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什么要投江自尽

作者&投稿:语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屈原为什么要投江自尽?~

楚国的大夫屈原早就瞧出秦昭襄王没安好心,屡次三番劝过楚怀王,要他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是个糊涂虫,终于听了靳尚、公子兰这一伙人的话,连自己的命都丢了。如今楚顷襄王做了国君,不但没把这批人治罪,反倒重用他们。屈原看着这批人只图眼前安乐,目光短浅,胆儿又小,一味向秦国迁就让步,割地求和,这样做正是拿肥肉去喂老虎,楚国早晚要亡在他们手里。他心里苦闷得没法说。他痛恨靳尚、公子兰这批人,以为不能跟他们在一起共事,就打算辞职。可是一想到楚国的地位这么危险,又不忍心就此走开。他劝楚顷襄王收罗人才,远离个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好为国家争气,替先王报仇。靳尚、公子兰他们这几个人就怕屈原在楚顷襄王面前老提起反抗秦国的话,怕打起仗来自己不能过好日子。他们把屈原看作眼中钉,非拔去不可。屈原还是劝楚顷襄王去联络诸侯共同抗秦。靳尚、公子兰他们就天天在楚顷襄王跟前说他的坏话。靳尚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见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不报先王的仇,公子兰不敢提抗秦,楚国出了这种不争气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呐?’大王,您想想这叫什么话啊!楚顷襄王问了问公子兰,公子兰也这么说。楚顷襄王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现在湖南省洞庭湖一带]去。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国强兵的打算,反倒给人排挤出去了。到了这时候,他简直要气疯了。他不想吃,不想喝,弄得面容憔悴,身子也瘦了。他憋着一肚子忧愤没处去说,在洞庭湖边、汨罗江[在湖南省湘阴县北,向西流入湘水;汨mì]上,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歌儿。屈原有个姐姐叫屈须。她听说兄弟的遭遇,老远地跑到湘南去看他。她找到了屈原,一见他披头散发、脸庞又黄又瘦,不由得掉下眼泪来,说:兄弟,你何必这样呐?楚国人哪一个不知道你是忠臣?大王不听你的话,那是他的不是。你已经尽到了心了。老悲伤又有什么用呐?屈原说:我伤心的不是我自己的遭遇。楚国弄到这个样儿,我心里象刀割一般!屈须说:可是君王不肯听你的话,反对你的人又有势力,你孤孤单单的一个人,怎么斗得过他们呐?你的脾气太耿直,我担心你会吃亏,如今果真落到这个地步。叫我怎么放心呐!屈原说:我知道我忠心耿耿会招来不幸。可是我怎么能够眼看着国家的危险不管呐!只要能救楚国,就是叫我死一万次我也愿意。如今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国家大事我没法儿管,我的主张没处去说,我大声呼喊君王,君王也听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疯了。这样儿下去,还不如死了好。屈须摇摇头,说:别傻了!要是你一死,国家就能够好起来,那我也愿意跟你一块儿死。可是你这么糟蹋自己,对国家不但没有什么帮助,反倒还会带累别人也这样消沉下去。屈原叹了口气,说:那么怎么办呐?屈须说:将来君王也许会明白过来,那时候你还可以给国家出力。屈原在流放中,经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看到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地,还是经常受冻挨饿,生病没钱医,死了没钱葬,遇到天灾人祸,就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种悲惨的景象,更加深了屈原的痛苦。他一直喜欢写诗,这会儿诗写得更多。《离骚》这首有名的长诗,就是他在这个时期写成的。日子过得挺快,十几年过去了,屈原还没有得到楚王召他回去的消息。他忧虑国家的前途,常常夜里睡不着觉。好容易睡着了,梦里老回到了郢都,可是醒来仍旧是一场空。他想借山川景物来排解忧愁,结果反而更加伤心:楚国的政治这么腐败,这秀丽的河山总有一天会成了秦国的土地。屈原想立刻回郢都去,再劝劝楚王。正好有一个朋友来看他。朋友劝他说:你已经被革了职,回去也做不了什么。现在楚王不用你,你为什么不到别的国去呢!你这样有才学,不论到哪一国,还怕他们不重用你,何必留在楚国受这份罪呢!