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二下册科学复习提纲,每单元为一段,谢谢

作者&投稿:宁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八年级科学复习提纲浙教版(第一单元)~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 复习提纲
第一节 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 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5.水的循环: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电极 气体的量 检验方法及现象 结论
正极 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负极 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 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第二节 水的组成

1. 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 水 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 无色 沸点 100℃
气味 无味 凝固点 0℃
状态 常温常压下液态 水的异常现象 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1、 密度的公式:



m ρ= —-- (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v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
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或 克/厘米3,
(2)两者的关系: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1kg/m3=1×10 -3g/cm3
(3) 水的密度: 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
(4)单位转化:: 1毫升 = 1cm3 = 1×10 -6 m3 1吨=1000千克=1×10 6克
1毫升 = 1×10 -3升 1升=10¬ -3 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 水的压强
1、 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2、 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
3、 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4、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
5、 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F
6、 压强的计算公式:P= ―― (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S
7、 压强的单位: 帕
(1帕=1牛/米2,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
8、 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B、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2)减小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B、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
9、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 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
(2)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3) 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
(4)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式 P=ρg h)

第五节 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G排液=ρ排g v排
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
2、 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
②F浮>G 上浮
③F浮=G 悬浮 此时V排 =V物
④F浮=G 漂浮 此时V排 < V物
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ρ液 >ρ物 时,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ρ液 < ρ物 时,下沉
③当ρ液=ρ物 时,悬浮
5. 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 ① 因为漂浮时,F浮=G ,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
②根据F浮=ρ排g 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 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
(2)潜水艇: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
(3)密度计:因为F浮=ρ排g v排 ,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

第六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 溶液: (1)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 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 悬浊液、乳浊液:
名称
特征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 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里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长期放置 均一、稳定 下沉 上浮
举例 糖水、汽水、饮料等 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牛奶、肥皂水
3. 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 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思考】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用汽油擦洗
第7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5.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称为…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1)两个前提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
(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
A.加溶剂 B.升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
3. 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浓溶液; 溶有较少溶质―――稀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 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
5.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表现为曲线陡 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2)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6. 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公式
溶质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个比值,没有单位)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的稀释或计算时,要抓住要点:混合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第8节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1.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态溶质的过程
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①蒸发溶剂 :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4.有些晶体里结合了一定数目的结晶水,称结晶水合物,如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


第9节 水的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
我国的水资源
水的利用和保护 沉淀
水的净化 过滤
蒸馏
1. 水资源 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
2.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且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时间分配也不均匀,我国有300多个城市面临缺水危机,其中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深圳也严重缺水
3.水的净化
(1) 沉淀法 自然沉淀法
加入凝固剂,如明矾、活性碳等
(2) 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3) 蒸馏
原理: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蒸馏装置组成: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






