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 祭侄文稿 各有什么特点

作者&投稿:佘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祭侄文稿有什么样的特点?~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而《祭侄季明稿》是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平稿;杲卿和季明父子遇难之后,真卿曾派人寻得季明的头骨;他对兄侄为国家壮烈牺钊三和颜氏家族的“巢倾卵覆”,忠义满腔,悲愤异常,用笔之间情如潮涌,根本无法顾及行文走笔的工拙,一气呵成,其英风烈气,倾见于笔端;文中大量的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若滔滔江河一泻千里——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观其字如睹其人——作者无意于佳,却写得神采飞扬,姿态横生,笔势雄奇,超凡人圣。

两篇书作释文
(一)《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祭侄稿》: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庭阶兰玉,敏尉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三、两篇书作简介
(一)《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时任会稽内史、右将军的王羲之,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与当地名士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聚会修禊,曲水流觞,赋诗书怀,共作诗37首,结纂为《兰亭集》,王羲之欣然命笔为之序,遂有了这千古一帖的《兰亭序》,史称“天下第一行书”。传说,此帖真迹被酷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李世民做了昭陵随葬之物,目前人们所能见到的是唐人冯承素的摹本。拜观《兰亭序》,如对高人雅士,如沐清风,如临秀松,无人间火气、霸气,一派自然气象。真可谓清丽绝尘,真水无香,令人叹服,玩之不倦。其用笔清利遒健,变化多端,顾盼呼应,笔姿活脱,诸法悉备。“参差之趣得于挥洒,险夷互彰来自映衬”(欧阳中石评语)。尽管1965年郭沫若先生在《文物》第6期上发表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由此引起书坛上著名的 “兰亭论辩”结果莫衷一是,但这种考据丝毫无损《兰亭序》在书法史上的辉煌地位。许多历代书法大家都有《兰亭序》摹迹传世。如唐代的褚遂良、虞世南,元代的赵孟兆页,清代的八大山人,当代的沙孟海、沈尹默、陆维钊等。或许是王羲之挥毫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得天时之祥瑞;或许是“茂林修竹,流觞曲水”,惹人怡然陶醉;或许是“群贤毕至,老少咸集”,令人意兴勃发;或许是王羲之一觞一咏,酒意诗兴交集等原因所致,事后他曾数度誊清,均不及原草稿的书法气息纯正,遂有传涂抹笔迹的《兰亭序》于世。
(二)祭侄稿:《祭侄稿》全称《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麻纸本,行书纵28.2厘米 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祭侄稿》作为一篇祭文,作者书写时的心绪可想而知,整幅卷面并不清爽,干净,笔迹急促,匆忙,涂抹,删补时时可见。纵观全篇,悲愤慷慨之气浮于纸端,开始时作者尚能驾驭住自己的感情,写得大小匀称,浓纤得体,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再也抑制不住百感交集的愤激,像火山迸发,狂涛倾泻,字形时大时小,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藏有露,至“呜呼哀哉”,节奏达到了高潮,随情挥洒,任笔涂抹,苍凉悲壮,跃然纸上。起首的凝重,篇末的忘情,无不是作者心情自然流露。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起伏跌宕。《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不计工拙,无拘无束,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血泪与笔墨交融,激情共浩气喷薄。《祭侄稿》是颜真聊最精彩的行书,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元鲜于枢跋语谓:“《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 元陈深日:“《祭侄季明文稿》,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 或若篆籀, 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若天造,岂非当时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工耶?”《祭侄稿》作为颜书著名的“三稿(另二稿《争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诸代从刻本中,历代效仿者不觉,褒赞不断。
四、两篇书作的比较
(一)两者的历史背景不同。王羲之是东晋人,东晋是一个崇尚“优美”的时代,这一点可以从《世说新语》和《晋书》中得到印证。东晋士族喜欢研究《老子》、《庄子》,向往一种绝对自由飘逸的精神生活,这种历史背景和审美风尚势必影响到人们(尤其是士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艺术门类,诸如服饰、容止、音乐、美术,当然还有书法。颜真卿是中唐人,我们都知道,唐是以肥为美,崇尚“壮美”,大量的期望建功立业的诗歌就是明证,还有长安城规模宏大的建筑,当然还有杨贵妃。颜真卿浑厚的书法就很好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取向。
(二)两者的心境不同。我们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出:《兰亭序》是作者与众多好友优游林下,酒酣耳热之后的乘兴之作,且据历史记载,王羲之当时用的纸笔精良,一代大师在好心情的驱使下在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下使用好的工具必然能创造出好的作品——正所谓“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祭侄文稿》是作者的兄长侄儿遇害而自己又不能亲往祭奠的情况下产生。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国恨家仇齐来于心,不择纸笔,故通篇弥漫着一种悲愤气息。
(三)两者的用笔不同。王羲之写《兰亭序》,用笔以内为主,大都露锋起笔,变化多端,转折灵动,利落洗练,纯出自然。因此,王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的书风,遒美劲健,流美中正,写得劲媚、清丽、活脱多变 (此帖中,笔画极简单的“之”字有20个,王羲之写的字字有别,决无雷同),在中国书法史上功莫大焉。颜真卿书《祭侄稿》,用笔以藏锋为主,纯用外拓法,骨力遒劲,柔中见刚,时现渴笔,郁勃苍劲,铁画银钩,有篆意,一改初唐士人风靡“二王”之习,将篆书和草书的意趣纳在了行书之中,其在“二王”之外独辟蹊径,有继往开来之功。
(四)两者的价值各有千秋。书法史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用来概括各个书法繁盛期的风格:“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其中“晋尚韵”“唐尚法”很大程度上就是依据王羲之和颜真卿的书法风格作出论断。所谓“韵”,是指一种韵味,一种氛围、一种气息,它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所谓“法”,是指法度,我们是可以从作品的笔法、间架结构中直接体会的。如果仅仅从《兰亭序》和《祭侄稿》来认识王羲之和颜真卿是不完整的。要把他们放到更广阔的背景当中去比较,两位大师是中国书法史上不朽的丰碑,后世几乎无人可以逾越。之所以这样说,这是由中国书法的大背景所决定的:就中国书法而言,秦以前是“造字阶段”,到颜真卿时代是“造形阶段”,颜真卿以后就进入了“风格阶段”了,风格再变,也逃脱不了“字”和“形”,故有此论。

