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渗透了哪些佛教思想?

作者&投稿:锻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红楼梦》中涉及的佛道儒的思想有哪些?~

一、大观园体现的的儒家思想
《红楼梦》里,大观园本是封建贵族为迎接最
高统治者的贵妃所建的省亲别院,作为小说家的
曹雪芹在创造大观园时,自然要在其中注入儒家
这一封建正统思想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大观
园又是曹雪芹内在价值体系的外在显现,作为造
园家的曹雪芹自然要将其价值体系中儒家思想
这一部分表现出来。因此,儒家思想影响了大观
园修建的目的和意义,进而影响了其整体布局。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贾政带领一帮清客
相公携同宝玉游览大观园时,就流露出他对自然
山水的喜爱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到了潇湘馆,
贾政发出月夜在此读书不枉活此一生的感叹。进
了稻香村,则引起他的“归农”之意,还吩咐贾珍
作一个酒幌用竹竿挑在树梢,表现了他对自然野
趣的喜爱。步入茆堂,看见“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
洗皆尽”,他顿觉清幽,心中喜欢。作为一个封建
制度的维护者,贾政对这些林泉景致的喜爱,只
不过是他在深感宦海风波时一点心灵慰藉和情
绪转移而已,所以当贾宝玉竟然认为稻香村穿凿
附会、有违自然,和其他景观终不相宜时,贾政便
勃然大怒,认为宝玉贪恋荣华富贵,贪图享受,
“终是不读书之过”,稻香村的设置就是为了显示
贾府是一个不忘根本、与民同乐的大礼之家,在
贾政看来,宝玉的想法和儒家的“兼济天下”、“以
农为本”的思想是相违背的。
“礼”是儒家学说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
遵循伦理本位、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伦理
道德观,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这种伦理本位、
序别之分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园林建
筑也不例外。中国古典园林建造须谨遵礼制,非
常讲究序别之分,皇家园林要有皇家园林的气
派,私家园林要有私家园林的内敛。大观园是为
迎接元春归省所建的别院,远远超过了一般私家
园林的布局和规模,具有皇家园林的恢宏气势。
从整体布局来看,“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
云中。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从具
体构造来看,大观园衔山抱水而建,山有大主山、
小山、小山坡,水有正流、支流,屋舍有正殿、偏
厦,所有建筑悉有主宾之分;园内花草树木、楼台
亭榭、池沼湖泊一应俱全;春有梨花带雨,夏有芰
荷飘香,秋有皓月清波,冬有白雪红梅,四时赏玩
之景皆备。但大观园毕竟只是为了迎接皇帝众多
妃子中的一个妃子所建的省亲别院,在规模和气
势上不该过于张扬和奢靡,就连元春都慨叹大观
园“太奢华过费了”,认为此园“天上人间诸景备,
芳园应赐大观名”,元春的话和诗无疑预示了大
观园的最后没落:大观园一介私家园林,却取名
“大观”,揽尽世间美景,实为越礼逾矩,虽一时风
光无限,然必会招至灭顶之灾。曹雪芹将此园取
名“大观园”实属有意安排,所谓是“草蛇灰线,伏
脉千里”,贾府的衰败从此处已露天机。
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提出了“知者乐水,仁
者乐山”这一命题,此后,在儒家思想中,山水已
成为君子观照的对象,君子以山水比德,自然物
的某些特征可以象征人的高尚道德品质。因此,
中国古典园林在堆山理水、种花植草方面是非常
讲究的,常常会选取一些代表君子风范的自然物
来装点园林。大观园在景观的设置上也是非常注
重这种“比德”思想的。山石溪涧自然无须赘述,
就拿大观园里的植物来讲,都是非常讲究它们的
精神内涵的。竹在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中被赋予
多种文化特质,相思痴情、高风亮节、清雅脱俗是
其重要内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竹
使人俗”就成为人们的审美心理,因此,竹在中国
园林意境的营造中是必不可少的植物之一。林黛
玉本性高洁、孤标傲世、目下无尘,潇湘馆里自然
不能没有竹与之相伴。再如红梅,凌霜傲雪,卓尔
不群,清香高远而又鲜艳奔放,成为文人观赏、吟
咏的对象。栊翠庵里白雪红梅,就是妙玉精神气
韵的写照。其他如蘅芜院里的香草,看似无用,实
则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比喻宝钗的品德高尚,如
香草般馥郁芳香,为人虽非常内敛低调,关键时
却能临危受命;秋爽斋中的梧桐芭蕉,喻君子的
万方胸襟疏宕磊落,此非探春莫属。大观园里象这样
富于像征性的植物是非常多的,它们在给大观园
增添了美感的同时,也给大观园注入了深厚的哲
学意蕴。
二、大观园蕴含的禅宗思想’
大观园名为元春省亲而造,实为贾宝玉和众
多红楼少女生活的“太虚幻境”,是一个远离世事
纷扰和污浊的洁净世界,它给了宝玉和众少女一