屈原说:一个人难道可以为了自己的富贵扔了父母之邦、扔了家乡吗?那个朋友说:话不是这么说的。现在楚王不用你,又不是你不肯为楚国出力。你把自己的才华埋没了,多可惜!屈原说:鸟飞倦了,想回到自己的老枝上去歇息;狐狸死了,头还向着土山。我不能离开楚国。屈原对楚国爱得这么深,看着掌权的人越来越腐败,国家一天一天衰落下去,自己偏偏得不到救国救民的机会。他痛苦到了极点,仍然只能写写诗歌来发泄他的悲哀,陈说他对朝廷大事的想头。公元前278年,秦国派大将白起去攻打楚国,打下了楚国的国都。屈原听到这个消息,伤心得放声大哭。他已经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了,知道楚国已经没有希望了,可不愿意眼看着楚国被毁,自己的社稷人民落在敌人手里,他就在五月初五那一天,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去了。渔民和附近的庄稼人得到了这个信儿,赶紧划着小船去救屈原。不大一会儿工夫,好些小船争先恐后地赶来了。可是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呐?他们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到了儿也没把屈原找着。渔民挺难受,他们对着江面上祭祀了一会儿,把竹筒子里的米饭撒在水里,算是献给屈原的。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大伙儿想起这是屈原投江的周年了,又划着船,用竹筒子盛上米饭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到后来,人们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成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把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1、投江
周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秦国攻占楚国八城之后,秦昭王遣书约请楚怀王到秦国武关(今陕西商南东南)相会,两国结盟交好。屈原认为秦是虎狼之国,不可信任,劝楚怀王不要前去。但楚怀王的幼子子兰主张楚怀王赴会。楚怀王到秦后,被扣留并挟迫楚国割让土地,楚怀王最后死于秦。楚顷襄王即位后,任用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认为楚顷襄王客死于秦,子兰有责,都责备子兰,屈原也不满子兰。子兰闻知后,让上官大夫到楚顷襄王前谗言,楚顷襄王便将屈原放逐到江南地区,永远不许他返回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屈原被放逐后,爱国之心始终不渝,光明峻洁的人格丝毫未变。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二七八),秦国再次攻楚,占领郢都,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消息传来,屈原重返郢都的希望彻底破灭,于是作诗篇《怀河》,再次抒发忠贞爱国的情怀和“受命不迁”的崇高志节,倾诉了郁积于心头的苦闷,然后投汩罗江而死。死的时候年仅62岁。
2、简介
屈原(约前342—前278),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楚国大夫。汉族,出生于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 人,他是中国最早的大诗人之一。继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
他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楚辞·渔父》诗曰:“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形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欲?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根据以上的文字记载,司马迁才在《史记·屈原列传》里,为这位大诗人画了很经典的肖像:“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中国第一位有名有姓的诗人,就这样以“披头士”的形象,满面愁容地出现在文学史里。后世的许多屈原画像,都截取了屈原的这个侧影,因为它是最传神的。这出自于人们对屈原精神的揣测。