一楼推荐的级是,再无须赘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9a27760100dr33.html

我知道你想问的,一个清新,一个悲愤。可是它们是不同人的作品哦,怎么有这个命题?


索县13158477397: 论述 从书法技法角度分析兰亭序和祭侄文稿 -
祝钱固元: 《兰亭序》 一、《兰亭序》的基本风格 《兰亭序》书风的最明显特征即是它的用笔细腻和结构多变.《兰亭序》等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它在当时达到人所不及的境界,它对笔与纸的驾驭能力: 那种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技巧,在东晋以前是为...

索县13158477397: <兰亭序>与<祭侄文稿>的艺术风格之比较. -
祝钱固元: 书法史上,天下两大名贴,一喜一哀,前者兰亭序,后者颜真卿祭侄文稿,兰亭序是继续一场文人雅集,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写的一片祭文,因为王羲之没有真正的丧亲之痛,所以所发的感慨也是如空气漫过身体,不增加负担,反而有了清冽之感;颜真卿则不一样了,人间悲剧下的郁懑不能发泄……所以我认为兰亭序还是出尘的,祭侄文稿是入世的,

索县13158477397: 《兰亭序》与《祭侄稿》比较 -
祝钱固元: 《兰亭序》与《祭侄稿》比较 在中国书法史上,若提及最为著名的行书法帖,恐怕没有人能绕开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稿》,将其二者放在一起来加以欣赏比较,别具意味与启迪. 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时任会...

索县13158477397: 兰亭序和祭侄稿,谁更经典? -
祝钱固元: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稿》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是苏轼的《黄洲寒食帖》).但二者比较起来,行书《兰亭序》继承了汉隶的今草,行书《祭侄稿》从字面来看则是真正的行书(楷书如走,草书如跑,行书的节奏与速度居于两者之间).同时两位书家的的性格的差异使得书风也各不相同,王羲之体现的是文人士大夫的形象,作为大夫颜真卿于安史之乱亲临战场如他的楷书气势雄壮.因而行书《兰亭序》有着行如流水的秀美,而行书《祭侄稿》有着气势沉郁的典雅.

索县13158477397: 王羲之兰亭序与颜真卿祭侄文稿的区别?
祝钱固元: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

索县13158477397: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的特色 -
祝钱固元: 《祭侄文稿》行草墨迹,颜真卿书.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

索县13158477397: 《兰亭序》和《祭侄文稿》的差异
祝钱固元: 乐与悲

索县13158477397: 仿写!仿写王羲之的《兰亭序》洋溢着对兰亭山水之美,友人欢聚之乐的陶醉之情,因此行文流畅,章法悠然,笔式精妙.而颜真卿的《祭侄稿》则忠义满... -
祝钱固元:[答案] 阅读苏轼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洋溢着对春色多情之怜,官路坎坷之伤的叹息之情,因此内心悲伤,繁华易逝,失落惆怅,而他写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则气势雄壮,感情激荡,行文之间逸怀浩气,若千古人事近在眼前.

索县13158477397: 《祭侄文稿》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祝钱固元: 作为一篇祭文,作者写时的悲愤心绪可想而知,整幅卷面并不清爽、干净, 笔迹急促、匆忙,涂抹、删补时时可见.纵观全篇,悲愤慷慨之气浮于纸端.此帖 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却使此幅字写得神采 飞动,起伏跌岩.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以真挚情感掌控笔墨,不计工拙,无拘无 束,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血泪与笔墨交融,激情共浩气喷薄.因此成为颜真卿最 精彩的行书,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元陈深曰:“《祭侄文稿》,纵笔豪放, 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之处,殆若天造.岂 非当时注思为文,而与字画无意与工,而反极工耶?”

索县13158477397: 求论文一篇题目:王羲之《兰亭序》与颜真卿《祭侄稿》之比较 -
祝钱固元: 王羲之《兰亭序》与颜真卿《祭侄稿》之比较 偶在写的时候,都是有人指导的,你可以去找客服帮您一下. 我知道一家,他们的文章不错,免费指导您写作,也会为您推荐优秀资料. 加为好友就行 :四 九 三 零 九 二 五 二 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