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作者&投稿:冻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韩愈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新破蔡州回。

【译文及注释】
次:驻军。潼关:在陕西潼关县北,东汉末设,为秦、晋、豫交通要塞。张十二阁老使君:即张贾,时任华州刺史,故称使君;他曾在门下省做过给事中,当时通行将中书、门下二省的官员称为阁老。
荆山:又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省灵宝境内,潼关之东,距潼关西面的华山二百余里。
莫辞迎侯远:因华州距潼关尚有一百二十里,故云莫辞远。相公:指平淮大军统帅、宰相裴度。蔡州:淮西藩将吴元济的大本营。公元816年(元和十二年)十月,唐军破蔡州,生擒吴元济。

【赏析】
这首诗写在淮西大捷后作者随军凯旋途中。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二年)。当时唐军抵达潼关,即将向华州进发。作者以行军司马身份写成此诗,由快马递交华州刺史张贾,一则抒发胜利豪情,一则通知对方准备犒军。所以诗题先寄。十二是张贾行第;张贾曾做属门下省的给事中。当时中书、门下二省官员通称阁老:又因汉代尊称州刺史为使君,唐人沿用。此诗曾被称为韩愈平生第一首快诗(蒋抱玄),艺术上显著特色是一反绝句含蓄婉曲之法,以劲笔写小诗,于短小篇幅见波澜壮阔,是唐绝句中富有个性的佳作。
头两句写凯旋大军抵达潼关的壮丽图景。 荆山一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灵宝境内,与华山相距二百余里。华山在潼关西面,巍峨耸峙,俯瞰秦川,辽远无际;倾听黄河,波涛澎湃,景象异常壮阔。第一句从荆山写到华山,仿佛凯旋大军在旋踵间便跨过了广阔的地域,开笔极有气魄,为全诗定下了雄壮的基调。清人施补华说它简劲有力,足与杜甫齐鲁青未了的名句媲美,是并不过分的。对比一下作者稍前所作的同一主题的《过襄城》第一句郾城辞罢辞襄城,它与荆山句句式相似处是都使用了句中排(郾城襄城;荆山华山)重叠形式。然而郾城与襄城只是路过的两个地名而已;而荆山、华山却带有感情色彩,在凯旋者心目中,雄伟的山岳,仿佛也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所折服,争相奔来表示庆贺。拟人化的手法显得生动有致。相形之下,郾城一句就起得平平了。
在第二句里,作者抓住几个突出形象来描写迎师凯旋的壮丽情景,气象宏大。当时隆冬多雪,已显得冬日可爱。日出被采入诗中和具体历史内容相结合,形象的意蕴便更为深厚了。太阳东升,冰雪消融,象征着藩镇割据局面一时扭转,元和中兴由此实现。潼关古塞,在明丽的阳光下焕发了光彩,此刻四扇大开,由狭窄不容车的险隘一变而为庄严宏伟的凯旋门。虽未直接写人,壮观的图景却蕴含在字里行间,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军旗猎猎,鼓角齐鸣,浩浩荡荡的大军抵达潼关;地方官吏远出关门相迎接;百姓箪食壶浆,载欣载奔,夹道慰劳王师。写歌舞入关,不着一字,尽于言外传之,所以为妙(程学恂《韩诗臆说》)。关于潼关城门是四扇还是两扇,清代诗评家曾有争论,其实诗歌不比地理志,是不必拘泥于实际的。试把四扇改为两扇,那就怎么读也不够味了。加倍言之,气象、境界全出。所以,单从艺术处理角度讲,这样写也有必要。何况出奇制胜,本来就是韩诗的特色。
诗的后两句换用第二人称语气,以抒情笔调通知华州刺史张贾准备犒军。潼关离华州尚有一百二十里地,故说远。远迎凯旋的将士,本应不辞劳苦。不过这话得由出迎一方道来,才近乎人情之常。而这里莫辞迎侯远,却是接受欢迎一方的语气,完全抛开客气常套,却更能表达得意自豪的情态、主人翁的襟怀,故显得极为合理合情。《过襄城》中相应有一句家山不用远来迎,虽辞不同而意近。然前者语涉幽默,轻松风趣,切合喜庆环境中的实际情况,读来倍觉有味。而后者拘于常理,反而难把这样的意境表达充分。
第四句相公指平淮大军实际统帅宰相裴度,淮西大捷与他运筹帷幄之功分不开。蔡州原是淮西强藩吴元济巢穴。公元816年(元和十二年)十月,唐将李愬雪夜攻破蔡州,生擒吴元济。这是平淮关键战役,所以诗中以破蔡州借代淮西大捷。新一作亲,但新字尤妙,它不但包含亲意在内,而且表示决战刚刚结束。当时朝廷上一时重叠赏元功,而人们自趁新年贺太平那是胜利、自豪气氛到达高潮的时刻。诗中对裴度由衷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统一战争的态度。以直赋作结,将全诗一语收拢,山岳为何奔走,阳光为何高照,潼关为何大开,刺史远出迎候何人,这里有了总的答复,成为全诗点眼结穴之所在。前三句中均未直接写凯旋的人,在此句予以直点。这种手法,好比传统剧中重要人物的亮相,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
综观全诗,一、二句一路写去,三句直呼,四句直点,可称是用劲笔,抒豪情。由于它刚直中有开合,有顿宕,刚中见韧,直而不平,卷波澜入小诗(查慎行),饶有韵味。一首政治抒情诗,采用犒军通知的方式写出,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激情,非一般应酬之作所望尘莫及的了。