  看见这幅肖像,知道我首先想到了什么?我想到理想主义者的孤独。屈原绝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才那么不合群,无法适应环境,听听他在《渔父》中怎么喃喃自语的吧。“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是一个有洁癖的人啊。也许所有的理想主义者,精神上都有程度不同的洁癖。屈原是病得最重的。宁肯葬身鱼腹,也拒绝藏污纳垢。他果然说到做到了。

  那么多人都在同流合污或随波逐流,那么多人都能做到眼不见为净,为什么屈原做不到?屈原,为什么和现实的关系搞得这么紧张?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吗?是的,屈原能躲得开楚怀王,躲得开楚顷襄王,躲得开嫉贤妒能的上官大夫、令尹子兰以及诸多小人,却绕不过心底铁尺般的原则。道德上的至高至洁,如同严酷律令,使他无法做到普通人轻易就能做到的事情,既然不愿加入庸俗的大合唱,只能让灵魂在荒郊野外独舞了。“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连装醉都不会,连装糊涂都不会。

  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屈原,心里揉不得沙子的屈原,活得很累的。你也太爱干净了!瞧瞧这杂乱无章的世界,哪块地方不肮脏?你心里容不下世界,世界也就容不下你呀。三闾大夫,你能听听我的劝吗?虽然我知道自己的劝告,不见得比那位渔父高明到哪里。

  理想主义者是听不进劝的。如果他听见了现实的劝,就不再是理想主义者了。我之所以认定屈原自始至终都是理想主义者,甚至作为理想主义者而死,就因为怎么劝都无法使他回头。回头就是岸啊,他偏偏要往水更深的地方走去。屈原为什么不愿放弃理想,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太爱干净,举世混浊,只有头脑里的理想国是干净的。他死也要做理想的臣民。如果失去了理想,他也就丢了魂,比亡国奴好不到哪里。

  正是这种清洁的精神(一种褒义的“洁癖”),使屈原保持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与纯粹,也使屈原成为屈原,成为我们不得不仰望的对象。

  正是这种对理想的苦守,使屈原超越了现实。

  关于屈原为什么投江,在谭家斌著《屈学问题论》里,概括了十种说法:愤世说,殉国说,洁身说,尸谏说,谋杀说,救主说,殉道说,政治悲剧说,殉楚文化说……我觉得跟殉国同样悲怆的,是殉自己的理想。屈原也是在殉国,只不过殉的是自己的理想国啊。他理想中的楚国,跟现实中的楚国,肯定不一样。这也正是他伤心透顶的原因。他理想中的祖国,跟现实中的楚国甚至是两码事。只不过他自己意识不到罢了。他头脑里有一个乌托邦,这才是他真正的祖国!

  现在,乌托邦破碎了,梦破灭了,玉碎宫倾,他也不想保全自己了。他不想成为理想国的遗老遗少,不愿活在亡国奴般的耻辱里,更不愿向自己憎恶的现象妥协,也只能固执地给内心的原则打了一个死结。理想都死了,心都死了,活着还有什么劲呢?屈原就这样向水更深的地方走去直至大水漫过头顶。大水淹没了这个想入非非的诗人,也淹没了他头脑中的理想国——直至无迹可循。我们怎么也弄不清他有过哪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正是这些想法带给他敢死的力量。

  国王让他伤心了。祖国让他伤心了。那是因为他对国王有太多的幻想,他对祖国有太高的愿望。甚至可以说,他心目中有另一个祖国,有另一个国王。与现实的不一致,造成他心理的落差。与其说现实让他失望了,莫如说是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让他失望了。他把一切,把一切的一切(包括祖国与国王),想得太好了。更悲哀的是,他太希望一切,一切的一切,跟自己想的一模一样。这怎么可能呢?

  屈原是为这种可能而活着的,理想变成现实的可能性,是其生命的动力。屈原,也正是因这种不可能,而死去的。现实是残酷的,理想有时候更为残酷,让人更无法接受现实,融入现实。极端的理想主义者,都有一块心病,都是因为过于相信完美,过于追求完美,而在这根本不可能完美的世界面前,撞得头破血流。与其说屈原是被淹死的,莫如说死于心病,死于心碎。如果说没那么多心事,他原本可以活得好好的。

