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孟子得心性论?

作者&投稿:市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试论孟子心性论“善”的构建 摘要孟子作为继孔子、老子之后独当一面的思想家,对心性问题做过较深的思考,其心性论的构建明显的重道德伦理方面“善”的构建。孟子之言“性善”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十分深远。其所论的 “心”不仅是认知心,更重要的是道德心。孟子的道德心是其心性论的基石。孟子的心善即性善,具有激励人们为实现道德理想奋斗的意义。 关键词:孟子 心性论 善 道德意义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儒,其对心性问题的研究主要重道德伦理的“善”,亦即“性善”。朱熹在《孟子序说》中引程子言:“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可见其“性善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之深远。孟子提出性善论的端倪从《孟子_告子上》中可见: 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告子上》) 由此可看出孟子本人的立场:即人之性绝不等同于牛马之性,否则人与牛马等禽兽将无异。孟子认为人与禽兽之间的差异在于: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孙丑上》) 由此可见,有无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是判断人之所以为人的必要条件,舍掉这四者,便不能称其为人。而这四心又是作为性善内涵的仁、义、礼、智的萌芽与发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 孟子是从道德上把人与禽兽区分开来,视人为高于禽兽的一类,提出了性善说。他说: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 “几希”,少也。君子正是存养了这微小的善端,才使自己远离了禽兽,而多数人却因丢弃了它而使自己近于禽兽。舜之所以能明于庶物、察于人伦,也只不过是扩充了自身的几“希”之善端而行仁义,不是向外求仁义之德。徐复观先生指出:“孟子不是从人身的一切本能而言性善,而只是从异于禽兽的几希处言性善。‘几希’是生而即有的,所以可称之为性;‘几希’即是仁义之端,本来是善的,所以可称之为性善。因此,孟子所说的性善之性的范围,比一般所说的性的范围要小。”可谓准确地道出了孟子性善的特点。 孟子提出了人性中的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的涵义实有差别。孟子曰: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离娄上》) 仁即是仁爱,义即敬长,其最初当是爱己父母、敬己兄长,而后推己及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于是仁与义便可扩充至泛爱天下人、尊敬天下长者。义之本义为适宜,故《韩非子_解老》云: “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臣事君宜,下怀上宜,子事父宜,贱敬贵宜,知交友朋之相助也宜,亲者内而疏者外宜。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故曰:‘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由宜的含义可引申出道义、仁义、忠义、正义、义务等许多含义。《孟子》中有半数以上的“义’是用其本义,《梁惠王》章有“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朱熹注曰:“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其说甚是。在仁、义、礼、智四种道德中,仁与义相对较重要,正如孟子所说的: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尽心上》)。 然而这四种道德从何而来?孟子追本溯源,认为“心”是其根源。孟子认为人的心有“同然”,为其心性论提供了合理的根据。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告子上》)。 不同人的口、耳、目等器官对味、声、色的感觉确有其共同性,否则世上就不可能有美味佳肴、悦耳的琴声及优美的画卷了,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由于舌上的味蕾、耳中的听神经、眼睛中的视锥细胞等感受器负责将能量(或信息)传向高级神经中枢,然后大脑皮下和皮层中枢接受信息并负责解释,于是产生相应的感觉,只要相关器官未发生病变,那么得到的感觉就会基本相同(其中不排除个体的微小差异)。孟子当然不会理解这些,但是他从经验层面上已经发现了这种相同的特性,由此而推及到心这个特殊的器官对理义的同好。这种思维方法即是黄俊杰先生所说的“身体隐喻思维”,亦即这“是一种以身体为隐喻(mataphor)对世界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身体隐喻思维’是一种最具体的思维方式,它从人当下即是的具体存在(人的身体)出发进行思考。”这样一来,孟子就将人的这些道德行为溯源至心处,为其寻到了一个近乎合理的根据。 来源:作家·下半月


讨论孟子得心性论?
孟子的道德心是其心性论的基石。孟子的心善即性善,具有激励人们为实现道德理想奋斗的意义。关键词:孟子 心性论 善 道德意义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儒,其对心性问题的研究主要重道德伦理的“善”,亦即“性善”。朱熹在《孟子序说》中引程子言:“孟子有大功于世,以...

心性论是什么意思 研究什么的 孟子的心性论是什么
孟子的心性论是性本善,孟子继承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要义,提出了性善的基本范式,性善论不是“性已善”抑或是“性本善”,而是认为人先天具有善的质和一种向善的自然倾向,经过后天的修养功夫,最终实现善的内在价值。其思想进路为:性善之禀赋“四端、四心”;向善之能力“良知、良能”;为善之...

