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作者&投稿:郎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城市化过程~

第一阶段是缓慢发展期(1949至1964年)。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城市化发展一波三折。其间,1949至1952年,城市化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由17.43%降为14.42%;1953年至1960年,城市化率增长近6个百分点,由14.85%提高至20.74%;1961至1964年,城市化率由18.85%降低到16.56%。

第二阶段为停滞发展期(1965至1975年)。这一时期城市化进程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状态,十年间城市化率下降了1.26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是平稳发展期(1976至1999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化平稳发展期,城市化率逐步增长,从1976年的15.49%到1999年的25.51%,20多年间城市化率增加了10个百分点。

第四阶段是快速发展期(2000至2006年)。这一时期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率增长显著。从26.08%至32.53%,七年间城市化率增加了近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

据介绍,《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是首次通过中国非农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发布的城市化率,是比较全面、系统地评价中国城市化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2015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经济数据,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 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十六大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根据中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为:12.84%,17.58%,20.43%,25.84%,35.39%,49.68%。 从宏观层面来看,城市化的质量不高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人口,1.6亿多农民工不能市民化,仍然处于半城市化的状态,没有享受或者没有完整地享受城市居民应该有的国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低保、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特别是没有享受到住房保障这些公共服务,还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一些政治权利。如果扣掉2亿多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化的人口,中国实质的城市化率只有36%。二是布局,布局的混乱主要表现在一些城市不顾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物理极限,盲目地扩张城市功能,放大城市规模,增大经济总量。这样使全国大跨度的调水、输电、输气,治污的压力越来越大,其中水带来的问题尤为突出,全国657座城市400多座城市是缺水的,必须依靠地下水维持生产生活,其中110座属于严重缺水,严重缺水就必须靠超采地下水维系生产生活。当然地下水是可以采了,但是地下水如果过度超采会带来地面沉降,部分城市地面沉降的面积越来越大,国土资源部正在做一个治理措施的全面规划。三是城市形态。对全国有代表性的55座城市20世纪70年代以来扩张过程的遥感监测表明,平原地区的城市多数以原来的城市中心区为中心进行环形扩张了。 日本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农业人口下降了65%;美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农业人口下降了72%;而中国在1985~1990年期间,从农业人口转移出去的人口,即使包括临时流动人口在内,也不超过10%,如果不计算农民进城打工的人数,真正转移出去的农业人口仅有10.5%,这将大大限制中国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扩张。统计数据表明,在200年前的1800年,当时全世界的城市化率仅有3%,到1850年达到7%,1900年为15%,到2000年,全世界的城市化率达到48%。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36.2%,比1978年提高18.3个百分点,但由于受到传统体制和户籍制度改革滞后的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下,城市化率偏低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与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巨大瓶颈”,成为限制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巨大瓶颈”,也将成为中国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财富集聚中的一大困难。

1.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镇化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9~1957年。建国初三年恢复时期以后,我国很快进入了“一五计划”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建设时期,国家采取“重点前进”的城市发展方针,城镇化得到了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由10.6%提高到15.4%,平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

  (2)第二阶段:1958~1978年。这一阶段我国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变化比较紊乱,总体上是“大起大落”的发展时期。21年间城镇人13共增长7296万人,城镇化水平由15.4%提高到17.9%,平均每年提高0.2个百分点,仅为第一阶段的五分之一。
  “大起”:1958~1960年三年“大跃进”期间农村人13进入城市严重失控,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7%,三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1.43个百分点。
  “大落”:“大跃进”后进入困难时期和调整阶段,城镇人口中2600万人被动员回乡,城镇化水平从19.7,5%下降到17.98%。“文革”十年,经济社会事业遭到极大破坏,加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逆向人13的迁移的影响,城市化水平多年徘徊在17%上下。

  (3)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稳步增长的城镇化阶段。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极大地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1978~2005年27年的时间里,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3.0%,平均每年增加0.93个百分点,是世界平均增长水平的2倍以上。

