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礼仪之争,为什么直接导致了社会的巨大变迁?

作者&投稿:包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正德十六年,即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因朱厚照无子嗣,内阁首辅杨廷和根据“皇明祖训”寻找皇位继承人。

但是,明武宗唯一的亲弟弟朱厚炜幼年夭折,于是,上推至明武宗父亲明孝宗一辈,而明孝宗两名兄长皆早逝无子嗣。只剩下了四弟兴王朱祐杬,虽然,他已经死了,但是,却有二子,兴王长子朱厚熙已死,遂以“兄终弟及”的原则,立次子朱厚熜为嗣,即:明世宗。

朱厚熜,明宪宗朱见深之孙,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正德十六年继位,次年改年号为嘉靖。继位之初,嘉靖帝革除先朝蠹政,使朝政为之一新。

但是,不久却与杨廷和等朝臣在议兴献王尊号的问题上,发生了礼议之争,是明朝历史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事件。嘉靖四年,朝廷“大礼议”之争终于落下帷幕。年轻的嘉靖帝,赢得了这场不见血的朝堂争斗,确立了嘉靖初年的政治格局。

所谓的小宗、大宗,天子之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称大宗;余子对天子为小宗。诸侯之位亦由嫡长子世袭,在本国为大宗;余子对诸侯为小宗。《礼记·大传》:“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孔颖达疏:“别子谓诸侯之庶子也......继祢者为小宗,谓父之嫡子上继于祢,诸兄弟宗之,谓之小宗。”

当然,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不久,地方社会也因此刮起了一股祭祀祖先、追溯始祖的风气,尤以广东地区为甚。在广东佛山的石头村,现在还完整保留着一座大型宗族祠堂建筑群落,这就是霍氏宗祠。建立之初,正是官员霍韬在“大礼议”之争中获胜之后不久。

而关于地方社会变迁与国家礼仪变革之间的联系,或许我们能从霍氏家庙中得到答案。

弘治帝无子可继承皇位,所以,最后本来只是藩王之子的嘉靖帝,因缘际会之下拥有了整个天下。年轻的嘉靖帝,认为:自己只是继统而不是继嗣,所以,自己的皇考应该是生父兴献王。而朝中大多数人则认为,嘉靖帝既然以藩王身份入继大统,当然,应该认明孝宗弘治帝为宗,兴献王只能是叔父。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一般入继大统应该是继嗣又继统的,否则,明孝宗岂不是断后了吗?所以,站在大臣的角度,他们是奉行了对先帝的“忠”。但是,站在年轻的嘉靖帝的立场,他有生父,而且,圣旨并未名言继嗣,所以,他遵自己的生父为帝,也是符合人伦大孝的。

霍韬从一开始就支持嘉靖“继统”,他直接上书嘉靖,奏折中提到:“按廷议陛下应该以孝宗为父,兴献王为叔。但是,这种举动与古礼不合,与圣贤之道不通,与今日之事不顺。”之后,才华横溢的霍韬引经据典,详细而全面地阐述了自己支持“继统”的原因。

他认为:只有继统不继嗣,嘉靖帝才可做到“于尊尊亲亲两不悖矣”。嘉靖帝对此喜于言表,但是,群臣还是反对,初踏入帝国权力中心的年轻帝王,也无法独断专权,只好作罢,霍韬也因此“病归”。后来,嘉靖帝屡次召霍韬回朝,霍韬虽然辞谢了帝王。

但是,还是上书嘉靖,设身处地为这位帝王考虑,让嘉靖帝十分感怀,大呼他为忠臣。从霍韬的这些行为来看,他的心中父子人伦是最为核心的道德标准和秩序规范,皇帝作为万民之表率,理应遵守这些伦理规范。而在家乡广东,他也据此进行了一系列宗族建设和推广教化的活动。

在大礼议中,嘉靖帝的胜利,给地方社会带来的最为直观显著的影响,便是开始祭祀始祖。在此之前,民间只被允许祭祀三代祖先。民间在获得祭祀始祖的权利之后,“联宗祭祖”的情况,开始慢慢出现,宗族组织也应运而生了。而霍韬家族修建大宗祠的举动,便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霍韬“联宗祭祖”的直接原因是“父其父,母其母”的人伦大道,而除了亲孝方面的考虑,宗族财产的管理显然也是重要原因。而霍韬宗族设计的重要元素,就是“合爨共产”。作为官员,霍韬巧妙地利用摧毁淫祠的机会,吞并土地,积累原始财富,并且,以家族为单位迅速扩大财富。