科学第三册第一章提纲
1、 海洋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其中冰川占陆地淡水的68.69%)。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占0.94%。地球上的水,可以液态,固态,气态的形式存在。
2、 成人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重量的4/5是水分。生物体含水量(质量分数):水母 98%、黄瓜95%、草本植物 70%~85%、一动物 70%~80%、物风干的种子 15%以下。
3、 3种循环方式:1、海上内循环 2、海陆间循环 3、内陆循环。环过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沿地表或地下流动(径流)
4、 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
5、 水的重要性质无色、无味、常温下液态。在4℃的时候密度最大。沸点:100℃ 凝固点:0℃。3月22日是“世界水日”。
6、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质量/体积 ρ=m/V (单位:克/厘米3或千克/米3)1克/厘3=1000千克/米3。水的密度是1克/厘米3或1000千克/米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的物质一般密度不同。(也有相同的)
7、 压力是物体之间由于相互积压而产生的。压力特点:1、与物体表面接触 2、与物体表面垂直。方向:与受力物体表面垂直,指向受力物体。力的作用效果:1、压力的大小 2、接触面积。压强:单位面积上所受压力的大小。压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单位:帕斯卡(Pa)。1帕=1牛/米2还有百帕(102帕)、千帕(103帕)、兆帕(106帕)。增大压强方法:1、减小受力面积 2、增大压力。减小压强方法:1、增大受力面积 2、减小压力。水和其他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会产生压强,深度越大,压强越大。跟水一样,一切液体的内部都存在着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8、 阿基米德原理(也可用于气体浮力计算):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9、 F浮=G排液=ρ液g V排液。下沉:F浮<G 悬浮:F浮=G 上浮:F浮>G 漂浮:F浮=G
10、 溶液: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溶解后所得到的物质叫溶液。溶液:某一种或某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发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分散质为分子或离子。溶液:1.均一:溶液的各个部分完全一样。2.稳定:当条件(温度、水不蒸发等)不变时,自身也不变。)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叫悬浊液(或悬浮液)。分散质为固体小颗粒。小液滴分散到液体形成的物质叫乳浊液(或乳状液)。分散质为液体小液滴。悬浊液、乳浊液中含有多种物质,这种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它们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
11、 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的溶剂里,不能继续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升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溶质,降温,蒸发溶剂→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该温度下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影响溶解度因素: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室温(20℃)时物质的溶解度在10克以上,我们一般称它为易溶物质;1~10克为可溶物质;0.01~1克为微溶物质;小于0.01克为难溶物质。特殊:氢氧化钙(熟石灰)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12、 饱和溶液质量分数:溶解度/(100+溶解度)×100%
13、 溶液在稀释和浓缩前后的溶质质量不变:m浓×A浓%=(m浓+m水)× A稀%。(说明:m浓—浓溶液的质量 m水—水的质量 A浓%—浓溶液的质量分数 A稀%—稀溶液的质量分数)。m质=m液-m剂 m质=m液× C% (m=ρV)。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根据稀释前后的溶质质量不变。即:m质前=m质后
14、 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固体)。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体溶质的过程。析出晶体方法:1、蒸发溶剂(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时用)2、冷却热饱和溶液(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时用)
15、 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水并不多。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埋藏比较浅的地下淡水。这些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水约占淡水总量的0.3%左右。一个地区水循环十分活跃,水资源就比较丰富。全球大约有60%的地区正面临着缺水的煎熬。我国江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约27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
16、 水的净化方法:明矾(十二水硫酸铝钾)、活性炭常用作凝聚剂。混合物分离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采用过滤法、沉淀法及蒸馏法。

第一章:

1、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2、1-18元素的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名称

3、区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4、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5、化学式的书写

6、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7、化学式中(或符号中)数字表示的意义

8、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和各元素的质量比。

9、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10、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第二章:

1、空气的成分和各种气体的性质和作用

2、区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

3、铁、硫、碳、磷、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条件、生成物和化学反应方程式。

4、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及灭火的方式;爆炸的原因。

5、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一式、二配、三等、四注、五标明的意思)

6、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观察法和最小公倍数法)

7、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三个化学方程式)

8、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

9、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图

10、氧气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11、吸气和呼气的过程(呼吸运动的原理、即肋间肌和膈肌的活动原理)

12、肺泡内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气体的扩散作用)

13、光合作用的概念、条件、场所、原料、产物和能量的转化及化学反应式。

14、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及二者的意义。

15、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碳的性质及检验方法。

16、自然界中氧循环和碳循环的过程

17、空气污染的类型及保护

18、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制取氧气的三个化学方程式中,变要求将气体的质量转化为体积)

步骤:(1)设未知量

(2)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4)写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5)列出比例式

(6)解比例式求出未知量(如果要求将气体的质量转化为体积,则还要根据密度公式将质量转化为体积)

(7)写出简明答案
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复习提纲

1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我们把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2 土壤中的非生物有水、空气、有机物(腐殖质)、无机物(矿物质颗粒)。土壤是由这些组成的
3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与死亡的生物体。 无机物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
4 岩石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变成了石砾与沙粒,最后形成了含有沙粒、有机物、水、空气等物质的土壤。
5 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就成为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6 土壤颗粒的分类:沙粒、粉沙粒、黏粒。
7 土壤可分为砂土类土壤(沙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细)、黏土类土壤(沙粒、黏粒多。土壤颗粒细)、壤土类土壤(沙粒、黏粒、粉沙大致相等。土壤质地较均匀)。
8 沙土类土壤(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通水性能强,易干旱。)、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差)、壤土类土壤(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易于耕种)
9 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能力主要与土壤的结构有关系
1 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和无机盐)和固定的功能
2 一株植物的所有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与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青菜,树,大豆)。没有明显区分的叫作须根系。
3 跟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有关。
4 根(器官)――根尖(部位)——根毛区(区域)吸水
5 根由根毛区(吸水)、伸长区(细胞生长)、分生区(细胞分裂,使根的细胞数不断增加,细胞核大)、根冠(保护作用,利于根不断生长)。
6 植物的根毛很多,增加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7 植物跟毛细胞的细胞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土壤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反之就会因为是水过多而发生“烧苗”现象。
8 N—叶 青菜 P---果实 西红柿 K—茎 马铃薯,番薯
9 氮磷含量大增使水中大量藻类繁殖(富营养化:水华、赤潮)水生动物因缺氧而死去
1 茎可分为直立茎(树)、攀缘茎(变形的叶或茎缠绕在其他物体上:爬山虎、丝瓜、葡萄)、匍匐茎(西瓜、草莓)、缠绕茎(常春藤、牵牛花)。