  理想主义者注定是失败的,屈原开了这样的先例,他的诗篇是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磕磕碰碰留下的伤口。而且他是理想主义者中最不幸的一种:受了致命伤。纵然如此,理想主义者虽败犹荣,这同样也是由屈原最先证明的。他未能避免理想主义者宿命般的失败,却奇迹一样捍卫了失败者的尊严。不仅让悲剧变成一种美,还使失败也变成了一种力量。与这种可以产生久远震撼的失败相比,世俗间林林总总的所谓胜利,反而可能显得疲软。

  茫茫人海,胜利者永远是有限的,失败者居多,人的一生中,不如意的时光也大于满意的时光,屈原的挫折,却不只是借助大众的共鸣或同情心而扭亏为赢,而是他赴死的果断,被证明为一种勇气,而不是懦弱。

  正如其绝命诗《怀沙》所述,他准备抱一块大石头自沉于汩罗江,紧紧地抱着,而不是撒手,这需要的不只是力气。怀沙,怀沙,石头是重的,身体是轻的。我觉得他抱着的不是石头,而是硕果仅存的理想。他要与不忍舍弃的破碎梦想同归于尽。怀沙,怀沙,理想是重的,现实是轻的。

  屈原是残酷现实的牺牲品?我不同意这样的结论。但我尝试着换一种说法:屈原,自愿地成为完美理想的祭品,再没有别的礼物了,他只能用自身来献祭!他选择的祭坛在水上。他正在一步步地走上去……不,只要他能迈出最关键的第一步,就在瞬间改变了自己;普遍的人性变成了超脱的神性。

  屈原,就这样离人更远了,离人群更远了,却开始向神靠近。理想主义者的失败,也是在向神致敬。这种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失败(是失败,而不是失利),必将给那勇于承担失败代价的人, 赢得同样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荣誉。

  屈原的命运是一个样板,预告了极端的理想主义者、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必败,但虽败犹荣。因为如果没有对完美的憧憬,就根本不可能使不完美的世界产生丝毫改变。不,就根本无法打破世间的种种丑陋。我们可以诚实地表示自己无法做到这一点,但不能对有这种超常愿望的人失去敬意。否则,我们也将构成俗世中丑陋的一部分,构成屈原以死反抗的对象。我们或许没有勇气成为理想主义者,但同样也不应成为理想主义的敌人。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站在岸上,遥望水深火热的屈原,为什么要一遍又一遍呼唤“魂兮归来”?那是因为人们尊重这样的灵魂,希望他永久存在,而不堪忍受其缺失。是的,理想主义者无力改变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这个世界上众多看客的心灵,并通过自己感染过的更多的心灵,去合力使世界变得美好。

屈原在文学上极有才华,在政治上也很有抱负,但当时楚怀王听信谗言,一意孤行,后来客死他乡,面对国之不国,家不成家的状况,俗话说,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是巨大的,屈原后来流放到了湘江一带,看到了百姓的水生火热的生活,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无奈无力,为了保持自身的高洁,表示自己不愿与现实同流合污,于是纵身进入了汨罗江。

楚辞·渔父》诗曰:“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形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欲?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根据以上的文字记载,司马迁才在《史记·屈原列传》里,为这位大诗人画了很经典的肖像:“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中国第一位有名有姓的诗人,就这样以“披头士”的形象,满面愁容地出现在文学史里。后世的许多屈原画像,都截取了屈原的这个侧影,因为它是最传神的。这出自于人们对屈原精神的揣测。

看见这幅肖像,知道我首先想到了什么?我想到理想主义者的孤独。屈原绝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才那么不合群,无法适应环境,听听他在《渔父》中怎么喃喃自语的吧。“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是一个有洁癖的人啊。也许所有的理想主义者,精神上都有程度不同的洁癖。屈原是病得最重的。宁肯葬身鱼腹,也拒绝藏污纳垢。他果然说到做到了。