段无忧无虑、宁静安乐的生活。大观园在景观的
设置上非常注重“禅境”的营造。如从正门进去,
“只见一带翠嶂挡在面前⋯⋯或似猛兽,纵横拱
立,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
径。”一带翠嶂,隔开的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一个世界纷繁复杂、污秽不堪;一个世界却是那
样的宁静、祥和,是一个可以让灵魂栖息的地方。
这种设计取唐朝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
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境,给人一种幽深恒远之
感。再如众姐妹争联即景诗的芦雪亭,以“荻芦夜
雪”闻名。芦雪亭盖在一个傍山临水的河滩之上,
几问茅檐土壁,横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下雪时
节,坐在亭子里观看四周覆盖在枯苇上的皑皑白
雪,天地间一片寂静,又恰好契合了柳宗元的“孤
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之境,给人一种虚空缈远
之感。又如凹晶馆,是中秋赏月的好处所,三五之
夜,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个月影,上下争辉,如
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就是这样一个处所,却引
起了黛玉和湘云的身世之感,吟出了“寒塘渡鹤
影,冷月葬诗魂”这样空无寂灭的诗句,连日夜与
青灯古佛相伴的妙玉听了都觉不妥,认为关于人
的气数而予以制止。可以说,曹雪芹非常偏爱而
且善于营造这样充满禅境的处所和景观,大观园
里像这样的去处非常之多,其他如“钟鸣栊翠
寺”、“鸡唱稻香村”等,无不带给人一种静穆的禅
意。大观园这种静谧、空灵的意境和氛围,是曹雪
芹在历经尘世喧嚣和世事纷扰之后为心灵找的
一个栖息之所。
三、大观园蕴含的道家思想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说过:“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3他主张万物复归其本色
根源才能实现其和谐的境界。中国古典园林受道
家思想的影响最大,主张师法自然,妙造自然,达
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功能,使人在咫
尺山林间心旷神怡,超然脱俗,“与天地精神相往
来”。园林是造园家心灵境界的体现,园林效法自
然,并非简单模仿自然之形,而是要得自然之趣,
妙造自然。在中国园林中,没有像仪仗队那样整
齐有序的行道树,没有修剪平坦的草坪,没有形
状规整的花坛等等外国园林中经常使用的设计
风格,而是讲究一种自然之趣,树无行次,石无定
位,三五成丛,自由散聚,野趣横生,景色苍润,山
有宾主朝揖之势,水有迂回萦绕之情,完全是一
派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风光。另外,中国古
典园林在林泉山石、花木藤萝、亭台轩榭等造园
要素的安排上及各种景观的设置上要求水乳交
融、浑然天成,讲究一种和谐之境。
大观园在造境上非常讲究自然之趣,追求一
种浑然天成的和谐之境,到处能闻出道家思想的
气息。
大观园衔山抱水而建,山为水之骨,水为山
之血,花木藤萝、亭台轩榭等无不依山傍水,因地
制宜,景到随机,顺其自然。如芦雪亭就盖在一个
傍山临水的河滩之上,只因“四面皆是芦苇掩
覆”,便于夏Et垂钓和冬天赏雪,于是建成此亭。
再如凸碧堂和凹晶馆,“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
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凹晶”、“可知这两处,一上
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
玩月而设此处。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
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里去。”这赏雪和赏月
去处的设置可谓是匠心独具、信手拈来而又不着
痕迹,只此二景,便可知曹雪芹深谙园林之道要
顺其自然,妙造自然。至于其他像垒石掇山、开涧
引泉、倚山种树、临水照花等等无不如此……
·.
参见:《红楼梦》大观园蕴含的儒释道思想探析 施海英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
以上回答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虽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红楼梦》全书就是描写世事无常的,这一点,正是佛教常常讲的“诸法无常”的真理。
另外,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最后出家了,这也是描写他体悟到人生苦海的道理之后的选择。
作者曹雪芹,是佛学高手,在《红楼梦》中,写了许许多多禅诗和禅理。古代文学家,多数都是信佛学佛的,《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都有佛学方面的文字和义理。

