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有几次税费改革

作者&投稿:希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史上的两次重大改革都是什么?~

哪有表格啊。这个你看看吧。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改革

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基本上分两大类,一是新王朝建立之初对统治政策的调整,二是王朝中后期的变法改革。

(一)商君变法

《史记·李斯列传》李斯在说秦王的《谏逐客书》中写道:“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候亲服……”可见商鞅改革在秦国的卓越成效。公孙鞅(前390年—前338年),出生贵族。“商”是以封地为姓,因其又是卫国人故又称卫鞅。孝公蠃渠梁时期,商君是法家学派杰出的政治家,少时就喜读刑名之学。他任秦相十载,先后两次变法,改革制度,发展经济,为后来的秦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是依据李俚《法经》结合秦国实际制定出一套措施和方案。小到家庭男女有别,必须分室而居。父子兄弟姐妹,不准同睡在一个炕上。贵族富商子弟如果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律送边疆垦荒。大到全国使用统一的尺寸、升、斗、斤、两。为后来的秦始皇的统一度量衡作了准备。他还让秦孝公下令建立乡、县地方政府系统,归中央统辖。十家编一组,互相勉励生产和监督行动,一家犯法,隐匿不报九户连坐。贵族商人,若是没有战功,不能担任政府官员。改革初,秦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而商君也受孝公之十五邑封。

商鞅从“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发,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而变法,使秦国崛起西戎,称霸关内。但这一系列的新法看起来就能得罪不少权贵,以至于秦孝公死后,商鞅遭到政敌的迫害,以谋反之罪被秦惠文王车裂而死,满门受诛。后人为他留下《商君书》二十九篇。商鞅变法也可见《史记·秦本纪》。

(二)王莽新政

在变法史上王莽又是另一个历史悲剧人物。王莽(前46年—23年)曾任黄门郎、新都候、大司马等职,到“安汉公”时已大权独揽在握。他是太后王政君和侄子,是个颇有心计又好施忍术之人。汉哀帝刘欣死后,军政大权就交到了王莽的手中,他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罢免了和哀帝有“断袖之辟”还差点当上了皇帝的董贤,又把另两家外戚逐出京城。后又鸠杀平帝立孺子刘婴,自己当起了摄政王。

公元9年1月1日,王莽代汉自立,正式即位称帝。改国号叫新,都城还是长安。当上了皇帝后,他根据《周礼》改革进行设计蓝图,巩固新朝贵族的统治,是走原始社会末期的复古制度。依井田制为模式的“王田令”,“私属令”、“五均”、“六管”等都是他的新政。

但是,他的政治经济改革只是一些表面的文章,措施不明确。土地改制等没有什么人支持。在贵族、豪强的反对下,有些改革一开始就没法实行。即使他个人再用心良苦却使新法危机四伏,以至最后自己四面楚歌,国家乱上加乱。王莽还想借对外战争来缓和国内的矛盾,又引起了匈奴、西域、西南各少数族的反对。他又征用民夫,加重傜役和老百姓的刑罚。这样外患未除、内忧又起。绿林军起义了,王莽只能用军队镇压,后来农民起义军杀向洛阳和长安,攻破宣平门,王莽被一商人所杀,死无全尸。

王莽改革只是种“空想社会主义者。”

(三)临川先生变法

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王安石(1021年—1086年)变法,也是古代史上最有争议的变法。王荆公是仁宗三年的进士,做过十多年地方官。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嘉佑三年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系统地提出变法主张。他的变法不似王莽,新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还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叫制置三司条例司,他提出了“法先王之意”的口号。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升宰相。

新法内容有:均输法、市易法、免行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将兵法、保甲法等。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还实行了改革科举制、整顿学校等措施。从新法实施,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废罢新法,前后将近十五年时间。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主要是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而临川先生的《答司马谏议书》中则十分有力地反驳了司马的论点则令我佩服:“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在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中,他两次出任宰相又两次被迫辞职。但由于变法操之过急,犯了“左”的错误,最终被罢废。

列宁称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还在诗词、散文等方面的独特的成就,他主张文章“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四)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一次全面改革运动。《马关条约》签定后,康有为等“公车上书”

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已任,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变法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和诗人,维新变法领袖。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康广仁、杨深秀,在北京菜市口被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说过,自古变法少不了会有流血牺牲,所以,他放弃了东渡日本为变法流血来以警世人。

历史上认为,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

除了以上这些,我国古代用贤臣进行改革的君主也不少。《史记·平淮书》汉武帝时也有过按照桑弘羊仿照春秋时期齐相管仲的办法,实行“笼盐铁”的国家资本财政论的改革。北魏孝文帝元宏也有过“俸禄制”和教育制度等的改革。