2 茎的横切结构(由外向内)外树皮(死亡的细胞)――韧皮部(筛管:输送有机物,自上而下)――形成层(最活跃的地方)――木质部(导管:输送水和无机盐)――髓

3 水稻、小麦、竹因没有形成层而不能加粗。

1 蒸腾作用1、降低植物体(叶片)的温度 2、促进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3、促进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2 根吸收的水约有 99%是通过蒸腾作用撒发的。(下表皮散发的多于上表皮)
3 湿度小,气温高,光照强 蒸腾作用强.

4 植物体内水的运输途径 根毛----根的导管----茎的导管-----叶中的导管。

1 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

2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 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和性质。另外,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污染。

3 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土地沙漠化(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一带)和盐渍化(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都影响土壤的开发和利用。

叶细胞液浓度>茎细胞液浓度>根毛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


生活用电
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火线和零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用电器.
所有家用电器和插座都是并联的.而用电器要与它的开关串联接火线.
保险丝:是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当电路中有过大的电流时,它升温达到熔点而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的作用.
引起电路电流过大的两个原因:一是电路发生短路;二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安全用电的原则是: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②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电和磁
磁性:物体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是北极(N极);另一个是南极(S极)
磁极间的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带上磁性的过程.
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磁场的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方向的假想曲线.不存在且不相交,北出南进.
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相同.
10.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的北极附近.但并不重合,它们的交角称磁偏角,我国学者沈括最早记述这一现象.
1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12.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
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13.通电螺线管的性质:①通过电流越大,磁性越强;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③插入软铁芯,磁性大大增强;④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来改变.
14.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就构成电磁铁.
15.电磁铁的特点: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③磁极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16.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的开关.它的作用可实现远距离操作,利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还可实现自动控制.
17.电话基本原理:振动→强弱变化电流→振动.
18.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应用:发电机
感应电流的条件:①电路必须闭合;②只是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③这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现象.结构:定子和转子.它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磁力的作用.是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应用:电动机.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电动机原理: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换向器:实现交流电和直流电之间的互换.
交流电:周期性改变电流方向的电流.
直流电:电流方向不改变的电流.