陪张丞相登荆城楼因寄苏台张使君及浪泊戍主


孟浩然 陪张丞相登荆城楼因寄苏台张使君及浪泊戍主

蓟门天北畔,铜柱日南端。

出守声弥远,投荒法未宽。

侧身聊倚望,携手莫同欢。

白璧无瑕玷,青松有岁寒。

府中丞相阁,江上使君滩。

兴尽回舟去,方知行路难。

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


独卧嵩阳客,三违颍水春。艰难随老母,惨澹向时人。

谢氏寻山屐,陶公漉酒巾。群凶弥宇宙,此物在风尘。

历下辞姜被,关西得孟邻。早通交契密,晚接道流新。

静者心多妙,先生艺绝伦。草书何太苦,诗兴不无神。

曹植休前辈,张芝更后身。数篇吟可老,一字买堪贫。

将恐曾防寇,深潜托所亲。宁闻倚门夕,尽力洁飧晨。

疏懒为名误,驱驰丧我真。索居犹寂寞,相遇益悲辛。

流转依边徼,逢迎念席珍。时来故旧少,乱后别离频。

世祖修高庙,文公赏从臣。商山犹入楚,源水不离秦。

存想青龙秘,骑行白鹿驯。耕岩非谷口,结草即河滨。

肘后符应验,囊中药未陈。旅怀殊不惬,良觌渺无因。

自古皆悲恨,浮生有屈伸。此邦今尚武,何处且依仁。

鼓角凌天籁,关山信月轮。官场罗镇碛,贼火近洮岷。

萧索论兵地,苍茫斗将辰。大军多处所,馀孽尚纷纶。

高兴知笼鸟,斯文起获麟。穷秋正摇落,回首望松筠。

杜甫 潼关吏


《潼关吏》

作者:杜甫

原文: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注释:

1、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因关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
2、草草:疲劳不堪之貌。何:多么
3、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上句言坚,下句言高。城在山上故曰万丈余。
4、备胡:指防备安史叛军。
5、要:同邀,邀请。
6、连云列战格:自此句以下八句是关吏的答话。连云言其高,战格即战栅,栅栏形的防御工事。
7、西都:与东都对称,指长安。
8、丈人:关吏对杜甫的尊称。
9、艰难:战事紧急之时。奋:挥动。
10、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的地方。
11、哥舒:即哥舒翰。