那么多人都在同流合污或随波逐流,那么多人都能做到眼不见为净,为什么屈原做不到?屈原,为什么和现实的关系搞得这么紧张?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吗?是的,屈原能躲得开楚怀王,躲得开楚顷襄王,躲得开嫉贤妒能的上官大夫、令尹子兰以及诸多小人,却绕不过心底铁尺般的原则。道德上的至高至洁,如同严酷律令,使他无法做到普通人轻易就能做到的事情,既然不愿加入庸俗的大合唱,只能让灵魂在荒郊野外独舞了。“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连装醉都不会,连装糊涂都不会。

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屈原,心里揉不得沙子的屈原,活得很累的。你也太爱干净了!瞧瞧这杂乱无章的世界,哪块地方不肮脏?你心里容不下世界,世界也就容不下你呀。三闾大夫,你能听听我的劝吗?虽然我知道自己的劝告,不见得比那位渔父高明到哪里。

理想主义者是听不进劝的。如果他听见了现实的劝,就不再是理想主义者了。我之所以认定屈原自始至终都是理想主义者,甚至作为理想主义者而死,就因为怎么劝都无法使他回头。回头就是岸啊,他偏偏要往水更深的地方走去。屈原为什么不愿放弃理想,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太爱干净,举世混浊,只有头脑里的理想国是干净的。他死也要做理想的臣民。如果失去了理想,他也就丢了魂,比亡国奴好不到哪里。

正是这种清洁的精神(一种褒义的“洁癖”),使屈原保持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与纯粹,也使屈原成为屈原,成为我们不得不仰望的对象。

正是这种对理想的苦守,使屈原超越了现实。

关于屈原为什么投江,在谭家斌著《屈学问题论》里,概括了十种说法:愤世说,殉国说,洁身说,尸谏说,谋杀说,救主说,殉道说,政治悲剧说,殉楚文化说……我觉得跟殉国同样悲怆的,是殉自己的理想。屈原也是在殉国,只不过殉的是自己的理想国啊。他理想中的楚国,跟现实中的楚国,肯定不一样。这也正是他伤心透顶的原因。他理想中的祖国,跟现实中的楚国甚至是两码事。只不过他自己意识不到罢了。他头脑里有一个乌托邦,这才是他真正的祖国!

现在,乌托邦破碎了,梦破灭了,玉碎宫倾,他也不想保全自己了。他不想成为理想国的遗老遗少,不愿活在亡国奴般的耻辱里,更不愿向自己憎恶的现象妥协,也只能固执地给内心的原则打了一个死结。理想都死了,心都死了,活着还有什么劲呢?屈原就这样向水更深的地方走去直至大水漫过头顶。大水淹没了这个想入非非的诗人,也淹没了他头脑中的理想国——直至无迹可循。我们怎么也弄不清他有过哪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正是这些想法带给他敢死的力量。

国王让他伤心了。祖国让他伤心了。那是因为他对国王有太多的幻想,他对祖国有太高的愿望。甚至可以说,他心目中有另一个祖国,有另一个国王。与现实的不一致,造成他心理的落差。与其说现实让他失望了,莫如说是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让他失望了。他把一切,把一切的一切(包括祖国与国王),想得太好了。更悲哀的是,他太希望一切,一切的一切,跟自己想的一模一样。这怎么可能呢?

屈原是为这种可能而活着的,理想变成现实的可能性,是其生命的动力。屈原,也正是因这种不可能,而死去的。现实是残酷的,理想有时候更为残酷,让人更无法接受现实,融入现实。极端的理想主义者,都有一块心病,都是因为过于相信完美,过于追求完美,而在这根本不可能完美的世界面前,撞得头破血流。与其说屈原是被淹死的,莫如说死于心病,死于心碎。如果说没那么多心事,他原本可以活得好好的。

理想主义者注定是失败的,屈原开了这样的先例,他的诗篇是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磕磕碰碰留下的伤口。而且他是理想主义者中最不幸的一种:受了致命伤。纵然如此,理想主义者虽败犹荣,这同样也是由屈原最先证明的。他未能避免理想主义者宿命般的失败,却奇迹一样捍卫了失败者的尊严。不仅让悲剧变成一种美,还使失败也变成了一种力量。与这种可以产生久远震撼的失败相比,世俗间林林总总的所谓胜利,反而可能显得疲软。