  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情况介绍

  在全省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已经列入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这项工作是我省现阶段实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抓手,由省建设厅牵头,各市具体实施。
  一、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的背景
  近年来,我省城镇化取得了较快发展,每年以1.5个以上百分点的速度提升,去年达到了40.25%,与全国的水平(44.9%)不断缩小。但是,城镇的承载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却明确不足,多数缺乏活力、实力、竞争力。特别是反映城镇面貌上,虽然纵向看取得了明显改善,但横向与先进省市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改善生活条件的期盼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已经成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省委、政府审时度势,针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明确提出: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为抓手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城镇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一)对城镇化的一般理解
  重要认识: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完成落后农业国向发达工业国跨越的必由之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和加速器。
  改革开放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国外学者对中国城镇化一直比较关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把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中国城镇化水平提高提高2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这意味着,中国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城乡人口转移和社会变迁的规模在世界上将是空前的。
  联合国统计,2007年,世界城镇人口比重已经超过50%,人类真正进入城市时代。
  曲折历程:从全国范围看,十五大以前,城镇化进程随着经济发展出现过较大波动,客观上表现了一定的自发性,城镇化的概念大多限于理论界的讨论,缺乏政府主导的推动力量;从十五大到十六大,城镇化的概念逐渐在政府决策中得到认同并逐步深化,突出了其战略地位。
  十五大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十五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指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第一次专门制订了《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党的十六大(2002)则更为鲜明地提出,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至此,终结了“小城镇大战略”)
  党十七大(2007)进一步提出,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至此,“大城市”和“城市群”成为主流认识)
  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是自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世界性现象。城镇化是在研究城市发展问题时提出的概念。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人口学等学科研究城市时,多次使用城镇化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不同解释,虽各有侧重但总体上是互相补充的。综合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一般将城镇化定义为:以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和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为表征,以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社会结构从农村社会构成向城镇社会构成、人类聚居场所从农村空间形态向城镇空间形态的转化为本质的多元演进过程。(周一星、唐子来)
  城镇化的这种演进过程,通常概括为三个“转”: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二是第一产业

  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重要的因素就是农民工进城,将近有1.5亿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大部分的农民工已转化为城镇的暂住人口。这是我国城镇化成长发展的主流形式。农村劳力推动我国特色的城镇化、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份额大幅度的下降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依据我国的国情状况,近30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较为迅速,农业劳动力转化的规模也较大,农业和农村发展有利于扩大城市工业及服务业发展必需的市场需要,而且建立在农村发展基础上的小城镇发展,也是我国城镇化道路的一个重要特征,促进了大中城市与乡村小城镇相互协调发展的新道路的形式。
  农业劳动力大批转移,缓解了城镇化滞后的状况。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农民工大批进城务工,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45%左右,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已经得到有效的扭转,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已经基本适应。
  我国城镇化实现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均资源的占有量低的局面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农业劳动力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已上升提高了农业规模经营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利于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得以调整,城镇化发展由此获得新的动力。一个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农业及农村的发展。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效应的激发下,我国农业生产获得空前发展,大批农业劳力转移到城镇,发展工业生产;农民进城打工,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提高了我国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率到了65%之后
城镇化率到了65%之后,发展会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以参考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从美意日韩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城镇化率达到65%之后是一个发展的转折点,中心城市开始向外扩散,郊区开始城镇化。这既是城市化的后期,也可以算是逆城市化的萌芽。我们可以观察到身边发生的很多热点事件,其实都与这个转折点...

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中国50年的城镇化历程表明:①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了城镇化,城镇化又会从正面或负面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②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对城镇化进程有很大影响;③至2020年或更长时期,中国的城镇化还将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国城镇化的显著特点是:就全国而言,城镇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其“...

如何理解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性
从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看,这是一条共同经验,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走这条路。从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看,推进城镇化,不仅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也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有什么区别?
因此,城镇化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现象。 城乡统筹推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新道路: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实施城乡统筹的新战略,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创新历程,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过程具有两个基本涵义:一方面,要从城镇化一般规律出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相对均衡...