《红楼梦》中的“色空”思想 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曾说过,《好了歌》是读懂《红楼梦》的关键。《好了歌》以及甄士隐对它的注解中,充满了佛教的“色空”思想。全诗四段,每段都以“世人都晓神仙好”开头,而“神仙”属道教谱系,人们也许会认为这《好了歌》是道教思想的反映。

然而道人念完此诗,又笑道:“……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流露出强烈的佛教“色空”思想。而甄士隐听罢道人的念诵与解说“心中早已悟彻”。他对《好了歌》的一段“注解”也颇得佛家色空三昧。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艺术特色

《红楼梦》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就是“它像生活和自然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天然浑成”,它把生活写得逼真而有味道。《红楼梦》里面大事件和大波澜都描写得非常出色,故事在进行,人物性格在显现,洋溢着生活的兴味,揭露了生活的秘密。它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继承发展了前代优秀小说的传统。《红楼梦》的突出成就之一是它“放射着强烈的诗和理想的光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楼梦



  红楼梦》与佛教

  说《红楼梦》一书含有大量的佛教思想,这恐怕不会有人反对。别的不说,主人公贾宝玉身上便蕴含得有大乘佛教所倡导的六度①精神,而且随着情节的发展,世运的衰落,无常苦空的现实生活使宝玉遁空破界的色彩越来越浓,几近到了色空不二,觉所觉空的层次。作品中妙玉、惜春等人物身上更是对佛法的感悟、认知和理解有着更多具体而细致的描写。如果我们把曹雪芹当作一个佛教徒来认识就不难发现,《红楼梦》的作者更象是在写他的“本生经”。他将此书称之为《情僧录》,这情僧又岂止是从那空空道人而来,这情僧分明就是曹雪芹自己。从整部作品中也不难看出,他的佛教思想往往还杂揉着大量的道家思想,甚至是以道家的面貌来阐释佛家精神的。

  一、曹雪芹是“情僧”?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传奇?
  这是《红楼梦》第一回中的一个偈子,此偈表明:对尘世间的人来说,《红楼梦》是一部社会问题小说,而对作者本人来说,他更注重的是通过写作《红楼梦》而了却一段挂碍,扫除一抹心尘,其宿命思想也是很明显的。《红楼梦》这部旷世奇书的创作过程就是作者完成从文字般若到智慧般若,从小乘佛法到大乘佛法的过度。写出《红楼梦》,他那仅有的一把辛泪也没有了。荒唐也好,痴情也好,读者自可因其根基而从中体悟。谁解其中味?自然是了空者解,遁世者解。其中是何味?其中是般若味,般若味重重。
  佛教告诉人们:有形世间的一切都是短暂虚幻的,唯有空不空处才是清净真实的,永恒绝对的。所以作品中甄士隐说:“太虚幻境,即是真如福地。”(一百二十回)从全书所写的内容来看,其顺序也是从真(甄)到假(贾),最后又回到真(甄),演绎了它“成、住、坏、空”的全过程。“假作真时真亦假”,读《红楼梦》也是一样的道理,当你把贾(假)府的一切读出真情实感,读出眼泪来的时候,也就是你痴迷于虚幻最甚的时候。
  作品中有四个人物很重要,即僧、道、甄士隐、贾雨村。前二者身处真界,可谓如去如来大自在,一佛一道相对应,而且此二人常常在关键的时候出场对读者破妄指迷,说一点“疯疯癫癫”的话,其目的是看你悟与不悟。作者视其为“双真”。根据佛经中的记载,释迦牟尼在出家修道前,天帝曾三度幻化为老、病、死之人在城外故意让他遇见。太子悟性很高,每次看见天帝所幻化的假象之后都能悟出人生苦短的道理来。他十分明白虚假无常的世间声色不仅不能常驻,相反还是求道的障碍,因此最后决定出家修道。
  在《红楼梦》当中,这一僧一道也几度幻化为癞和尚和跛足道人。他们的出现对贾宝玉也具有同样的作用。那僧第一次幻化为癞和尚时是在黛玉三岁的时候,他想将黛玉度化出家,但没有成为可能。道人第一次幻化为跛足道人时,却因一首《好了歌》便将甄士隐度走了。这两个人物在尘世间同时出现时正是宝玉十三岁那年。宝玉和凤姐正被赵姨娘领来的马道婆施了魔法,全家上下不知如何是好。癞和尚与跛足道人却敲着木鱼来到了贾府。
  甄士隐与贾雨村二人则身处凡界,世业中一真一假相对应,各得其所。作品开篇以甄士隐梦幻接真缘,结束时以贾雨村归结幻梦;接缘的最终归真而去,而贾(假)的虽然在急流津迷渡口处接上这么一段上缘,但终究还是个不开悟的俗物罢了。他二人真隐假显,最后在急流津迷渡口两度相遇。贾雨村虽从“繁华境中”来,但终未迷途知返渡彼岸。“一念之间,尘凡顿易。”士隐此语对雨村是那么麻木。比起士隐来说,雨村可真是白梦了一场。
  再就是第五个人物——空空道人。此人亦佛亦道,因多事而将《石头记》传抄至人间,但最后却“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第一回)空空道人在传抄《石头记》的过程中完成了由道入佛的过程。此人物大概与作者的思想轨迹相符,与作者形成一实一虚相对应的关系

