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论语中,孔子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作者&投稿:大狐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首先我们来了解以下这句话的出处,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 泰伯篇》。这句话不长,但是由于中国的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各种断句方式都可以解释出不同的意思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一种断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一种断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是一种断法。 

那么,我们到底要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我们都知道,句子释义不清,赶紧看上下文。可是《论语》是像《道德经》一样各章节并列通解,德经在前亦可,在后亦可的形式,还是有统一的、递进的逻辑思想的作品呢?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一起整编的,回忆固然是散乱的,但是编撰过程必然是有序的。这一点和悉达多的弟子们整理他的经文不同,因为中国人比印度人更看重手写笔记载,而佛家第一次经文整理完全是口头记录,所以《论语》在书写前必然经过孔子几位学生审核真伪、编排次序的,一旦成书,千年无改,不会像释家对悉达多的原始教义产生那么多的分歧。

所以《论语》中每一章的每一句的存在,都有一定的论述逻辑在里面。我们自然可以根据上下文来搞清楚这句话的正确理解。

我们只有了解了孔子的施政理念,在他的语境下解释出来这个句子的意思能合理地进行逻辑自洽,才是正确的理解。而“愚民”之说,是与孔子的理念相违背,那就必然是错误的。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又是号称“万世之师”的圣人,最讲究的就是“教化”,也就是说通过诗书礼仪、楷模效应等,让全社会都达到一定程度的道德水平。这正是“使知之”的过程,怎么可能会“不可使知之”?

所以这句话本人的理解是断句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知道各位是不是和我看法一样,欢迎大家积极留言讨论。



这是儒家经典的愚民政策。因为儒家说到底还是为中央集权所服务,因此为了保障中央集权,巩固皇位,因此推出这样的思想。

这句话在现在解释中是有歧义的,但是比较合理的是如果百姓可以,就让他们自由,如果不可以,就教导他们。这符合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

由,由着……性子。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老百姓,可以由着他们的性子去做事;而不可能让他们真正懂得什么道理并按照这个道理去做。——那具体怎么做呢?上行仁义,民自逐利。对老百姓,先富而后教。

说错。孔子并不是没有错误的人,这句话本身经不起推敲。


在《论语·宪问》中,孔子认为“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正确答案:ACD

填空。(1)我们读过的《论语》中,孔子认为有一句话可以拿来作为终生遵 ...
(1)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论衡·订鬼篇》;王充;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4)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5)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6)有约不来过夜半...

论语中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 300字的简述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君子:像这种君子与小人截然二分并且完全对立的说法,在《论语》多次见到。事实上,我们所见的几乎都是二者之间的人。因此,在理解时,要有“动态人生”的观点,就是把“君子”视为“立志或努力成为”君子的人,小人则是“无心或放弃...

结合论语谈谈仁者表现与规模
一、仁者的表现 孔子认为,仁者应该具备“恭敬”、“易让”、“善善从众”、“不以己之道,强人之志”的品德。恭敬是指对待他人应该有礼貌、尊重和谦虚,不带任何傲慢和自负。易让是指顾及他人感受,不强行争执,有气度地退让;善善从众是指不与人唱反调,遇事与人合作,不把自己放在一个过高的位置...

论语中 先富之后教之 的意义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先富后教”的政治思想,这一思想表达了经济富裕是道德教化的基础和前提的概念。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首先需要满足百姓的物质需要,使人民富足起来,这就是“富之”。只有当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进行道德教化,即“教之”。通过子路与孔子的对话,...

论语中的文质指的是什么
《论语》中的“文质”分别指的是一个人外在的言行举止等风度与其内在的本性。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其内在的本性与其外在风度相当时才可以做君子。论语中的文质是什么意思 《论语》中的“文质”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

论语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政治、军事、法律都不可缺少,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论语》反映出孔子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等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从教育内容结构,...

语文问题:关于《论语》
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温故而知新:故和新,均为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可以{ 可以}为师矣 古义是可以把他作为 今...

论语中的教学理念
论语中的教学理念是以培养德行为中心,注重实践和个体发展的教育观念。1.培养德行 论语中强调培养人的德行,认为德行是教育的核心。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修身齐家可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素质,使其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2.实践教育 论语中...

孔子为什么认为“中庸”是“德”?对现代教育有什么启发?
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道德,并且是一种最高的道德。何为“中庸”?自孔子提出这一概念以来,众说纷纭,据传孔子的孙子子思曾专门作过一篇《中庸》,简述“中庸”的具体含义,《中庸》云:“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普定县19357633927: 孔子为什么会说:“民可知由之,不可知知之”这句话? -
资饼喉康:[答案] 子曰:民可由之,不可知之.许多人认为孔子的意思是:只要让老百姓去干活就行,不能让他们懂得太多变得聪明,是愚民思想,其实这是对孔子原意是严重曲解 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句子的停顿是通过对文字意思的连贯性判断来确定的,如果将孔子...

普定县19357633927: 《论语》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解释.最少三种解释以上. -
资饼喉康: 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 但孔子的本意是:“下民可以驱使他们工作(由字本意与农田,庄稼有关,这里应该指“井田制”的耕作),却不可以让他们知道我们的目的.”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泰伯》

普定县19357633927: 如何正确理解《论语泰伯》中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史上为这句话打得好不火热. -
资饼喉康: 大哉问! 好问题! 不仅现代很多对儒学不了解的人据此底詈儒学,说这句话是赤裸裸的愚民思想,纵使象南怀谨那样对国学有相当深厚了解的人也当成是儒学里已不合时宜的糟粕.而事实上呢?这句话被人误解,其实是后人断错了句读.所...

普定县19357633927: 急急急 !!! 谁懂论语泰伯第九则 麻烦进 -
资饼喉康: 《论语·泰伯第八》中没头没尾地记了句:“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这句话,有两种句读法,意思截然相反: 其一,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其二,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前者一般被那些羸弱得没有半点生命力与自信心的统治者或政府采用,因为只有愚蠢的百姓才能被愚蠢的政府摆弄;后者则是政权初兴之时勃发生命力的自信之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智商必须是大体相当的,否则这政权难以持久.孔子是倡导“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不是吃官饭的文人,我相信,后者是他老人家的本意. 个人认为正解—— 【原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普定县19357633927: 什么叫“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资饼喉康: 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愚昧的统治阶层,曲解为一种意思.英明的统治阶层知会的是另一种意思.一,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二,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那么聪明,也是人民的人员,讲仁政

普定县19357633927: 论语中让人们知道要做什么而不让他们知道为什么 -
资饼喉康: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普定县19357633927: 《论语故事》读后感 -
资饼喉康: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

普定县19357633927: 由之是什么意思 -
资饼喉康: 任由它这样

普定县19357633927: 如何正确理解《论语泰伯》中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史上为这句话打得好不火热. -
资饼喉康:[答案] 大哉问!好问题!不仅现代很多对儒学不了解的人据此底詈儒学,说这句话是赤裸裸的愚民思想,纵使象南怀谨那样对国学有相当深厚了解的人也当成是儒学里已不合时宜的糟粕.而事实上呢?这句话被人误解,其实是后...

普定县19357633927: 论语中雍也第六到论语子罕中的中庸是讲的什么 -
资饼喉康: 无为,中庸,中和,中行的理解 孔子提到中庸的说法在《论语·雍也第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首先,中庸是一种品德,而不是一种方法;其次,对象是“民”,而不是“人”.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说文》:民,众萌也;《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种品德是一种适度的平常心,也就是“安分”是百姓最好的品德,而不是指士大夫以上人的品德.这些人应该是“仁、智、勇”,要“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论语·学而第一》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就是例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