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1.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符号: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如录音机、随身听上类似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我们曾经用过的符号有:速度v、时间t、质量m、密度ρ、压强p、电流I、电压U、电阻R、冷锋、暖锋等,你可以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我们生活中,用过的符号有:厕所符号、电源符号、交通标志等。
符号的作用和意义: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用符号可避免由于外形不同引起的混乱
用符号可避免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2、模型:
建构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的到的事物。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模型可以表示很大或很小的事物,有些模型可以是具体形象的,而有的模型则是抽象的(如一个数学或科学的公式)。
§1.2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而原子是不可分的。在水通电实验中,我们发现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该实验充分说明了:水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
2、物质的构成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少数非金属的固体如碳、硅。
3、①原子的种类比较多,现在已知的有几百种原子。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就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从而使自然界中有种类繁多的物质。它们之间的互相组合就好比是26个英文字母可组合成无数个英文单词一样。
②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③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如金刚石和石墨。
④原子是一种微粒,具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通常原子半径一般在10-10米数量极,不同种类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1.3原子结构的模型
1、原子模型的建立:原子内部结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②历程:
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 实心球模型
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 西瓜模型(汤姆生发现原子中有电子,带负电)
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 行星绕太阳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核的存在)
波尔原子模型(1913年) 分层模型
电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 电子云模型
2、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显电中性)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所占的质量很大,但占据的体积很小。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电子的质量所占的比重极小,几乎可忽略。
4、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的研究还在继续,科学家认为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构成,对夸克的研究已成为科学上的一个热点。
5、元素:
科学上不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6、同位素:
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同位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由广泛的应用。
7、带电的原子离子:
原子得失电子形成带正、负电荷的离子。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会相互作用,构成物质。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小结: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1.4组成物质的元素
1、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物质(纯净物)根据组成元素的不同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物质的分类:
3、常见的元素符号:
①金属元素: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 铜 汞 银 铂 金 (钡 锰 锂 铍 )
②非金属:碳 硅 硫 磷 氢 氧 氮 氟 氯 溴 碘
③稀有气体:氦 氖 氩
4、元素的分布:(不均匀)
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元素:氧、硅、铝、铁;
人体中:氧、碳等;海水中氧、氢、钠、氯等。
§1.5表示元素的符号
1、元素符号:
国际上统一用拉丁文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来表示元素,当元素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写上该元素名称的第二个字母以示区别。
2、元素符号的含义:既有宏观的含义,又有微观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
②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
3、表:元素、原子、离子、分子的涵义及相互关系:
项目 概念 涵义
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只分种类不论个数
原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既可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分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在化学反应中 元素的种类不变 原子不可分,但原子可以转变为离子
金属单质:Mg等
稀有气体:He等
少数非金属单质:C、Si等
离子化合物:NaCl等……
非金属单质:O2、H2等……
1、 熟练记住常见的16种元素符号:
H、O、C、N、S、Si、Na、Fe、Cu、Cl、Ca、Ag、Al、I、K、P
§1.6表示物质的符号
1、 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称为化学式。
化学化的书写要注意规则:
①单质化学式书写时要注意稀有气体通常用元素符号直接来表示它们的化学式。金属和部分固态非金属单质的结构比较复杂,习惯上也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氢气 氧气 氮气 氟气 氯气 溴 碘
②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通常可以根据读法来写,且要注意通常用原子个数(或离子)最简单整数比表示。
化学化的读法:一般是从右向左读成“某化某”。
化学化所传递的信息:①表示某种物质;②表示该种物质的1个分子;③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④表示该物质的1个分子中所含的原子及原子的数量。
2、 离子符号:
离子符号表示时在元素的右上角要标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带电原子团是较为复杂的离子,在书写时也要注意所带的电荷数。
3、化合价:
①、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价(化合价只在形成化合物时才表现出来)
②、化合物里元素的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的代数和为:零
②、记住常见的化合价:
H、K、Na、Ag、NH4为+1价;
Ca、Mg、 Ba、 Zn 、Cu、 Fe(亚铁)、 Hg为+2价;
Al、Fe为 +3价;
F、Cl、NO3(硝酸根) 、OH(氢氧根)为-1价;
O、S、SO4 (硫酸根)、CO3(碳酸根)为 -2价;
2、化合价的计算的总原则:①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②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根据元素化合价,正确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有三个步骤:
① 按一定顺序写出元素符号;
② 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出化合价;
③ 再根据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写出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1.7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1、 相对原子质量:
涵义: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得数值,
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无单位。
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由于原子的主要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是质子质量的1/1834),所以:
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2、 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
3、 关于化学式的计算:
①求得该物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②求得组成该物质得各种元素的质量比;
③求得该物质中某种元素得质量分数;
④结合第③种计算,在已知该物质的实际质量时,求得该物质中某种元素的实际质量
第二章“空气与生命”复习提纲
知识要点:
一、空气