翻译:

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
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
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赏析:

此诗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草草,劳苦的样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诗人无限赞叹的心情。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显示出一种威武的雄姿。这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理解。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筑潼关所给予他的总印象。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胡,即指安史叛军。修关何为,其实杜甫是不须问而自明的。这里故意发问。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暗带出了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效能的关心与悬念。这对于开拓下文,是带关键性的一笔。

接下来,应该是潼关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却要(邀)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从结构上看,这是在两段对话中插入一段叙述,笔姿无呆滞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这两句暗承了修关还备胡。杜甫忧心忡忡,而那位潼关吏看来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他可能以为这个问题不必靠解释,口说不足为信,还是请下马来细细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先指看高耸的山峦说:瞧,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何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采。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老丈,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八句,神情声口俱活(浦起龙《读杜心解》),不只是关吏简单的介绍,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而这虽然是通过官吏之口讲出来的,却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

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因为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韩愈)全诗翻译赏析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韩愈 系列:古代抒情诗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新破蔡州回。 注释 1次:驻军。潼关:在陕西潼关县北,东汉末设,为秦、晋、豫交通要塞。张十二阁老使君:即张贾,时任华州刺史,故称使君;他曾在门下省做过...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作者以行军司马身份写成此诗,由快马递交华州刺史张贾,一则抒发胜利豪情,一则通知对方准备犒军。所以诗题“先寄”。“十二”是张贾行第;张贾曾做属门下省的给事中。当时中书、门下二省官员通称“阁老”:又因汉代尊称州刺史为“使君”,唐人沿用。此诗曾被称为韩愈“平生第一首快诗”(蒋抱玄),艺术上显著特色...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译文 | 注释 | 赏析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唐代] 韩愈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译文及注释 译文 荆山刚刚越过华山迎面来,红日东升潼关也四门大开。刺史大人莫说迎接路途远,宰相裴度刚破蔡州凯旋回。注释 次:驻军。潼关:在陕西潼关县北,于东汉末设,为秦...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作品鉴赏
这首诗创作于淮西大捷之后,作者以行军司马的身份,在随军凯旋的途中,为华州刺史张贾阁老写就,旨在传达胜利的喜悦并通知对方筹备犒军事宜。诗题“先寄”体现了其即时送达的性质,“十二”代表张贾的排行。作为唐代尊称,张贾被称为“使君”,与“阁老”之称相应。该诗被誉为韩愈一生中最具豪情的一...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作品注释
在古代的军事部署中,"次"通常意味着驻扎军队。潼关,位于陕西省潼关县北部,早在东汉末期就已经设立,因其战略位置重要,是秦、晋、豫三地的交通要冲。这里提到的张十二阁老使君,全名张贾,他担任着华州刺史的职务,人们习惯称其为使君。由于他在门下省任过职,并且当时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常被尊称...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作者简介
唐宪宗时期,韩愈担任过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务。最著名的是在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他因反对宪宗迎奉佛骨,遭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期,他的官职更为显赫,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展现出他在政治和学术上的坚定立场。在文学上,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重要倡导...

日照童关四扇开的意思?
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中的诗句,正确内容为: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先解释这一句。潼关:著名关隘,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正是诗人从荆山到华山的路经之处。四扇:关隘的门分前后两处,每个门有门扇两扇,总共四扇。通关的时候必定“...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的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淮西大捷凯旋途中。当时韩愈以行军司马身份随军,即将向华州进发,为抒发胜利豪情而作此诗。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的作品鉴赏
头两句写凯旋大军抵达潼关的壮丽图景。“ 荆山”一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灵宝境内,与华山相距二百余里。华山在潼关西面,巍峨耸峙,俯瞰秦川,辽远无际;倾听黄河,波涛澎湃,景象异常壮阔。首联从荆山写到华山,仿佛凯旋大军在旋踵间便跨过了广阔的地域,开笔极有气魄,为全诗定下了雄壮的基调。对比同一主题...

