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在故乡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作者&投稿:卷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他的家乡,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纳兰性德的词中,很少有写乡愁的,“故园无此声”道尽作者生在富贵丛中的无奈,而他心中真正的故乡,则应是在塞外草长马嘶的白山黑水之间吧。虽然身份高贵,又常伴康熙帝左右,可并非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内心的孤寂、落寞只能向“故园”寻求了。也许在他的心底,故园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写文赋诗;与心爱的人长相厮守吧。

纳兰性德在北京度过的美好生活有这些:经常和朋友骑马射箭,悠闲地读书,尤其喜欢填词写诗。

纳兰性德生活的时期正是其父在朝内如日中天的阶段。明珠家的府邸在什刹海北侧,即今醇亲王府处(1949年后醇亲王府归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单位使用,花园则成为宋庆龄同志在北京的住所,现作为故居对游人开放)。这处府邸从乾隆十五年的京城全图中我们能够隐约看到其规模。当时周边还有不少四合院及空地。后来明珠家族衰败,这座府邸先是被和珅据为己有,和珅倒台后被嘉庆皇帝赐给了自己的皇兄成亲王永瑆。永瑆去世后他的后人在这座府邸中又居住了几十年。到了光绪年间,这座王府又转手赐给了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因此时至今日,这里都被称作“醇亲王府”。醇亲王家族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而出自醇亲王谱系的末代皇帝溥仪,也即降生在这座府邸之内。

明珠为他起名为纳兰成德,取“君子以成德为行”之意,即君子以成熟的德行为表率。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皇帝立最为钟爱的皇二子为太子,皇太子乳名保成,和容若的名字中都有一个“成”字。于是,为避保成名讳,纳兰成德将自己的名字改作纳兰性德,第二年,保成改名胤礽,纳兰性德也把名字改回来,还是叫纳兰成德。算来,纳兰性德这个名字只是用了一年的时间。不过后来,不管历史上,还是家族族谱上,记载的都是纳兰性德这个名字,而“成德”这两个字就逐渐地被人遗忘了。

纳兰性德天资聪敏,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这一时期的纳兰性德发奋苦读,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指导下,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

纳兰性德成为进士时年仅二十二岁,康熙爱其才,又因纳兰出身显赫,故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还曾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性德邀约好友赋诗唱和。第二日,性德患寒疾,七日后病故。纳兰性德后葬于海淀区上庄乡上庄村北的纳兰家族墓地中。

家族墓地附近建有明府花园

除了在什刹海的府邸,纳兰家族在北京海淀区上庄乡皂甲屯附近也有一片比较集中的居所。当年,纳兰性德的祖上因为征战有功,在京师西北皂甲屯一带有圈地,这里一直是明珠的乡下郊园,后来,明珠在皂甲屯修建祖坟。修完祖坟后,明珠在南面隔河重建了新的庄园以及祠堂等建筑,当地人称明府花园。

纳兰性德的诗词人生

位于海淀上庄的东岳庙后殿西侧转角殿,这里曾供奉纳兰家族的牌位。

纳兰家族墓则位于宅园北侧,分为南北两处墓地,分别称为南寿地和北寿地。这里共埋葬了纳兰家族五代21人,并且在园寝区域内建有享殿、石供案、碑亭等建筑,规模极其宏大,在当地被称为“小十三陵”。在明府花园附近,还住有不少守墓人。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纳兰家族墓地最后一位安寝的揆叙夫人耿氏,向康熙帝奏陈:“更臣妾有使女十人,太监杨植伏侍日久,听伊等从父母自去或与臣妾守坟墓。又前年曾挑家人三十二房,二十房已往皂甲屯守臣夫坟墓,其胡然、王联奎、安畲、彭寿、三小子、长岱十二房亦与臣妾守墓。”从这篇文字可知,仅揆叙及其夫人去世后,看坟守墓之人就有将近40余户。

后来这里发展为村落,便被改名为“立新庄”。随着这座“新村”的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和西侧的一个名为“尚庄”的村落合并为一体,所以“立新庄”也便利用了“尚庄”的发音而改名为“上庄”了。

可惜的是,纳兰家族的墓葬基本都被平毁,现存与纳兰家族有关联的就是他们的“家庙”——位于上庄乡永泰庄的东岳庙。据永泰庄东岳庙《重修东岳行宫碑记》记载,明珠每年都要到祖坟扫墓祭祖,见附近三座古刹年久失修,就有了修复之心。但因繁忙,一直未能如愿。临终之前,嘱咐总管安尚仁,一定要完成修庙夙愿。安尚仁于十年后大兴土木,用了三年时间,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将东岳庙、龙母庙、真武庙修葺一新。为了让后人记住纳兰家族修庙的功德,安尚仁将东岳庙的西转角殿设为纳兰家族祠堂,在龙母庙和真武庙供奉明珠牌位。