萍踪先生曰: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调整,而是上层建筑结构利益关系的重新组织和调整,这也是改革会遭到来自各方面阻力的真正原因。中国古代历经了长期的封建社会,新事物很难彻头彻尾地更替旧事物,故而变法维新之士,往往鲜有善终者。从哲学上宏观地来说,新事物当然是先进的,是符合社会客观规矩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但微观地比较,就会发现旧事物中也含有新的成分。所以要发展新事物少不了要向旧事物学习,吸收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变法改革是一项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这说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是个别人物决定的,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1)春秋: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内容、作用)。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①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废除特权,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禁止弃农经商。③建立县制,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由国家统一控制。作用:秦国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了。 (3)新:王莽改制(背景、中心内容、结果)。背景: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稳固统治。内容:①把全国田地改称王田,私家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占有者反对,农民不满意,土地、奴婢买卖照旧进行。②多次改变币制,变五铢钱为大钱。--掠夺财产,很多人倾家荡产。结果:加剧了矛盾,终于失败。引发农民起义。 (4)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作用)。背景: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内容:经济上实行均田制:①把国家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②受田农民纳租、纳调;③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政治上①迁都洛阳;②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文化上汉化政策: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通婚。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5)后周:世宗改革(内容、作用)。内容:①减免苛捐杂税,安顿流亡农民;②严厉惩治贪官污吏;③整顿军队,加强训练,严肃军纪。作用: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军队战斗力大为提高。 (6)北宋:王安石变法(时间、背景、内容、作用、失败原因)。背景:由于军队的不断扩充和官僚机构的膨胀,北宋中期出现一系列统治危机:①军费和官俸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②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赋税负担不断加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经常爆发;③辽和西夏仍然威胁着北宋的安全,北宋每年负担沉重的"岁币"。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内容:名称内容目的和作用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种子或货款。收获后,农民以20%的利息偿还。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并能增加财政收入。募役法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收。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赋税。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保甲法把农村人户以保、大保为单位编定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也可以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作用:取得一定成效,大量农田得到灌溉。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失败原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用人不当。 (7)明朝:张居正改革(内容、作用)。内容:1581年,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作用:增加了政府收入。虽然失败,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保留了下来。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税费改革