据调查,我国城镇化率十年提高14.21%,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
同时也是部分地区和区域包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增强的结果,这和世界各国发展历程的趋势是一致的。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居于世界中等偏上水平,与我国人均GDP处于世界中等偏上水平大体的情况相当。预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促进城镇化发展各项改革措施的持续推进,城镇化率仍将会保持上升的...

美国城镇化率
虽然也很高,但远低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另外,欧洲的、意大利、法国几个农业大国的城市化率不是很突出。美国城市化率的发展历程如下所示:第一阶段:1850年-1920年。1850年,美国的发展慢慢成型。这时候城市人口才10%左右。直到1920年,城市人口比例为51.2%,美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与中国相比,...

中国城镇化前景、战略与政策的本书目录
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战略和政策\/1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原因\/2二、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态势\/5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战略重点\/13四、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18 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道路:内涵、特征和战略第一章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程、趋势和经验\/26一、世界城市化发展...

中国城乡发展目标是什么?
城市规模、城市体系和城市结构都具有分形特征,这表明城市系统具有空间复杂性质。以城乡系统之间的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等为依托形成的城乡之间的信息流、人流、物流,将城市和乡村紧密的连接起来,由此而形成的城乡系统空间结构,市,县,乡镇,村的城乡等级结构,反映了城乡复杂系统的高度结构化的特点。

城乡规划师的考试大纲?
1.3.3熟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 1.4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关系 1.4.1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4.2熟悉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4.3熟悉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4.4熟悉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2.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2.1国外城市与城市...

英国的城镇化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注意到了许多英国学者对本国城市化的反思,从中深有启示.与许多后来工业化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相比,英国的城市化是在一个没有任何压力的,从容不迫的心态和条件下完成的.它有充分的时间,没有什么需要追赶的对象.英国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和商业革命以及工业革命,使得英国的城市化犹如瓜熟蒂落,水到渠...

麦积区19561484635: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过程是什么?求解释. -
达奚趴杏苏:[答案] 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 在封建社会有很多失去土地的农民,而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很多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入城镇,出卖劳动力,成为最早的工人.随着手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城市的规模也就越来...

麦积区19561484635: 我国城市化进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
达奚趴杏苏:[答案] 建国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大体可以分为1949-1957年、1958-1978年、1979年之后这样三个时期,三个时期城市化水平的走势可以分别概括为:第一阶段平稳发展、第二阶段时起时落、第三阶段不断上升

麦积区19561484635: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内容简介 -
达奚趴杏苏: 本书描写了城市化进程三个历史时期,即曲折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时期和科学发展时期.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发生的变化:从一穷二白、满目疮痍到经济总量全球第三,从半封闭到全面对外开放,从生活贫困到总体小康.

麦积区19561484635: 都市化 - 搜狗百科
达奚趴杏苏: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949 --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时期;(2)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3)1966--1978年,是城市化停滞发展时期;(4)1978至今,是城市化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麦积区19561484635: 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
达奚趴杏苏:[答案] 针对国家城市化道路,学术界曾经有过许多争论,归纳起来有主张走小城镇的道路,这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第二种是主张重点发展中等城市,因为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毛病,小城市有小城市的不足,这属于折衷的思路;还有一种就是主张搞大...

麦积区19561484635: 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
达奚趴杏苏: 回顾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历程,从政府的态度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0年以前,基本上就是抑制,当时我国走的是一条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建国以后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政府努力推动工业化,但是我们的工业化不是和城市化紧密结...

麦积区19561484635: 我国城镇化的历程和成就 -
达奚趴杏苏: 市化或城镇化(urbanization)是指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集中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的非农化重组

麦积区19561484635: 《中国发展报告2010》对城市化进程是如何描述的呢?
达奚趴杏苏: 考察我国城市化进程,总的看来仍处在城市化集中阶段.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949 --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时期;(2)1958--...

麦积区19561484635: 我国城镇化的现状是什么?
达奚趴杏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基本特征: (1)城镇化过程经历了大起大落阶段以后,已经进入了持续、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 (2)城镇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转移过程,总体上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 (3)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成为区域甚至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枢地区,成为接驳世界经济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空间单元. (4)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