但由于年久失修,目前东岳庙的保存状况令人担忧。庙宇最南端的建筑为三座门式的山门。其中西门已经无存。中门立柱上六攒重昂单翅斗拱建筑样式十分独特,值得一观。山门内东西原有钟鼓楼,但如今鼓楼已毁,唯余钟楼。钟鼓楼北侧是瞻岱之门,它是供奉东岳大帝的正殿,大殿两侧原为东西配殿,供奉十殿阎君塑像。如今东西配殿只余台基,其上的建筑系后世增建。正殿之后为后殿,两侧各有转角殿五间。其中西侧转角殿为供奉纳兰家族先人影像和牌位的地方,但由于岁月的变迁,这里已经完全改变了原有的风貌。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授一等侍卫衔,多随驾出巡。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农历五月,纳兰性德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顺治十一年(1654年)十二月十二日,纳兰性德生于京师,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2] 这一时期的纳兰性德发奋苦读,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指导下,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
御前侍卫
纳兰性德成为进士时年仅二十二岁,康熙爱其才,又因纳兰出身显赫,家族与皇室沾亲带故(纳兰的母亲出身爱新觉罗皇族;纳兰的曾祖父金台吉是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格格即是皇太极生母),故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还曾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叶赫那拉氏,清朝第一才子。康熙朝宰相明珠长子,母亲为努尔哈赤孙女。
作为满清大家族,且与皇室有姻亲关系,明珠亦是顺治朝和康熙朝重臣,纳兰性德从出生到成长都很受到关注。
虽为贵族子弟,纳兰性德22岁即考中进士,考取进士期间,便在徐乾学指导下,发奋苦读,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因此其深受康熙爱护,被康熙留在身边做禁宫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
与元稹有些类似,纳兰性德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因卢氏难产去世,纳兰性德悲伤不可抑制,悼亡之情一发不可收拾,才气一泻千里。
《饮水词》一发成为清词的高峰,直逼宋词高峰。

故乡,这是一个思念的代名词;故乡,这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梦;故乡,这是一个无比温馨的镜头。

故乡存在每个人的心灵最深处,没有人可以将其抹灭,即使是生命的最后的归宿依然是那魂牵梦系的故乡。在外打拼的浪子总希望在一年的最后时刻,抛开一身的负担,回到自己的做梦都想回到的故乡。当你回到故乡和家人围成一圈吃着团圆饭时,你是否感到平时没有的温馨。每年的最后几日,或许在故乡的门槛上总坐在一个或两个人,那一个或两个人一直等待着自己的儿子或女儿快一点出现在自己的眼帘,是自己内心感到一丝安慰。在外拼搏的浪子啊,先放放你手头的工作吧,在故乡的门槛上已经有一个或两个老人正在那里等你。是时候回家看看他们了,有什么比他们还重要的呢?!

幼时在故乡门前和小伙伴一起在玩剪刀石头布时,每个人嘴边总洋溢着满意的幅度。昔日的小伙伴可能现在已经外出打拼,但不要忘记你们都来自同一个故乡。现在应该是时候聚在一起叙叙旧的时候了,大家一起围着昔日玩耍的凉亭,一起谈谈最近几年的人生色彩,那是多么美妙的镜头啊。长大后回到故乡是否又找回了昔日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感觉,让自己感到放松和心宽。回到故乡后,抛开官场的业务给自己好好放个假吧。是时候回家看看了,现在还不晚。

故乡给我们太多美好的记忆,种种感情都不能表达我们对故乡的情义。在这个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我们体会到在其他地方体会不到的温馨与舒适,因为这是我们的故乡,它重来都没有抛弃过我们。快背上你的背囊,踏上回乡的神圣之路。

故乡啊!故乡!它无时无刻都为你张开双臂,奉上最温暖的怀抱。


帮我分析一下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 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

长相思的解释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

资溪县15791268151: 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他的家乡,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
索烟博帅: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在纳兰性德的词中,很少有写乡愁的,“故园无此声”道尽作者生在富贵丛中的无奈,而他心中真正的故乡,则应是在塞外草长马嘶的白山黑水之间吧.虽然身份高贵,又常伴康熙帝左右,可并非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内心的孤寂、落寞只能向“故园”寻求了.也许在他的心底,故园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写文赋诗;与心爱的人长相厮守吧.

资溪县15791268151: 纳兰性德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
索烟博帅: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族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他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一富于意境的佳作,是其众多的代表作之一.

资溪县15791268151: 纳兰性德的故乡是怎样的 作文700字 -
索烟博帅: 故园无此声.

资溪县15791268151: 长相思诗人的故园是什么样 -
索烟博帅: 怀念故乡的情绪、故乡家园.诗意:一路上登山涉水,山山水水,行行重行行,向榆关那边进登.夜深宿营,只见无数座行帐中都亮着灯火.“挨过了一更又一更,只听得风雪一阵又一阵,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在我的故园,几曾有聒耳...

资溪县15791268151: 纳兰性德在家乡时跟朋友父母妻子或孩子做过哪些事情
索烟博帅: 渌水亭是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与朋友聚会的优雅之地,同时也是纳兰性德吟诗作赋、研读经史、著书立说的主要场所.渌水亭在纳兰性德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资溪县15791268151: 纳兰性德的一生是怎样的 -
索烟博帅: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

资溪县15791268151: 清代纳兰性德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
索烟博帅: 西伯利亚野猪成群的千年封冻的原始密林.

资溪县15791268151: 关于纳兰性德的资料 -
索烟博帅: 纳兰性德生平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明珠长子,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1655年1月19日)出生于满州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

资溪县15791268151: 纳兰性德个人生平简介 -
索烟博帅: 纳兰容若清词之盛,史称中兴,在芸芸优秀词人当中,人们把纳兰容若、朱竹诧、陈其年并列为三大词人.纳兰容若本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出身名门,其父是康朝名臣纳兰明珠.纳兰容若天资过人,精通经史,擅书道,工丹青,又善骑射...

资溪县15791268151: 纳兰性德的家乡的背景 -
索烟博帅: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 1655年1月19日生)(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州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