茫茫人海,胜利者永远是有限的,失败者居多,人的一生中,不如意的时光也大于满意的时光,屈原的挫折,却不只是借助大众的共鸣或同情心而扭亏为赢,而是他赴死的果断,被证明为一种勇气,而不是懦弱。

正如其绝命诗《怀沙》所述,他准备抱一块大石头自沉于汩罗江,紧紧地抱着,而不是撒手,这需要的不只是力气。怀沙,怀沙,石头是重的,身体是轻的。我觉得他抱着的不是石头,而是硕果仅存的理想。他要与不忍舍弃的破碎梦想同归于尽。怀沙,怀沙,理想是重的,现实是轻的。

屈原是残酷现实的牺牲品?我不同意这样的结论。但我尝试着换一种说法:屈原,自愿地成为完美理想的祭品,再没有别的礼物了,他只能用自身来献祭!他选择的祭坛在水上。他正在一步步地走上去……不,只要他能迈出最关键的第一步,就在瞬间改变了自己;普遍的人性变成了超脱的神性。

屈原,就这样离人更远了,离人群更远了,却开始向神靠近。理想主义者的失败,也是在向神致敬。这种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失败(是失败,而不是失利),必将给那勇于承担失败代价的人, 赢得同样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荣誉。

屈原的命运是一个样板,预告了极端的理想主义者、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必败,但虽败犹荣。因为如果没有对完美的憧憬,就根本不可能使不完美的世界产生丝毫改变。不,就根本无法打破世间的种种丑陋。我们可以诚实地表示自己无法做到这一点,但不能对有这种超常愿望的人失去敬意。否则,我们也将构成俗世中丑陋的一部分,构成屈原以死反抗的对象。我们或许没有勇气成为理想主义者,但同样也不应成为理想主义的敌人。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站在岸上,遥望水深火热的屈原,为什么要一遍又一遍呼唤“魂兮归来”?那是因为人们尊重这样的灵魂,希望他永久存在,而不堪忍受其缺失。是的,理想主义者无力改变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这个世界上众多看客的心灵,并通过自己感染过的更多的心灵,去合力使世界变得美好

当时,正是战国的中后时期,各国之间的军事竞争非常激烈,其中又以秦国的势力最强大。屈原希望藉由联合楚国、齐国,来对抗秦国。

他奉命出使齐国,为了达成目标竭尽全力。但是这些政治活动,却遭遇到保守势力「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和反对,靳尚不断在楚怀王面前挑拨离间,使得识人不明的怀王不但渐渐疏远屈原,让他脱离权力核心,还丢给了他一个不重要的「三闾大夫」官职,负责教育昭、屈、景三姓王族的工作,之后甚至将他放逐到汉水上游一带。

被放逐的屈原,依然时时关心国事,当他听到怀王被南后、靳尚等奸臣所蒙蔽,自己努力建立的改革制度全被搁置时,心中更是沮丧与担忧,他不断上书直谏,但是所有的奏章都被靳尚中途扣压,屈原的心情坏到极点,因为满腔抱负无施之力,连国君的安危都无法保护。

西元前313年,秦国派张仪来到楚国游说,如果楚国愿意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把方圆六百里的土地送给楚国。屈原听说之后,不顾安危进宫劝谏怀王不要上当,但是昏庸的楚怀王早被利益冲昏了头,哪里听得进屈原的忠告。当他与齐国断交,高高兴兴的派人去接六百里地时,张仪却完全不认帐,直说是怀王把六里地听成了六百里。怀王气得准备派兵伐秦,但是秦国早已备妥兵马,先发制人占领了汉中六百里土地,其余各国也因为楚国片面撕毁六国盟约,而攻打楚国,使楚军损兵折将,楚怀王这时才知道自己犯了大错,便急召屈原回宫,希望能扭转劣势。