  自古以来,行政性收费一直都是五花八门,名目繁多。行政性收费起初就带有税收的性质,实质上是税收的一种补充,但由于缺乏规范和有效的监督,乱收费、滥收费现象便相伴而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痼疾。乱收费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农民不堪重负,逃亡奔命,造成国家失去大量纳税户,田赋收入也随之减少;国家财力分散,分配秩序紊乱,终致国家财政陷入危机;削弱中央集权,助长地方势力膨胀。正因为乱收费、滥收费危害重重,所以历代统治者对此都极为重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也出现过三次比较著名的税费改革运动——唐代的两税法、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地。这三次税费改革在历史上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对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着的农村税费改革也很有借鉴意义。所谓“以史为鉴”,将历史上三次税费改革的经验,与当前农村税费改革进行参照对比,对于我们了解现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能否成功,或者怎样才能成功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一、历史上的三次税费改革
  (一)唐代中后期杨炎推行的两税法
  公元780年,唐德宗李适即位,以杨炎为宰相。杨炎面临着土地兼并严重,吏治败坏,农民负担沉重,国家财政面临危机等情况,因而上书请作“两税法”。唐德宗采用了杨炎的建议,在全国推行两税法,首开了中国费改税之先河。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包括:(1)“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就是以户为片收单位,不论主户、客户,一律在当时居住的地区登记,编入户籍。按各户土地财产的多少确定应纳税额,这是户税;以公元799年垦田数字为依据,按田亩多少征收田亩税,这是地税。商人是流动的,没有常居地,所在州县纳其财货三十分之一的税。(2)“人无中丁,以贫富为差。”即是不分丁男,中男,都要按拥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来纳税。(3)“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每年的税,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4)“量出以制入”。杨炎在制定两税法时,明确地规定实行“量出为入”原则,即先预算出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额,然后量出制入,确定出国家财政收入总额。意在限制滥征苛敛,减轻人民的负担。
  两税法归并了税目,把混乱繁杂的税种规并为户税和地税两种,集中了时间,一年分为夏秋两次;收费全部改为正税,一同并入两税之中。两税法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它改变了过去“科敛之名数百”和百姓“旬输月送无休息”的状况,中央统一控制了税费征收大权,强化了中央财政的集中性和控制力,抑制了地方为所欲为的收费行为。
  (二)明代中后期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
  明代中后期官府的暴敛、豪强的兼并,已使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日益激发,农民暴动此起彼伏。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神宗万历初年,张居正为首辅,全面整顿军事、政治和经济,在财政上实行一条鞭法。
  明代的“一条鞭法”是继唐代“两税法”实施八百年后又一次较大的税费改革。“一条鞭法”把各种徭役、田赋和各种杂费,并为田赋一种,以田亩为对象,一次征收。并将扰民最重的役并入田赋之中,征课的田赋一律折合成银两交纳。另外,税费统一改为交银后,不再由地方的“里长”、“粮长”办理征税管理,而由地方官吏直接征收后解缴国库。“一条鞭法”改革化繁为简、税费合一,达到了统一税制、省费便民、稳定社会生产力的作用,增加了明朝的中央财政收入,出现了“太仓所储,足支八年;公私积储,颇有盈余”的状况,加强了中央财政的集中统一,限制了地方政府越权收费和地方官吏强取豪夺的腐败行为。
  (三)清朝前期康熙雍正推行的摊丁入地
  明末一条鞭法夭折之后,豪绅富家凭借特权逃避编丁,土地兼并加剧,无地农民苦于丁银负担,大量逃亡。于是一些地方进行了丁银均入田赋中征收的税制改革,称之为“随粮代丁”、“丁随田办”。公元1721年,清政府宣布“添丁不加银”,这就为“摊丁入地”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证。康熙五十五年,清政府首先大广东省试行丁银摊入地亩征收。至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已经开始大规模推广,“摊丁入亩”改变了过去地丁并行的税制,简化了征税手续,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尽管田赋重了,但免去了人头税。这对无地贫民而言,无疑是带来了一丝福音。“摊丁入亩”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到雍正末年,国库存银由康熙末年的八百万两增加到六千多万两。
  二、历史上三次税费改革的经验教训
  历史上的三次税费改革既规范了收费管理,扩大了税基,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财权的集中统一,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政府越权收费和地方官吏巧立名目、强取豪夺的腐败行为,有利于整顿吏治。然而,这三次税费改革由于皇权社会政治经济的局限性和改革措施本身的一些不科学和不完善,最终都未能解决好乱收费、滥收费问题。
  历史上有许多的学者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过研究,比较典型的理论有“黄宗羲定律”。黄宗羲是明末的思想家,有“启蒙思想家”之称。他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讲,历史上的田赋有“积累莫返之害”。即赋税每经过一次改革,都将杂征变为正税,以后又出现新的杂征。这样下去税负就不断加重了。他举例说:两税法并庸调于租,但宋代在两税之外又征了丁身钱。明中期一条鞭法已将各种杂税归并,但后来又有杂役、旧饷、新饷、练饷。明末户部尚书倪元璐将三饷合并,又成为固定的税收。“黄宗羲定律”反映了历史上赋税不断加重的客观实际,它的进步意义是揭示了历史上的统治阶级贪得无厌、诛求无已,希望统治者不要横征暴敛。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封建统治下三次税费改革的失败之处,“黄宗羲定律”实际上成了专制王朝时代进行税费改革的一个怪圈。
  历史上的三次税费改革从短期来看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清理整顿了吏治。但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三次税费改革中没有一次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好乱收费、滥收费问题。三次税费改革大多只是昙花一现,人亡政息。笔者认为,历史上的三次税费改革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历史上的三次税费改革的根本目的只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需要,并不是要真正地要减轻人民的负担。历史上三次税费改革,毕竟都是地主阶级的政策,有其阶级的局限性和欺骗性。他们实行税费改革,并不是发自内心地要为人民减轻负担,更多地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增加财政收入。当税费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阶级矛盾得到缓和时,他们的贪欲又暴露无疑,苛捐杂税死灰复燃也是自然的事情。
  2、历史上三次税费改革带有很强的“人治”色彩,改革没有形成制度化。历史上三次税费改革在短时间里能迅速得以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当朝皇帝强悍的作风和专断独行的权力,改革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制度上去。一旦皇权出现更替,改革就很有可能随之夭折。
  3、历史上三次税费改革措施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无论是唐代的两税法、明代的一条鞭法,还是清朝的摊丁入地,其改革措施的本身都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唐代两税法规定征税时以货币计税,但在唐德宗时,征税时又要人民折成实物交纳,但在折合过程中,人民的负担又有所加重。明代一条鞭法将各种随田起征的赋役合并征收,手续固然简便,但纳税人无从确切知道所纳何税,致使贪官污吏得以随意摊派增减,弊病百端。清朝摊丁入地在征银时增征“耗羡”等,更是额外的剥削。