  众所周知,在佛教十二因缘②当中是没有“情”这一缘起的,但情在因缘合和当中又的确起作十重要的作用。情一旦倒向迷的一方,最能接近的是受、爱、取三缘。反之,情要是倒向悟的一方,它则易产生菩提悲心。但令人遗憾的是,往往情之主体易于坠入前者,情之客体则易于获得后者。古往今来,因阅读《红楼梦》而看破红尘的人不在少数,但这部书的作者在开悟众生的写作工作当中则难以从中自拔,其原因也许就在这里。曹雪芹在色、空之间强调“情”的作用,除了因为《红楼梦》这部作品的现实基础所决定而外,恐怕他还有意通过对“情”的解悟而去把握它的本质。一百十一回,秦可卿与鸳鸯两个魂灵的对话便表现出曹雪芹对“情”的认识,认为未发之情为性,已发之情为情,并且是不真之情:

  鸳鸯的魂道:“我是个最无情的,怎么算我是个有情的人呢?”那人(秦可卿亡魂)道:“你还不知道呢。世人都把那淫欲之事当作‘情’之一字,喜怒哀乐未发之时,便是个性;喜怒哀乐已发,便是情了。至于你我这个情,正是未发之情,就如那花的含苞一样。若待发泄出来,这情就不为真情了。鸳鸯的魂听了,点头会意,便跟了秦氏可卿而去。
  从这里不难看出,平时我们常说的六欲七情在曹雪芹看来并非真实之物,唯有未发之情——即人的本性才是一种真情。佛门净土宗也说:成佛必先见性,见性必先明心。如果真性不明,相反还因根境相触而外发出喜、乐、忧、悲等空幻之虚情,这就等于是下道,等于执迷。例如第五回作者借警幻之口认为:好色即淫,知情更淫。强调的也是同一个道理:即根境相触就会导致本性的丢失,就会导致本心的迷悟。为了区别那种“皮肤滥淫”的下道,作者把宝玉归为一种“可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能语达”的意淫。尽管如此,意淫本身似乎也无法摆脱情的危害。
  作者认为,世间的男子是泥(土)做的,女子是由水做的。他们分属四大③之一。而宝玉则非土非水,乃一石头。泥性沉浊,水性清流,石性本来是愚顽呆顿的,但这块奇石的真性却灵气十足,更何况是一块差点补天的石头。宝玉在世间一趟,不仅完成了一个凡夫俗子的觉悟过程,而且他最终的归隐入佛也是前世因缘,定数有终。正如甄士隐所言:
  “宝玉,即‘宝玉’也。那年荣宁查抄之前,钗黛分离之日,此玉早已离世:一为避祸,二为撮合。从此夙缘一了,形质归一。又复稍示神灵,高魁贵子,方显得此玉乃天奇地灵锻炼之宝,非凡间可比。前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带下凡,如今尘缘已满,仍是此二人携归本处:便是宝玉的下落。”(一百二十回)
  丢玉一节是在九十四回。玉一丢,贾宝玉这个人物便失去了一股灵光,整日疯疯癫癫,只有一肉身在世上混迹。好一个“夙缘一了,形质归一”。当时妙玉扶乩即已交代:噫!来无迹,去无踪,青埂峰下倚古松。欲追寻,山万重,入我门来一笑逢。(九十五回)其中“我门”即为空门。与此同时,为情而下世的黛玉因知宝钗要嫁宝玉后,其真身也一并归位,世间只留下一空壳:“黛玉自己坐下,却也瞅着宝玉笑。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无推让,只管对着脸傻笑起来。”(九十六回)看不破的人读了这段描写会觉得十分辛酸,甚至为两个人物的悲惨命运而叹惜。如果从了悟凡尘的佛教观点来看,读者会清晰地发现,宝黛二人的麻木在前是有伏笔的,走到这一步也是他们从渐悟转而顿悟的必然。
  从此后,贾府各个人物皆随其来历而明现其本质,上演的是一场虚假的闹剧。元妃薨逝后,凤姐开始设奇谋。为了家族的利益,一贯以痛爱姑娘们为务的贾母也显露其无情的一面。黛玉吐血后,她来看望的结果是,不旦不去理会青年男女间纯洁的爱情,相反却是对这种真情进行露骨的杀找:“我方才看他(黛玉)却还不至糊涂。这个理我就不明白了!咱们这种人家,别的事自然没有的,这心病(指宝黛的爱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林丫头若不是这个病呢,我凭着花多少钱都使得;就是这个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没心肠了。”这也许就是曹雪芹这个“情僧”的一抹心尘吧。

