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民间传说

作者&投稿:韶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端午节有哪些民俗故事?~

1、纪念孝女曹娥说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2、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帮助吴王阖闾谋取了王位。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吴国越来越强盛;吴王阖闾去世后,夫差继位。夫差不像其父亲信任伍子胥,在消灭越国一事上不肯接受伍子胥的建议,甚至听信谗言,认为其要联齐反吴并赐死了伍子胥。
伍子胥的尸体也被夫差派人装在皮袋里投入大江,而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九年之后吴国灭亡,吴国百姓感念他的功德和忠诚,在江上为他立祠祭祀,供奉粽子。
3、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位列右大夫。他学问渊博,有很多治国安邦的良策,但楚怀王不肯听从,还将他罢官后逐出国都。屈原被罢官之后,流落汨罗江边,仍不忘国家的前途命运。然而,朝廷召见的信始终不到,他却听到了最坏的消息:秦兵攻破了楚国都城。
屈原悲愤难忍,在五月初五这一日投江自尽,以身殉国。人们为了纪念他,往江里投掷糯米,以飨亡魂。但糯米却被鱼鳖吞食,人们就用苇叶把糯米包扎起来投江。煮熟苇叶色的糯米很是清香可口,于是演变成端午节的传统食品,这就是粽子的来源。

传统民俗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习俗。
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

民俗二三事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一、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四、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传说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不过现在大多流传的是屈原的故事。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
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传说从前有一个叫屈原的伟大爱国诗人,因为反对妥协,主张联齐抗秦,受到楚国权臣的打击和陷害,先后遭到杯王和顷襄王的贬谪和放逐。屈原离开郢都以后,沿长江东下,踽踽独行,颜色憔悴,披着长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不知道为什么世界会是这样黑白混淆,忠奸颠倒,美丑不分。他禁不住内心的愤怒,一面大声呵斥吟诵,一面提起笔来,洋洋洒洒在石壁上写下一篇奇绝千古的《天问》。他深知自已无法同现实调和,最后自投于汩罗江,结束了他悲壮的一生。

  当地老百性都非常尊敬和爱戴屈原,生怕他的尸体被鱼吃掉,就投下一种用棕叶包米的东西—棕子喂鱼,好让鱼不去吃屈原。以后,每年都以此方法来纪念屈原。

楚王听信了奸人的话,秦军就攻破了国家虽然不忍心看到这里抱石投江,因为老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虾吃,于是就丢了粽子,不让鱼虾吃屈原的尸体。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有哪些
1. 屈原投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因倡导改革而遭受排挤,最终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相传,当地百姓得知屈原投江后,纷纷划船江上,投掷饭团和鸡蛋,希望鱼龙虾蟹吃饱后不去伤害屈原的身体。后来,这一行为演变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2. 避邪驱疫:...

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哪些民间传说
2. 纪念东汉孝女曹娥:在浙江绍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传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寻找父亲。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江而亡,五日后从江中抱出父亲的尸体,就此传为神话。据史料记载,自宋代以来,历代帝王都...

端午节的5个传说_端午节的故事
在浙江绍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传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寻找父亲。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江而亡,五日后从江中抱出父亲的尸体,就此传为神话。自宋代以来,历代帝王都曾对曹娥大事褒扬。后人为纪念曹...

端午节有哪些民俗故事
1. 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时期上虞人,她的父亲不幸溺水身亡,曹娥年仅十四岁,便在江边昼夜哭泣,寻找父亲遗体。经过十七天,也就是五月初五,曹娥也投江自尽,五天后,她抱回了父亲的尸体。这一行为被后人传为佳话,县府知事度尚为她立碑,并由其弟子邯郸淳撰写诔辞以示颂扬。端午节也因此被认为是...

端午节的传说和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有多个版本,但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关于屈原的传说。一、屈原与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起源于对古代龙图腾的崇拜和祭祀,后来与纪念屈原紧密相连。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因忠诚国家、为民请命而遭到流放。在流放...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有哪些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

谁知道端午节的神话故事?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端午节流传了许多津津乐道的神话故事传说,诸如“涛神"伍子胥、 曹娥救父投江、勾践操练水军、白娘子现原形等等,下面我来说几个关于端午的神话传说吧。 一、“涛神"伍子胥 “涛神"伍子胥是非常经典的端午节传说故事,源自古代民间在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传说。相传吴王夫差因听信...

端午的民间故事有哪些
端午节的传说和端午节的起源民间说法很多,其中流传比较经典的有以下几种;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在民间有着诸多的传说故事,源于纪念屈原、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但流传最广的是屈原的传说故事,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众多...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
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月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汉代北方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 。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

端午节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故事和传说
端午节传说故事 三 端午节的第三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的。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水亡于江中,打捞数日也找不到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悲痛欲绝,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投江了,五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曹娥的孝行感天动地,在民间广为流传,...

盐池县13041541240: 端午节的传说 屈原的 最好不要超过50字 绝对不能超过100字 -
盍面托西: 屈原投江,人们争相划船进洞庭湖打捞,荡舟江河之上,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怕鱼吃掉他的身体,回家拿米团投入江中,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端午节由此形成.

盐池县13041541240: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
盍面托西: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

盐池县13041541240: 端午节的故事 -
盍面托西:[答案] 一、纪念屈原说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龙虾蟹吃,人们纷纷往江里扔饭团、倒雄黄酒.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

盐池县13041541240: 端午节的传说(一句话总结)!要传说, -
盍面托西:[答案] 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因苦劝楚王无果,忧愤投江自尽.楚国百姓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后世延续为传统,渐渐演化为端午节

盐池县13041541240: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
盍面托西: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

盐池县13041541240: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简短50字 -
盍面托西: 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因苦劝楚王无果,忧愤投江自尽.楚国百姓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后世延续为传统,渐渐演化为端午节.2、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

盐池县13041541240: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
盍面托西: 端午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既然这样,那你知道端午节的...

盐池县13041541240: 关于端午节的民族传说 -
盍面托西: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

盐池县13041541240: 端午节的习俗习惯和来历传说
盍面托西: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既然这样,那你知道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吗?下面给大家带...

盐池县13041541240: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由来故事简介
盍面托西: 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既然这样,那你知道端午节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