至今,仍存于霍氏宗祠的碑文,详细地记录了当时霍氏家族的产业。我们不难发现,霍韬时期正是族产的开创时期。而且,这份族产的规模十分庞大,分布范围广泛,资金流水规模已达数千两之巨。故而,霍韬利用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为霍氏宗祠的兴建,奠定了经济基础。

嘉靖五年,霍韬宣布家族此后进行“合爨”,宗族之人于宗祠共同进食,以此,强化宗族成员的共同认同感。除修建大宗祠外,霍韬还推行编修族谱,追溯先人创业之艰辛,要求子孙后代牢记祖先创业不易,加倍珍惜,希冀他们守住并且扩大家业。

同时,霍韬积极兴建地方社学,以达到教化地方百姓的效果。

我们在此回顾霍韬在“大礼议”中的直言和在地方兴建宗族、学校的一系列活动,很明显就会发现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以霍韬为代表的中国士大夫,对于儒家纲常礼教的坚持。当时的岭南地区,儒家伦理并不占优势,民间鬼神之说横行,是儒家士大夫们费尽心力地改变了这种局面。

修身齐家,是儒家士大夫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所以,从这一角度我们就不难理解,明朝礼仪变更与广东社会变迁的关系:地方社会借用国家确立的礼仪规范和教化话语,以维持自身作为“文化资源和控产机构”的地缘组织;反过来,这种借用促进了国家对华南地区文化的大一统。




请讲述一下明朝嘉靖时期的“大礼仪”事件。
“大礼仪”事件指的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为了给亲生父亲的尊号与群臣展开争锋的事件。正德十六年(1521年)5月27日,年仅15岁的朱厚熜以藩王身份(前任皇帝的侄子)即皇帝位,继位后嘉靖帝因想追封亲生父母的尊号,但首辅杨廷和等旧臣要求他改换父母而引发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世宗不顾朝臣反对,...

春秋时期各国都遵守的战争礼仪,到了战国就被摒弃,为什么?
不外乎以下三种规则。"三代祭祀之序,祭不逾望"。"祭不逾望 "是诸侯国祭祀鬼神的基本规则,即《礼记;王制》所说的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祀其地的名山大川"。这是对祭祀的等级和地域范围的规定。超过这个等级和地域范围是不合法的神不馨非类,民不祀非族。

春秋之战、贵族之战、礼仪之战,缺少血腥气息的战争
春秋之时的战争更多的是礼仪之争,各国贵族之间的战争,少了些许血腥,多了一些礼仪,每一场战争,都如同一场艺术,值得我们去揣摩,去观赏,春秋之战不是单纯的杀戮。 1、声望之争 春秋时期的战争,存在着一种声望之争,大部分发动的战争,其目的不是为了攻伐土地、也不是为了掠夺财物,很多时候是为了争夺一个声望,一...

上帝许给的土地:闵明我行记和礼仪之争内容简介
这部作品名为《上帝许给的土地:闵明我行记和礼仪之争》,是一部由西班牙多明我会士闵明我所撰写的传记游记。该书记录了闵明我从1645年到17世纪70年代的旅程,起始于西班牙,途经美洲,最终到达马尼拉。之后,他又辗转至澳门,并在中国传教长达12年。这段经历不仅反映了闵明我作为传教士的生活轨迹,也揭示...

宋英宗过继后登上皇位,为何要挑起礼仪之争呢?
明世宗朱厚熜前二十年聪明睿智,彼有作为,创造了“嘉靖中兴”,后二十年刚愎自用,翻云履雨,任用好相严嵩二十年,使朝政愈发混乱衰败。朱厚熜十五岁登及,六十岁死亡,在位四十五,在他的统治期间发生了很人和事,很难一一评说,今天汉关驼铃只说嘉靖帝为什么非要掀起大礼仪之争。“...

礼仪的起源、发展、形成?有何意义、影响?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 ,履 行礼仪即是向鬼 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源于鬼神信仰 ,也是鬼 神 信 仰的一种特 殊 体 现形式。二、发展与形成 礼仪的形成时期在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统治...

韩琦|康熙帝对“礼仪之争”冲突的反应
随着中国礼仪之争在康熙朝愈演愈烈,皇帝对于传教士的态度逐渐由怀柔远人、用其技艺的宽容,到了怀疑其学说并限制其传教的警惕,最终上升到了清廷与教廷的直接对立,其矛盾冲突在最后一次南巡中表现得极为充分。我们利用国内和欧洲所藏的中西档案和文献,揭示了一些南巡被人忽略的层面,希冀还原康熙时代更为丰富的 历史 ...

为什么当今社会要知礼明礼用礼?
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来说,知礼明礼用礼是培育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基础,也是维系社会良好运行的前提。培育明礼知耻的良好社会风尚,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环节。知礼明礼用礼是立身之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明礼是中华传统美德。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人们对明礼的...