由色入空 禅宗思想

人生如梦,因果

因果循环


哪个著作真实地反映了清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
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曹雪芹对生命、人生、存在的形而上的哲理感悟、感兴、感叹。(5%)《红楼梦》意蕴的三个层面的关系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红楼梦》的人物、情节构成社会历史生活画面。这是第一层。作者的审美理想突破这个现实。这是第二层。再进一步,从根本上追问和体验人生的...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里面渗透的传统文化 的因子非常丰富,就反映生活的丰富性来说,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就它所渗透文化的因子来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总汇。古典文学艺术和技艺的各种形式《红楼梦》里面都 有。 同样,读懂《红楼梦》也需要相当大的知识储备。所以在中国四大名著中,其他三部著作都为读者广泛接受,唯有红楼梦则需要知识...

《红楼梦》里,外国物品是怎样存在于“衣食住行”中的
《红楼梦》书中出现过不少外国物品,它们或隐或现的渗透到日常生活,涵盖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红楼梦》书中出现过不少外国服饰,最经典的有三件。1.贾母给宝玉的雀金裘氅衣。第五十二回,贾宝玉要到舅舅家里去,一大早向贾母辞行,贾母见他身上穿着荔色哆罗呢的天马箭袖,大红猩猩毡盘金彩绣石青...

红楼梦的文化内涵
3. 满族,作为我国第四大民族,起源于东北地区,其文化深受北方特色的影响。满族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历史背景、自然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4. 随着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满族的饮食风俗逐渐渗透到社会中,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红楼梦》作为清代的传世之作,不仅体现了满清文化,也包含了丰富...

红楼梦研究分几派???
有的抓住书中“风月繁华”和“爱情故事”大肆渲染所谓“繁华”之景和“香艳”之情,吐露出一种仰慕、一种思绪。4、考证派:新红学的主要人物是胡适。他在1921年写了一篇《红楼梦考证》;次年,又写了《跋<红楼梦考证>》。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做是考证派红学的开山之作。胡适的‘考证’给《红楼梦...

《红楼梦》是想告诉世人什么?作者表达的是什么?
《红楼梦》里面渗透了这种思想。满清入关以后。自明朝后期中国的资本主义从萌芽到逐步发展,我就烧了。下面我来分析一下《红楼梦》的思想根源、《孟子》等儒家经典,《红楼梦》是批判的,其特点是反对中世纪的神权和专治统治,恋爱自由,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陶渊明有所不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红楼梦》思想的大...

<红楼梦>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生活观念家族观念及...
《红楼梦》一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也有争议,研究此书的人也分为几派。周汝昌老先生是公认的权威。

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的典籍是哪一本?
三、写佛道文化——传统文化之宗教思想宗教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在《红楼梦》中同样有一定分量。有一心沉迷修道的贾敬,有时常去庙里打醮的贾母,还有代发修行的妙玉,也有最后遁入空门万念俱灰的惜春与黛玉。这都说明宗教渗透在古代中国的日常生活中。《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化...