唐代后期杨炎推行的“两税法”。公元780年,唐德宗采用宰相杨炎的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可谓是首开中国改税之先河。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以户为征收单位,按各户土地财产的多少,来确定应纳税额的多少。这是户税。(2)以公元799年垦田数字为依据,按田地多少征收田亩税。这是地税。(3)户税额度按居民户等高低来定,由地方政府按贫富差别将居民分作九个等级。征收户税时,责令税户折交绢布实物。地税是按亩纳米、麦,大约每亩纳米、麦5—9升。(4)商人无固定住所的,所在州县按其收入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税。(5)每年的税,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不得过6月,秋税不得过11月。“两税法”归并了税目,把混乱繁杂的税种归并为户税和地税两种;集中了时间,一年分为夏秋两次;收费全部改为正税,一同并入两税之中。“两税法”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它改变了过去“科敛之名数百”及百姓“旬输月送无休息”的状况。中央统一控制了税费征收大权,强化了中央财政的集中性和控制力,抑制了地方为所欲为的乱收费和滥收费行为。改革后,唐朝中央年财政收入由1200万贯猛增到3000万贯以上。唐朝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税法”政策。

二是明代后期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1581年,内阁首辅张居正通令全国实行“一条鞭法”的新税制。明代的“一条鞭法”是继唐代“两税法”实施800年后又一次较大的税费改革。“一条鞭法”把各种徭役、田赋和各种杂费,并为田赋一种,以田亩为对象,一次征收。并将扰民最重的役并入田赋之中,征课的田赋一律折合成银两交纳。另外,税费统一改为交银后,不再由地方的“里长”、“粮长”办理征收管理,而由地方官吏直接征收后解缴国库。“一条鞭法”改革化繁为简、税费合一,达到了统一税制、省费便民、稳定社会生产力的作用,增加了明朝中央的财政收入,出现了“太仓所诸、足支八年,公私积诸、颇有盈余”的状况,加强了中央财政的集中统一,限制了地方政府越权收费和地方官吏巧取豪夺的腐败行为。

三是清雍正时期推行的“摊丁入亩”。明末一条鞭法夭折之后,豪绅富家凭借权力逃避编丁,土地兼并加剧,无地农民苦于丁银负担,大量逃亡。于是一些地方进行丁银均入田赋中征收的税制改革,史称“随粮代丁”、“丁随田办”。公元1712年,清政府宣布“添丁不加银”,这就为“摊丁入亩”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证。至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开始大规模推广,从而改变了过去地丁并行的税制,简化了征税手续,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尽管田赋重了,但免去了人头税。这对无地贫民而言,无疑带来了一丝福音。“摊丁入亩”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到雍正末年,国家库存银两由康熙末年的800万两增加到6000多万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这次变化的基本精神从标准上看是改税丁为税产,从征收内容看是货币和实物都有,符合当时土地集中和贫富变化的社会现实,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也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它奠定了唐朝后期至明朝中期赋税制度的基础。5、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宋):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6...

中国古代历代的赋税制度是什么
c、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 ⑤地位: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 人丁 为主逐渐过渡到以 土地财产 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6、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王安...

我国从古到今的税收制度
780年唐政府改行宰相杨炎提出“两税法”:按照财产和土地的多少征收户税和地税,户税按户等以钱定税,地税按田征粮。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这次变化的基本精神从标准上看是改税丁为产税,从征收内容看是货币和实物都有,符合但是土地集中和贫富变化的社会现实,是地主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也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

中国古代有哪些税种?
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历史上中国的税种其实是比较单一的,主要中国古代有四种不同的税费:第一、以人丁为依据的来进行征收的人头税,也就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丁税。第二、是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这种税费一般是按照家庭收取,所以也就是做调。第三、中国古代主要的税费是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这是中国...

古代税收有哪些
古代市场单称为市。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由来已久。商代末年,商人贸易就已出现,但当时手工业和商业都属官办,所以没有市场税收。到西周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官营工商业之外,出现了以家庭副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和商业,集市贸易日益增多,因此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市场税收。最早对私人拥有...

古时候历朝历代都有哪些税收?和现代比税种有什么区别?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经历了长长短短将近20各朝代。这些朝代也是想保持稳定在经济方面的政策是绝对不能出太大差错的,这次主要就和大家讲讲明朝时期的各种税收制度。其中有些是比价冷门的税种赶快来看一看吧。本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政治思想,国王和皇帝能够控制和管辖的领土上的一切物产也、均...