屈原回宫后,立刻出使齐国。在他锲而不舍的努力下,齐王终于回心转意,愿意恢复友好关系。但是这个消息传到秦国后,又引起秦王的恐慌,立刻要张仪利用靳尚、南后迷惑怀王,让怀王再度背信与秦国结盟。就这样反覆失信,楚国终于失去了盟国的信任。最后,怀王居然听信靳尚的话到武关与秦国会盟,结果竟死在秦国。

继位的楚顷襄王,并没有因此得到教训,他依然听信靳尚的奸言,将屈原放逐到江南更偏远的地方。屈原虽然长期被放逐,但是他热爱祖国的心情,始终没有改变,他依然努力谏言,贡献自己宝贵的治国理念。一直到西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楚国君臣仓皇出奔,楚国人民家园被毁、死伤无数,陷入痛苦的深渊,屈原看到战火血染的江山,流离失所的乡亲痛不欲生。

就是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投汨罗江而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渔夫劝屈原应当配合时局改变理想、同流合污的话;也是屈原这一辈子最不能茍同的人生哲学。一句「举世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表明了在晦暗不明的大环境下,屈原坚定不移的心志。

参考资料 地球公民365

屈原投江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ì)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 这时候,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打鱼的渔父,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

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将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

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据说就是这样来的。

屈原死后,留下了一些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他在诗歌里,痛斥卖国的小人,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对楚国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无限的深情。后来人们认为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到底为什么要投河自尽?
据说他的不朽诗篇《离骚》、《九歌》以及《九章》中的部分篇章都是在汨罗江边一带写成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怀抱石头投入汨罗江,以表达“众人皆醉我独醒”、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据说屈原投江后,沿岸的百姓纷纷划舟抢救。后来就演变成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举行龙舟比赛的习俗,人们...

初原为什么投江自杀
屈原投江的三大原因 首先,他是楚国的贵族。先秦采用分封采邑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就亲疏有别地分封到不同地方当诸侯,诸侯又按照同样的方式把国家分给不同的大夫。楚国和其它诸侯国有点不同,国君和周天子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所以在其它诸侯只能称“公”、“侯”时,楚国国君就能...

屈原投江的原因是什么
屈原投江的原因是什么2 关于屈原为什么选择投江这种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珍贵的生命,历来说法不一,人们猜测的他投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为国而死。当时的秦国特别强大,楚国的都城被秦攻陷后。屈原感到自己的国家就要灭亡了,作为一个对楚国有着浓烈情感的人来说,屈原不愿亲眼看到这一幕的...

屈原为什么投江自尽
此后长期居于流放地。公元前278年,楚国国都被秦国攻占,屈原预见故国将灭,回天无力,郁郁难舒,遂投江以身殉国。屈原正色道:“我们都知道,刚清洗过头发的人戴上冠帽之前一定要拍去冠帽上的灰尘,刚刚沐浴的人要穿清洗过的衣裳。谁会忍受自己的清白的身躯蒙受尘土的污染呢?对我来说,我宁可远离那...

屈原为什么投江自尽
”说的就是:天道不专反复无常啊,为何使老百姓在动乱中遭殃?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正当仲春二月迁往东方。屈原在江南的流放地听到国家灭亡的消息后,选择了怀沙投江,以身殉国,他的《怀沙》一辞可说是绝笔: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怀质抱情,独无匹兮。伯乐既没,骥焉...

屈原为什么投河而死?屈原跳江的真实原因
就这样,屈原抱石投江一度成为了美谈。更有传说其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纷纷到汨罗江去投掷饭团和鸡蛋等食物,喂饱河里的鱼虾蟹,让它们不至于去吃屈原的身体。之后,端午节便成为了纪念屈原的日子。然而,屈原的纵身一跃,真的值得赞赏吗?他投江的时候,正是楚国百姓处于水深火热的时候,也是最需要...