1、 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 空气的组成:(体积比)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 空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氮气的用途:
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 制化肥、炸药、染料等; 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
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
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
(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用途:
制作保护气; 制成各种电光源; 用于激光技术。
二、氧气和氧化
1、 氧气的物理性质:
①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 ②密度比空气大;
③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④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 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燃烧:S + O2===SO2
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 ==== Fe3O4
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 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
3、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4、 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
①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H2O2 ====2H2O +O2 2KMnO4====K2MnO4+ MnO2 +O2 2KClO3 =======2KCl +3O2
②实验室装置图课本45和46页
③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发(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
5、 催化剂。
一变: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
二不变:(1)本身质量;(2)本身化学性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6、 灭火和火灾自救
(1)可燃物燃烧条件:
(a)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b)跟氧气充分接触。
灭火方法:
(a)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b)跟氧气隔绝。
(2)火灾自救及措施(看课本)
三、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
1、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A+B===C
(2)分解反应:A===B+C
2、 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反应前后:①原子种类没有变化;②原子数目没有增减。
(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量:
①原子种类;② 元素种类;③ 原子数目;④物质总质量
3、 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一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
(4)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 ②表示反应的条件
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原子、分子个数比 ④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4、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2)计算步骤:
设未知量==>写出化学方程式==>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列出方程求解==> 写出简明答案
四、生物的呼吸
1、 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的组成。主要由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组成。
(2)呼吸运动
吸气: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机顶部下降)==>胸腔容积扩大==>肺扩张,
导致肺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肺泡。
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机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 借弹性缩回,
导致肺内气压增大==> 肺内气体排出肺泡
(3)肺泡内气压变化
吸气时,肺泡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呼气时,肺泡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2、动物的呼吸: 动物和人一样,也要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植物的呼吸:植物和空气之间也有气体交换,也会呼吸,也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五、光合作用
1、 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制造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二氧化碳 +水==有机物(淀粉)+氧气
(3)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4)光合作用的意义:①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食物 ②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 提供能量 ③ 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氧气
2、 二氧化碳
(1)①实验室制取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
②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因为密度比空气大。注意:不能用排水法,因为二氧化碳可溶水)
③验满方法: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①无色无味的气体②密度比空气大 ③可溶于水 ④三态变化,其固体称干冰。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① 不能供呼吸;② 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③ 与水反应:CO2 +H2O = H2CO3
④与澄清石灰水反应:CO2+Ca(OH)2= CaCO3 +H2O(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4)二氧化碳的用途:①灭火 ②作化工原料,制纯碱、汽水等;③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刚好相反的两个过程,区别如下: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①在植物的叶绿体内进行 植物成活部分都能进行
②在光照下才能进行 有无光都能进行
③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④制造有机物,贮藏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两者互相依存和对立。
六、自然界中碳和氧的循环
1、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2)自然界消耗氧气的途径:生物呼吸和物质燃烧。
2、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自然界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
(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3、 保护臭氧层。
(1)臭氧层的作用:阻挡和削弱来自太阳光的过强的紫外线,对生物起保护作用。
(2)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
①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氯氟烃等物质对臭氧的作用。
②臭氧层的保护措施: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等化学物质。
4、 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地球的保温作用。
(2)温室效应的好处: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气温的稳定,有利于动植物的生存。
(3)温室效应的坏处:过度的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
七、空气污染与保护
1、 空气污染
(1)引起空气污染的因素:
①工业废气和烟尘的排放;②土地沙漠化;③车辆尾气的排放;④部分建筑材料释放有害气体。
空气污染的种类:①汽车尾气;②可吸入颗粒物(烟尘);③ SO2④酸雨。
2、 保护空气
(1)洁净的空气才能保证地球上生物健康正常生长。
(2)保护空气的措施:①使用清洁能源;②控制污染源;③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防;④植树造林。
附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顺序:第一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第二步:将高锰酸钾加入试管中。第三步:用一团棉花放在靠近试管口的地方,然后把导管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第四步: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第五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第六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第七步:熄灭酒精灯。
例题:16克氧气和10克碳完全燃烧是否一定生成26克的二氧化碳?为什么?请列试计算。