中国税制在不同的时期的特征是什么?
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历史上中国的税种其实是比较单一的,主要中国古代有四种不同的税费:第一、以人丁为依据的来进行征收的人头税,也就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丁税。第二、是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这种税费一般是按照家庭收取,所以也就是做调。第三、中国古代主要的税费是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这是中国...

中国古代赋税史有哪些及演变?
算赋口赋征收的是货币,使农民不得不抛售大量农产品,从而加强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同时也促进了汉代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但这种人头税一直到清朝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才彻底的废除。隋 北魏、隋,租调制,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由三长负责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兵役。唐 初唐,在均田制...

中国古代历代的赋税制度是什么
这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的篇章。 曹魏的赋税制度 据《三国志·魏志·武帝记》记载,曹魏的赋税制度是:“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曹魏的赋税制度,与汉代比较有两个特点:(1)汉代的土地税是按土地的收获量分成征收,如...

古代税收中的重大税制变革5种。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以土地税(包括依附于土地的户税与丁税)为主,以商税(包括关税与市税)为辅的税收制度。这一税制,初步形成于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已渐趋完备;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在均田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完善到了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土地兼并之风日盛,在不断清丈田亩、整理地籍的基...

庄浪县15127535737: 我国历史上进行过哪几次重大的农业税费制度变革 -
娄轻前列: 在我国历史上,封建统治王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地位,曾经进行多次税费制度变革.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五次: 一是唐代前期的“租庸调法”.租庸调是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田租、役庸、户调三种赋役制度的合称.公元624年开...

庄浪县15127535737: 我国的税赋改革在历史上已进行过多次.下列各朝税费改革对应正确的是( ). A.宋代——一条鞭法 B.清代—— -
娄轻前列: 1、一条鞭法是明代中叶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主要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即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再通将一省丁银均一省徭役;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 2、摊丁入亩是清朝政府将历...

庄浪县15127535737: 中国历史上有哪几次减税 -
娄轻前列: 一般一个新王朝初建,都会减轻赋税,与民生息.例如汉初吸取秦灭亡的教训,奉行黄老之道,讲究无为而治,当时最著名的文章《过秦论》流传至今.

庄浪县15127535737: 积累莫返之害描述的是哪一历史定律 -
娄轻前列: 积累莫返之害描述的历史定律是黄宗羲定律.这个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黄宗羲认为,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从汉朝的董仲舒到宋朝的王安石,历史上的改革家们都想到了要减轻赋税,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黄宗羲则提出“积累莫返之害”的定律,认为必须推翻“积累莫返之法”.

庄浪县15127535737: 求:我国古代税制发展的详细情况 -
娄轻前列: 说来话长 最实用的当属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他的实用性延至到解放初期.

庄浪县15127535737: 世界历史上有几次著名改革? -
娄轻前列: 我国公元前700年后:管仲改革(春秋前赋税改革)、魏文侯变法(战国),著名的商鞅变法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公元1272年忽必烈改制公元1572年张居正改革古雅典: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解负令)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改革(陶片放逐法)欧洲:早期(一工前):英国资本主义改革1640、美国独立战争(资本主义改革1787)、法国大革命(从1791——1875年确立)中期(一工----二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德国资本主义改革(三次王朝战争)1871、日本明治维新1867年后、美国南北战争晚期(二工后):1898我国百日维新、1911辛亥革命

庄浪县15127535737: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会出现“黄宗羲定律”? -
娄轻前列: 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就像《让子弹飞》里那个县长那样,收税已经收到99年后了.原因是收税者,或者说制定税费政策的政府,权力不受监督.

庄浪县15127535737: 中国古代农业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征收的 -
娄轻前列: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农业税收为春秋时期(前594年)鲁国实行的“初税亩”,汉代叫“租赋”,唐朝称“租庸调”,国民政府时期叫“田赋”;期间在历朝对税制多次进行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未停止征收农业税.中国为传统的农业国,农业税收一直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国库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税收.从现代意义来看,农业税一直被农民称为“皇粮国税”,尽管农民负担问题一直困扰中国大陆,但农民一直认为纳税是一种义务,对农业税未有对抗心理.到2005年废止农业税止共计实行了整整2600年.

庄浪县15127535737: 中国古代赋税一年几次 -
娄轻前列: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例如鲁国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推行的“初税亩”,就是最著名的赋税制度改革.据《公羊传·宣公十五年》的解释:“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

庄浪县15127535737: 中国古代历史上共有几次重大的改革? -
娄轻前列:[答案] 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条件 必要性 ①铁犁牛耕的使用 ②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需要 ③秦国相对落后 ①北魏各种制度建设不完善 ②社会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 ①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②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③辽和西夏的威胁 可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