心性论孟子的理论
因此,孟子的心性理论为儒家仁义之道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揭示了人性中固有的善和道德原则,表明了儒家道德观念并非外来的教条,而是人性的自然流露。

心性论孟子的发展
孟子的心性论是他对孔学仁学的创新,他不再仅仅停留在仁的概念层面,而是着重于揭示如何实现仁、如何将仁付诸实践的途径。他的理论强调内心的修养和道德实践,为实现仁提供了一套具体的指导原则。因此,可以说,孟学通过对"为仁之方"的深入研究,不仅丰富了孔子的哲学遗产,也奠定了孟子思想的独特地位。

孟子的心性修养论中谈心的内容包括什么
孟子的心性修养论中谈心的内容为发现本心,并能尽其才。孟子的心性修养论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过程或阶段:一是发现良知;二是扩充良知。人们涵养性情、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就是寻找本心,也就是把放失的善端找回来。孟子把这一过程叫做“求放心”。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

什么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
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学说要点 1、孟子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2、孟子心性论 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

孟子的人性论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谁能告诉我孟子“心性”学说的理解与感悟?
但在孟子心性论中,“心”又具有更特定的含义:一是作为心性论基础的心,只是良心,仅指善的一面。先秦时期,“心”作为生理器官、感觉器官,其含义有好也有坏,有善也有恶,但孟子只以良心、善心论本心。二是作为心性论基础的心,只是道德之心。先秦时期“心”由感官生理之心升华而形成具有道德评判...

如何理解孟子的心性思想
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和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在哲学、政治、人格、教育各个领域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哲学上提出了人性本善理论,政治上提出了发政施仁观念,人格上提出了大丈夫精神,教育上提出育天下英才思想。这些思想和观点补充完善了儒家学说,指点和引领了后世儒学的...

孟子心性论的现实意义
孟子的心性论以性善为基础,以心性不二为核心,以天人贯通为特征。这种心性论,其先验论的色彩是非常凝重的,这是其无法克服的弊端。但是这种心性论的确立,在儒学发展史上,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种意义,不仅在于它弥补了孔子仁学的缺憾,为其所倡导的仁义之道第一次找到了理论上的根据,从而使其...

康县18334836844: 讨论孟子得心性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这个社会可以嘛? -
欧阳葛丽科:[答案] 心性论也可称为心性之学,是关于心性的理论或学说.中国哲学虽然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但是天人之际的核心不是天,而是人.而人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心性问题.所以心性问题一直是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的一项基本理论.对于心性的不同理解和...

康县18334836844: 孟子的心性论 -
欧阳葛丽科: 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分在于人有一自然给予的心灵.人的心灵不仅是认识性的,而且是道德性的.此心具体化为四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认为,人心规定了人性,人性是人心的现实化和扩大化.既然人有...

康县18334836844: 谁能告诉我孟子“心性”学说的理解与感悟? -
欧阳葛丽科: 子思学派的心性学说,是从寻找万物之道,即万物的普遍性开始的.《性自命出》云“道者,群物之道”.只有把握万物的普遍之道,哲人的学说才能收到最普遍的成效.子思学派认为,万物之道就是天命之性,即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万物散...

康县18334836844: 如何理解孟子的“尽心与尽性”说?
欧阳葛丽科: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贝ij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故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先天所固有的.同时,“心”又是仁义礼智的载体和发动者.而“心”的概念,作为哲学范畴的提出和使用,孟子是首创.在儒家学说中,孟子以人性本善而成一家之言.在道德修养方面,孟子根据自己的性善理论,提出了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核心的道德修养论,并以人性本善为前提,人心中固有的本来善性要通过“尽心”“存心”“养性”来扩充、保存与培养心、性的善端.在孟子的心性观中,“心”是道德善性的源泉,心性本善,才能有后来的道德之善.

康县18334836844: 如何理解孟子的心性思想 -
欧阳葛丽科: 善心成就善道,善道指引未来;为国者不可远离善道,否则不会得到民心.

康县18334836844: 简述儒家学派孟子的性善说 -
欧阳葛丽科: 性善说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提出的一种对人性的一种看法.孟子的“性善说”是在他自己的那套心、性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孟子的性善说是“道德层面”的心性,不是“情欲层面”的心性. 孟子认为道德层面的心性有着内在的仁义规定性在里头.因此,我们把孟子的心、性观弄清楚,实际上也就可以把握到他主张的“性善说”内容.其心、性观主要有以下两点内容:第一,它是“道德层面”的心性,不是“情欲层面”的心性.第二,这个"道德层面”的心性具有仁义的内在先天规定性.

康县18334836844: 孟子的人性论 -
欧阳葛丽科: 孟子的“性善论”是孟学中闪耀着光辉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假若没有性善论便构建不成孟学这一思想体系.“性善”是为讨论仁义礼智诸德的内在根据而设,为论证王道仁政的内在基础而论.要探讨孟子的性善学说,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性”...

康县18334836844: 《孟子》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它又有什么魅力? -
欧阳葛丽科: 孟子》的精神实质有三点: 1、心性学说:这是《孟子》一书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确信,人具有一种先验的善性: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2、“仁政”思想:由于孟子主张人性善,...

康县18334836844: 孟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欧阳葛丽科:[答案] 一、性善论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康县18334836844: 中国古代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是什么?国外的思想家关于人的本性是如何论述的? -
欧阳葛丽科: 打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以来,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一直就是思想家讨论人性的焦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善源来自于恻隐之心,而荀子却以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所有的善都来自于后天的人为.孟子的性善论有本源、有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