各位学霸,初二下册人教版科学有什么重点吗
初二下册的三个作用: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经常会以实验题的形式出现,要注意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及它们的意义;元素符号;几种物质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化学方程式也很重要;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电流磁效应的区分。望采纳!

初二科学下册人教版作业本A答案
1~6:ADDCCB 7:生物呼吸 物质呼吸 光合作用 8:氧气 二氧化碳 9:光 二氧化碳 水 有机物 氧气 10:多 11~12:BB 13:(1)生物呼吸,物质燃烧 植树造林 (2)植物光合 (3)纸张是用树木做成的,而树木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如果不双面用纸,树木运用的更多,从而会增加温室效应。14:...

初二下科学要买什么教材
在书城里问人《科学AB本》在哪 就会有人告诉你,因为很多人都买那个 我们现在学校也在用。或者是《全能导学》也不错。我们是实验班才用这本,基础班不用 如果你基础不好的话就先用科学AB本吧,如果基础好点的,就两本一起写吧 我现在就是两本一起在用的。《精讲巧练》 那本是我们现在培优用...

教育科学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连通的。注:说电压时,要说“xxx”两端的电压,说电流时,要说通过“xxx”的电流。3、在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时,通过观察水流、水...

苏教版小学科学他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复习资料
 我来答 分享 微信扫一扫 网络繁忙请稍后重试 新浪微博 QQ空间 举报 浏览601 次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苏教版 小学科学 后代 复习资料 搜索资料 本地图片 图片链接 提交回答 匿名 回答自动保存中为...

现教学课目初二科学是不是有点难?总分180分考多少算优秀
一般能做到80%以上就可以算是优秀。如果有点难的话可以降低1或2个百分点

小学科学教材有哪几个版本特
10个。小学科学教材已经有10种,分别是教科版、苏教版、河北版、大象版、北京版、沪教版、青岛版、鄂教版、粤教版和湖南版。

初二下册人教版英语、语文、科学、历史、数学。求教
英语:单词是最基本的,要会背,然后就是背课文,课文不仅要背,而且要懂,所谓懂,就是弄懂里面的语法并能够加以运用,然后就是多做题,多练听力,多年,培养语感 历史:历史就是背,每天都要抽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去背,会背就复习,不是死记硬背,在理解基础上背 科学:首先要掌握住公式,定理,...

初二科学请教!
用细线拴住土豆放入装满水的烧杯,用量筒量出溢出的水的体积,这就是土豆的体积。按密度公式一算即出。(3)用天平称出土豆的质量。用烧杯装适量的水,用刻度尺记下水面的高度;用细线拴住土豆放入石杯中,用刻度尺量出水面上升了多少。二者相减就求出了土豆的体积。按密度公式就可求出了。

江苏初二数学书是什么版本?
江苏初二数学书是什么版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苏教版”。广义上的苏教版教材不仅包括了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还有译林出版社(译林版主要出版英语教材),江苏科技出版社(苏科版主要出版部分初中数学物理教材),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苏少版主要出版音乐美术类教材),以及江苏人民出版社(苏人...

平邑县15117477821: 浙教版,初二下册科学复习提纲,每单元为一段,谢谢 -
烛傅银柴: 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平邑县15117477821: 浙教版八下科学复习提纲 -
烛傅银柴: 第一章:1、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2、1-18元素的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名称3、区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4、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5、化学式的书写6、化学式表...

平邑县15117477821: 浙教版七下科学复习提纲 -
烛傅银柴: 1. 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2.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3. 嗅觉的...

平邑县15117477821: 八年级下科学浙教版第三章复习提纲!十万火急!! -
烛傅银柴: 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复习提纲 1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我们把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2 土壤中的非生物有水、空气、有机物(腐殖质)、无机物(矿物质颗粒).土壤是由这些组成的...

平邑县15117477821: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1、2单元知识要点越多越好, -
烛傅银柴:[答案] 复习提纲. 下面是题目帮助学习:;练习 第二章运动和力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里面也有力的.

平邑县15117477821: 八下的科学复习提纲 浙教版的 -
烛傅银柴: http://www.wh111.com/paper/zhejiangshijuan/zkbaxia/Index.html 可以吗?

平邑县15117477821: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浙教版 -
烛傅银柴: 给我邮箱,太多了,只能发一部分 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1. 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的感觉等感觉,分别由感官眼、耳、鼻、舌和皮肤感受.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2. 手指的指尖部...

平邑县15117477821: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烛傅银柴: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5233736.html?si=3

平邑县15117477821: 谁给我提供八年级下册科学各章的复习提纲啊? -
烛傅银柴: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2倍焦距以外时,像距在1~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实像物距在2倍焦距时,像距在2倍焦距上,成倒立等大实像物距在1~2倍焦距之间时,像距在2倍焦距之外,成倒立放大实像物距在1倍焦距时,不成像物距在1倍焦距...

平邑县15117477821: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复习提纲要完整的 -
烛傅银柴: 第二章 运动和力 使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物体机械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当物体被高举或发生弹性形变时所具有的能量叫做机械能.贮藏在食物和燃料中的能称为化学能.电具有的能叫做电能.声音具...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