潼关 诗句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贾 唐 韩愈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侯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选自《韩昌黎集》) 过潼关 唐 石介 昔帝御中原,守国用三策。 上策以仁义,天下无能敌。 其次树屏翰,相维如盘石。 最下恃险固,弃德任智力。 驱马过潼关,览古泪潜滴。 开元帝道明,百蛮奉周历...

滨湖区14780926652: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 搜狗百科
贺施安塞: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淮西凯旋途中所作的一首诗.全诗节奏明快,语意爽直豪迈,情调轻松亲切.诗的前两句用泼墨写意的手法,山去山来、城门大开,足见行军之舒畅,国事之太平,人心之爽朗.后两句毫无顾忌地要地方官来迎接、犒劳,却并无恃功骄人之意,亲切无间

滨湖区14780926652: 韩愈的著名作品 -
贺施安塞: 韩愈是唐代散文学兼诗人,和柳宗元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了整顿旧时秩序和振兴儒道统而提供学习古文,又为了宣传古道而写作古文.他对古文创作的要求是,“必出入于仁义、“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唯陈言...

滨湖区14780926652: 含蔡字的古诗词 -
贺施安塞: 上蔡苍鹰何足道.——唐 李白 《行路难·有耳莫洗颍川水》 入蔡缚贼献太庙.——唐 李商隐 《韩碑》 齐蔡燕赵魏.——唐 杜牧 《感怀诗一首 时沧州用兵.》 谁识蔡姬贤.——宋 苏轼 《菩萨蛮·城隅静女谁人见》 阳城下蔡困嫣然.——宋 ...

滨湖区14780926652: 韩喻的代表作有那些 -
贺施安塞: 其代表作品是《师说》. 其优秀的文章有:《杂说》、《原毁》、《进学解》、《答刘正夫书》、《送孟东野序》、《祭十二郎文》、《送李原归盘谷序》、《张中丞传后续》等. 此外,他还写有《柳子厚墓志铭》、《寄柳子厚文》、《画记》、《答李翔书》、《原道》、《原毁》、《原性》、《论天旱人饥状》、《论佛骨表》、《送穷文》、《平淮西碑》等. 其诗主要有:《山石》、《汴州乱》、《南山》、《石鼓歌》、《陆浑山火》、《日食》、《题汴梁》、《题驿梁》、《题楚王庙》、《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饮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等.

滨湖区14780926652: 青白姐妹下峨眉,刺史莫辞迎候远补充:是什么生肖呢
贺施安塞: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朝代:唐代作者:韩愈原文: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解释:莫辞迎侯远:因华州距潼关尚有一...

滨湖区14780926652: 和华山论剑有关的诗句或名言 -
贺施安塞: 1、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宋代寇准《咏华山》 译文:华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齐平的山. 2、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唐代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译文:荆山刚刚越过华山迎面来,红日东升潼关也四门大开. 3、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两汉佚名《孔雀东南飞》 译文:两家要求将他们夫妻二人合葬,结果合葬在华山旁. 4、峰顶高眠灵药熟,自无霜雪上人头.——唐代李洞《华山》 译文:高眠于峰顶之上,灵药自然成熟,从此头顶再也没有白头发. 5、瀑布五千仞,草堂瀑布边.——唐代贾岛 《送田卓入华山》 译文:瀑布高耸,在这瀑布旁边有一座草堂.

滨湖区14780926652: 赏诗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股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
贺施安塞: 作者是: 韩愈 韩愈(768~824) 中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 春雪 调张籍 晚春 听颖师弹琴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左迁...

滨湖区14780926652: 韩愈的比较好背的七言绝句诗!!!不要早春 -
贺施安塞: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韩 愈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照潼关四扇开.刺史莫辞迎侯远,相公新破蔡州回.

滨湖区14780926652: 荆山己去什么 来,日出潼关四扇开诗句 -
贺施安塞: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作者] 韩愈 [全文]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