屈原投江自尽的原因是什么
1.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和政治家,因政治斗争失败,最终选择投江自尽。2. 屈原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担任左徒和三闾大夫,参与国家内政外交。3. 他主张“美政”,提倡举贤任能,修明法度,联齐抗秦,但遭到贵族排挤诽谤。4. 屈原的权力逐渐被楚王削弱,最终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5. 公元前...

端午节源自于屈原投江,请问屈原当时为何投江?
屈原投汨罗江是当时楚国被秦国打败,楚顷襄王逃跑,国家覆灭,屈原因为爱国,心情苦闷但又无力回天,而自己又被流放,所以跳进汨罗江。一、家国不复从前。公元前299年,当时楚怀王要去秦国赴会,屈原等人力劝楚怀王不要去,因为秦国是个虎狼之地去了必有危险。可是楚怀王的儿子子兰为了讨好秦国就怂...

屈原为什么要投河自尽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据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

屈原为什么投江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着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和高尚品格,历来被人们敬仰和怀念。中国人民把屈原以身殉国、投江自尽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当成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来纪念他。每到这一天,人们会包粽子投入汨罗江让鱼儿有食物吃,而不要食屈原的尸体;也要划龙船,喻意当初人们去救屈原的含义。又...

辛集市13429021254: 屈原何必自杀? -
漫败曲安: 原是楚国贵族,与楚怀王一脉相承,在一开始的时候,屈原可以说是楚怀王身边的红人,但是人红是非多,朝廷的一些官员看到屈原的得宠后,非常嫉妒,就向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时间久了,楚怀王就信以为真了,慢慢的疏远了屈原.每一个...

辛集市13429021254: 屈原为什么要跳河? -
漫败曲安: 1、政治上的失败,屈原是个大政治家、诗人,并且他在楚国还是皇族,所以,在当时的楚国他还是比较受重用的,可以跟楚王同朝议事,并且还掌管着接待“外宾”的权利,可以说,当时楚王还是比较依重屈原的,不过,屈原这个人呢,办事...

辛集市13429021254: 屈原为何要自杀50字 -
漫败曲安: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后来遭小人排挤,楚怀王冷落屈原,屈原的理想无法实现,这时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国都,屈原悲愤不已,投江而死.

辛集市13429021254: 屈原为什么跳河自尽?
漫败曲安: 屈原在被流放途中得知秦国攻破楚国都城,楚国国破,自己的政治理想破灭,报国无望,绝望之下,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屈原,中国古代著名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

辛集市13429021254: 伟大诗人屈原为何要投汨罗江自尽?
漫败曲安: 屈原是一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政治家,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他“入则与王图议国...

辛集市13429021254: 屈原为什么投江自杀 -
漫败曲安: 1)屈原洁身自好 不愿和奸臣同朝 2)屈原虽贵有王室血统 但被奸臣弄子所嫉妒 处处为难 不被楚顷襄王所看好 3)屈原空有满怀抱负 一身才华 却并不被重用 反被贬 觉得众人皆醉而唯我独醒 空有才华却不被重用

辛集市13429021254: 屈原为何投河自尽? -
漫败曲安: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

辛集市13429021254: 屈原为什么要投江自杀? -
漫败曲安: 如果他生活在当今的中国也会自杀的 当时的楚国文恬武嬉 外有强敌秦国 屈原自身也是楚国名门望族出身,一身抱负无法实现(不容于当时楚国官场) 对国家的未来充满担忧,看不到希望

辛集市13429021254: 为什么屈原要投江自杀? -
漫败曲安: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辛集市13429021254: 屈原为什么要投江?
漫败曲安: 楚怀王昏庸无能,宠信奸臣,放逐屈原,后被秦国扣为人质,后秦军攻楚,在攻破楚国都城之时屈原悲愤投江自尽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