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雨巷》教后反思

作者&投稿:商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雨巷》教后反思之一

我觉得我最大的特点在于挖掘文本的时候,有一个强烈要求独立的自我存在。反复读文本,以获得自己对文本的真切感受,这很重要。主要思路是自己的,这个课上起来就游刃有余了。主要思路出来以后,再参考一下网络资料,完善一些细节的东西。

《雨巷》前面有一个环节,就是“以文解文”,用文字本身让学生感受丁香姑娘的意象,感受江南小巷的情景。这个东西不是我的,是来凤华老师08年暑期培训的示范课的东西,我们都看过了。我在备课的时候极力想超越他,但是我发现做不到。这个环节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减少视觉的直接感受,让学生体味文字本身的魅力,我觉得不能再弄什么花招了,就这样吧。绞尽脑汁之后,我不得不借鉴了他的东西。我当时很苦恼,因为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你模仿他,他模仿你,最后都丢掉了自己,这是一种现代人的通病。但是这个环节上我没有办法,我只好在细节上做了一些变化,比如丁香意象这个地方,让学生联想美丽的容易消逝的东西,这个想法得到了学校教科室张主任的肯定。比如让学生读江南小巷的文字,而不是教师读。所幸的是正式上课那次,那个女生读得声情并茂,效果很好。

挖掘文本,必须体现强烈的自我意识。要么深刻,要么新颖,最好兼而有之。《雨巷》一课我最满意的地方在于对“忧伤美”的挖掘。我在读这个诗歌的时候,心变得很平静。于是我设身处地地从戴望舒的角度考虑,那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才能够写出这样平静的诗?特别是在当时黑暗的时代背景下。而作者是依靠什么东西传达出自己的平静和从容?在这首诗里最主要的就是它的节奏,复沓句式的运用。而忧伤美的更高明之处在于感情的拿捏。所谓“克己复礼”,“发乎情,止乎礼”都体现了儒家克制自己的感情,哀而不伤,留一点希望,留一抹亮色的创作理念。这在杜甫的诗歌里体现得比较明显。《雨巷》一诗,融合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西方象征主义的手法,这正是文本的独到之处。再结合单元话题“美的真谛”,我更加确认这一课的教学方向,就是引导学生体会忧伤美。

必须走在于别人不同的路上。与众不同比出类拔萃重要,尤其是在艺术领域,没有了创新就没有了生命。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不是技术,设计教学思路的时候,不能盲目借鉴拼凑教参上的网络上的东西,一定要体现自己的求新、求异的精神。

这堂课没有人提出质疑,是最大的遗憾。因为这首诗以高中生的水平,初读是很难读出美感的。大胆提出质疑,方能在课堂上形成观点的碰撞。学生知道优质课要配合老师讲,所以总是顺着教师的思路发言,课堂显得太顺利了一些。如果是家常课,相信会有学生提出疑问的。

《雨巷》教后反思之二

戴望舒的《雨巷》是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是一幅写意画,是诗人意识流动中的一个境界。内容完整和明朗,形式不刻意雕琢。意境朦胧,耐人寻味。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神秘园》的音乐烘托气氛。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虽还未读《雨巷》,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话锋一转,对学生说,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师生双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对话机制。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师生互动是借助特定的课堂情境实现的,具有临时的生成性特点,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可是我的这节课并没有达到我预想中的这种效果。

接着让学生自由读,目的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画面集中了江南各种形式不同的小巷,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紧接着共同探究三个问题:“《雨巷》象征了什么?”“为什么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诗中的"雨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断篱残墙被迷茫的凄风苦雨笼罩着。从这雨巷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令人窒息的时代气氛,"风雨如磐"的社会面影。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被环境憋得透不过气来的人们的精神状态的写照。他们带着心灵上的创痛在思索着,追求着。而那梦幻般出现又幽灵一样地消逝的清丽不俗的丁香姑娘,不就是作者热切追求而实际上不可能得到的希望的象征吗?

自此,学生豁然明白。

我讲《雨巷》时一直在追求一种诗化的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篇朦胧诗讲到极致,但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过于唯美化,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是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

另外我提出的问题也不够贴切,有时学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启发,如:“你们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雨巷”这个环境呢?”

记得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了两首古诗词,可是我并没有对这两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两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力图避免上述这些问题,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




雨巷学完之后的收获反思
《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圣 陶 先生代理编辑《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圣陶 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圣陶 先生底有力的推荐,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望舒草·序》) 人们熟知的文学史上的这段佳话,反映了《雨...

诗两首 《雨巷》 戴望舒 读后感
回答:一首好的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 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

诉求!戴望舒《雨巷》的 读后感 急啊!!!
《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叶圣陶先生代理编辑的《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把它投寄出去。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远。……圣陶先生底有力的推荐,是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望舒草。 序》) 《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点象征色彩的抒情意...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
复沓艺术运用的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⑷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

《雨巷》教案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

雨巷这首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雨巷这首诗用了反复、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反复——(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比喻——(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排比——(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雨巷》中,诗人用象征性的意象及意象群来营建抒情空间,传达内心情感,并且融会了中国...