红楼梦 作者想表达什么??
《红楼梦》 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是: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

请简介《红楼梦》
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编了一部《红楼梦人物谱》,共收七百二十一人,人各有传,字数长短不一,此书中又收《红楼梦》所述及的古代帝王二十三人,古人一百一十五人,后妃十八人,列女二十二人,仙女二十四人,神佛四十七人,故事人物十三人,共二百六十二人,每人略考其生平及传说。连上二者合计,共收九百八十三人。 近年,徐恭...

拉萨市19467375522: 《红楼梦》跟佛教有什么关系 -
倪响绪健: 虽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红楼梦》全书就是描写世事无常的,这一点,正是佛教常常讲的“诸法无常”的真理.另外,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最后出家了,这也是描写他体悟到人生苦海的道理之后的选择.作者曹雪芹,是佛学高手,在《红楼梦》中,写了许许多多禅诗和禅理.古代文学家,多数都是信佛学佛的,《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都有佛学方面的文字和义理.

拉萨市19467375522: 红楼梦与佛学的关系! -
倪响绪健: 佛教在唐朝非常兴盛,一直沿袭至今,香犹胜. 想来曹雪芹也是信佛之理者,但我不敢妄言他是否是信得极深之人. 轮回的理念,充在其在,这是佛家的前世今生轮回的理念. 除此,喻意深刻的因果报应,亦在其中. 对于正信佛者、智信佛者...

拉萨市19467375522: 红楼梦作者考15 - 宣扬佛理(一)面对这部奇书《红楼梦》,每一次
倪响绪健: 同意楼主观点,《红楼梦》宣扬佛理,如日月之昭彰.其作者之一,很可能是一位得道高僧或从心灵上皈依了佛祖之人. 《红楼梦》曾又名《情僧录》,可见其佛教思想....

拉萨市19467375522: 红楼梦中的禅语隐含了什么意思 -
倪响绪健: 宝玉参禅: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大意是:彼此都想从对方得到感情的印证而频添烦恼;看来只有到了灭绝情谊,无需再验证时,方谈得上感情上的彻悟;到了万境归空,什么都无可验证之时,才是...

拉萨市19467375522: 怎么样理解红楼梦中佛教色彩与作者创作观念及人生观的关系 求解答 不一定要很全面的 -
倪响绪健: 佛教核心教义,“因缘果报”—— ⒈在《红楼梦》,跛脚道人与癞头和尚贯穿故事情节始终. ⒉在《红楼梦》,有还泪说,林黛玉把一生眼泪还宝玉前生灌溉之恩. ⒊在《红楼梦》,作者对孙绍祖等忘恩负义之人给以贬抑,暗示迎春等人不幸...

拉萨市19467375522: 红楼梦中宝玉有关佛理禅机的顿悟 -
倪响绪健: 是在第二十二回,宝玉原本想调和湘云和黛玉的小龃龉,结果却不被两人领情,两头不讨好,心里郁闷,联想起白天看的戏文,似乎悟到了什么,于是写下一偈:“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后面又填了一支《寄生草》做释:“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黛玉为不让宝玉陷于虚无思想,在其偈后补了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把禅悟的境界一下子提升到了更高的程度,宝玉自觉悟性还未够,于是放下不再提.

拉萨市19467375522: 谁知道有关红楼梦中道家思想的资料啊,比较可信严谨的 -
倪响绪健: 《红楼梦》全书都贯穿着佛学的因果思想、道学的无为思想. 至于道家的诗歌,偈语我记得有三处,恐怕还有遗漏.分别是第一回、第二十一回、二十二回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

拉萨市19467375522: 请问哪位知道佛教在四大名著中的表现? -
倪响绪健: 西游记,里面都是佛教和道教融合的神话.而红楼梦中的人物都是信封佛教 突现出红楼梦的封建思想.

拉萨市19467375522: 《红楼梦》中癞头和尚和跣足道人送给贾瑞的“风月宝鉴”正反不同,是否体现了佛家的“白骨观”思想? -
倪响绪健: 是跛足道人送给贾瑞的风月宝鉴,不是癞头和尚,应该是是道家思想.包括他唱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神仙是道家思想虚构出来的.

拉萨市19467375522: 《红楼梦》前十回佛学或禅宗思想的诗歌、...
倪响绪健: 作者缘起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青埂峰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作者题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癞头僧疯话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