中国传统礼仪的分类及其基本内容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2、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

礼仪之邦的中国人什么原因变得没有礼仪?
几千年来西方对中国人的印象始终是礼仪之邦、温文尔雅、诚实守信,有秩序、有礼貌,道德伦理很强的,但看到现代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描写却是肮脏混乱、毫无秩序、随地吐痰、插队、抢座位... 几千年来西方对中国人的印象始终是礼仪之邦、温文尔雅、诚实守信,有秩序、有礼貌,道德伦理很强的,但看到现代西方人对中国人的...

古冶区13925271472: 明朝大礼仪之争产生了哪些影响? -
大季辉百吉: 一、对嘉靖朝政治、经济的影响张璁、桂萼、方献夫、霍韬等一批新科进士和地方官吏入主政务,对嘉靖朝的政治、经济的变革,以及明代后期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大礼仪之争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大兴土木而工役耗财,给本来...

古冶区13925271472: 明朝大礼仪之争产生了哪些影响 -
大季辉百吉: 明世宗朱厚熜 15岁时,以藩王身份继皇帝位,登基后不顾礼制,为了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帝不惜与群臣反目.嘉靖的父亲兴献王最终被被追封为睿宗.史称:"大礼议之争 ". 大礼议之争实际是明代中后期争夺首辅权利的斗争.首辅杨廷和等认为,继统同时要继嗣应尊孝宗为皇考,生父只能为皇叔考.中下级官员桂萼等人为了个人仕途迎合世宗心意,上书论"继统"不同于"继嗣",应尊兴献王为帝.双方争论激烈,嘉靖三年四月,追尊世宗父母.朝臣二百余人跪于左顺门前力争,激怒世宗,下狱者一百三十四人,廷杖而死者十六人.结果杨廷和罢官,中下级官员取胜.

古冶区13925271472: 明代两次礼仪之争为什么后果截然不同??? -
大季辉百吉: 应当是皇权与内阁权力消长的结果.洪武与永乐,都是靠军事手段上台,因此皇权超过阁权.自嘉靖以降,阁权上升,皇权下降.尤其是各地军事长官,均由内阁拟票.嘉靖时,双方实力对比相当,因此嘉靖在大礼案中获胜,其实是很侥幸的.而万历时,内阁权力远远超过皇权,导致万历几次反抗全部失败.万历因此而负气,数十年不上朝,固然可以说明万历的性格问题,但同样也表明,明自嘉靖开始,已经完全成为内阁责任政府了.

古冶区13925271472: 大礼议的影响 -
大季辉百吉: 大礼议不是简单的礼仪之争,而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即新旧政治势力的较量.明武宗暴亡后,明代政治秩序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恢复正常.大礼议的发生和较长时间的持续,就在于身为皇帝的世宗暂时并未拥有全部的皇权.换言之,大礼议是...

古冶区13925271472: 明代两次大礼仪之争为什么那么相似缺有着明显不同的后果? -
大季辉百吉: 在别的朝代,皇帝的主张没有通过,显然不可想像.(唐、宋例外)说明皇权在明朝是受一定限制的,明朝的大臣很多都有独立人格,而不是甘当奴才.

古冶区13925271472: 明朝大礼仪之争究竟是啥意思,双方争得头破血流的 -
大季辉百吉: 简单的说是前朝皇帝(武宗)无后,新皇帝(世宗,前朝皇帝的堂弟)是蕃王(兴献王)之后.新皇帝希望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新皇帝对已故皇帝的称呼),伯父(孝宗,武宗的父亲)为皇伯考.但是大臣们希望皇帝称自己的伯父(孝宗)为皇考.双方互不相让,由此引发的大礼仪.实际上大礼仪是两种不同的力量博弈的结果,最后世宗一方胜出.

古冶区13925271472: 明朝嘉靖大礼仪之争涉及到哪些官员? 请有识之士指教,谢谢! -
大季辉百吉: 首辅杨廷和 桂萼

古冶区13925271472: 明朝的政治环境导致了怎样的文化结果? -
大季辉百吉: 导致了科举程序化,格式化,八股文盛行,骈文盛行,也导致了闭关自守,盲目自大的社会心理,读书人的独立人格缺失.但同时也有一批有成就的科学技术发明和文学作品的问世,总体环境在整个历史上来说不是很好.

古冶区13925271472: 康熙和他孙子(乾隆)的功与过. -
大季辉百吉: 康熙:历史功绩一,破处分裂势力,抵抗外来袭击二,修著图书,重视道教三,学习文化,武力非凡四,亲征朔漠,和善蒙古五,重农治河,兴修水利六,移天缩地,兴修园林七,兴文重教,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