同化性迁移。
学习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在心理机制,把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与作用或将新事物纳入原有的经验结构中去。

扩展资料:
一、迁移作用
1、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问题解决是通过迁移来实现的,要将校内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于解决校外的现实问题,同样也依赖于迁移。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迁移能力的培养入手。
2、是原有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经验才能得以改造,才能够概括化、系统化,原有经验的结构才能更为完善、充实,从而建立起能稳定地调节个体活动的心理结构,即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学习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准确地应用原有经验,防止原有经验的惰性化。
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应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和培训系统的设计,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成效的考核等方面利用迁移规律,可以加快教学和培训的进程。

二、相关解析
同化性迁移的特点是自上而下,原有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
在同化性迁移过程中,原有认知结构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如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概念“鱼”,由带鱼、草鱼、黄鱼等概念组成,当前要学习鳗鱼,把它纳入“鱼”的原有结构中,既扩充了鱼的概念,又获得了鳗鱼这一新概念的意义。平时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同化性迁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迁移

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9章)

【原文】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的,你不如他。不仅你不如他,我和你一样都不不如他。”

孔子是一个非常谦逊的老师,他“不耻下问”,对自己的学生也一样会表现出谦逊的情怀。一次,他问子贡:“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子贡态度比较诚恳和谦虚,孔子听了这话一定很高兴。他接着说:“是的,你不如他。不仅你不如他,我和你一样都不不如他。”孔子更加谦虚,自己也承认在这个方面是不如颜回的。

这段话除了向我们展现了孔子师徒的谦虚而外,还向我们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闻一知十”。所谓“闻一知十”,按照中国文化的习惯,“十”不仅仅是十的问题,它是多的意思,而不仅仅限于十。“闻一知十”的思想,其来源是孔子“举一反三”之思想。也可以这样子说,是孔子创造了“举一反三”的思想,而孔子的学生子贡发展了孔子“举一反三”的思想,进而成为“闻一知十”之思想。后人又将孔子的“举一反三”和子贡的“闻一知十”思想进一步发展为“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所谓“举一反三”,就是孔子所说的告一隅而知三隅,也就是说,告诉一个墙角,就会知道另外三个墙角。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所谓“闻一知十”之思想,其本质就是:当知道一件事情,就会知道其它与之相联系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闻一知十”的能力是联想和推理的能力。如果这种的带有逻辑关系的联想能力出现在非常多的事情上,那所能够得到的联想结果就会越多,而这种丰富结果的获得,难道不是个人聪慧的最好表现吗?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所以 举一反三 是孔子说的。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是不如他,我同意。”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所以 闻一知十 是子贡说的

先秦·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贡



孔子在论语里有提出,原话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麦盖提县17251421927: 举一反三 最早是谁说的 -
淳芳伏立: 举一反三 含义 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处 孔子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例句 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

麦盖提县17251421927: 举一反三是什么意思? -
淳芳伏立: 举一反三的意思是: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以此来说明另外三个方面,就不要用同一种方法重复教他了. 【示例...

麦盖提县17251421927: 举一反三的主角是谁 -
淳芳伏立: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论语·雍也》有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孔子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麦盖提县17251421927: 《孔子求学》中颜回是如何举一反三领悟的? -
淳芳伏立: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

麦盖提县17251421927: 闻一()十、百里()一、始终()一、 -
淳芳伏立: 闻一知十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出自《朱子全书·学三》(南宋)朱熹) 百里挑一 始终如一

麦盖提县17251421927: 举一反三的来历 -
淳芳伏立: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麦盖提县17251421927: 儿童成语故事《举一反三》 -
淳芳伏立: 举一反三 [读音][jǔ yī fǎn sān] [解释]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形容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宋朱熹《答胡伯逢书》:“夫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者皆适.” 反:类推. [出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近义]抛砖引玉贯通融会问牛知马融会贯通一隅三反以微知著触类旁通一举三反闻一知十 [反义]囫囵吞枣生吞活剥食古不化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麦盖提县17251421927: 成语"举一反三"源自于《论语》中的哪一句话 -
淳芳伏立: 举一反三 【近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反义】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释义】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出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例】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

麦盖提县17251421927: 举一反三闻一而知是谁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淳芳伏立: 举一反三”语源于《论语 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 孔子重诗教,据《论语》记载,他曾称赞过两个弟子能举一反三:一个是子贡,一个是子夏. 朱熹:举一而反三,问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意思是,指出一个墙角就知道其它三个墙角,问一个问题能够回答十个问题,这是学习的人深深用功、熟悉探究各方道理之后,前后左右都弄懂弄通了,才能达到的境界.

麦盖提县17251421927: 日语中的“一を闻いて十を知れ”,有相对应的汉语成语吗 -
淳芳伏立: 有的.“闻一知十”就是一个成语,只不过不是很常见而已了.出自《论语・公冶长》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强?子贡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