《雨巷》教案
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代表作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雨巷教案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在江苏松江的朋友家中,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一诗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感。 3、 主题的理解: "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我"是一个...

戴望舒《雨巷》名作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赏析: 戴望舒的诗深蕴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诗风的韵致,但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歌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一...

戴望舒的简介及他的作品《雨巷》的全文和分析
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

田林县13026813947: 如何再现空灵诗意——以《雨巷》为例谈诗歌诵读指导 -
浦怜希能: 曾经无数次痴迷于戴望舒的《雨巷》,那个凄清寂寥的雨巷,那泛黄的油纸伞,那丁香般美丽纯洁、忧郁伤怀的姑娘,感染了无数学子.如今身为教师,再次诵读仍心潮澎湃,总觉得这么优美的诗歌,讲起来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怎样既不破坏...

田林县13026813947: 读完戴望舒的雨巷的感悟 -
浦怜希能: 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一世界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

田林县13026813947: 戴望舒《雨巷》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浦怜希能: 雨巷》,我们被引进了一种梦幻曲般的朦胧飘忽的境界,全诗以其优美低沉徐缓的曲调,抒发了诗人极端的忧愁和追求无着的失落之情.它是诗人美丽憧憬与虚幻追求的艺术显现.这首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他常常孤身...

田林县13026813947: 戴望舒:《雨巷》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把希望逢着改为飘过,表达了怎养的情感???? -
浦怜希能: 下面几点,是别人说我,我找到几点,分了一下,大概挑一个就可以了1,“逢着”改为“飘过”说明了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让人感到诗人得希望越来越渺茫,渲染诗人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2,飘过--形容姑娘形象的似有若无,既...

田林县13026813947: 戴望舒的《雨巷》是一篇很美的诗歌,帮我分析一下诗中所作用的表现手法. -
浦怜希能: 这是一个富于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出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帐,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田林县13026813947: 我们今天学了戴望舒的雨巷,老师让我们写心中的雨巷 是诗歌,不能模仿,主要表达自己的理想 -
浦怜希能: 雨巷 烟雨蒙蒙的雨巷 模糊了远去的视线 抹去了远方的印记 曾经在这逗留过的人啊 如今在何一方 不过是过眼云烟 烟花尽头的灿烂 小雨毛毛细细 却浸透衣冠 多少句肺腑的言语 多少滴努力的汗水 多少双期待的眼睛 寻一缕阳光 照亮前程似锦 去除阴霾 雨巷的尽头是否依旧霏霏阴雨 哀怨悲戚的寒意 寻一缕阳光 烘干潮湿的心 扫除惆怅 相对的背影 你可否回头探看 原地的我 还在雨中张望 伸出双手却触摸不到 清澈的双眸 模糊的角度 迷蒙的视线 对上你渐渐消失的背影 我想在遇见你 不要漆黑的夜 不要凄凄泪雨 不要独自默默的前行 只要相视一笑 静静的守望 你浅浅的酒窝 你可否回头探看 雨中的我 还在静静地等候

田林县13026813947: 戴望舒的雨巷 -
浦怜希能: 《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用世界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 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

田林县13026813947: 到底要怎样理解《雨巷》中的“油纸伞”?—一语文教学中的教条主义和牵强附会现象 -
浦怜希能: 《现代语文》2005年第5期发表广东省高中老师石和平教学戴望舒《雨巷》的教案和课堂记录.同时配合发表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特级教师王...

田林县13026813947: 戴望舒的《雨巷》本诗出现了哪些意象 -
浦怜希能: 有以下七种意象:1、雨巷.“雨巷”是一种基础,提供了一种环境.雨巷由两个字组成:雨和巷.雨给人迷茫、潮湿、凄冷之感.巷则点出阴暗、狭窄、悠长的环境.这一幅梅雨时节悠长狭窄而寂寥的江南“雨巷”的阴沉图景,正是当时黑暗...

田林县13026813947: 高一语文课文 戴望舒的<雨巷> -
浦怜希能: 可以有多种理解. 1.指理想.联系背景来看,作者当时正处于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中,犹豫、彷徨,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否能够实现,是否应该坚持.文中的“她”的犹豫彷徨疏忽即逝就和现实中的理想一样. 2.指爱情.丁香花在古代往往和爱情有关,其由来也和一段爱情故事有关.整首诗以丁香花的意象为主,就是为了彰显这一点. 3.指自己.丁香花的高洁美丽,丁香花的忧郁愁绪都和当时的作者心境相匹配,因此也可以认为以丁香花为喻的“她”指的是自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